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片尾的那句话出现的时候,激发了我想要写以下的这些话。
“每人一生中,总会遇上一位值得你惦挂着的好老师!
”再有几天就是教师节了,有那么一年,我也过过教师节,名副其实的教师节。
我也不知道从何说起,但在我的学生生涯中,我遇上的好老师不止一位,而是很多很多。
所以在我高二那一年,我立志要考一所师范大学,要当一名地理老师。
我想和那些曾经改变过我的老师一样,再去改变更多的学生。
我的小学启蒙老师,是我的姑婆(爷爷的亲妹妹)。
虽然是亲人,却对我格外严格,所以我从小就很害怕老师。
至少在我小学的那六年里,我不干胡作非为,也一直都是班干部,三好学生。
这是我遇上的第一位好老师,也是我的亲人。
初中,也是青春期最叛逆最容易学坏的一个阶段。
我和很多人一样,在这个时候从一个好孩子变成了一个坏孩子。
我和社会青年玩在一起,学会了抽烟,会打架,会屌别人,会做任何坏孩子会做的事。
上课睡觉,染头发,各种违学校的规矩,被处分,叫来家长… 这应该是人生最坏的一个阶段了吧。
现在想起,觉得那个时候真的很非主流很傻逼。
在升初三的那年,班里换了一位物理老师。
她很与众不同,她一点也不嫌弃像我这样的坏学生,甚至和我们交朋友,处处关心我们。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上课不睡觉了,我的物理成绩从29分变成了八十几分。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段初三的岁月。
每天中午,她让我到她的办公座位上去写作业,放学她和我一起去吃我喜欢吃的麻辣烫,周末她带我去吃她觉得很好吃的过桥米线。
很多点滴,也许过了这么多年已经不能记得很清楚,但唯一记得的是她那种“身教”。
她像一个妈妈一样关心着你,让你觉得你不是被遗忘的那一个。
即使她很年轻,她还没有结婚,但她真的对你很无微不至。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用她的所作所为感化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坏孩子。
我一直觉得我是最幸运的那一个。
如果不是她的出现,也许我在初中毕业后就去上一所中专学校,然后从此的人生轨迹和现在大相径庭。
因为她的出现,在最关键时候的出现,帮助我考上了一所理想的高中。
这是改变我人生的人,我的初中物理老师,第二位好老师。
就这样顺利上了高中,我以为我以后的人生就会一帆风顺。
但很快我厌倦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厌倦了读书。
我旷课,逃学,欺骗老师。
这个阶段,我遇上的好老师不止一位,可以说,在这个阶段我遇上的每一位老师,他们都很好。
那时候老师们常说,我智商不高,情商却很高。
我不害怕他们,跟他们没大没小,但他们从来不说我,跟我变得像朋友一样。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有了各种姐姐,妈妈。
年纪轻的老师是姐姐,年纪大的老师是妈妈。
他们用爱关怀着我,感染着我。
高二那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又开始喜欢上读书了,我喜欢听她们每一个人上课,喜欢在课余时间去办公室找她们,问她们问题。
也在这个时候,我默默定下了一个目标,我将来要做一名地理老师。
所以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志愿。
即使那时候我考了全班第一,本来可以去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学校,但我没有选择。
因为我知道,我的家人给了我第一次人生,给了我生命,这些好老师们给了我第二次的人生,他们对我的影响,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我要成为像她们一样的人,我要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改变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有目标(梦想),你一定可以。
所以在我大学实习阶段和毕业之后,我分别教了高中和初中的学生,也做过实习班主任,和学生们相处,和他们分享我的经历我的经验。
那一张张稚嫩又单纯的脸,多么美好!
实习结束的那天,学生们给我办了欢送会,为我唱歌,说了很多的话,大家一起流泪。
在得知教师招考没有考上的时候,我的心里其实挺不好受。
很多人安慰我,有一条安慰,我觉得她说得很对,她说,也许我更享受的是和学生们分享我的经历的过程。
她说得对,我觉得我可能不能成为一个在专业上传授给学生很多知识的老师,但我能做的却是用我的爱,我的经历去感染他们,去改变那些所谓的曾经和我一样的坏学生。
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当老师。
因为我很感谢我曾经遇见的每一位好老师,即使没有在这里一一列出她们。
你不要觉得电影里一直在强调梦想这件事,很愚蠢。
作为一个老师,除了教学生学习,但最重要的是教他们如何做人!
