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的工厂换成了漂亮的俄式建筑,山城的骂腔换成了东北的调侃,3000W的制作,黄金时段各大院线的力顶,当年只能依靠网络传播的疯狂的石头变成了遍天盖地广告的疯狂的石头。
宁浩以一种功成名就的姿态回到了我们的视野里。
我怀着一种朝圣的心态去看的这部片子,希望更精良的制作配合更好的剧本让我这一次惊喜一把。
范伟的出场让我惊喜了一把,乱世中在伪满洲国这个教堂当牧师注定是一个很戏剧化的身份,然后是神气活现的小东北无所事事的晃荡在长春的街头,糊弄了小女孩挂饰以后就被警察五哥桑踩在了脚底下。
鬼子的出场气势很大,小东北与革命党在监狱被关一起有拉郎配的感觉,高喊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革命者把情报交个了小混混。
常杀人的笑话是好久的网络段子了,实在不相信这是写了八个月的剧本,鉴于东北的小品和电视剧在中国的强势,广大人民群众对东北话常见段子简直到了审美疲劳的程度,房东的角色在这里真的很难制造笑点,作为一个王水的引子也是有点牵强。
郭涛的出场是个亮点,金镖十三郎,一个充满江湖气的名字,厨房的构造挂在墙上的那些锅盖就像一张张电影的拷贝。
革命党众出场的架势更让我我相信了这是一部向昆丁的无耻混蛋致敬的电影,顾宪明家里一场戏,小东北无厘头式的当小偷煽别人一巴掌这种脑残导致差点被日本人干掉的行为是一个资深街头混混的所为。。。。。
然后是街头狗血的爱情,屌丝与高富美的神话。。。。。。。。
小东北又犯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武侠小说里面常见的,抢了官银分账后四处得瑟的错误。
倒在他前面的前辈无数,有小青,白胜。。。。。。。
更大的不合理体现在五哥桑这个汉奸,如此巨大的案子竟然不是日本人出马。。。。。。。
然后是一场魔幻主义的大戏。。。。。。
看到最后我只能认为这是一部魔幻电影了。
精致的布景,不俗的演技,看出来导演是很用心的,但是剧本的硬伤。。。。。
,讲故事一直以来是宁浩的强项,接地气的盖里奇的黑帮剧的本土化,多线条叙事,戏剧化的冲突,也许这部片子是他的转型之作,但是明显他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如果他想模仿昆丁无耻混蛋向电影工业致敬的意图,那么枝节的修饰应该更加果断些。
表现小人物的革命觉悟更多需要的是行动性的镜头,而不需要大把的煽情,房东,五哥桑,狗血的爱情这些东西完全可以抛弃,还不如把时间让个革命党众的角色
这部影片里我关注到有一个灵魂的龙套角色就是范伟演的神父。
我觉得电影的主题是救赎,教堂神父有这层寓意,教堂作为他们几次逃命的避难所,神父总是对小东北报以理解和解囊。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东北父亲死去的那段,小东北盛漫嘎达汤抱着神父大哭。
当然这里教堂神父仅是个寓意,范伟神父是更多具有生活感的一个形象,是一个有着本土性且具有神性光辉的代表。
他算计,老实,慷慨,随和,他心疼腌的酸菜(酸菜之于东北人是一种文化象征,就像饺子之于中国人一样),他默默出现在小东北身边在他需要些钱的时候,他象征着就是东北这片土地,他一样受着侵略者的统治,生活拮据,可他会不时给小东北带来救赎和悲痛的释放,这个救赎不是他口里的圣经而是做的酸菜嘎达汤。
小东北作为名字是一个明显的象征性表达,父亲义和团的身份象征着晚清,喜欢的那个姑娘象征着和帝国主义有着身份地位上的联系但又不愿嫁给帝国主义的小资产阶级,有着天真浪漫的渴望,对小东北所代表的人民群众产生爱意,但在残酷的环境里终将被帝国主义枪杀,小东北就是生长在这土地的人民群众,是这片的“爷”从一个市井小民心里是生存的价值逻辑,慢慢在革命者的影响下走向革命。
经历了从钱重要到命重要再到有比命更重要的思想转变。
写照着东北这片土地上被奴役着的民族的自我救赎。
所以在有了这样的感觉后,再看这部风格有些夸张荒诞的电影好像有了更多的意思。
有了一些话语权的导演,很自然能将自己生命中的某些体验和成长的经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传达给观众,姜文的《让子弹飞》如此,那么宁浩的《黄金大劫案》呢?
