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是对印度本土文化的自我解剖,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通过三个少女的失踪案层层展开。
印度的环境,是出了名的脏。
但与这肮脏相比,种姓文化在印度历史留下了更加污秽的印记,至今仍被很多人下意识地遵循。
宪法中写明的第十五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男主角把它当做信仰,政客把它当做装饰,贱民把它当空气。
印度有歌舞片华丽多姿,歌声动听。
但有《第十五条》,被人尊重。
听到有人叫他们“阿三”,我就又会识别出一个傻逼。
不可不看,尽管它不完美。
比如结尾,看着感动,却觉得还是有些容易。
比如最终的解决,其实权力介入的更多。
但我仍然给满分。
因为,我们当下,拍不出,不能拍,拍了也会被禁映。
仅这一条,印度就比我们更文明。
能对自己思想下刀子的人,他不可能不对这个世界善良。
一个能够拍摄这样的电影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
这是我看过的印度电影最差的一部,满怀期待的打开电视,结果郁闷了一整晚,这就是7.7分的电影??
水军也太多了吧?
对受害者的描写就一个镜头!!
细节刻画太差,完全没有入戏感,对反叛的描写也是没有很深,感觉没有什么可恶的。
反而对正派大量的描写,很政治,你懂的,故事几乎没有反转,跟王奶奶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真不知道7.7分是怎么来的,现在的观众都这么容易满足了?
今天看完电影,心里有些感慨。
自己喜欢电影,文学,一直觉得就是自己的事,有时也会觉得孤单。
身边人都在忙着挣钱,风花雪月、价值观,这些词和这些词背后的那些喜欢着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羞于说出口。
我想,这个世界的艺术,几乎没有歌颂贪婪的,没有歌颂歧视的。
与这些艺术的相遇,不就是和自己的同路人相遇吗?
他们表达的,正是你赞同的;他们批判的,正是你鄙视的;他们说的,就象你说的,并且比你说的更好,更清楚,更有力量!
印度的种姓制度上学时就学过,但必竟不是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传统。
《第十五条》中触动了我的,就是那个警察说,低级种姓的人的影子是不可以压住我们(高级种姓)......并不想剧透这部电影。
只想说,这是我今年唯一给出了满分的电影。
它对印度本土文化的自我解剖,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通过三个少女的失踪案层层展开。
印度的环境,是出了名的脏。
但与这肮脏相比,种姓文化在印度历史留下了更加污秽的印记,至今仍被很多人下意识地遵循。
宪法中写明的第十五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男主角把它当做信仰,政客把它当做装饰,贱民把它当空气。
印度有歌舞片华丽多姿,歌声动听。
但有《第十五条》,被人尊重。
听到有人叫他们“阿三”,我就又会识别出一个傻逼。
不可不看,尽管它不完美。
比如结尾,看着感动,却觉得还是有些容易。
比如最终的解决,其实权力介入的更多。
但我仍然给满分。
因为,我们当下,拍不出,不能拍,拍了也会被禁映。
仅这一条,印度就比我们更文明。
能对自己思想下刀子的人,他不可能不对这个世界善良。
一个能够拍摄这样的电影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
而在片中也可看到,不是所有人都歧视贱民,如阿彦和他的妻子就很开明。
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提升低种姓群体的权益,比如给予他们受教育的名额配给,片中负责尸检的女医生,以及跟随阿彦左右的警察乍塔夫就是受益于此,得以在体面的岗位就业。
印度独立后,采纳了西式民主制度,贱民在宪法的支持下,还拥有了自己的党派,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片中的山提普拉萨德就是贱民选出的政客。
种种如此,都显示出印度为消灭种姓制度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他们并没有安于现状。
很多人看电影的时候都见过这么一个片段。
一条人命值多少钱?
