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一个不怎么爱吃的人,偶尔也会吐槽自己不爱吃的习惯真是太对不起自己的身材,但美食对我真的没什么诱惑力,也许是自己在外摸爬滚打了那么多年的原因,我早就把食物的美味连同自身的饥饿程度划上了等号,加之时常会回想起老妈在我小时候厌食时说的那句“你就是不饿,饿了的话,吃狗屎都是香的。
”于是乎在我的饮食词典里,基本不存在“好吃”、“不好吃”这样的词汇,剩下的只是“吃”或“不吃”的问题。
人人都说“老马识途”,其实识途的何止是老马, 人是要比马强上千百倍的,因为人还可以“识味”,就算是连我这种味觉快要磨灭没了的人,我也能记得那让我魂牵梦萦的一抹菜香,关于这种记忆,我觉得这与食物的好不好吃无关,这应该是出自人类的本能,而《总铺师》这部电影,就是在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
《总铺师》是那种生来就打人喜欢的电影,因为它讲的是一个人人都喜欢,而且必须关注的问题,就是吃饭,尤其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华吃货民族而言,你看下《舌尖上的中国》那令人夸张的收视率和市场效应就能知道,《总铺师》这个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微型的《舌尖上的台湾》, 电影里那花样繁多的菜品和呼之欲出的拍摄技巧,普通观众似乎能在银幕前感受到来自电影里的美味,这是一场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
我想大部分观众看到此,基本就觉得已经值回票价了,但《总铺师》要展现给我们的,真是这样的故事吗?
《总铺师》是一部本土向的怀旧电影,无论从画面、配乐还是情节上来看,都充满了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导演很想拍一部能呼唤现代人回归传统的戏,但有时候连他自己都没有太多自信去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他虽然请了2个很时尚的主角, 但这两个人根本演不出时代的味道,又比如他在电影里妄想似的举办了一届“台湾总铺师大赛”,结果在决赛的时候台下坐满的却是两鬓斑白的老人。
这种不自信的矛盾在电影中比比皆是。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不得不怀疑开头我对电影主旨的论断了,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以为电影让我们寻找的只是我们丢失的一些传统,因为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展现这些传统带给我们的感动,但现在我仔细想来,你找回了那些传统又怎么样呢?
其实电影里也给出答案了,比赛中曾小碗的传统菜最终还是败给了鬼头师的创新菜,电影的结尾也是说主人公最后没当上总铺师而在努力经营自己的便当店,所以我们现代人光靠找回传统,就想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感动是没有用的,我们真正要找回的,还是那一颗纯洁的心灵,就像憨人师在跟小碗解释总铺师如何盈利时说的:“当总铺师赚的不是钱,也不是名望,是当事人对你感恩的那份心意。
”
朋友推荐的,特意找来看了。
失望之极!
这部台湾电影是各种电影桥段的抄袭,一开始的音乐和画面是模仿的《天使爱美丽》,更不用说大量使用星爷《食神》中的桥段。
你可以说他是致敬。
一次模仿会觉致敬,但是如此大量就让人觉得恶心了。
人物剧情?
我只能呵呵了。
里面基本上没有塑造完整的人物。
这个原因即是因为演员不高明的表演,也源于剧本的先天不足。
女主角的弱智感是致命伤。
至始至终,我都没觉得女主角有经过足够的成长。
她也没怎么下过厨,也没怎么经历说要好好做厨师的决心,怎么就从从来不会做饭的幻想美少女变成了当铺师的亚军。
人物相对完成较好的应该是林美秀的后妈(多亏了林美秀拯救了这部戏),和两位水脚AB。
故事副线的发展也让人莫名所以。
反正我是没搞明白为什么男女主角在后面几乎没有交集的情况,却莫名其妙的一起坐在沙滩上恋爱了。
最让人诟病的是比赛环节。
那几个裁判轮番重现食神场景也就罢了,但这个比赛的曲折感太做作了。
受日本文化影响那么深,为什么不去日本动漫中吸收些如何把比赛过程编写得张弛有力的方法呢?