在《黄金大劫案》上映之前,宁浩曾说:“ 《黄金大劫案》是一部混搭电影,带爹妈去就是孝字当头,带朋友去就是义薄云天,带女朋友是情侣惊天……”那么无聊之人带着一颗无聊之心呢,自然能看出些无聊之事。
在《黄金大劫案》上映前几天,宁浩的新书《混大成人》也上市发行,为影片造势也罢,真心为自己而写也罢,而影片中的男主角小东北最初也是一个小混混,最终成为英雄,与宁浩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很相似。
而影片的海报和预告片主题则是“宁浩进化史”,进化史也罢,成长史也罢,看到这些,很难不让人产生一些其他的联想。
《疯狂的石头》为宁浩迎来空前声誉,《疯狂的赛车》使宁浩跨进亿元俱乐部,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
作为一个一线导演,宁浩不再是疯狂系列中命运随波逐流的小人物,而是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能够主动地拍自已想要拍的东西,《无人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底线的,这个国家,这个制度也一样,很不幸,《无人区》碰触到了这个底线,你导演再大牌也不行,观众再期待也不行,于是我们只能看着那些黑白色彩的《无人区》预告片而扼腕叹息……但是,宁浩又回来了,这次带的不是《无人区》的黑白,而是耀人眼睛的金黄色。
导演的自传色彩,就隐藏在这耀人眼睛的金黄色之中。
在观影过程中,纵然片中搞笑不断,high点连连,但是越到最后,这种自传色彩的痕迹就越发让人感到强烈。
小东北原先就是一个小混混,机缘巧合才使自己发迹起来,宁浩原先也是穷困不堪,有了刘德华的相助才一鸣惊人。
郭涛饰演的疯爹一角,颇有意味,就像哪位高人所言:“文艺作品中出现的疯子,往往是最重要的线索。
”疯爹,很是疯狂,义和团故人,金镖十三郎。
疯爹在小东北最糊涂的时刻总是能说出一些让他醍醐灌顶的话语。
而疯爹最后快要死去时说的那句话:“当年闹红毛,他们不让我上,说是金镖干不过洋枪,现在可以看看,金镖到底能不能干过洋枪!
”金镖,何物也,本土电影,洋枪,何物也,外国电影!
疯爹就是小东北心目中理想的自己,也是宁浩在做电影是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启发自己,坚持自己的北极星。
黄金八吨,是金钱,是钞票,是票房。
但是这些黄金,这些票房放在最坚固的银行里,并且还有人把守,并且把守它的是日本人。
想要把黄金偷出来,谈何容易!
把守黄金的是日本人,把守中国票房的是谁呢?
有人会说,是观众,很正确,但这不是根本,把守中国票房的是号称剪刀手的广电总局。
日本人势力大,人多,武器装备先进,你从他手中偷黄金,这不是天方夜谈嘛,广电总局很神秘,更加垄断,更加一言堂,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再行也不行!
想要票房,先过我这关!
当疯爹被日本人抓走,小东北很痛苦,黄金和爹不可兼得,他当时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用自己的黄金换取疯爹,票房差点没关系,但我要执着于我心中的理想!
那个剧组,有导演,有演员,有编剧,有跑腿儿的,最后也是为了八吨黄金,更是为了救国会,为了东北土地,和日本人同归于尽,玉碎归土。
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中国电影人,为了票房,为了自己心目中的作品,最后弄得自己身心不堪,痛苦万分!
程媛媛饰演的顾茜茜一角,是小东北深爱着的人,也是深爱小东北的人。
作为一个导演,他深爱着的是什么呢,当然是电影!
《无人区》 ,是宁浩深深喜爱的电影。
最后顾茜茜死在日本人的枪下,那么《无人区》呢,则是死在了广电总局的剪刀下。
有情人不能成眷属,伤心的事莫过于此吧。
最后小东北眼含泪花,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变成黑白影像出现在大屏幕上,虽咫尺,却已天涯……八吨黄金,最后化成了水,流入了滔滔江水之中,不再受日本人的控制,谁都可以分一瓢饮,这也许是中国电影最好的结局和出路。
“有些事,比命还重要。
”这是小东北最后说的话。
一个导演,把信仰看得比命重要,这才是希望!
