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弃——图雅对丈夫的爱离婚——巴特尔对妻子的爱学打架——扎亚对妈妈的爱打井——森格对图雅的爱……生活的压力沉重的压着每一个人。
爱,是人活下去的理由。
“爱她,就让她幸福”一句电影里老的掉牙的台词,在巴特尔毫不夸张的表演中显露出来,他选择离婚,选择让森格打井,他希望改善图雅的生活,让她有个健康的男人可以依靠。
这部电影洗去了浮华,留下的只有淳朴。
图雅的“嫁夫养夫”更是如此。
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从不愿欠别人什么,但即便是她也不得不在生活面前低头。
死,不难,难的是坚强的活着。
爱,不图回报,有的只是奉献。
看着那张海报,主体对比下的骆驼显得如此巨大,而与之相比女儿似乎有些孱弱,在她的眼睛里我们没有看到应有的幸福,反而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许多个未知的问号,接下来的路,也许会走得更加艰辛吧......+ + + + + + + + + + + + 《图雅的婚事》简介:导演:王全安 主演:余男 剧情: 内蒙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
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
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
由此,图雅的艰难择夫历程开始了……+ + + + + + + + + + + + + + + + + 女人作为一个类别群体存在着,并被打上了许许多多的印记,美丽、窈窕、温柔、娴熟、贤惠、孱弱等等。
“强悍”这个词似乎一直以来都离女性很远很远,成为了男性的专属用词。
由于性别的不同,在群体的共性区别上,我们看到了诸如此类的专属词语的存在,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温柔的男士和强悍的女人的存在!
作为人,一个独立的共同体来说,“专属”的概念似乎应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就比如“强悍”,如果之于男性它是显性特征,那么之于女性它便是隐性的......女人的强悍表达式,在看完了《图雅的婚事》以后也许便会知晓!
“嫁夫养夫”这个词,是对这个故事抽象的概括,也是所有相关评论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儿。
“嫁夫养夫”对于图雅来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仅仅来自于“他是我男人”,什么也不图,如果婚姻是一种承诺,那么图雅的责任便是在坚定的以一种近乎于强硬的态度实践着那个曾经对婚姻的承诺。
用一个女儿撑起半边天的力量去撑起整个天空,能力所不能及的尽力而为,即便已无力承担,也要坚毅的选择另一种方式——改嫁,继续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个女人因为一种极度的责任感而变得坚毅,一个坚毅的女人是强悍的。
答应养活巴特尔——作为图雅再婚的条件。
这样的婚姻关系更多的不是在寻找个人幸福,更仿佛是在拿自己的婚姻当作一种交易实现一种目的,即便这目的是如此的单纯和善良。
当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必然会放弃或者失去另一些东西。
就像图雅的再婚条件,求婚者络绎不绝,这些人图雅素不相识,结婚对她来说仅仅只是为了寻求另一种养活巴特尔和两个孩子的方式。
嫁给一个陌生人,也许是傻子,也许是个老头子,也许......对于一个心里仅存唯一信念的女人来说似乎也并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真的要放弃自己的幸福吗?
电影里图雅问巴特尔“他是给他爸爸说媒的,他爸爸六十多岁是个退休教师,在城里有大房子,还答应会给宝娆他们辅导学习,将来可以上大学。
你说我嫁给他不?
”巴特尔回答说“不嫁。
”图雅笑了。
“你说我嫁给他不”表面上是图雅在询问巴特尔的意见,实则是图雅在问自己,而导演是有意借巴特尔之口说出图雅心里的答案。
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图雅作为一个女人对属于自己喜欢的幸福的向往......一个女人用伟大的付出来换取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压力让心里的天平左右摇摆,依然坚毅的选择内心寄予的女人是强悍的。
儿子迷失在大暴雪中,图雅穿着厚重的皮袄骑着骆驼在大雪中找寻,找寻着的是儿子,也许更是一种希望......终于,儿子找到了:“为什么不走?
”“有狼!
”“不怕,狼来了,妈妈吃掉它!
羊不要了,妈妈带你回家!
”......这段对话是整部电影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也是我最喜欢的。
我不知道一个怎样的女人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气魄。
这又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妈妈,有这样的妈妈在,孩子还会怕狼吗?
