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卡罗尔

Carol,因为爱你(台),卡露的情人(港),卡萝尔,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凯尔·钱德勒,杰克·莱西,莎拉·保罗森,约翰·马加罗,科里·迈克尔·史密斯,凯文·克劳利,凯瑞·布朗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卡罗尔》剧照

卡罗尔 剧照 NO.1卡罗尔 剧照 NO.2卡罗尔 剧照 NO.3卡罗尔 剧照 NO.4卡罗尔 剧照 NO.5卡罗尔 剧照 NO.6卡罗尔 剧照 NO.13卡罗尔 剧照 NO.14卡罗尔 剧照 NO.15卡罗尔 剧照 NO.16卡罗尔 剧照 NO.17卡罗尔 剧照 NO.18卡罗尔 剧照 NO.19卡罗尔 剧照 NO.20

《卡罗尔》剧情介绍

卡罗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50年代的美国,年轻女子特芮丝(鲁妮·玛拉 饰)在纽约百货公司担任售货员,但心中向往的却是摄影师工作。某日,一位美丽优雅的金发贵妇卡罗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来到百货公司购买圣诞节礼物,结果和特芮丝一见投缘。两人相识后特芮丝得知原来卡罗尔有一个女儿,而且正和丈夫哈吉(凯尔·钱德勒 饰)办理离婚手续。通过书信来往、约会相处以及公路旅行,特芮丝和卡罗尔发现彼此就是自己的真爱,然而在当时社会这是不被允许的。特芮丝的男友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惑,卡罗尔的丈夫则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她一无所有。考验两位女性的时刻终于到来了:在社会压力下她们能否坚守内心、不计代价的把感情路走到底? 《卡罗尔》是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恩斯的新作,入围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电影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发表的中篇女同小说《盐的代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跨国大追捕:千里追逃好想回家碧蓝幻想ExtraF4沙胆妹假/如离奇剧院大坏狐狸的故事孤楼求生我自己的房间王者之舞野探哈莉第二季花自飘零星际旅行:进取号第一季怪奇物语第三季我的青春蜜友热诚传说:导师的黎明冯宝宝与张楚岚哆啦A梦:大雄的地球交响乐开放关系西出玉门老爷,别闹鲁斯汀可不可以不毕业2美国星球一山之隔狱前教育出生的秘密初代吸血鬼第四季午时三刻热血教师

《卡罗尔》长篇影评

 1 ) An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卡罗尔》无疑是我今年看过的最美的电影。

电影摄影的每一帧都如此考究细腻:倒影的车窗,相机的胶片,人物的每一个表情,都细致入微。

开场的长镜头,伴随着一个男子穿过纽约街巷,把我带到了Therese和Carol重逢的桌前。

两人欲说还休,正经历着最难的抉择,却被这个陌生男人冒昧打断。

Therese随之搭车离开,车窗上倒映着Therese的脸以及纽约的夜色和灯火,回忆从此缓缓展开。

在电影如诗般的语言中,《卡罗尔》的故事娓娓道来。

Todd Haynes的导演才华再一次在《卡罗尔》中得到体现,他似乎总能对女性的感情有着精准的捕捉,从《远离天堂》里Cathy Whitaker(Julianne Moore饰)和黑人园丁的跨阶级的爱情,到《幻世浮生》里Mildred Pierce(Kate Winslet饰)和女儿情人之间的伦理悲剧,Todd Haynes的叙事和选角都让人惊叹。

《卡罗尔》的美,不仅体现在摄影的复古优美,配乐的切合动人,叙事的流畅自如上,更重要的是两位女主的选择。

Cate Blanchett的女王气质贴合Carol的优雅和自信,她穿着毛皮大衣,身上散发着令人着迷的香水气息(Cate也在代言阿玛尼的香水),从容的微卷的金发和原著《盐的代价》中的描述几乎一模一样。

