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印象中第二部拳击类电影,之前看过一部缓慢而温暖的《铁拳男人》,本片在保持节奏感的同时很好的把握了细节,就像男人一样粗犷中不失细腻,通过两个男人的战争诠释了理想与家的矛盾,唯有爱才能保护二者。
因愤怒而意外失去了美丽知心的妻子,随后因自暴自弃与活泼聪明的女儿分离,继而经纪人离开,房子被抵押,世界拳王宣告破产。
绝望时总会找到新的生机,女儿的憎恨让他开始反思,唯一的朋友不离不弃,找到了老道而充满斗志的教练,得到了清洁工的工作,但一切得以重新开始。
影片剧情终不免俗套,但能将每一分钟都拍的有情有义却很难得,比利愤怒而暴力,tike一心秉持拳击是为了保护自身的理念,但小霍比的死让两个男人彻底改变了看法,每个底层小人物都有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永不停息的战斗,男人不仅要保护自己,更要努力去保护身边的人,复仇也好,救赎也罢,前提是做好了准备。
遭遇意外家庭破碎事业受挫基本一蹶不振,遇到好教练从别的角度另辟蹊径魔鬼训练,终于重回巅峰赢回尊严和继续生活的勇气。
运动类电影熟悉的剧情。
但仍看得几度哽咽,情感汹涌。
慈善酒会上的深情表白,和妻子始于12岁的孤儿院式相互依偎的深厚感情,在酒会后一切混乱开始时慌张无措。
话痨般地不停歇对话,是双方都渐感不安唯恐失去的绝望。
凌晨六点的警局,空荡无言的房间,远处张望的葬礼,那声“Daddy?
nothing…”心碎到无以复加。
禁不起煽情是软肋,不过我并不讨厌这样的自己。
从此变杰克迷妹。
不知道为什么大陆要翻译成铁拳。
铁拳是另外一部电影的名字,为何要张冠李戴呢?
恐怕是取名的人懒得动脑子,或者看的电影实在太少了。
这部电影去年7月份就在北美上映了,到了这时候,国外的拷贝都积灰了,大陆才开始上映。
不过没关系,虽然我在电脑上已经看过一遍,但既然上映了,我还是会去戏院再看一遍,因为这类题材的电影会让我更加坚定的坚持锻炼。
本片由安东尼福奎阿导演,他有两部作品在影迷当中有不俗反响:训练日和狙击手(马克沃尔伯格那部)。
这两部影片情节结构都不复杂,甚至狙击手的情节还非常套路化,但是导演节奏掌握得很好,尤其训练日,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所以看的时候会很投入,不觉得拖沓,但是在左撇子这部片里,导演丢掉了这一良好传统,他只在开头和结尾安排了两场加起来大约三十分钟的比赛,中间是一星半点的训练戏份,剩下的就是一个半小时的苦情戏了。
虽然我有被感动到,但这样的情节编排未免太平庸了,和导演以往的水准差太多。
而且作为一个大陆的搬砖阶层,我并不觉得主角丧妻之后的生活有多苦,他只不过和女儿有了隔阂而已。
他还有一间干净的出租房,有对他好的老教练,有一份工作,可以天天锻炼身体,并且还有一个最难能可贵的东西——梦想。
这样的人生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大陆搬砖阶层。
 当然,拳击电影最关键的还是看比赛和训练,老实说,处于平均以上水准,和比他晚4个月上映的奎迪相比,稍逊风骚。
但是影片有一点比较好,就是主角打拳风格的转变和他性情的转变是同步的。
一开始在拳击台上,比尔靠凶狠蛮劲见长,比赛过程中一直压着对方打,这样的打法杀敌一万自损八千,而且遇到真正的强敌,会很快败下阵来,如他的妻子所言,再过两年舞台就不属于你的了。
比尔一开始听到这话特不开心,因为那时候他风头正盛,心高气傲,暴躁易怒,而在妻子被杀后,他情绪一下子坠落深渊,生活完全失去调理,这和他的打法是一脉相承的。
导演在用他简单朴素的故事告诉我们“拳法即活法”的道理,铁板一块,就很容易折断。
老教练教会他的则是打短拳、刺拳,用步法和敌人周旋,在保全自己的前提下拖住敌人,伺机反攻。
和比尔原来的打法比,这种打法显然更为正确。
更可贵的是,老教练还让比尔的智商和情商双双回到了线上。
