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实验室走已经十二点了,依然倔劲上头回到宿舍把本片看了。
整体感觉挺好看的,超出预期,优缺点分明,但是又瑕不掩瑜,在悬疑片的故事构造上面可谓登峰造极本片叙事上面的特点非常明显:抽丝剥茧。
不同于很多电影最后时刻的惊天反转,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把整个故事几乎所有的推理推翻,告诉你其实是怎样的,这样的故事其实是处于一种对立的结构,打破立在你面前的这扇窗户,就可以看到实情在窗户另一侧。
本片的推理过程更像真实生活中的推理,没有那么绝对的大反转,而是一点点的抽丝剥茧,一点点的得出新的结论,迫近真相。
就像剥洋葱一样,剥掉最外面的一层,你以为看到的是圆葱的心,其实不过是新的一层外皮罢了,一层层故事解读下去,你以为是阿吉撞死的廖子凡,随后发现是邱部长撞得,以为发现了真相,最后故事最深那一层,你发现其实是Maggie撞的。
同理在受害者那一边也是一样,一开始以为是白莲花的小情侣两个人惨遭不幸,女主角悲伤过度走不出来,然后发现其实有第三个人的故事,再发现他们原来是一伙劫匪,与其说不幸,不如说是报应。
在男主角这边也是,我一开始以为这个记者反应很快、年轻有为,因为爆棚的正义感想要厘清整个案件的真相。
最后我们知道,他其实也是心里有鬼。
这就到了第二个比较吸引我的点,本片有非常强的罗生门的感觉,并且把这种人性本恶的罗生门与前面提到的悬疑、破案非常有趣的结合在了一起。
每个人讲述的案件、透露出的信息都只是对自己有利的,此时你要怎么找出真相呢?
你要怎么整合这些信息呢?
我们主要跟随男主角的视角去经历这些情节,这里男主角的推理能力设计的还比较合适,很聪明,又于理有据,推理的还算合情合理。
罗生门要映衬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所有参与者们的性本恶。
不同于很多悬疑电影,最后的恶只来源于一个点,本片的视角几乎是众人皆恶,每个人都很恶,没有好人,只有坏人,每个人都在利用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全心全意为自己服务,爆棚的正义感、一心付出的大义,全都不存在的。
本片几乎是一个个把涉及到的角色的镜花水月打破了,露出里面的真相给你看,这一科你只想收起自己的怜悯,坐山观虎斗。
I, said the Sparrow,With my bow and arrow,I killed Cock Robin.Who saw him die?I, said the Fly.With my little eye,I saw him die.Who caught his blood?I, said the Fish,With my little dish,I caught his blood.Who'll make his shroud?I, said the Beetle,With my thread and needle,I'll make the shroud.Who'll dig his grave?I, said the Owl,With my pick and shovel,I\'ll dig his grave.Who\'ll be the parson?I, said the Rook,With my little book,I'll be the parson.Who'll be the clerk?I, said the Lark,If it's not in the dark,I'll be the clerk.Who'll carry the link?I, said the Linnet,I'll fetch it in a minute,I'll carry the link.Who'll be chief mourner?I, said the Dove,I mourn for my love,I'll be chief mourner.Who'll carry the coffin?I, said the Kite,If it's not through the night,I'll carry the coffin.Who'll bear the pall?We, said the Wren,Both the cock and the hen,We'll bear the pall.Who'll sing a psalm?I, said the Thrush,As she sat on a bush,I'll sing a psalm.Who'll toll the bell?I, said the Bull,Because I can pull,I'll toll the bell.So Cock Robin, farewell.All the birds of the airFell a-sighing and a-sobbing,When they heard the bell tollFor poor Cock Robin.NOTICETo all it concerns,This notice apprises,The Sparrow's for trial,At next bird assizes.
我给大家提供另一个思路去考虑这部电影我只考虑逻辑上的自洽。
第一点阿吉的死没有交代,看到豆瓣的朋友们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邱哥杀了阿吉,这一点逻辑上不能自洽。
当你看到结尾知道是maggie开车出车祸,邱哥擦屁股找阿吉。
所以邱哥没有必要灭口阿吉,毕竟他都没有告发女主,阿吉也没有勒索他。
而他被引过去出现在现场第一反应是提醒男主先报警。
阿吉想要说出事实,分别通知了阿邱和男主。
而阿邱知道这件事在,逻辑上会第一时间通知女主,那么女主完全有可能动手杀阿吉。
第一防止阿吉说出实话后阿邱觉得纸包不住火出卖女主。
第二可以杀鸡儆猴,也就为之后在女主楼下阿邱把一切包揽下来提供了逻辑。
第二点是1300万的巨款最后没有提及,这应该是本剧比较核心的问题。
所以我仔细的讲一讲。
看悬疑剧我们总要去考虑剧中每一个人的行动逻辑。
逻辑都能自洽就算是很不错的电影了。
重点来了故事主要是两条线第一条线。
女受害者,前男友,坏警察绑架富家千金。
坏警察杀害富家千金,女受害者和前男友开车携款逃走。
发生车祸第二条线。
男主工作聚会,解散后男主车坏半路,女主开车送阿邱,与女受害者,前男友发生车祸。
我们把所有暗线都挑明直接考虑逻辑。
男主是一个非常具有观察力的人,并且心思缜密,胆大过人。
9年前发生车祸,在大雨天,目击车祸后拍照,未第一时间下车。
相比开头张立委车祸,男主第一时间赶到下车拍照。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刚入职紧张?
