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看似平常幸福的中产家庭所隐藏的不合理和危机巧妙表达?
导演鲁本.a奥斯特伦德运用具象化的雪崩来表现主人公一家的关系状态,在雪山崩溃之时,表面维持的圆满也不堪一击的面临崩溃考验。
主人公一家在雪崩之前是典型的,甚至是乍看让人羡慕的。
事业有成的帅老公托马斯,家庭主妇的妻子艾芭,可爱的小儿子和小女儿,一家子享受家庭时间的五天度假。
几乎好像滑雪广告里的家庭一般多少抽离了一些现实感,然而在这仿佛隔离地带阿尔卑斯山所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将这不现实的家庭像冲击出了裂缝:完全不顾妻儿自己撒腿就跑的丈夫成了一切的导火线。
而妻子与丈夫之间也无处逃离,只能被迫面对现状,导演仿佛仍给我们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所制定的“家庭构造”和道德观在真正的现实面前、自然的本规面前,是否矛盾而不堪一击?
家庭的裂缝最先开始由妻子艾芭产生,就好像冰山的一角开始坠落。
遵循家庭概念,作为家庭主妇照顾丈夫与孩子们的她,所期望的当然是一家之主的托马斯在经济和身体能力等方面对家庭的庇护。
而雪崩得瞬间告诉她这不过是一种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巧遇的奔放女性与她的外遇情人更让艾芭以往的概念受到冲击。
如果所谓的“家庭”和男女关系不过是些说的好听的理论,而她在遵守的不过是追求着不存在的东西呢?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是艾芭的精神挣扎世界,而这种情感的坍塌仍然是水面下的暗涌。
与其使用夸张的演技哭骂,不如要观众深陷其中般的感受雪山中的危险感,放大化的缆车机械声,雪白山丘的迷茫感闭塞感,都在无声的具象化妻子与丈夫间不堪一击的脆弱张力和危机。
其中尴尬的一家迎来朋友吃饭的一幕就无声息的诠释了男女角色与地位的全部,自始至终脸部都没有入镜的艾芭只是忙碌为大家端茶倒水打扫卫生,好不容易坐下的她却在银幕中心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
在父权主导的现代家庭中,女性随时可能孤独无助,有时不过是个免费的保姆罢了。
这种个人的崩溃像连锁一般也影响着周遭的人与关系性,一家的同龄朋友与她小得多的20岁女友也被卷入“雪崩”之中,在“雪崩”这个现实面前,无论是用求生本能还是突如其来来解释丈夫逃跑的行为,与其是单纯的对某个小小家庭的恶作剧,社会自相矛盾与潜在的父权似乎都无法逃避自然对其的审判,也不怪离婚吊儿郎当的朋友会失眠了。
然而在影片前半善用女性视角的鲁本并不是在拍一部女权电影,镜头又巧妙的转向了一家之主托马斯,这个空有皮囊的倒霉鬼身上了。
看似无所谓并否认和无视雪崩事件的他实则也在一点点受到坍塌的侵蚀。
从无视到赎罪到寻找男性自尊,这也是一个失去“男性角色”的人的纠葛。
虽则父权主导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男性得到优势,但如本应依赖服从的女性对象不再存在,男权也会失去支撑和存在的意义。
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的父系社会似乎不再受用,男与女必须去合力探讨和改变。
未知的领域总是不可预测的,就如变幻风暴的大雪中一样,缺少勇气的托马斯与艾芭只能在最后一天上演“英雄救美”,这种最简单直接重置他们之前所遵循的男女规则的方式,毕竟到头来,这也还不过是“一场可控制的雪崩”罢了。
未来男女与家庭关系探讨的路就像下山陡坡中开的惊险万分的巴士一般,只有奔放的女人和她的外遇情人悠然的坐上了巴士,而慌张下车的艾芭等人只能下车在迂回的山路上茫然的走着。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15年4月9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鲁本·奥斯特伦德这部冰冷且令人不安的家庭剧,以法国阿尔卑斯山的一个高档滑雪胜地为背景,是一部没有灾难的灾难片。
或者可以说,这场灾难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既发生了,又没发生。
事实上,不是灾难的灾难更具灾难性,它向卷入其中的人们揭示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处境,却抑制了他们的情感,让他们无法宣泄。
所有这些都让这部电影听起来相当理性且内敛。
但其实它就像《血染雪山堡》一样紧张刺激。
托马斯和艾芭可谓郎才女貌,他们带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来到一个滑雪胜地度假,这里简约的设计、优秀的功效以及浅色的木制家具都很有北欧风格。
(奇怪的是,电影配乐中偶尔响起的手风琴版维瓦尔第协奏曲(注:《夏》的第三乐章)也是如此。
)这对夫妇友好且轻松自在,喜欢滑雪,也许酒也喝的比平时多,他们结识了一位中年的离婚男子,他正和他20多岁的漂亮女友一起度假,还结识了一位充满活力的已婚女子,她独自一人,坦率地谈论她对性冒险的追求。
灾难发生时,托马斯和艾芭正在山顶上一家的露天餐厅享用午餐,那里的景色壮丽。
接着传来一声惊人的巨响,托马斯漫不经心地向他被吓坏的妻子和孩子们解释道,这只是为了引发可控的雪崩,以改善滑雪的地形。
很快,一场刺激的雪潮正笔直地朝他们呼啸而来,食客们纷纷用手机拍照录像。
但它有多可控呢?