在这个女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她充满希望的踏过一切艰难险阻,像守护神一般的,守护着她的家人,她的幸福,她的希望。
一个拥有把狼吃掉勇气和力量的女人一定是强悍的。
最终图雅嫁给了桑格,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结婚对象,一个真正愿意和她一起养活巴特尔的人,很美好的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然而,在婚宴上巴特尔和桑格打起来了,儿子和伙伴打起来了,维护着作为独立个体人的尊严。
接下来的日子,似乎并不会那么美好,对于图雅来说,还有更多更多的困难在等待着她,她哭了,作为一个女人,她终于哭了。
一个敢于对生活发泄的女人是强悍的。
即便是哭着去面对未知的将来,一个如此强悍的女人,最终依然会用她内心的强悍去战胜种种,因为希望总是好好的活着......http://sys2.blogcn.com/control/trackback?diaryId=4781986
图雅的婚事。
让我悄悄小哭了两三次的电影。
开头与结尾是一样的镜头。
当最初的困境在结尾重现,图雅只好把自己关起来,在叫喊声之外,在明天到来以前。
许是因为我即将要去那个风沙四起的地方完成调查,马头琴的断音与嘶哑在我听来亦多了一份亲切。
所有热烈的情感都如此含蓄,少时摔遍角场无敌手的男人,头巾将面庞包成一座雕塑的女人,拿着望远镜的,想保护她的儿子,以及那些因她人品前来求婚的男人们。
一如所有的电影,关于森格英俊面庞的第一次特写,就注定其后他的反复出现。
他与图雅浅浅地调情;他与图雅坐在卡车上,说明年回来帮她运草,大漠余晖将他们的眸子与衣饰映照得如此明亮;他在井底引爆,看着下来的图雅,问她还要不要命,而后咬着嘴唇,点头,说老婆能跟他离婚,巴特尔他来养活。
井水有了,允下的婚事也推脱了,森格与图雅在大包内从倒酒,为族人一一奉上。
可是,一饮而尽的巴特尔越喝越多,与劝酒的森格生了口角,扎亚因为“两个爸爸”的奚落打起架来。
图雅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小包里,隐忍地流下泪来。
外面分明是森格的呼喊,图雅,图雅,图雅你快来啊!
一个值得尊敬的故事和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都是不张扬的.正如图雅的故事,没有可以的高潮和情节铺垫,就仿佛是走进了故事里,仿佛就是这些牧民的邻居,看的过程平静着,故事慢慢带你到一个感人的沸点,即便是这样一个沸点,也让人没有炙热感,是随着琴声而起的内心的一个共鸣的音符.如风吹过,不露痕迹,却十分久远.
结尾图雅一脸眼泪捂着嘴在哭,看完心情很丧。
因为我思来想去,也不明白事情错在哪儿,怎么会是个悲剧呢,原本以为图雅带着巴特尔嫁给森格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后来我想,图雅究竟是太有情有义还是太薄情寡义?
我想不明白。
此前我一直以为事情总有个对错,比如好好学习是对的,比如说谎是错的。
比如专一是对的,劈腿是错的。
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才明白很多事都没有对错,无法评判。
图雅刷碗的时候,听见远处森格打井的地方传来“嘭”的巨响,她手抖了一下,碗掉到了锅里。
我想那时图雅肯定意识到了,自己爱森格。
可是她对巴特尔呢?