很导演前两部片子比,这部确实有差距,主要是不接地气了,转去搞特效了。
我觉得还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片子好啊,我看评论,是不是导演因为上部片子被禁了以后故意乱来一部。
让人痛心。
方言在刚开始有些许笑点,但就那么几句东北方言,说来说去,不地道。
特技真的不好,这不是中国人的强项,更不是导演的强项啊。
水军太多了,我学浅,但真心不懂这片子5星、4星是怎么打出来的。
祝导演下一步会好。
有网友肯定的说,我会写篇《泰坦尼克号》的影评。
走进影院,发现它还在那里,我真没得说了。
一部多年以前的经典片子,你只是把它格式一下就拿来放给我看,不明摆着哄小孩子么。
重点是曾经那个看见裸体镜头还故意无赖地扭开脑袋的小孩子学会了无赖,到如今还想诱惑我,看,经典哟。
即使所有频道播放《还珠格格》也没人稀罕了。
当我站在柜台犹豫时,长发姑娘主动推荐那条船,我看了她一眼,摸了下胡子,指了指黄色的海报,就是它。
入场之前还有段时间,从架子抽出一周影片简介。
人们在宣传某部新片时总会提起这个导演曾经拍过某片,就像有人谈起他现任女朋友,人们会不自觉地想到他前任女朋友。
如果不如从前,会说口味变了,如果超过历届,会说越来越有品了。
《疯狂的石头》之后有了《疯狂的赛车》,他的口味变了。
历经三年之后,刷没刷牙,一天刷了几次,这是不知道的。
但我有预感,情况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以前看电影我是不看导演的,我觉得整部电影只有演员在那里演,能关导演多大的事。
就像我看《人在囧途》就知道《车在囧途》必是失败的。
这些都不能成为买了票不去看的道理,还是早早的选了位置坐下。
且左右都是女性,更没有走掉的理由了。
黄渤露面不到五分钟便中枪躺下,我觉得可惜;小东北不是穿着有情报的皮鞋走着走着鞋跟掉了,而是知道用刀直接切开它掏出情报,我觉得可惜;陶虹一口一口地自称大哥,我觉得可惜。
可能这些只是无趣的前戏,高潮应该在后面,我饶有兴趣地瞟了眼旁边的女性,这样想到。
看似神秘的剧组围在一起商讨打劫八吨黄金的时候,那声音,那语气,快速变换的镜头,偏偏使我想到姜文,葛优,周润发再次坐到了一块。
之后的众多台词,意味深长的停顿,渲染的气氛,没有三分也有二分酷似《让子弹飞》。
这,又是怎么了,我可不能走神,要继续看下去。
小东北挂在十字架时的窘迫,直直地掉下来。
总算让人笑了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
当然,小东北被人打劫脱去衣服,对方说不劫财,有人笑了;贴着黄瓜片的包租婆出场一句话还没说,有人笑了;要命的是,铁叉被小东北揉成一朵花的时候,也有人笑了。
然后,我就不知道这些人到底在笑些什么了。
可能以后的电影还会这样不耐其烦地告诉我们:包租婆永远是肥的,魔术从来不是用嘴吹的。
好吧,接下来是重点。
剧组演了一场戏就把八吨黄金成功打劫到手,就像《大魔术师》变了一次魔术就能把人绑走。
小东北一夜暴富,他不守本分,偏偏出来炫富,被包租婆爆了光,招来日军围观。
他就怎么能赤裸裸地拿块黄金去交微不足道的房租呢,就不能去银行换点零钱分期付款吗。
这不是明显的暴发户的行径么。
罢了,小人得意终究是小人。
父亲被抓,儿子去救,结果一起被抓。
日军围困剧组,父救儿,使出金镖绝技。
镖对子弹,才是以卵击石。
他说,你哪来那么多卵啊。
他就有那么多,刷刷地日军倒下一片。
父飞跃跳进车厢,绝尘而去。
父中弹,死去。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直悲下去。
黄金又回到了日军手里。
为防止交易,剧组准备刺杀。
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眼看主要几个正派人物就只剩下小东北,心想接下来怕是要以一敌百,鱼死网破了。
还是被抓,看他被扔进河里,出现旁白,心想故事即将结束。
所有的正派远去,反派尚存,留给观众慢慢回味这前所未有的结局。
我以为这是一次突破,正要为这个非主流的举动表示佩服的时候。
小东北又活了,被喜爱的姑娘救下。
于是,正义不倒是永恒的主题。
结局不再多谈,黄金化为黄水付诸东流。
我想说的是,明明一个纯洁如雪的姑娘最后差点明白了爱情就让她死去,明明健康顽皮的父亲差点就能看见黄金万两就让他死去,这到底是为何。
当一个人失去亲情和爱情,又失去了黄金,这日子让他怎么过。
黄渤最后出现,有人反应过来,他怎么没死。
盆子里的铁叉变成了鲜艳的玫瑰,象征爱情如花。
出现那条熟悉的船,有人反应过来,看,泰坦尼克号,也算象征爱情。
这是一部爱情片吗?
