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那样一个夏天。
阳光浓烈,植物怒放或者夜凉如水,内心流火亦或辗转难眠。
可能是一个消息、一次离别、一段开始、一个觉悟,痛彻也好迷惘也罢,一定有刻在你心上的那样一个夏天。
暗恋张士豪的林月珍对你来说一定不会陌生。
张士豪的破篮球、原子笔、球鞋、喝过的宝特瓶,收在大纸箱里,拿出来细看,一脸花痴。
晚上拉好友孟克柔暗暗躲着看张士豪在远处游泳,看池水泛着蓝色波光。
做一个张士豪面具,硬要要好友孟克柔带上,嬉嬉哈哈拉扯着跳舞。
不敢表白,因为羞涩谦卑,写了情书,又把署名改为孟克柔。
失恋,拿了物什在天台上扔的扔烧的烧,念一转,又急忙去踩脚下的火苗,心疼地看。
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阳光少年,笑起来有酒窝窝。
自恋、稚气并执拗地自信。
车流中发现了同路的孟克柔,凶巴巴而有趣。
一起踢踏泄密的情书。
跑克柔家店铺吃水饺。
表白,死追。
带她去海边,手挪过来,又嗖地缩回去。
不死心,约定,路上的飞驰的自行车。
率性的孟克柔,喜欢小鸟林月珍。
喜欢和她在体育课上翘课,坐在树下聊天。
默默分享月珍的心事,内心有自己的烦恼。
替月珍出头送情书,却被张士豪认为是自己的崇拜者。
问体育老师想不想吻自己。
和张士豪交换秘密。
带林月珍出场,自己在街道上骑车转圈。
和他打架。
问妈妈是怎么活过来的。
和他去看海,答应他如果哪天开始喜欢男生,第一个告诉他。
因为,如果,如果你十七岁,你想到的只是,可不可以上大学,要不要再做处男,尿尿可以一直线的话。
…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阿…海边的克柔,听喜欢的乐队音乐跟着摆动,微风拂过头发贴着脸颊,看起来挺可爱。
涂鸦的墙上,留着(孟克柔)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张士豪)张士豪到此一游。
那扇蓝色大门里,多年以后,你看到了谁?
绿油油的树,明亮的光线,街上踩着脚踏车、面色清新的少年。
回忆从那刻开始。
我爱香港电影,但我老是觉得,有些片种是香港的死穴,一种是青少年为主题的电影,一种是很平淡、很生活的电影。
这两类电影香港很少开拍,也拍得不好。
记忆中,日本很擅长拍这类电影、台湾也有不少。
易智言导演的《蓝色大门》,就拍出了一种香港缺失了的平淡单纯。
电影好与坏都是主观的,有趣的现像是:通常烂片总是比好片卖座,这种情况在报刊、电视剧等地方都常常出现。
与其义正词严的去批评一部电影的好与坏,我反而希望听听别人说说,你有没有因为看过一部电影,从而感受到看电影的快乐。
说到底,看电影,不论是喜剧、悲剧;好片、烂片,也可以是件赏心乐事。
《蓝色大门》是一部很可爱、舒服、易看的电影。
它大概算不上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电影。
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好在没有太大的野心。
有些闷艺台湾片往往装作淡淡然,其实野心大得有点令人不耐烦。
导演说他在康城和多伦多影展不断被问道:“你为什么想拍这部电影?
”言下之意是“你没有更重要题材可拍吗?
”但导演还是拍了他认为重要的那个夏天,这点我觉得最难得。
在台湾电影工业那种与票房背着走的畸形趋势下,这种放下身段为观众说一个简单故事的勇气实在值得欣赏。
如果你对生命不挑剔,虽然老了但也曾经很单纯的喜欢过一个人,没有忘记自己也曾经年青过,《蓝色大门》会是一部很愉快的电影。
一部可以令人感受到看电影的愉快感觉的电影。
至少,香港很难拍得出这种格调的片子。
《蓝色大门》里写了一段女同性恋的焦虑和矛盾,女主角孟克柔为她所爱的林月珍认识了张士豪,孟克柔要张士豪告诉她一个秘密,来交换她“爱女生”的秘密。
看到这场戏时真有点泄气,心想:“还是要利用同性恋矛盾来增加戏剧性吗?
