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棒的电影,法庭上的唇枪舌剑穿插着当时公园示威场景的回放,节奏控制的很好,而且几个人的性格和政治观点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影片开头的历史事件剪辑交代出审判的背景,手法新颖。
导演的掌控力很强。
20240628二刷,注意了台词,心情很沉重。
政治是肮脏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已经提前预设了结果的审判;但,西方的民主,要求这场戏必须演下去,不管怎么样,它公开法庭辩论,虽然法官的立场预设明显。
最后的结尾令我动容,不管各派,甚至是诉方律师,也在人道主义的感召下,起来向阵亡将士致敬。
不忘初心。
欲加之罪,所以要激怒学生,所以要学生先动手,何其阴险。
非暴力,谈何容易。
许多黑屏处理,也许导演也没想好怎么判断,或者他就想把问题抛给观众。
虽然是1968年的事,但类似的事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仍在上演。
VerdictOn February 18, 1970, each of the seven defendants was acquitted of conspiracy.[24] Two (Froines and Weiner) were acquitted completely, while the remaining five were convicted of crossing state lines with the intent to incite a riot. The crime was instituted by the anti-riot provisions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8, a provision that was introduced in the House by Representative William C. Cramer of Florida.[4] On February 20, they were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in prison and fined $5,000 each.[25]Dellinger told the court that whatever punishment he faced in prison "will be slight compared to what has happened already to the Vietnamese people, to the black people, to the criminals with whom we are now spending our days in the Cook County jail".[26] Hayden charged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with the riots at the Chicago Democratic convention laid with Chicago Mayor Richard Daley who had denied permits for protesters, saying: "We had no choice. We had no choice in this trial. The people always do what they have to do".[26] Abbie Hoffman pointed to the portraits of 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 heroes on the wall behind Judge Hoffman and said: "I know those guys on the wall. I know them better than you, I feel. I know Adams. I mean, I know all the Adams. They grew up twenty miles from my home in Massachusetts. I played with Sam Adams on the Concord Bridge. I was there when Paul Revere rode right up on his motorcycle and said, 'The pigs are coming, the pigs are coming. Right into Lexington'. I was there".[26] In a final gesture of contempt towards those on trial, Judge Hoffman ordered that the barbers of the Cook County Jail cut the long hair of the defendants and defense lawyers that he found so offensive.[26] At a press conference, Sheriff Joseph Woods of Cook County proudly displayed Abbie Hoffman's shorn hair—摘自维基比某朝法官破口大骂被告人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自从看完了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就一直在搜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看到一篇影评文章说电影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最大的虚构在于对JGL演的控方律师Richard Schultz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并没有像电影里是个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这次审判里非常厉害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凶狠得如同政府的斗牛犬(government's pit bull)。
以及勾引Rubin的女FBI探员角色应该也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真实的,很多对话都直接摘自庭审记录。
事实上,Bobby Seale甚至被强制束缚和塞口长达几天之久(bounded and gaged for several days)。
七君子之一的Rennie Davis在一次卫报采访中提到,庭审过程中的某一次他们的确念出了所有在越战中丧生的人名,虽然不是在结案陈词的时候。
来源https://decider.com/2020/10/16/trial-of-chicago-7-true-story-abbie-hoffman-death/
刚从电影院出来,深感这可能是我今年在影院里看得最爽的一部。
虽然对于索金这种白左的“左”我个人越来越不感兴趣,但是架不住60年代这个题材实在太能让人感同身受,那些政治命题在当下的语境中又产生了新的意义。
如果要症候性地观看这部电影,无疑可以由此诊断出更深层次的宪政危机。
我不知道网飞选择此时上线这部电影是否有影射本届大选的意图,借用片中Abbie Hoffman的一句话:“酒吧之外是60年代,而酒吧内还是50年代。
”玻璃窗之外是四面楚歌的反战游行人群,而一窗之隔的内部则到处都是觥筹交错的民主党议员正在电视上收看选举结果。
这种建立在电影的叙事逻辑之上的内与外、历史与当下、对制度的维护还是变革的划分,在现实当中则发生了某种反转:银幕上的是那个已经远去的60年代,而银幕外的则是又一次“对政权的和平颠覆”。
“你相信政府吗?
”“我相信民主制度。
”索金借这一来一往两行台词再次书写他所坚持的理想主义。
但这句话从一个嬉皮士的口中说出又显得无比怪异,而这种怪异的感觉在全片对黑豹党的呈现当中又被无限地放大。
也许直到今天索金这样遵从主流价值观的标准白左们还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理解和接纳黑人解放运动,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描绘暴力。
尽管索金这次十分大胆地将黑白影像跟两场暴动的镜头剪辑到了一起,也呈现出了暴行和流血场面,但黑豹党反抗的核心对象到底是什么、他们具体又为此付出了什么,在剧情中只是点到为止。
Bobby Seale的中途离场就像一次主题的交接,电影接下来就开始集中处理Chicago 7对父权的反抗,而再也无关种族议题了。
在这种叙事中,黑人解放运动始终是那个激荡的60年代的一处阴影地带,与文化革命的理想相比他们的诉求是如此地格格不入。
追记:虽然索金努力地想要还原60年代的逻辑,但他能够还原的只是一小部分白左的逻辑,就像影片最后Abbie和Tom的和解也只是白左内部小集团之间的和解。
只出现在对话中的新左派以及被塑造成完美受害者的黑豹党其实都说明索金无法真正还原60年代的逻辑。
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索金所渴望的那种局部联合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抗如今的保守主义呢?
