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妮的自我修养##冷血追击#感谢玛妮观影团带我们看这么特别的黑色幽默电影,全片围绕着父亲为儿子报仇展开的一系列侦查,追踪,抛尸手段也相当老道,全程并没有什么血腥场面,在紧张的复仇中又不缺乏幽默。
另外电影是挪威导演这部电影可以让你见到科罗拉多州比铲雪车还高的超级积雪,以及大雪过后的美丽风景,而且里面酒店很美很有特色。
特别那个小演员,最感动的是男主给绑架的孩子讲睡前故事,实在没的书讲,念的是他铲雪车的说明书,很有爱很感人。
应该是翻拍2014年的挪威电影《In.Order.of.Disappearance》的,觉得还是挪威版的好看,看见连姆总有一种出戏感。
挪威版的悬疑感更强,剧情节奏控制得自然,台词也更精炼,男主全程表情冷酷,淡定和果断,人狠话不多的形象深刻,背景音乐与情节的发展结合的非常完美,文艺感更强,表演更加自然和抽象,不愧被冠以挪威最佳悬疑电影。
这版的商业性比较强,更多好莱坞商业动作电影元素夹杂在里面。
两部拍摄的雪山和雪景都非常美,铲雪车铲雪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影片《冷血追击》讲述获得了荣誉市民的除雪车司机连姆尼森,在儿子意外身亡后,决意为儿子复仇,不意卷入当地两大毒贩团伙火拼的故事。
有观众调侃连姆尼森最近几年拍的电影都过于形式化,不是救老婆就是救女儿,这回又来救儿子。
我本人也没打算看这部电影,因为看剧情简介就觉得很套路,但阴差阳错最终还是看了,出人意料的是,本片并不是那种很模式化的类型片。
身亡、追击、贩毒、黑帮,当这些词汇汇聚到一起,观众的想象是枪声弹雨,但本片没有过多的暴力场面,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轻描淡写,甚至略去了大部分的击杀镜头,只是在人被杀之后,来一个字幕卡。
在白雪皑皑的小镇上,这种一反常态的拍摄手法,让本来可以火爆的一部电影,变得异常平静。
而这种平静的背后,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态度。
伴随着诙谐逗趣的台词,影片的字幕卡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直到最后的火拼,整个屏幕被死去的人名覆盖,看着这些人名,不禁让人感叹,在毒贩的世界里,正应验了那句中国的古话——人命如草芥。
人命如草芥,是对毒贩极端自私的讽刺,也是对警方办事不力的不满。
大毒枭对待自己的儿子关怀备至,他甚至会规定每一顿餐食的食材配比,但就是这样一个对亲人极度关心的人,当手下在错误的时机开了一个错误的玩笑,便一怒将其射杀,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径,而这种自私带来的是草芥般的人命。
最近人们常说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里,手握财权之人,亦是。
而片中的一幕,对这种自私进行了精准刻画,连姆尼森雇佣杀手意图暗杀大毒枭,但杀手却转手就把连姆尼森出卖给了大毒枭,当然,杀手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而大毒枭在惩戒杀手时,其对杀手的评价便是,“你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为了钱不守信用,我们之所以能立身,就是因为我们守信。
”这里的话,可以说一语成谶。
除了对毒枭人性自私的讽刺,影片也抨击了警方:看到人们在路上吸大麻,警官不管不问,其依据是“想要在这里混下去”的潜规则;人命接二连三,警方却总是慢人一步,连毒贩都不满意地说,“警方总是慢半拍”;面对儿子的死因,荣誉市民不是求助警方,而是以暴制暴,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只有血债血偿,才能伸张自己的正义......影片在类型片的套路上有所摆脱,令人意外,但影片在多逻辑关系线中的处理,不甚令人满意。
影片刻画了三对父子的形象,但这三对父子的关系没能形成足够的对比或关联刻画,让人费解其用意;连姆尼森绑架大毒枭的儿子,并拍了一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好好的父子情变恋父,有些匪夷所思;而影片安排两大毒贩集团的火拼,更像是安排好的命中注定,无论连姆尼森做什么,其结果都会导向这一事实,信服度很低;而毒贩轻易招供,更是非常理想化的处理。
彩蛋影片在内地上映,惯例有删减,这一次的删减对影片的解读会造成一定的误区。
大毒枭愤怒的杀死了一个乱开玩笑的手下A,随后,影片给到另外一个手下B特写镜头,而随后的两方火拼正是因为手下B向敌方通风报信,如此剪辑会让观众以为是“手下B看不惯大毒枭不把弟兄当人看,所以给敌方通风报信。
