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分了五六次才勉强看完,中途还用起了2倍速…流水账式的心灵鸡汤电影吧,个人不太喜欢的风格,全程无亮点,唯独最后闺蜜恭子说要是知道她有绝症就不上学不上社团好好陪她了,这段话微微感动了我一点…文中讲到得了胰脏绝症的女生的生病日记被孤僻的男主无意间看到了,从而开始了两个人不同世界的碰撞,慢慢产生了情感,微妙的情感,不算爱情也不算友情,只是一种特殊的情感罢了,最后是在病死前以意外身亡,算是强行结局了。
全文就围着那本生病日记说来说去…不太推荐。
纯属个人感受。
勿喷。
前几天才看了《夏目友人帐》,我写了观后感,关于人与人的相遇。
我是很浅薄的人。
看完胰脏,我还是觉得离不开这个话题。
虽然电影分类里这是爱情片,可是以我之感,并不认为这是爱情片。
虽然,志贺春树和山内樱良的关系,难以名状的。
电影里也说,他们的关系,不是恋人,也不是朋友,是连名字都不会互相叫的人。
“为什么你不叫我的名字呢?你是害怕将我放在你内心的某个地方吧;别人叫你的名字的时候,你喜欢去想象别人是怎样看待你的吧,所以你害怕我会像你一样去想象;你知道我终将离去,害怕着与我成为朋友或恋人。
”如果樱良不会死或者晚点死,他们有可能会表白的。
可是,即便做了恋人,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樱良是真正的改变了春树。
以致无论最后两人什么关系,春树都会变成一个不再胆小,敞开心扉,愿意与人交往的人。
樱良教会他的,>活着,就是和某个人心灵相通,认可某人,喜欢上某人,变得讨厌某人,和某个人在一起会很开心,和某个人牵手,这就是活着。
>我的心在这里是因为有大家在,我的身体在这里是因为能和大家接触,所以,人活着才有意义,通过自己的选择,才能像我们一样在这里活着。
对于樱良来说,春树是很厉害的人。
不需要朋友,不需要恋人,很强大。
跟他在一起,樱良会活得无比安心。
因为她一直很忐忑,很害怕死亡。
父母装作正常对待她的样子成为她的负担。
最好的朋友也不能说,大概能想象到她的反应。
只有春树,对旁人漫不经心,只专注自己内心,与他相处起来,才让她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最后,春树担心她,樱良太开心了,感觉自己人生第一次那么有意义,仿佛17年来知识为了遇见他。
因为樱良说,自己活着意义,是和人接触。
朋友家人虽然可以,但是春树不一样,他是知道她的病,仍向对待常人那样对待她,从一开始的不在乎,到后来的会担心。
这种切实的从无到有的接触,是她活着的真正意义。
再说电影本身(拍摄的一些,不太懂啊,看电影时候的个人感觉)春树视角,内心独白。
樱良死前,因为志贺性格问题,不是焦点,更关注的是樱良,对这个注定早夭,知道自己命运的女孩子,我想看看她会做什么。
她并没有想改变谁,只是想过好自己最后的人生。
过好每一天的人生,她也说了,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樱良死后,即便读日记时候,全部是樱良的旁白,可我关注的一直是春树,他会怎么做。
因为一切,最后改变的只是春树,樱良没有变,虽然她说想要变成春树那样的人,可是她还是那个她。
最后一条短信“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春树愿意让樱良的灵魂活着自己身上,愿意带着她的份继续活下去。
是春树答应了她自己会改变。
所以,我始终觉得这是一部救赎的电影。
不是为了救赎而救赎,是因为二人的交往接触,二人的选择,最后完成了救赎。
我没为樱良的死哭泣,一开始我就知道,他会离开。
我不知道的是,她会继续活在春树心中。
追思,扫墓这些事情,会让人悲伤,也会让人有生活下去的勇气。
活着的人,无论多么不舍,都不应该忘记死掉的人,如果连我们都不记得了,那这个人究竟有没有在世上存在过呢。
我以为,活着的意义,是死了也能被人记住。
一小部分人,一点点时间就好。
历史长河中,我们终将被忘却,可是还是尽力,想在别人心中多存活一会儿。
很感动,很温情的一部电影。
说实话,看见豆瓣的评分后,我的内心是有点震惊的。
但我想把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记下来。
起初是被“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而吸引,很好奇为什么要“吃掉胰脏”。
在电影开始,被解答了:一个人吃掉一个人的一部分,也会拥有这个人灵魂的一部分。
所以开篇樱良对春树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起初我以为女主只是因为男主不拒绝,所以一直联系男主、叫男主一起出去玩。
直到结尾我们才知道,原来在此之前,女主就已经注意到男主了。
这不经让我想起高中时代,同学之间的“爱恋”。
我们都说我们会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其实我们更多时候会注意到跟自己截然相反的人。
女主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她会想为什么男主总是独自一个人,既不关心别人,也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因为写“与病共存”,因为男主爱看书,所以他们相遇了。
是巧合吗?
