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的主题是外星人,提到了很多听过没看过的科幻电影,比如「第三类接触」,「异形」等。
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说对外星人行为的描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本身存在的问题,例如种族隔离、入侵等,到阿凡达时期更为明显,人类成为了入侵屠杀其他星球的“外星生物”。
在对“外星人”与“人类”的一次次描述中,“人类到底是什么”才能得到更深入的思考和定义。
二是外星人形象设计师提到想要创造出令人恐惧恶心的形象,可以增强外形的性暗示,让外星人具有滑溜溜的类似爬行动物的外貌;而想要创造可爱亲切感的形象则放大眼睛和额头;「ET外星人」中的外星人造型即是从大萧条后老人的形象以及爱因斯坦的形象中得到了启发,远远的眼睛透着一种透着伤感的睿智和亲切。
这是我首次花一天时间看完一部六集纪录片,but it is worth the time.正如名称《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这是关于卡梅隆对 sci-fi 以及它所引起的思考,所以如果你只爱“涕泗横流”的 love story, you can step away, bye-bye.
卡梅隆的这部纪录片以访谈的形式,邀请了一众大师级同行(包括我最喜爱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面对面地讨论。
既然是科幻故事,干货自然要充分。
卡梅隆的素材贯穿20世纪初至今,他寻找了大量最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从书籍、电影到剧集)进行剖析。
不难发现,它们中的一些(或很多)都是你我看过的电影,但他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这些作品的创作者或拍摄参与者的视角看电影。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思考,思考;seek and find. 在他们眼里,科幻故事远不止荧幕上或文字中那么简单,而可以包含历史,现在和未来。
它们“和人类的历史关系和现实意义”是比其本身更值得探究的话题。
而在现在看来,这也是优秀的科幻故事和平庸的故事最大的差别。
科幻电影之所以有无穷的题材,是因为想象力是无穷的。
所谓“大师”,当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时,不难发现,他们的思维其实很容易理解;但不同之处在于,为什么他们想得到这些?!
不管他们的思维我理解或吸取了多少,至少在未来,我可能会用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和想法来看科幻故事。
在六集中,个人感受最深的是第四集。
“最可怕的是,你正处于黑暗的未来中,自己却浑然不知”。
Anyway,《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顶级纪录片。
关于科幻电影,一直有这样的论调,说它们严重滞后于科幻小说的发展,说它们沉溺于反乌托邦的描绘,说它们充满各种漏洞,甚至空有其表。
这样的指责不无道理,但是我们也要时刻记得电影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
过度追求思想深度和叙事创新是没有生路的。
当然,观众的欣赏水平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看起来“死定了”的作品也开始得到认可,我想这就是科幻电影带给自己的红利。
正是因为那些可能被指责为不严谨的、不合理的、空有其表的科幻电影,让科幻的受众远远超出了科幻小说能达到的极限,才开垦了供传世经典生长的土壤!
而且那些希望在电影里导演和编剧就把故事所有的可能都说完的人,显然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电影能在那短短数小时里做到完美。
看科幻电影而把幻想的权力都交给导演是多么愚蠢啊!
追求曲高和寡从来不是科幻电影该做的。
就像科普,需要时间简史,也需要十万个为什么。
预言汽车的出现不叫想象力,预言出停车场加油站的出现才叫想象力。
“最高级的想象力是不自由的。
”在科幻的世界里,什么才是真正好的科幻呢?
如果只是换个背景打斗宇宙尺度上的战斗,和十万年前原始丛林里的战斗,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并不是换了个环境打架就不叫打架了。
以神魔为角色设定,以宇宙为空间尺度,然后呢?
还是地球上人类打打杀杀的那一套。
这恰恰是没想象力的表现。
所以这片子让我知道什么是好的科幻
巨著经典太长不看?
马克n部剧却没时间?
我们做了这个“速览”栏目,让空姐替你刷剧啃书,然后给你讲故事。
我爱科幻的理由,是它不断提出宏大的问题:宇宙中有什么?
世界将会如何终结?
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前段时间,“卡梅隆炮轰复联”事件传得沸沸扬扬。
卡梅隆在推广自己的新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时,告诉在场媒体:“我希望我们能很快对‘复仇者联盟’感到疲倦,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些电影。
只是,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仔细看来,卡梅隆只是觉得超英电影充斥市场,有些单一而已,结果传成了“炮轰”。
虽然是个误会,可也抛出了问题:卡梅隆心里的“其他故事”,长什么样子?
答案就在这部大佬云集的纪录片里。
这部纪录片的形式是卡梅隆对话一众大佬,谈论科幻作品中的各种主题。
至于有哪些大佬?
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演员有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基努·里维斯……作家有刘宇昆、特德·姜、安迪·威尔……大佬们就是吸引粉丝的手段吧!
八卦与干货齐飞,趣闻共理论一色,来和空姐一起看看,卡梅隆究竟谈了些什么吧。
第一集:《外星生物》在这一集中,卡梅隆主要探讨了科幻作品中外星人的形象,与外星人沟通,以及外星人所代表的含义。
如何塑造外星人的形象?
首先得明确,这些外星人必须异常非凡而独特,不能“只是我们曾见过生物的复制品”。
乔治·卢卡斯认为,这是科幻电影的最大问题之一。
其次,虽然他们不能是简单的复制品,但也得取材于生活。
乔治·卢卡斯设计《星球大战》里的外星人,靠去水族馆,看海洋生物产生灵感。
卡梅隆也依靠去大海的潜水经历,拍出了《阿凡达》上的一整个潘多拉星球。
最后,按照你想要塑造的风格,随机应变。
要友好?
给他们大眼睛和大额头,这些在人类社会里我们认为可爱的特质。
要吓人?
就设计得看起来滑溜溜,且像爬行类动物,以此让人感到恶心反感。
要让人产生共鸣?
那就让它具有一些似人的特征。
产生什么样的共鸣,来源于借鉴的是什么形象,借鉴的是什么行为特征。
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让设计师给《E.T.》中的外星人ET,融入了一些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感觉,让它显得睿智又哀伤。
扮演ET的演员,在临别时,如人类抚慰孩子一样,拥抱小男主。
两者结合,让ET这个形象异常感人。
集大成者,非“异形”莫属。
异形糅合了暴力、性、奇异的美与优雅,卡梅隆称赞雷德利·斯科特:“我认为你创造了有史以来最棒的外星生物。
”(关于异形的诞生,空姐写过一篇八卦:雪莱和拜伦的暧昧孕育了异形)怎么和外星人沟通?
这个问题有两个前提。
其一,地球之外有别的外生物吗?
其二,我们是否想要与其他星球或其他文明接触?
诺兰觉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用数学分析证明了,有其他文明的可能。
”斯皮尔伯格表示:“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存在的。
天哪,我一直盼着能看见一次UFO。
”
卡梅隆调侃:“许多人说,几十年来,你一直有意放松人类的警惕。
”没想到你是史蒂夫·外星人间谍·潜伏者·人类之敌·斯皮尔伯格。
但是,与外星人沟通,很难。
从《索拉里斯星》《星际迷航》到《童年的终结》,众多科幻电影都表示:难。
虽然难,但还是要沟通。
做得最好的科幻作品,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及其改编电影《降临》。
《降临》展现出了,与外星人沟通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两个物种努力达成沟通之后的收获。
《降临》真正地描写出了学习外星语言的过程。
主角在与外星人成功沟通之后,不仅化解了两个物种之间的战争危机,也收获了新的思维方式。
借外星人表达了什么?
