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评价吧,虽然没有能够直观的体现出原著小说的精髓思想,就动画本身而言,画面,制作,表现张力还是很有诚意。
对于直接打一星的,只能说还是不要看这一类的片子了。
伊藤计划的三部曲中这一部《和谐》是最有社会思想元素的,本来看这动画的时候,也不是很能够理解一个和谐的社会形态为什么会让人憎恶呢?
我们不是都在努力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吗?
后来在看了以前的一些动画评论之后,稍微有点理解了。
这里提一下另外一部神作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这部作品里面的哲学思想太多太深,不做多议。
提一下里面提到的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没有原版的拷贝,这种现象。
就是在某种社会形态中,群体会趋向于同一性,个体的个性将会逐渐消失,是否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个体意识的逐渐消失?
我觉得和和谐里面出现的那种社会形态和价值惊人的相似。
举一些现实当中的例子。
仔细想一想,现实社会当中真的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本人在美国留学,工作生活过,也有很多朋友在这个号称自由国度的地方生根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美国人也讲政治正确。
什么是政治正确呢?
具体的一个例子就是你不能种族歧视吧,歧视就是恶对吧。
我们肯定也不喜欢被歧视。
可是这种政治正确在社会中变得很奇怪,比如说有个黑人同事,你不能叫别人black,要叫Africa-American。
我们呢,不能叫Chinese,要叫Asian。
有次有个同事,白人,悄悄地问我一个黑人同事的名字,说的时候很小声,因为我名字和脸对不起来,他反复问我说,就是那个谁,你知道的。
我一脸懵逼,最后他很尴尬地憋出一声就是那个Africa-American。。。。
我突然就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什么时候black,Chinese等都变成了歧视的代名词了?
而且是几乎整个主流社会每个人都对此非常的忌讳,人人都非常小心不要说错话。
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趋同了,你的个性会被抹杀掉,你不能自由表达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个美国总统候选人,叫特朗普吧,满嘴放炮确得到了很多支持,因为在一个很让人窒息的环境中,他说出了很多人憋着不能说的话。
一个没有歧视的社会,不是很和谐吗,这还是自由国度吗?
这和动画中所描述的很像啊。
再说一个和国内有关的例子。
G20峰会好像是准备在杭州举行吧,看网上有段子说各国领导人都很高兴啊,很期待到杭州啊,为什么呢?
因为有路边小摊可以随便吃,晚上还有夜啤酒什么的,还有带小姐的KTV啊,真的好期待。
结果来了之后很失望,什么都被管制了,小摊没有了,KTV也不营业了,为了表现出我们的城市治理。
各国领导人吐槽到:“这和欧美有什么区别?
一点意思都没有。
”这虽然是个段子,可是细思极恐啊,这不是城市的趋同化吗?
还有社会越发展,越多的规则,越多的管理,但是逐渐失去了活力。
这是真实发生在我们社会当中的。
所以这部动画还是很值得肯定的,当然当做娱乐大片来看的话确实就没有必要了。
有没有学社会学的能侃一侃,社会发展趋同化问题怎么破?
还是说发展的终极就是动画中的一个和谐社会,无法避免?
白毛意识的诞生代表了作者对于意识产生的观点吧?
同样也侧面否定了意识永恒这一观点吧?
但是在后续的尸者帝国当中从礼拜五夺取灵魂这一情节来看,作者似乎又偏向于死后灵魂永存?
否侧怎么会有夺回灵魂这么一说呢?
结合作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可能也不难理解这一观点的改变……那么说到到底,人啊还是都怕死的吧(笑)
其实我觉得这部作品还是挺意识流的。
恰巧也看过虐杀器官,不过也是刚刚看完才知道是一个系列的作品。
对于这种作品我实在是想不出什么过多的词语来评价,只能说主题音乐满分,演出和画面略有欠缺。
图安一生追寻弥亚子,然而一直渴望逃离束缚获得自由的弥亚子最后居然希望回到那个无意识的harmony令我颇感意外,不过,那也正是最可悲,应该说是本剧所阐述的最悲凉的地方。
引用《尸者国度》的一句短评“ 日本为啥总喜欢把一些二三流作家捧那么高?