”还好是导演在这方面做的文章也算是平常心,没有“野心”去拍一部扬威电影节的同志话题电影,你还可以简单地去阅读一个简单的“我爱你、你爱他、他爱我”的“俗套”故事。
正如我不迷恋王家卫的电影但喜欢他的《春光乍泄》,你可以把哥哥与梁朝伟看成一对普通的怨偶的拉拉扯扯。
这样去看待同性恋不是更少一点歧异眼光吗?
教我哲学的老师说过,你凭什么去肯定十年苦恋比五年苦恋要苦?
个人感受作量化比较实在荒谬。
整天高声叫喊同志爱得比常人苦,其实也一样的无聊。
是不是香港人没有纯朴的青春、没有淡淡的记忆,所以没有自己的《蓝色大门》?
我不想认真去考究,我只想找几个香港朋友,漫无目的地集体记忆和创作一下我们地道的初恋故事。
村上春树说,人都是一瞬间长大变老的。
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不再需要那份回忆了;也许有一天,我会突然发现我不再需要那个布娃娃了;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走过的脚印再也分不清哪个是彼此的了;也许那个时候,我们是真的长大了。
很多年没有长青春痘了。
很多年没有为男生坐立不安了。
也很久没有遇到值得流泪的电影了。
在北京大肆降温的一个冬夜,与一群可爱的朋友看了这部《蓝色大门》。
当片尾accidently kelly street的乐声响起,还没来得及看到焦雄屏的名字,便飞奔到洗手间,因为我不小心流泪了。
她是蔡健雅《无底洞》MV中的清纯女孩,他是《PK.COM.CN》中的清纯男孩。
近几年已很少看台湾片了,以为那不外乎是蔡明亮侯孝贤杨德昌。
但《蓝色大门》却用一种不设防的清纯,打动了我设防的心。
我们是不是越来越爱回忆了,我们是不是梦也越做越少了。
我们真切的体味到了这种纯真,只说明我们已与它渐行渐远。
原来,那些我爱过的男生都已老去,我们在各自生活里保留了想象,相互欣赏已被时空埋葬。
蓝色大门,它是每个人关于青春迷茫的出口。
时光总会强大到使我们收敛恬淡下来,如同当年叛逆的朋克女也会摇身变为温良的妻母。
就这样,我们不自知的走过,我们懵懂的挥霍,我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回望,有最平凡的焦灼。
感谢牵过的手,与错过的肩。
感谢遇见的缘分,与追逐的勇敢。
原文参见此女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29df30100beup.html
“……我似乎看到多年以后,你站在一扇蓝色的大门前,下午三点的阳光,你仍有几颗青春痘。
你笑着,我跑向你问你好不好,你点点头。
三年、五年以后,甚至更久更久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是体育老师?
还是我妈?
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
” ——《蓝色大门》 明媚的夏日阳光,宁静的海滩,干净的白色衬衫,十七岁的单车,单纯的笑容,帅气的酒窝,羞涩的初吻……整部影片纯洁的一塌糊涂。
她叫林月珍,她喜欢张士豪,她捡他的篮球 运动鞋 周记本 圆珠笔 甚至他扔掉的矿泉水瓶,她只能偷偷拍他的照片,让好朋友去传达爱意,她用他的笔写他的名字,一千遍一万遍,以为墨水干了,他就会爱上她了。
她叫孟克柔,为了自己的好朋友,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甚至帮她向男生表白。
她不断对自己说她是女生,她喜欢男生。
他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觉得自己还不错。
他不知道真的有林月珍这个人,他说愿意等孟克柔三年五年,直到她喜欢男生了,要第一个告诉他。
在蓝色大门里,每个人都能找到曾经的一个梦,每个人都曾有一份那样执著,那样的率真,那样的固执,那样的矛盾。
只和青春有关,你找不到半点杂念,不管是苦涩的暗恋,同性之爱, 还是难言师生关系,都只不过是成长中的几个小插曲,他们在困惑,迷茫中找寻成长的道路,人生的真谛。
多年以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的大人呢?