或者说在一个下雨天距离车祸现场二三百米,他认出了是老板的车,毕竟他也说照片被删了几张。
认不出车牌但是可以看到路边远视镜上的大概。
那么也总该能看得出下车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吧。
从相机的照片来看,拍摄的时候是在车上并且雨刷并没有坏。
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大概率不会选择第一时间下车。
然后他下车看到车上一男一女,后座有钱他拿走200万。
并且离开时听到女受害者有呻吟声。
之后报警,成为目击者。
但是没有交代200万的去向。
也就是做贼心虚的男主。
9年后,男主追查肇事案件的理由有四。
第一是乌龙报道后,男主被迫离职。
他与女主说,我的相机照片被删了,能碰到相机的只有阿文。
要通过追查这件事扳倒阿文。
第二是自己的车是事故还魂车,惊弓之鸟不会考虑仅仅只是巧合,在逻辑上会怀疑女受害者或者第三人通过这种方式暗示他拿走了钱。
惊弓之鸟的他依然也会知道有双眼睛盯着他。
他需要把知道这件事的人团灭。
第三是可以通过调查之后获得剩下的1300万。
同样需要团灭第四是如果刚刚我们分析的逻辑行得通,他可以敲诈老板阿邱。
通过电影的叙述第一理由没有展开和后续提及。
那么只剩第二第三理由。
那么他只需要跟车祸受害者这条线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去查肇事者是谁,完全多此一举。
也没有必要去找坏警察要肇事者的车辆信息。
坏警察原本可以拒绝但还是给了他车辆信息,唯一能说痛的逻辑是坏警察并不知道是肇事者拿走了钱还是目击者拿走了钱。
谁最后找到自己灭口谁就是拿钱的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第四理由成立,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男主的确在车祸现场认出了老板的车及主驾驶下车的女主。
因为他一开始不知道有第三人。
那么他需要做的就是敲诈老板和灭口女受害者。
所以他带着女主去找女受害者就值得玩味了,当找到女受害者后需要做的就是摆脱女主后单杀女受害者。
但没想到第三人出现绑架女受害者。
中间他去求德哥帮忙,德哥无奈答应但是都明白他不一定会帮忙,因为男主只是一个失业的记者。
这一点很重要。
男主第二天找女受害者偶遇逃跑的人。
阿吉因为并不是车祸中的开车人,所以也没有理由去找女受害者,而逃跑的人也不是女性。
逃跑这个事件只有逃跑人男主两人知道,而阿邱通过第三人称叙述过,所以坏警察也被排除。
综上所述逃跑人就是阿邱。
通过德哥给的定位男主找到了坏警察绑架女受害者的大体位置。
并且最终单杀坏警察。
故事达到了高潮,重点并不是坏警察有多变态,女受害者被肢解有多残忍。
而是男主开会前的那一通给德哥的电话。
电话的内容主要是通知男主他会以目击者的身份出现在案件中,并且是正当防卫。
这里对前面邱哥和阿文对男主说的有个点题。
目击者永远是目击者,不会是参与者。
随后男主向德哥对于案件发问,不会再出什么问题吧。
上文我们说了有个重点,男主让德哥帮忙找女受害者的时候,德哥先是推脱然后让男主回去等消息。
而如今德哥会主动联系男主,并且交代了这些完全没必要通知男主的通话内容。
我们从德哥的逻辑出发,第一是因为男主破了大案德哥出于感谢,当然语气中没有变现这一点。
第二是因为男主升职成了主任为了以后得合作,那么这通电话就说得通。
而男主反问不会出什么问题吧就显得不合情理。
第三种可能是德哥得到了男主什么好处,所以打电话通知,然后男主理直气壮的反问。
德哥也是个比较势力的人这种可能性也就说明了第三种可能性最大。
而电影直到最后都没有在提及男主偷拿的200万和坏警察得到的1300万。
女主的行事逻辑很简单,通过出卖自己来保全自己,掩盖自己车祸肇事,控制邱哥达到自己升职。
而在邱哥的回忆中出现女主因车祸流产大概率不会是骗人,或者纯粹只是因为通过细节提高自己谎言的真实度。
不过对主线没有影响。
坏警察的行事逻辑就是为了找回钱,把女受害者和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团灭。
女受害者只是被剧情所推动。
我们观影的过程中影片反转反转再反转,如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
那么也就说明影片中出现的记忆和第三人称的记忆闪回都可能是虚假前段。