”但如果观众知道,自己在影院看的是删节版,而删节的部分是手下A和B亲吻的画面,那么肯定会产生另外的解读。
如果在十年前提起连姆尼森,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起的就是《辛德勒名单》里的那个悲天悯人的商人大叔,如今再提起他来,恐怕很多人想起的就是那个海陆空全交通工具制霸的“超级老爹”了。
从2008年的《飓风营救》开始,连姆尼森就在不知不觉中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宇宙,《飓风营救》、《飓风营救2》、《飓风营救3》、《空中营救》、《通勤营救》,虽然故事不是一个体系的,但连姆尼森在这些片子中仿佛是柯南附体,走哪儿哪儿出事,然后老爷子哐哐一顿拳脚,别管你是跨国黑帮还是恐怖分子,统统都得歇菜。
虽然每一次打的都很精彩,但六十多岁的连姆尼森老这么演把自己也给演成了一个观众心目中的“打星”,对于我来说,这个刻板印象就很严重。
前不久,由他主演的《冷血追击》上映,听这带劲的片名加上预告片里呈现出的内容,我以为这又是一次快意恩仇式的爽片,结果今天看完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在他以往的电影中,虽然杀人不少,但主题还是“营救”,而这一次老人家终于不用在救谁了,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复仇”。
但这“复仇”的手法,却跟以往有很大不同。
在曾经的那些电影中,连姆尼森扮演的角色通常都有着军方或者警察的背景经历,因而处理起坏人来手法凌厉,但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的考科斯曼却是一个老老实实的铲雪工人,因而杀起人来的手法十分笨拙,还没等把对方杀了自己先累趴下了,而且处理起尸体来也挺有趣,当他第一次那样处理尸体时,我觉得很有新意,后来第二次第三次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他的个人风格,但没过多久他便告诉我们这些观众,这些其实都是他从小说里看到的,好不好使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如果你想要在这部电影中看到连姆尼森像以往那样大施拳脚,那你很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里面动作的成分其实并不多,占了很大比重的却是黑色幽默。
最明显的一个点就是每当这部电影中死人的时候,屏幕都会紧跟着一黑,然后打出死掉的这个人的姓名和绰号,是白人黑帮就再加个十字架的图案,是印第安人黑帮就在加个印第安图腾,仿佛是强迫症一般的列出整部电影中的死亡人员名单,甚至连打个酱油的学校门卫都给人安排上了。
这部电影可以说有着相当多的恶趣味,比如白人黑帮中的某位小弟,他在被杀之后,镜头对准了一张飘落下来的20美元,那张美元上有一个弹孔,而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意味着这位小弟的某个部位被不幸击中;比如给一只小狗拉屎的现场做了个特写镜头;比如某位黑帮大叔粉嫩嫩的手机壳;比如被要求讲“睡前故事”的时候,连姆尼森给人家孩子读完了一整本的扬雪车使用说明书;比如我们都觉得某人奇迹般的活下来的时候下一秒他却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死亡等等,虽然这些“搞笑点”设置的有些过于刻意,但仍让我在观看的时候忍俊不禁。
不但如此,这部电影中还拐弯抹角的讽刺了一些社会问题。
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就是片中印第安黑帮们想入住滑雪场的酒店时,却被酒店方以没有提前预约而拒绝,按照我们以往的印象,这时候黑帮们要么会掏出钱来砸晕酒店前台,要么会掏出枪来吓晕酒店前台,但片中的黑帮却用了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方法,领头的那位大哥直接跟酒店前台说:“我跟你说,我听到的是你让我和我的朋友们滚回印第安保护区去,你知不知道,我能把这条写在点评网站上”,话音一落,吓得酒店前台赶紧给他们办了入住,而且还讨好的送上了滑雪票。
这短短一个片段,把种族歧视、点评网站绑架商家等好几个问题同时黑了一遍,手段真是高明。
而且片中对美国警察的处境也黑了一把,片中的女警是个一心想要好好工作的主儿,但她在一出场就被自己的老油条同事给教育了一番,说我们这是滑雪胜地,人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滑雪抽大麻嗨翻天的,你要是因为抓在大街上抽大麻的就会影响我们这里的经济,你负得起这个责任么?