这样的片子在台湾竟然有三亿的票房,我只能再次呵呵了。
也许这年头只要打出”有情怀“的噱头就可以赚钱了吧。
可是光有情怀,拿不出干货,有啥用!
呵呵。
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健忘村》虽然在强势的《西游伏妖篇》和《功夫瑜伽》的面前并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但导演陈玉勋还是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力。
借着此次机会,我又把他之前导演的作品重温了一遍,果然充满惊喜。
港台电影已死之风在内地刮了有些年,如今再谈论港台电影似乎有点过时。
但对于90后来说,怀念港台电影辉煌时代,与其说怀念的是自己曾经在银幕或银屏前流逝的青春岁月,不如说怀念的是真正的人情人性。
看完陈玉勋的《总铺师》,总觉得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忽略了身边的温情和善意。
虽然《热带鱼》的荒诞和讽刺也深得我心,但相对而言,《总铺师》里的念旧和对爱的诠释更感动人心。
对很多观众来说,办桌师傅(总铺师)是个陌生的职业。
但是作为一个客家人,总铺师在我记忆深处总是与我经历过的重大的红白喜事联系在一起,因此,本片带来的亲切感不言而喻。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对于又穷又好面子的农村人来说,维系情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某一家人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大开宴席,请亲朋好友大吃一顿。
在客家人的传统里,办桌师傅的水平高低也决定了那家人的地位高低,而在吃酒席时如果少了对菜的称赞和品评环节,也会让办桌师傅很没面子。
虽然办桌师傅也有兼职,但如果请了他,则往往需要他从订桌数、订菜式、采买原料等工作开始参与,往往需要好几天。
因此当影片中吴念真饰演的憨人师对着壁画给詹小婉详细地说明总铺师的工作的时候,一瞬间我的记忆被拉回到小时候,亲人去世、姑姑出嫁等离别带来的悲伤最终在一道道美食的诱惑下被治愈。
就这一点而言,陈玉勋导演不愧是深明人心。
当然,在传统渐渐消逝的时代,《总铺师》很好地将美食传承和师徒传承观念展现了出来。
在影片中,詹小婉自小讨厌鱼和厨房的油烟味,也不想继承的父亲流传下来的做菜手法。
但是为了实现一对老年人的心愿和拿到美食大赛的奖金还债,被逼无奈的詹小婉还是一步步走上了厨师之路。
在这个过程里,她也慢慢地找回了曾经被忽视的亲情和自己的价值所在。
片中有一句台词说:“没有古早心,做不出古早味。
”同理,对于传承人来说,时刻需要一颗旧的心去让它保持原来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带着功利的心去让传统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
此外,片中有些台词也很经典,比如“人生,有些事情忘了也好,但是行李很重要”。
“米粉是米做的,但是米粉走出了自己的路。
看到米粉有这样的表现,米也会感到骄傲吧!
”。
还有叶如海和詹小婉在讨论番茄炒蛋时的一段对话:“做菜是很有意义的。
”“什么意义?
你就算学会了一千种番茄炒蛋,然后呢,你的人生又怎么样?