结局是按照男主的逻辑得到了男主想要的结果,团灭女受害者,坏警察。
要挟老板让自己上位。
得到剩下的1300万。
最后一段男主开会一边讲笑话一边回忆肢解现场单杀坏警察也是挖了个大坑。
但是这的确是个冷笑话,而故事并没有点题。
男主并不是傻乎乎的小明被故事发展推着走并且最后看到了不应该看到的也没有意义的真相。
最后的笑容可以证明这一点,男主其实是把自己包装成的这样一个傻子,他并不是逐渐黑化。
因为他拿走200万时就注定要去杀女受害者。
而与德哥突然升温的关系就印证了这一点。
那么男主是不是也有可能找到了坏警察,发现坏警察并没有杀女受害者,而自己选择团灭对方呢。
因为主线中所有的关键点,尤其是来自于女受害者和坏警察的信息大多数来自于男主的记忆闪回。
他也就有可能如同邱哥一样,隐瞒了真相,团灭了坏警察两人。
那么目击者追凶的主题便是真正的凶手就是本不该参与其中的目击者,目击者操控了一切。
只是本人的一点拙见,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知道这部片子是因为之前搜韩国那不目击者,突然发现有部国产的分很高就打算看看,前期的剧情和人物我觉得乱乱的(可能我没认真看吧,在外面看的有点吵分心了),后半段回家看之后越看越吓人。。
不断反转不断重演。。
我到现在都没太搞明白那场车祸到底谁才是凶手。。
包括那个徐爱婷最后的那一幕。。。
我真的评选为我今年最害怕的一幕,,一出来我真的吓得半死,后半段直接离手机十米远+拿手挡着才刚看完,就怕又切到那个画面。。
到现在都没缓过来,,都冒冷汗了。。
本来想给四星(因为我自己打分总爱高点),但是因为那一幕太吓人了我就给三星🤢🤢再加上感觉编剧在剧情里藏了太多东西了有点看不太懂了。。
最近挖到宝了,因为要帮别的影评号写稿,发现了一部很耐看的台湾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在这两周的豆瓣口碑榜上都是第一名。
看完之后不禁感叹,宝岛片尺度真的好大!
影片不仅汇集了B级片的各种视觉元素——船戏、撕票、肢解, 而且还大胆披露了台湾政界的阴暗、新闻行业的伪善与警局的腐败。
而在吸睛的元素之外,剧情也算得上是严丝合缝,支线众多但环环相扣,借助闪回剪辑,剧情在层层反转之后,真相水落石出,借用豆瓣网友二十二岛主的一句话,“一开始以为是只值15块的廉价惊悚片,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价值1000块的好故事。
”无剧透的部分已经结束了,接受不了剧透的童鞋,请看完再撩。
以下轻度剧透:台北一家报社的记者王倒霉是茶农之子出身寒门,凭借大学新闻老师兼报社领导邱大力的栽培,事业风生水起左右逢缘,如今已成了报社一把手,深受重用。
别看王倒霉年纪轻轻,却处事老练圆滑世故,很会“来事儿”,常常带警察局长去松骨排毒,在警局也很吃得开,经常能帮他查一些黑料。
最近,王倒霉的事业又迎来了一次小高峰——王记者目击了一次车祸,看着车内血流如注的伤者,没有立刻报警,却凭借过硬的职业素质认出了立委和G奶嫩模,并第一时间报道了两人的“婚外情”,赢得了领导的嘉奖。
结果没想到乐极生悲,王记者被立委反将一军——原来他和嫩模在数月前早已偷偷领证,两人是名正言顺的夫妻,给报社寄去了律师函,报社头版发文致歉,王倒霉也为此丢了工作。
不仅事业大起大落,王倒霉的情路也是蜿蜒曲折——影片开场不久,邀请多年女神兼女同事兼学姐麦满芬共进夜宵被狠狠拒绝,导致走神被撞了车,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更扯的是,王倒霉去好基友阿吉处修车时,还被告知自己新买的二手宝马竟有可能是翻新车。
不服气的王倒霉通过警局人脉一番调查,发现这车还是辆“还魂车”——原来这辆车九年前出过一次事故,车主廖短命当场毙命,肇事司机逃逸,而事故报告里目击者一栏,赫然出现了自己的名字。
虽然此时已经没了记者的身份,小王还是决定对这起车祸展开调查,却发现这里面的水还真不是一般的深——这场九年前的尘封事故,竟牵扯了多起绑架凶杀案,而看似无辜的好基友阿吉、心心念念的女神麦满芬、对自己亦师亦友的老师兼上司邱大力,都与这次事故脱不开干系。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也渐渐发现,小王执意调查这起车祸的目的,也并不单纯……好啦,轻度剧透的部分也已经结束啦。
以下内容请确保观影之后再服用哦!