电影中Cate饰演的Carol在和丈夫在调解庭内的一幕戏,让人对Cate的演技再次膜拜。

她在短短两分钟内爆发出的退让的恳求、逞强的尊严以及同归于尽的威胁,瞬间为她争取了今年年底各种大奖的提名:别忘了她刚借《蓝色茉莉》拿到奥斯卡影后。

而Rooney Mara一点也不输给Cate,她把一个19岁的年轻忐忑,情窦初开,既慌乱又勇敢的Therese演活了。

《盐的代价》里故事的叙述都是靠Therese第三人称的视角完成的,所以Therese的感情变化其实是撑起剧情起承转合的主线。

Rooney做到了,从Therese第一眼在Frankenberg百货看到Carol起的一见倾心,到之后她为爱情沉醉痴迷又为突变惊愕慌乱,以及最终她追逐梦想终在Times任职时像鲜花一样绽放美丽,她的表演如此真实,无不向观众证明她的戛纳获奖实至名归。

她或许会是明年奥斯卡最有力的获奖冲击者。

电影《卡罗尔》对原著《盐的代价》有少许改编,电影很巧妙地将原著中Therese的爱好从舞台设计改成摄影,无疑对Therese对Carol的暗恋般的心情有更好地体现。

而在Frankenberg初遇的那双“遗落”的手套,相对原著中Therese直接寄上贺卡问候,显得更顺理成章,算是一个神来之笔吧。

电影中我记忆最深的一句台词是Carol初次约Therese出来,对她说的一句话,她说: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你真是一个奇怪的女孩,像是个天外来客。

这句话很难直译,仿佛Carol在说Therese像是个外星人,又或指Therese经常思维飘忽神游物外的特质。

之后Carol和Therese公路旅行,在她们的一场性爱戏中,Carol又对Therese说,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你像是从宇宙中飞来的我的天使。

我觉得,这应该是全片中Carol除了“I love you”之外,最发自内心的表白。

在Indiewire对导演Todd Haynes和两位女主的采访中Cate说道,我深深记得那句台词,电影试图展现那个时代女人之间的距离,这距离就像是男人们主宰着的运行轨道之间的时空,她(Therese)缺少和人的联系,时而错过一些人,当她终于和Carol相遇,她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Todd则说,正如Cate所说,这宇宙指的是未知的恋爱的概率,你身处其中却全然不知是否对方也和你有一样的感觉,这应该是对“flung out of space"的最好的定义:你对你想了解的人的无法预知。

这也恰好是两个主人公性格中无法预测的部分。

我很庆幸Haynes拍了这部电影,因为《盐的代价》作为一本女同性恋作家写的女同性恋文学作品,应该交由一个有把握完成她的人来拍,这才不枉作者Patricia Highsmith在书出版后40年后才承认创作。

和《天才雷普利》 以及《火车怪客》的惊悚相比,《盐的代价》更需要的是勇敢,一份敢于追求真爱的勇气。

在两年前《阿黛尔的生活》大放异彩之后,这部《卡罗尔》虽少了令人咋舌的真实的性爱,少了轰轰烈烈敢爱敢恨的现代爱情,却多了彼时生活在“同性恋矫正”高压下人们追求真爱的勇气,虽不完美,却格外精美。

倘若她能在这半个多世纪过后,这“同志仍需努力”的,同志群体依然需要争取平等的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勇气,或者哪怕只是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到女同这个群体,或者更而甚之,只是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不同的可能性,我们都应该满足。