比尔最后没有被仇恨蒙蔽双眼,他控制住了情绪,用技术克敌制胜。
正当我们来到了兴头上,以为霍普会痛下杀手为妻报仇,比赛时间却到了,双方止戈。
这种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写实,不像大陆的抗日剧,一旦仇恨的火苗被点燃,就恨不得把日本一整个军队都给灭了。
正如老教练所说,拳击和下棋一样,靠的是脑子。
懂得克制,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本片两个主要角色的表演。
杰克吉伦哈尔,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十二宫、宿敌、囚徒、夜行者,都是很棒的电影,而且他是一个非常投入的演员,这不光是形体上,也包括他对角色心理近乎痴迷的钻研。
每次看到彭于晏我都会想起吉伦哈尔,但后来我发现自己是想多了,到目前为止彭于晏对角色的塑造还只停留在形体上。
老教练,是一个资深的黑人演员,2007年的奥斯卡影帝(末代独裁)。
影片对这个角色没有做过多的延展,但是他的表演给了这个角色足够的厚度。
小学员死后,他一个人在那儿打沙袋(小学员经常打)打到老泪纵横,即可看出他隐忍、善良的性格。
但是可惜的是,这两个角色在心理上缺少互动,比尔霍普是为了获得冠军,和女儿团圆,老教练呢,仿佛完全是出于好心帮忙而已。
如果两人在打拳这件事再上来点惺惺相惜就更好了,毕竟一部荷尔蒙爆棚的电影,仅有父女情还是不够的,尤其当导演是安东尼福奎阿而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时候。
这一点上,奎迪比本片好太多了,父子情与师徒情的水乳交融,老教练曾经的辉煌和新人对冠军的渴望,这些情感、励志的元素结合地非常好。
不说了,这就去重温奎迪。
_________关于本片的幕后花絮:1、本片一开始是当作8英里的续集来拍,主演仍然是姆爷,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改着改着就成了一部拳击电影。
拳击电影也没关系,姆爷照样同意出演,而且左撇子这个片名说明这个剧本是为他量身定制的(Eminem是左撇子),可后来他还是没有演,一种说法是和他的音乐事业发生了冲突,一种是片酬没谈妥。
我更倾向于后者,同时我也庆幸没有让姆爷来演这个角色,因为他的小身板实在是太不适合在拳击台上对抗了,除非他可以用饶舌把对方说死;2、本片是詹姆斯霍纳的遗作。
导演得知霍纳要给本片配乐,受宠若惊,并且发愁预算不够,没想到霍纳大手一挥,不要一分钱,原因是他很喜欢这个故事。
可见霍大师也是性情中人,而他的音乐也和他的为人一样,大气磅礴,感人至深,比如泰坦尼克号,比如秋日传奇。
用一首秋日传奇里的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
The Ludlows微信:野评人20160903
《铁拳》当你的生活状态越来越安逸的时候,逆境会让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并且可以带来翻天覆地变化。
电影《铁拳》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享誉拳击锦标赛冠军的比利凶猛冷酷的左拳而出名,妻子的逝世使他自暴自弃,伤害裁判使他失去了比赛资格,再加上吸毒和酒驾让他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所有的财产也被银行没收,他为了争取到女儿的抚养权,夺回曾经的一切,比利从健身房的保洁员做起,化悲愤为力量展开了积极的自我救赎。
电影还是之前的套路,但是小小的细节为电影加了很多分。
第一个让观众感动的地方是蕾拉的感情表演,当蕾拉被儿童福利院收养,比利每一次去探望蕾拉,蕾拉都拒绝见自己的父亲。