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剧透预警影片的主干是王倒霉如何通过一辆还魂车破解九年前那场车祸背后的秘密,咱们先看看他在开始调查案件之前,影片给出的一些比较关键的背景信息:1.王倒霉和学姐麦满芬之间的暧昧关系。
一开始学姐对王倒霉不屑一顾,却因为一条短信悲从中来,主动对王倒霉投怀送抱。
2.王记者和学姐麦满芬在大学时都修过同一个老师——邱大力的课,后来两人都成了邱大力在报社重点栽培的爱将。
3.王倒霉和邱大力、基友阿吉都是老相识,阿吉和王倒霉显然更为亲密,两人常常一起撸串喝酒,从王倒霉视角来看,阿吉和老婆也相当恩爱。
4.王倒霉是茶农之子,常用很贵的茶叶贿赂警察局主任,还经常带警察局长去松骨,查还魂车车牌号一事,就是通过主任给警局新来的愣警察李大刀下的任务。
5.王倒霉在报社有个死对头仲文,常常不给他好脸色,王倒霉被裁员,据麦满芬透露,就是仲文从中作梗。
知道了这些,接下来就是平民王倒霉破案/观众揭开真相的过程了。
王倒霉通过调查车牌号发现,九年前自己曾经目睹的一场发生在新店山区的车祸中,死亡车主的车竟然鬼使神差地回到了自己的手上,惊奇之下点燃了回忆,开始翻看车祸那天,也就是2007年8月30日(影片拍摄时间是2016年),还是实习生的自己在现场拍的照片,若有所思。
随后开始了查证“三步走”——第一步,找到学姐帮忙进入报社,翻阅车祸当天的新闻,发现很多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许姓富商女儿遭绑架”一案。
第二步,继续跟进车祸报道,发现一个月后的新店地方报,“女性生还者失踪”。
第三步,再次翻看自己车祸当天拍的照片,发现8月30日的照片少了几张,而只有仲文动过自己的相机,推出第一种可能——仲文与此事有关,因而想要嫁祸自己。
然后王倒霉想起,学姐有个亲戚在当事人徐害怕所在的医院上班,通过学姐要到了病人资料,找到了徐害怕家,谎称自己是徐害怕的同学,套取徐害怕的下落,却发现徐害怕的家人对此含糊其辞。
但王倒霉再次开了茶农之子buff,在徐害怕家喝茶时发现,他们家境虽然普通,所用的却是上好的茶叶,不仅很贵而且难买,于是挨个查访了当地茶店,终于找到了徐害怕买茶的茶店,还巧遇了来拿茶叶的徐害怕。
此时观众也可以发现徐害怕是个瘸子,对车祸当天发生的事同样支支吾吾,只说那天男友酒驾,才发生了车祸。
但王倒霉回家翻阅事故案宗时,却显示当晚车主没有喝酒,打电话给徐害怕核实,刚好听到徐害怕被绑架的声音。
王倒霉找到了茶店老板,要到了徐害怕的地址,赶到徐害怕家时,徐害怕已经不知所踪,只看到一个穿牛仔裤的身影,王倒霉追出去,却被一辆车故意撞伤,进了医院。
包扎完已经是下午5点,才发现手机上有一通留言,是徐害怕的求救,王倒霉请求警察局长帮忙调查,自己则回家研究照片里的车牌号,推测出了几个可能的号码。
随后王倒霉再次来到警察局找主任帮忙,但主任不在,于是再次找李大刀查车牌,却发现结果里出现了报社前辈、大学老师邱大力的名字,正在疑惑时王倒霉接到基友电话,说是关于九年前的车祸有话要说,赶到基友家却发现基友已死,而邱大力也在现场。
王倒霉和邱大力对质,邱大力说车祸当天,是基友借自己的奔驰车把妹,喝醉了结果出了车祸,基友发现王倒霉在调查此事,怕事情败露,所以跟踪了徐害怕。
王倒霉找到徐害怕住处时,基友正准备跟徐害怕私了,没想到门没关,徐害怕也不在家,王倒霉正在逼近,基友只好仓皇逃走,也是他开车撞了王倒霉。
王倒霉对此将信将疑,此时警局查到了那通电话留言的位置,却是一栋住满了人的大楼。
王倒霉主动加入了扫楼队伍,在按响楼里其中一户的门铃时,画面中出现了被绑架的徐害怕。
观众心说:这是要破案了?
然而进度条却暴露了一切。
开门的竟然是车牌号小王子•李大刀,王倒霉敏锐的直觉让他冲进去救人一命,却扑了个空,家里并没有别人。
但细心的观众也可以随王倒霉的视角发现,李大刀的“家里”有很多照片,却没有一张里有他,留下伏笔。
王倒霉很沮丧想找学姐沟通案情顺便做做运动,却在学姐家楼下发现了学姐和老师的奸情。
王倒霉找到老师,操作一手真•打脸:2007年8月30号那天,正是基友向妻子求婚的日子,不可能出去把妹,更不可能找老师借车去山区,戳破了老师的谎言。
此时王倒霉已经知道不能再信任学姐,只能凭直觉只身闯虎穴,再次找到李大刀住处,发现应门的是位老阿姨,原来李大刀其实住隔壁,只是帮出门旅游的阿姨看几天房子。
兜兜转转终于找到凶手家门口,却被李大刀制服,从两人的对话中揭开了那场车祸的秘密,也揭示王记者追查案情的原因——李大刀、徐害怕和死去的车主廖短命原本是一帮天天乱交吸毒的小混混,一觉醒来发现没钱搞毒品,决定绑架徐姓富商之女套点现,李大刀负责看人,徐害怕和廖短命负责拿钱。
当徐害怕和廖短命拿着钱唱着歌夫妻双双把家还时,却发现了李大刀的psychopath属性——因为小孩太吵直接撕票了,两人扔下李大刀落荒而逃,却撞上了另一边在车里正搞些不可描述的老师和学姐的车,廖短命和徐害怕重伤。
老师和学姐为前途扔下伤者逃走,车子被紧随其后的王倒霉拍下模糊照片,第二天上交时直接被老师删掉。
但王倒霉也不止拍了照片,在寻求帮助之前,还偷偷拿走了两百万赃款,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王倒霉是如何用这些钱打点上下,步步高升。
之后赶到的李大刀拿走了剩下的钱,补刀杀死了廖短命,拎走了徐害怕当性奴,锁在自家炕上,天天白日依山尽,以为能日久生情。
没成想徐害怕趁自己不备,带着所有的钱过起了隐居生活,还给家里买贵茶叶。
为了找到徐害怕,李大刀还专门跑去当警察,却碰上了做贼心虚的王记者,还通过跟踪王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徐害怕。
当王倒霉最终找到自己时,李大刀也不忘炫耀一发自己的战利品——王倒霉推开门,发现了被肢解、已奄奄一息的徐害怕,你以为这就是最后的暗黑结局?