还是那个曾经你幻想中的自己吗?
“这个夏天,我好象什么都没有做。
”“总会留下什么吧。
留下什么,长大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 青春一去不复返,不知道现在领悟还算不算晚。
毕竟我们还年轻,抓住现在努力为自己留下点什么吧!
17岁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朦胧的感觉以及成长的故事,觉得挺感人的,不过让人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林月珍要以孟克柔的名义给张士豪写信啊?
害羞?
也不至于吧!
我说电影为什么会有个同性的标签啊,原来是女主怀疑自己喜欢上了同性好友林月珍。
她还常常在学校体育馆的"发泄墙"上写下"我是女生 我爱女生"的字,少女啊。
电影里的蓝色大门,我比较同意这个寓意:通过蓝色的门,片中就是游泳馆的蓝色大门,游泳馆是小柔和小士的天地,通过蓝色大门,两个懵懂少年萌发了纯纯的情感,所以蓝色大门是一扇通向成长的门,或是通向未知的大门,就象片中描述的一样站在门外看不到里边,只听其声不见其人,暗恋小士的月珍只是在大门外想象,而小柔则进了大门,虽然是被迫的,但是小柔看到了大门内的一切,说出了被月珍托付的话,同时也赢得了小士的好感。
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尽管周围疯狂地长满成熟,依旧会开着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看到《蓝色大门》,耳边不觉响起张艾嘉的那首《爱的代价》,“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
”,有一丝温暖的惆怅。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一个美丽的白日梦。
操场边,两个女生,阳光明媚,暖暖地投在身上,洁白的校服上写满青春,对未来的迷醉涂在微仰的脸上。
“太阳很亮,很温暖,后来,后来我老公就推门走进来,他是那种……他,他是那种……”柔柔的台湾腔响起,将少女的心事缓缓道出,欲语还休,所有的羞涩绽放在笑容中。
林月珍所暗恋的张士豪无疑是大多数女生眼中的理想情人。
会弹吉它,喜爱运动,帅气、阳光,笑起来坏坏的,总是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不过,外表的张扬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慌张。
其实,他也不过是个不知道怎么对付女生的小男生了。
影片里用重复来表现他的单纯、自信与不知所措。
“其实根本就没有林月珍对不对?
是你自己想认识我吧?
”“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
”“我吃饱回家了哦。
”“那你为什么要我吻你?
”“我们这样算是分手了吗?
”没有花言巧语,也没有甜言蜜语,只有青春的单纯与固执。
那时的一切都是简单的。
只有多年以后,我们才会迷惑“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并希望获得时光穿梭的力量,让一切重新来过。
那时,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只是,那样的时光却只能回忆了。
蓝色大门很好地勾起了这种回忆,它有意无意地滤去了课业、考试和父母的唠叨,只留下课堂上的小纸条、死党的悄悄话、朦朦胧胧的感觉这样一些让人愉悦的青春碎片。
所有的快乐都在放学后随同我们一起回家。
我们也曾偷偷地用目光追随过那个她(他),我们也曾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风中,任衬衫飞舞,我们也曾和好友分享秘密,想办法让对方出糗,然后闹做一团……在清脆跳跃的钢琴声中,我们的回忆踏着单车穿行在台北的夏季里。
然而,最使我们为之心绕的是空气中无时不在的朦胧的感情。
林月珍小心地走到张士豪身旁,偷偷地冲孟克柔摆摆手;晚上,她拉着孟克柔去游泳池听张士豪游泳。
“看什么?
什么都看不到啊!
” “我可以听他游泳的声音。
”暗恋就是这个样子,只要能够听到他,感觉到他,就心满意足了。
月珍还喜欢收集一切与张士豪有关的东西:篮球、球鞋(他的脚好大)、周记(他的字好丑噢)、喝过的宝特瓶、泳镜、原子笔,宝贝样的收在一个大纸箱里。
“喜欢他那么久,就只能偷偷扒他的照片,拣些他的le se(垃圾),我是不是很没用?