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你来学校,成绩不好不要紧,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做人、梦想,这都无关成绩。
你要做一个心里很健康的人,做一个有目标有梦想的人,你才能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很充实。
因为我一直都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所以我一直都在实现着我的梦想。
老师,是我曾经的一个梦想,我实现过了,体会过了,也收获了。
在我实习的最后一天,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因为你,我喜欢上了地理。
我从不及格考到了八十几。
” 你知道当我看到这几句话的时候,我流泪了。
这就是一种满足感,我做到了,我已经影响到了那位学生,就像曾经影响我的那些老师一样。
现在,我正在实现着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梦想。
但我仍然在心里祝福着我曾教过的那些学生,希望他们在高三这一年,可以过得充实过得快乐,可以拥有梦想,可以实现梦想。
我挂念着那些教过我的好老师,也同样挂念着那些我教过的学生。
曾经,我是一个坏学生;曾经,我也是一名老师。
写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前。
祝福曾经的老师们,一切都好。
2015.9.2 20:56
著名香港女艺人刘玉翠抑郁康复后参演了新电影《可爱的你》中的母亲一角,目前电影《可爱的你》正在各大院线热映,那么刘玉翠的抑郁症到底是怎么治好的呢?她的康复秘籍是什么呢?今日,我们将与相关专家共同为广大网友八卦解读曾经的抑郁症患者、著名的香港女艺人刘玉翠的康复密码........病因追究:过于追求完美,她患上抑郁症1966年出生的著名香港女艺人刘玉翠因为电影《庙街皇后》在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荣获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新人奖。
在复杂多变的娱乐圈里,获得某一项大奖或者某一时期内成为焦点人物,这些都不会让你的事业一直顺利。
她同样没有因为这些殊荣而欢心雀跃,而是因为这些光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做到完美,并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在2003年至2004年间,她的抑郁症表现的非常明显,据刘玉翠回忆:“当时在拍摄《皆大欢喜》,我在里面有个角色,我每天开工都不开心。
”她还表示:“有一天我在家里,不知为何突然间感到很惊慌,感到双手很抖及发冷,这称之为惊恐突袭,心情会突然沉了下去,病因可能是压抑太多”。
获奖后的刘玉翠之后又出演了《天龙八部》、《鹿鼎记》等很多作品,演绎的阿紫和建宁公主是最为经典的人物代表,他已经将这些人物角色刻在了观众们的内心深处。
但是对于披着光环的明星来说,成功是应该的,但若是做的不到位、表现的不好时,那会不会被别人另眼相看呢?刘玉翠就是很在意这些东西,非常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看法。
这或许正是他患上抑郁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玉翠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得奖之后我很介意别人怎样看我,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担心自己会出错,压力开始变大,但这些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我很介意别人怎样看我。
”“追求完美的人由于要求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完美无缺,所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事物上,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她们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在临床上常称这些人具有强迫倾向。
倘若跟别人一起做事时,别人不根据她的标准来做的话,她也会不乐意不开心,当某些事情未完成时,会产生较强烈的焦虑感,易引发抑郁。
”张玑晴神抑郁康复中心的专家这样跟我解释说。
康复密码:多方齐用,终于摆脱抑郁困扰刘玉翠2004年2月在港台接受《香港暖流》节目访问时,在被问及她患上“焦虑抑郁症”的过程时,她忍不住落泪,她表示最怕外间把情绪病视为精神病,社会人士对她岐视故没有公开。