10万20万上百万,甚至更高,权贵人家的命也许更贵,普通人的命也许如草芥,但这都是在电影中虚构的情节。
可在印度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而且还堂而皇之地告诉你,一条命连3毛钱都不值。
2014年5月,印度北方邦布道恩地区卡尔塔村,两名不满16岁的女孩被轮奸、吊死,死因是她们要求涨3卢比(人民币3毛钱)的工资。
这一真实案件被改编成了电影——《第15条》。
片名来源于印度宪法第十五条,明文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
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印度,偏见与歧视随处可见。
男主阿杨在欧洲留学归来后,被调派到一个村子任职当地的警察局局长。
在欢迎派对上,几个村民前来报案,说有三个女孩失踪了两天,可警察们一个个都不在意。
阿杨很疑惑,他们解释道:这些贱民经常这样,不必理会。
第二天清晨,失踪的三个女孩,有两个被吊死在村口的树上,另一个不知所踪。
事情由普通的失踪变成了刑事案件,阿杨决定立案调查,然而没有人附和他的行为。
只是在他的强制命令下,才不情不愿地调查取证。
根据当地村民的口供得知。
三个女孩曾向皮革厂的厂长提出希望把每天的工资由25卢比增加到28卢比,即从2块5涨到2块8。
厂长听后大怒,赏了几个巴掌,然后便出现了两个女孩死亡,一个女孩失踪,线索指向皮革厂厂长是凶手。
只是他属于最高贵的婆罗门姓氏,还与中央某高官关系不浅,而且在级别上高于阿杨。
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是凶手的前提下,无权对其进行审问或逮捕。
无法指证确实叫人苦恼但是另一件事更令人寒心,似乎并没有人去关心几个贱民的生死。
警察局的队长希望草草结案,一直在阻挠阿杨继续调查,所以他擅自对案件定了性。
将其定为荣誉谋杀(为维护家族或社群的名誉对破坏规则的人进行消除),结案陈词是两个女孩因产生了不同情感走在一起,被他们的家人吊死。
在法医的尸检报告中指出女孩生前曾遭受轮奸,可队长却让她重新修改报告,这类不必要的信息不能出现。
于是,呈现给阿杨的尸检报告,关于女孩如何死亡的内容全部被删,只剩吊死这一条。
一般来说,发生这么恶劣的刑事事件,媒体一定会跟进报道并且大肆引导舆论。
只是在这里,由于她们是贱民,报纸、电视一律闭口不谈,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如果要报道也是经过审核规定的内容。
当然会有少数人站出来反抗,他们领导所有贱民罢工,去为自己争取宪法规定的权利。
可得到的结局是因危害国家安全被枪决。
一切都走向了他们可控,阿杨不可控的局面。
因为印度的警察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警察,需要长期驻守;另一种是隶属于中央内政部的联邦警察,需要不时各地轮换。
所以造成了铁打的基层,流水的领导,任何地方都成了水淹不进的顽固堡垒。
他们不想得罪高种姓的婆罗门,不想搭理贱民的事情,只想在种姓制度下得过且过。
所以警察局队长从中作梗,让中央警察局下来调查阿杨,使其面临停职威胁,不再调查此案件。
但是阿杨看不惯这种落后的制度和其他人不以为然的态度,以赌上自己的前途为代价,执意要查明真相。
不仅要找到失踪的女孩,还要为死去的那两个女孩以及她们的家人洗刷冤屈。
在他的坚持下,案件逐渐清晰,也找到了失踪的女孩。
原来她们被抓进校车虐待,然后被关在教室里,厂长、打手、警察对女孩们进行了长达两天两夜的凌辱、折磨。
死后,把她们的尸体吊在村口的树上。
之所以不选择掩埋、扔河里,是为了警示他们,身为贱民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越线,不然她们就是例子。
最后,所有凶手都被绳之以法。
阿杨坐在路边与支持他的警察和村民一起吃饼,他问做饼的老奶奶:你是什么种姓?
老奶奶回答:我是……,然后一辆货车驶过,轰鸣声淹没了她的回答。
寓意古老腐朽的种姓制度终会被现代文明淹没。
可电影终归是理想主义,用来给人造梦,就像泡沫,虽美丽多彩但只是一剎花火,会被现实一触就破。
因为在现实中,印度警方确实逮捕了5名疑犯,但几个月后却因证据不足而释放,案件性质也从奸杀案变成自杀案、荣誉谋杀。
虽然当地人权组织进行了抗议,但还是不了了之。
就连《第15条》在上映之际,都遭到了婆罗门群体的抵制抗议,他们向法院递交了抗议书,祈求禁止放映。
迫于压力,影片取消了首映,最后经过重重谈判最终成功上映,但反响甚微。
影片之外,想到了一个故事。
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率领农民起义时,向所有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即“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天生就是好命、贵种吗?