电影故事:电影以美国为越南战争强制征兵作为开始,每月征兵人数越来越多伤亡人数也越来越多,芝加哥抗议活动主要就是抗议此事,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暴乱。
在政府未换届时,彼时的总检察长的刑事司的调查结论是芝加哥警察局引发的暴乱,且大家互相没有密谋共通,于是决定不予起诉。
一年政府换届后,新的总检察长由于上一任在他上任时的羞辱,决定拎出来此事展现一下自己的威风。
于是特意命人针对抗议活动的主要人员给予一个密谋跨越州界煽动暴力者的称号并处罚最高监禁10年。
庭审一开始,就展现了这个政治庭审的不公正和讽刺。
庭审过程中法官不断向被告们扔出一个又一个藐视法庭的罪名。
在无尽的庭审的过程中,法官不断的表现出来了种族歧视并且倾向性。
一次又一次接受司法部律师的拒绝请求,一次又一次拒绝被告拒绝的请求。
说好7个人的庭审,结果是8个人,有一个黑人纯粹是因为是黑人拉进来。
黑人不断向法官说自己没有律师在场并且申请延后开庭,却一次次被法官打断忽视。
当黑人被法官拒绝自己当自己律师发表审问时,他情绪激动在法庭上表达他的朋友是被蓄意谋杀,黑人被带入小黑屋内暴打,最后嘴被捂着手被铐着强逼坐在椅子上。
由于司法部律师的请求,黑人才被脱离这个不属于他的庭审,法官还说“you are not free sir and i doubt you ever be”。
法官提出隔离审判团,被告表示拒绝,法官打断说如果你们反对意见少一点隔离时间就短了(严严实实的封住了嘴,不允许表达反对,表达了一个意思:你们默默的接受了就好了)。
当被告们发现6号和11号审判员是向着他们的,第二天就发现6号和11号说是由于接到了黑豹党的恐吓信被换掉了。
当被告发现现任总检察长搞这么一出说不定只是为了报复前总检察长,前总检察长后愿意反抗出庭并在陪审团离席的庭审上表达了自己那一届的调查结果,结果被法官宣布不能作为证人且不会将此情况告知陪审团。
基本上大家就是坐等被判的结果了。
在庭审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招唤证人(大部分都是警察卧底,“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有七个示威者带领10,000个卧底警察进行抗议。
” :D),当时的情况慢慢被展现出来:在广场聚集的时候,海登放了跟踪他们警察的车胎气,大家带着团队想去警局释放海登,结果遇到警察排列镇压,一部分留下释放海登,另一部分人返回公园,结果发现道路全被警察疯了,群众情绪越来越激烈,领头人本来想让大家冷静,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拿下那个山头”,暴乱就这样发生了。
晚上的时候,大家正在做演讲,其中一个小孩在爬旗杆但是被警察骚扰强制扒下来,伦尼在干涉组织警察,但突然被警察暴打一头,整个游行又被激活了。
大家在努力往会场媒体方向走。
11个人找到了没有警察看守的道路,快走到的时候被警察包围了。
警察卸下名牌和警徽就开始暴打11人。
很难是说是谁引起了暴乱,谁又该被判刑。
庭审结果,海登在简短阐述的阶段念出了在庭审几个月内死亡的4752位越战美国军人。
5人均因煽动暴乱被判有罪5年,美国联邦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推翻了该判决,下令重新审判,联邦检察官拒绝重申该案。
感想:看的真的是心碎了。
7个人坐在那里完全是个弱势方,只能沉寂的坐在那里听着法官用粗鲁的态度对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拒绝。
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一个政治的工具被摆在了那里。
他们只是政治羞辱报复的工具。
已经事先警告了政府人员会有游行示威活动不论政府是否同意,结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只能想到以暴制压。
搞笑的是还安排了这么多的卧底警察。
在这个法官即是绝大权利的屋子里,他们的声音不能被听见。
他们的错就是过于强硬的表达了自己的声音。
他们7个人加上律师9个人,坚强的在面对一个看不见的强权。
从头到外法官就没有摆在一个公正的位置上。
几个月的庭审都是法官和司法部的一场表演,并且还加上了“庭审”的美名,但其实决定结果的人早都心里有数了。
看到法官毫无同情心的抛下一个个藐视法庭的罪名,忍不住想这屋子下怎么反抗绝对的权威,谁能监管绝对的权威?
尽管有媒体,但是声音能有多大的限度没传送出去?
尽管成批的记者坐在现场,但是他们报道有限。
在当时的环境下,多大的概率大家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做点什么为他们找寻公正?
整个片子最响亮的声音就是“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我们都知道这种万众瞩目的案件一般都会以公正而处之。
当时审判是一个例外,但是不影响人们对这个案件的持续永久的关注。
这不就从60年的watching到我们现在的watching了么。
因为当时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所以才能让我们现在知道曾经奋斗过的勇士,并且了解曾经不公的历史。
整个片子喜欢这种闪回通过多人还原当时场景,就感觉一幕幕一个个人说的都是真相,但是从哪里出错了呢?