不,是必然哟。
看这部电影时脑海里一直重映侑子小姐的话:“人只有邂逅,才会改变。
”“正是我们选择才有了我们的未来。
”看到电影结尾,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男女主的相遇,改变了对方。
这一点在男主身上体现在,在女主去世后,他选择成为樱良这样的人。
如他所说,他从樱良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开始选择过与人相伴的生活。
正是因为与人有联系,所以人感觉活着。
这是樱良告诉春树的。
那春树教会樱良什么呢?
——是爱呀。
樱良在良好的环境长大,可爱活泼,社交能力强,有许多朋友。
但她也拥有让人难以想象的坚强。
我在电影结尾回忆片段看到樱良一个人偷偷哭的场景时,很想抱一抱这个坚强的女孩。
怎么会不在乎呢?
樱良在春树面前嬉笑对待自己的病情,因为“死亡”所以决定做一些让“生”不遗憾的事情。
她也很惧怕啊。
就连春树偶然看到樱良包里大量的药物时,都会发愣,何况是日日夜夜都要“与病共存”的樱良呢?
樱良也很惧怕死亡,自己的死亡。
可是尽管是这样,樱良还是选择不告诉闺蜜,她还是选择正正常常过完“剩下的时间”。
因为她不想给她在乎的人带去伤害,她不想让在乎她的人担心。
直到春树的出现。
因为春树的性格,春树并没有流露出常人一般情况下会对“将死之人”所说的“安慰”之话。
樱良坚强的内心深处有了一个洞,这个洞是春树开启的。
樱良开始敞开心扉,她选择去认识这个和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
于是,心里的洞开始有了回音。
如樱良在遗书中所说,她和春树之间的感情,已经无法用爱情、友情来概括。
因为与春树交往,樱良感觉到自己在好好活着。
她体会到了爱,无比真诚的爱。
所以最后,我又在电影结尾看见了那句引起我好奇的话:“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这次,是春树和樱良二者心里共同的声音。
“活着”意味与他人心意相通我不知道这是我第几次看这部电影,当我对生活感到迷惘,我就会再看一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验。
我还买了书,看了浜边美波演的真人版,却还是喜欢动漫版。
结尾《小王子》分镜神乎其神,超脱限制,就像两人一样。
当我前几次看,我会在意两人的关系。
一种超越爱情的生死之交(这个词语太粗糙了),当第三次拥抱时,我想春树一定在他的心里为樱良留下了软处。
第一次的拥抱,那本夏目漱石的《心》让春树决定不会像小说中一样,贯彻原先自己“自私”的品行,选择攥紧双拳,准备好了承受爱上将死之人的悲伤与责任,樱良却当玩笑开过。
如果说不难理解,对一个长时间陪伴的人我们都会有这种错觉;如果说难理解,我看到这一遍我也并不明白她试探的意义,但我知道这是必须。
如果没有这一次,两人的暧昧不会被挑明,更无法深入到更深层次的对话中。
那就是第二次拥抱关于“活着”的对话。
中间几次看,我开始关注住野夜描写的生死问题。
《四月是你的谎言》在这方面的处理上大致相同,但我认为《胰脏》在生死问题方面是优于《四谎》的,这和个人的审美不同有关。
《四谎》带给我的生死思考并不深刻,或者说动漫处理上并不重视。
《胰脏》则将生死问题放在台面上进行讨论,加之以主人公的精神年龄肯定比终日练琴的孩子成熟,因此虽然男主并没有完全提出自己的理念,但是或多或少我们可以揣测出,男主活着的意义,正是反求诸己,于自我中产生存在。
由男女主的活着——或者说存在引出的,就是我近几年重刷关注的问题:两人故事的意义是什么?
两人的存在截然相反,但都是正确的,因此在电影结束樱良的遗书告白中显得格外感动。
这瞬间让单方面的价值复杂起来,加深了动画电影本身的厚度。
而写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及除了《心》以外最重要的那本书《小王子》。
《小王子》大概内容不过多赘述,但是这本书对两人的关系起到一个解释的作用。
樱良渴望获得自己的价值,而在第三次拥抱时春树拥抱的不再是其他的人,而是她——换做其他人他不会感兴趣。
就像是那朵玫瑰,花圃里千万玫瑰,只有这朵玫瑰被小王子赋予了意义与价值,她成为了“小王子的玫瑰”。
而春树在樱良的感化下“吃掉了她的胰脏”,灵魂得以寄生,他就像那只狐狸,被小王子樱良驯化,懂得了活着的责任,也知道了爱的责任。
其内容自不待言,单是最后结尾樱良死于非命,就已经超过了其他绝症类治愈动画一大半,这也是《四谎》与《胰脏》差得最多的地方。
神来之笔,把生命的深度瞬间提到了我们眼前,仿佛一场温柔的拷问。
在很多矛盾的处理上,住野夜很好地把控住了男女主的关系,让矛盾的发生令人耳目一新,虽说最终的平稳收场大同小异,但依旧令人感叹其对此小说内容的游刃有余。
这部电影极大地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更成为影响我写作的重要因素。
短小精悍,内容轻松的小说,也可以写到很有深度。
刚看完,分析的驴唇不对马嘴,如若以后有新的观点,再度添加。
不致死的疾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把“绝望”比作致死的疾病。
反过来说,他认为致死的疾病是一种绝望。
说到这里,她不同意了。
她是我的朋友,一位个子高高的女生,川渝地区人,性格泼辣。
“不致死的疾病才是更绝望的。
”“为什么这么说?