” “我的人生没有想要怎么样”。
对处于二十多岁的人来说,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就像做一道难解的数学题,我们总是试图找出答案,而答案却是无解。
还是憨人师说得好:“当人的滋味,当然酸甜苦辣都有,但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最终,人生,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
躲在箱子里固然安全,却永远不知道真正活着的滋味。
其实,关于《总铺师》可以解读的内容和东西还有很多,然而,对我来说,看着美食,让自己曾经熟悉的记忆和画面重叠,明白生活的美好,就已足够。
够一帮还在玩矫情的国内导演喝一壶了,看看人家吴念真是玩转电影语言。
看这部电影能想起李安的《喜宴》,电影画面又有几米的味道。
仔细一回味,最近几年几部台湾电影画面都有这种色彩明艳,主题欢快的特征。
跟之前台湾电影那种沉闷阴暗的感觉完全不同,所以说导演的心态决定电影的品质,而非所谓那些大卡司或者大手笔的砸钱。
看好台湾电影的未来。
我以前对台湾电影有偏见,觉得那里出来的电影从来不能像美国巨片一样震撼。
但是看完这部《总铺师》,我想说,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通过视觉特效上的震撼才可以称作伟大,有一些电影制作虽小,但传达出来的温暖,同样可以震撼观众。
《总铺师》真的是一部人情味很浓的电影,在注重搞笑的同时也随处传递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以及友情。
很难想象陈导如何用看似很小的题材来拍出这么棒的电影。
“古早味”是闽南人怀旧以前的味道的用词,而陈玉勋导演对“古早心”的定义是古早社会时,人们在办桌时互帮互助那种的心意。
出生长大在福建西南部的山城,妈妈说我是一个很怀旧的人,小时候6岁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到现在还历历在目,时不时会用片段的记忆跟爸妈回忆起6岁以前的生活,家乡的方言也是台语(闽南话)的一支,家乡的人说话时跟电影里他们的谈话的方式也很像,再加上电影里时不时出现的略带伤感的大提琴配乐,这部电影便很轻易触动了我的怀旧神经。
剧组在第八个幕后花絮里聊得最多的就是古早社会时大家的互助,以及怎样都想着对别人好,在很怀念的同时口气里也略带遗憾。
杨祐宁说,越简单的东西,它越有你想念的温度。
对我来说,那想念的温度是自己六岁以前住在老房子的生活,不用上小学,可以在夏天的晚上和邻居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玩一晚上,跟奶奶喂鸡种菜,最喜欢奶奶背着我上楼梯,舅母会带着我在小区里串门,也偶尔因为跟妈妈去家对面的食杂店买一罐汽水而开心半天。
这些是我为数不多的片段记忆,想起来它们都好旧。
那时候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却依然记得它带给我的快乐是很单纯单纯。
后来搬家了,上学了,长大了,那样的纯真就慢慢没有了。
每每回忆到这里,都会很想家,很想家里人。
从小家里我最得宠,大人们都把好的留给我。
我觉得以后回国一定要再去那些地方看看,好好的陪家人。
也一定要去台湾走一走,吃一次办桌,慢慢的体验这个人情味尚存的社会。
影评结束,你看,没有一丝剧透。
宝岛虽小,但却佩服他们能够一心一意追逐自己的梦想,尽管那个梦想可能很小。
《总铺师》,岬霸尚赢,5星力荐。
非常非常欢乐。
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电影做作吗?
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
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
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
(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
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
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
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
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
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
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全片看下来感觉欠火候。
是别人推荐的,所以我是抱着看传统美食片的心情,结果全片下来实在是少有切中我的点。
整片说是一部小情怀的怀念古早总铺师的台湾风小电影。
气格上就是这么说,小。
没有大方向的内涵,不过这种类型的电影还不要要求它要这样的内涵。
三个总铺师里唯独女主的老爸苍蝇师缺乏血肉,现在回想觉得稍有遗憾。
憨人师和鬼头师都分别有鲜明的性格。
憨人师的苦瓜故事我真喜欢听。
鬼头师的登场太帅,叼炸天嘛!
最后徒弟要改做最后一道菜的时候,他用菜刀那原来已经做好的冰火九重天砍坏的时候又帅到爆表!
最后得赢后飞车携音乐而走,又是那么的潇洒,真的是人生的最后一道菜”无怨无悔“,值得!
像我这种泪点渣的人,真的好容易泛泪光。
炒鳝鱼的时候,尼玛苍蝇师你终于出现了一下嘛,受感动,我很奇怪吧泪点低......爱情占的篇幅还是太多了,关于菜还是讲的少。
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台语对白,对方言的钟爱,这样的东西是很值得推崇的,难道要一部台湾电影里每个人都说着字正腔圆的东北话儿?