2个小时的电影特别紧凑,一幕接一幕,没有任何背景声的加持创造紧张气氛,全是所在场景的声音展现出当时的紧张感觉。
庭审中只有人声,你一言我一语用最直接的语言以及暗沉的色调击中人心。
唯一一个缺点是影片最开始对于我这种没有背景知识的人来看,猛的一下有点快,不太理解,但是看到庭审开始就好了。
芝加哥七人案的被告分别为:青年国际党(Yippies)的联合创始人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和杰里·鲁宾(Jerry Rubin);学生民主社(SDS)的联合创始人汤姆·海登(Tom Hayden);越南结束战争国家动员委员会的戴维·戴林格(David Dellinger)和雷尼·戴维斯(Rennie Davis);青年国际党(the Youth International Party)的约翰·弗洛因斯(John Froines)和李·威纳(Lee Weiner)。
以及影片中中途被分开审理的黑豹党主席鲍比·希尔(Bobby Seale)(因此一开始是“芝加哥八人案”)。
检方起诉的罪名是制造炸弹、通谋罪(conspiracy)和煽动暴动(incitement to riot)。
审判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地方法院进行,历时5个月,从1969年9月24日到1970年2月18日。
从一开始,朱利叶斯·霍夫曼法官对公正审判的公正性就远远不够。
例如,法官拒绝了辩护律师的许多预审动议,但同意了起诉方的动议。
同样,在审判期间,法官的程序裁决几乎总是有利于控方。
尽管法官怀有敌意,海登还是希望通过遵守法庭上的礼节并在逻辑上驳回控方的案子来赢得审判。
但是,许多其他被告,特别是鲁宾和阿比·霍夫曼,故意通过吃软糖,做鬼脸,穿古怪的衣服和开玩笑来破坏审判。
期间法官对鲍比·希尔进行了捆绑,指控其称法官为“法西斯犬”,“猪”和“种族主义者”。
鲍比·希尔最终被人单独审判,并因藐视法庭被判处四年徒刑。
审判结束时,由10名白人和2名非裔美国人组成的陪审团对所有其余7名被告(即“芝加哥七人”)的通谋罪(conspiracy)进行了无罪宣判。
这是因为通谋罪要求的“事先对犯罪行为的故意通谋”很难以达到,除了对美国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激进批评外,八人在共同行动或共同政治目标很少。
然而,陪审团裁决Hoffman, Rubin, Dellinger, Davis和Hayden有罪,罪名为意图煽动骚乱而跨越国家边界。
该罪是基于这些指控是根据1968年《民权法案》第10章“反暴动条款“”规定的“跨州界意图煽动暴动或密谋进行暴动“。
法官判处五名被告最高刑期有期徒刑五年,并罚款5,000美元。
Froines和Weiner被判无罪。
但在此之外,法院还判处所有七名被告及其律师蔑视法庭罪。
被告和律师各自的蔑视法庭罪总刑期和总次数如下:戴林格(Dellinger):29个月16天,共32项;戴维斯(Davis):25个月14天,共23次;约翰·弗洛因斯(John Froines),5个月15天,共10次;海登(Hayden):14个月1.4天,共计11次;霍夫曼(Hoffman):8个月,共24次;鲁宾(Rubin):25个月23天,共16次;威纳(Weiner):2个月18天,共计7项。
律师伦纳德·温格拉斯(Leonard Weinglass) :20个月零16天,共14项; 威廉·昆斯特勒(William Kunstler):48个月零13天,共24项。
和电影不同的是,事实上有多名被告在宣判时进行了发言,如David Dellinger:“[W]hatever happens to us, however unjustified, will be slight compared to what has happened already to the Vietnamese people, to the black people in this country, to the criminals with whom we are now spending our days in the Cook County jail. I must have already lived longer than the normal life expectancy of a black person born when I was born, or born now. I must have already lived longer, 20 years longer, than the normal life expectan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this country is trying to profiteer from and keep under its domain and control… [S]ending us to prison, any punishment the Government can impose upon us,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is country’s rampant racism,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ic injustice, it will not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attacks upon the underdeveloped people of the world. The Government has misread the times in which we live, just like there was a time when it was possible to keep young people, women, black people, Mexican-American, anti-war people, people who believe in truth and justice and really believe in democracy, which it is going to be possible to keep them quiet or suppress them..:在上诉中,所有的蔑视法庭罪在1972年的上诉中被发回重审,并由陪审团裁决无罪。
并且在同一年的另一次上诉中, Seale以外的所有刑事定罪也被推翻。
上诉法院推翻裁判的理由部分基于法官对辩护人“贬低和敌对的态度”。
在上诉成功之后,海登(Hayden)开始活跃于加利福尼亚政治;阿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在1970年代开始躲避控方的毒品指控,但最终于1980年被发现并被判处了一年刑期;鲁宾(Rubin)在1980年代成为商人并在华尔街工作;戴林格(Dellinger)是芝加哥七人中最年长的一位,1968年时已54岁,他在之后继续作为和平主义者活动;戴维斯(Davis)成为了公众演说家;弗洛因斯(Froines)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威纳(Weiner)仍然是激进主义者,主要代表犹太人进行活动。
第八名被告鲍比·希尔(Bobby Seale)成为作家和讲师,并继续反对种族主义。