”或“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
”的意思。
但《第15条》告诉你,是的。
因为他们有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由三千多年前统治印度的雅利安人为了奴役原住民所创立,他们发展了婆罗门教,并将此定为教义。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对种姓制度有着这样的描写:“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奢,商贾也……四曰戌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付异路,内外宗枝,婚媾不杂……自余杂姓,实繁种族,各随类聚,难以详载。
”若要详细叙述过于繁杂,简单来说就是,婆罗门(后演变成印度教)教义规定根据神的不同部位将人种分为不同等级。
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达利特),这五个等级把印度人划成了不同的阶层,造就了现在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在当时确实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逐渐变成了等级严森的社会制度。
自印度独立以来,不仅出台宪法规定不得有歧视,还引进了西方民主制度,只是高种姓与贱民之间的冲突反而与日俱增。
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2015年38670起到了2016年就增至40801起。
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底层人民的自我意识觉醒,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贵人种固有的优越感。
比如电影中,因种姓制度,低种姓贱民的影子都不能落在高种姓人的身上,这是对高贵人种的玷污。
喝水不能用杯子,得用自己的手接着喝;不能和高种姓人一起吃饭吃饭;贱民碰过的东西全部都得扔掉。
底层的贱民只能从事最脏最苦的工作,如掏粪、清理下水道、打扫街道……,在崇尚信仰的印度,他们甚至不被允许踏入寺庙。
可见种姓制度的弊端,然而片中因要求涨三毛钱工资而被吊死的女孩的事件,在印度并非个案。
1968年,泰米尔纳德邦曾因为贱民要求加薪,高种姓地主与富农指使200名武装暴徒,袭击、焚烧贱民的住地,还将43名妇女与儿童关在一所房子里活活烧死。
那么,问题来了。
印度的最高种姓婆罗门只占人口的5%,剩下的95%,不论怎么努力肯定都是受到迫害和压迫的,他们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反抗。
道理很简单,但也很难解决,因为其他种姓之间会互相比较,分出三六九等,即使同处底层,也要拼个你死我活。
就像拾荒者从来不会计较首富有多少财富,但他们会为了一个易拉罐争吵,甚至拳脚相加。
根深蒂固的宗教文化也是原因之一,高种姓就是接近神的存在,他们是宗教的最高代表者,所有人都要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净化。
而且印度教教导人们即使身为低种姓也不要去反抗,可以通过转世、苦行和逆来顺受来改变境遇。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来世可以成为上等人,这辈子就别想了。
根据2011年,印度自己的调查统计,有接近80%的人信仰印度教。
这一年,印度的人口是12.5亿,即有近10亿人信仰印度教,他们接受的思想经过代代口耳相传早已注入灵魂。
这样的一盘散沙,是无法指望聚在一起。
所以,于印度而言,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单纯依靠宪法根本难以消除矛盾。
何况就算解决了种姓制度,它下面还有为人诟病的厕所文化与强奸文化,如他们认为踏进厕所是对神明的不敬以及德里黑公交惨案。
这些问题才是印度让全世界嘲笑的存在,也是他们国内发展的阻碍。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各自的文化都会有糟粕,去粗取精,顺应时代是根本,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微信公众号,ID:idlemovie微信搜索:闲人电影微博搜索:@Idlemovie
这几年,随着印度电影在中国大陆的逐步走俏,印度这个国家似乎也一时间变得热门起来,尤其是它的负面内容,如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强奸频发等等,在中国的知名度非常高,就差用“人间地狱”四个字给它盖章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莫名的优越感:印度人居然到现在都没解决这些问题。
但真是如此吗?
今天借一部电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部电影就是前段时间还蛮火的《第15条》,改编自2014年5月发生在印度的一桩真实事件,两名女孩在北方邦某地被强奸后双双吊死在树上。
随后,新上任的高级警司阿彦介入调查,他发现这是一起非常恶劣的谋杀事件。
阿尤斯曼(曾主演《调音师》)扮演阿彦女孩们都是贱民,她们提出增加三卢比日薪失败后,跳槽去了别地工作,这一举动激怒了高种姓的厂长安株,他伙同两名警察展开对女孩们的残忍报复,两名就这样被奸杀,另一名则失踪多日。
详细的剧情,就不一一复述了,因为主题已经很清晰:批判种姓制度——这种存在千年、令人发指的落后信条。
众所周知,印度教中除了四大种姓,还有最底层的贱民(他们甚至一度不被纳入种姓范畴),他们是整个制度里最悲惨的人,做着印度人眼中最脏的工作,如掏粪、清理下水道,以及片中受害女孩所从事的皮革业(因为会接触到动物血)。
印度教的核心教义就是“洁净”,生活方式越干净,种姓越高,反之就越低,这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更是信仰。
高种姓的人,要与比自己低的种姓群体保持距离,而位于最底层的贱民,更是要自觉地远离所有其他种姓的人,不然就会发生污染,造成对信仰的破坏。
片中,对这种严苛的种姓隔离,有过多次生动的描述。
阿彦上任的途中,路过一个低种姓的村庄,想买瓶水喝,但被下属拦住了,因为他们不能让贱民的影子落在自己身上。
而在阿彦审案时,前来报案的贱民只能拿手接水喝,因为他们不敢用阿彦家的杯子。
你可以想象,这种隔离经过几千年的沉淀,贱民们差不多已经不算人,而等同于污染物了,这绝对是对人权的暴虐踩踏。
至此,影片实际上并没有呈现什么新鲜的东西,还是那些道听途说就能知道的内容,并越发地要感叹:印度人真傻,居然维持这么不合理的制度。
事实上,种姓制度很复杂,印度人也绝非傻子。
印度独立后,被称为宪法之父的安贝德卡尔(他自己就是贱民出身)就曾立法废除种姓制度,如第1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这也正是本片的片名来源。
而在片中也可看到,不是所有人都歧视贱民,如阿彦和他的妻子就很开明。
政府也一直在积极提升低种姓群体的权益,比如给予他们受教育的名额配给,片中负责尸检的女医生,以及跟随阿彦左右的警察乍塔夫就是受益于此,得以在体面的岗位就业。
印度独立后,采纳了西式民主制度,贱民在宪法的支持下,还拥有了自己的党派,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渠道,片中的山提普拉萨德就是贱民选出的政客。
种种如此,都显示出印度为消灭种姓制度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他们并没有安于现状。
既然进步了,为什么高种姓与贱民的冲突还这么多呢?