我不禁自问。
作为一部喜剧片,它是过时的;作为一部亲情片,它是牵强的;作为一部爱情片,它是无泪的;作为一部战争片,它是假的。
作为一部什么都不是的新片,它是成功的。
最后想了想,作为一张半价的票,看了这么多部电影,也是值得的。
对不起,忘了结尾告诉你,它叫《黄金大劫案》。
可以肯定的说,《黄金大劫案》是一部涉耻、涉仇电影,而宁浩+《疯狂的石头》原班人马这个组合,注定是喜剧基调,所以看之前我有一些不安,因为我们近些年拍出的这类题材的片子,有太多的不着调、不严肃甚至不要脸,丑化敌人是一贯做法倒也在其次,弱智化敌人才是最可怕的,试想,要是我们如此英明神武,敌人龌龊不堪,当初挨揍的为什么不是他们。
所以事关国耻的片子,一定要搞清楚“那些年,我们一起打的鬼子”还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被鬼子打”。
各路愤青们别不爱听,我们现在拍这样的片子,其实绝不应该是长威风、长志气,而是要长记性。
我们可以仇视、丑化日本人,但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当年的敌人,能以最多仅仅投入50万的兵力攻下拥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美誉”、正规军几百万且相当部分是美式装备的大国首都,还能肆意屠城,现在的我们除了反思还能做什么?
幸好,宁浩和他的《黄金》没完全走寻常路,他的鬼子——鸟山幸之助相对而言精明毒辣,而我方一个剧组的牺牲也能说明那时付出的惨重,不过为了喜剧的效果,这些似乎又不能展示的太多,仅仅成为一种过渡或升华,这样一来剧情注定就要弱化,否则出不来喜剧效果,这种矛盾贯穿电影始终,所以我们不可能像看《石头》那样笑的一气呵成,而主角小东北报了私仇、投身革命的悲剧的、光明的结尾,又与片子开始时范伟的脸无法对应。
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耻辱太多了,太沉重了,无法承受想要以喜剧方式表达爱国情绪的任何尝试。
有位中国的历史学教授总结说:“中国人是这样的,耿直却又圆滑、坦诚却又世故、多疑却又轻信、讲实惠却又重义气、尚礼仪却又少公德、主中庸却又走极端、美节俭却又喜排场、守古法却又赶时髦、知足常乐却又梦想暴发、烧香算命却又无宗教感,矛盾复杂,很难归纳成一个模式。
”这也可以说就是《黄金大劫案》给人的感觉,剧情, 喜剧, 动作, 历史, 爱情, 战争都有,但都比较矛盾,尽管编导在此类影片处理能力上远比近期同类型的《双城计中计》强很多,但大的基调确是一样的,爱国没错,但这样爱国到底对不对?