”我明知故问。
我只不过是作为一个二次元医学社会史的课程作业采访者在由此引发她的回答。
其实我知道答案,这也是我找她的理由。
那是一节我们一同参加的兴趣课,那天的那张桌子上,鼻涕纸堆成了小山。
是的,她患有严重的过敏性慢性鼻炎。
在某节阅读资料中,我曾看到,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权利会被忽略。
类似的道理,慢性病患者的存在也经常被忽视,他们好像被剥夺了病人的身份,这份病痛只有患者自己能够体会,别人无处共情。
“从小到大,我大病没得过,小病没断过。
”她幽默地说。
接下来我开始盘问并详细地记录她的病史:原来,她有家族病史。
她父亲高考复习的那个月,夏天的酷热激发了鼻子的敏感神经,老家的墙壁上全是父亲的鼻涕脓,病情十分严重。
到了她这一代,情况也是丝毫没有减轻。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医院便确诊了她的过敏性鼻炎。
她性格大大咧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小时候在学校里天天摆弄鼻子,她没有低调的资本。
上了全市最好的初中之后,她发现同学们大多很文静矜持,从此以后她便对自己的过敏性鼻炎有些羞耻。
因为有些时候连续打喷嚏能打20个,打完一阵以后就像喝醉了一般,满脸通红。
同学们经常因此发笑。
连续打20个喷嚏,确实是太滑稽了。
但就算如此,这些都没有冒犯到她,直到有一次她在英文课上忍不住打了很多喷嚏,老师生气的问,你是想哗众取宠吗?
这段话让她非常委屈,一直记到了现在。
就在说这番话时,她依旧咬着嘴唇,我连忙上去安慰。
后来,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她的身体逐渐变好了,过敏的症状有所缓解,因为鼻炎而请的病假也不如小时候频繁了。
只是,每年春和景明或秋风飒爽的季节,别人都在愉悦地观景,她却会季节性地为自己的鼻子感到无比的紧张。
慢性病的哲学 所以绝望在哪里呢?
我问道。
我觉得好像除了那次委屈之外,过敏性鼻炎好像也没有带给她太多的负面影响。
“还能让你多请几次病假,把你放在家里自由。
”为了缓解气氛,我如此打趣。
“疾病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她说。
我怔住了,但是转念一想,似乎她说的也有道理。
当我去凝视她,她的性格、脾气、智力甚至是身高,好像我都可以将其与过敏性鼻炎联系在一起。
性格的泼辣有可能是来源于疾病带给她在课堂上被迫的“高调”身份;智力的敏捷与敏感的神经很难说没有生物学上的联系。
这么一看,疾病确实是生活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换种说法。
我更倾向于认为,疾病并不是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而是参与了我们的生活轨迹。
”我说。
那么,疾病究竟是什么呢?
慢性病又是什么呢?
这个浅浅的名词背后又有怎样的哲学。
我们一起发问着。
“就像衰老一样,人们其实都会衰老的。
但是人却会因为自己长白头发而伤心。
衰老何尝不是一种疾病呢?
人生下来就是有病的。
”她如此论证到。
“端粒变短就是病。
” 我尝试用一种更理论的方式去描绘疾病:生病是会把人拉近死亡的,生病是一种新陈代谢......然而,慢性病作为疾病的一种,恰恰是处在矛盾点之上的:因为慢性病并没有把人拉近死亡,让人走向死亡的是时间、或者是别的什么病,但必然不是慢性病。
慢性病不会让人加速死亡,而是作为人的一种特征,以共生的姿态变成人的一部分。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死亡、急病与慢病 “等等,我想到一部电影!
”她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我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起初还被她说的话吓了一跳。
“我认为这部作品中的女主写的日记的名字已经解释了关于慢性病的所有——《与病共存》。
”“这么巧?
”“对。
这部电影的大概剧情就是,女主得了胰腺癌,会写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病情。
她其实喜欢男主,但是因为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一直和男主保持一种暧昧关系,但是在最后其实他们升华了,这种关系到了一种灵魂伴侣的境界。
” “怎么升华的?