然后又是各种美国执法部门间的推诿扯皮以及对职场性骚扰的暗示等等,到最后,这个一心想要办好事办大事的女警啥作用都没起,连个孩子都没拦住。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主要讲的就是三位父亲之间的对决,但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全程都在非常严肃的“搞笑”,每个角色都是很酷很冷静风格的,但一个个做出的事却相当的不酷不冷静,这种反差式的搞笑感非常有意思,适合在无事的夜晚拿来消解无聊。
另外,如果你是一个没怎么见过大雪的南方孩子,这部电影也可以让你见到科罗拉多州比车还高的超级积雪,以及大雪过后的美丽风景,而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做黑帮,不然大叔和大雪都饶不了你,整个儿都给你扬喽。
剧情结构:(铺垫)雪地清障工科斯曼获得好市民奖杯;儿子在机场物流部开转运车;一家人幸福生活;(转折)儿子和卷毛被黑帮绑架,卷毛逃脱,科斯曼儿子被注射大量毒品而死摆放街头;(争论)妻子愤怒辱骂科斯曼,都是他只顾工作;妻子愤而离家而去;科斯曼自杀,卷毛前来告知实情;(带入第二幕)科斯曼决定为儿子报仇;(B故事)黑帮与黑帮白牛火拼的故事;(游戏时间)科斯曼通过卷毛的信息,相继锁定干掉三个贩毒黑帮分子;(中点)在前黑帮成员僚机弟弟哪里获知杀害儿子的终极元凶——贩毒黑帮匪首维京(坏人逼近)维京杀死另一黑帮匪首白牛的儿子,引发白牛宣战;僚机弟弟给哥哥介绍杀手,杀手却出卖情报给维京,使得维京明白杀错人;(一无所有)维京抓住僚机弟弟,弟弟包揽全部罪行,被维京强杀;(进入第三幕)渴望和解的维京强杀小弟以求跟白牛和解,却惹怒同是维京手下的小弟姘头;科斯曼绑架维京儿子,维京儿子却兴奋不已,科斯曼为他读铲雪机维修手册做睡前故事;(大决战)学校保安维京处举报科斯曼,维京带人杀去;同时白牛也接到小弟姘头的通报,带领小弟赶去;警察告知科斯曼家中来人,科斯曼带枪前去,狙击不成反被抓,逼问儿子之际,白牛杀入,双方混战;准备逃跑的维京被斯科曼用砍树机戳中逃跑汽车,被白牛乱枪打死;(结局)科斯曼和白牛白开车离去;维京儿子也自己开着铲雪车欢快的向山下开去;
看到片名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一直认为影片命名是很高深的学问,不是一定要真切的反应电影的内容,也不需要让人一眼就明白这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就算是商业片,也可以尽量将片名文艺化、抽象化,给人多一丝遐想。
对于动作类型的商业电影,个人觉得州长的经典大作《真实的谎言》代表了此类影片命名的最高水准。
《冷血追击》,这个生硬且耿直的片名,像极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港台地区对好莱坞电影的译名风格。
那个年代,街头巷尾的录像厅刚刚完成对热血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客厅电视柜里的VCD、DVD机。
音像店、租碟市场的显眼位置都是当时最火爆的港台、好莱坞枪战动作电影海报,片名基本上离不开“绝地”、“极速”、“绝命”等等诸如此类。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每看到这种复古风浓郁的片名都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