”暗恋的忧伤不仅在月珍的脸上,也爬满字里行间。
此时,孟克柔带着脸谱与林月珍一起起舞的片段仍然停留在记忆里:青春随着音乐律动,像两头可爱的小兽,自我、自由而不张扬。
前一刻的自由自在把后一刻的忧伤衬托的无孔不入。
而更加忧伤的可能是孟克柔,这个一直在偷偷喜欢林月珍的倔强女生,一个一直告诉自己“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的女生。
此刻,她独自神伤,无言以对,眼神里写满落寞。
“我要回家了。
”孟克柔的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她有着纯净的面孔、单纯的眼神,倔强而清冷,但笑容绽开,她又显得青春、阳光。
一个单纯而又复杂的女生,不要说对情窦初开的小男生,即使是对怀念青春的我们,也是相当有杀伤力的。
林月珍对于张士豪的暗恋是可以表达的,即使她在情书上写下的是孟克柔的名字,而孟克柔却只能压抑对月珍的喜爱。
因为她觉得,“我是女生,我(应该)喜欢男生”,而“告诉她,我们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了”。
所以她不得不将爱人的情书投递给自己的“情敌”,不得不忍受张士豪的跟踪和固执的追求。
是的,对于这样一个不知道对嘴喝水算不算接吻的小女生来说,她怎能分得清自己对月珍的感情是友谊还是爱情。
怎能知道自己会否接受异性的追求。
所以,她想知道和男生接吻的感觉,甚至去找了无辜的体育老师;她拒绝了张士豪,将月珍介绍给他,却在之后骑车回到原处寻找他们的身影;她飞快地亲了一下月珍,期期艾艾地准备向她表白;她终于忍不住去看了张士豪的游泳比赛……影片由此带上了一丝青春的伤感。
爱情、友谊、同性、异性,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些,不也正是我们曾经经历与疑惑过的。
当林月珍满怀期望的问:“我们可以交往吗?
”一句“对不起”浇灭了她的笑容。
楼上的平台,她将纸箱里的宝贝一件件的处理掉,用一把火燃烧了她的爱恋。
当她又踩灭火,从灰烬里找出一些记忆的碎片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叶蓓《在劫难逃》里的一句歌词:“所有照片早已烧成了灰烬,可那些回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是的,青春的记忆,是会跟着我们一辈子的。
当克柔望着士豪的背影,Frente的Accidently Kelly street响起的时候,克柔仍在问自己:“小士,看着你的花衬衫飘远,我在想,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克柔最终推开了青春的大门,拥有了自已对未来的幻想。
结局并不圆满,但仍有希望,至少我们可以拥有那样美好的回忆。
日子如水,就这样悄悄的流过。
再回头时,你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那些纯净的天喜爱的人,那些独自爱恋的喜悦与忧伤,那些得知有人喜欢自己时的暗自得意,那些悄悄交换的眼神与移动的车轮,那些在风里飘摇逝去的简单岁月,那些曾经做过的白日梦……
五一假期刚过,赵薇执导的处女作《致青春》高调入市3天收1.42亿占据宝座。
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却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蓝色大门》。
如果很多人还都深切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那句:“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好想告诉你我没有忘记”,那么,我依然还深深记得《蓝色大门》里,张世豪一遍又一遍问孟克柔:“你什么意思嘛,什么意思嘛”。
这个镜头一直一直在我脑海里晃,晃着晃着大家好像都开始缅怀青春了。
我曾很高调地写过一句:“我对青春没有任何兴趣。
”这句话,若让我自己解释,大抵就是我无法定义青春这个阶段,很多人说青春是18岁到25岁;也有人说青春应该是16岁到30岁。
总的来说就是谁也没有办法给青春一个定义,又或者是像我这样的女人,像杜拉斯写的那样,又或者如洁尘所写——早早地“提笔就老”了,从来都没有过所谓的青春。
我好像没有过所谓的少女阶段,哪怕是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眷恋过粉红色,从来没有痴恋过格子衫,也从来对玩偶之类不感兴趣。
我好像早早就开始沉迷于稳重与古老的东西——但是,我痴迷过一个男生,这个必须要算青春,因为没有说出口。
那么青春对我而言就算是一种心情。
那种心情是热的,而青春过去了以后,心情是凉的。
怎么说呢?