而本案的法官,尽管遭到诸多投诉, 美国地方法院执行委员会基于年龄和法庭表现原因将该法官在1982年停止其接收新案件,但他仍然继续审理正在进行的案件,直到他在次年(即88岁生日的前一周)因自然原因死亡 。
PS,本案其实至少涉及到了第六修正案刑事被告的权利和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
根据第一修正案判例,游行示威的预先批准(prior constraint)应当受宪法“严格审查” (strict scrutiny)测试;并且公园作为公共区域(public forum),政府对公共领域的言论自由施加限制同样应受“严格审查”。
而煽动犯罪的罪名,则要求“即刻且现实的危险”、“煽动犯罪的故意”等要件。
根据这个case的事实,法理上政府基本没法赢。
作为一个对故事背景及历史了解甚少的观众,电影的前十分钟对我来说的确有点劝退,各色人物粉墨登场,不但要认名字还得认脸还得看字幕。
当故事的主线拉开,一切渐渐变得明朗起来,虽说是七君子,但可以把他们分成几个小阵营,由小雀斑饰演的精英学生汤姆·海登及其小跟班,嬉皮士艾比·霍夫曼及其跟班小嬉皮士,老好人大叔,以及两个只为评审团判罪主犯时减轻内疚感的“赠品”。
小雀斑和艾比是七君子中的主角,故事也是由他们的角度为主讲述的。
汤姆·海登的眼
斑老师忧郁的小眼神电影的开头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如果问哪个角色最接近观众自身、最让人有代入感,毫无疑问是三好学生汤姆,他受过良好教育、谈吐儒雅,崇尚和平、反对暴力,更重要的是,他冷静聪明,对整场抗议活动也是有完整计划的,而不是像嬉皮士大军一样神神叨叨,离开大麻和美女就寸步难行。
这个角色由自带脆弱感的小雀斑扮演,更是令观众自然而然地产生共情。
既然敲定了汤姆为主角,故事自然也要体现他的成长和蜕变。
开始的时候,汤姆对这场审判的定义和目标是很简单的,他认为他们应该证明自己的清白,让法官和评审团知道他们并不是蓄谋发动暴力的。
在嬉皮士们嘲笑讽刺法官时,他数次扶额,其实那时他内心还是以为只要摆证据讲道理,他们还是可以脱罪的。
当法官数次光明正大地偏袒控方、歧视黑人,他动摇了,他的朋友给他传阅“不要给法官起立”的纸条时他也答应了,但是当那天的审判结束,法警让大家起立的时候他还是条件反射地站了起来。
他发自心底还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他不愿相信这只是一场“政治审判”,而七君子注定要被牺牲。
到最后几幕,在法官要求他作结案陈词并明示如果他马屁拍得好可以给他减刑的时候,他幡然醒悟,当庭宣读越战中牺牲的士兵名单,给了法官一记响亮的耳光,也将电影推向最高潮。
至此这个角色已经塑造完成并且得到了升华。
我看到结案陈词的时候法官要他忏悔的时候还以为他要说他最后悔的事是那次给法官起立了,没想到是在填之前抄名字的伏笔。
艾比·霍夫曼的嘴
艾比脱口秀两个嬉皮士无疑是片中一大亮点,他们也贡献了全片中主要的笑点。
虽然之前提及故事的主视角是由汤姆展开,但在几个场景切换、时空转换时是通过艾比的脱口秀衔接,由艾比的嘴娓娓道来。
虽然艾比疯疯癫癫、吊儿郎当,但毫无疑问他是全片看问题最透彻的一个人。
他在审判的开始便点明了这是一场“政治审判“,他和同伴在法庭上公然挑衅法官、玩cosplay,就是因为他已经明白无论真相是什么,他们是否配合调差,他们的罪早就被定下了。
艾比明白这并不是一场控方和七君子的斗争,而是一场革命,所以他向囧瑟夫说他知道对方是一个好人。
艾比是最懂汤姆的人,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生活方式的相似灵魂。
艾比熟读汤姆的发言,可以参透他听似“煽动暴力”的发言底下暗含的真正意思,在被选为证人作证时,他体面冷静,引用林肯和圣经中的话贴切而感人,到最后字幕带出他写了一部名为“偷走这本书“的畅销书,谁能不承认他真是一个妙人儿呢。
艾比和汤姆的相似之处,还有一点不知道是刻意为之还是纯粹是台词雷同,汤姆在开头号召大家去芝加哥发表演讲,说了一句大概是“We are going to Chicago, whether we are given permit or not", 艾比在向公园负责人申请场地的时候,也说了一句"These things gonna happen whether you give us the permis or not"。
一些隐喻
全员内鬼我一直觉得执着于在电影中找导演的隐喻是有点牵强附会、过度解读的,但有些片段实在不得不引人遐想。
第一个是黑人Bobby被法官下令在法庭上用布条封嘴,双方律师跟法官要求判决黑人为误判的时候,辩方律师问Bobby "Can you breathe?",这句对白只发生在背景里,甚至连字幕都没有打出来,但还是令人不禁联想到今年美国黑人费洛伊德在被警察跪在脖子上发出的那一声“I can't breathe”。
第二个是当抗议者被警察围堵在酒吧的落地窗前,酒吧内歌舞升平、窗后却是暴力流血,最后抗议者被警察们推着撞破玻璃墙,有点打破第四面墙的意味。
大选、种族问题和暴动,电影选择的背景和2020年有太多的相似性,很难不让人猜测电影有没有映射现实的意图。
抛开电影的历史背景和政治隐喻,单单从观赏角度上来讨论,这仍然是一部好电影,沉重而不沉闷,人物众多但不脸谱化,要燃点有燃点,并且绝不是让人看过就忘的“爆米花”,当屏幕暗下去,心头好像有一些没说完的话,偶尔涌上喉头。
作为这段历史的爱好者,看完本片确实非常激动,密集的台词、不给人喘气空间的剧情、丰富的人物形象,都让本片成为值得多刷几次的好电影。
看了下现存的影评,居然没有一个嬉皮粉介绍一下相关背景,有点失落,忍不住主动来说说这几个主要人物和历史背景。
首先,不仅是六十年代的美国,六十年代的世界都进入了学生运动的狂热期,在冷战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孩子对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弊端和劣根性感到不满,社会主义社会的孩子对戒严和zz文化控制感到不满,寄希望于资本主义式的民主化。
法国五月风暴、美国嬉皮士运动,捷克斯洛伐克学生运动,“整个世界都进入了青春期”。
片中七君子,在真实历史中最为人熟知是艾比霍夫曼。
Yippe不是一个组织的名称而是Hippy的昵称异变,而且国际青年党这个称谓是艾比霍夫曼乱扯的,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党派。
艾比霍夫曼和杰里鲁宾原先都是SDS的干部,两人相识后一拍即合脱离出来并命名自身为Yippe,其中包含了对嬉皮士运动那种浪漫自为对新左派运动无法施加更大影响的失望。
他们两个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前烧纸币,将美元撒在交易所前并点燃。
艾比霍夫曼为人熟知源于他最擅长利用媒体制造噱头,因此被记录下来的事件和照片非常多,包括广为流传的雏菊插在枪管上的照片,就出自于他带领嬉皮士围住五角大楼并声称要给五角大楼驱邪的事件。
另外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前,艾比霍夫曼等嬉皮士推荐了Mr,Pigusas作为候选人,而这是一只猪的名字。
(另一种说法是这只猪是在他们审判期间被提名的)种种跳脱的夸张表演让历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太积极,认为艾比霍夫曼想要利用媒体达到革命目的,但却被媒体消解了革命的严肃性。