蕾拉对这样的父亲已经绝望到顶,她埋怨父亲的不作为,埋怨母亲因为父亲的原因逝世。
而当时比利的状况很糟糕,他陷入到妻子去世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比利是一个感性,凶残,又容易愤怒的人,每一次比利在台上比赛都会看一眼自己的妻子寻求妻子的鼓励。
妻子的冷静和理性弥补比利性格上的缺陷。
所以比利更像是一个孩子,需要被人照顾,蕾拉承受着母亲去世的悲痛,还要照顾孩气的父亲,她承担一个孩子不应该承担的成熟。
所以当蕾拉被儿童福利院保护的时候,她虽然不喜欢福利院,但是她更恨父亲的不负责。
小孩子不懂那么多的事情,她只有愤怒,比利只能用一次又一次的探望去争取蕾拉的原谅,当法院仍判比利的监视权不成立时候,蕾拉对父亲彻底失望了,蕾拉一巴掌一巴掌的扇比利的脸,她想要离开福利院,她埋怨父亲的原因使母亲去世,她埋怨父亲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这个细节处理的很好,因为在现实生活里让最亲近的人感到失望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情,此时的比利在女儿得鞭策下他会抛开自己的负面情绪,更加努力的去争取改变。
第二个感动的细节是教练迪科因为徒弟霍比的死亡而痛哭,迪克是一个真正的武者,他在贫困区教孩子们拳击,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孩子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霍比就是一个热爱拳击的孩子,当霍比为了保护自己的母亲被养父枪杀了,迪克痛哭起来,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梦想毁灭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这位教练是真的把这算孩子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人性善良这个细节为了这部剧加了很多分。
旧壶酿新酒,这一部被雪藏的电影真的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当你的生活状态需要改变的时候这样的一部壮志电影。
想想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都是平淡的,可人呀,生来就是不完整的个体,需要救赎和成长才能通向那条独立完整之路。
虽然大部分人的蜕变都发生得悄无声息,可电影必须表现得不一样,它需要对立冲突,需要主角耀眼的光环,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痛快感。
当年在《断背山》里的新鲜少年杰克·吉伦哈尔如今已长成硬汉,在《铁拳》中表演可谓生动淋漓。
看这电影名字和海报,你可以说这不就是一部体育励志电影吗。
其实抛开某些情节设置的老套路,我觉得无论是导演和编剧,影片都包含着这样一个主题,关于一个人如何从童年的创伤中获得拯救,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电影《铁拳》中,救赎的主人公比利是个拳击手,救赎的代价是妻子的意外死亡。
需要妻子才能完整的巨婴男人影片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二人的结构——比利和他的妻子。
二人配合得是那样天衣无缝,比利在舞台上总是勇敢激情,无往不胜,他是众人眼中永远的冠军。
而妻子则是比利舞台下最得力的助手,她相比比利更冷静、更懂得自我控制,是比利缺失的另一半。
每当比利在赛场上休息的片刻,他的目光投向的总是妻子,在比赛的关键性时刻,他耳边回响的也是妻子的声音。