和平友好的外星人,代表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斯皮尔伯格饱受父亲影响,从六七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常常带他看星空。
他记得小时候看着星空说:“如果我有机会拍一部科幻电影,我希望那些家伙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后来他果真拍了《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最开始的名字叫《仰望天空》,就引自《怪人》的这句话。
《第三类接触》的男主放弃一切,只为探寻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他代表着那些相信人类并不孤独,并勇于探索的人。
之前的电影,几乎都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的怪物。
斯皮尔伯格相信,外星人所代表的美好事物,一个无限优越的文明,也会找到人类最好的一面,并将这最好的一面发掘出来。
斯皮尔伯格:“‘善孕育更伟大的善’,这就是我心中最好的科幻作品的作用。
”在《E.T.》中,斯皮尔伯格更将这种温情发挥到了极致。
《E.T.》本来没有外星人,斯皮尔伯格从父母离婚的亲身经历出发,想讲一个离异家庭小孩的故事。
受《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告别那一幕的启发,他设想外星人没有走,而是迷了路,遇见这个小孩,弥补他的创伤。
影片中,E.T.奄奄一息那幕,是源于约翰·列侬的去世,让编剧深受感触。
希望以此抚慰那些经历过亲人离世的孩子们的心灵。
反之,外星人入侵电影,投射了人类的恐惧。
这种恐惧是间接的,并不能真正伤害到银幕前的观众,因此能释放人们心中的压力。
外星人这个形象,成为了罪恶感和恐惧的载体。
从外星人入侵主题的鼻祖,《世界大战》的各种流传演变中,能看出科幻作品中,“外星人”这个形象所代表的各种恐惧和恐慌。
1.殖民侵略。
《世界大战》最初是科幻作家H.G.威尔斯于1898年发表的一篇科幻小说,其核心是更高级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入侵。
当时英国正在对印度进行殖民侵略,作者意图呈现:“当发生在你身上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2.纳粹主义和二战的威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公民凯恩》的导演奥森·威尔斯,在1938年万圣节,将《世界大战》改编为广播剧。
其中含有“火星人进攻地球的先头部队”“这是现代战争各国部队遭受的最大的溃败”等内容。
3.核武器的威胁。
在人类拥有核武器后的1953年,电影《世界大战》描述了发生核毁灭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
4.恐怖袭击。
2005年的《世界大战》里,有一种9·11事件后大灾难的感觉,故事表达了人们需要团结在一起的主题。
还有一些外星人入侵的电影,则在直接的外来灾难之外,试图表达更加多元的恐慌。
比如意识形态的威胁。
《天外魔花》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威胁的影射。
或是恐惧表达真实的自我。
《人体异形》隐喻了封闭自己真实内心的人。
最重要的是,科幻作品并不是真实的。
想象中的危机,给了我们自我审视的空间。
最后,还有一些借外星人来探讨社会议题的科幻电影。
在科幻作品里,发生在外星人身上发生的很多事,就是人类之间会发生的事。
《第九区》里的外星人,是难民的象征。
《第九区》的主角被迫成为外星人,于是体验了被扔进难民营,被人类文明驱逐是什么感受。
拍摄时,正值南非人对津巴布韦难民的仇视达到顶峰,南非人在难民脖子上套上轮胎,然后将他们烧死,因为他们夺走了南非人的工作。
《阿凡达》中,呈现的是人类的殖民行为。
《阿凡达》中的人类将潘多拉星球作为殖民地,肆意攻击掠夺。
到最后,观众完全站在了外星人的一边。
总的来说,我们谈论外星人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谈论人类自身。
第二集:《外太空》这一集探讨了外太空的视觉打造,和去往外太空的意义。
如卡梅隆所说,“外太空,是我们希望其成为的任何样子”,无论是幻想还是写实,探索还是剥削,宇宙都通通可以容纳。
视觉上,尽力让宇宙看起来更逼真。
夜晚的星空,既给人被黑暗吞噬的恐惧,又有着未知的原始吸引力。
电影所做的,就是抓住这种惊异,然后想象探索宇宙可能是什么样的。
早期的太空旅行作品,展现了无穷的想象力,但并不真实。
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用大炮把航空器打上月球,它是科幻电影兼电影特效的鼻祖。
譬如《火星之旅》(1918)称“氧气不是必须的,在这个大气层里我们可以轻松地呼吸”。
角色可以毫无困难地在太空行走。
但很快,对太空和太空旅行的电影描写变得科学起来。
在《月亮上的女人》(1920)中,导演弗利茨·郎呈现了升空时对胸膛、呼吸的重力压迫。
归功于影人的自觉,也得益于约翰·W·坎贝尔(《惊奇科幻故事》杂志主编,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开山祖师)提倡科学逼真性的标准。
科幻大师海因莱茵,则正视“该如何做到,怎样解决技术问题”,这直至如今也仍是科幻小说的重要主题。
《地心引力》描述了太空中碎片连锁反应的“凯斯勒现象”。
在科学上力求逼真,能带来无与伦比的美感。
《地心引力》的成功之处是,不仅表现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也展示了看到这种景色的主观感觉。
审美终究不能像科学准确性一样量化,不同年代的人,对如何呈现“逼真”的未来,会有不同的想象。
“史上最佳科幻电影”《太空漫游2001》,完全立足于现实的物理法则,同时又奉献了影史留名的视觉盛宴。
呈现出的是超越时代的极简纯白风格。
七八十年代愤世嫉俗的文化,使得《异形》(1979)不再具有《2001太空漫游》(1968)那种簇新闪亮的审美。
当时流行的“脏科幻”风。
而且科学准确,也并不容易做到。
宇宙浩瀚无垠,动不动就隔了N个光年。
所以,创作者只得“无中生有”出超光速飞行的设定来。
卢卡斯觉得这没什么:“科幻作品里实际不存在任何限制,要跳出思维局限。
”他并不追求科学准确,把《星球大战》看成太空肥皂剧,而不是科幻片。
为什么要去太空旅行?