从Hippy到Yippe,代表了嬉皮士运动的发展,也代表着嬉皮士运动的黄昏,Yippe之后的Yuppie,无论在着装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重新回到主流社会的轨道上。
而片中的哈姆海登,作为SDS的代表站在被审席上。
哈姆海登原来是《密歇根日报》的记者,在六十年代初期SDS和SNCC相继成立,美国民运开始爆发后对学生民运组织开始感兴趣,并充当了两个组织间联络员的角色,后来成为SDS中的灵魂人物。
SDS,全称“Student for a democratic society(学生寻求民主社团)”,在1964年后接手SNCC(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成为当时新左派运动的领导者,片中提到的休伦港宣言,便是以哈姆海登带头的SDS署名的六十年代新左派运动最重要的演讲之一。
SDS在最巅峰的时期成员高达10万多人,分部遍布全美各大高校。
片中被捂嘴的博比西尔作为“黑豹党”领袖,代表了当时的黑人民权势力。
在片中的展现似乎黑人民权运动和新左派距离很远,但事实上排挤白人是黑人民权运动中“黑人力量”等激进团体和个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可以说黑人民权运动是美国六十年代社会运动的起点,1955年,罗莎·帕克斯公交车事件成为美国社会运动的催化剂,50年代末60年代初黑人民权运动直接促发了SDS和SNCC的创建,早期SDS和黑人民权组织常常合作,但随着马丁路德金非暴力抗争策略的失效,主张暴力革命的黑人民权组织崛起,以SDS为代表的新左派逐渐转向与嬉皮士运动合流。
从马丁路德金的和平示威,到“黑豹党”的全副武装,标志着黑人民权运动从非暴力转向暴力的过程。
艾伦·金斯堡,美国“垮掉派”诗人,社会活动家。
在片中只是个打杂的角色,但现实中无党派社会活动家却是新左派运动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艾伦·金斯堡以《嚎叫》著称,该诗抛弃了传统诗歌的韵律,长短句的运用非常不规律,采用了大量低俗的词汇和描写,引起上层名流的轩然大波。
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是六十年代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的峰点和汇集点,嬉皮士运动、新左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摇滚乐队还有各式社会活动家聚集在一起,为左右选举结果在希尔顿酒店附近聚集,以此次暴乱为节点,美国六十年代民运极速走向崩解和衰落。
最大的学生民运组织SDS分裂,其中分裂出去的一支极端力量组建了“地下气象员”团体,以极端暴力为目的,制造两百多起爆炸案,最终被当作“恐怖分子”抓获。
而暴力的频发也让社会大众对学生民运的印象逐渐转变为负面,七十年代后新保守主义蔓延了整个社会,尼克松当选,开始清讨之前的暴力民运分子,1969年民调显示82%民众支持遏止学生抗议活动。
虽然看似六十年代美国学生民运没有取得成功,但如卡利耶尔所言,血和汗的付出与牺牲并不是白费的,新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里萌芽,渗透进街道的瓷砖缝隙,种族平权、性别平权、环保主义、多元化等新思想在过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不断成长。
一些后话:现今世界又再次有走向风起云涌的趋势,无论对哪一个体制而言,芝加哥七君子都好似在讽刺着每个站在权力巨兽上的家伙,这部影片不应该只是被当成现阶段选举的zz攻击工具,让这部电影搅起的尘封历史,成为我们以古鉴今的路标。
相关文献:芝加哥七君子词条: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cago_Seven?wprov=sfti1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格林威治嬉皮公社:美国“新左派”运动编年史、阿比·霍夫曼——六十年代另类表演秀让·克劳德·卡利耶尔:乌托邦年代
这是今年的一部新电影。
讲的是一个真实事件。
1968年,美国芝加哥爆发一场大规模游行示威,警察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了一些示威者,最后精选了七个人,交由法庭审判。
法院从1968年8月逮捕这几个人开始,到1970年判决,开庭159场,再加上1972年11月终审判决,经历了四年多时间。
影片所描述的就是这场旷日持久引人注目的审判过程。
1968年是个混乱的年代。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越战、肯尼迪兄弟俩相继被刺、全民吸毒、马丁路德金被刺、布拉格之春,各种乱象催生了各种思潮泛滥。
光是“皮士”就有嬉皮士、雅皮士和异皮士。
按专家的说法,这是一个反叛的时代,所有的价值观、制度、政府政策都遭到质疑。
这场审判也不例外,州法院判他们五年徒刑,没过多久,就被美国巡回法院改判无罪。
事情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那次事件已经成为了历史。
现在上映了这部电影无疑是个很好的事情。
虽然影片编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然而人们在观赏影片时,会不由自主的用较为客观的态度和历史的角度去审视那个事件,由此对美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个大致的思考。
所以,尽管影片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并不是很强,却获得了豆瓣和IMDb的高分。
被审判的七个人中,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伙的,其中两个人是陪绑,准备以后判决时宣布他们无罪,以体现法律的公平。
一个黑人是黑豹党成员,是准备武装夺取政权的。
艾比和他的同伴是为了“终结战争”参加的,当然他们还有更深层的考虑。
海登和他的同伴仅仅是为了组织一场和平示威。
七个人各自为战,本来就是不搭界的,却要硬生生放在一起审判,本身就有了浓浓的政治味道。
对于审判者的动机,艾比看得比较明白:“这是政治审判。
结果早已决定。
对此视而不见很奇怪。
”这时律师康斯勒马上制止他:“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没有政治审判这回事。
”真的如此吗?
主审法官霍夫曼后来被人们指责为这场审判中的最差法官。
平心而论,老霍夫曼还是比较有水平的。
精通法律,经验老道。
不过我想,他一定是在暗地里受政府之托,如艾比所说“结果早已决定”了。
可是他又必须把这场审判让人们看起来是公正的,假戏当做真戏做,这就很难为他了。
对于稍不合意的发言,他立即就驳回。
驳回次数太多了,每当律师发言,连旁听席上人都学他的口气叫“驳回”。
那个黑豹党提出的的合理要求,霍夫曼竟然让法警给他戴上镣铐堵上嘴。
七君子之一的戴林杰愤怒的指责他:“你早就认定我们有罪。
假如我们有罪,为何不好好审判我们?