有人说陈奕迅唱《浮夸》是热的,林志炫唱《浮夸》是凉的,大抵就是这个感觉了。
太难以描述了。
所以有些人珍重青春这件事,有些人并不珍重。
我觉得青春这事过去就过去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并不是说青春已逝就一定要把它当成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还有人说——“青春是一种心态”,究竟什么样算青春心态呢?
如何把激情四射和不论后果这两件事区别开来呢。
所以看《蓝色大门》这样的电影,于成年人而言,是捡起心情的最好方式。
我有个女友说,看完《蓝色大门》以后,她特别想给大学时候暗恋的男孩子打个电话。
我问假如能打通你说什么?
她笑:说,就聊聊,就说我当年喜欢你,然后我就寒暄打哈哈,或者大笑。
一句话把我带回到当年“热”的心情。
“我喜欢你”这样明显的话放在青春的时候,大概就是咬破嘴唇也不会说出来的。
说出来就是天翻地覆,就是六月天心里下起了雪,就什么故事都没了。
青春就是要揣摩,要迷恋你站在我的背后,我却听到你的呼吸;要眼睛发涩,鼻子发酸,要你站在我的远处,是我隔壁班的爱恋,使我们每日擦肩而过却都有生离死别的内心戏。
要夏日趴在桌子上午睡,从汗黏黏的手臂上抬头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醒,黑板上还有数学题。
或者揣着一袋水饺站在某个人的楼下等着他“偶然出现”,然后凉掉。
这种事情,就是成年人爱看青春片的原因。
很多女人都告诉我,在她们人生当中经历某一件事情之后,那种文艺的,热的感觉就忽地一下没有了,简直像魔法。
所谓青春或是成年就那是一瞬间的事。
那一瞬间你从此释然,决定把一个人,一段情,拾起或者放下。
那件事或许是某次一个人走回家,或者是某一天突然炒一个蛋炒饭;或者是突然某一天一抬头看见天上银色的云。
那一瞬间,你发现你的心“凉”了。
这种凉不是悲伤不是忧郁不是脆弱,就是你突然发现时间过去了,你成年了,撩起发丝像个成熟女人;穿着高跟鞋望着镜子觉得那个人陌生了,冷静了——最重要的,放下了,开始往前走。
我自己也是一样。
我的“青春”界点缘于一次相亲。
24岁的我和那个男人相处了五天,发现并不合适,于是我们就各自愉快地说拜拜了。
那个走回去的路上,路边有个老人卖水果。
我买了一点,然后在夜色中拎着一袋苹果走回自己的公寓。
在漆黑的走道里,突然就像撞见了鬼一样撞见了另外一种情绪,那个晚上的风简直是把我一切热烈和桎梏都吹散了,三天前我都还看安妮宝贝的书,可从那之后我沉默了,冷静了,不爱谈论八卦了,我开始热爱投身于凡俗世界,讨论婚姻与股票。
然后平静和愉悦就很快成了我的常有状态。
我的青春好像“热烈”一夜消散了,一夜过站了。
回头想想,那个转折点,无惊无喜。
那一夜,我走过了我的《蓝色大门》,所以我是真的相信有这样一个时光之门的存在。
从此,这个点之前发生的所有故事都被自己叫做青春。
所以青春是没有年龄的界点的。
它代表从一个点你开始回忆过去。
所以对于很多人而言,五十岁之前都能叫青春。
但是青春一定有一首主题歌,一定有个男/女主角,一定有一段情。
谁说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变质的事情,我坚信这世间爱情依然存在,伴随着青春;就像坚信太阳依然会升起,伴随着海天的尽头。
这个“凉”了的时候,更容易回味,回味的滋味也更好。
年轻一定算青春,可青春真的不是只有年轻。
有人问我你的青春哪去了。
我觉得我的青春一直被我留在心里。
可能是昨天,也可能是很久之前。
我一直试图保持那种“热”的心情,却怕它太灼热;所以渐渐地开始学会“凉”。
我的老公是我的高中同学,偶尔望着他的胡子和发福的腰身,会想起高中时候他瘦竹竿的样子。
他也一直记得我高中时候剪着童花头,穿着白色的衬衣。
彼此算是个年少的见证。
有些人天生易老,比如我。
最关键的是,有些适合呆在这种“凉”掉的氛围里,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我适合当中年人,一定会比当年轻人要当得妙的原因。
我把握不好“热”,容易放肆,容易痛苦,容易出事;我适合“凉”着来活。
我从不准朋友拖我去听演唱会,因为哭得稀里哗啦那个肯定是我。
所以,青春这事没了就没了吧。