可以幻想更美好的未来。
正因为太空遥远不可即,反而有了讨论现实议题,并演绎未来生存、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的空间。
即使发生争议,也能用“别跟幻想的世界较真”来抵御。
60年代的《星际迷航》系列就借太空旅行主题,探讨了种族问题、性别歧视。
在它之前,未来世界没有有色人种。
在这种演绎下,即使现实世界并不像乌托邦那么美好,但给人向上和争取的希望。
《星际迷航》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激励人们为平等互助的世界而奋斗。
就是有趣。
1977年,《星球大战》的出现,完全等于“亦可赛艇”。
在它之前,科幻作品悲观消极三十年,越来越不挣钱。
从光剑、原力到白兵、黑武士,《星球大战》的新鲜事物数不胜数,开启了惊险、刺激的太空冒险电影时代。
虽然电影如此划时代,乔治·卢卡斯导演还是谦虚表示,电影不能说是原创,只是自己以往经验的组合。
西部牛仔的风格,青春成长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跳出固有思维”的主观性和梦幻色彩,让《星球大战》激发了一代人对科幻作品的热情。
卢卡斯称,电影是拍给十二岁的孩子看的。
借宇宙的背景,描绘人类社会中的问题。
外太空时代也得警惕星际殖民和剥削。
可以驰骋想象,任意创世。
因为宇宙就是一张可以任意书写的白纸。
想象力的触发条件,可能是你爸妈觉得看电视影响很不好。
斯皮尔伯格小时不能看电视,只好自己幻想一些东西来自娱自乐。
也可能和卡梅隆一样,小学三年级成了《神秘岛》粉丝,就自己原创了一版神秘岛模型。
后来则是原创了一个星球……创世的细节,要抠多细就可以抠多细。
除了全剧组只有导演和女主角会这门四百词的“神语”。
吕克·贝松还经常给故事里的法律、食物、警察写小传,是细节帝了。
或者,鼓励人们去探险。
为了生存下去,地球上的我们,得和在火星种土豆的马特·达蒙一样,努力用科学去应对威胁。
作为宇宙公民,宇宙就是我们的家。
第三集:《怪物》这一集中,卡梅隆探讨了科幻怪物片的起源、怪物所象征的恐惧、怪物的设计、科幻怪物片的价值。
科幻怪物片,还是恐怖片?
恐惧源于警惕自然界可能出现的困境。
我们是否做得过火,是否还需要了解什么,是否还没准备好面对什么?
早期恐怖片的怪物,来源于宗教性的善恶之争,所以有超自然的狼人僵尸吸血鬼。
到了后来,科技逐渐成为新的恐惧来源,于是科幻怪物成为了恐惧的代表。
《侏罗纪公园》就将这种恐惧,活生生地呈现在了银幕上。
从片种来说,传统恐怖片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衰落,科幻怪物片填补了这个“恐惧需求”的空白,实际上是恐怖片的一种。
不同的是,科幻怪物片里,最终怪物总会被战胜。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排解恐惧。
至于影片过程要多吓人,就见仁见智了。
卡梅隆说,如果是他拍《侏罗纪公园》,他会拍成《异形》那种,可惜他慢了斯皮尔伯格一步,没抢到这个项目。
斯皮尔伯格表示,到我手上就是“十二岁小孩视角”,怎么滴?
怪物代表着恐惧,恐惧什么?
最普遍的恐惧,是科技至上会带来毁灭。
科幻小说的始祖,是玛丽·雪莱出版于1818年的《科学怪人》。
小说讲述了一个科学家企图创造生命,却造出了可怕的怪物,成为人造怪物的始祖。
这种“用科技扮演上帝”的情结,出现在了众多科幻怪物电影之中。
经典电影《弗兰肯斯坦》(1931)直接诠释了这一点。
这种行为违反了自然规律。
其结果,是诞生了令人恐惧、厌恶的怪物,隐喻了一味追求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
《变蝇人》的主角用自己作人体实验,最终成了怪物,自食其果。
还可以代表无法区分善恶、人类自身存在的恐惧。
怪物是一种似人生物,太像人,以至于会让人类质疑自己与怪物有什么区别。
《怪形》设定怪物能够拟态,从而隐藏在人类之中。
前文提及的科幻界大佬约翰·W·坎贝尔,就是基于小时候把母亲的孪生姊妹认错成自己妈,这个无法区分的恐惧,创作了《怪形》的原著《有谁去那里》。
成长的过程让人恐惧。
时代的罪恶(如《哥斯拉》象征日本遭核武器摧残)让人恐惧。
等等等等。
无论是代表什么恐惧,科幻怪物片都能帮你将这些恐惧宣泄出去,让你勇于面对现实。
帮助你逃离噩梦与恐惧。
科幻怪物片,是人类宣泄恐惧情绪的出路。
怪物怎么设计?
STEP 1:相信科学。
斯皮尔伯格想让恐龙吐舌头,被技术部门及时制止。
STEP 2:去**的科学。
哥斯拉究竟男的女的?
严肃,越诡异才能越吓人。
《怪奇物语》的怪物设计,就是把眼睛去掉。
STEP 3:艺术源于生活。
哥斯拉的日文字面意思是“大猩猩鲸鱼”,取自员工绰号。
先在日常化的情景中构建亲近度,再结合自身经历吓你一跳。
向斯皮尔伯格学习。
第四集:《黑暗未来》黑暗未来有两种,一种是人类濒临灭绝的世界末日,一种是残酷的反乌托邦社会。
本集讨论了为什么人们热衷黑暗未来,作品里的英雄角色,以及重建未来。
迷恋世界末日?
WHY?
第一个原因太明显:每个人都有“末日即将来临”的恐惧。
数数看,从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核战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灭绝的理由不要太多。
后末日类型的科幻作品,承载了每一代人的焦虑和噩梦。
第二个原因是:末日让人失去一切,回归生来的孤独。
这是吉尔莫·德尔·托罗(《环太平洋》《水形物语》)提出的。
“一人,一车,一把枪”,这样简化的生活方式,是二十世纪对后末日时代,以狩猎为生的生活幻想。
典型代表,《我是传奇》,一车一人一枪,还有一狗。
这个本子被施瓦辛格捂了十年,威尔·史密斯软磨硬泡:“你都当州长了不会有时间拍的!
”终于让施瓦辛格松口,简直是虎口抢食。
反乌托邦社会的吸引力在于?
归根到底是:可以谈论社会议题。
反乌托邦属于科幻题材,建立在幻想之上,规避了现实题材谈论这些议题,可能遭遇的阻碍。
剧作家洛德·赛琳,就是长期遭到审查,才创作了系列剧《阴阳魔戒》,借科幻发表社会评论。
一个相似的人类社会,能够很直接地抛出社会议题。
《使女的故事》构造了一个压迫女性的社会,在其中,既让人联想到以往女性被迫害的历史,也重新审视了现实,不仅探讨了女性如何保持人性,还发出了“温水煮青蛙”的警告。
而且真的能对现实造成影响。
《饥饿游戏》中的三指手势,代表与独裁进行抗争。
2014年,泰国大学生在示威活动中,模仿这一情节以示反对军事政变。
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现实。
现实世界是否已经是“黑暗的未来”?
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无法分清。
《极度空间》中的经典设定,就是戴上特殊墨镜才发现,人类社会已被外星人占领,并深深洗脑。
有一类反乌托邦作品,能促使人们重新用一种全新、甚至偏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世界的不合理处。
在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中,主人公往往分不清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黑客帝国》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选择成为系统的齿轮,还是脱离舒适区,艰苦而真实地活着?
除了欣赏酷炫而契合故事背景的“子弹时间”,你还可以静心思考背后的哲学含义。
所有的黑暗未来,都需要一个英雄。
英雄分两类,一类就是传统型的“救世主”,带有宗教意味的形象。
保罗·范霍文让《机械战警》的主角在水上行走,隐喻耶稣。
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在于,“社会不可避免地在金钱和公司控制下运转,但或许能阻止这一切”。
一类则是反英雄形象,典型代表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系列第二部被赞为“朋克文化中的西斯廷礼拜堂”。
系列第四部直接构造了一个女性主导的世界。
英雄的责任,是去揭示、打败那些反乌托邦的势力,他们不一定成功,可即使是悲壮的失败,也让人认识到那些势力的真相,以及一个人为反抗他们,可以付出多少代价。
英雄就是希望的灯塔。
无怪于卡梅隆说:“只有英雄才是你的答案,你的救赎。
”毁灭之后,便是新生?