但愿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后来者们,尤其是不太了解那段屈辱史的人们,看完这类片子能翻看、了解那段真正的历史,而不是到此为止、精神胜利,认为这不就是一个娱乐片嘛。
国家、民族的竞争自古就有、从未停止,不论战争与和平,战时是敌人,和平是对手,但我们的危机意识太过缺乏、太过肤浅,主要表现就是对敌人、对手的认识太表面化、太过丑化,这样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学习工作中想要超过另一个人,他不能总是盯着对手的劣势,更要认识、分析对方的优势。
而我们对于日本,却更多的选择前者。
宁浩的新作<黄金大劫案>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 宁浩算是中国导演圈内有自己风格,特立独行的一个.看了宁浩的疯狂系列, 这回自然想看看宁浩又要怎么疯狂一把. 可是看了他这部最新作品, 不能说让人很失望, 只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怎么也找不到原来那个宁浩. 那么咱们找找原因,这次,到底是谁害了宁浩. 一方面,是宁浩自己害了自己. 首先说说剧本. 豆瓣上一位知名影评人士对于这部电影就一句话---没有人能在流沙上修筑城堡. 我想,这个流沙,就是指的剧本吧. 这个剧本,无论是从故事主线,还是到具体情节, 用的都是类似电视剧里的把戏, 没有一点新意.故事主线,讲的的是一个小混混如何变英雄,外加阐释其心路历程.具体情节上,夹杂着抗日救亡, 父子情深, 富家女爱上小混混等情节. 上述这些故事元素在国产电视剧里经常出现,千篇一律. 能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就应该主动回避这些元素. 如果你非得用这些元素,那好,最起码在结构上玩一点花样吧.可令人惊讶的是,以玩故事结构出名的宁浩非但没有回避这些足以使自己作品落入俗套的情节元素,而且连设置复杂的叙事结构这一点都省了, 直接是平铺直叙. 这就直接导致了这部电影的平庸.这让我想起了昆丁的<无耻混蛋>. 虽然用的也是俗套的故事和主题,可是人家最起码在叙事结构上还是下了一些功夫的, 此外演员的表演也是颇具功力. 这两点都是本片无法比拟的.另外,我不明白宁浩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风格,改学姜文了.这部片子有点刻意往<让子弹飞>的方向上靠, 可是出来的力道却连<让子弹飞>的一半都不到. 第一,<黄金大劫案>也有像连珠炮一样的对话, 可是完全找不到土匪和师爷对话的那种硬度,这可能是演员的缘故吧.毕竟姜文,周润发,葛优三位影帝凑在一起是史无前例的. 第二,<黄金大劫案>也有隐喻, (比如说, "救国会"用一些电影特技就把日本人的黄金骗到手, 以此来隐喻美国人侵略我国电影市场的手段), 可是这些隐喻比较发散和不统一,想讽刺的东西太多,反而达不到讽刺的效果. 而<让子弹飞>讽刺的东西就一个---中国人生存的现状,而且句句戳中要害, 讽刺效果就十分强烈. 第三,<黄金大劫案>也探讨了国民性,可是远没有<让子弹飞>探讨的那么深刻. 关于国民性的探讨, 姜文是一把好手. 在<鬼子来了>里,姜文就已经崭露头角.而宁浩根本不擅长这种深刻的东西. 无论是其处女作<香火>,还是后来的疯狂系列,都体现着一种小人物的黑色幽默, 这才是宁浩所擅长的. 宁浩片子的腔调不应该是深刻的,而是戏谑的. 看来, 放弃自己固有的风格, 追求超越是一件极其有风险的事情.玩好了就完成了蜕变,玩砸了就有可能一蹶不振.另一方面, 是中国的这个电影圈子害了宁浩. 其实,这部片子的不出彩,总结起来可能有下面几个原因.一,<无人区>至今还是没有拿到公映许可证, 投资的回报变得遥遥无期,宁导要急于用一部电影来收回上部电影的投资.其实也不是宁导要收回投资,是给电影投资的大佬们要收回投资. 如果宁浩真是要搞艺术, 他根本不会在乎收益. 关键是成名以后就会有人给你投资,你顶着压力还得稳赚不赔, 这就有点身不由己的江湖味道了. 二, 呕心沥血之作<无人区>尽管被动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手术,宁导也做了无数的牺牲. 而结果是到现在这部电影还被某个有关部门幽禁着, 不让播, 宁导看来真的是怕了,耗不起了. 经过了这次思想的牢狱之灾, 宁导再拍出来的片子恐怕也是畏手畏脚的了. 三, 就这样, 拍了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黄金大劫案>, 有关部门依然不依不饶, 大刀阔斧地剪掉了不少. 我看网上有本片相关人士写的影评, 他们看的是原片,透露的有些情节在电影院版本里根本没有出现. 剪来剪去, 最后允许公映的部分也许就和导演原本的意图相去甚远. 以上三点, 总结起来, 全是体制的原因. 在这个体制下, 你追求纯艺术, 要么被禁, 要么没人看,要么混国外, 好不容易做了点妥协, 混出来了,却发现上了这条路, 就会一直妥协下去, 再也回不来了. 宁浩以及这群中国导演的故事,远比他们拍出来的电影精彩.