但是我从不否认青春的意境,是真的美。
我讲个故事来结局吧。
我一个女友,看完《蓝色大门》之后想起她高中时候的男友,于是约出来见面。
那时候他已经有了家庭和孩子,在咖啡馆里她留学回来十年后第一次碰头,她看着他的胡渣和皮鞋;他看着她的项链和PRADA的手袋,突然间彼此哑然失笑,然后他们彼此像失散的老朋友一般,那样轻松惬意地聊天。
回头她跟我说,空气都像凝结了,她好像感觉从来没有那么释然过。
就像走出咖啡馆的时候,她觉得三十岁的自己无比青春。
她依然爱着他的从前,他也爱着她的过去。
她从来没有像那样坚信过人心里有一块单纯之地,像影子一样在身后。
她觉得青春的心情就是相信爱情。
对于她而言,蓝色大门从未对她打开过。
所以她觉得青春这事,只要你回头望,它就在。
不回头,永远都不存在,“像梦一场”。
“你要干嘛?
”“我是游泳队吉他社的,长得还不错啊,我有什么不好?
”“你到底要干嘛?
”“就是追你啊”“我很麻烦的”“我也很麻烦啊”。
P.S:而最后,他也会变成谁的李大仁吧。
我看过的很干净的台湾爱情片.张士豪是个很阳光很豪爽的男生.有着少女喜爱的长相,爱穿花衬衫.他会说"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还不错哦!"他总是不停地重复着说某句话."喂!那你为什么还要我吻你?!""喂!那你为什么还要我吻你?!""喂!那你为什么还要我吻你?!""喂!我们这样算分手吗?""喂!我们这样算分手吗?""喂!我们这样算分手吗?"孟克柔是个没有什么女生味道的女生,有点愤世嫉俗,凶巴巴的但对林月珍很好却有张士豪那样的男生喜欢着."我对月珍很好.""我想,我可能喜欢女生.""所以不可能喜欢你啊."林月珍是个含羞的女孩,和17岁的少女一样,暗恋着一个爱穿花衬衫,晚上会到游泳池游泳的男生张士豪,会收集所有张士豪的东西,会在鼓气勇气给男生写信的时候却落款克柔上."这是张士豪的篮球,前几天捡到的.""张士豪的球鞋.""张士豪的周记.去办公室交作业的时候看到就拿了.""张士豪的保特瓶.""张士豪的蛙镜.""张士豪的原子笔."女主角不漂亮,单眼皮,有挺挺的鼻梁,化淡妆,只有笑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配的上张士豪.而男主角是个帅气的男生,大大咧咧而又腼腆.会在受伤的时候大声喊"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个夏天即将过去的时候,蓝色大门敞开,里面有很多你我都似曾相识的初恋.感觉林月珍在暗恋张士豪的时候看着收集的东西,将头埋在膝间说"我是不是很没用,喜欢他这么就,只能偷偷拍他的照片,捡他没用的垃圾.";感觉孟克柔17岁时光里的胡思乱想,要不然她怎么会奇怪地问体育老师"那老师你到底想吻吗?";感觉张士豪干净清爽的笑脸,17岁男生说的淡黄色语言,追求女生的时而腼腆时而大胆.<蓝色大门>充斥的是干净的夏天味道,明媚的阳光,甜蜜甚至有点腻腻的香气.最朴实的台湾家庭,最羞涩的17岁青春.她,他的字我是女生,我喜欢男生.---孟克柔张士豪到此一游.---张士豪青春是个让人看着心疼的字眼.在那个门前,谁都不知道下一秒是呲牙咧嘴的成长疼痛还是一颗不甜的红色糖果.一天一天依旧按着以往的痕迹走着,无一例外,早上含着牙膏泡末微眯着臃懒的双眼期望再躺到温暖的床上睡上几小时或是男生球场嗷嗷叫着奔撒汗水.我能体会张士豪站在孟克柔家楼下大声叫着她的名字,然后在孟妈惊奇的眼光中骑车离开,心中叫嚣着"她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感受.男生受伤又气急败坏的声音在喊"你到底是什么意思!".然后眼光坚定.随处都是干净的气息,弥漫着青春的味道.但是青春到底是什么味道?大概只有自己知道.看到这个蓝色大门,每个人也许会想起自己的17岁或者淡淡的初恋感觉.或许忧伤或许甜蜜.小小的心思,会在女生或男生的告白中手足无措.其实17岁真是一个美好的时候.明媚的季节啊.有快乐,有伤害,有爱情,有安静,有美好.衬着悠扬的钢琴声,他们说,留下什么,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还有还有,如果你17岁,你想的只是能不能上大学、不再是处男、尿尿可以是一直线的话,你该是多么幸福的小朋友啊!