近日由她参演的电影《可爱的你》在各大院线上映,很接地气的母亲形象再度赢得观众的好评,那么曾经患上抑郁的她到底是如何康复的呢?据刘玉翠介绍,她的抑郁也离不开药物治疗、心理疏导以及朋友的关怀。
刘玉翠在某电视节目中透露:“幸得男友的支持,她才克服了此病。
”看来男友对她的关爱是无微不至,也很愿意包容她,这才是她逐渐好转的原因之一。
当然,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只靠朋友们的关心与帮助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在心灵与精神上的帮助当然也离不开药物的作用。
刘玉翠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自曝,“我很庆幸当时只是患病初期,并未萌轻生之念。
后来我主动寻求医生帮助,经过两年药物治疗现已康复。
”据《明报周刊》报道,刘玉翠吃了两年半药,她便找到医生跟医生说,我不想倚靠药物。
后来她就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自我康复疗法。
刘玉翠停止服用抗抑郁类的药物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她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对现状不满意的原因不在别人,而在于自己,她出道时起点太高,以至于后来发展有些平淡,完全是自己不踏实所造成的。
找到原因后,刘玉翠终于把心态调整平和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她的自我压力也慢慢减轻,生活也开始变的轻松愉悦了起来,心情也跟着好了很多。
与此同时,她还报读了有关抑郁症治疗的课程,还拿到了毕业证书,老师还在颁发证书时称赞她是好学生,从未缺课。
刘玉翠曾在现场公开表示:“我之前有这个病,反而觉得是件好事,因为报读这个课程,我可以知道多些有关这个病的资料,之后就可以帮到其他有需要的人,虽然现在还不能够正式医人,但有时聊聊天,对他们都好有帮助。
”刘玉翠的抑郁症治疗了两年左右康复了,这对她来说是好事,对于其他的同病相连的患者来说也是好事,因为我们可以从刘玉翠已经康复的故事中看到主动就医、尽早治疗、药物控制、心理疏导以及朋友亲人的关怀是她获得康复的初始密码。
在收笔之际,QQ再次闪动,打开后看到专家发给我的信息,《世界娱乐报道》:《刘玉翠劝李丽珍自救治好抑郁》文章题目和一个网址链接,在我还没有打开文章链接阅读此文时,专家又给我发过来了一条评价已经康复的刘玉翠的留言:“这真是久病康复成良医啊”。
(文/常有才)
这是一部任何一个段落都没有狗血情节的电影。
反映了当代教育现状的残酷。
作为大陆的妈妈,我不禁感叹,原来香港的孩子也那么辛苦啊。
杨千嬅饰演的吕校长,用她的行动表示:孩子是无辜的,教育是孩子的权利,教育更是一种爱,孩子是需要陪伴和知识的。
这部电影,更像是纪录片,没有豪车、没有美服,吕校长也一直是素颜。
一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如同清水,但清彻心扉。
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在当下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一个人的职业精神,也是她的职业信仰。
如同她在开始的时候,希望那个孩子离开精英班一样,她行为的起点,是孩子,而不是大人的虚荣心和功利心。
对比之下,那些叫嚣着通过幼儿园课外辅导中心赚钱的人,失去了理性和对孩子的爱,一点都不可爱,甚至可憎。
于是,吕校长夫妇,更让人感动,也的确感动了更多的人。
电影的结尾并没有告诉大家,这个幼儿园是否还继续存在,但这5个孩子在这几个月里,拥有了世上难得一见的好老师,对她们一生的做人、做事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这个老师教会她们:用心、用情、认真去爱、去工作。
真好,如果老师都能有这样的心态去教育孩子、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这世界上就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这个世界也将不再那么浮躁和功利。
全片而言,古天乐的角色,有点可有可无,但其实这个角色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道理:夫妻之间相互的理解和关爱,会是一剂最好的良药。
有爱,我们将充满希望,无所畏惧。
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真实、因为朴实、因为每个演员都演的那么真诚可爱。
《五個小孩的校長》有着相當多的催淚元素:積勞成疾的善良校長、家境窮困的純真小孩、咬緊牙關而毫不怪獸的家長與監護人,雖然煽情,卻不失誠懇。
走出戲院後,我們當然可以跟孩子說:「你睇人地小朋友咁辛苦都珍惜機會,你都要努力讀書呀!