Naïve!
接下来,果然上演了反派死于话多的经典桥段,得瑟着得瑟着就被反杀了。
但结局显然比凶手得逞要更暗黑——大难不死的王倒霉找到即将竞选立委的老师,勒索了两百万。
影片最后,老师当上了立委,小三学姐被安排到电视台,王记者平步青云成为公关部主任,以两百万祭徐害怕在天之灵,一切风平浪静,但随着王倒霉的黑化,观众正义的幻想也彻底破灭。
通过前面的背景交代,《目击者》的主线经得起推敲,众多副线也有板有眼。
副线1:老师和学姐的婚外情-学姐和王倒霉的暧昧关系让学姐对王倒霉态度180度大转变的那条短信,正是来自老师本人。
而之后学姐也一直是将王倒霉调查进度向老师汇报的卧底。
影片将近结尾时的闪回中,王记者在撞伤手臂之后,就已经发现了自己失去记者一职,其实不是因为仲文作怪,而是学姐为自保从中作梗。
副线2:基友和王倒霉的关系-基友和老师的关系-基友和老婆的关系从多次闪回来看,其实基友曾经和老师关系很好,也许基友就是因为车祸帮老师脱罪,两人渐行渐远。
那个在徐害怕家楼下撞王倒霉的人是谁,基友是怎么死的,影片都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我猜测,都是老师搞的鬼。
副线3:老师和王倒霉的关系老师原本是将王倒霉领进新闻大门的一个人,但两人的相熟、老师对王倒霉的格外照顾,也许正是因那场车祸而起。
老师删掉了实习生王倒霉拍摄的有可能显示自己车牌号的车祸图片,又以没有拍到车牌号为由拒绝采用他的照片,杜绝暴露自己的可能性,还谆谆教诲,告诉他记者的工作是见证、记录和陈述,要“跳脱出来”,应该是不干涉记录者,邀请他实习结束后在报社工作,目的可能是养在身边培养感情以防后患。
但后面的故事却撕掉了老师的假面——什么见证与记录,自己为了前程能撞人逃逸,还要挟自己的学生“你要当15分钟的英雄,还是继续跟我混”。
当上了公关部主任的王倒霉不再倒霉了,意气风发地给后辈们讲了一个段子:书店老板声称自己有一本“最恐怖的故事”,价值一千块,骗顾客买下之后说,千万不要看最后一页,因为最后一页最恐怖,顾客把书买回家后耐不住好奇,翻到的最后一页,发现上面写着,建议定价15块。
这个段子和影片的主题珠联璧合,堪称点睛之笔。
呼应了前面分别借由多个角色说出的关于真相的一些语句——徐害怕:我这个当事人都不想追查了,你一个目击者追什么呢?
邱大力:和九年前一样,你所掌握的,只是部分的真相李大刀:每个人都想查到真相,知道了,然后呢?
追求真相,却发现真相比谎言更残酷、更赤裸,私以为,人所能够制造的最大的暗黑,莫过于此。
片中还有一个细节,王倒霉电话中听到徐害怕被绑架,找到茶店老板时,表停了。
而片尾王倒霉变成了王主任之后,那块表又有了一次特写,我们可以发现,表仍然停在那一刻。
徐害怕给王倒霉打电话的时间是夜晚,而王倒霉赶到茶店时已是凌晨,那么表到底是什么时候停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猜想王倒霉之所以一直没有修表,也许就是为了记住那一刻里,在自己心里悄悄改变的东西吧。
除了剧情和细节值得把玩之外,《目击者》众演员的演技也都在线,不仅两位女主角都有大尺度戏份福利,李安的二公子李淳也奉献了令人惊艳的表演。
如此之高的完成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这仅是导演程伟豪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在我看来,《目击者》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有节奏地将信息“喂”给观众,最后才让观众自己拼凑出完整的前因后果,和主角一起找到真相,营造出一种近似于真人密室逃脱的浸入式体验。
很多人说悬疑片的套路“都一样”,我却觉得,这正是因为好的悬疑片,都具有这种“同步解谜”的特质。
也正是这种特质,使得捋顺序、拎剧情,也成了一种享受,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留言告诉我哟。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电影公众号电影渣,一起撩电影。
前面一大部分讲述了一个正常逻辑推理出的悬疑剧主线,后面小半段在这条主线中的每一环每个角色,都做了适当的旋转,也就成了一部都是凶手的凶杀案,一位凶手自己找寻自己的历程。
一个谎言背后需要有无限个谎言来掩盖,做过的事必定留有痕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生路上,有时走着走着,啥是主要推动我们前行的?