事实上,不仅仅多,自印度独立以来,针对贱民的犯罪事件甚至一直在持续增长中,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2015年38670起到了2016年就增至40801起。
因为此前,贱民与高种姓之间的关系很平和,最出名的就是贾吉曼尼制,即主人-奴仆的关系,贱民虽然被压榨,但能依靠为固定的高种姓主人服务,获得一个稳定的生活,双方都处于满意的状态,冲突自然也少。
但在印度独立后,这种平和的关系被打破了。
贱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他们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并开始频频挑战现有的界限,最典型的就是像片中的女孩那样,向固有服务的高种姓提出加薪,加薪未果就打破传统的贾吉曼尼制,寻找新的雇主,如此常常会激怒高种姓,随之产生暴力事件。
想想看吧!
三卢比约合人民币仅三毛,据片中所说,也就够买几口矿泉水,哪个老板会为了这样的加薪幅度犯下杀人大罪?
归根结底,是安株为代表的高种姓思想里的传统观念作祟,认为贱民女孩们挑衅、侮辱了自己。
这样的事件自印度独立以来,不断爆发。
1968年,泰米尔纳德邦曾因为贱民要求加薪,高种姓地主与富农甚至指使200名武装暴徒,袭击、焚烧贱民的住地,还将43名妇女与儿童关在一所房子里活活烧死。
所以,虽然难以置信,但片中的惨案是落后的象征,确实也是进步的标志,正是贱民意识的觉醒,才导致这样的暴力案件增多,尤其是西式民主制度的引入,贱民经常能在舆论、政治层面与高种姓分庭抗礼,以至于种姓间的矛盾一再激化、怨恨也不断加深。
因此,印度人在试图消灭种姓制度的过程,实质上得到的结果是:种姓之间的关系更差了。
为什么种姓制度这么难以根除?
因为,它已经存在几千年并且还和个人信仰挂钩在一起,可以说是深深扎根在印度人的思想里,从纸面上的法律条文废除到真正的成为人们的价值理念,这其间是鸿沟啊!
最尴尬的是,受压迫、受歧视的那方很容易被唤醒,但既得利益的那方却很难放下到手的权利。
打一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就看中国,提倡男女平等多少年,现在又是否真的完全平等了呢?
一直抨击地域歧视,但现状又是如何?
进步是肯定有的,但离根除真的还早着呢!
同时,贱民手中为数不多可以用以抵抗高种姓霸权的武器——民主制,还经常因为政客的私利熏心而失灵。
片中那个贱民地方领袖山提普拉萨德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以贱民的名义上台,却并不为贱民牟利,只在乎自己的政治前途。
他可以为了拉选票,故意去激化贱民与高种姓的矛盾,如同片中那样,案件一爆发,山提普拉萨德就在那里兴奋地喊口号了,他不是真的关心女孩们的命运,纯粹觉得又可以借此向高种姓党派发动攻势,同时他也能为了私利,与高种姓政客抱团,甚至可以在谈妥条件的情况下,亲自去打压贱民。
千千万万的贱民成了少数贱民政客博取政治前途的棋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不少贱民干脆选择了激进的暴力反抗,比如片中的尼沙德。
但尼沙德的行动永远只可能是非主流,而永远不会演变为一场浩瀚的大变革,为什么?
还是因为种姓制度。
很多外人都觉得,既然最高种姓婆罗门只占人口的5%,那么剩下的95%人口,无论什么种姓,都是受歧视、压迫的,只要他们团结起来,不就能成功了吗?
其实不然,种姓制度它不仅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信仰:越洁净的人,种姓越高,越接近神。
对印度人来说,相较于推翻种姓制度,他们更倾向于证明自己的种姓比别人高,而在种姓制度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梵化,就是通过模仿高种姓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提升自身经济实力以及一定的宗教仪式,低种姓群体可以抬高自己种姓的地位,虽然这往往不被高种姓承认,但他们自己坚持认为已经脱离原来的种姓地位,久而久之,渐渐就演化为一个新的亚种姓,成为既定事实。
几千年下来,印度分化出很多亚种姓,他们明明身处同一个大种姓,却还要互相分个高低,互相看不起。
哪怕是贱民,也要分个三六九等,就像阿彦问乍塔夫是不是贱民,他的回答是:是的,但我们的地位比他们高很多。
如此状况,怎么可能拧成一股绳?