或许图雅早已把巴特尔当做亲人了吧。
婚礼上巴特尔喝多,跟森格发生争执。
扎雅跟朋友打架,因为朋友说他有两个爸爸,图雅看着这一切,无能为力,躲在角落哭起来。
故事戛然而止。
想起一首很老的歌,是黄品源和莫文蔚一起唱的:“离开你是傻是对是错是看破是软弱这结果是爱是恨或者是什么如果是种解脱怎么会还有眷恋在我心窝那么爱你为什么”
《图雅的婚事》出现在我人生最为迷茫的时刻,这是一部在悲情的底色上点缀感动的片子。
如果对我的人生有何指点,那便是在最后我们一直盼望的那个看似最为完美的结局中,图雅流下的两难的眼泪。
成全所有人——哪怕抱着牺牲自我的态度,这种观点未必能够在现实中获得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生活的意义在于总有一种伤害和痛苦必须存在。
很原生态的蒙古草原风情,在片子中,故事一直围绕着一口水井,一个残疾的人,一个善良独立的女人展开。
井,在一片干旱的蒙古大地上,在艰涩的人生背景中,成为了幸福的隐喻。
别做太深的解读,就是幸福,整个片子都在寻找那个可以支撑幸福的点。
都在渴望在生命残酷的荒凉的色彩中,钻出一口清泉。
而这一口泉,将无私地流,并将滋养所有的人。
片子里面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很动人,把人们从现代中揪出来,有种重返诗经时代的韵味。
还有很多对白,也是本色地相当精彩。
由于对内蒙的天然的经验积累,本片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提前预支了感情投入,而到结尾的时候我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本片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
另两部是李扬的《盲井》和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
虽然由于口音问题和配乐的偏差影响了观感十分可惜。
这部现实主义影片有着自然气质魅力和十分隐忍的感情表达方式及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入迷雾丛林般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思考,是一部代表性的王全安作品——保留了第五代导演的民族神话史诗,跟上了第五代忽略的现代性问题,却没有陷入到第六代的集体自恋困境中去。
现代性是本片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这个话题从一开始首尾呼应的“两代人打架”镜头开始,贯穿全片。
在不削弱民族性的前提下,本片对于现代性的思考丝毫不亚于《人山人海》《站台》这样级别的电影,然而却不放弃现代化进程对群体的总括性影响。
王全安将发生在陕西的故事原型改到内蒙古,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草原牧民文化提供了民族叙事的样本(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内蒙古较新疆和西藏在拍摄条件、政治风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内地的样本由于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早已消失殆尽。
于是王全安最近一部作品将时间跳回到日战时期的东北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本片围绕着这样几个矛盾展开:缺水和水井的问题,图雅的婚事和巴特尔的归处问题,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与衰亡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以套层的形式出现在画框式的电影镜头里。
(关于前两个问题的象征与暗示,我十分没节操的想到了一代男优加藤鹰宣布息影时某微博媒体账号的评论:他不生产水,他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三个问题有着共同的内核,那就是草原民族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交锋时的表现。
片中故事的节奏跟随着草原的枯水期而发展,直到冬天暴风雪达到高潮。
这种不言而喻的背景交代表明故事的矛盾将逐渐激烈且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矛盾从数年前巴特尔打井不成落下残疾就已经铺垫下来【通过图雅同学宝力尔的介绍,巴特尔曾经是一个非常牛B的博克(蒙古摔跤)手】,这个象征着阳痿的半身不遂像阴魂一样萦绕在全片,于是我们可以是看到全片所有的男人都有着一种难以逃脱的阉割命运。
图雅第一次遇到森格是森格骑摩托车喝醉摔晕在路上,第二次遇到森格后森格开拖拉机被拖拉机轧断腿,可以说森格是一个典型的心理上被阉割的牧民(怕老婆),而之后森格打井的这个明显的“插入”动作也十分容易让人联想称一种恢复阳性气质的表现,更不要提片尾森格带着的那个黑又硬的长长钻井机了,然而倒霉的森格在片尾居然又出现了车坏半路的情况。
而图雅与同学宝力尔的相遇同样是宝力尔车陷沙地,而更让人生疑的则是宝力尔的自己的故事:老婆跟人跑了,连双筷子(筷子,嗯……)都没留下,还有宝力尔的那两个负责献媚的二椅子跟班。
对于土豪普日图的描写不多,最亮的最在于他唯一一句台词,说他从来不喝一辈子都不喝蒙古人喝的最多的——酒,这已经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草原人了。