”此言一出,也被法警强制带出。
这或许是美国法庭上少见的闹剧,法官霍夫曼也成为这场闹剧中的小丑。
此时的霍夫曼左右不是人,明明是一场不公正的审判,他却要千方百计的伪装成公正的样子。
并要体现出法律的威严。
可是公道自在人心,到后来,他也完全镇不住了。
对这场虚伪的审判,甚至检察官修兹也说:“我认为他们不入流,反体制,扰乱社会且不切实际,但这些都难以起诉,是谁引起暴动?
抗议者或者警察?
”可是。
美国政府的态度,说你是,不是也是。
为了把“不是”变成“是”,把黑变成白,除了法庭上的算计外,还使用了一系列盘外招。
看到有两个陪审员倾向七君子,他们就伪装成黑豹党写恐吓信,把这两位吓跑,换上自己的人。
黑豹党主席佛雷顿不听招呼,就派人去枪杀了他,如影片中所说:“这不是抓捕,是处决。
”并叫人去威胁准备出庭作证的前司法部长。
所有这些,令人感到美国社会中那种无形之中的强权势力的毒辣和黑暗。
以上种种,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场庭审,也不仅仅是对七君子的不公,而是美国这个司法体制、这个民主制度乃至于这个社会早已是腐烂不堪。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需要一块遮羞布来掩盖这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有一些国家说起事来,有理没理都摆到桌面上,不管怎样,他们至少是真实的。
而美国不同,他们没有真实,只有成熟。
这个“成熟”指的是那块遮羞布编织的很成熟,他们不是无理搅三分,而是把无理伪装成有理。
一些刚接触美国社会的人,看到那些繁荣的景象,富裕的生活,看到那些完善的制度,无不交口称誉。
可见,他们伪装的善良甚至比真正的善良还要善良,他们伪装的诚实甚至比真正的诚实还要诚实。
这种登峰造极的伪善,曾经欺骗了不少自以为了解美国文化的人们。
而一旦深入了解了美国社会,仔细观察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和那些表面文章是完全不一样的。
影片中,那位电视主持人就这样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在一个警察国家举行。
”庭审中那位黑人被堵住了嘴,律师康斯勒关切的问他:“你能呼吸吗?
”不禁使人想起前不久被警察压住脖子的佛洛依德的呼喊:“我不能呼吸!
”我想,这才是美国的真实情况。
影片中有几个小细节很有意思。
当法庭上找出一个又一个警察出庭作证,一看,他们都是曾经伪装成示威群众的便衣,不禁嘀咕道:“有没有可能去年夏天在芝加哥,是七个示威者带领一万个卧底警察在抗议?
”当海登被警察逮捕时,警察说:“妈的,别动!
站起来。
”海登说:“这两句话互相矛盾。
”警察命令海登:“闭嘴。
叫他们别过来!
”海登说:“又是互相矛盾的。
”影片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就是七君子之一的示威组织者霍夫曼艾比。
这个表面上玩世不恭像个嬉皮士的人,他的原型人物则是一个很精明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现在咱们不谈真实人物,只看影片中所描述所刻画的这个艾比。
他曾经和记者有一段对话。
记者:你会收下十万美元取消活动吗?
艾比:废话!
我当然会收下十万美元。
至于取消嘛……记者:对你来说有多少价值?
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艾比:取消革命吗?
记者:对,你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艾比:我的生命。
艾比是一位有信仰的人,尽管这种信仰在美国并不为多数人所接受,但是他却执着的为了这个信仰而努力着。
组织示威,反对战争,只是他为此采取的初始行动。
他自然还有更高远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革命。
他在证人席上作证时说:“1961年。
林肯在就职演说中说:‘当人民厌倦将他们的宪法权利用来改善政府时,他们能够运用革命的权利支解与推翻该政府。
’若林肯去年夏天在林肯公园发表这套演说,他会跟我们一同受审。
”现而今,人们已经习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习惯于听到“美国第一”的赞赏,沉醉于领先世界的骄傲,而林肯以及上溯到建国时的华盛顿、亚当斯、汉密尔顿这些先贤们的开拓新世界的勇气和打碎旧世界的革命精神却丧失殆尽。
正应了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在还有一些如艾比这样的清醒的人,声音虽弱小却清晰明白。
正是他们试图去继承伟人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当检察官问艾比:“你藐视政府吗?