在黑暗未来的故事里,重建未来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了乌托邦,而是人类重建,或者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的这个过程。
重建未来表达的是,“我希望我能”。
在所有社会规则都经历了大改、大清洗之后,人们需要努力地找寻真实的自己,找寻更好的那个社会。
这个过程会非常艰难,会暴露人性最好与最坏的一面。
《行尸走肉》中,幸存的人类组成了不同的群体,各自探索着重建社会的不同方法。
最终,人类社会可能无法重建,但人性却得到了重建。
《行尸走肉》主要在讲的就是人在命运最暗淡的时刻,将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在最黑暗的地方,我们找到了救赎。
第五集:《智能机器》这集要说的,总结下来只有两个方面:智能机器的各种角色,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智能机器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无非以下几种:奴隶、朋友、恋人、敌人。
“奴隶”这个含义,根植于“Robot”(机器人)的词义中。
这个词来自捷克舞台剧《罗索的万能工人》,“Robota”便指工人一词,其贬义就意味着奴隶。
科幻作品里,如《西部世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都是将智能机器视作奴隶。
朋友这个角色,主要是一些陪伴性质的友善机器人。
卢卡斯创造的机器人都是正面角色,也都是主人公的同伴。
这类机器人往往没有达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智能。
恋人这个角色,性质比较特殊。
还未意识觉醒之前,这是一场人与“物”的恋爱,因此这种作品,大多是作为警示的意义存在,而不会去描写爱情的美好。
在《她》最后,男主重新开始了一段人与人的恋情。
敌人这个角色,就涉及到智能机器的进化了。
在《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型电脑,首次让人们意识到了“智能机器可以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另一种生物”。
尤其牛逼的是,那时候连台个人电脑都还没有。
卡梅隆在《2001太空漫游》上映后数年间,在影院刷了十八遍,可见其震撼。
卡梅隆自己的《终结者》系列,则让“天网”成为了智能机器失控的代名词。
原本施瓦辛格被安排试镜的是男主凯尔的角色,结果和卡梅隆聊了很多对终结者角色的想法,最后卡梅隆拍板“你行你上”。
然后人类意识到,正是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
纵观整个《终结者》系列,真正的反派是人类自己。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终结者》想要表达对科技的警示,为了制作电影,却最有效地使用了前沿科技。
为了避免智能机器成为人类的敌人,人类必须想办法下限制。
其中最著名的规则,是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
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第三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或第二法则,否则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定律,就是等着被打破的。
科幻作品进一步探索了,智能机器会如何意识觉醒,打破定律。
在某个节点意识觉醒之后,智能机器就将暴动。
在空姐看来,奴隶、朋友、恋人这样的角色,基本没体现什么意识觉醒,表明了在人们心里,意识觉醒就代表危险。
那么,意识觉醒之后呢?
就得说到人类随之的反思了。
人类该如何应对智能机器觉醒?
第一步,意识到智能机器其实与人类拥有相同的命运。
卡梅隆谈到,他和许多人工智能专家谈过,而其中一个专家直接说:“我们要制造人类。
”和人类别无差距的,拥有人格、自我、身份意识的“人类”。
人类和智能机器都是造物。
智能机器只不过是由人类创造的智能,就一定低人一等吗?
第二步,意识到人类不应该自大地拒绝承认智能机器有意识。
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中,人类起初制造机器人为自己服务,后来机器人有了意识,把自己看作人类的孩子,并欲通过“弑父”行为,完成成人。
可是人类并不承认它们有意识。
剧集试图表达,这种自大就是人类的弱点。
这里有一个问题:智能机器到底有没有自我意识?
《星际迷航:下一代》就讨论了这个问题。
情感会是人与机器的分水岭。
在《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罗伊死前充满情感的独白,让人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人类。
第三步,也是现在我们还不需要做到,但必须准备好的一步——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
想想这个问题:人类阻碍一个拥有意识的种族,获得与人类平等权利的时候,人类与智能机器,谁才是真正的怪物?
承认智能机器同样是人,人类与拥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恋爱,也就成为了正当的选择。
智能机器与人类,都是人。
卡梅隆认为,人类需要与智能机器相关的科幻作品,因为未来将至。
第六集:《时间旅行》时间旅行这个话题,在科幻里是大热。
原因可能如诺兰所说,我们就一直生活在时间里,想要抓住流逝的时间而不能,所以自然会思考“要是我们能重新回到过去、扭转过去,会发生什么?
”也可能单纯如施瓦辛格所说,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时间旅行,于是就会向往。
他非常想穿越回去,阻止自己拍《大力神在纽约》。
这是施瓦辛格拍的第一部电影,看剧照似乎明白了原因……本集聊到了时间旅行有多少种形式,怎么进行时间旅行,以及时间旅行的代价。
那么,时间旅行如何成真?
虽然科学上,我们根本做不到,但正如乔纳森·诺兰所说:“研究如何实现时间旅行,开启了无数迷人的思想实验。
”早期作品里的时间旅行,使用的方法完全不科学。
基于查尔斯·狄更斯作品改编的《圣诞快乐颂》,就是靠做梦回到过去的作品。
不过好像,对于一个本来就不科学的事情,也只能是在作品里“装科学”。
《回到未来》系列就试图变得“合乎科学”。
在众多利用时间机器进行穿越的科幻作品中,《星际穿越》开辟出了一种非典型的时间旅行道路。
太空中的时间随虫洞、黑洞等天体作用,不同速率地流逝,达成“穿越未来”效果。
在影片末尾超立方体的展开,更直接把时间折叠在了一个书屋里。
时间旅行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1.前往未来。
严格来说,在H.G.威尔斯1895年出版的《时间机器》之前,并没有“Time Travel”(时间旅行)这个词,乃至其概念。
不过,H.G.威尔斯提到的,只是前往未来的时间旅行。
在1960年的《时间机器》中,男主角就去往了6年后的未来。
(八卦一下,H.G.威尔斯的孙子,也执导了2002年电影《时间机器》)。
2.蝴蝶效应。
回到过去的时间旅行,就比去往未来复杂多了。
后者会导致各种各样由因果关系导致的问题,产生各种不同的时间线打开方式。
比如“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改变,可能对未来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个想法,始于科幻大师雷·布拉德伯里出版于1952年的短篇科幻小说《雷霆万钧》。
返回到白垩纪的时间旅行者,因为踩死了一只远古世界的蝴蝶而改变了人类现在的历史。
3.玩弄时间悖论。
各种因果关系带来的逻辑问题,让科幻大师海因莱因看到了时间线上的无限可能性,他觉得这不是问题,而是机会。
因此,海因莱因一马当先,在1959年写出了《你们这些回魂尸》(在这看:经典烧脑短篇:《你们这些回魂尸》),成为了第一个愉快地玩起时间驳论的作家。
《你们这些回魂尸》讲述了一个自己上了自己,自己生了自己,自己杀了自己……的故事。
这篇“神”作甚至被《花花公子》这样的色情杂志拒稿,原因是编辑觉得“有点恶心”。
4.“外祖父悖论”。
如果一名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在其母亲出生之前杀死了你的外祖父/外祖母,那么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
《回到未来》玩这个理论的方式,非常奇妙有趣。
如果你破坏了你父母的婚姻,你就会在时间线上消除自己,从未来带来的照片上,你的影像就会消失。
你爸把你一把推开,虏获你妈芳心。
一家人都得以在照片中重新出现。
可“外祖父悖论”真正提出的问题是:如果真能回到过去,我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意志吗?