尼沙德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
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给予低种姓群体一些福利特惠,还引来了一些处于中间位置种姓的不满,因为他们既没高种姓婆罗门那样的地位,又不能像低种姓这样以弱者身份吃福利,就如片中提到的贾特人,居然还在抗议申请划入落后种姓里,很像《起跑线》里那个挤不进上流阶层,只得假冒贫困人口得配额的中产。
总之,乱如一团麻。
所以,不要简单的评判印度落后,说他们傻,他们一直在努力,也一直在进步,但种姓制度真的太复杂了。
最关键,印度没有中国那样90%的汉民族人口,族群十分散落,也没有汉语这样的统一文字,语言五花八门,印度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黏合剂,若没有它,印度可能会四分五裂,因而也没政治家有那个胆儿去动印度教的根基。
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很一般,就主题来说,毫无创意,只会增加人们对印度的刻板印象,而真正有意义的细节,却被一带而过,要不是特地去了解过种姓制度,这些细节的存在甚至显得莫名。
主角阿彦是个虚构人物,他的人设是从欧洲留学回来的婆罗门,这样的设定好吗?
就如资深记者兼作家迪利普·曼达尔评价的,“达利特人(贱民)用他们的汗水和鲜血与种姓制度进行了这么多年的斗争,但他们在影片中没有任何角色。
相反,主角却是一个婆罗门。
这不禁让人想起把白人男性描绘成‘救世主’的电影。
”而我觉得,“从欧洲留学回来”的设定更有毒,让人联想到英国合理化对印度的殖民:因为英国代表了更高的文明,殖民印度其实是拯救了它。
总之,阿彦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特别令我反感。
当然,最不能让我理解的是,为什么选择这起强奸案来改编?
类似的案件多如牛毛,而且出于“洁净”的理念,高种姓连低种姓的影子都忌讳,不大可能去发生这种肉体接触、体液交流,大多时候把低种姓打死、烧死就完了,这个案件其实是个特例,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说那个警司“在搞(那女孩)”时,他会大发雷霆到杀人,因为对高种姓来说,这是个丢脸的行为,但影片对于他这种心理,又没有进行解释。
所以,选择强奸案,还模仿黑公交轮奸案——安株等人在车子里强奸了女孩们,更像是蹭热度的行为,不但令人不适,还混淆了影片的主题,因为它似乎又在阐述女性权益话题,但这块也是支离破碎的,毫无意义。
单从犯罪悬疑的类型片角度来说,《第15条》做的也很差,悬念基本是没的,你几乎从一开始就猜到失踪女孩是躲起来了,没有抽丝剥茧的过程,只是围绕种姓制度的表象作沉闷流水账,最后的结局则更像是强行正能量,个人觉得远不如米叔制片的《自杀现场直播》。
可能有人会说,起码人家敢拍,而我想说的是,算了吧!
拍的这么泛泛而谈,还不如别拍,除了添乱,没别的用。
但我一看影片的投资方有Netflix,也不想说什么了,西方人总喜欢自以为是地批判别的国家。
如今印度电影的选材都很深刻,就像一台透视仪,把社会的顽疾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管你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是否会感到不适。
《神秘巨星》讨论宗教对女性的束缚,《护垫侠》聚焦落后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起跑线》展现印度的教育体制和阶级壁垒。
这些还只是在国内比较有热度的几部,还有一些冷门的,也很精彩,比如《突袭》,反映印度官僚的腐败和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还有《谍影丽人》,十分精彩的谍战片,将印巴之间的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过有一类题材,在不久之前,我始终都以为那是任何导演都绝不敢触碰的,那就是种姓制度。
尽管在六十年代印度就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直到如今,国家的大部分资源都被几大高种姓所把持,根植在人心里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是无法一朝一夕所能废除。
人们心中依然有一把尺,默默地将周围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这种看不见的鄙视链就像沉重的锁链,压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阻碍着他们的上升和社会的进步。
2015年有一部电影《死生契阔》,里面有对种姓制度的描述,不过也只是将不同种姓的现实境遇客观地描述出来,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留给观众去思考。
我想,或许导演迫于舆论压力,不敢直截了当地批判,只能选择隐晦曲折的方法。
不过,《死生契阔》是2015年的电影了,如今又过了四年,终于有一部能正面批判种姓制度的电影了,这就是我最近看的《第15条》。
所谓的第15条,指的是印度宪法第十五条款。
这个条款禁止任何基于种姓、信仰或宗教的歧视。
然而实际执行得怎么样呢?