谁也不能预知谁会是你宇宙中的下一个天使,跟随内心或许才是找到出路的唯一途径。

只因心中有对方,黑夜无需再漫长。

总有一天,你会在宇宙洪荒和滚滚红尘中驻足凝眸,转身看见你的天使。

她眉眼弯弯,言笑晏晏,似乎看穿了命运和羁绊,只为了这一刹那的相逢。

唯有星辰不负夜,愿你遇见,你生命中的温柔。

据说写影评的人好多都有相似的经历:http://www.douban.com/note/127456246/

 2 ) 起雾的玻璃窗之后

毫无疑问,《卡罗尔》在视觉上有出众的细腻美感。

影片的摄影风格节制,冷静,有着极强的艺术性,仿佛每一帧都可以被定格为精致优雅的画报。

相较之下,《卡罗尔》的剧情似乎偏弱,被许多人评价为格局小,新意少,只是专注的讲述了一段隐秘深刻的爱情,而无更多对社会的注解与批判。

然而我认为,《卡罗尔》的格局并不小,它对政治和社会的批判只是没有在剧情大纲里直接表现出来而已。

实际上,电影的美学形式和内涵并不应该被泾渭分明的区分开来。

《卡罗尔》对“大格局”的野心,恰恰体现在一些电影构图的小细节里:镜头下那些看似空洞的精致布景,可能蕴藏着丰富的象征,使电影表达的内涵远不限于剧本故事本身。

而这其实才是电影有别于文学的独特魅力。

比如,《卡罗尔》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取景角度:镜头常常是透过玻璃窗望向迷蒙的人物或城市街道的。

那么这时常隔在视线中的玻璃窗应该被怎样解读呢?

1. 女性的困境《卡罗尔》中的确没有激进的政治宣言,也没有热血的抗争,有的只是两位女主角之间静水深流的爱。

然而,即使没有露骨地政治性批判,影片许多小细节都微妙地暗示了50年代美国女性的“不自由”。

鲁尼·马拉所饰演的百货公司售货员特芮丝在初见凯特所饰演的富裕家庭主妇卡罗尔时,调笑地说着,我很乐意带你去看我爱的火车模型,但现在我只能被困在这个洋娃娃专柜后。

当卡罗尔为了与女儿相见,只能同丈夫的家人一起用餐,她不断辩解着自己见的是心理理疗师而非医生。

似乎在用一种间接隐晦但又毫无退让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同性爱倾向并不是疾病。

而极为讽刺的细节是,此时餐桌旁的电视里,某位名人正激昂地演讲着“自由”的美利坚所拥有的那个“自由”的未来。

50年代的美国女性已经拥有了选举投票权。

但发生在60年代的,致力于解救中产阶级女性于家庭主妇命运的第二波女权主义,还远没有席卷美国。

而一直要到80年代,女同性恋的权益才被纳入女权主义的讨论范围内。

这些在法律上已拥有选举权的女性,看似已经身处在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然而卡罗尔显然并不“自由”。

尤其当法律指认她的同性爱是道德问题,并剥夺她见女儿的权利时。

所以,当特芮丝坐在男性友人的汽车后座,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望向纽约夜间的街道和愉悦的行人时,或是当她站在卡罗尔家里,透过窗户望见正与丈夫纠缠吵闹地卡罗尔时——镜头的语言都是极富深意的。

表面上看来,她望向的“自由”的城市空间,或是她默默爱恋的人,就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

但如果她真的伸出手,触摸到的只能是冰冷的窗玻璃。

卡罗尔在与特芮丝分开后,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幻觉和困境:她坐在汽车的后座,透过玻璃窗看见身着红衣的特芮丝行走在窗外的街道上。

她的渴望已经近在咫尺,但她并不能真正得到。

她能做的只有静坐在车里,继续前往裁决她命运的听证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中的玻璃窗可能象征着一种自由无拘束的幻觉,一种伪善的囚禁。

换句话说,50年代的美国给女性开了一张“平等自由”的空头支票,自由对她们来说看得见却摸不着,她们依然在社会限制的眼光中周身不得动弹。

而《卡罗尔》中频繁出现的玻璃窗意象,则是用艺术性的方式进行了类似的政治批评。

<图片1>2. 都市人的孤独但是,电影中的玻璃窗显然远不止一种解读的方式。

在我看来,除了女权政治相关的批评之外,玻璃窗这个意象还使《卡罗尔》有了对城市生活的批判性思考。

电影中有两组相似的镜头,出现在卡罗尔两次与法律系统关于女儿抚养权的失败交涉后。

镜头里,卡罗尔独自站或坐在落地玻璃窗后,窗外大街上匆匆行人的身影也隐约倒映在玻璃上。

于是镜头记录下的是一个忧郁的错觉:在窗玻璃的平面上,卡罗尔的影子与窗外行人的影子叠在一起,似乎正身处在窗外行人的包围之中;然而事实是她独身一人,与城市的人群远远相隔。

这其实正是都市生活中人最容易产生的情感。

穿梭在城市空间中的都市人每日要遇见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然而个体的孤独却始终难解。