是那些不堪的过往,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目击者》的另一个名字是who Killed Cock Robin 这首暗黑童谣早已成为各种悬疑作品的范本 而在本片的运用也恰到好处Who killed the cock robin?
I,said the Sparrow,With my bow and arrow,I killed Cock Robin.童谣的开头麻雀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在所有鸟儿哀悼结束后 法官宣布下一个受审的即是麻雀NOTICETo all it concerns,This notice apprises,The Sparrow's for trial,At next bird assizes.这是影片的第一个主题 善恶终有报知更鸟是谁?
是富商的千金 是徐爱玲 还是那个忠厚老实的阿吉?
比起对知更鸟身份的探讨 麻雀的身份更加引人深思绑架三人组 邱部长 女记者 甚至是隐瞒犯罪的阿吉 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只麻雀童谣的第二段 每一只飞虫和禽类 都在哀悼知更鸟的逝世Who saw him die?I,said the Fly.With my little eye,I saw him die.绑架三人组 邱部长 女记者 阿吉和小齐 他们每个人都是那只麻雀 但在成为麻雀之前 他们曾是那只苍蝇观影中 我看到有无数个弹幕刷着 为什么不报警?
明明每个人都是目击者 可为什么没有像童谣中的苍蝇那样 大声的向审判长宣告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为了那一点点的秘密 可以牺牲那只知更鸟最后的最后 那个关于小明的冷笑话“建议零售价十五元”的台词被消音了翻到最后一页时的小明 其实已经不爱看鬼故事了 未来的他会把手中一千元的书 用同样的计谋卖到一万元 那时的他还会想起曾经跋山涉水寻觅鬼故事的自己吗?
王逸齐是什么时候发觉自己苦苦找寻的不是鬼故事呢?
是在那个雨夜 初生牛犊的他和刚刚萌芽的正义感 被两百万元蒙住了双眼 至此跌入深渊还是心负愧疚杀死变态杀人犯后 坐牢和升官的两难的抉择 最终坐上王主任的权力交椅这才是人性常态 少有的是正义感 常伴的是权力和利益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七号影库(Theater7)我们所认为的真相往往是片面的,因为没有人可以站在他人的角度完整地通晓人性。
七号评分:7.60剧 情 简 介小齐(庄凯勋饰)是一名社会线记者,一天他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发生了车祸。
所幸人没事,他将车开到朋友阿吉的汽修厂让他帮忙看看。
阿吉检查后告诉小齐,他这辆车之前就出过事故。
小齐很气愤,自己的车刚买不久,没想到竟然是辆事故车。
他想去查查这车到底出过什么事故,于是来到警局,找到警局的王组长调查这辆车。
因为平时没少送礼,王组长很快就答应下来,他将事情交给新来的警员阿纬(李淳饰)调查。
几天后,车子资料给到了小齐,原来这车9年前就出过事故。
车里有一男一女,男的死亡,女的受伤后在医院失踪,而肇事者并没有找到。
小齐回忆起9年前,他是那起事故的目击者,正是他第一个到现场报道了那起新闻,才转正成为一名记者。
真是无巧不成书,他万万没想到如今这辆事故车竟然被自己买到了。
这就像是命中注定,小齐决定调查当年的事故。
他翻看9年前自己拍下的照片,发现里面竟然少了几张,而当时只有编辑部长仲文碰过他的相机。
难道仲文是肇事者?
这仅仅是猜测,小齐认为找到在医院失踪的女子才是关键。
于是他将事情告诉上司小M(许玮甯饰),并通过她的关系,在医院里调出了失踪女子的资料。
女子叫徐爱婷(柯佳嬿饰),两人通过地址找到了她家,可他们发现徐爱婷并没有回来过,只是经常往家里寄茶叶。
通过这个线索,两人又找到了茶叶的卖家,并通过商家找到了徐爱婷。
徐爱婷一瘸一拐的,她似乎不想谈起车祸的任何事情,也不想找到肇事者,只是说死了的是他男朋友,车祸是因为男友酒驾。
小齐感到非常奇怪,他隐约觉得其中一定有什么隐情,于是他给徐爱婷留下了电话。
晚上到家后,小齐查看资料,他发现资料显示徐爱婷的男友当时并没有喝酒。
那为什么她要说谎?
正想着,一个电话打了进来,正是徐爱婷。
电话那头的她希望小齐不要再查这件事,她只是想过平静的生活,正说着,徐爱婷发出了尖叫声,似乎有人闯进了她的屋子……影 片 浅 析有人说影片的创意类似于《看不见的客人》,可我认为该片和《看不见的客人》的内核都是《罗生门》,尤其是这一部,后半部分的精彩就是来源于“罗生门”式的重重反转,不同的是,影片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一条支线,并辅以惊悚和恐怖的元素,让情节变得更为丰富,也更有可看性。
“罗生门”式的故事就是探寻人性的黑暗,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不是来源于我们所未知的灵异现象、鬼魂诅咒或者突如其来的叫声,而是来源于我们每天都实实在在会遇到的人。
当你发现身边没有一个是“好人”,人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着一些昧着良心的勾当,看似衣冠楚楚实则猥亵不堪,甚至自己在不知觉中也成为了这种人,这才是最恐怖的。
影片中有非常多的角色,各有各的特点,而其中能称之为“好人”的屈指可数。
主角小齐一腔热血追求真相;部长老邱温文尔雅体恤下属;美女小M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警员阿纬勤勤恳恳天真无害,可这些都只是表象,每个人都为了个人目的披上虚伪的外衣,不以真面目示人。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让彼此之间取得一个信任”真是太难了!