看看影片中那个落后的村落就知道了。
主角是一个出身高种姓的年轻警察,在国外生活过几年,能说一些英语,这在印度农村人眼里,就是跟“外国人”一样,神一般的存在了。
他前往一个到处都是低种姓贫困人口的村落就职。
在他去往村落的途中,沿途都是一片凋敝破败的景象,一些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穿着邋遢的农民出现在田野边。
司机告诉他,那些都是些低种姓的贱民,不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能去低种姓人开的餐厅吃饭,不要去触碰低种姓人使用过的东西,就连他们的影子,我们都不要去接触,那会玷污我们高贵的存在。
电影是一部悬疑片,不过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是和《杀人回忆》一样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体制的剧情片。
整部电影的氛围也和《杀人回忆》极其相似,沉郁的色调,肃杀的气氛,被时代笼罩下小人物的悲剧,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感。
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低种姓的农民工争取加薪的故事,其中三个未成年的小女孩,为了每月多三卢比的薪水,惨遭老板和警察轮奸。
主角作为一名警察,曾经为印度感到骄傲,以往,每当各地的人们来印度旅游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向他们讲述泰姬陵的伟大。
可是如今他来到了这里,却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那些美丽的表象之下,藏着各种荒唐和罪恶,这让他感到恶心。
常年深处都市,他并不知道在这些落后的地方,那些低种姓人群的绝望。
我查看了一下豆瓣,这部电影仅有一条讨论和四篇影评,看来在好莱坞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今天,小语种电影依然难以获取足够多的关注度。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在印度已经引起了大量讨论,据说婆罗门社还向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禁止放映这部电影,可见它的意义。
然而也许会有网友会嘲笑,尽管印度拍了这么多深刻的电影,那又能怎么样呢?
印度的社会还不是依然是哪个破样子?
不变的大量赤贫人口,不变的女性被强奸的新闻,不变的阶级壁垒依然存在。
不过,我想说的是,不要忽视任何一点微小的努力,我们不去深入了解,眼界必然受到局限,而等到某天,突然发现别人已经那样进步了,然后才怅然若失。
其实这种奇葩的制度并非印度独创,我国历史上早已有过类似的制度,且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只是没有像印度那样变态而已。
早在汉朝时,阶级分层就已初步出现。
大汉开国,打天下的功臣被授予各种爵位,得到大片土地,还能传给后代。
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开枝散叶,一些地方豪强开始出现。
他们把持着基层的权力,垄断了阶级上升的通道,通过任人唯亲和土地兼并,让普通百姓成为依附于他们的奴隶。
到了三国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更是让国家资源被地方和中央的高门大族所瓜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登峰造极,偏安一隅的王朝被王与马等几大世族控制,就连皇帝也成为他们摆布的傀儡。
而寒门,要么流离失所,要么成为他们的依附人口,为其做牛做马。
世族和寒门就像两个平行世界,互不通婚,也互不往来,就像《第十五条》里,高种姓的人努力避开低种姓人的影子一样。
这样的制度无疑荒谬,只是魏晋南北朝距离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很难切实体会这种制度的恶。
在我们的影视剧里,鲜有将古代百姓疾苦描写得真实生动的。
在我印象中,似乎就只有电影《大明劫》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作品没有歌颂皇权的伟大,或是士大夫的所谓气节,而是将体制的病态、社会的顽疾和底层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而,韩国的一些古装影视里,对于阶级壁垒有着深刻的反映,前不久我看了韩国的古装丧尸剧《王国》,里面的寒门子弟个个形象鲜活,思想和性格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让我大感惊奇。
当然,我们也有数不清的网络穿越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古时的气息,可是就算这一类,大多数篇幅也是在描写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或是高门大族的吟花弄月,少了一些生活的悲苦。
扯远了,继续说电影《第十五条》。
有时候,电影比小说更具表达效果,因为它通过情节、画面和语言,将血淋淋的现实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冲击着人们的大脑。
我想,或许外国人看完这部电影后,不免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这个可怕的国家。
里面那些低种姓农民,皮肤黝黑,穿着破烂,眼神呆滞,就像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
他们做着最辛苦、最肮脏的工作,掏粪,清理下水道,搭电线,他们的劳动力廉价得让人难以置信。
我曾在一篇中国人写的印度游记里了解到,中国人去印度旅游,经常被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骗,因为他们请来一大群本地人上演一整套骗局,让人防不胜防,最终落入他们的圈套,被骗几十或上百元。
我们也许会诧异,就为了百来块人民币,印度人要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时间,这划算吗?
但实际情况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因为印度的人力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电影中的另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
主角在国外生活过,对于印度种姓的划分其实是不太清楚的。
但是他去到那个小村庄后,无处不在的种姓之别让他很不习惯,于是他就好奇地询问几位下属,他们都属于什么种姓,当下属们说出各种种姓的高低之分时,他终于出离愤怒了。
起初他以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区别,岂不料种姓的划分复杂而变态,以至于不止是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是几十上百等了。
他原以为自己所属的婆罗门已经是最高种姓了,却不料就连婆罗门之间,居然也有嫡系和旁系之分,就像我国魏晋时期琅琊王氏比太原王氏更“高级”一样。
如果特朗普看到这些剧情,我想,他一定会忍不住吐槽,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本来就是个粪坑国家,里面的蛆还分成了三六九等,都是蛆,谁又比谁高贵多少呢?