」又或者問身邊觀影友伴:「你頭先有無喊(或「喊咗幾多次」)呀?
」但我們也可問問自己,什麼時候我們在什麼事情上也成了村民、花生友或掃地阿嬸?
電影裏經常播的〈喝采〉中有句「願將一腔熱誠給你,常為你鼓舞」令我想起了「修辭立其誠」——做文章應如是,搞文藝也應如是,做人更本應如是。
《可爱的你》在电影中有着双重定义,可爱的既是五位萌哒的小女孩,亦是坚守自已教育信条可爱的教师吕慧红,这个在一所行将关闭的幼儿园中所发生的点滴,不仅彰显着何为教育的真谛,更用爱的力量唤醒了那已然酣睡的梦想。
城市的喧嚣已让多少人迷失了自我的本态,年幼的孩童,不是在奔跑嬉闹,而是在参加所谓的精英班倍受繁重学习的重压,为的仅是不输在那触不可及的“起跑线”上,《可爱的你》电影伊始所呈现就是这已然病态的中国式教育,而坚持自我的名校校长杨千嬅饰演的吕慧红,正是不满这种种,辞去了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同样也是她的善念,不顾自已大病初愈的身体,挽救着濒临倒闭的幼儿园和帮扶着行将失学的五个孩子,低廉的薪资更被人冷眼嘲弄戏称为“四千五”校长,她的所做并非博名更非为利,而就是人性中最为弥足珍贵的情感—爱。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爱的你》透过在这所幼儿园中仅存的五名幼儿生,折射出香港这座城市繁华后挣扎于底层人们的艰苦辛劳,乍看可爱逗人的五名小孩,透过剧情脉络的缓缓展开,我们看到的是她们因为生活的困窘都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贫困的现状可能暂时无法改变物质的贫瘠,但精神追逐梦想的脚步却是不应空无,吕慧红校长的到来,其所作不仅是在帮扶着孩子们有学可上,更是用梦想令孩子和她们背后那本黯淡无光的家庭,从新燃情了对生活的希望。
梦想是什么?
它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构筑这个世界未来的源泉,电影中吕慧红给孩子们布置作业说出自已和寻问父母们的梦想,过早的面对生活使孩子们的梦想存粹而简单,那些在我们看来稀松平常之事,就是她们的梦想,而孩子回家追问父母,父母最初甚至不愿意在谈论这些,因为现实的残酷,他们以觉梦想就仅是痴人说梦,但在孩子的影响下,父母们还是道出了那过往的梦,消防员,飞行员,运动员,甚至是香港小姐,虽然这些梦想已然难以实现,可这些梦想却又令孩子看到了生活中美好的希望,校长用爱改变了孩子,孩子们又用梦想感染着父母,父母的梦想又在度影响着孩子,生命影响生命的身教,令电影的感动是如此质朴而传神。
有人说《可爱的你》欠缺惊喜,但这就是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有人说《可爱的你》太过煽情,但那情感却毫无娇柔作态是如此暖人心房,用爱唤醒梦想,一位伟大的教师呈现的就是一场简单纯朴的感动。
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可爱的你》,由杨千嬅和古天乐主演,今天看了后才知道原来是一部如此感人的影片!
港式温情,观影中默默的感动,即使煽情也不觉矫情,更相信片中许多都是真情的流露!
如吕校长所说:“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
”孩子的启蒙教育更是如此。
每人一生中,总会遇上一位值得你惦挂着的好老师!
孩子的童年是天真无邪的,不要被功利教育抹杀掉孩子童年的那份单纯,所幸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没有各种兴趣班重重覆盖,小学六年也有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好老师陪伴左右,这是她童年的所有幸运,长大了或许孩子的表现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成长是一个过程,没有谁可以代替谁的成长,甭管好坏,面对现实本就是最起码的课程,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棱角终有一天会被经历磨平,那又何苦过早的强制打磨,剥夺孩子成长的乐趣呢?
……为影片中可爱的校长致敬,相当值得一看的《可爱的你》,强力推荐!!