在现实中,处世久了我们会发现,真正无害的是那些喜怒形于色的人,是否喜欢你,从他们脸上就看得出来,这种人不太受欢迎,常被认为情商低,可他们不会在背后捅刀子,影片中的仲文就是这种人。
有一定阅片量的朋友应该很早就能察觉,往往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个“恶”的角色一定不是真恶人,仲文从一开始就没给小齐好脸色,而真正的做局者一定是最深藏不露,深得你心的那个人,毕竟要欺骗一个人首先要取得他的信任。
导演用一个鬼故事作为影片的结尾,你以为它很恐怖,其实它是个笑话,这意味着小齐在历尽千辛万苦寻到真相后却发现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做了这么多无用功就是个笑话。
你乍一看是个笑话,其实它是个很恐怖的故事,有多少所谓的“成功人士”看着外表值1000块,其实骨子里就只值15块,谁知道呢?
最恐怖的不是诅咒、鬼魂,而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好人”。
看许玮甯演了那么多柔弱型女强人,这里演了个小三疯婆子也不错,真的是气质型美女。
李铭顺老师演了《打工的人》傻乎乎的屌丝,在这里又演了事业成功的大叔,好的演员真的是百变!
一件9年前的肇事逃逸,引发了后续这么多故事,编剧确实可以!
故事各种反转,登场人物不多,在已知的人物里揣测真相其实也不难,出场几秒的富家孩子被绑架的信息,在后面变得很有用,徐爱婷三人的绑架勒索,杀人灭口,然后逃跑,遇到了邱主任和女主,引发了后续。
男主见财起意没有救人,而是拿了200w,在故事最后也杀了罪魁祸首小警察。
鬼故事结束搭配男主跟女主的对视,太有feel了!
(文/杨时旸)如果非要找出一部电影进行类比,那么声名大噪的那部西班牙悬疑片《看不见的客人》可能和这部来自台湾的《目击者之追凶》颇为相似,《目击者》同样反转反转再反转,气氛紧绷,悬念诡谲,命运翻覆,和那部西班牙神作相比,这部电影其实有着更幽暗的底色。
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开始都看起来善恶分明,黑白清晰,但到最后,变得一团混沌。
清晰的开始抖动,明确的开始模糊,坚信不疑的都分崩离析。
这部《目击者》之所以被很多人惊呼为年度华语最佳,除了那份一直密不透风的悬疑感以及人性谜题的设问,更多的还来自于演员不动声色但扎实的表演,李淳——李安的儿子——出演了一个看起来胖乎乎、老实巴交的男孩,一位内向,不谙世事的警察,最终却翻转了身份,嗜血又阴郁,还有男主角庄凯勋和许玮甯,曾经提名过金马奖影帝影后的殊荣,他们操持着生活化的对白,松弛地搬演了一幕幕犹如生活本身一样的桥段。
某种程度上说,这部极度戏剧化的故事的成功是由所有可信的细节铸就的。
作为一部悬疑类型片,《目击者》不可避免搭建了一个“无巧不成书”的巧合构架,报社记者小齐发现新买的二手车是一辆改装后的事故车,他追查这个骗子行为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曾经就是多年前那场交通意外的目击者。
而这起事故影响甚广,一个事故发生后人间蒸发的女孩,一直提携自己的、看起来兢兢业业实际上野心昭昭的报社领导,一个一直与自己并肩作战、情意款款但最终发现势不两立的女同事,更黑暗的是,他发现了已经努力遗忘的、曾经的自己……这部电影充满闪回、记忆、追查、怀疑和自我怀疑,看起来,每个人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命运分配给自己的一个角色,但追查真相的过程催促着暗地里的欲望一点点冒出头绪,每个人的表情和皮囊之下都渐渐氤氲出另一个轮廓,这轮廓开始时影影焯焯,飘飘缈渺,但最终,它真的显形,人们才发现那些黑暗的轮廓才是真身。
影片不停地回溯到那场事故突发的雨夜,那一场瓢泼大雨,山路边偶然停下的车,睡梦昏沉中听到的撞击声,命运捉弄,好奇使然和欲望催促共谋了一次贪念,这一切在男主角小齐的心里,像深沉的梦境不停抖落着灰烬,终于清晰地袭来。
一场戏中,破碎的后视镜里折射出的错落叠放的眼睛,成为了这部电影最精准的隐喻和点题之笔——破碎的观看,不同的视角,多重的可能性,蜻蜓之眼般的逼视,各种揣度的集合以及这些视线和观念相互纠缠与搅扰。
某种程度上说,《目击者》用戏剧性的故意和不停击碎的叙事,重述了一种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状况,每个人对于一桩事件都是盲人摸象,从一个固定的位置,一种固定的身份,一个固定的时间,一种固定的立场,看到一种固定的角度内的“真相”,但那些真相都是被污染过的,至少是被遮蔽过的“片段”,小齐探寻真相的过程,更像是剔除杂质,揭掉幕布,拼凑全貌的过程,而《目击者》的巧妙在于,最终,担任刺探者的小齐,没有一直被留置于安全的岸上,而是逐渐滑落进污水之中,而拖拽他进入污泥的就是自己。