的确,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本就是野蛮落后的代表,它阻碍着印度朝着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向发展,让这个国家至今成为许多媒体取笑的对象(尤其是我们的媒体)。
那些印度的婆罗门精英,本应利用手中的权力革除陋习,提升国民在全球人民心中的形象,而他们却选择固步自封,享受着特权带来的既得利益,让整个国家和他们一起散发着刺鼻的恶臭。
印度教的四大种姓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前三种为高种姓,在印度总人口中的占比还不到四分之一,而低种姓首陀罗也才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
那么,还剩下将近三分之一的其他人口呢?
他们属于什么种姓?
他们统一被称为“贱民”,不属于任何种姓。
所以,归根到底,种姓制度只是所谓的高种姓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已。
为了控制占人口大多数的首陀罗和贱民,婆罗门就只能不断地给他们灌输等级的观念,让他们在内心里就认定了自己的身份,而不敢产生僭越的想法。
婆罗门编造神话,把这一套等级制度归结于天神的创造,还宣扬低种姓和贱民应该循规蹈矩,竭尽心力为高种姓服务,这样,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
这一世都混成这样了,还期待来世?
这果然和某些恐怖分子宣扬的“天堂里有七十二个处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这样的洗脑下,贱民阶层居然对这种赤裸裸的歧视习以为常。
电影《第十五条》中的贱民,主动不让主角去到沼泽地,主动避开高种姓以避免污染他们。
而这并非艺术的夸张,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
在印度某些偏远的农村,如果你看见有些人走路主动避开其他人,或是有些人边走路边拿着扫帚扫自己的脚印,那么他们必定是“贱民”无疑了,也就是婆罗门口中的“不可接触者”。
而直到2014年,这一类人还占据着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
“他们不能去村子里打水,小孩子能上学也必须上专门的学校”(百度百科)。
试想,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教育,自己就是一个低种姓人口,只配服务于比自己高的种姓,而且不配和高种姓呆在同一个房间,不能一起同桌吃饭,更不配和高种姓的人结婚,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这一规定,以期来世能成为高种姓。
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这不知要埋没掉多少人才,葬送多少人的梦想。
试想,如果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和贱民有着公平的上升渠道,他们将大量进入国会和司法机关,以及各行各业的重要领域,这样的国家,该是多么地充满竞争力。
当然,印度政府对于种姓制度的废除也一直在努力,他们在政府机构和各种单位中为低种姓人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名额,这也使得有一位出身贱民阶层的人做到了印度的总统。
不过,就电影反映的情况而言,要消除人们内心的歧视,还任重而道远。
毕竟,在电影里,那个反抗种姓之别的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被警察在街头枪杀了。
在去年的印度大选中,印人党获得了史诗级狂胜,全面碾压一直呼吁消除种姓之别的国大党。
作为一名局外人,我想,印度人民最终看中的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印人党在这一方面明显优于国大党。
虽然国大党天天呼吁消除种姓之别,谁又不清楚这其实不过是为了选票呢?
在电影《第十五条》里,高种姓的政客为了农民的选票,做了一场和贱民一起吃饭的大秀,然而讽刺的是,他是自带的餐具。
在电影《迷幻旁遮普》里面,某位地方议员每天在电视上呼吁打击毒品,然而实际上他就是当地最大的毒枭,而且直接就用成箱的毒品进行贿选。
所以,或许印度人已经看透了政客们的表演,知道与其选择一个拿种姓议题骗选票的政党,还不如选择了更加务实的印人党吧。
毕竟,经济水平上去了,文明自然伴随而来。
唐朝时,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消灭了一大批门阀,而此时科举制度也趋于完善,一大批寒门终于有了出将入相的机会。
到了宋朝,才终于形成了市民文化,寒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阶级。
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文明的时代,一个人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或许这个时代依然不那么完美,或许阶级会永远存在,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为缩小阶级鸿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搜索“无梦之秋随笔集” 更多精彩影评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all the things i wanted to do. I wanted to bring you flowers, but such dreadful things were happening around us every day, that it felt like a sin to even smile at you. Life has been so difficult, that i never managed to find five minutes to sit quietly with you, with our feet dipped in the river. I have never looked at the moon for even five minutes. I don't even have five minutes of peace in my life.
影片刻画的阿杨富有正义、敢于挑战。
他就像插入印度根本矛盾的利剑,他在影片中说,“为什么2019年了,还在遵循一个两千年的制度”。
整个影片,从对警察的认知的刻画,村庄的状态,感觉是在看半个世纪前的电影,只有阿杨西装革履,留学欧洲归来,才会有一点点这是处于2019年的印度。
警察们知道这不是正义,其中一个说:看看这历史,这些女孩安全过吗?