说回影片,近些年连姆尼森大叔深陷《xx营救》系列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他不辞劳苦的利用自己敏捷的身手、万能的主角光环,嫉恶如仇的铲除各国恐怖分子、黑恶势力。
对于没完没了的《营救》宇宙我也是深恶痛绝。
当看到这部作品与营救风格高度雷同的片名时,几乎就认为是换了马甲的衍生品,顿时毫无期待。
末了才发现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营救》系列的cult片,风格上能看到一丝昆丁塔伦迪洛的影子。
暴雪、边城、复仇,很多细节都充满着黑色幽默。
每一个人物都不会显得多余,通过神情、动作、对白,被塑造得有棱有角,个性鲜明。
随着目标被逐个消灭,心中都伴随着一种释放和宣泄,仿佛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在主人公的冷血追击下,一并干净利落的快意恩仇,实在大快人心。
观影完毕,真心期望连姆大叔能走出自己的《营救》宇宙,毕竟当年的”奥斯卡.辛德勒“是那样的光芒万丈、深入人心。
加油,大叔!
你会回来的!
连姆大叔再次出击。
这次一上来人家就把他儿子给干死了,所以没什么要营救的了,剩下的就是报仇,干就完了。
方式也简单,找一个知情人,问谁主使的,然后干死他,接着找下一个。
无意间还挑起了当地两大原来互不相犯,却彼此虎视眈眈的贩毒集团的火拼,而警察也一如既往的来迟一步打打酱油。
爽片无疑,签定完毕。
但偏偏人家片头整了个Oscar Wilde的话,Some cuase happiness wherever they go; Others whenever they go,跟个定场诗似的,提升品味啊。
再查资料一看,原来是同一个导演翻拍了自己5年前的作品,牛啊,这是得多么爱自己才能干出来的事。
来来来,老舅出场“全场动作必须跟TM我整齐划一,嘿,2014跟我一起看Kraftidioten,2019看Cold Pursuit,2014再跟我一起看Kraftidioten,在你2019看Cold Pursuit……”不算难看,就是时间有点长。
顺便刷了一下《失踪顺序 Kraftidioten (2014)》的预告片,真是一个妈生的娃,镜头都一样。
相对2014,连姆大叔好像更符合主角的形象。
警察的戏可以像《枪火》一样,完全抹掉,说不定会更出彩。
雪景镜头不错。
连姆.尼森是我十分喜爱的一位男演员。
从《辛德勒的名单》开始注意到他,到《飓风营救》、《空中营救》、《通勤营救》……的营救专业户,连姆大叔以他的理性、冷静、果敢完美诠释了中老年男人“血染的风采”。
《冷血追击》是连叔今年2月上映的作品,他的演技依旧辣么稳。
好演员不必太帅(如黄晓明)、也不要太丑(如黄渤),甚至不需要演谁像谁,只要演好一、两种类型片,让观众看着心里有底、不易出戏就是成功。
和营救五部曲不同,本片的男主内尔森只是一位素人父亲,而且这次没有人需要他营救,他一心只想着复仇!
由于没有“专业背景”,在《追击》里他杀起人来非常随性,既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专业的工具。
往往还没等把对方杀死自己先累趴下了,而且处理尸体的方法也是从小说里看到的。
因为是素人,所以影片中基本没有精彩的打斗,取而代之的是穿插点缀的黑色幽默。
比如,每当剧中人物死后,都会黑屏显示这个人的姓名、绰号,最多时一屏列出了12个名字。
再比如,贩毒组织首领维京的儿子在学校居然被同学霸凌;维京不仅给儿子规定了严苛的营养餐,而且还要求自己和手下身体力行,so当他们在研究丧心病狂的恶人计划时,手里端的不是马提尼而是碧绿的蔬菜汁!