《终结者》的逻辑悖论在于,天网派未来战士去杀死约翰·康纳,可是未来既然有康纳,难道不就意味着这次刺杀必然失败?
回答有两种:我们能够改变未来;我们只是命运的傀儡。
《终结者2:审判日》,莎拉·康纳直白地刻下了“没有命定”,表达反抗。
《终结者》系列的关键台词也是“未来尚未确定”。
5.时间循环。
《土拨鼠之日》让“时间循环”这个概念大热,它的规则只有一个:主角无限重复同一天,并且只有他记得一切。
困在时间循环中,让主角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他的人生,重新认识身边的人。
无论是哪种打开方式,时间旅行的重点,不是能否修正历史,也不是时间旅行本身,而是你是否能为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承担责任。
当你必须杀死未来30年后的自己,又知道自己30年后会被这样杀死,会发生什么?
《环形使者》的主角发现,暴力只会滋生更多的暴力,于是他选择就在当下自杀,以此弥补自己的错误,跳出可悲的命运循环。
时间旅行的代价?
登上太空,自由探索的代价,是亲身骨肉老死不相往来。
《星际穿越》里,女儿说自己到了父亲离开时的年纪,他怎么还没回来?
让屏幕前的父亲泪流满面。
企图改变过去,更无异于饮鸩止渴。
发明时间机器之后,《初始者》中的两位主角不断试图回去阻止前一刻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怀疑和欺骗对方,不仅友谊破裂,身体也濒临崩溃。
等下,那么严肃做啥?
时间旅行就不能开开心心打打闹闹吗?
当然可以。
《比尔和泰德历险记》里,两个冒傻气的主角,利用时间旅行认识历史一堆名人,以此通过了学校的历史考试。
最右那傻小子是基努·里维斯,导演说他们去麦当劳吃饭,觉得前面排队的小伙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很合适,就选了他俩,这个选角过程也是很任性了。
至于什么“外祖父悖论”嘛,往幽默方向编也完全OK。
没带钥匙又来不及去拿怎么办?
不方,先在脑子里想,等有空了,回到过去拿钥匙并提前藏好。
于是,现在就拿到未来的自己藏好的钥匙啦!
当然,一会儿要想到做到。
现在享受未来的好处,只需要记得未来要回到过去一样样做,时间旅行也可以蛮好玩还有《神秘博士》这种纯粹的英式幽默,时间旅行本身是一连串的快乐之旅,在这过程中,博士选择的普通人旅伴,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全面地理解生命,观众也一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与你爱的人告别,但仍要继续生活。
因为时间领主被设定为能够以别的形态重生。
从1963年至今,饰演《神秘博士》时间领主的演员已换了十三任。
诺兰说,看向过去,和看向现在,实质上看的都是一分一秒的时间。
时间旅行的潜力是无穷的,对吧?
时间旅行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我们曾做过的决定,或者探索我们可能的未来。
“未来就是现在”。
可惜,斯皮尔伯格说他曾问过霍金,人们是否能进行时间旅行,霍金的回答是:
看来人们只能在科幻作品里想象回到过去会发生什么了。
做完这六集速览,空姐觉得,阿西莫夫的这句话,是最好的总结:“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
“架空”开设了全新小说号【独角兽小说】,主要提供科幻、奇幻、悬疑、惊悚类原创精品。
也许下一个《基地》就会在这里诞生。
WARNING:想象力匮乏者请止步!
monsters,outer space,略显无聊。
但alien life,dark future,就显得趣味盎然,而intelligent,timetravel则更进一步,有了几分哲学意味。
其实很多话题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再说什么启迪震撼,有些言过其实。
但若说是以主题为引的科幻小说,电影大杂烩,却又有些低估了。
大神之间的对话,几十年的科幻发展,他没有说的太清楚,却拍的很好看,这足够了。
看阵容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这TM是科幻界的[复仇者联盟3]。
看到卡梅隆还有闲情逸致拍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这么不务正业?
”[阿凡达2]呢?
[阿凡达3]呢?
[阿凡达4]呢?
……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就快十年了大哥!
09年上映的[阿凡达],感觉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但看了三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后,我原谅卡神了……简单说,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卡神和各路神仙关于科幻电影的聊天而已。
然而这些神仙包括:斯蒂芬·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乔治·卢卡斯、吉尔莫·德尔·托罗、克里斯托弗·诺兰、吕克·贝松、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杰夫·高布伦……
斯皮尔伯格
雷德利·斯科特
诺兰 看阵容就知道,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这TM是科幻界的[复仇者联盟3]。
①科幻片,不能一家独大用一句话形容《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就是“为科幻电影正名”。
尤其是在这个,“科幻电影”被超级英雄们统治的当下。
众所周知,近年来卡神没少diss超英电影。
去年,[神奇女侠]跟开着拖拉机似的收割全球少男少女心时,卡神就表示,“[神奇女侠]其实是对女性的物化,相比‘莎拉’是一次退步。
”
神奇女侠黛安娜和康纳的母亲莎拉前段时间,卡神听到漫威宇宙即将随着[复联3]进入一个阶段的尾声时,又表示,“这也许是最好的事”。
卡神自己也是[复联]系列的粉丝,但总觉得这个系列长时间占据科幻电影上的统治地位不是什么好事。
我希望我们很快就会对《复联》感到疲劳。
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个系列,只是,说白了吧,伙计们,有那么多其他故事可以讲,不一定非要让雄性激素发达又没有家人的男性做两个小时的生死搏斗,顺便在这个过程中破坏城市。
我只想说,哎哟。
卡神把现在的科幻电影分为两类,一类是“极端逃避现实,不需要任何科技顾问,就像[银河护卫队]这种,纯粹好玩的电影。
”另一类则还保留着对科幻的认真负责,“比如[火星救援]或者[星际穿越]”。
诺兰的超硬核科幻片[星际穿越] 卡神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科幻片种类繁多,大家齐头并进才是好事,某一种类型独大都会对整个科幻片类型产生影响。
结果话音刚落,网上不少声音都表示“卡梅隆你这是嫉妒”、“话说得太酸了”……这不是开了个小玩耍吗?
一代神仙詹姆斯·卡梅隆还能有嫉妒的?
于是,秉持着“光说不练假把式”的卡梅隆,就趁着拍[阿凡达]续作的闲暇时间,自己策划、导演、还客串当主持人,鼓捣出了这部纪录片。
用意只有一个,就是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②为什么,我们热爱科幻片卡梅隆曾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封面印着宇宙飞船的书。
”这样一个超级科幻迷眼中的科幻片,肯定不能是打打怪兽、炸炸城市的小儿科。
映射现状的题材只能算是入门,反思人性、感悟未来才能算合格。
直面“科技是否会毁灭人类?