这种硬件投入的水平,就找不到好一点的剧本了么?
”在《尸》这部片里尚不能完全苟同,但用在《和谐》上真是贴切。
惊艳于《虐杀器官》而反追之前两部作品,感觉却越发失望。
无止境的中二病,意识形态明显的夹带私货,对冷门信息的过度解读是日本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通病,而《和》几乎是其集大成者。。。
三部曲里最喜欢的一部(指小说),看小说体验更好,不过有动画已经很满足了。
尸者帝国看不下去(指小说),我对圆城塔有偏见。
本文针对一些常见评论,发表一些看法。
本作是受到意识形态影响,抹黑俄国。
杀戮器官都在指名道姓骂扬基佬了,美国被黑的更惨。
对白太多,不好看。
确实,但小说就是这样的,所以拍成的动画不适合喜欢大场面、打斗场面的观众也很正常。
临死前会想很多深刻一些的东西,也很正常吧。
尸者帝国与前两部的反差极为强烈。
伊藤计划只写了个梗概就去世了,是圆城塔写的。
敦为什么不去投奔图瓦雷族?
虽然对社会不满,但搞搞走私,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为什么要改变呢?
大家都知道坚持学习、坚持锻炼是好的,但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这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情况——思想和行为在多数情况下无法自洽,这才反衬出弥迦这类人的不一样。
小说里弥迦的人格魅力要更强一些。
拉世界陪葬?
中二?
恐怖主义?
1. 小说仅虚构。
2. 每次社会变革,都要死很多人。
只是有人觉得人们在战场上相互杀戮的方式,比作品中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当然,杀人都是恶的。
3. 真的恐怖分子,能被“正常人”骂两句就不从事恐怖活动的话,那这个世界就太简单美好了。
不去正视和分析,而是不断强调自己“正常人”的立场,对社会来说确实挺乖的。
和谐后的世界真的不好吗?
人体内的细胞没有意识,但构成了有“意识”的人,为什么社会就不可以?
当前社会不也通过教育、法律等手段进行驯化和排异吗?
…………当然本人没有支持这一进化方向,只是提出一些合理性。
批判和谐社会前,应该先考虑到,对当前社会的习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观点。
如果影响很深,那么,你应该也很能理解弥迦的感受——对她来说,和谐社会也是习以为常的。
一看完!
身心舒畅。
比看很多电影的感觉都要好!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片子。
真的可以的!
喜欢这种构思情节画面和百合23333,非同道中人无法理解。
我就是喜欢这种洗刷三观的电影!
够刺激,够深刻!
够难理解。
说不出来的理解和批判,远远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片子,才算是好片子的开始!
希望以后我可以看更多的片子。
我最近刚好在看这一块嘛~~~:)还是觉得女主和她朋友,果然是知己。
“我认同你的价值观,但是,我唯一无法做的事情,是让你在这个你理想的世界活着。
”“我只想你是我认识的时候的样子。
”:)真爱!
真爱!