而替宝力尔在提亲和婚礼上喝酒的图雅则是一个标准的蒙古女人,图雅的坚守与男人们阉割的巨大矛盾才是隐藏在图雅的婚事背后的隐秘内核。
而王全安掏出了关于如何安置巴特尔的问题来转移观众的视线,其实如果没有打井、残疾等一系列事故,巴特尔的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王全安导演所表达的一种草原之美重点在于雄性之美,而现代性问题在这里集中表现为阉割以及阉割带来的选择困难问题。
在本片中,在现代性中出现最多的钱的问题在这里并不突出,仅仅作为故事设定出现,一是因为现实中牧民并不穷,二是因为正如片中的图雅一样,蒙族人对于钱的观念仍旧十分克制,所以本片故事走向受到钱的影响很小,正如图雅所说,“只要带上我丈夫,其他咋样都行”。
此外,本片最突出也是最精彩的表现现代性与民族性冲突的戏在于巴特尔入住养老院当晚,图雅和巴特尔的房间的电视里同时在播放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翠绿草场马匹奔跑的画面,而电视外却是巴特尔自杀,宝力尔意图硬上图雅,草原美的衰败可见一斑。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下关于本片真实性的问题和诗性的问题。
可以说,从我的经验来讲,编剧芦苇(同样也是《霸王别姬》的编剧)对于游牧文化的把捏是相当到位的,这应该归功自编剧体验生活的细腻与真诚。
正是由于真实性程度之高,本片的情节发展很难吸引我,因为我已经十分熟悉图雅的气质,以至于她所有的选择我都能预判到。
本片牧民的真实性主要体现性格中的粗粝(而非强硬,事实上蒙族人是北方民族中性格最温和的民族之一),办事直接(集中体现在平时忍着惹急了跟你玩命的情况),冷幽默(这种幽默的最突出的是喜欢吹牛,还有遇事很淡定),还有很多说话的特有方式,比如巴特尔说恨不得站起来去沙漠死了算球,他姐姐说你要是能站起来我到高兴死了,还有服装,尤其是森格出场的护目镜和媒人带的墨镜和皮夹克,真的是牧民居家旅行装逼必备之品。
关于诗性,本片主要是依靠画框镜头(人物入画出画),长调马头琴配乐和羊群的移动取景来表现,但是个人认为长调的选择并不合适,而没有用呼麦也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吧。
德国摄影师十分淡定的运镜方式对本片贡献很大,草原美在马、羊、骆驼的缓慢移动中奔涌溢出。
关键的线索:井:由于缺水而打井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剧(打井还真是……形象),宝力尔打石油井所带来巨额财富也十分类似。
笛:巴特尔吹的笛子每次都在提亲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响起来,简直就是巴特尔默默的反抗,而巴特尔优美的笛声在养老院的演奏怪怪的,也同样暗示了什么酒:喝不喝酒属于原则问题奶茶:后半有一句利用奶茶和奶子谐意的荤笑话,奶茶始终作为哺乳性质的饮料出现在后半段而本片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余男十分明显的口音问题,这个真应该另找人配音才对,此外还有就是大量的念错念坏台词的情况,完全是赶工省钱的恶果。
音乐也不是很搭,但都是细节问题,不影响大局。
奇特的是,本片在大概一半的位置安排了一句类似于中心主旨的台词: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自杀。
这就像某种文学精神的白话版。
毫无疑问,余男以及其他群众演员朴实无华的表演赋予了本片一种独特的质感美(那场图雅闯进医院,斥责自杀未遂的丈夫那场戏让我最为感动:图雅的蒙族式的强悍、坚强,丈夫的自尊感以及无助感,两个孩子的恐惧感都表现的极好!
)。
虽然很为图雅的惊人之举感动,但萦绕在我脑子里的是以下几个从影片中反映出的有点儿残酷的现实问题: 1、何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乃至更广泛的农村地区的医疗系统才能完善?
他们如何面对各种疾病导致的生活困境?
图雅之所以会想出带着前夫找丈夫的荒唐主意,实在是因为她生活的地方太缺基本生活条件了!
2、如何既能使缺水地区人民生活便利、用上水、用好水,同时又不至于造成环境破坏?
片中几次出现打井的情节,牧民打井的原始与非科学性是否高效、环保让我担心。
3、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强势经济下的文化必然冲击、甚至撼动相对较弱的经济基础下的文化,不仅是蒙古族孩子向往美国或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品,就连整个中国的孩子和大人恐怕都有这样的习惯,有的人愿意承认并能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继承传统精华,开放心胸与眼界、取长补短,而有的人不敢承认还虚伪地给自己贴上“爱国”的标签,扛上“正义”的大旗,动不动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别人,不允许任何批评与异议——多数网路暴民就是这德性,在我看来他们就是那种没啥逻辑思维、又没好好读书,只会盲目喊口号的“文盲式愤青”。
有点儿扯得远了~ 我们真正应该想的是这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孩子既能轻松看到搞笑的美国动画片,又能让他们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血脉?