一切已是覆水难收。
无论托马斯和艾芭多么希望,他们都无法忘记他们所看到的,也无法挽回他们所做的。
他们之间有了挑衅的对话,一方逼着另一方去承认某些事情,对于他们的不同解释,也有了含糊其辞且自以为是的胡言乱语。
奥斯特伦德展示了这种态度是如何往伤口上撒盐的:它是一种毒药,开始摧毁他们的自我认知。
这让我想起了1963年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刚被枪杀后,杰奎琳·肯尼迪的照片,她显然正在爬向汽车后方的一名特勤局的特工 --这让许多人对她没有本能地留在丈夫身边而表示惊讶。
事实上,艾芭的手机上拍下了一些泽普鲁德式的片段(注:泽普鲁德拍下了肯尼迪遇刺时的画面),在一个我们无法观看到这些片段的场景中,她将它们展示给了她的新朋友们看。
《游客》有点像迈克尔·哈内克的《隐藏摄像机》和《第七大陆》,尽管结局 --披露了艾芭准备做什么来修复这种局面 --可能过长了,并带走了故事中一些宜人的寒意。
阿尔卑斯山本身的险峻之处在于它那令人望而生畏的辽阔,而滑雪活动在某方面也是如此 -- 一种狂热、孤独的乐趣,一种对家庭生活中枯燥的烦心事和责任的逃避。
奥斯特伦德显然是一位对这一切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行家。
他主要使用固定机位进行拍摄,将场景与定场镜头穿插在一起,如滑雪缆车的机械部件随着缆绳和金属相互碰撞而有节奏地嘎嘎作响,仿佛你会从这上面掉下来摔死。
还有管道,就像神秘的战争武器,从中发出巨响,使积雪发生变化。
晚上,我们会看到奇怪的、几乎是来自外星的场景,展示了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所操控的无人机视角;这是一次会让观众从座位上跳起的突然转折。
《不可抗力》(注:《游客》的别名)是一个法律概念,它可以让你摆脱合同义务:一种意味着你不会被起诉的天灾。
即使对家庭生活的亲密假设被认为是一种默示的合同,它也可能会在危机中失效。
安全和舒适是文明社会发明的概念,目的是保护自我认知免受伤害,而非保护身体,甚至我们最基本的习俗也只不过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吊桥,或是叮当作响的滑雪缆车。
倘若一瞥脚下的深渊,我们便会迷失自我。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如果说,今年的奥斯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情况,唯一令人遗憾的可能就是评委会落下了这部《游客》。
以任何标准去衡量,这部北欧影片都应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但最终,它被悄无声息地忘掉了。
或许,它更适合那些更注重艺术范儿和思辨性的电影节,而不是奥斯卡这样好看而热闹的堂会。
《游客》是那种“拷问型”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胆量,最好就别去看了。
谁说《消失的爱人》是2014年最易导致分手的电影?