这是最深的懂得。
百合也很不错。
故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年,一场浩大的灾难让“生府”取代了原有政府,成为了国家最高领导组织。
经过死亡的洗礼,人们开始格外重视生命的重要性,于是,政务在居民们体内植入了“WatchMe”设备,以检测和介入他们的健康状况,这也就意味着,身体不再是属于个人的所有物,而是被列入了国家管理的范畴,自杀更是无可饶恕的重罪。
雾慧Tuan(泽城美雪 配音)、御冷Miach(上田丽奈 配音)和零下堂Cian(洲崎绫 配音)是三位对现存制度产生了疑虑的少女,在弥迦的带领下,她们准备自杀以挑战制度,可是最终弥迦死了,计划失败。
一晃眼多年过去,雾慧和吉安重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发生了数千起集体自杀的案件,而这背后的真相和弥迦当年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
可能稍有影片观赏经验的同学会说是“反乌托邦”片,也可能有人说这是“反战片”,赞同Miach和那个秘密结社分裂的激进派说的人类要达到和谐,毕竟如今反战片都在追求不再区分国家和种族,全球人类大同,这样战争就会消失。
还有的同学会说这是“青春片”,三位少女有各自的成长道路,但是会疑惑Miach的观念反复跳跃变化,还有作为螺旋生命检察官的Tuan到底是支持哪一方的。
对乌托邦与反乌托邦辩证方式的展开和后现代主义内容的处理方式,在现实和记忆的交织中展现了御冷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做了实验后的无意识的一个复杂的思想变化过程,可能不了解这种倒序插叙手法的观众按照顺序去看可能会疑惑:御冷到底是赞成人类该有自由意志还是不该有自由意志?
所以最后说雾绘遇见御冷一边跳舞一边诉说乌托邦理想的时候不禁得问了一句:你其实不是为了复仇,是希望世界和平的吧?
因为她之前一直存在自我意识并且周身的人也是存在自我意识的(只是被社会压抑了,政府并没有完全夺取人类的意识),她理所应当地认为御冷遭到了人类实验这样残酷的对待会激发出她的对抗意识(参考卡婊的《生化危机》),对这样的虚伪的乌托邦说“不”,而她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样的反社会倾向(因为她的父亲正是因为在暴力中死亡的),这俨然一种女在亲情和友情中难以选择最后选择拯救人类的政治正确的故事模式,正如楼主所说的我们容易陷入预设的价值观中。
可是伊藤计划偏偏不让我们来个“大团圆”或者“救世主”的故事结局,况且他也不是为了探讨这个的。
我们常说电影各种光鲜亮丽的人物事物形象是一层,各种人物事物形象背后的寓意是深一层,往往在这一层就能在逻辑分析中找到导演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主题,笔者也是被这个逻辑套死了,没有注意到这是改编自小说的动画电影,在导演所设立的寓言和人物语录背后,才是伊藤计划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意识是被选择和拼凑的。
Touareg也做Tuareg是阿拉伯词汇,意为[被神所抛弃的人],国内一般翻译为“图阿雷古”。
它是撒哈拉中的一个游牧民族,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尔和马里几个北非国家中,有近百万人。
他们是柏柏尔族的支系,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讲柏柏尔与塔方言,使用古老的提菲纳格文。
图阿雷格人社会属于父系大家族社会,但妇女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主持着很多社会事务。
因此当Tuan说她讨厌WatchMe这样的神称自己是异类时,图阿雷古战士邀请Tuan加入他们一族并告知很看重女性是有现实依据的,是邀请同作为被神抛弃的子民一起活下去,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关怀,并不是图阿雷古族要拉拢“联合国特战队”或者男性对女性的大男子主义的示好或者求婚(弹幕瞎吹,特此截图)。
雾慧的名字tuan这个名字在凯尔特神话中指最先来到爱尔兰的帕特兰族(Partholan)幸存者,在无数次的转生中见证了诸神的时代并将神话传给后世,再看女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的作用——叙述者、见证者,伊藤其实已经给每个人安排好了命运,就藏在名字里。
用这样的考据来分析御冷的名字,Miach指生命、医疗之神迪安森特的儿子,由于给努阿达(Nuada)接上一只血肉做的手臂,取代了其父做的银手臂遭到父亲对其医术的嫉妒与憎恨,最终被杀死。