看了电影《黄金大劫案》各方影评大多一反对宁浩作品的高评。
确实电影过于戏剧化,个人英雄主义太强,男主光环blingbling,情节也的确有些不科学,更是俗套的逆袭,家国面前不谈儿女私情。
或许是我笑点低,还是看笑了。
“我大哥常杀人(长沙)”“大哥好,我太原人”等词,再比如挂十字架那里都是笑点。
有笑却也有泪,结局我倒觉得和《麻雀》有些类似,开头照应结尾的这种,就像“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寓意革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还是喜欢宁浩式黑色幽默,真的好siao😃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力度下,让人不禁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再加之宁浩导演前几部电影都有不错的反响,这部片子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首先,说说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吧。
1、范伟的出场。
说实话,看完整部片子,我都不知道范伟在其中除了搞笑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
他在片中的戏份不多,无条件的帮助救国党,扮演者卑微和搞笑的神父这一角色。
在宁浩的前几部作品中,每一个角色都有他的深层意义存在,而范伟,真是有些不明白了。
2、重点人物性格未能较完整的突出。
在救国党中,除了老大、导演和广角郑让人有印象外,其余的人脸都没让大家认熟呢就归天了。
他们其实个个都应该是非常有性格的人,通过简单的几句对话中就能知道。
3、小东北和茜茜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来得太突兀,有人可以理解成为茜茜没有见识过很多男人所以遇上一个流氓性格的就爱了,正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可这也太突兀了,没有缓冲没有跌宕起伏说爱就爱上了,就可以为他去死无条件的信任他。
在抢黄金那场戏中,如果是小东北的性格肯定会让广角郑枪毙她,可一面之后就用性命去信任她,这种信任来的太离奇。
4、很多情节没有交代。
例如说为什么五哥会认识茜茜就串通好了,像茜茜这样的大家闺秀认识五哥那种小官不太合清理;小东北获救醒来后在教堂,可是茜茜怎么知道这是他们的秘密基地,他们明明都还不太了解小东北也不可能告诉她这种机密之事;而且在枪战中救国党的表现也并不突出,死的那么简单,8个人的性命只换来了一个长官的命,而小东北随意的就杀死了他们想杀的那个德国人,主角突出的太过了。
每部电影都有其缺点,说完了缺点,再来说说它相当多的可取之处吧。
1、主角的出场。
陶虹的出场真是风华绝代,对于她,总是特写她美丽高贵的高跟鞋。
她第一次出场时就是先特写她的高跟鞋,代表了一个女人的性感和高贵,其次才是她雍容华贵的衣服和风姿绝代的外貌。
在小东北跪求她原谅的时候,还是高跟鞋优雅的一转、一停,就表达了她这个角色的精华所在,那么多话就都在这高跟鞋中了。
小东北的出场,那么独特,用烟杆子敲诈神父,充分暴露其流氓和聪明的的本质。
几乎每个主角的出场都把他们的性格描绘的一清二楚,神来之笔。
2、十分注重细节。
如开场用来换纸条的鞋子,是牵出影片一系列情节的线索,没有它就没有后来的故事。
小叫花子的铜锁链,是小东北开始变得富有同情心的一个道具等等。
细节决定成败,电影里细节利用的好也是电影成功的一大要素。
3、前后呼应。
金姐用来揭穿小东北银锁链的王水最后成了小东北用来毁坏金子的道具,小东北开场的作乱的话和自以为死了的时候想的话,茜茜无意中提起的演电影和影片最后播放的电影情节等等,构成了影片进一步的完整。
4、很注重演员形象。
陶虹是一个交际花一个著名的电影明星,所以注定她的衣服必须都是艳丽照人的,在这里表现的很到位。
而茜茜呢,她是一个大家闺秀,所以她的衣服都是淡色为主,都是粉红或者湖蓝,把人衬托的那么清纯可人,我见犹怜。
小东北就不用说,小流氓穿的都是痞痞的,但导演还是很有品味的,虽然痞,但也很有风格嘛哈哈。
小东北的爹,典型的满清遗民,留着小辫子不肯割,服装也是大褂子和长袍,穿个服务生的衣服也是不伦不类的,一看就知道他的角色是啥样的。