4、怎样才能提高各地宾馆服务(除了特殊服务)?
与其让暗娼寄生于宾馆、酒店,毁了餐饮服务业的固有形象,不如制定实在的特殊服务制度(例如划定“红灯区”),因为妄图消灭性工作者就如同消灭害虫一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生活中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图雅”?
……
终于找了个时间看《图雅的婚事》。
尽管这部影片能让人看到一股粗砺的优美。
尽管一种哀伤的情绪会裹着影片那种生涩的普通话滚滚而来。
尽管我早知道它斩获了金熊奖。
但还是觉得这是一部笨拙的艺术片。
说其笨拙。
是因为你能看出构思的印记和作者刻意于艺术的方式。
影片中的两个主要男性角色森格和巴特尔都是典型的符码化的人物。
森格的摩托车、三轮车、大卡车、马,种种工具的流变,寓言了一个人想死死地抓住婚姻,但却一遍遍地被玩弄,直到他告别了机械,回到了本真,才发现爱情是一种自然界的产物,不是工业化的产品。
在他扔掉到了道具,扔掉了机械,用生命去掘一口井时,爱情尽管没有像井水那样汩汩而来,但图雅的内心却在一点点地被炸药点燃。
巴特尔更是如此。
他是一个缺失者。
一个近乎失去所有能力的男性牧民,一个“屁牧民”。
一个男性魅力甚至是男性功能的缺失者。
他唯一能够把握住的,就是一点父爱,一点近于无奈的宽容,和他曾经辉煌的男性历史。
不止于人物。
整个影片还表现出了一种对艺术的极度追求,它在过分地玩味“文艺”和“文艺”的特质,它在过分地夸大生活中的反差和人物命运的反差,虽然我不能说这也是一种功利的表现,但还是认为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让我们看看这些极端表现吧:图雅的生存状态是极端的。
男人打井残疾了。
三十公里外的井里也快没有水了。
孩子还小。
图雅因为仗义救人,腰椎受伤几近残疾。
她除了一点不多姿色和人品什么都没有了。
图雅的追求者一宝力尔的人生历程是极端的。
一挖石油的大款。
四次打井才出来油,人生曾经几近崩溃,一屁股债老婆也离弃了他,但终于在他选择自杀的一刻,油冒出来了。
他的人生座右铭是上帝的一句话: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自杀。
他暗恋图雅17年,在似乎显现不出有任何信息传递的状况下,从省城跑到图雅家要实现他多年的心愿。
图雅的追求者二森格也是如此,妻子一遍遍地给人跑,因为有无穷的欲望,森格穷尽所有财产也满足不了她。
但森格又是这场婚姻没有理由的捍卫者,他的人生就是为了满足老婆的欲求而存在。
但妻子最终还是跑了。
图雅的追求者三(一个叫什么普的男人,想不起名字了)。
一味地听话,是个连酒都不敢喝的牧民,懦弱到一切都要听从长辈意见的地步。
他可以说是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诞生”在影片中的。
为实现感染力故事的构思也是构端的。
巴特尔被安排入住的敬老院几乎是痴呆者的家园。
宝力尔为了得到图雅连见死不救的心都有了。
森格为了打井差一点就给炸死了。
图雅在极近绝望的时候,森格终于离了婚回来了。
如上种种,无一不是戏剧效果和“艺术”诉求的实现者,是影片的推动因素,是文艺精神的“精确”诠释。
而这也使影片丢失了自然而然的抒情,进入一种人为的抒情中。
不客气地总结,它是奔着所谓艺术去的。
它所采用的方式是极端的,靠刻意的技术来完成的。
这种方式如一些商业电影的生产形态其实是一样的,某个节点的某个程式、某种人物某种情态,都是非自然的流露。
只不过诉求不同而已。
而且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方式,是张艺谋式一根筋的另一个版本。
只不过题材不同,人物不同而已。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多次地联想到米哈尔科夫和他的《套马杆》,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找来比较一番。
缘此,有关于这部电影导演的王全安的评价,我的看法是,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有艺术感觉的导演,但也是一个有点匠气的导演。
最后,特别要补上一句,这部电影并不难看,也并非不感动人,我只是说了一种看法,而且这是些有些苛刻的看法,还是希望大家看看电影自己做个评判。
图雅的婚事,离婚再婚,带着前夫再婚。
这就是故事。
故事也好,世事也罢,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
我在婚事里看苦难,以及苦难的秩序。
苦难还要有秩序么?