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不会又是老夫老妻之间互相照顾的感人故事吧。
”我好奇地问。
“不是的。
恰恰相反,这位女主角不但并不认为自己是绝症患者,还把每一天都当崭新的过。
”“那我们岂不是跑题了?
我今天采访的主题,可是过敏性慢性鼻炎。
”“嘿嘿,那可不是的。
其实我想要强调一点,这位女主角的疾病算是一个慢性的致死疾病,但是她的例子在这个地方确实很有意义,像是一种plus版本,不但没有改变本质,反而让特点更明确了。
” 我咀嚼了一下这番说辞,我突然意识到,《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的女主角,虽然是得了胰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她面对这种疾病的哲学,却是类似于慢性病的哲学。
在这部电影当中,我可以看到女主把急性病通过一种生活态度化约成了一种慢性病。
“什么生活态度?
说来听听。
”她好像鼻子又有点不舒服。
或许是学数学学的,我想到概率论课上老师提到的这样的概念:无记忆性。
在疾病面前,不管是慢性病或是急性病,这位女主没有把人生当成一个沙漏,看着生命线性地流逝。
相反,她将人生看作一种可能性,每天都是没有记忆性的。
或许我们有记忆,但是我们的生命确实是无记忆性的,都是随机的。
疾病不过是一个印记,分散在无数个现在。
急性病的终点或许很近,但是就目前、当下的微小的时间,它也不过是一个印记。
她似乎不太开心,或许是我太好为人师,倾向于把什么意义都消解了。
她继续发问。
“你觉得过敏性鼻炎患者和残疾人可以比拟吗?
”“我不好说,这是上帝去开门关窗的事情。
过敏或许是一种天赋,但是残疾是吗?
哦,有时候还真是。
”我想起某些残疾人,五官里面有一个感官削弱了,但是其他的感官却被加强了的例子。
犹豫了一会儿,我说:“这是一个有关于“正常”的定义的问题。
”“我觉得我的过敏性鼻炎可能削弱了我的文静,但是增强了我的某种痛苦感知力。
我将我的病与残疾相比,其实也是希望世界上能少一些不尊重和误解,像那老师对我做的那样。
我们要关爱残疾人,这是出于善意与现实考量。
因为社会系统是根据正常人设计的,所以正常人群体也要反过来以尊重和善意去修补这个系统尚未完美的地方。
”不过,最后我们还是没有把过敏性慢性鼻炎当成一种残疾。
“如果这都算残疾的话,那世界上又有几个正常人呢?
” 是啊,世上本来就没有无病之人。
我们活着的过程,也就是一场漫长的氧化。
人生下来就带着“病”,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这本身就既是一种不死的疾病,又是一种致死的疾病。
而且,还是慢性病。
它或许给你带来敏感或麻木,脸红或面无血色,但它,也就是一个生命轨迹中的烙印罢了。
既未死、亦不生,生命、疾病,相伴相生。
樱花与春树的相遇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坦白讲,第一次听到这个电影名字我真的是从心底不喜欢。
恐怖片?
丧尸片?
心理变态?
结果居然是部小清新。
这个名字起得也太哗众取宠了吧。
但是,当土豆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后,却发现这个名字真的是最好的情话,比“今晚月色真美”还要好。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影片讲述了男主在捡到女主的日记《共病文库》后,在班上原没有交集的两人,生命自此有了交集并发生改变的故事。
说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也很少,故事的大半都集中在男女主两个人的身上。
个性迥异的一男一女长时间地独自相处,从陌生到熟悉,这就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走向。
但是,这部电影要说的却并不是爱情。
01短暂而灿烂的樱花,沉默而孤独的春树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它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
樱花的花期很短,只有大概七天。
在这七天之中,樱花花团锦簇,热烈灿烂,但当风吹来时,却又如雪般飘落。
樱花在最灿烂时凋谢,符合日本文化中的“哀”,是日本人认为的生命的短暂、无常、生死轮回。
女主角名字叫樱良,日文中就是樱花的意思。
樱良的胰脏得了很严重的病,所以她注定有着短暂的一生,就像樱花一样。
樱良是班里的人气王,她漂亮热情,喜欢与人相处。
得了这样的病,除了知情的家人她却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她不想要看到大家小心翼翼的样子。
但这样的樱良,大半的时间都是在笑着的。
她的开朗感染着身边的所有人,大家都十分喜欢樱良。
春树是在班里十分不起眼的同学。
大家眼中的他,孤僻又怪异。
但是春树本人其实是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中。
他酷爱读书,其他人互相交流的时间,都被他拿来看书。
他在书中寻找自己。
影片中,他经常拿在手中的书是夏目漱石的《心》。
不知道他是否和小说中先生一样孤独。
《心》表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
看过很多书的春树精神世界其实十分丰富。
他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独立的精神让他像表面沉闷的树木一样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02当樱花与春树相遇,就到了绽放的时候一个人气王,一个隐形人,按理说,两人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但是,一切的故事都从樱良掉落的那本日记开始了。