当初恋升华成青春的经历时,往往内涵也就丰富了,影片很干净的剧情,少量的语言,但意蕴却绵长,从片中想到自己,因而产生共鸣,那时候,是多么的单纯,却还揣着小烦恼。
台北的街景让人暖心。
市民风俗、小资情调,在这个大环境下演绎一些青春的小事,无关风雨,只与蓝色大门有关,友谊、爱情、依恋,在青春年华中,我们留下什么,便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有时候,在那一刹那便长大了,懂得保护自己,不去伤害别人,知道负起责任,不会为小事闹心,虽然变得更加现实,但也免去了“无用”的烦恼。
偶尔安静下来,也是会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站在蓝色大门前等着自己,共同回忆着年少,携手推开那扇通往“成熟”的门。
真的还在吗?
真的会有吗?
昨天晚上终于看了《蓝色大门》。
坐在树下面的两个女生,闭上眼睛透过阳光可以看见未来的幸福美好么?
贵妇人,下午茶,丈夫是自己暗恋的阳光帅哥。
这样的梦,自己有过吗?
为什么我们不敢说出来,对心上人的喜爱呢?
拉着自己最好的姐妹,去看自己喜欢的人,却在看见他回过头来的时候马上逃掉。
拣或偷到他随身的物品,带在自己身边,仿佛他在陪伴着自己。
在纸上写他的名字,工工整整,一遍又一遍。
以为这样他就会爱上自己。
是这样的么?
又是什么时候,我们和自己最爱的姐妹,交换了那个不可以告诉别人的秘密,然后在一起哭和笑,为彼此的幸福而开怀,为彼此的伤心而黯然。
帮她去表白,送情书,都是那么的义无反顾。
把自己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使者,那种勇往直前的样子,是在自己的爱里面,从来都不可能拥有的吧。
青春,就是当你站在他面前的时候,百分之百的会逃掉,写下情书,却留别人的名字来试探,是在将与他见面的途中,反覆又反覆……他喜欢我么?
他怎么可能喜欢我?
我们可能交往么?
我们怎么可能交往?
他爱我么?
他怎么可能爱我?
夏天,海边,沙滩,阳光……海浪袭过来我们手牵着手,你抱紧我说,别,别害怕。
我,我在……想不想吻我,我问你,你说,不会是女孩子比较害羞一些么?
我笑笑,跳起来,去玩水。
你傻傻地站在我身后,黑,瘦,高,牙齿洁白……笑容融化了一切。
我叫张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队吉他社,我有什么不好?
他有什么不好,我又有什么好,我为什么不去爱他呢?
我是女生,我爱男生我是女生,我爱男生我是女生,我……可是她不在乎,她不再在乎我了,我这是怎么了……你是怎么活过来的?
就是这样活过来的?