总而言之,每个角色都是用心的。
5、音乐运用的到位。
鸟山幸之助的出场总是伴随着高涨而用情绪激烈的音乐,渲染了他个人代表了日本当时侵略中国的恐怖之处,从第一次出场搜查谁是救国党就用音乐更突出了他整个人的变态和阴郁的性格。
不过这部电影里音乐的独到之处确有另外的方式传递,在那么紧张的盗取黄金的时候音乐竟然是欢快的,消淡了这种紧张的情绪。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鸟山抓救国党的时候,音乐激昂有力,节奏急促,和观众们替救国党担心的情绪相冲突,可这样却另有一番情趣,那么紧张的时刻鸟山配合着节奏像在演奏一出他精心设计好的音乐大戏,让人的心都悬了起来,这一幕真是畅快淋漓,也为后来小东北的父亲出现做好了铺垫,真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当然很多经典影片也有此类音乐上的运用)。
小东北在一个人闯进日德两国签订协议的时候,音乐的欢快的,是典型的民族乐器演奏,活泼欢乐,和当时的险情又形成矛盾,又突出了这还是一喜剧的主题,冲淡了观众的提心吊胆之情。
音乐也是电影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它能渲染电影情节,增添气氛,好的情节也大多是用音乐渲染的更加出彩。
优点还有很多,例如拍摄的角度,剧情的紧密结合,节奏掌握的张弛有度,各位明星出众的演技,小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如金姐)等等,都是相当不错的例子,这里就不多表了。
还有几点想说的。
小东这个人物十分复杂,我们可以来分析分析:1、他很流氓。
小东北的出场就是个二流子,“我爹说我要钱不要脸,我告诉他,钱比脸贵,脸可以不要。
”这就是他混了这么多年的一句话的总结,由他自己给说出来了。
他连要饭的小孩、神父都可以骗,但在五哥面前又特会来事,在租房的金姐面前又那么油嘴滑舌,这不就是一个典型的东北小混混么。
在宴会上,他偷了叉子,被人发现还扇别人嘴巴子,这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么。
2、他太聪明了。
他太聪明了,聪明的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小流氓么。
不知道应该说是倒霉还是幸运,他进了监狱得到了这张纸条,打劫犯不为钱打劫他的时候,他就猜到了肯定是衣服的事,从而发现了这张价值不菲的纸条,当他知道这张纸条这么值钱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把它烧了,这下他的脑子就值八吨黄金了,阴错阳差,他又救了救国党一伙人,被他们所认可,当他扮成耶稣的时候,让人不禁捧腹大笑,当被怀疑是革命党的时候又暴露自己是小偷而蒙混过关,在盗取黄金机密的时候被发现还能镇定自若的圆谎还让茜茜大小姐为其倾心……那么多的机智都说不完了,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啊。
3、他富有孝心。
可以说他流氓的一切都是为了他爹。
他为了付房租是偷去骗,为了让他爸吃上好东西过一辈子没过过的上流社会而被发现是革命党虚惊一场,“黄金那么多,爹只有一个”。
带着自己的命和黄金去换爹的命,昧着良心安慰自己是帮助救国党而暴露了他们,这一切都是为了爹。
他的转变也很值得探讨:他的第一次转变是在茜茜给了小孩钱之后,他把骗来的铜锁还给了他们,这是他同情心的第一次流露,因为这个不黯人事的小姑娘。
然后是抢黄金的时候,他用自己的性命保护了茜茜的命,这对于一个小流氓来说真的是一次重大的转变。
因为父亲而出卖了救国党,他很内疚,又救了救国党一次,这次和第一次救不同,第一次是为了钱,而这次可以说有朋友义气在里面了,当然也是参杂了内疚心理。
当他以为自己死了的时候,他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升华,在人性上获得了一次重大的改变,可以说是获得了新生。
从片头的“我就不明白了,这有吃有喝,做哪门子的乱啊”到现在的“枪响的那一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吃有喝的还有作乱的人,有的事,比命还贵”,前后呼应,到此处,小东北彻底完成了人性的升华。
他的爱情呢?