元田村有个幼儿园,因为招生困难,校长和老师都走了,现在只剩下五个学生和一个代课老师。
校方决定用低廉的工资聘请一位校长兼校工。
而村委会的意思是,不如关了更好,所以决定,下学期要是学生不满五人,就把幼儿园关掉。
看到这个消息,你愿不愿意去当这个校长呢?
如果你愿意并且真的去了,那么说明你真的很可爱。
如果你不愿意,也不说明你不可爱。
可爱的绽放,也需要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
吕慧红做了二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刚刚辞职,也看到了这条新闻。
辞职之前,她是一家精英幼儿园的校长。
幼儿园分成精英班和普通班,精英班的孩子比普通班的孩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吕校长想为此做点改变,结果被校方和赞助方阻止了。
吕慧红决定去元田村幼儿园应聘。
她想的是,在这个学期结束前,帮五个孩子都转到其他幼儿园就好了。
到时候她也就可以和老公去环游世界了。
最后留在这个幼儿园的五个学生,是五个小女孩。
五个小女孩没有转到其他幼儿园的原因是家里经济困难,只有这里不用交学费。
有句老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五个小女孩的表现形象地把这句话的意思展现了出来。
五六岁的小女孩,就已经懂得替大人分忧,帮大人干活。
对物质的敏感已经开始在她们心里萌芽。
尽管如此,在她们身上,可爱的状态仍然没怎么遭到破坏。
按照经济水平来划分的话,吕慧红和她老公,是属于典型的城市中产阶级,而这五个小女孩和她们的家庭,毫无疑问处在最底层。
肯定有人会怀疑,一个中产阶级的校长怎么能和五个底层小女孩相处好呢?
实际上在刚开始,和小女孩的家长们见面的时候,家长们也确实对这位新来甘愿拿低薪的校长有着防备和怀疑,周围的村民也怀疑吕慧红这么做,完全就是想拿个好名声。
这完全是物质层面的考量,平时呢,我们也把这个层面的考量,叫作现实。
结果相处下来,吕校长成功地赢得了小女孩们的喜欢,甚至家长们和周围的村民也被感染到了。
秘诀是什么呢?
可能是小女孩们都还很可爱,吕校长也还有一颗可爱的心。
可爱是什么呢?
可爱是一种纯真的状态。
由纯真的状态引发的行为,必然是真诚的。
这就是吕校长说的以心换心,以生命影响生命。
穷人家的小孩,要保持一颗可爱的心,是很难的。
在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长大的人,都知道物质上的匮乏是什么滋味,想必不难体会。
而一个成年人,不管他/她小时候家庭条件是富有还是贫穷,要在这个世界立足,也不难发现,保住内心的可爱有多么难。
和小孩的可爱比起来,成年人的可爱似乎更加难得,小孩的可爱是一种自发状态,而成年人呢,他/她要经受很多冲击,在冲击下不断做出选择。
我们再来看吕校长,会不会对她心生敬意与感动?
五个小女孩很幸运,在她们内心的可爱还没被破坏的时候,遇到了吕校长。
吕校长又何尝不幸运呢?
她遇到了五个小女孩,她保护了女孩们的可爱状态,也让自己的可爱得到绽放。
吕校长了解了女孩们各自的家庭情况,帮她们解开了心结。
因为心怀可爱,从始至终,她对女孩们都是平等相待的,而不是一副为人师表的面孔,高高在上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教条。
在尝试把学生转到其他幼儿园,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吕校长决定办一个开放日来招收新生。
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这意味着她决定继续坚守这个幼儿园。
在家长们的积极协助下,吕校长和孩子们做了精心的准备。
结果没有招到一个人,吕校长还病倒了。
这个学期有一个小女孩要毕业了,小女孩一走,就只剩下四个孩子了,到时不满五个人,幼儿园就不得不关门了。
所幸在学期结束那天,眼看幼儿园就要关闭了,奇迹发生了。
如果这不是一个真人真事,我们只好把最后的奇迹理解成,那是对可爱的怀念与祝福。
这就是影片《可爱的你》,它还有个名字是《五个孩子的校长》,改编自真实故事。
《五个孩子的校长》更能概括故事的全貌,但《可爱的你》才是直指核心的。
等你看了这部电影,你应该就知道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可爱了。
简单地说就是,保护别人的可爱状态,你就会更可爱。
祝你遇到可爱的人。
也希望你越来越可爱。
这样这个世界也才会越来越可爱。
那样我们就不用再说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了。
很天真的想法吧?