好希望看见那一天快点到来……多年以后,我看见小士骑着自行车穿过蓝色大门,他的花衬衫随风飘动……一切都那么美好,宛如青春的美好,要多么美好,就有多么美好,美好,美好,美好美好。
当桂同学走出体育馆,而张同学在他身后不停大声复读我们这样算是分手了吗,在这里,我添两个字来描述张同学的心理活动,也做为我对此片的一个简短评价:我操
还行吧,无聊时看
2022.11.11“论直女和非直女都在围着男的转这件事”。其实青春片夏日片拍得真实一点就没那么难看,但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烂片拍出来。作为青春片还行吧,作为带有同性元素的片子就别提了,大男主电影吗这不是,哪个看过的会觉得这是女同片的😅😅😅这电影拍得太直了,感觉导演就不乐意往那个方向拍,自认为同性恋的孟克柔被所有人调理好了,糖里带屎。
在那个闷热而又无所事事的夏天,有着青春所有的记忆.多年后,走到那扇蓝色大门前,才发现青春也只是到此一游.高二时的桂纶镁是本色的清新,令人印象深刻.&#34;虽然我闭着眼睛也看不见自己,但是我却可以看见你.&#34;
大家当年都好年轻啊!简直一场清新的视觉洗礼!你有一个无话不说的好闺蜜吗?你曾有一个喜欢却只能默默放在心里的男生吗?青春期的窃窃私语、懵懂无知、特立独行,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子,哪来那么多狗血做作。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蓝色大门,似雾又像风,随着时间流逝转眼即瞬。
桂纶镁才是属于男生和女生共同的初恋脸吧(* ̄︶ ̄)
桂纶镁的扮相确实清丽啦,只是也实在狭窄了一些
每个人都向往着那种在校园里发生的纯纯淡淡的青涩爱情,并有一个好朋友可以和自己分享这一切的一切,电影让人想起自己校园时代的初恋,很久没看那么纯的电影了,真的,帮别人追一个女孩真的会喜欢上那个女孩,在电影里的版本则是,会帮自己喜欢的女孩追男孩,台湾拍校园里纯纯的电影是有一套的。
好幼稚啊,好弱智啊,亏我还是牺牲复习国商的时间看的!太不值了!!!我是专门来打一星的,真的是一星都不值啊!!
【1.5/10】刚开始的时候我说电影只有83分钟,到中间的时候我奄奄一息的说电影竟然有83分钟。情节没逻辑,转折生硬,具体事件之间的整体衔接做的稀烂。镜头跳来跳去(最后那段导演不是会拍长镜头吗?),还喜欢加无意义的空镜。人物刻画能力单薄,一个青春剧既然没有整体少男少女们的群像塑造与独属于青春的氛围,基本就是那几个主角唱独角戏。我的青春是懵懂,不是傻。真的,我上我也行。相比这部,我更愿意看大陆狗血青春片,起码撞车堕胎乐子多。
一个女生喜欢男生,却让喜欢着她的小T帮忙追男生,结果男生爱上小T,小T变直的故事
这是一个:“我”喜欢你,你喜欢他,他喜欢“我”。你以为“我”喜欢他,把“我”当情敌的故事。错了性别的爱,注定是悲剧。如果说这是一个错误,最错的是“我”。“我”不该爱上一个喜欢男生的你,更不应该让他爱上一个喜欢女生的“我”。
哥真心過鳥青春期鳥。於是這麼一來這片兒在我看來就太多噱頭鳥。
高校、青春、恋情、三角、还有若隐若现的同性恋、师生恋,加上桂纶镁和贴着台湾、小众、文艺的标签,这部片子火了。但是看完的我,除了电影画面外。对情节、台词和编剧憋着想出经典句子又没能出来最后只能走不断重复话语力图塑造出质朴真实生活的路线很无语。
补签。不差但过誉的青春片。选角导演居功至伟。
桂纶镁那瞪谁谁怀孕的眼神真是够了!!!原来我喜欢不起来她就是因为小时候看的这个电影!!!(陈柏霖可真好看啊)
前几天才看的,,因为一直抵触偶像剧,,但蓝色大门还凑合,,做作得自然,,不算恶心
只能说不对口- -
剧情在情感表达上多有冗长重复之处,这当然可以看成是导演对于青春的理解,而停滞不前的少年时光也让很多人感同身受。只不过在牯岭街之后,如此程度的技巧已经无法让我满足。
是我的青春期还没来呢,还是我早已无比苍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