”、“世界会如何终结?
”、“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终极疑问,才配载入史册。
和卡梅隆聊天的那些大佬们,他们的每一部科幻作品其实都包含了对于“外星生命”、“人类自身”以及“未来”的诸多思考和想象。
比如斯皮尔伯格。
论家庭影响的重要性老斯说自己还是小斯的时候,半夜被老爹神神秘秘地叫醒,带他开车到一个山坡上看了场流星雨。
我来到户外,我们一起枕着他的军用背包,然后我们抬头望着夜空,多么美好,每过大概30秒,就会有一道很亮的光从夜空中划过。
后来,众人眼巴巴看天的这一幕,被他放在了[第三类接触]中。
等待对象从流星雨变成了外星人 “我那个时候就想,如果以后能拍科幻电影,我希望那些外星人是为了和平而来的。
”[第三类接触]中的外星人没有架着枪扛着炮地大举入侵,反而表现出了“宇宙之中还是有很多美妙的东西。
”有趣的是,拍外星人降临时,老斯一边看监视器一边突发奇想,“要是有一个外星人没来得及上飞船咋办?
”,“要是走丢了咋办?
”,“要是还跟一个小男孩做了朋友咋办?
”[E.T.]的点子就这么来了。
老斯透露,E.T.的造型来源于大萧条时期的老人照片和爱因斯坦的形象“真善美”的外星人形象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一个无限优越的文明会将人类最好的一面激发出来”,这样的观念,也几乎陪伴了老斯的一生。
但大部分导演对“外星人”的态度没老斯这么乐观,首当其冲的是[独立日],不光搞个遮天蔽日的大飞船,还一上来就炸白宫。
炸毁白宫的幕后拍摄花絮 关于“外星人毁灭地球”一类的科幻片,本质上都是人类对异族敌对、排斥的映射。
威尔·史密斯就说,“外星侵略电影是对人性最黑暗一面的隐喻,外星人摧毁我们的星球,实际上是我们摧毁自己的星球。
”
史皇对科幻题材也是从小就情有独钟 对史皇这段话最有力证据,就是此类“外星人入侵”题材的开山鼻祖,《世界大战》。
二十世纪初的科幻作家H·G·威尔斯,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如果一个先进的文明入侵一个落后的文明,结果会怎样?
”小说中外星人对人类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当时英国正在对印度做的事。
到了1953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上大银幕,核心观点也与时俱进,变成了“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
”
外星人飞船造型延续了小说中的设定2005年,斯皮尔伯格再度改编的[世界之战]中,人类的恐惧对象也从核武器变成了9·11式的恐怖袭击。
角度换成了老斯一贯擅长的家庭亲情视角万变不离其宗,每一部看似发生在遥远未来的科幻片,讲的都是当下。
它们像一个耄耋之年的占星智者,先告诉你200公斤的胖子生活有多么不易,然后让你自己决定怎么吃手中这碗饭。
每一部科幻片,都告诉人们关于未来的一种可能,而导致这种可能的原因,就是人们此刻正在做的事情。
比如那部极具现实意味的[第九区]。
[第九区]中的外星人聚集地 [第九区]中出现的贫民区布景,没有一处是剧组搭建的,全部是现成的。
也就是说,这些破败不堪、环境恶劣的外星人住所,其实都是建造给人类的。
多么讽刺啊。
也许这就是威尔·史密斯在剧中所说的:科幻片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不仅是一部暑期档的爆米花电影,它同时也可以深入探讨宗教、政治、社会理念等严肃命题,它没有限制。
以至于,最后威库斯感染外星病毒,也开始被人类追捕、实验。
变成“大虾”的男主角威库斯 压迫者最终变成了被压迫者,人在不是人后才获得了人性。
想想都不寒而栗。
还有卡神自己的那部[阿凡达]。
在卡神的电影里,人类基本都没干什么好事,比如在[终结者]里发明了“天网”,在[异形2]里跑去搞殖民。
“天网”手下大将T-800 [阿凡达]同样如此。
人类不远万里跑去“潘多拉星球”,入侵、殖民、统治……这些掠夺资源的手段,已经存在了上千年。
武力开采潘多拉的人类军队当[阿凡达]把观众抽离出“人类身份”后,我们终于可以不对同胞抱有丝毫同情。
以旁观者的身份,清晰辨认出了殖民者的罪恶和人性的黑暗。
人类和外星人的战斗中,人类成了反派 听卡梅隆和大神们聊这些科幻片,经常会蹦出想再刷一遍老电影的念头。
那些对人性的反思、对宇宙的探索、对真理的发问,在“科幻片”这个毫无限制的类型中得到完全释放。
科幻片永远由点及面,在人类和宇宙、恐惧和希望之间盘旋。
当然,科幻片在奥斯卡不受待见也是事实,所以卡神也老是抱怨“好莱坞只把科幻当作靠奇观取胜的摇钱树。
”看来让奥斯卡评委组队刷这部《詹姆斯·卡梅的科幻故事》很有必要了。
兴许看完后就舍得把“最佳影片”颁给[阿凡达2]了。
啧啧,卡神这真是一步大棋啊。
-文:涵葛格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看遍了市面上所有封面印着宇宙飞船的书。
”詹姆斯·卡梅隆在他最新拍摄的纪录片中如是说。
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为了科幻,他怼过奥斯卡官方,曾发言认为学院奖对科幻电影偏见很大,觉得好莱坞只是把科幻当做摇钱树,没有正视科幻作品的内涵。
入门级别的科幻电影也就映射一下社会现状,进阶级的科幻电影反思人性、感悟未来。
但真正值得被载入史册的科幻电影,敢于直面“科技是否会毁灭人类”、“世界会如何终结”、“生而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些困扰着我们的终极疑问。
在《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卡神与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诺兰、乔治·卢卡斯等大导演,出演科幻电影的演员,参与科幻电影制作的幕后工作者不断对话。
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幻片。
地球是外星人的旅游胜地科幻电影中最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外星生命。
外星人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存在我们要怎么与它们交流沟通。
外星人来地球干啥,是要用高等文明侵略人类还是友好交流。
心地善良如老斯,在[第三类接触]里设计的外星人,温柔可爱,和善友好。
史皇出演的[独立日]则用震惊影史的一幕“白宫爆炸”,展现了外星人侵略并摧毁地球。
卡神不美化外星人,也不拍它们入侵地球。
直接搞了一部[阿凡达]如果等待外星人入侵才能导致地球毁灭人类灭亡,那么人类绝对会让外星人空手而归。
毕竟,还没等这群高等文明的生物反应过来,人性本身的贪婪和堕落就足矣引领自己走向深渊。
卡神开玩笑说,很多人评价斯皮尔伯格有美化外星生物放松地球人的警惕之嫌。
老斯直言不讳:“我会躲开鲨鱼,但我并不想躲开UFO。
”是啊,谁小的时候还没有一个每天等待被UFO接回母星的梦呢!