相信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人都会记日记吧,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不舍离开这个世界。
樱良把自己的日记命名为共病文库。
在医院,樱良不小心丢失这本日记。
喜欢读书的春树发现了这本日记,他捡了起来,发现了樱良的秘密。
当樱良把自己是日记的主人,自己得了胰脏方面病的事情向春树坦白时,换来的却是春树一声“哦。
”出乎她意料的反应让樱良觉得春树十分有意思。
她跑来和春树一起当图书管理员,并恳求春树陪她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找不到拒绝理由的春树于是和樱良越走越近。
班上也开始有了樱良和春树在交往的传言。
两人一起吃烤肉。
樱良说自己最喜欢吃动物的内脏了,吃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幸福。
她说,她不喜欢火葬。
她说,国外有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吃了另一个人的胰脏,那么被吃掉胰脏的人的灵魂就会留在对方身上。
这个时候的春树,只是说不要在吃烤肉的时候说这种话题。
樱良和春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这种不同,并不是简单的外向和内向,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做人的态度不同。
在禁止骑自行车的街道,小混混把老奶奶撞到了。
春树的想法是离开这里,不惹麻烦。
他对外面的世界是漠不关心的。
但是樱良则相反,她冲了过去,狠狠地教训了小混混。
她的举动给春树带来了震动。
樱良的开朗热情其实在大多数时候都让人容易对她的疾病产生不真实感。
春树就在海边问樱良真的得了很严重的病吗?
当然,问完他就后悔了。
很快,在两个人一起去旅行的时候,春树再一次被樱良所震撼。
那是在酒店乌龙,他们不得不待在一个房间的时候。
樱良在洗澡,希望春树帮她把洗面奶送进来。
这是一个带点暧昧的举动,但当春树在樱良的包里翻找时,这种暧昧荡然无存。
春树在樱良的包里发现了打成包的药物和一排针管。
这应该是春树第一次直面了樱良背后的痛苦。
这种直接让他彻夜难眠。
樱良,这个活泼开朗的女孩子背后有多少病痛带来的痛苦,又注定没有未来。
而在不知不觉中,春树开始期待和樱良的见面,开始期待樱良的短信。
03如果你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你就错了樱良的好友恭子警告春树不能伤害樱良。
在争吵的时候,春树手里的《心》掉到了地上。
捡起《心》的时候,不知道春树心里有没有想起夏目漱石翻译的短篇,有没有想对着樱良说一声“今晚夜色很美”。
于是当樱良约春树去家里的时候,春树的心自然是动了。
樱良说着想在死之前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春树,已经被樱良吸引,他通过恭子的刺激,已经下定决心要好好守护樱良。
但是樱良却突然说一切都是开玩笑的。
愤怒的春树冲进了雨中,却又被樱良追到。
她向他道歉,诉说着他的重要性。
在大雨中,男孩和女孩让雨伞跌落一边,狼狈的他们之间,有着什么发生了。
但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那么你就错了。
当然,不能否认,樱良和春树之间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是这个故事的重点却并不是讲这些的。
片中一直强调的问题是,所有的结果都是你自己选择造成的。
当浪漫的氛围已经烘托到了极致,当春树和樱良的感情已经要破土而出,死亡却把一切都打碎。
樱良的死亡是突兀的,不真实的。
春树在咖啡厅等着樱良的出院,他在手机上删了又打,打了又删。
最终,打下了一句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但是樱良却再也没有回信。
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谁又能想到却在出院的那天被一个连环杀手袭击。
樱良的一生正应了樱花的意义,绚烂、短暂和无常。
但是,这次相遇所带来的变化却深刻地留在了春树的体内。
在与樱良的相处之中,春树慢慢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幸福。
班上的一个看起来不良的黄毛同学,总是和春树搭讪给他口香糖。
在之前,春树总是毫不犹豫的拒绝。
再被樱良所改变后,春树发现了这个黄毛非常温和善良,面对小孩子的调皮丝毫不生气,反而给他们买雪糕。
所以,春树之后主动向黄毛讨要口香糖。
春树开始睁开眼睛看周围的世界,看周围的人。
人与人的相处,才能更体现自身的价值。
而对于樱良来说,她则太在乎和别人的相处,而缺乏自己。
她讨好了所有人,却把委屈和痛苦自己悄悄消化,在这期间,她对自己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但在与春树的相处中,她慢慢发现了自己的独一无二,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春树最后对樱良发的短信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等到他得到那本樱良的日记后,他会发现,樱良的遗书中,对他说的也是“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吃掉你的胰脏,让你的灵魂在我身上永生。
我羡慕你的自我,你感动我的付出。
这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已经不能用爱情所概括。