那只是因为你还没看过《游客》。
北欧电影中的冷峻和内敛,以及自带的锋利都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极其聪明地从生活中一个极小的细节中生发出一连串逼问,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依靠一个个情节、一个个小故事推动事件发展和情绪变化的,但这部《游客》却勇敢地只使用了仅仅一个动机,就足以推动着全部情绪的堆积。
这部电影的故事犹如它的发生地一样安静,一家人难得一起休假,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去滑雪。
大家坐在雪山旁的户外餐厅吃饭。
雪山发生了轻微的雪崩,原本人们都认为不会影响到自己,还纷纷掏出相机拍照。
很快,崩塌的雪雾开始卷向餐厅的方向。
这个时候,男主人公本能地逃离了餐厅,留下了惊慌失措的妈妈和两个孩子。
一分钟后,大家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纷纷说说笑笑地回到餐桌旁。
而主人公一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游客》的戏剧核心就是丈夫这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但它引爆了所有情绪,也引发出所有拷问。
极少有电影能够仅仅依靠一个“动机”引发出的思辨就能与观众发生长久的共鸣,这一点,并不知名的年轻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表现得足以称得上惊艳。
在此之前,那部北欧的高分佳作《狩猎》虽与此相仿,但那个故事中毕竟那还有一个事件,而且颇具社会话题性,而这一次的《游客》中,丈夫的这个动作完全只是出于人应激反应的本能,但它却抖落出人心与人性中无比微妙而深邃的细屑。
导演聪明地将拷问递进了三个层次。
首先,这个逃跑的动作引发了家庭内部的冷战和爆发。
这个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是偶然的下意识,还是标示着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根本不值得托付?
这个逃生的行为到底是否应该与道德标准挂钩?
随后,剧情延展至由两位处于热恋中的朋友来访,妻子忍不住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
朋友在劝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被动的拷问之中。
年轻女孩问自己的男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这个男人之前某些懒散的行为以及一次失败的婚姻,似乎都成为了缺乏责任感的佐证,由此,拷问从一个家庭内部渗透到第二个家庭。
好了,电影最有趣的部分来了,第三层拷问从屏幕延伸出来,伸向观众。
每个人都成为了被拷问者,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
夫妻二人争吵的过程中,有各种拆解人性的桥段,男人的抵赖辩解,女人的坚持和哭泣,都让人越发绝望。
你会发现看似稳定的关系中,早就布满细密的裂痕。
除去精神上的拷问之外,对于镜头语言的严苛要求,也让这部电影足以睥睨这一整年的艺术片。
那座奢华酒店里交错的拱粱,封闭的结构,对应着永远白雪皑皑的外景,以及夜间如同外星景象的雪地灯光,配合着故意安排出的、带有“做作感”的交响乐配乐,让每一个镜头极其憋闷又极其炸裂。
导演还有意引入了一个酒店清洁工,担任旁观偷窥视角,看着这对夫妇因为这件无法言说的事情争吵、崩溃和解。
这个陌生人视角配合着具有抽离感的雪夜外景,为影片添加了神秘的哲学意味。
更加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它没有设定真正意义上和解的大团圆,也没有让家庭彻底分崩离析,而是使用了一幕巧妙的难辨真伪的戏剧。
最终,一家四口再次一起滑雪,妈妈却在大雪中遇险,爸爸在孩子面前上演了一次犹如童话翻版般的英雄救美段落。
没人知道这是父母排演出的一幕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它发生的实际凑巧得令人无法相信。
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只能用一支虚假的弥合剂作为我们苟且生活的解药。
(by 杨时旸)
本片并非一次个体特殊事件,而是探讨处于普通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人的情感走向和自我保护机制。
又因为中产身份的设定暂时排除了经济问题,聚焦于相对纯粹的精神方面。
该片的主线是女主在雪崩事件前后的心理状态转变(并非男主)。
事件发生后,女主和男主没有特别激烈的争吵,双方均有流泪,但男人更激烈一些(宣泄更彻底)。
女主在雪崩事件后亟需解决心理问题,但她自己预设的底线是“不离婚”,这点与她从黑发女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她对黑发女的开放式婚姻关系表露出的不是羡慕,而是“难以置信”,即现阶段的她完全不认为那种不在乎和不忠诚的模式会令自己幸福,她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那你不担心这样他会抛弃你吗?
这是一个婚姻中弱势方的普遍性问题。
参考这张游客照构图,此时男性是家庭中地位最高者。
男主最高且处于画面中心可以说女主在这几天时间极度浓缩的痛苦与极速转变,都是基于不想离婚的自我扭曲。
因为她没办法选择这个看起来最简单的排解方案。
女主想要男人认错道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过。
她和男人私下交流时也不强调他的背叛行为,而只是把事情模糊简化掉,我认为她是害怕单独直面男人的“不认错”,因为她可能也认为那是本能反应而并非过错,但她确实又因此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有伤害就有施害人。
她没有想好男人认错或不认错的后面一步怎么走。
这种想要他“认错”的需求是如何传达的呢?