妻子是他比赛的意义,是他失意时需要投靠的港湾,结合电影交代的主人公自小孤儿的身世,妻子在比利那里其实一直充当着母亲与妻子的双重角色。
比利即使到成年仍然不懂得情绪的自我控制,没有主见,比利是一个时时刻刻都需要妻子的巨婴男人。
一个男人如何从巨婴蜕变,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
影片安排了妻子的意外死亡,让比利不得不离开那个由他和妻子构成的完美结构。
可蜕变没那么容易。
完成自我救赎后的超级拳手刚刚失去了妻子,比利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
他吸毒、酗酒,在拳击赛场上也没有了斗志和方向感,昔日无往不胜的比利变成了一个彻底失败的比利,最后直接导致了女儿进寄养中心,而失败的比利让女儿也不愿见他。
为了重新找回女儿,比利必须证明自己。
于是,妻子死后,女儿填补了暂时的空洞成了他生活最大的意义,他需要重整旗鼓,只是这次他是一个人。
电影的最重要部分几乎都在表现比利在失去妻子后,整个人的心理蜕变。
其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曾经的拳击手提克,引领了比利完成这种蜕变。
提克告诉比利“拳击是头脑运动,像象棋一样”,告诉比利要懂得防守,在赛场上一定要懂得保护自己。
这与比利过去在比赛场上的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过去的比利在赛场上只懂得勇猛攻击,他有着“流血的比利”的称号,因为他想的总是攻击,却不懂得防守退让。
与攻击勇猛相对立的防守冷静和控制正是过去比利缺失的人格心理,也正是充当着冷静控制角色的妻子过去一直为比利拿主意。
最终,在一次次的训练和对打中,比利意识到了拳击的真正要义,也收获了一个不再只是暴躁和不懂得控制的自己。
电影最后一幕,我们看到再次成为世界级超级拳手的比利,而与场外喧闹的新闻记者对比的是父女两安静的拥抱,他们想的是go home,这是温柔理性的回归,完成了自我救赎后的比利懂得了真正的勇敢和一个男人的责任,成为了一个独立强大的人。
蜕变没那么容易,以挚爱妻子死亡的代价,一个男人蜕变为独立完整的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盛大的救赎。
本文作者风铃草。
抽空又温习了一遍《铁拳》,首先声明,我不是一个粗人,只懂得看打打杀杀的大片,其实我最感兴趣的还是有逻辑有情义有温度的电影。
《铁拳》展示的就是一个失去妻子、失去女儿抚养权,甚至失去一切的拳王,如何从绝境回到巅峰的故事。
当然,毕竟是电影剧情需要,现实生活这样峰回路转的事情概率太低,但却告诉了我关于人生必须铭记的三个道理:一是永远要记得防守第一,安全第一,暴露自己弱点换来的胜利,代价过于惨重。
拳王比利一直秉持的是进攻的理念,凶猛的进攻让他获得了43场连胜,先不说其中的个别场次因为贿赂裁判而获胜,但至少不断的进攻强化了他的信心,当然也膨胀了他的野心,他易怒的情绪一直是他的弱点,对手也正是抓住了这点,挑逗他,激怒他,使他不断犯错,巅峰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只知道进攻的他,即使走上了巅峰,也在哪个位置上呆不了多久,真的等他重重的跌倒,才会体验“树倒猢狲散”的感觉,可是这一切,之前妻子一再提醒过他。
他失去了一切,找到了教练威尔斯,教会他防守打法时,他才意识到,一直以来妻子告诉他的都是正确的,可是一切都太晚了。
二是对亲人的爱,永远只宜早不宜迟,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比利暴躁的性格,易怒的情绪,以及他缺乏文化的积淀,使他面对外部环境时,缺乏应有的独立判断,以至于轻易被他人所控制。
妻子作为他生活里的“教练”,一切主意都是妻子在拿,可是,意外让她永远的离去,比利只能靠自己,才能爬出自己给自己挖掘的“坟墓”。
