第二幕
Le Deuxième Acte,Second Act,敬我们美丽的职业,鬼才智将戏中戏(港),拍三小电影(台)
导演:昆汀·杜皮约
主演:蕾雅·赛杜,文森特·林顿,路易·加瑞尔,拉斐尔·奎纳德,曼努埃尔·圭洛特,弗朗索瓦丝·加奇奥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型男大卫受够了痴女芙伦丝的疯狂纠缠,决定带上哥儿们威利共赴饭局,好把这个烂桃花甩锅给他。没想到,这个看似老套的爱情喜剧很快就画风丕变,在演员凸槌之后,摇身变成不断电的拍戏直播秀。演员们一面斗嘴怒喊不录了不录了,一面还是硬着头皮把戏演下去,直到一名紧张到皮皮挫的临演,把所有人逼往崩溃边缘⋯⋯详细 >
还是法国昆汀的套娃情节,到最后你都不知道到底结束了没有…
多么适合作为开幕片!精致的讽刺小品,涉猎话题众多且可爱。
2024戛纳 第三场// 不喜欢大段对话
神经病电影!
-
Show some respect吧
电影与现实。
电影叙事学的进一步探索,meta-narration 乃至 hyper-narration,并在其中夹杂导演的各种议论,对电影的对世界的对人生的。。。
好无聊的片子,巴拉巴拉没完没了,看得人气不打一处来。
依旧是昆汀擅长的“小品式”电影风格,场景简单,人物关系也并不复杂,电影的很多内容都是靠演员长镜头行走中密集的台词对白输出,对于习惯了慢节奏电影观众来说,也的确是一大考验。其实在这部看似有些无聊的电影中,揭示了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在AI正在大踏步到来的时代,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业是否会被AI所挟持。其实,我们在今日大数据的流量推送中已经看出了些许端倪。当AI深度参与人类的生活,所有的人情世故都附加在数据的基础上,那个时候,人,作为人存在的最后一点乐趣,可能也不再那么好玩了。所以我一直推崇让科技的脚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再慢一些,让人有着人的尊严与生活。
4已然无意将嵌套和层次间的跳跃作为题眼和幽默的爆点。结尾平行而密度不均的轨道在二维平面上以投影的形式向银幕外无限延伸(又或只是半路停止?)。整部影片被修正为一种设定在空旷空间下的“逃脱”类型:人物深陷于科技改造下的无限幽闭焦虑,以戳破摄影机/场记/导演存在的方式尝试接近真实--一切将俱是徒劳,围栏已然从戏剧空间跳出,跃过第四堵墙,渗透向无限远方,即是银幕外的物理空间
笑得想死,但任何笑点又可以翻转一下变成刺破虚构的利器,就像视频里女孩说“你只能假装扮演各种职业”后蕾老师哭笑不得的表情。可能这就是悲哀的地方,我们无法真正成为其他人。但我们仍可享受扮演的乐趣,感受虚构赋予人的情感体验。尽兴就好,一部演员都能演得很开心的电影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无聊,话痨,搞不懂有什么好笑的。
18th FIRST IFF开幕片 在敏感话题上抖机灵的恶趣味段落赶的只是时代叙事的末班车,反而电影中对于传统舞台表演与AI创作之间边界的摸索,以及制片厂制度下针对AI创作的规则假想才使影片所肩负的节展开幕片属性得以尽数体现,这里不得不提身为出品方的N厂不就是影片中所调侃的模型大数据电影的开山鼻祖吗。在公众对于AI创作焦虑的时代下,传统的表演与文本创作究竟还意味着什么?人类在新世代科技革命面前自轻和zzzq矫枉过正的现状平和过渡到这些问题置于社会层面自洽的过程还要持续多久?或许比片尾一望无际的滑轨尽头将通向何处还要难猜。
终于看到了昆汀的《第二幕》。我也很想参与昆汀杜皮约的电影,哪怕是个群演也可以。昆汀自己应该经常被人和美国的昆汀相提并论吧?所以干脆在电影中都忍不住自己提了一下美国昆汀,笑死。结构还是很复杂,蕾雅·赛杜和路易·加瑞尔都是我很喜欢的法国演员,而且又能上法国戛纳开幕式电影,昆汀真的是从小众到了最主流,但拒绝戛纳采访还是蛮酷的,希望保持下去!
如果因为这部片,戛纳电影节改名戛纳85分钟电影节,那我愿意夸一夸它。导演是不会被AI化的职业,然而被AI化了,全片是这样的法式幽默,大段大段谈话场面,时不时搞一下穿帮,调侃一下PTA、斯科塞斯、卡梅隆、昆汀,再解构一下电影舆论场域里的性别、取向等议题里的刻板观点。杜皮约大概在法国算三流导演,挺鬼才的。
肚皮约才是真AI。鉴定完毕。以后AI世界只有肚皮约可存活。
#mubi
头尾由长镜头组成的奇特结构,类似的爽点重复用就没意思了,难撑起这样的时长;同样是靠大段对话(以及相对封闭的空间)来叙事,怎么都不及扬妮克好玩,哪怕某些方面相似的结尾,却用更加随便的方式去处理了。最幽默的镜头可能是最后那个轨道长镜头
3.5//理解电影表演和电影演员的一种方式//或许我们现在的生活即将走向某种巴特勒圣战的变体 仿佛所有人都需要和AI打一架才能明白自己所必需的和能够割舍的//电影只是胶片的不断联接 生命也不过是轨道上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