而人家外星人呢,卡神觉得“地球就是外星人的旅游胜地,结果它们看到人类拍了很多UFO的照片,就再也不来了。
”
怕了怕了,先告辞了
宇宙是想象力的释放空间为什么要去外太空旅行?
因为可以“遇见”美好的未来。
因为探索是人类的本能。
科幻是想象力的润滑剂。
于是,外太空就给了想象力驰骋的疆域,人类在此投射我们的幻想、我们的理念和我们的社会学。
所以,卡神说“宇宙符合我们的幻想”。
“(宇宙)范围大的惊人,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者一个我们未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无中生有’,需要自圆其说。
”宇宙遥不可及,反而有了讨论现实议题,并演绎未来生存、生活的乌托邦式幻想的空间。
于是,乔治·卢卡斯开启了经典的[星球大战]系列,虽然这被导演认为更多的是拍给12岁男孩看的太空肥皂剧(spaceopera)。
而不是科幻片([星球大战]剧照)但死星上的壕沟,快速移动的空间,还是为科幻流行化注入强心剂。
[星际迷航]更是在太空旅行之中加入对社会文化的映射和反思,比如种族融合和对外战略。
探索太空探寻生命意义经典之作,当属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该片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
卡神也很推崇的史诗级别硬科幻在这部“看不懂”的电影里,宇宙是永恒而无限的,人类是伟大而无知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001太空漫游]剧照)“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就看过了所有封面上印着宇宙飞船的书;我把[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看了很多很多遍,是它让我产生了要做电影的愿望。
虽然它的视效相当震撼,但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提出的问题——这个世界会如何终结?
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生而为人到底意味着什么?
科幻从来都是直面这些问题。
”
怪兽是唤醒恐惧的强心剂对于卡神来说,科幻怪兽片的就是唤起人心底的恐惧与幻想,以及带我们从一场安全的噩梦中逃离。
所以,他很多电影都是从梦境或者噩梦开始。
引出自己童年时期恐惧的同时顺利让别人感受到这份恐惧
老斯:我就笑笑不说话当科学家跳出来说,“我觉得这个外星虫子的样子并不科学”。
卡神给出了答案,我们看[异形]恶心,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进化为我们留下的对某种形态的厌恶。
人类内心深处有着对牙齿、爪牙的恐惧。
所以,79年当异形出现在荧幕上时,当很多观众扔掉爆米花、钻到椅子下面。
它的画面夹杂着很多闪光,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1982年[怪形],发明血液测试抓住了人类最根本的恐惧之一——我们无法区别善恶,和分辨不出我们本身和外星顶替者。
黑暗未来是迷人的存在在纪录片里讨论,黑暗未来有两种:一是人类濒临灭绝的世界末日;另一种则是残酷的反乌托邦社会。
人类每一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假想末日。
电影每一部都承载了人类预想末日的焦虑从人口过剩、气候变化、核战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
让人类灭绝的理由不要太多[我是传奇],一人一枪一车一狗走天下。
活下来是一种负担而不是恩赐
这些关于未来的科幻放大我们的恐慌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
现实世界是否已经是“黑暗的未来”?
身在其中的人,往往无法分清《使女的故事》中,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
“温水煮青蛙”的警告在这样的黑暗未来,我们需要一个英雄。
“只有英雄才是你的答案,你的救赎”他们去揭示真相,去对抗反乌托邦势力,他们也许惨烈悲壮的失败,但他们的存在就是希望。
哪怕最终还是走西避免不了的毁灭,但反过来想这也意味着新生的可能。
重建未来
这个过程很艰难,会暴露人性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黑暗未来,就是一场巨大的不可预知的人性实验。
智能机器是人类进化的好帮手科幻作品中的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大抵就是两种,一种尊重机器人学三定律的“听话”机器,另一种就是失控觉醒的“不听话”机器。
在卡神看来这个失控的机器是科幻永恒的主题。
厉害的科技失控威胁到人类了早在1968年[2001太空漫游],没有个人“电脑”,只有柜式大型计算机时。
他们创造出了HAL-9000型电脑第一次让人们意识到智能机器便捷、美好,但是有危险。
当“智能机器可以拥有自我意识,它是另一种生物”。
这种前沿意识带来的思考和震撼,让卡神在电影院狂刷了18遍[2001太空漫游]。
于是,他在自己的[终结者]系列中,让“天网”成为了智能机器失控的代名词。
“终结者”源于一场噩梦最终人类意识到,正是人类亲手创造了自己的敌人。
真正的反派归根结底是人类自己所以,卡神觉得人类和人工智能是共同进化的关系。
并没有很悲观反观,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他坚持AI要有所限制——“一只手随时准备拔掉电源”。
在这个,“科幻电影”被超级英雄们统治的当下。
卡神用六集《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与各路大佬侃大山。
无非就是想告诉我们,阿凡达2、3、4还没安排上呢……【误你们可以先补补纪录片里的电影、电视剧和小说↓↓↓↓↓
-小烨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破事儿”
我哥这个人,除了找我借钱,就是让我替他解决麻烦事,除了比我大八岁外,完全我就是他的哥哥,但是呢,他从小到大给过我两个东西让我特别喜欢,一个是高考后送我一个诺基亚的QD游戏手机,当时很屌的;另外一个就是他把我领进了电影世界,能让我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现实世界里,电影给我的陪伴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
初中,应该是99年2000年左右,我哥当兵复员回家,我俩一个屋住,我爸当时为了让我好好学习买了一台学习电脑VCD,当然,我都是玩游戏的,我哥那会经常晚上会拿回来一些电影碟跟我一起看,其中有两部我现在还记忆犹新,一部《异形》,一部《黑客帝国》。
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刚小学毕业懵懂无知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对世界刚刚有了一点点认识,一部《异形》这样的电影,带给我的恐惧的冲击力是无法想象的,我当时躺在床上,用手捂着脸,时不时的看一眼,还不敢表现的太害怕,怕我哥嘲笑我,影片的后半部我直接装睡钻进被窝里,但阻挡不了恐怖的音响效果,以至于多年后我看遍了科幻题材的电影,就是不去看《异形》系列。
这部电影当时对我造成的阴影,延续至今。
伴随着恐惧心的是好奇心。
《黑客帝国》对世界观的颠覆可想而知,原来世界也可以是虚假的,子弹也可以躲开,人类可以被控制,未来不一定美好而是黑暗。
插在基努里维斯脖子上的数据线好像也插在了自己的头上,一个全新的世界开门了。
那个时候《科幻世界》杂志的兴起,现在想想应该是时代科幻潮流的产物。
每月一期,国外的罗伯特·海因莱因、艾萨克·阿西莫夫和阿瑟·克拉克,国内的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当别人在读名著的时候,我已经在科幻里不能自拔,当时还对理科特别的感兴趣,但是只怪自己脑子笨,怎么学也学不会,弃理从文,到现在还是特别佩服理科牛逼的人。
科幻电影是我最先接触到的电影类型,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又接触到其他的类型片。
纪录片里,有几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物奇怪语》里的怪物设计为什么没有脸?
因为我们做梦的时候经常会在梦里梦见一个人,你知道这是一个人,但就是看不清它的脸,它有时候是美梦里的主角,有时候是恶梦里的追击者,真的是这样;另外一个,基努里维斯是在和小伙伴一起排队买麦当劳的时候被导演看中的,因为他们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哈哈哈,命运啊!