妈妈的离开,反倒让女儿担负起了妈妈的角色,早熟的她坚强而倔强。
而作为父亲的比利,在颓废中失去了一切,只是想到了一死了之。
当女儿在儿童照看中心,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在爸爸脸上的时候,我第一次落泪了,我能体会比利心中无奈而又绝望,作为父亲,他没有办法给女儿想要的一切,是他搞砸了一切,女儿的发泄理所当然。
这时候的他和她,都需要彼此独立的走过这段至暗时光,自我治愈,谁也无能为力。
当你失去了一切的时候,才知道拥有的珍贵,当然,也只有真正经历过失去,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是任何时候不要放弃斗志,不管是为家人,还是为自己。
比利和他的妻子,是在孤儿院相识的,那时他还只有12岁,一路走来,都是妻子在照顾着他,为所有事情做决定,他们深爱着彼此,可能永远也不会想过,有一天会失去对方。
可是,老天就是爱捉弄人。
飞来横祸让妻子逝去,比利深感自责和愧疚,他选择了在颓废中沉沦,甚至明知自己的状态无法参赛,依然毫不还手的上场,只想被对手痛揍,让自己死的痛快一点,到另一个世界去和妻子重逢。
此时此刻的他,还不如女儿坚强,失去妈妈之痛还没有消去,爸爸又选择放弃,任何幼小的心灵都是无法承受之重。
此时,也就能理解她用力扇打爸爸,不仅仅是恨他的离去,更恨他的不争。
女儿唤醒了爸爸,爸爸也唤醒了自己,内心复仇的愿望,激发了他强烈的斗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于重返拳王之巅。
当比利胜利后,跪在拳墩前,“我准备好了”,他对着天上的妻子低语。
我想,这既是在对自己过往的告别,也是对逝去爱妻的告慰。
此时的我,眼眶泛起的泪花再也抑制不住,喷涌而出,这个男人的救赎时刻,让我为之动容,真正的男人,不就该这样吗。
这是我第三遍看《铁拳》,这也是我最认真写的影评,因为写完才发觉,眼眶竟然还含着泪。
既是对偶像吉伦哈尔的致敬,也是对自己成长路上的告诫,很少有电影能让我触发泪点,这绝对是最成功的一部。
故事脉络大概是这样,一个蝉联好几年的轻量级世界冠军,再一次战胜了挑战者,只不过他打拳的方式越来越容易受伤,因为他“利用愤怒来激发自己,越挨打越能打,愤怒就是他的助力”拳赛后,新的挑战者众目睽睽下宣告要挑战他,挑衅他要与他一战,他愤怒地要求经纪人安排但并未被同意,下一场还是与更容易賺到钱的另一位拳手比赛紧接着,在他为从小长大的福利院做慈善捐赠的晚会上,意外发生了,他受不了新的挑战者故意挑衅,与其大打一处,混乱中其妻子不幸被对方枪手击中身亡自此,他陷入黑暗时刻,被经纪人抛弃,债务危机,输掉拳赛,袭击裁判遭巨额罚款、吊销执照,因携带已上膛的手枪及醉酒驾驶发生车祸遭法院剥夺女儿监护权,女儿被送进儿童看护中心与其分离转折点开始,为了让女儿回到身边,他很聪明地找到一位教练,这位教练曾经的一位高徒是唯一击败过他的对手,他在教练的健身房边干活边训练,教练教会了他之前不会的一样东西——防守;在一次慈善活动的拳击赛中他成功KO对手,同时复仇机会来了,前经纪人安排他与之前挑衅他的对手现在已经是新的世界冠军,六个星期后进行的冠军头衔赛也因为他积极的表现,女儿也回到他的身边,接下来教练对他进行了六个星期的刻苦训练,并将他的必杀技左勾拳结合新的步法进行了升级比赛那天,他完全不是之前“越挨打越能打”的打法,他变的善于防守,以至于对手愤怒地冲自己的教练喊“告诉我到底怎样能打到他”,为激怒他,对手冲他喊“这次你老婆可救不了你了”,一直冷静的他瞬间被激怒,他被愤怒所控制被对手所控制,在场内狂吼不止,幸好被裁判分离到各自角落,教练边给他处理伤口边用有力的言语安抚开导他,终于他重新控制了自己,压制了愤怒,再次上场后他又恢复了之前的冷静,终于他等到机会使出自己特有的必杀技一举将对手击倒在地,赢得比赛普通人可以用到的心法:被愤怒控制容易被摧毁,能控制愤怒将摧毁对手
这不能算是一部很俗套的电影,或许很多人对美国很不了解?