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偶然切入,却正中命运的下怀。
这更像是一次捉弄和不可逃脱的审判。
曾经的一念,终将偿还。
小齐最终还是选择了站在了利益的一方,在经历了对真相的探寻和最终的崩溃之后,他自己完成了一场蜕变,不只是社会角色和职业的蜕变,还有心态和观念的蜕变。
记者曾经隐喻着一种单纯的身份,探寻者,报道者,把一切都说出口的那个人,而现在,跟随着曾经的上司——一个已知的深陷泥淖的人——成为了官僚体系中的一员。
他讲的那个冷笑话,达成了对自己最绝妙的总结:小明买了一本鬼故事,老板说,不要翻到最后一页,那最恐怖,小明还是翻了,发现,最恐怖的不过是自己购买的价格远远高于定价罢了。
这是一次自我嘲讽,也是一次明确的告诫。
小明和小齐重叠成了一个人。
曾经想做好人的小齐消融了,成为了一个再也不想翻到最后一页的小明。
这个故事里没有“好人”,哪怕那个无辜的车行老板,也在人情世故之下,参与了隐瞒。
而所有参与了这个故事的人的下场呢?
有人沉闷地死去,有人鲜血淋漓,幸存的人,内心裹满黑色的污泥,装扮得干净体面,重新投入生活这场戏剧。
不少漏洞被叙事和血腥掩盖了
穿插叙事,感觉很混乱……
故事不错。但是拍摄太差,镜头太暗、太快,经常看不清画面细节。这就引起了大量的网友看不懂。这个看不懂不是因为悬疑,或者三条线的复杂性,纯粹就是没交代好。
反转反转再反转,真像是一层又一层又一层的撕开可以说在电影的角度,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但是我又一想到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需要的是灵魂的滋养,而不是这种这种东西的填充。对我们的快乐没有任何的意义
巧合较多,所有角色都招人厌。
人性才是最可怕的鬼故事。
破碎之眼,每个人都有罪,片尾字幕所有的演职员都带着血渍,谁是一路走来的清白人呢?可以说很厉害了,血腥残忍黑暗,完成度高、观赏性强、节奏紧凑,各种隐喻和镜头语言拿捏到位,配乐锦上添花,能在不停的反转之中埋下爆点高潮点,黑马之姿像当年的《心迷宫》。
还好,只有一个巧合,就是男主的车子。其他,看似巧合,但其实是必然。从人物性格上的必然。
恶人们的鬼故事合集。剧本很吉田修一。表演方面,李淳惊艳,庄凯勋惊悚,许玮甯沉稳,柯佳嬿精彩。
只有八个人的台湾
不好看
我不理解这片为啥分数还不错,bug一堆,男主人设自我矛盾……
预料之内的反转结局。但是确实给了预见之外的反转构成。
一厢情愿,牵强的巧合、巧合、巧合够成一个故弄玄虚的故事。只有最后十来分钟能看进去。节奏单调冗长,各种无效的镜头,既无法塑造人物性格又没法表现心理,早就泄了气的剧情还重复交代。镜头表现能力非常差,只有开场那段碎镜到有点密集的镜头有一点意思。缺乏想象力和品位。
不错,惊悚片完成到这个程度,对华语电影来讲真是一个奇迹,故事编圆了,一再反转却不跳脱,人物之间设置了一层细密的网,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不过,因为太追求“设计”和关联,所以略显刻意,逻辑性、合理性差了一些,人物感染力也就弱了,李安儿子李淳这次有爆发力。四星推荐。
在国产悬疑片里算不错的。但也没好到超过8分吧。也还是老套路了,罗生门式,靠谎言逆转,目击者视角隐藏秘密。7分吧。
最大惊喜反而是演小警察的李淳,尤其后面黑化部分看得真叫人……啧啧。《五十度灰》哪天翻拍亚洲版麻烦请找这位小伙子演男主谢谢。至于片子,真不是说线索越繁复,反转堆砌越多才叫悬疑佳片。你想想《看不见的客人》一共几个反转?剧情转折怎么设计的?核心“诡计”其实很简单,然而就是吸引人看下去啊。更不要说导演炫技似的所谓“多线索”、“非线性”拍摄。你是不是离了手摇镜头和近景大特写怼脸就没别的花招了?
实践证明: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哈哈哈哈哈哈。
过誉了吧。没有觉得构思特别精巧,也没有觉得逻辑感强。
3.5星。比较完整的叙事,很不错的节奏把握,程伟豪作为新生代导演很值得期待。刚采访完,说大陆版为了审查完全改了初衷,台湾原版更加暗黑、深刻,批判力量更强,现在看的这个感觉就是个好故事,但没什么力量。相信以后看到台版会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