是在和刚认识的情侣餐桌闲聊时,她将轻松的家庭谈话转变为一场“审判”,她需要听众席和审判席来帮助她将丈夫打成施害人(甚至当庭提交了视频证据)。
然而她两次争取支持都失败了。
第一次黑发女根本不在乎,第二次大胡子始终在为男人开脱。
大胡子和小女朋友也是类似的情感关系模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女主彻底击垮的一场戏,我认为是男人酒后爆发痛哭,大喊“我才是受害人”那场戏。
此时没有审判席,他通过施害于自己,瓦解了女主的原告身份。
非常关键的一句台词男性在情感模型中的不善沟通或拒绝沟通常使得他们情绪累积。
对婚姻中的男性而言,妻子通常是他唯一的情感倾诉对象,当无法向妻子排解自己的委屈与不快时,他便崩溃了。
在丈夫崩溃发泄丧失行动能力以后,镜头中两个孩子趴在哭泣的父亲身上,并要求母亲也加入这个安慰阵营。
原本作为家庭支撑者的丈夫和父亲,此时处于画面最底层被所有人保护的状态,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孩子”。
女主原本是不情愿的对比雪崩事件发生前的家庭构图,第一天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关系。
夫妻位于两侧共同守护孩子
孩子作为纽带捆绑父母(此时床上还有第五位家庭成员即男人的手机—象征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因为这场哭闹,妻子本着家庭至上的原则,设计了一次风暴中的呼救,并让丈夫“英勇”地解救自己,重塑了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从她被男人放下后活动自如的双腿可以看出是假求救)。
但这次设计是她个人所为还是与丈夫合谋,还需打个问号。
(我个人倾向于是她自己所为,因为在上一场集体拥抱中,丈夫已经矮化为孩子的身份,没必要与一个孩子商量合谋)接下来就是结尾下巴士的这场戏。
我看了一些解读,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妻子对丈夫所谓“求生本能”的报复,企图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扯平。
我认为这与细节有明显出入。
其一,女人当时独自下车,并不是危难时刻抛弃丈夫与孩子,因为当时车已经停稳,在车上并没有明显的危险。
其二,当女儿走累时,女人求助大胡子抱着女儿,说明她仍然没有重新树立对丈夫的信任。
那么下车这场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我认为是这短短四天,女人紧急形成的一种“自保”模式。
她将导致自己情感和婚姻危机的关键原因,从“危机时刻丈夫的逃跑”,外化为“危机时刻的来临”。
也就是说,她认为只要不发生危险,不使家人陷于危险之中,她就不用再承受丈夫背叛的可能,也就解除了她自身的危机。
所以当巴士显现出一点点危险时,她的反应比任何人都激烈。
因为她已无法再承受第二次危机中的背弃。
这是她对自己精神生命的““自保本能”。
也是这一笔,写出了普通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索求的差异。
男人更在乎物质生命,而女人可以舍弃肉身保护孩子,但不能失去精神上的命。
至此,两人终于成为了一对平庸的、寡淡的、貌合神离的中年夫妻。
而那些因为从众而选择下车的男男女女,又何尝不会走入这样的模式中呢?
据说,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人地震以后“该离的离,该结的结”。
可是电视上是一边倒的救援和歌功颂德,怎么就没这么有意思的好片儿呢?