至少Hoppy那段感动了我。
这部电影不能算是一部热血电影,拳击只能算是里面的一个元素,普通的热血电影很单调,一般会强烈突出拳击而其他情节就会异常单薄,而且逻辑也是异常的简单,当然看得爽就行。
而这部电影里有非常多的元素,首先是家庭,妻子和女儿,一直支持他的事业;其次是朋友,还记得前面赢了比赛后有很多朋友在给他庆祝,但是后面他失意后只剩下一个;还有那个教练,也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当Billy找到他的时候,坦然的说了为什么来找他的原因,而且也直接说了那次能赢是靠贿赂,而且他那时还吸烟喝酒吸毒,他想继续训练去接回自己的女儿。
我不知道究竟是哪里说服了Tick教练(毕竟教练说了他那里不能吸烟不能喝酒不可以吸毒并且不能说脏话,但是后面教练自己也喝酒,总是觉得这有种生活的无奈),最后教练同意训练他。
这部片子带有很多的美国文化色彩在里面。
里面印象最深的是Hoppy,因为他妈妈喜欢bunny所以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但最后他因为保护他妈妈被枪打死了。
教练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在拳击馆发泄诉说着命运的不公(我想教练定下那些规矩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他教的那些小孩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时刻活在这样乱的地方,但教练做了他可以做的,剩下的他也很难控制,这也是很悲哀)。
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到美国的底层有多乱,里面随处可见的枪支(尽管枪支都是有限制的,但还是有很多非法持枪),杀了人也没有找到凶手,毒品也是在底层见得很多的东西。
还记得看过一个篮球明星的传记,里面也提到他成名很大的一个动力其实就是摆脱他当时的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过得健康安全。
这部电影真的不仅仅是部热血电影,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成长,拳击只能说是一个元素,因为你可以发现任何与拳击想类似的元素都可以替代它。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有逻辑,有情感,有着对生命的不甘,尽管已到最低谷,但也不能放弃希望,尽管希望只是像教练说的那样,就是是TMD美好的废话一样,但希望还是要有的不是吗。
拳击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竞技体育”。
这种残酷,不是因为它直接、暴力。
而是因为,在拳拳到肉,鲜血淋漓的力量游戏之外,它还是一场智力的比拼。
战略、战术、步法、假动作、方位、节奏、距离、角度,每一分每一秒,拳手都需要对任何可能的形势作出最精确的判断,同时,用越来越疲惫的躯体作出最有效的回避。
难吗?
想象你做着平板支撑和人对弈。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好了,一个回合。
还有十一个。
难不难?
你还能坚持多久?
然后,在这个强度之上,再乘以一百倍。
因此,在拳击的道路上,每一个分岔口,都有无数人因为肉体倒下去,又有更多的人因为智力倒下去。
这是一个需要天赋的行业,这是一个需要努力大于天赋的行业,这也是一个需要智商大于努力+天赋的行业。
每一百万人里,可能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拳手,而一万个职业拳手里,也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拳王。
17个级别,每年的金腰带就这么多,你得一场一场的打出来。
防守,躲闪,反击,拳拳到肉,鲜血淋漓。
从这个角度而言,拳击是这个世上竞技体育的巅峰,因为它足够残酷。
足够的残酷也意味着足够的利益。
知名拳手一般每年只用打一两场拳,一场拳的收入足够他们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在余下的300多天里,训练,训练,训练。