换一个视角这其实是以御冷作为轴心人物的故事,雾慧只是见证者,这样看故事的主舞台在生命与医疗的概念下展开就非常好理解了;同时御冷非常聪明、年级第一对应Miach医术高超,Miach被父亲杀死对应御冷被这种和谐却压抑的日本社会逼的自杀(相当于是社会间接杀害,鲁迅先生《药》中的秋瑾就是此形象的典型)对应。
Ciao也是医疗之神迪安·凯茨(Dian Cécht)的儿子,但是具体和Miach之间发生了什么百度查不到(凯尔特神话没有希腊神话那么好查),但是也应该应证了故事中御冷间接杀害吉安这一故事。
所以你们应该看得出来啊,伊藤计划不是故意要取这么难搞的人名,是每个名字都有寓意的,就像《哈利波特》小说的原作者梅姨,没个人名都暗含人物的命运,也喜欢押头韵,英语里好像叫做aliteration。
我们了解了故事其实是围绕御冷Miach的命运来写的,其实就可以从纷繁复杂的故事叙述中理出一条线来。
御冷被俄罗斯士兵QJ产生了意识让她意识到意识是人类在极端负面情绪下诞生的,也可以说是激发拼凑出来的,而正常的孩子(御冷这一少数名族没有自我意识,片中有提到)在7岁左右就会正常萌生自我意识,并且周围都是拥有自由意志的成年人,整个社会把自我意识当做人类存在的证明,就像御冷说的“那些老人认为人没有意识就等同于死亡,你的父亲也是这样认为的哦”(目前也有很多人认为植物人有许多伦理问题,安乐死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伊藤计划其实是希望探讨意识的合法性问题,意识是否有权利作为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依据。
还有在回忆中,御冷聪颖好学,非常喜欢看书,对知识和真理有渴求的意志,并且宣誓要向这死一般沉寂的社会湖面投下名为自己死的石头;但是在会议的最后和雾慧刚遇见御冷前,她却是在烧书的,并且在记忆中说道这些书是御冷的分身——她的意识产生的自由意志,她要泯灭自己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虽然能产生技术进步,但是却不能产生幸福,那个秘密结社的4个人头也说过“人类正在面临考验,是要追求幸福,还是追求真理(技术进步)”。
伊藤计划已经预见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虽然解放了人,把人作为根本,但是在个体的内在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最终归宿,这种东西还是需要他者去定义,并且定义价值意义和最终归宿的他者级别越高越好,所以宗教中至高位格的出现不是偶然,是人类寻找自身意义的体现;因此现在虽然说得是科学进步主义,但是人的内心越来越脆弱;对外宣称是无信仰主义,但是每个人内心在遭受精神波折的时候却又相信微博抖音上的“锦鲤”、“考神”,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有位格的“上帝”?
然而伊藤计划也无法解决人文主义与存在主义的矛盾,他只是在小说中以辩证的方式展现它,以探讨的形式把这个矛盾具象化为“意识是否是被选择的和拼凑的”,同时借见证者tuan之口说道“人类最终会选择和谐国度的道路......但我唯独不能让你到那里去,求你永远做我喜欢的那个曾经(有自我意识)的Miach!
”,这是伊藤计划的答案。
相信看过《虐杀器官》、《尸者的帝国》、《和谐》三部曲的小伙伴们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能我是一个传统又冷漠的人,所以对于两位女主的做法道理上硬说可以理解,感情上却实在没有办法感同身受。
这一作跟剧情承接上的前作《虐杀器官》在主角情感状态上我都没办法理解,不过前作以语言为主体刻画出的科幻作品很少见,而且逻辑理解上也没有什么奇怪bug,所以借着小众主题的优势我尚且可以多加两星;但这一作我的感觉就是很常见的反乌托邦题材,甚至这个乌托邦讨论还没有这么极端,明明是一个对生命权极端保障的社会,可仨小姑娘在学校这种公共环境里堂而皇之地讨论自由主义,还密谋自杀殉道,官方甚至一点监控措施都没有;另外白发女主因为在生府控制下生活太平和而觉得痛苦,想自由独立我不是不能理解,而且剧情里明显也有不在生府控制下正常生活的地区,长大以后自己搬出来避世隐居不可以吗,非得要拉着好多人一起追寻她所谓的自由和平静?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小bug,林林总总汇起来个人的分数就只到三星为止了。
最后个人建议,如果是为了科幻来看的观众可以绕道了,就是老生常谈的反乌托邦题材,但如果是为了品鉴人性之恶还是可以来看看的,毕竟真的很少见到一个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结局是把一个轻度极权社会的少数人问题发酵到极点,让全世界人民同享老大哥光芒作结的。
人类果真是难以互相理解的生物啊。
2015年,百合动画电影《 和谐 | ハーモニー》挺糟糕的动画电影,完全被骗了,抱着既然点开了就要看完的心态。。
但是确实是太煎熬了。
本以为后面会有些起色。。
或许是这个电影太不对胃口了。
这么高的评分也许是一些粉丝吧,可能是小说粉丝?