吐槽一下,月霞,泥垢了....还蛮喜欢结尾回到虎鼻师时光的叙述法。
古早的总铺师出门只用带工具,赚的是人心和人情还有人们的幸福。
影片是从一对老夫妻要结婚想做十道古早菜办桌开始拉开叙事线的,人人都有他怀念的味道,男主怀念的是妈妈的番茄炒蛋,省长怀念的是炒米粉,我有四道菜放在心里。
普通的家常菜却因为不同的人煮不出相同的味道。
有些只能永远怀念。
回到电影来,就像对食物的挑剔一样,我对电影也同样,见仁见智,我必须说,这电影的题材选的好,但是,却表现的,不 够 好!
欠火候!
看来缺古早酱油的是你们。
台词每个人都应该有他的主题曲,每段时间,也要有他的插曲。
等听到那首歌的时候,你就能回到那段过去了。
心如果欢喜,菜就好吃 。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觉它没什么意思,甚至都想快进了。
看着看着就看出了感觉,以至于到后面都要哭了,不知道为什么。
看一个做菜的节目都会哭吗?
其实不是的,就像题目写的一样,这部电影里拥有一切美好的元素。
女主角夏于乔在台北的模特演员试镜生涯进行的不顺利,回到了老家,又被迫和母亲一起去参加当地的厨艺比赛,是因为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没见,终于团聚结婚了。
他们想要吃到和当年味道一样的菜肴顺便举办婚礼(再顺便进行比赛)。
后来她遇到了阿海,他们一起研究菜肴,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日子。
后来发现他是对方阵营的,不过他们最后还是在一起了,因为爱情和美食。
这部电影里有亲情的描述,女主的父亲早年时候就去世了,生前经常教她做菜,在比赛中她做的是炒鱼,在炒菜的大火中她依稀看到了父亲的身影,这也告诉了观众她对父亲尊敬和想念。
她母亲对她宽容的爱,就算她自己去了台湾打拼,母亲也没有表现出来担忧,其实内心早已放心不下了。
影片中还有浅哲的爱情,男女主人公之间淡薄的情感没有削弱他们之间的情感表现意味,反而增添了神秘的感觉,让观众猜想后面的他们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朋友之间的情谊表现的也尤为突出,虽然有些夸张,不过我们也许是被世俗的社会蒙蔽了双眼。
在人家的城市,每天无忧无虑,那样的状态估计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状态,快乐而美好,令人羡慕。
不得不说看了片中评委的表演不禁让我想起了儿时最喜欢的动画片《中华小当家》。
他们吃完料理后的表现像极了中华小当家里面的角色们。
他们时而吃成了爆炸头,时而吃的飞上了天,又或者吃的忘记了周遭(只是在臆想的世界中)。
这样的表现方式虽然夸张,但是很令人向往,我看过之后就有种想去尝尝片中料理的感觉,而且意愿很强。
片中的一对老情人多年后相遇结婚,有一个老年痴呆的老人还在爱着那个老人。
其实有点奇葩的剧情看到最后有点伤感。
很淡的忧伤的感觉。
“她还在等你吗”。
”你还在爱着他吗“。
生活的真谛在于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夏于乔真的很漂亮,有别与林志玲的另一种。
他是气质美女,不算很漂亮,但是令人难忘。
喜欢她纯真坦然的表演风格,看后让人舒心。
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好,就像片中女主角为了做菜剪去精心打理过的手指甲一样。