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之间的平衡,才是故事想说的。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涅槃的《heart shaped box》里有句歌词,“I wish I could eat your cancer when you turn back”,网易云的翻译是,“我愿意吞噬你的痛苦(癌细胞),等你回心转意的一天。
”所以,初次看到《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望文生义地以为这是一部暗黑系的动画片。
但是,我错了。
也许是少女漫的洗脑,提及樱花,之前总是会联想到一系列象征美好、柔弱的词语。
不久前工作关系接触了某以日本樱花为灵感的商品,才重新认识了日本文化中的樱花。
日本文化中,樱花之美并非来自簇簇相拥盛放的绚烂,而是源自集体奔赴凋零的悲剧美。
这是日本武士道崇尚的境界,以霎那的耀眼达到人生巅峰,然后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
就像动画片里,Sakura把生命燃得滚烫,温暖了春树的人生。
樱花花期很短,只有一周左右的时间。
自然规律让它义无反顾地开,毫不留恋地谢。
Sakura的生命开始倒计时,她也像她的名字一样,认真而努力地活。
见义勇为,和男孩子拥抱,像没生病时一样大笑,打卡心愿单。
“能与彼此心意相通,去爱别人,喜欢别人,厌烦别人,和别人一起快乐,一起并肩而行,这个过程就是活着。
”于Sakura,生命在于与他人的生命产生纠缠。
一头扎进滚滚红尘,藉由他人的温度感知生命的存续。
有人说,Sakura是春树的光。
其实,春树也是Sakura不透风的秘密面前,可以自由喘息的安全屋吧。
春树待人处事的边界感,让Sakura可以放心进行她的“恋爱游戏”,她可以大胆心动,勇敢冒险,只要不用恋人的关系束缚住彼此,分别来临时,也许对方就能全身而退。
所以,是春树选择了Sakura,也是Sakura选择了春树。
“我希望你好好活着”。
“我第一次知道,有人需要我这个人本身。
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存在。
这十七年来,我可能都在等你需要我。
”Sakura以被杀害的方式离世,多少让人有给编剧寄刀片的冲动,但戛然而止的人生,或许也是印证她“每个人都可能今天生明天死,所以我和你并没有什么不同”中活好当下的人生哲学的最好方式。
————————以下是正儿八经的观后感——————————春树的性格很容易让我产生代入感。
素来独来独往的我,总觉得自己在单位只是一只不自信的小透明。
即使被升职也觉得那是因为自己肯吃苦耐劳感动领导,而不会想到是自己业务能力突出。
前段时间本老黄牛被派去支援其他部门,陌生同事的第一句话就是,“哦,原来你就是某某说的那个很厉害的大神呀!
”虽然有些尴尬,但心里也不禁有点沾沾自喜地想,我是不是真的有点厉害?
《我想吃掉你的胰脏》中说,人需要在他人的反馈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而不能只凭借自己的猜测给自己打标签。
(dbq,非原话,我懒得去截图了)可是,对内向者来说,拒绝非必要社交是让自己保持舒适的必要条件之一,人需要跳出舒适圈,但也没必要贬斥自己的本性,强迫自己成为别人。
在Sakura的小王子同款星球里,她可以在全世界种满玫瑰花;在我的小小宇宙里,或许我额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建满彼此有清晰界限的玻璃房子。
我赞赏人间小太阳们的热情相拥取暖,内向的我依然快乐地选择独自燃烧。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到最后说出了相同的话语:“我想吃掉你的胰脏”胰脏,自是生命,更是灵魂。
吃掉,是我想与你相融,是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更是我想和你的相爱。
而我等待着与你的相遇,就像樱等待着与春的相遇。
绽放,是樱花的终点,更是春天的起点。
死亡,自是生命的终点,更是灵魂的起点。
当我发现樱良和春树的这种一致性时,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多么好的作品——这不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着的,梦想中的爱情吗?
春来樱开花漫枝,风去魂归影作石。
零落沾裳何所愿?
携瓣行道情自知。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向往这样的爱情,向往着他们美丽的邂逅,向往着他们甜蜜的日常,向往他们愉快的旅行,向往着他们那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个瞬间! ! !个人没谈过恋爱,也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就算想有也只是白日做梦。
虽没有经历,但我依然要写出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我觉得这是个心酸的爱情,本没有交集的两人在男主(志贺春树)拾取共病文库并阅读时,两人就被交织在了一起。
他们开始互相救赎,互相拯救,樱良的社牛在改变着春树,而春树也在竭力的让樱良快乐的享受青春。
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这是我无法触及到的我认为最美好的青春。
明知道一定会分开,可我还是选择与你相遇。
这部电影完美诠释了前面有多甜后面就有多刀,而且发刀快准狠。
后面在樱良出院后,本以为至少得再见一次面在发刀,结果直接给我来了一发催泪弹,幸亏刀番看多了才没有哭出来,但内心也已经掀起轩然大波,久久无法平静。
最有感触的地方在樱良住院后,春树每天都会过去看她。
在一次探病中樱良突然问春树要不要玩真心话大冒险,又不过樱良只好答应。
结果樱良输了,她选了真心话,春树沉默许久后问:“活着是什么”“这么认真吗?