雷德利斯科特好像他的电影一样,不苟言笑,一脸严肃,逻辑思维清晰。
看着几个大神导演谈笑风生,放心了很多,希望你们可以拍出更多的好电影!
01 xenophobia-communication-disengaged from human-regain humanity (Spielberg’s looking on brighter side); 02 citizens of the universe-adventure;special effects-H. G. Wells and Jules Verne VS hard sci-fi-Robert Heinlein-how to do it;go beyond realistic novels to build Utopia (Star Trek);George Lucas‘ Star Wars-revolutionary Neo-myth-space opera not sci-fi-imagination+accumulation-space western-to think outside the box;70s sci-fi movies of cynicism and criticism: Starship Troopers based on Robert Heinlein’s original novel-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in space-heroes or fascists-colonization and exploitation;Space Art-Chesley Bonestell-space as the biggest canvas-to throw your imagination in and open your mindMars-The Martian-problem-solving-inspirational and practical-use science to survive;03 monsters-fear and control-to explore the dark side of ourselves;Crosstalk of horror and sci-fi-fuel as distinction-morals and nature;Frankenstein’s creator or Frankenstein himself-Mary Shelly-the birth of sci-fi-science-creator or destroyer;1910s version: F made through chemical not electricity-Edison didn’t want electricity to have any negative connotations;1950s version: made through atomic energy;1990s version: same as human, first test tube babyAlien/Aliens-Ripley-the first woman slayer/survivor but not victim-potent and straightforward;The Thing-human-like monsters-question and challenge people’s faith in who they are and ability to distinguish good and evil-beyond nature-Campbell’s Who Goes There?-shift boy’s space adventure to future exploration;1950s B monster movies-take the place of the horror movies and spring out of WWII-radiation-e.g Godzilla-reflects the zeitgeist of the nuclear time+western guilt of bombardment-cathartic;04 sci-fi as a metaphor of human’s darkest side-Dystopian story as a warning-intimate rage and social rage-the fear of the end of humanity-surviving as a burden-apocalyptic thinking-e.g I am Legend, Hunger Game;The darkest thing about the science fiction of the future is the idea that you might be in the dark future already and not know it-where is the line between memory reality and dreams?The Matrix-the sense of paranoia-see what is behind the curtain & great moments of personal choice &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Dystopian movies-an individual fighting against a system that has become oppressive and corrupt;Road Warrior/Mad Max-the Sistine Chapel of punk-change the hero-myth;The Handmaid’s Tale-Iran Revolution + Salem Witch-hunt-a batch of variables-butterfly effect-stay aware-retain unique humanity;Post-apocalyptic stories: The Walking Dead-zombie mythology-Romero put in social commentary-the fear of overpopulation and disease-test human nature-rebuild civilizations;05 intelligent machines-science fiction to science reality;Terminator-a threat or a benefit-what if a robot wants to create a better version of itself-“it’s in your nature to destroy yourselves”-people are the persistent villains that keep making these movies happen;2001: a space odyssey-sparks people’s imagination-HAL 9000-an imperative to survive-it’s no longer a machine it’s a being;Isaac Asimov’s I, Robot-3 laws of robotics-1. Robot may not harm a human being, 2. A robot must obey orders given by qualified personnel unless these orders violate 1, 3. A robot can defend itself except where that would violate 1 and 2.Westworld-packed with ideas about fraught interactions with AI-where does the life begin?-robots begin to ask questions-if there is a creator, a purpose and a reason to be here-FREE WILL-the first word of consciousness is NO;George Lucas’ Star Wars storied-R2-D2 lovable as people’s friend-C-3PO, K-2SO-bring out the best of what we are as humans;Robots/AI‘a personhood-emotion-love-when robots pursue emotion-legal and moral question: do machines deserve rights?The word robot derived from a Czech play Rossum’s Universal Robot-robota means laborer-an underclass;06 time travel-embrace the potentiality of new timelines-Every second of our past makes us who we are and view it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is so human and so spiritual;Time machine-the essential question is FREE WILL-Looper-how to get out of the dark circle-an existential dilemma;Dickens’ A Christmas Carol & Mark Twain’s 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 Arthur’s Court-time travel-Back to the future-Tutorial about how paradoxes are things to play with-grandfather paradox;Interstellar-personal drama-grasp physical concepts as concepts of astrophysics to do with relativity, and time dilation-twin paradox;Time travel-Faustian tale-a new concept-HG Wells-time machine-butterfly effect-Ray Bradbury’s The Sound of Thunder;Bill & Ted, Groundhog Day, Doctor Who-fun sci-fi;Fatalism vs Free Will.
适合小朋友系统入门,如果这些片子都看过还需要看这个总结,可能不适合看科幻片。属于看看无妨偶有亮点的一个纪录片。
由于没有太多背景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看不出什么名堂,而且我也不认为中国观众能有谁阅片能达到片中提到的三分之一。
简直是科幻片爱好者的盛宴!第一集就全程高能,各种大咖助阵,从斯皮尔伯格老爷子到乔治卢卡斯,诺兰,以及个人最喜欢的科幻作者Ken Liu和Ted Chiang。探讨的不仅是电影,以及背后的立意和延伸。
神对话神,谈论和探讨神,神了。
2018 看了几集 弃,全是炒冷饭,拿以前大牌导演的代表作再出来聊个天而已,毫无内容毫无创新
其实就是老卡秀了秀人脉
剧透了不少好电影给我
虽然对人工智能的思考略显肤浅,但导演们个个才华横溢,尤其是雷德利斯科特和斯皮尔伯格,仿佛永远有闪现不尽的火花
科幻片大咖闲聊纪录片,无实质性的洞见,基本全是影片总结归纳和介绍。
补标
6集围绕6个流行科幻概念做了一些简单的科普,介绍了相关电影。在科幻方面工作太少,商业互吹成分更大。
卡梅隆拍了两部电影霸占全球票房第一第二,我看你是很膨胀,《阿凡达2》十年了没半点影子,整天无聊搞这些乱七八糟的片子。关键还贼好看。
很喜欢,膜拜卡梅隆,对热爱科幻的我来说可以看很久。
难得之处在于见到各电影大佬坐在一起像影迷聊电影一样畅所欲言,这与常见的幕后特辑是完全不同的。里面的有些概念与说法都是影迷们经常会提的,但从他们口中说出还是蛮让人激动。
3.0 對第二、四、六的討論主題很喜歡,看完這部紀錄片怎麼說也算對「美國科幻電影/小說」有一定基礎入門了。但看完這整套紀錄片之後更不喜歡詹姆斯.卡梅隆了
哇
再讲深一点就好噜
“科幻是自由意识的表达,科幻不是用来预测未来,而是用来选择未来,关注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和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方向。” 剧集是詹姆斯访谈录,也是科幻电影史话,聚集了业内99.9%的科幻大佬,从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出发,在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黑暗未来、人工智能、时间旅行六个维度探讨科幻电影的创作母体和方向。一边看一边拉片单,等片单看完后再回顾,有了自我意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科幻不只是孩童的梦境,也是人类夜空的璀璨繁星。
科幻迷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