类似的黑色幽默还有很多:黑帮分子不靠暴力更不靠财力,而仅仅靠威胁给差评制服了不良商家;维京的儿子被内尔森绑架后,非常开森,睡在内尔森已故儿子的卧室,要求听“睡前故事”,内尔森给人家孩子读的竟然是扬雪车使用说明书;一心想要飞翔的印地安黑帮小弟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前一刻还在空中荡漾,下一刻就被卷进扬雪车搅成碎片后再次抛向空中……我感觉这些星星点点的冷幽默很酷拽,比一味的打斗、飙车高级得多。
每当被剧情带动着不合时宜地(因为片子里刚死了人)发笑时,我都在想:认真你就输了!
但影片中不只有这些天马行空的戏谑,还充满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哲理。
内尔森花大价钱雇了个杀手,结果这个杀手转头就去找维京,要求维京以同样的价钱购买情报。
交易结束后,维京问杀手:你在哪儿学的职业道德?
随后,窗帘一拉,屏幕一黑,杀手的名字上榜。
一个打酱油的门卫曾经在自己的危难时刻得到过内尔森的帮助,但他忘恩负义,为了钱主动跑去出卖恩人。
“正义使者”维京当然不会放过他。
于是,屏幕也为他黑了一次……不认真、不敬业、没操守,你就死定了!
我认为豆瓣给《追击》的评分明显偏低,这么高级的电影给8.7分都不为过!
其实电影刚开始时,大叔儿子就挂了,我就觉得这又是一部标准结局式的复仇的故事。
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部电影完全一改大叔以往的电影风格,不再是退休的警察或者特工,没有以一打十的身手,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
所以大叔在准备吞枪自尽的时候,我还挺惊讶的,因为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以为是准备复仇了。
大叔干掉维京帮的三个人其实基本都是不讲武德,有备而来,来偷袭,来骗。
由于各种误会导致了两大黑帮的火拼,大叔的亲兄弟还因此背锅惨死。
影片处处充斥着黑色幽默,以至于我都忘记了这部电影很少用到BGM,因为很多时候我都笑出声了。
影片的转场很有意思,都是死亡宣告,让人哭笑不得。
大叔不费一枪一弹就灭了两大黑帮,我觉得他自己也很懵逼。
还有就是电影里,警察完全就是局外人,只有女警察一个人对这个案子上心。
综上,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黑色喜剧,影片风格很明显。
多线叙事,有盖里奇,昆汀,宁浩的味道,感觉是一部群像剧,大叔给人的感觉都不像主角,因为配角的演出十分精彩
昨晚看了《冷血追击》,讲真,我和盛总是因为《飓风营救》才开始家庭夜场影院时间,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算看连姆尼森这次又咋个凑人,电影开场20分钟,画风越来越不对,开挂大叔变成铲雪工人优秀市民,中年丧子,去停尸房看儿子,心情悲伤又沉重,可是在推开门进去时先看到贴在门口的工作提示:放进冰柜的尸体头一定朝外,瞬间脑洞了好多个场景:拉出来揭开布看到的不是脸是脚,很尬吧,这也是电影里黑色幽默的首次出场。
后来死的三个贩毒集团的小头目都以铁丝网裹住尸体丢进瀑布深水,然后被鱼蚕食石沉水底而告终,男主处理尸体的方式来自小说,好不好自己心里也没底。
影片里每死一个人导演都会用黑屏字幕告知死掉这个人的姓名和绰号,并添加各自不同的图腾,差点误以为这是一部宗教电影。
整篇从儿子死到开始复仇再到误打误撞引发两个贩毒黑帮的火拼的结局,暴力美学,黑色幽默,美式喜剧,电影改编自挪威电影《失踪顺序》,《冷血追击》的片名有点LOW。
冷血营救
荒诞不是这样耍的