想想在那样的地方早餐也是个醉心的事,虽然他在旁边叨叨的说瑞士那滑雪的圣地的东西又贵又难吃,山上的酒店要提前很久预定,一房难求。
人一家人可是住在了山上的酒店,晚上群山环抱,星星都显得赤眼,早上一人一个墨镜居高临上,对着巨幅幕布似的雪山,用杯钵的叮当碰响洗刷一夜长眠的倦怠之气。
本以为不期邂逅了“计划中的雪崩”,没想到父亲独自仓皇出逃。
雪雾散去了,大多数人们依然坐下来就餐,"出逃"的父亲也回来了,可旅行的明媚心情也逃走了。
一场彼此心灵与关系的探问就此开始。
心照不暄的沉默。
男人在被上帝赋予了阳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阳刚"和"保护者"的形象。
大概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抛下我们逃跑”跟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阳痿”一样,那既无比挫伤男人,而且可能导致他更长时间的气馁,女人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那真是一层薄冰,一脚踩下去,永远是一个洞。
所以女主的反应本也是想翻过这一篇,希望时间能将这层薄冰冻得再硬一些。
所以她也并非全用沉默委婉的表达不满,而是其实女主也在“拖”——期求时间的推进给她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最好男主能在这个时间推进到自己失望之前,给他一个合情合理的回复。
那时候女主需要安抚的情绪其实只是委屈和失望。
然而原本需要安抚的委屈和失望在与晚上与其它两位游客进行闲聊的时候,被丈夫对事实的否认推向了愤怒。
愤怒让妻子转而再度找其它朋友诉说“真相”,最终丈夫以始料不及的大哭,丈夫分裂出一个“逃跑的我”,自己也开始大声斥责那个分裂出来的“我”,那个分裂出的“丈夫”牺牲了,一场危机暂时过去。
但妻子心底的疑虑没有散去。
大概一方面是对一个原本熟知的人“他究竟是谁”的试探,另一方面也是女性对男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以及其巢穴的探索。
于是又设计了一个暴雪中失踪的桥段,当你以为故事以丈夫抱着妻子走出雪雾来做结的时候(或许一部份男人怯懦自私的形象被挽救了),另一幕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下山途中的大巴司机开车技术令人担忧,妻子勒令停车,大家不得不步行下山。
步行下山的途中又会出现什么呢?
也许会有人穿得少,也许有人不堪总走也不到终点,对第一个叫大家下山的人颇有微辞。
妻子会说什么,丈夫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到馊的那一颗。
不是酸,不甜,甚至不苦,是馊。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是计划内项目,但雪崩到了眼前时,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写一下吧,不是什么评论,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第一时间内,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闭一只眼,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席间,女主再次提起此事,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一定要个说法,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从观众的角度,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让得理的一方,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是多么正常,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这是非常突然事件,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很多人看片的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一脸的鄙夷,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因为他反应不过来,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或者有坏人在门外,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男主终于崩溃了,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男主不具备勇气,两个都不退,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
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平时好好的,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
没有也不打紧。
)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一个瑞典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
当天风和日丽,景色无比养眼,然而当他们在山脚下的一个餐馆用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这一切。
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
然而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着逃命去了……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男主在雪崩的时候,做出这样抛妻弃子的行为有错吗?
有错?
是,在电影中的妻子明显认为她自己的丈夫是有错的,而且他所犯的错误,令自己失望透顶,甚至会觉得这么多年以来,其实自己一直都生活在谎言之中,更可恶的是,他还不肯承认他所犯的错误。
而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其实,作为妻子,她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丈夫比起爱她比起爱这个家庭来讲更爱自己。
而爱自己有错吗?
我觉得并没有,请以凡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人其实都是自私的,我们会将自己伪装得好似高尚一些,但究其本质来说,我们还是自私的,在灾难临头的时候逃跑有错吗?
并没有,只是我们暴露出了那个最真实的卑微的弱小的自己,而这才是令我们不能接受的,我们明明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高尚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们为什么没能够做到?
因为生命,我们害怕失去。
在由理性掌握的时候,我们拥有选择的权利,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在由本能掌控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做出任何能摆脱危机的行为。
高尚的人值得我们的鼓励与夸奖,但是自私的人我们也应该予以尊重,他只是回到了人,最真实的自己。
想写短评,140字竟然装不下。
作为女人,反而更能体会男人的无奈和抓狂“明明是生理本能,凭什么要怪到我头上?
你们女人母爱爆发,就要我也母爱泛滥?
”无辜,大喊和撒泼痛哭总算发泄了一大半。
“本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一定要严肃电影的一大半,这样真的好玩吗?
我现在心里很难过,可是还能做什么弥补吗!
什么都做不了!
”终于,最后女人从大巴上嚷嚷着要下车,心理平衡了。
人生有很多不爽的时刻,明明很饿想吃很多,却被问说“这么多还吃不饱阿?
”艹,就是吃不饱,就是想吃怎么样!
小时候明明答应我要带我出去玩,接了一个电话就把我放一边。
之后就算再怎么弥补还是无法改变那个事实“你就是食言了!