其实在我认为,小东北第一次倾心的人应该是陶虹,但是她离他太远,他们的距离太大,陶虹是有着远大理想的人,而他当时只是一个小混混,他自觉在物质和心理上都无法与她相配,所以只能默默的藏于心底的一个角落。
而茜茜呢,就是个邻家女孩,虽然物质上小东北知道自己配不上,可内心里他觉得茜茜只是个女孩,自己可以掌控,而茜茜又那么爱他。
当然,他也是爱茜茜的。
我觉得,茜茜是他爱的人,而陶虹是他心里的一个梦,那么的遥不可及。
我认为,小东北的爹其实是整部片子的亮点。
人们对他的印象都是疯子疯子疯子,对他都相当不待见。
我一开始也是,觉得他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十分不理解他存在的含义,但是他是郭涛演的啊,一个不出彩不重要的角色干嘛要一个明星来出演呢,肯定是有其必要存在的意义。
果然,在不经意中他大放光芒,多么令人颠覆形象的出场啊,他拯救了所有人,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可以说,一开始对他是同情的,中期对他是无奈的,他在宴会上出的丑让人彻底无奈,但救了他之后的那句“叛徒”让人明白了他不是完全的疯子。
最后,他一出场就制服了鸟山,用他最擅长的飞刀,真是应勇用不减当年。
那句“士可杀来不可降,贪生怕死算啥玩意啊”话糙理不糙,但是说完这句话后,这个当年在义和团不准他上战场的无名小卒,这个梦想着上流社会就能天天喝疙瘩汤的“下流人物”,这个心中有一个“大义”存在的英勇老人,这个连最后一口疙瘩汤都没喝上的可怜人,就这样倒下了。
他最后一句“喝不了了,漏了”,在悲情中还是透着一股子喜剧元素,小人物就是小人物,永远说不了什么深明大义的话,说不了那些大片中催人泪下的感人的大话,宁浩专注于小人物的风格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这个角色过于悲情,让人可叹可泣。
影片的结尾是小东北看着茜茜和陶虹演的电影哭的泪流满面,这个和《天堂电影院》最后的情节很相似,可以说是像它致敬吧,总之也催动了我的泪点,在这里才是哭的最厉害的时候,这个结尾真的不得不说实在是太优秀了!
俗话说,宁氏一出,谁与争锋。
宁浩这个名字在中国太具有影响力了,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他的转型之作(无人区还未能上映),这部在他以前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的爱国、爱情、大义等高层次的元素不知道是能成就这部作品还是让人对他感到失望。
反正这部片子触动了本人好多个泪点,也让我捧腹大笑。
好的电影,不要说它是多有层次多有深度,能让您哈哈一笑,能让您哭的痛快淋漓,就成功了。
伪满时期,时局动乱。
关东军如狼似虎,革命组织救国会相机而动。
在这片看似晴朗的天空下,绰号小东北的无业青年游走大街小巷,靠坑蒙拐骗混日子。
偶然的机会,他意外得知了一个秘密,关东军将有一批黄金送往防护措施严密的大和银行。
有笑有泪,但因人而异。
宁浩以前的电影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荒诞和荒谬。
而这部电影则是告诉你,屌丝的人生有多么惊奇。
虽然影片本身从开头的正常年代剧到结尾处魔幻现实主义的衔接过于突兀,对爱情的描写也不够娴熟,但必须承认宁浩还是中国导演里最会给观众讲故事的。
没想到这还是个浪漫主义的故事,故事再荒腔走板,被浪漫主义一包装怎么也不过分,就好宁浩讲故事完整这口,故事结尾太漂亮,还逼出我几滴眼泪。
何况还有一批好演员。
中国人演中国人,日本人演日本人,清清爽爽。
小东北挺好玩的~
我真无所谓评分这个事,也不愿意把民族情结和爱情什么的扯上关系在这部电影里。还不错,个人而言。
故事太扯了,扯得来电影特效和演员水平却没有弥补, 比较失望。笑点太少。日本人山崎敬一一个人的演技顶里面所有的中国演员。
看到最后,太让人郁闷了!
他帮他老爹盛面疙瘩的时候哭了 还有里面的爱情很美 战争片里面的爱情啊
宁浩有点儿浮躁的干嚼了啊..这片里最戳的就是那两个小乞儿了....
是我期望太高了呗。。
要不要这么惨?这男猪思想转变也太快了吧
看高兴了就行了呗
标准的虎头蚯蚓尾,真是浪费了一个好故事。。。
程媛媛
没太看懂 有点不伦不类
宁浩的那股劲,多半在《无人区》被耗尽。更无奈更残酷的是,你得赶紧再拍一部把前面那部赔掉的钱给人赚回来!
王水都用上了……
别被那瞎了眼的预告片给蒙了,这片老好看了,节奏就跟片中的一口东北腔似的,流畅而欢快。此外,相信喜欢《让子弹飞》的大老爷们和娘们也都会待见这部电影。
对宁浩有点小失望
还不错了,虽然场景唯美的假的过分,街道也很冷清,后期剧本就是乱来,但还不错了!
跟之前的作品无法比较,演员表现都不错,还是故事本身问题,太经不起推敲了,看完就忘了
东北二人转以为披上电脑动画就是大电影了吗?真是黄金USB。搞不懂宁浩为什么要拍这么个片子
这是宁浩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