是的,很天真,很可爱。
2018.4.5
电影取材于香港的真实故事:一位老师,为了幼儿园能够坚持办下去,呕心沥血。
而当时面临倒闭的幼儿园,如今依然开办着。
真实事件更能给观众带来亲近感,导演又拍得很煽情,110分钟长度的电影,有80分钟的哭戏。
孩子流着泪对老师说,不想上幼儿园的原因是,担心父母打架,夫妻看着懂事的孩子相拥而哭;校长卧在病榻上时候,丈夫执手相看泪眼;最后一场毕业演出,校长在哭,丈夫在哭,孩子们在哭,家长也在哭,就连窗外围观群众都痛哭失声。
好吧,惹得泪点低的我也忍不住跟着哭。
哭完了,故事也讲完了,导演的煽情也完了,剧情啥的反倒不是最关心的了。
仅从电影的角度,是煽情的有点过分的,贫富差距加上小孩子,泪点满满。
里面的小孩子不是富裕家庭压力太大导致不想读书就是贫困家庭太穷没书读,好像全香港的孩子都很可怜。
不过,考虑到这是真人真事改编,即使是一出“感动香港”的电影,也还是应该鼓励的。
不理日后如何前途,赶上步步进取。
一直以来都很讨厌老师,从小学讨厌到大学,因为我遇到的这些老师都是以学生成绩、学生前途为口号,为自己搏取利益的人,从来不会教你如何做人,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懂如何做人。
当市场化渗透到各个方面时,谁会清醒地知道教育是什么呢?
虽然这部电影有些地方看着确实太过煽情,衔接不得当,但仅从主题和主旨出发,还是应该鼓励的。
希望这样的故事能为社会带来一点正能量。
不管你信不信,还是有这样有良知,肯付出的人存在的。
这样想着,觉得还是回去应该把《失孤》再加一颗心的。
从最近看的三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来看,最喜欢的还是《亲爱的》,在我心中目前还没有能超越它的。
还是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一点,帮不了所有,帮一两个人也是好的。
只谈教育最大感悟;不要妄图将自己的成功强硬复制到下一代身上,也不要将自己的不幸延续到下一代身上,给孩子一个可供他自己选择的人生,就是对他们尽的最大责任!
看过本片进一步加重自己对教育后代的焦虑跟担忧,所谓身教,以生命影响生命,我想这是每一个到婚嫁年龄的成年人都应该正视跟学习的命题,包括很多成功人士跟中低层阶级所有社会群体人员,都请你们重视下教育问题!
莫讲像HK这样大城市贫富优劣分明的体制下衍生出的许许多多教育问题。
就讲我们自身发生的,国内的家庭教育理念其实也问题百出,表面上规行矩步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从孩子的立场出发,从孩子少年到青春期,从父母、学校到社会都在拼命地压抑一个人成为成年人的一切征兆,无论精神上的规训还是身体层面上的禁欲,都是如此。
反而在学习知识上一味拔苗助长却不料矫枉过正,造成一批批叛逆的问题少年或孜孜不倦的书呆子。
要将问题归根到底或许从很多人的婚姻开始就是个错误,中国的婚姻关系中存在着太多不成熟的因素,像家长逼婚,奉子成婚,还有的对异性的冲动压抑良久一成年便草草定下终生。
他们中很多人还缺少历练,甚至还从没走出过自己的城市去生活,还未能成熟,就被推进一段需要成熟的心智才能达成的人际关系中,还指望他们有认真考虑过对未来孩子的教育问题负责吗?