”对别人还好,脾气有处可施,如果犯错是自己,真要阿弥陀佛了。
大胡子先生演得很好,他的一切都让人感到很舒服,该调解的时候调解,该发泄的时候发泄,该冲动的时候冲动,该温和有序的时候温和有序(帅极了最后他站出来维持秩序的样子,发誓下次遇上这种情况要向他学习。
)
电影看后的几点提问和猜测:1、那个度假区太棒啦!
看完之后我竟然鸡血满格想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赚钞票!
一家人不盖被子一起躺床上太好啦有木有2、有网友说丈夫跑是因为对危险的下意识行为。
我们首先假定这个理由非常充分。
但是这也引出一个疑问,如果是下意识的话,那当你理智恢复了是不是会立刻担心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提妻子了)。
但从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出,爸爸跑走了好久才回来,而且回来后也只是不咸不淡地问了句Are you okay?……不掀桌才怪!
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个bug,雪往下滚时小儿子一直在旁边喊爸爸,我相信再铁石心肠的父亲也不可能自己跑掉,旁边一直有人叫你,不说还是自己儿子,即使是普通人你也会关注声音的来源。
所以即使跑也至少会带上小儿子。
3、丈夫的最大错误在于不坦然认错。
妻子当晚在餐桌旁说的原话是:He got so scared that he ran away from the table。
几乎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了,因为其实她可以这么说:他吓傻了,直接抛妻弃子地跑了,老半天才回来。
虽然后者也是事实,但明显效果要恶劣得多。
但丈夫听到第一个版本就炸毛了,所以不禁想问,如果他真觉得自己做得没错(用他原话讲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话),他掩饰个啥,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确跑了呗。
4、有网友说结尾处证明每个人紧张的点不一样,妻子在遇到“自己的危急时分”也会丢下孩子跑掉,两方扯平。
我是这样觉得的,在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的基础上,谁都会有点神经敏感,都知道现阶段经不起更多折腾了,生命也好感情也好。
所以妻子下车是合情合理的,看当时悬崖峭壁,司机又这么不靠谱,换我的话即使不发生这么多事我也下车,或者吃晕车药强迫自己睡过去。
再者,这跟雪崩不一样,车停住了危险就解除了,自己的孩子也会跟着下车,孩子也解除危险只是时间问题,并非像雪崩那样情况危急——说不定自己离开了就跟其他人从此阴阳两隔了。
而且自己当时情绪那么激动,先下车平复一下也好5、最后说一下我不懂的地方。
最后那个大胡子(看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指环王里的矮人)在指挥下车时表现得这么好,为什么那个20岁的beauty感觉还有点心猿意马了?
好了,我要去奋斗学习为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实现的度假存钱了。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本来是很好的题材,可惜一手好牌打烂了。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在突发灾难下求生本能和道德责任孰轻孰重?影片描述了一场雪崩引发的婚姻家庭危机。构图和摄影工整唯美,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风雪外景配上维瓦尔第《夏》之急板,焦躁和压抑气息尽显;剧情张力十足,高潮和结尾荒诞而不违情理,极具讽刺意味;几场刷牙戏和巧用镜子作隐喻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8.5/10)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讨厌如此苛刻地挖苦女性
节奏感太差了,而且说了2小时也没说出什么来,结局太假,故意把故事给圆回来,比《杀戮》差太远。
影片两位主演的近乎失常的发挥也是影片的一大败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安吉丽娜·朱莉几乎都是面无表情的特写,让观众失望。不过剧情还是充满悬疑的
尾20分鐘很棒,黑得我好爽。
本能不该被责怪。
不错
开头还挺好笑啊,但终究是一部无法凭借视听语言吸引我的片子,剧本也乏善可陈,无病呻吟的气质,让我坚持了一个钟头就开始快进……
原来家庭片也能探讨人性,主题深度尚可,镜头语言很巧妙。
4.5。小聰明似的抓住一個小問題後,無休止地進行同義反復。
一星给题材,诡异的配乐和矫情的女主
不愁吃不愁喝动不动就能开心的度假!还尼玛这个那个的不快乐,典型吃饱了撑的没事干!
没结婚十年别碰这片子
剧情有点生硬,女主人处理关系的方式不赞同
还有什么比电动牙刷更中产阶级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