活着吗?
”“我想想”“嗯,就是这个”“活着就是,和某人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叫活着吧”“认可某人,喜欢上某人,讨厌某人”“和某人在一起会感到开心,和某人牵手 这就是活着”“自己一个人的话,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只有和别人产生关联,才算是活着”“我是这么想的”“我的心灵 是为了和大家交流”“我的身体 是为了和大家接触”“所以,人活着是有意义的”“这是由自己来选择的,就像你和我现在在这里活着一样”
前面的铺垫在此处用出,我觉得是最好的。
看这段时让我无限心酸,再一想到后面的剧情,我直接哭死。
内容也是很深入人心,我其实一直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迷茫。
每天重复着干一样的事情,重复着走一样的街道。
感觉生活没有意义,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不断的寻找,不断的探寻。
最后可能只是这一句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活着就是,和某人心意相通,只有这样才叫活着吧”
结尾结尾感觉还行,最后的独白其实挺好的,一下子就有那种被感动的感觉了。
既丰富了男主的性格,又给整部电影做了一个总结。
在最后樱良给春树写了遗书,遗书当中蕴含着两人一起经历的难忘又美好的时光,这应该是整部电影中最震撼的片段,又有多少人在这里哭出了声。
这一段写出了春树为什么不叫樱良的名字,也写出了一个孤僻的人是如何开始慢慢改变的。
在电影中有一段春树说的话:“感觉自己变了,以前对人从不感兴趣的我,不知不觉被她改变了”“不,如果按她的话来说,是自己选择了改变吧”“选择把丢在地上的共病文库捡起来”“选择了接受她的邀请,也选择了与她在一起”虽然是自己的选择,但选项是因你而来。
无论是接受你的邀请,和你一起去旅行,和你一起玩游戏还是陪你一起看烟花都是因为有你的前提才可以选择的。
陪你走过了一个春晓盛夏,我们一起见证了很多,春晓的百花齐放,花枝招展。
盛夏的赤日炎炎,绿树成荫。
可能没有第一次在医院的相遇,我依然会选择和你在一起!!!
(本段为仿第一人称独白,不喜勿喷)还有就是后面这一段我也很喜欢,这一段紧接着上一段写出来他们最终完成了互相的救赎。
“我一直认为自己跟其他成百上千的高中生一样”“不过是比别人稍微短命一点而已”“但就是这样平凡的我”“你却觉得很重要”“无论是同学 还是恋人 都不需要的你”“唯独选择了我”“或许这17年,我一直都在等着被你需要”“正如樱花等待着春天一般”
“能让别人幸福,你真的很厉害”“我并非如你想象的那样”“我死前一直很想告诉你,我想以你为榜样”“但光是这样果然还不够,我和你的关系”“如果用这种随处可见的话语来表达就太浪费了”“所以我又想到了,可能你并不情愿”“我还是,想吃掉你的胰脏”这个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是在前面有解释的,在春树接受邀请去和樱良一起吃牛腺的时候有讲过。
当时春树问樱良:“难道说,吃牛的内脏也是治疗的一环吗?
”樱良回答的是只是喜欢吃而已,接下来又说“那之后我查了一下,外国好像有种信仰”“给别人吃掉以后,灵魂就会在那个人的体内继续存在下去”当时春树回答的是“我才不要,你的灵魂看起来特别吵闹”而最后春树却说我想吃掉你的胰脏,意思就是我想让你一直生活在我的体内,其实这样细腻的感情表达一直是日本动漫电影的强项。
“一定就是你,我一定就是为了与你相遇,才不断做出选择的”
其实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还是两人在一起吃牛腺的时候。
春树问樱良:“没有不能吃的东西吗?