或许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思想已经挺开放的,对终身伴侣也是千挑万选,而且脑海里有那么一瞬间闪过我一定要养育出比我更优秀的后代 这样的念头,每人都有一本育儿经。
但无奈这群年轻父母通常会犯下一个非常致命的失误,就是太过放心地把孩子交给自己爸妈带,曾经的自己从小是怎么过来的长大后几乎全忘了,遑论爸妈是教师教育学家,毕竟这只是少数,中国更多的年轻父母的爸妈就是学历不高的半个村妇,就算祖辈下来一代代在城市里打拼经商的的中层人家,身上也难免一股市井气息,世俗难闻。
这无疑造成家庭教育链条的恶性循环!
就好像曾见过一奶奶带孙女,在街上碰到一个疯疯癫癫的拾荒者,奶奶无意说了一句脏话辱骂他,孙女好奇就问这句脏话是什么意思,奶奶就说是用来专门骂那些坏人的话,不能顺便说的!
后来有一次孙女因为奶奶没给她买玩具孙女就用上那句话来辱骂她奶奶。
奶奶就生气了说以后再这样骂我不带你了你跟你妈妈去。
后来再也没有见这个孙女再用这句脏话骂她奶奶,只用作来骂自己不喜欢的人,而且奶奶要是觉得她骂得对还会给她鼓掌鼓励。
真是一个“言传身教”的好榜样。
中国千年儒家文化造成的后果;对于从小就被规训必须成为大多数才能躲过劫难的人们来说,不同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都会让他们感到恐惧,所以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人站出来改变它。
无数山里的父母每年不远千里南下北上打工养家,创造出世界上最大的留守儿童人群(6000万!
等同于英国总人口)的奇观!
对此很多老外很好奇的问,不是说中国是奉承百行以孝为先的儒家文化思想的吗,那么中国人应该是最以家庭为中心的民族吧,但为什么还舍得抛下孩子每年只能见一面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呢,这是跟享受家庭之乐完全相违背的吧。
重视教育吧,特别是幼儿心理教育,我们不是要养育出一个多么像自己的后代,因为没必要将你的寄托放在一条重复去走的路上,尽管你是多么的成功,但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残忍跟自私的,因为你没有给他们一个可供他自己选择的人生!
冲杨千嬅看的,也确实就杨千嬅能看。最朴素最想得到的那种故事,强行催泪,强行鸡汤。古仔完全打酱油且大部分时间和嬅姐都完全在两个时空里。。想了想还是两星送上吧。
很正能量的故事,而且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影片本身制作质量一般,降低了吸引力,但这样的题材电影还是越多越好的。。。
《喝彩》《友谊万岁》超级好听,小朋友可爱,老戏骨可爱。
喜歡千嬅,跟陳奕迅一樣,都是很香港的人。
教育不是做生意,是言传身教,是以生命影响生命。最后五个小女孩表演和嘉嘉毕业太戳泪点QAQ
极度煽情 古天乐的断头台莫名其妙
温情故事,略显老套。
央六。催泪力暴击,治愈力max,看完想当老师系列~
我古黑的都看不见了
能遇到这种老师,人生都会不一样!tvb能看到的演员都能回想他们演得角色。
2021.06.04,家。强行煽情,故事讲的不完整,前后铺垫简直不能再敷衍。
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后面也很真挚感人,尤其是杨千嬅表演很有感染力。只是一定要让小孩子说出大人想听的话,是本不该由孩子说得话,有些受不了。
演员阵容不错,小演员也很自然可爱,不过片子有些用力过猛,过分煽情。
治愈系
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行为,是一份不容易做好的工作。感动多于煽情,有收获。
片子结构套路化、情节理想化、手法煽情化。旁边大姐全程又哭又笑。。北影节后第一场,之前也没怎么留意过电影资料馆的幕布,自从闭幕后听大伙儿吐槽遮挡后,我就魔怔似的,今天盯那块布盯了四个小时。还让不让人愉快地做梦了。
負無窮分
不喜欢傻姑
陈木胜监制,真人真事改编
真人真事改编,片尾真人吕校长果然比演员好看,眼神都透着光。相由心生,杨千嬅演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