雪景好看 剧情一开始比较套路结果后面变成三方混战甚至还有点喜感 但黑帮老大看起来过于SB而且那边的剧情过于冗长看的比较烦 JC那边的支线也没什么意义 主角以一己之力铲除了两个贩D团伙为民除害不愧荣誉好市民 不过这感觉杀人也过于容易了甚至都没什么人去查 总之还算可以看但有些地方还是拖得太长了导致节奏不是很好所以整体比较一般
复仇电影,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和策略,不过维京的运气确实不太好。
连姆尼森演“营救”演出感觉了,到处营救,到处复仇。这部电影里面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地方:两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基情四射、最后调入碎雪机里的印第安人等等。这种风格是我喜欢的
几个对话非常有意思,文学感十足,虽然仍旧有点暴风系的影子,但看起来不是那么俗套
失踪顺序。
冰天雪地里的黑色喜剧,充满了离奇与荒诞
居然不是一部连姆尼森式的复仇动作片,老爷子很快就成了配角,视角转到黑帮那边,顿时就好玩了起来,还挺黑色幽默和恶趣味。少许昆汀和盖里奇混杂在一起的感觉。冰天雪地带感,有限的篇幅里竟然还把人人都有绰号的一众配角们做出了特点和趣味,还留下了一点余味,这导演有点意思。
前半段连姆尼森动作片。后半段黑色喜剧,互相杀儿子解气,为什么黑帮都要取外号
实打实的复仇行动liam大叔大概已经看不上了,这次往黑色幽默路上走了走可惜根本没有那根筋,所以全片都靠bgm打tag。结果还有种到处都似曾相识的山寨感。如果不是片尾的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字幕还有点新意的话也就两星吧。
原本以为又是硬汉本色,没想到是戏谑荒诞!给儿子讲铲雪车的“睡前故事”真是可爱,美元上的一枪好羞羞!!
这么多国家合拍了一个这么无聊的电影
居然不是套路片哦,算是意外惊喜吗?但是完成度其实不够,但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吧。
我写剧本都比编剧写得好
非常冷的搞笑片
第一场戏的台词就有bug。林肯讲了288个词,所以你应该讲100个。这样的词有什么意义 ?要不然你也讲288个,显得在当地你就是林肯。那不谈你就讲300个,因为你在当地比林肯还重要。
原作的北欧高福利话题变成了服务生约炮,格调低了不少,乌克兰移民问题变成了原住民问题,还成,依旧是冷笑话除恶霸,不错的本土化
Liam的再一部复仇故事,看起来还是那么的热血沸腾。幽默有的subtle有的in your face,尤其是那个毒贩头头Viking,完全是个嬉皮士毒贩哈哈。还有印第安毒贩打种族牌订酒店也是醉了。缺点是节奏比较慢,有很多角色完全没有意义。切掉那些没必要的支线光留下主体可能反而更好看。最后再说一句:本片把唯一出现的亚洲人,一个曾经在“按摩吧”工作的女人,描述成一个无情无义的年轻拜金女,和老年白人毒贩恋奸情热到在他坟头吐痰只用了一天哈哈,真实到令人牙疼。坐等Constance Wu之类只date白人的亚洲女发文抨击说本片种族歧视哈哈哈哈。
在《波西米亚》和《冷血追击》之间犹豫了一下最后选择了后者,冰天雪地的背景之下印第安人作为重要角色的剧情电影让我不由地想起《荒野猎人》和《猎凶风河谷》。不同于前两者的肃杀而悲悯的整体基调,本片充斥着黑色幽默,氛围非常轻松愉快。看到片尾我又看到了读大学时所在地的省政府高调入镜,所以这种被白雪覆盖的山峰河谷的场景基本都是要在这里取景吗,这省唯一特产估计就是白(冷)雪(到)皑(怀)皑(疑)的(人)国(生)家(的)公(气)园(候)了[允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