”艾比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要想一想。
”这时他想起的也许就是林肯所说的那些话。
可是面对美国的现实,等待他的只有自杀这条路了。
这部影片没有绝对的主角,或者说,法庭上人人都是主角。
这是一个很新颖的尝试。
镜头的剪接也很有趣。
在演技上,我感觉最好的是那位法官霍夫曼。
把法官的貌似威严以及无奈、虚伪和强作镇定表演的淋漓尽致。
本人评分:7.8。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2020年好莱坞第一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的一部实力佳作。
故事讲述了1969年美国政府对七位民权运动人士的政治审判。
艾伦·索金在剪辑、台词以及人物刻画上,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实力,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69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前任总统约翰逊刚完成权力交接不久。
新总统上任,意味着原内阁成员要主动辞职,据说这是美国政界的传统与礼仪。
然而,上一任司法部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却等到继任部长约翰·米切尔上任前的最后一小时,才向尼克松递交辞呈。
这令米切尔恼羞成怒,试图还击克拉克对他的公然羞辱。
于是,米切尔召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托马斯·弗兰,弗兰再向米切尔推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理查德·舒尔茨,作为此次审判的公诉人。
米切尔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要将克拉克在位时认定无罪的一伙民权运动人士定罪,并判处十年监禁。
舒尔茨当即指出,他们并没有犯罪。
米切尔用傲慢的语气羞辱了年轻的律师舒尔茨:不要扯这些没用的。
老子请你来,就是要你给他们定罪。
事实是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定他们的罪。
这是影片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1968年夏天,那一群民权运动人士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
答案是,为了结束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
背后案情至今尚未公布。
主流的看法认为与他主张结束越战有关。
肯尼迪遇刺之后,其弟罗伯特·肯尼迪在选举时也遭到暗杀。
兄弟俩的政治立场很相似,都主张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肯尼迪两兄弟先后遇刺之后,美国的继任总统,包括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谁都不支持结束越战,反而不断征兵投往越南战场。
美国兵战死的人数不断增加,战争中对越南的妇女儿童也进行杀戮,这引起美国人厌战情绪高涨。
1968年8月26日,民主党大会在芝加哥举行。
影片的主人公们决心要在芝加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想让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议员答应,结束战争。
但是,市政府不批准他们这次游行示威,不仅不给他们提供场地,反而增派了一万名警员去防暴,最后,警察挑起了暴乱。
回到开头,米切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要烧的,就是羞辱他的克拉克。
因为米切尔没办法直接报复克拉克,就转而欺压他经手的一桩案件涉案人员,也就是七君子。
影片强悍的剪辑,不仅紧凑地交代了剧情,而且还将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对比,使得人物的语言像子弹一般具有杀伤力。
无论你看几遍,你仍然会被精简的台词所打动。
除了剪辑,影片最突出的就是艾伦·索金最突出的台词技能,他给演员所安排的台词都十分贴合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让每一个演员在说话的时候,你便能察觉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心。
台词具有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能做到这一点的编剧,真的是了不起。
米切尔作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部长,当他提出要起诉七君子时,舒尔茨提到了前任司法部部长克拉克相反的意见,米切尔当即打断了他,提醒舒尔茨如今是尼克松总统的天下,也是他米切尔的天下。
米切尔再三提到克拉克对他的羞辱,他不仅辱骂克拉克是孙子,不懂礼仪,甚至将其上升为不爱国,他现在就是要替天行道,重新教会美国人什么叫礼仪。
然而,任他巧舌如簧,也改变不了他心胸狭隘,利用公权力泄私愤的事实。
米切尔代表了一类人,一旦坐上某个位子,就把自己看成了高高在上的神,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颠倒是非黑白。
这样的人,比流氓还可怕。
因为流氓还受律法的制裁,而这些人却玩弄律法来整别人。
第二个大反派,恐怕就是集结了观众所有厌恶的法官大人。
这个法官更是象征腐败的美国政府,强权,傲慢,预设立场,偏袒,歧视……作为象征公平、公正化身的法官,却是一个年迈的偏执老头子。
讽刺的是,他的所言所行,恰恰与他所代表的身份相反。
他把宪法赋予他的审判的公权力,当成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游戏。
他歧视黑人,公然做出不利于被告方的裁决。
审判过程中,只要是辩方律师提出申诉,一概驳回。
只要是对控方律师不利的审问、证人证词,统统不予采用,甚至不等控方律师提起申诉,“英明”的法官大人就会率先裁决“驳回”。
片中的法官,原本应是正义的化身,却扮演着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象征着美国公权力被滥用、亵渎。
七君子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艾比·霍夫曼,更是一个舌灿莲花,能讲脱口秀人才,他在庭审中数次嘲讽了法官的不公正。
他和他的搭档杰里·鲁宾一起穿上法官的服饰,说是向法官致敬,待他们脱去外衣之后,里面却穿着警察的衣服。
引得当庭的人哄然大笑。
这便是极大的反讽——虽然穿着法官的黑袍,干的事却和1968年夏天挑起暴乱的警察无异。
当法官不让他们说话时,艾比仍然能想出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还击,纵使是强权,也不能压制反抗的声音。
台词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辩方律师都辩才极佳,无奈架不住有一个良心长歪了的法官。
你说什么,都没用。
七君子中胖胖的戴维·德林格,一生之中坚持用非暴力的方式推进改革,面对警察的阻挠,始终冷静、礼貌相待。
然而,饶是这样一个连蚂蚁也舍得不捏死的人,因为对法官的裁决极度无语的情形下,不仅辱骂了法官是“流氓”,并且还动手打了法警。
法官的审判带着明显的不公,逼得最温和、最理性的人也忍不了了。
七君子中,有两个人是拉来充数的,为的是让陪审团在审判其余五人有罪时减轻心中的罪恶感。
其余五人分为三拨人马,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
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两人之间的分歧最为明显。
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三拨人根本就不是一伙的,只不过是联邦调查局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就是为了定他们的阴谋叛国罪。
汤姆是专门搞学生运动的,在那次活动中,因为目睹好友伦尼·戴维斯被警察打爆了头,而变得义愤填膺,发动抗议者:“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
”这段话被录音,当作证据呈上法庭。
汤姆一直都认为是警察挑起了战争,却没想到自己的话会成为不利的证据。
在律师比尔的逼问下,汤姆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存在歧义,他忽然反思:难道是我挑起了暴乱吗?