人的肉体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琢磨的武器,它能记住任何复杂的动作,却也能在关键时刻送出致命的失误,容错的唯一办法是大量的训练,训练,训练。
直到每一个动作化为本能,每一个神经信号不再经过意识,直到你的呼吸你的节奏你的出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所有的体育,归根结底是一句话,那句话卖油翁说过话:【无它,唯手熟尔。
】回到电影,这是一个曾经的拳王在失去妻子,遭遇失利,失去财富,被经纪人和教练背叛,失去女儿的监护权,离自杀只有一线之隔的时候,绝地反击的励志故事。
去他妈的励志故事,我看这部电影,只是因为拳击。
而除了拳击,JJ的角色并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控制自己的愤怒”,这样老套的设定无论如何都像极了之后的《破碎人生》,而后者做得更好。
但我还是很喜欢他,在好莱坞,长的帅的人一般被打得比较惨,比起张涵予在《老炮儿》里贴上的一身肌肉,我钦佩他为每一个角色付出的努力。
我还很喜欢教练在最后说的那句话,在失去Hoppy之后,他哭着说:大道理都是骗人的。
然后决定和JJ一起,用6周,去打赢那场明知是个陷阱也要跳进去的复仇之战。
我喜欢那之前JJ对教练咆哮的台词:【All I need is the six weeks.】【I need six weeks.】【I’ll give you my everything.】【You get my everything.】【This is about my family.】人生在世,大道理都是骗人的。
保护好自己,照顾好家人,剩下的就只是fight。
可他没有保护好自己,也失去了家人,那么,就用剩下的所有来换一场复仇。
This is about family。
豆瓣网友@镇魂歌 的影评里说,这是一场献给拳迷的盛宴。
很抱歉,我没有看出那些彩蛋。
我还不是拳迷。
但我即将成为拳迷。
拳击,这个世界上最残酷也最迷人的“竞技体育‘,我深夜坐在办公室看完这部关于它的电影。
有那么一瞬间,在疲惫、忙碌而又了无生气的生活里,我心里有一个要保护的人,而它给了我去战斗的勇气。
Fight. Fighting.THE ENDBearkiii2016.9.20@宜昌
你懂吧厉害的教练总是要先找一些事情陶冶你的性情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才能磨练意心志就像你没有女朋友其实我知道你也是在陶冶性情你之所以今天会变成这样就是你那火爆脾气造成的你要是能保持冷静当初别发火你老婆就不会死了君子动口不动手动口的一定是君子为了防止以后人家骂你你很生气又不知道怎么回击别人的时候先去报个吵架班吧
心灵成长剧,老男孩变真男人,拳击场面拍得让人心血沸腾,每个角色都无可挑剔,为爱而战,为爱而成长。
三星半 应该无缘奥斯卡 可惜了接客的拼命
失望
太刻意了,且虎头蛇尾
感觉像个纪录片,没意思
拳王从巅峰跌落深渊,痛失爱妻,女儿分离,一无所有,从头再来。开头结尾两场拳击首尾呼应,情感处理没什么大问题,除了瑞秋挂了出人意料,其余都在预期中。
Jake的表演不错,最强的快速健身。
JG现在演戏也快进同一个套路里了 全片最惊喜的是片首的万达动态长标 更多这种小片的投资才是工业发展真正经不得体现
杰克吉伦哈尔也成功从小鲜肉转型成了老戏骨,很用心的塑造了各种角色,这次是解锁肌肉男,点赞。
太中规中矩的一部。情绪铺陈极佳,数次泪目,全员演技在线,杰哈很棒,奥斯卡指日可待。
影迷福利全景厅活动场,并没有期待和评价给的那么好看,有点拖沓和平淡,没什么高潮,却又不是那种平实但吸引人的故事,最后30分钟还可以,对拳击一向不感兴趣,但是这类题材也看了很多好电影,但这部不属于
我是为了看瑞秋来的呀!开场二十分钟就给我挂了.....诶!
连trigger都没有,全程平铺直叙,浪费老吉练这么累的拳击了😢
每年都得有这么一部吧
励志片太多了,无感。
@SIFF上海影城
见教练前和见教练后不仅接客不同了 连电影的节奏和情绪都不同了 后半部分还不错 但这种故事线看的太多没有新意 要看拳击不如去看百元之恋
2015
故事太简单,杰克演的太好,骟情也到位,恶梦前后果然是两个人,成长的代价!
现在看瑞秋这个角色有点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