努力过了就算没有达到最好的目的,估计结果也不会太差。
上天一定会眷顾努力过的人。
成功会有时,只要做如是。
初看完《天使👼爱美丽》,强烈的色彩基调。
在推荐下看了《总铺师》。
从小住在泉州沿海小镇,海边据说可遥望金门,但我至今只看到黑暗中茫茫大海远处的一处灯塔,也许那里是金门吧。
从小,家里安着台湾电视台的天线,于是每晚七点半必等华视的小叮当,看琐碎的新闻联播,还有如今看来经典的台湾偶像剧,和冗长的家庭台剧,台湾美食综艺等等。
最怀念的还是那腔与泉州闽南语相接近的台语,初入大学竟被舍友调侃浓重的台湾腔,想来还有些暗自庆幸。
在乡镇生活,大多请客还是办桌,邻居也是一位年轻总铺师。
办桌,大部分是亲戚自己端菜,开头有拼盘,一般以海蜇皮和鸭肉等为主。
小时候,最喜欢甲办桌,但只是一时兴起,中间菜色都不怎么认真吃,只记得几样固定菜式,尚包夹卤肉,不吃肥肉的我,最喜欢吃热腾腾的包子,厚实的包子里还夹着芝麻花生酱,微甜。
当然,办桌也是要填饱肚子的,不能光喝酒喝饮料,于是就必有一道卤面或糯米咸饭,味道不一,但一定都是铺着一层花生米和葱油的。
其他的就是虾螃蟹和鱼还有各式汤啊。
自然就少不了蘸料,蘸料都是总铺师调制的,不过也不过是酱油陈醋和蒜末。
当然,油腻腻的大菜过后自然少不了甜汤,以前大多是花生芋头汤配上饼,现在不过是简单的大罐喜多多。
影片中,果然有着很浓重的色彩。
幽默轻松的故事,又透露着一种夸张的诡异。
大胆的说,跟天使爱美丽有异曲同工之妙。
熟悉的台语,亲切的庙宇和民宅的背景,虽然从未去过台湾,却有种莫名的归属感。
一一导演的演出,很惊喜。
但又透露着时间的冷酷。
触碰那墙壁画,是一种情怀。
很久没有接触这样的电影,它在我耳旁低语,记得过去……
看了评论,都说食神的影子很重。但个人觉得看的时候还挺开心的。台湾电影总有种清新的味道。
【热带鱼】后十几年陈导还是懂笑点,赞呐。
看在台湾的份上不打一星吧... 让人非常失望。这还是健忘村的作者...
大晚上看这片实在是太找虐了。整个一出舌尖上的台湾加上台版中华小当家。影片台湾味道很浓厚很欢乐,配乐和剪辑也很流畅,剧情稍显老套但好在不难看。不过片长太成问题,部分情节剪掉后也不会影响观影。
松散脱线的剧情,夸张的人物表演,混杂的类型元素,却丝毫不令人反感,得益于陈玉勋那些既烂俗又灵光闪闪的桥段以及精致的场景设计,鸡汤恰到好处,配角光芒力压主角,充满台味的民俗、民腔、民歌也为片子增色不少。2013华语喜剧最佳。
女主角表演拖低水平
台湾真的好多文化
净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冷笑话
时间会不会太长?节奏是不是不好?说实在的,我都差点以为杨佑宁是主角……其实可以拍作小品级的喜剧电影,但导演想说明的东西不少。PS:这部电影是2014年上半年,我完成一次化疗出院后在家修养期间观看。
喜欢讲述故事的情绪和手法 挺新颖 画面色调不错 有质感 又有生活气息 演员设定也不错 角色表演很有灵气 梗又多又搞笑 看着开心
小家子气,平铺直叙,结构设计粗糙,全程无高潮,美食电影表现食物美味的方式能让人感到羞耻真是难得
有点意思......
看了一个小时
色彩好台湾,赞~
欢乐夸张的喜剧,蛮好看的。
搞笑又感动
与《一代宗师》与异曲同工
2013/08/08,虎頭蛇尾
看完了想去看一遍《绝世高手》......
无语,一直很多地方不符合逻辑, 也就看着轻松一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