苦难只能且必须生生世世下去?
图雅的生活很苦。
如说是电影,这个苦,观众司空见惯,看到的电影只不过是一块布上的光影流动。
王全安怕是想,苦惯,别再吓着了吧。
也是,将苦难拍成恐怖片?
况且,不苦的电影,苦过的人,依然会觉得苦。
水是苦难之源。
没有水,一切白搭。
没有水,苦难开始,更多的人事物搭进去。
巴特尔搭进去了,一个英雄只剩下名号和回忆。
图雅眼看也要搭进去了,一个家的平常还能不能够继续?
森格来了,他步巴特尔之后来掘井,娶了图雅担这个家。
水也是幸福之源,水很平常,幸福也很寻常。
宝力尔,他打井,他的井不出水,冒石油。
当初他为石油离了婚,现在他与图雅婚事不成,因为他的井出的不是水。
他错,后悔,仍走不到一条路。
巴特尔揍他,森格也揍他。
森格老婆跑了,车丢了,回来打口井。
于是在一起。
一起是大团圆?
是幸福?
王全安没这么说。
我看,幸福在,苦难还在。
相同的苦难下,人才拥有相同的尊严和信念。
不能拥有相同或类似的苦难,就不能拥有相同的幸福。
这是苦难的秩序,生存的秩序,以及幸福的秩序。
对“中国特色”多少麻木
看这种片真闹心。
边远地区
上课时候看的。
余男是个好演员。
带着残疾的前夫再出嫁,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只不过余男的演技和扮相确实挺不错。
余男灰头土脸的样子很吸引人,为什么那么贫穷险恶的地方要生那么多孩子,一个放羊为生的寡妇生养四个孩子,难以想象。想想白天骑马放羊拉扯孩子晚上倒头就睡,也不用担心失眠没时间烦恼吧,其实这种生活挺简单纯粹。
把这个金熊奖看了,芦苇威武。★★★★
余男的方言怎么可以讲得这么好,真是有语言天赋啊。唉,有语言天赋的人最好不要学语言学科,业余的就可以学得很好。
蒙古烤全羊,贼好吃~
别吹了,也就那么回事,无论是表演还是成片,男演员一个个如同死人
这种故事主线清晰,表演真实流的片子还真是我的菜。余男是个好演员。
婚姻就是一场对赌,筹码,玩儿法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坐在赌桌两旁,还是面对一个方向,还是有一个玩不起,或是犹犹豫豫,或是先离场……有人盆满钵满,有人倾家荡产,当然也有怎么进来怎么出去。所以,入场之前,务必好好想想,这局,不一定非要玩儿,这局,你身旁那个人值得你入场吗?
这个封面乍一看好像帽子上挂了流苏的唐长老...
不太理解有人看到流泪了,我不至于心狠至此吧,起码图雅是有依靠的,几个男人都愿意接纳残疾老公,这逼男人不知好歹搞自杀这一套真把我看无语了
一桩婚事,几个男人,低调内敛的故事,不带着丝毫都市的刻意煽情
余男穿上棉大衣,披上头巾之后还真像个乡间大婶
语言:普通话(?)
假写实、假原生态、假不动声色,其实全是做作。王全安当年演“北京,你早”,我就看出来这个文盲会在“假文艺真二逼”的路上一路走到黑~~~~~~~~~~~中国现在的电影导演,几乎全是文盲!——而人们却普遍认为导演啊,都是有思想的人!——这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妈了个逼~~~~
干脆利落有信仰,结尾稍稍跑偏,到妻子给丈夫敬酒时结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