艾比也是在此时才恍然大悟,指出汤姆的原意是说,“既然我们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
流的是我们的血,而非警察的血。
”于是,艾比与汤姆和解。
艾比作为辩方证人代表,受审。
面对控方律师舒尔茨的质问,一向桀骜不驯、巧舌如簧的艾比数次失语。
他意识到,当人们只想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曲解对方时,根本无法沟通。
舒尔茨问他,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时,艾比回答说:“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舒尔茨继而追问他,你们来芝加哥扰乱大会,是不是故意想跟警察发生冲突。
他沉默了许久,舒尔茨以为他是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了,艾比却说:“给我一点时间,朋友。
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
艾伦·索金也正是通过机智的语言交锋以及适当的沉默,来表达本片的主题,即,语言无法让人们相互理解,反而是分裂的根源。
高潮戏时,汤姆作为代表总结陈词。
法官甚至都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只要认错态度良好,向政府投诚,本法官就对你青眼相加,给你一人减刑。
汤姆懵了。
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重复了一遍法官的话,看起来是被自己受到的特殊照顾而激动得语无伦次了,实际上他心里遭受着难以言喻的悲凉,他是在用小心确认的方式表达极大的反讽。
最后,汤姆念了一份名单。
是他们接受审判以来,在越南战死的4752名美国士兵的名字。
从影片开头,就由汤姆的搭档伦尼在记录,他想提醒大家记得,不要忘了最初的初衷,是为了结束战争。
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正在无声地陨落在越南。
念名单,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语言,让所有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理解了彼此的内心。
每个人的立场、观念、想法、方式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呼唤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回归,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法官虽然宣判他们五人有罪,但法庭经久不息的掌声反抗了这场不公的审判。
公道自在人心。
节奏上佳,庭审中对于国家体制控诉总是屡试不爽的良方,想来美国人看着会热泪盈眶,这些人虽然有些吸毒泡妞,但是他们是美国的脊梁。然而,越战终究是一场侵略战争,他们想要撤兵是因为在那里受到了太多的牺牲,如果那时美国有一种技术,又不花钱,又不会死人,还能在海外取得一个个胜利的话,那么你猜,他们还会反战吗?
反越战原来反的主要是美军伤亡
大胆发言:虽然身处不同文化、阶层和时代的趣味里,但艾伦索金的问题和李炳宪是一样的。
—— 1 —— 🔴 2020 🔵 美国【4月【🟢】【➊】】【2021 ▲ 289】【≈ 129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萨沙认真起来真迷人
试了两次都看不下去
一般到乏善可陈,好的主题,糟糕的节奏和台词。冗长沉闷的庭审,过多无重点的人名与混乱故意的情节冲突。
B+. 剧本剪辑音乐交相呼应,把文戏拍出了极具律动的musicality,尤其探员作证-公园警暴/模拟审讯-大会抗议两段蒙太奇,真实感到了肾上腺素的飙升。在如同冲锋号角的高能推进里,索金用历史影像-戏剧重现-当今时局的互文,完成了最热血的政治动员: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正是他为理想主义所写的战歌。
随审判来临新闻剪辑的狂欢演变成一场持续150多天的马拉松…为游行权利冲突、陪审团变成空椅子、嘲弄揶揄法官已经证明了这就是一场政治秀, 当下应景的BLM抗议和总统选举的喧闹只是在提醒“不要忘重复的历史”
——🍅94%🍿️89%——(《论:语法的重要性》)剪辑凌厉(但有一处扰乱故事线然而,宣讲、开庭相接,会造成奔赴芝加哥受审的错觉,实际情况是抗议后被捕、被告)。集中的群像实际只有三个半在线,唇枪舌剑没有实质性内容。最后的总结陈词是肾上腺素,瞬间拔高。大选在即,“预告”的信息量又是如此丰富。历史总是相似而不惊人。《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应运而生,全世界都在看⋯⋯吗?
按闹分配
机关枪索金笼了一堆奥斯卡咖来拍片,都拍成这样。有趣的是里面两个造反头子一个后来去炒股了一个后来当选议员了还有一个扒酒年自杀了,文化革命真特么讽刺。
对那段历史了解不够~不做过多评述。
惊艳于索金处理庞杂素材的能力。开篇以定义时代的两件暗杀铺好基调,再用首尾呼应贯穿全片的越战死亡名单确保观众每一分钟都呆在60年代的混乱语境里;漫长的庭审时间被划成了各有重心的段落,穿插历史影像、闪回、单口表演,在戏谑和沉重的交替中把情绪一层层往上推;冲突设置上,先是赋予邪恶以肉身,让暗涌的不公与阴谋化身成这场庭审中有绝对权力的法官(恶心和可怕程度让人想起《飞越疯人院》的拉切特),与此同时,在被告阵营又营造出Tom Hayden与Abbie Hoffman之间的理念之争与惺惺相惜;还非常喜欢索金在单个场景塑造的舞台感,和一些简化后反而更有象征意义的语词和动作,黑豹首领的失语,历史的单向玻璃,“我们的”血,摘下的警徽…This is the academy awards of protest
代表同性恋女拳的左派如愿以偿,海登不幸言中,从长远来看,这是在战争的特殊年代,传统对变异的失败,担当牺牲对于独立主义的失败。他们不配君子之名,却享用了先进体制对于个体的保护。真正的牺牲是前线的士兵,而不是这些矫情怂b。
自我感动真的没意思
索金教科书级的表现,虽然开头信息量太满,调度技巧也略显单调,但是公审闪回带出民运过程的叙事手段是索金拿手好戏了。愤怒的民运如何走向暴力,公权力如何使用权力打压异议迫使对方使用暴力,也在2个小时里用一种通俗好懂的形式讲清楚了。在一个全球局势风起云涌的时代,这部电影来得太及时,用一个60年代的故事证明了历史是周期性行进的。
【A】开场便让我欲罢不能,通过台词与剪辑制造的行为反差/思想对立来营造能量,该手段反复而密集的使用,却从不让人感到厌烦。于是情绪在电影标题出来之前都从未止歇,裹挟着超凡的气势冲向第一个高潮。接下来的段落里,剪辑依旧是不弱于剧本的存在,事件的再现/回忆/叙述,多视角台词的重复/反差,观感逐层提升,情绪随之激昂。尽管匠气而工整,却依然有效。个人观点是,不该拒绝这样一部以编剧为主导的「辩论电影」,哪怕高超的剪辑与精致的文本依旧无法掩盖摄影调度上的平庸。但观点与口号仍然具有价值,既然有赋予画面多义性的必要,那也必然有定义画面唯一性的选择,尤其是这样一个时代,此种观点更值得被呐喊。
左翼的危险远超右翼的地方就在于它有一个正义平等的外表
全世界都在看!好一个“误打误撞”的借古讽今?!枪林弹雨般的密集台词与行云流水的叙事节奏相得益彰,很显然,这是编剧的胜利,以及好剧本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