倒是全3D效果倒是值得一提。
但是剧情能不能走点心。。
开头还以为会是挺不错的电影。。
但是这种叙事方式 加上无端出现的碎碎念一般的回忆杀。。
简直破坏节奏。。
全篇还是2个小时。。
真是让我坐立不安。。
(╯‵□′)╯︵┻━┻, 这简直是折磨。。
我是折磨的分界线推荐指数:★(2/10分),啪啪啪产生出来的意识。。
无病呻吟的主题。。
看的我浑身难受。
刚看的时候觉得电影版里女同性恋被消费得有点刻意(原著还是擦边球,电影就是大方搞姬人人夸了)反刍了几天又觉得回味无穷,甚至觉得是电影版唯一改得比较好的地方……原著里图安的男性特质比较明显,冷静、理智、对弥伽的感情近似于对领袖的仰慕,而将这种感情转变为恋慕之情之后内涵刷新了,图安追求的愈发不是“人类的结局”,而是“自身的恩怨”,因为她无论怎样努力还是爱上了“残缺的人类”也就是弥伽而不是理想的幸福。
如果说当初的努力都是为了追逐弥伽的幻影,终于重逢时却发现弥伽也不是理想本身——耶稣还没有死而复生、经过天堂之门,她爱上的是肉体凡胎的人,但她依然选择爱这样的耶稣,甚至憎恨、嫉妒即将为所有人带来幸福、被所有人所爱的耶稣……这是何等的直面真相的勇气啊,太典型而极端的人类的情欲,以此来做Harmony的反衬太合适不过了。
至于为什么这个故事是且仅能是女同性恋故事,因为男性本身就作为异化符号出现,无论在战场的地狱(用暴力阻碍harmony)还是生府社会温柔的论理性的地狱(让“这对乳房这个子宫”无法被弥伽自由处置,而必须被Watchme监控,好比当代女性受到父权社会的“男性凝视”——不同的是生府社会所有人都处在“他者凝视”之中,这种对个体的压抑,也就是让人面临选择的痛苦,同样是对harmony的阻碍)弥伽所想要达到的是一种宗教性的全善,借用《卡拉马佐夫兄弟》宗教大法官里的一句话:“你希望人自由地爱,希望被你吸引,成为你的奴隶的人自由地追随你”,当意识不复存在、善没有了对比的概念,自然就不存在恶,人没有抉择之痛,自然就不会因压抑而痛苦。
图安爱弥伽,但她没有像尤大爱耶稣一样爱弥伽。
图安没有阻止全人类达到和谐,她阻止的仅仅是弥伽一个人——唉,倘若不是到达“无法解释的狂热的爱”这个层面的话,图安的形象就是难以理解的。
图安和弥伽必须接吻。
停留在“战友情”的层次,反而会阻碍主旨的表达。
这动画感觉就是战后日本社会文化的缩影,为了不让战争重蹈覆辙,每个人都自觉压抑个人的负面情感。但新生代的年轻人估计是受不了这种压抑,很多人都选择了自杀。这里说一下日本社会的骇人事实,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但却也是自杀率最高的国家,跟本动画产生了很好的对应。
百合大法好,灭世保和谐。制作依然精良,随便挑一帧都能做桌面。miyuki气场满开,全程耳朵怀孕。虽然是比尸者帝国顺畅很多,尽管我们知道伊藤计划是在严肃地书写,但仍难掩扑面而来的中二气,这或许是动画的先天缺陷。
玄乎了点
首先这种未来设定其实已经厌烦了,然后被附加上的这个故事也完全没有感觉到新鲜或者深入的地方,只能说是完成了叙述而已。倒是CG和2D动画的结合出人意料的舒服,可能是anime中与CG结合的观感最好的几部之一了。 6.0分★★★
百合线有些喧宾夺主,其他都很好。PS:其实,百合这个东西,我也是吃的。哇咔咔。