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强暴,印度自古就有。
普通民众只能被迫接受,高种姓欺压低种姓,低种姓欺压无身份的贱民阶层。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男主角也是《调音师》中的男主角,国内红极一时的印度神剧。
本片虽然同样长达2个多小时,因为主题的敏感和内容的黑暗性并没有任何歌舞的演出。
影片一开场短短2分钟的一个倒序好像揭示了影片的核心,在一辆黄色的巴士上3个女孩可能即将面临这被侮辱。
随后画风一转,变成了年轻帅气坐着轿车的男主登场,他也是被调派到这里的新任警察局局长。
因为口渴想喝水时,结果手下提醒他这里是下等人生活的地方,作为上等人是不应该喝他们的水的,但是男主对此毫不在意,仍旧自己掏钱让司机去买水,而此时才是这部影片的真正核心:上层与底层之间的矛盾。
当然不管是否看过印度的电影,也一定不会对于印度发生类似的强奸案感到陌生,而的确大部分的案子也就像影片中一样被不了了之,因为每天都有人在失踪。
然而本片中男主对于两个仅仅因为想要上涨3毛钱工资就被轮奸随后吊死示众的女孩感到震惊,而随后整个警察局的不作为,敷衍了事,验尸官的推卸责任等等更是令人发指,所以他想要凭着一己之力去解决这个案件。
但是随后他发现这个案子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层面甚至是中央的政权,波罗门姓氏的颜面,人民选举的厉害关系,当地人的生活等等。
但是之所以会发生类似的罢工和抵抗也都是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存在。
在随后的1个多小时中几乎全部都是男主在与这种不平等做抗衡,因为他的执着和真诚,不仅打动了反叛军的首领,也让更多不想同流合污的警察与他并肩作战,就在眼看就要水落石出的时候,果然不出所料中央立马拍人接手案件,而且篡改了所有的证词,并且逼迫被吊死女儿的父亲承认是他们亲手杀了自己的女儿,当然有一些印度电影拍到这里也就戛然而止了,然而没想到本片竟然直接将中央政权的阴暗面也做了相应的曝光,而最终说明政府也是有能力并且支持男主的调查和行为,最后一名女孩的获救也让观影者的心情得到了缓解。
同样是2个多小时的影片,本片的内容并没有显得过于拖沓,只是出场人物实在有点多,即便是在警局的核心人物都有4-5个之多,以至于知道影片结尾有两个警察到底是什么身份我都没搞明白,而且到了影片后半部分,女孩是如何被强奸,罪犯是如何的不人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如果不解决这种因为姓氏种族造成的冲突,这样的案件依旧会不断的发生,所以从根本上剔除宗教、信仰、种族的歧视才是本片的核心价值观,感觉对于中央政权的曝光相较于韩国的影片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义之后呢
19年
话题是沉重的。稍显刻意。底层想要改变处境,是期待从上往下还是自觉地从下往上,这个是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过于真实,那时候当地上映被禁了吧。
最后看到女孩活着的感觉真好。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拍这样的电影呢?
题材意义大,内容本身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人名太乱了,搞不清。男主是调音师的男主角演员,怪不得有点眼熟
他必须做出选择,选择顺从传统的种姓制度,或是听从内心本能的呼唤,为正义而战。
温老说的很正确,印度需要一次自下而上的革命。
emmm看到一半有点看不下去 等哪天看完了再来改分
《印度宪法》第15条早就规定:任何人不能因种族、宗教、出生受到歧视,但是延续两千年的印度种姓制度,仍然是遍布整个社会的癌症。
我以前想当作家,当科学家,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关于科学的作品,但事与愿违。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人间地狱。
第十五条,好像在印度是个笑话,低等人命如草芥,没有什么法律是保护他们的人种歧视各式各样,人性的一部分仿佛让人一直维持着这种歧视的想法支持种族平等的战斗还需要很多很多人,也真的是艰难的斗争8.0
印度电影终于摆脱歌舞,正儿八经的讲述故事,这部直指印度种性制度毒瘤的电影,敢于直面官匪勾结,鱼肉百姓的权力等等敏感话题,值得赞许。
所以问题并没有处理掉
很多人看到了影片的好结局,但是没有看到本质:拯救女孩的人,还是高种姓的印度人。
前面差点看睡过去,披着探讨社会顽疾外衣却完全的商业片逻辑的片,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
印度的种姓制度真特么一颗毒瘤。
这电影更适合5分钟解说看。结合黑公交案。实在有点冗长。乏味。
拿什么拯救你?印度泥沙德给我的触动是最大的…在一个大染缸里,活得太透彻不是一件好事,学会太多了解太多,或许更痛苦结局还是很理想化的…
尊重每一种民族习俗,不代表接纳一切恶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