”樱良回答:“基本没有吧”“不过,这也是近十年来医学进步的功劳哦”“人类的力量真厉害呢,虽然患了病”“但日常生活完全没问题”虽然这么说,但在两人在酒店春树给樱良拿洗面奶的时候,在包里看到了整整一包的药物,而在两人回去后不久樱良就住院了,是啊,那有没有症状的病啊。
两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已经超越了疾病带来的疼痛。
最后真如樱良所说:“ 或许这17年,我一直都在等着被你需要,正如樱花等待着春天一般。
这些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你做出的选择和我做出的选择,让我们遇见了彼此”虽然也有很多缺点,但它依然是我心中的神作。
虽没有经历,但仍要铭记。
五星是我给我自己的交代,因为它感动了我。
我想说一个误会吧,有一部分人误解了最后男主在女主墓前和女二他们只是朋友关系,离开的时候给男主口香糖这个细节,应该可以想到前面刚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链接男主最后和女主闺蜜的对话,应该很容易就猜出来,女二就是和开始给男主口香糖的那个男生好上了,误解的都是没认真看吧,或者是真看不懂(#-.-)
中二做作,故弄玄虚
情节挺弱,逻辑也有点混乱,两颗半吧,多余的半颗给自己不受控制的少女心,还是忍不住掉了泪。
男女主长得没有记忆点。杀人犯这么嚣张的吗。女主挑逗别人又哭是什么操作,明明离得那么远,又没什么身体接触。闺蜜有点烦。男主的改变真实吗?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口香糖君。
我很少给日本动漫打低分啊,但真的很boring啊,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为什么要改变孤独的人阿?因为他们其实并不喜欢孤独阿。
可能是我岁数大了,慢慢对这种中二的剧情没有代入感了。中二时期觉得得了绝症的自己简直全世界最酷,无论做什么都有人疼爱不会被指责,可是成年以后做一切都是错,真是让人挫败啊……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有那么成功的真人版 相信动画制作方压力也很大 也许是先入为主吧 动画电影的节奏还有主人公的演技 都多少有些不自然 特别是樱良 有点能懂为啥有些导演不喜欢用声优了
咋说呢,传统的日式救赎路线,泪点高,没哭
女主这操作有点无语啊
1.又看到大家坐火车,就觉得好开心啊2.最后的死法太雷人了,跟给观众喂屎一样,想给作者寄刀片3.还是那个感受,你临时塞给我一个好东西,然后突然又要夺回去,那我宁可你从来都没有给过我,不要说什么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那只会徒增怀念和痛苦。甚至觉得电影里她的出现真的是太残忍太自私了,男主原本自己过得无牵无挂有什么不好?谁说活着就一定要有很多的朋友,天天自己一个人过自己捧着本书,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人伤害,不会为任何人难过,你为什么要残忍地让男主感受痛苦?4.我有和他差不多的阴郁,可惜没有和他差不多的颜值。
是不是我已经西化到get不到日本人的点了 @新宿toho
和宫崎骏,新海诚的不同很平静的生活小事,活泼可爱外向乐观积极的女生心心恋恋着直男。直男在火车上告诉她名字的那一刻应该就已经喜欢上女生了。看到了自己的初恋,简直一模一样。自己一开始不想谈恋爱,即便想谈恋爱的对象也不是这种性格,可自己又不会拒绝,慢慢的发现爱上了她女生还谈着男朋友,但是又把他叫到家里,勾引男生和她上床,把火勾起了又哭哭啼啼不让上。叫去旅行在酒店睡觉,男生要在沙发上睡,但她非让在床上一起睡,在日记里写不知道喜不喜欢他。明明想让其他人都不伤心的接受她的离去,可最后还是嘱咐母亲留下了一封给男主的信。而且最后还把男主弄哭了。女主这一系列操作有点迷。实际上她最爱的还是自己吧。其他人都是工具人被杀人狂干掉这个结局我真是像以为打开盒子是蛋糕结果里面是坨屎的感觉
狗血和绿茶,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推。
“活着就是和某人心意相通”。这一句台词值一星。但是女主那种只许我撩你不许你硬的劲儿、男主那种捧读死鱼眼、阳痿社交理念逼迫我观影中途退场。
中医理论“以形补形”的文本被赋予了新的释译。对此我想说,请给我一份满溢精液的18cm粗大屌。😊。故事很日本,哀而不伤,并且结局死得狗血,不落俗套,有一种恋爱型都市猎奇物语的味道。
性冷淡和神经病的爱情故事
我真的不喜欢这种日本纯爱电影,他们在我眼里全都一个样,不管是画风还是剧情
热情少女拯救孤独少年,男主不知觉被影响了。竟然还会被这这种剧情看哭。
老家看的,还买错电影院,打车去看的没赶上开头。发糖的轻爱情小说,烂俗的活泼女主得癌症,男主人格得到升华,拯救都谈不上,我觉得孤僻的男主很酷,日本人就喜欢礼貌孤僻话不多的禁欲男生,这种嘴上不要一直很被动的男生哪一点配不上女主啊,这是典型的神仙眷侣,可惜现实中大部分活泼的女生,如果长得不好看就是烦人的女生(老师按语)
如何去治愈对方?核心是用爱去感动,发现自己身上的爱;和前几天上映的A silent voice有些许异曲同工之妙,借助一契机(这部是她的病)两人不断的交往,而少男少女的试探也是观众内心最纯洁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