好好的一个反乌托邦科幻小说,怎么就变成百合片了,我不能接受
披了个反乌托邦的糖衣炮弹,里面的却是个无病呻吟思想中二又肤浅的小孩——作为电影而言,人物脸谱化,剧情薄弱,主题思想中二装逼掩盖不了其空洞无物,想对反乌托邦题材做创新于是矫情做作,野心实在大于能力。若深刻思考该晦涩哲学命题后在作业,岂不美哉?可惜可叹
《和谐》是一部精彩有内涵的反乌托邦作品! 意识的诞生是伴随着痛苦; 意识与个体消失的世界,或许这都是人类终将迈上的道路,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新的诞生=miyaha追求的和谐世界。 可悲的是这个世界有黑就会有白,总结这是一部悲剧。
6/10。没有自由的幸福或没有幸福的自由,既没说明社会消灭生老病死坏在哪也没领会人类理性化之好处,公务员出差加掉书袋的枯燥意识流使本系列补完头疼,餐厅对话后吉安自杀这幕特写/大远景的对比结合强调纵深感的运镜,表现外部静态下人物内心的跌宕起伏;结局像是主角找到姬友一起精神自杀奔向极乐? @2017-11-26 06:20:37
片子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是拥有自我意识和欲望不完美地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活着好呢,还是去除个人意识和欲望,一切以最优解方式完美的和谐好呢
推荐给基友的百合漫!
最终又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尸者帝国啊
弥迦,找到你的目的是说我爱你;说我爱你的目的,是为了杀了你。哦,我真是迷死这样的百合故事了。一边是用枪杀人,一边是用温柔杀人,两边都是地狱,果然很难选吧。一开始以为是要拯救人类,结果是报复世界。这就叫你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相信原作会很好看。
如果集體都成為無意識,那自由還有必要嗎?想看原著!
制作组诚意十足,除了一点小改动外,基本遵循原著。饱受病痛折磨的伊藤在构思这个没有疾病的和谐乌托邦时,又何尝不是寄托自己对健康及生的渴望呢。原作中关于自我同一性、社会、意识、权力和死的思考无处不在,时长所限只能都往台词里塞,整体氛围压抑且沉重,难免使观感打了折扣。
没看明白
自己养过慰安妇就以为全世界都一样烂,恶心
一个问题☝🏼,程序并写入不到下一代基因里,所以也就是一代人的意识消亡。
看评论刷psycho-pass才发现这片子设定元素几乎和pp一毛一样:话唠,mind fuck,乌托邦,健康指数化,爱读书的白毛,相爱相杀⋯啊,还有chelly,有chelly的片子怎么可以打五分以下呢?你知道伊藤计划pv里chelly的旁白多么苏吗?
故事作为小说是非常成功的,世界观,从起因到悬念构架,线索,侦破。节奏循序渐进,缓而急,读起来不要太享受。但作为电影其实有点乏,大量深奥的对白几乎充斥着整部影片,怕是很难有正常人能够耐下心来看。我虽然不是,但日语水平有限啊。PS:拥有这样CG手腕的4℃工作室却丝毫不妥协于商业,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