与此同时,卡罗尔与特芮丝身为陌生人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对城市偶遇最浪漫的想象。

但是电影并没有用很浓烈的笔墨刻画她们变得亲密的过程,一切是克制而隐秘的。

《卡罗尔》仅用几个简洁的场景就描摹出她们的心意相通:在卡罗尔与丈夫争吵后,我们看到的是她没有泪水的悲伤。

然而目睹了一切后的特芮丝乘火车归家,身旁的窗玻璃上却影映着她哭泣的脸。

一个简单的镜头就已经述说了所有。

特芮丝的悲伤显然是与卡罗尔的一种共情。

虽然此时她与卡罗尔只是仅见过三面的“陌生人”,她却仿佛感同身受着卡罗尔的痛苦,并代替她流下了眼泪。

由此看来,在《卡罗尔》中,玻璃窗的意向是复杂的:它既映照了城市人群的孤独,也成为了照出都市人内心感情的镜子。

无论是哪一种解读,其实都不仅仅局限于两位女主人公之间所谓“私人”的爱情。

这些细节所投射的其实是一些社会性的情感:“城里人”的孤独和对知己的渴求。

这个“大格局”的主题在电影史上早已被讨论了千万遍,但《卡罗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注重视觉美感的隐晦处理。

没有过多义正言辞的说教和矫情烂俗的桥段,孤独和爱都通过精妙的摄影构图和玻璃窗这个视觉主题来呈现,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

<图片4>3. 电影艺术本身然而,也许在大部分电影观众看来,《卡罗尔》中的玻璃窗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本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巧用玻璃窗的光影来拍摄的镜头,《卡罗尔》拥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并能让人置身一种怅然的情怀。

从某种程度上,其实无论是特芮丝手中的相机镜头,还是用以拍摄电影的相机镜头,都可以看做是一扇“玻璃窗”:特芮丝透过相机看到卡罗尔摄人心魄的美。

而我们作为电影观众,透过托德海因斯的摄像机,看到的是一个能牵动人心弦的光影世界。

托德·海因斯本身就是一个影迷。

他与所有观众一样,深深地迷恋着电影艺术的光影。

《卡罗尔》复古的质感来源于胶片电影的独有魅力,同时也是导演继《远离天堂》之后,又一次对50年代好莱坞通俗喜剧大师道格拉斯·塞克的致敬。

关于塞克的电影,最著名的莫过于对比感强烈的配色。

《卡罗尔》的色调是同样大胆的:从片中鲁尼·马拉常戴的那顶鲜艳的红黄相间的毛呢帽,到凯特·布兰切特雍容的衣着中点缀着的鲜橘色丝巾,总能成为纽约阴沉的冬天里亮眼的风景。

除了塞克,《卡罗尔》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公路旅行也像是对著名女权电影《末路狂花》的致敬。

只是与《末路狂花》中摧毁男权的旅程全然不同,当卡罗尔在愤怒中向偷窥她的私家侦探举起枪,那把枪里却并没有子弹。

显然,在托德·海因斯的镜头下,卡罗尔与特芮丝并没有成为维权先锋。

但海因斯用电影独特的美学形式书写了她们最美丽的感情,和最沉默的抗争。

无论是从女性主义角度的批评还是对城市生活的复杂刻画,《卡罗尔》首要顾及的从来不是政治正确和煲出正能量心灵鸡汤。

影片的出发点始终在人与人之间的隐秘感情,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会觉得《卡罗尔》拘泥于儿女情长。

然而我欣赏托德海因斯的视角,因为我也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机器里,只有人的感情是永远无法被定义的变量。

无论多么“大格局”的政治抗争和社会批评,都起源于个体因不愿放弃私人情感而勇敢突破禁忌。

在电影的结尾,当特芮丝终于在宴会的人群中走向卡罗尔,这一次她的视线里终于没有了玻璃窗的阻隔,也没有了她的相机,她坦然地走向了卡罗尔。

手持摄像摇晃的镜头从她的视角望出去,我们看到卡罗尔的微笑。

* 部分原文投稿于《大众电影》杂志

 3 ) 不是同性恋,只是爱情

首先我必须要说,《Carol》这部电影给了我太多错觉。

好几个月来,我一直以为《Carol》会是一部大规模上映的影片,可当十一月乍到,我却没法在美国第八大城市找到任何会播放此《Carol》的影院。

于是,这排片量又给了我第二个错觉,这一定是部口碑很好但是观众很少的同性恋题材电影。

12月回到旧金山后,我顺利在Landmark找到《Carol》。

我只身前往电影院,在惊叹影院满座的同时还惊奇的发现在场的都是中老年人。

没想到电影会以倒叙,或是回忆的方式展开剧情。

最开始两个女主角明显不愉快和仓促的对话让我以为这就是电影的结局。

然后在灯红酒绿的窗影下,Therese陷入回忆。

是太快还是爱情就是如此。

与陌生人的对视,两秒都会显得漫长,而第一次见面的Therese和Carol,她们就这么互相直白地直视着对方,Carol更是直接来到了柜台前询问Therese。

一次见面,一次对话,一个是客人,一个是柜台服务员。

然而,女服务员却对女客人念念不忘,女客人甚至还亲自打电话到柜台向女服务员致谢,邀请女服务员共赴晚餐。

两个人开始正式交集。

火花四溅的对视,欲言又止的试探,欲拒还迎的相处,按捺不住的欲望,都是暗流汹涌的情愫,是女人的爱情特有的细腻,也最能触碰女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女人本就是情感丰富的个体,当两个情感丰富的个体相爱的时候,无论是多细微的情感交流都能直击心灵深处,让人联想让人沉醉。

只有表现到这种情欲层次的电影才会是部优秀的同性恋电影。

而Carol的导演和演员显然都做到了。

Therese来到Carol家做客却不巧遇见Carol与丈夫争吵,Therese早早被心情不佳的Carol送去了火车站搭车回家。

孤独的Therese在火车上委屈地哭泣,一回家后却就收到了Carol为刚才的行为致歉的来电。

像是害怕两人的关系会被刚才的不愉快的插曲影响,又像是想要急迫地证明,捅破什么,Therese拿着电话,深呼吸道:“There are things I want to ask you.” 迎来的是Carol迫不及待地回答: “Ask me." 第二天,Carol如约来到Therese家中。

Carol毫无底气地问Therese要不要和自己去road trip,甚至在Therese做出回答前就给Therese台阶下:“你不去的话也没关系,我可以理解。

”然后不自然地梳理着刘海。

谁会想到这么卑微的样子居然出现在高贵爽快的Carol身上?

而Therese,那个一直注视着渴望着Carol的女孩,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

在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的旅途中,朝夕相处让两人感情不断升温。

在欲望再也按捺不住地那天,Carol要Therese上床,Therese便毫不抗拒地乖乖上床。

Carol所有的需求,Therese都会毫不犹豫地say yes。

Therese每一次自责与懊恼,Carol都会即时安慰和开解。

一切都这么你情我愿,甚至迫不及待。

所有情绪都那么到位,那么理所当然,可是在我眼中这一切都过于迅速甚至略显不实。

在一个同性恋还被认定为一种心理病的年代,为什么两个女人能在毫无迟疑的情况下迅速地坠入爱河?

因为我把《Carol》定位成“同性恋”电影就是一个错觉。

我以为发生在美国五十年代的同性电影,要描写的必定是女同性恋面对的社会的种种阻碍和伤害。

我以为在那样的年代,两人的爱情必定会败给残忍的舆论,要么Therese会为了工作放弃Carol,而Carol更可能会因为家庭放弃Therese。

可是我是彻头彻尾地错了。

这两个女人比我想象中勇敢,她们并没有强迫自己否认自己的取向,也没有在意社会的言论,她们不用出柜去宣扬自己的爱情。

她们的爱情格局就是这么小,她们就只需要和对方在一起。

从一见钟情,到互相联系,认识,相爱,经历离别和难堪,最后鼓起勇气复合,这是无论异性恋还是同性恋都会经历的恋爱过程,这只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电影。

因为这是两个女人的爱情,我担心她经不起社会的歧视,担心Therese会告别Carol,担心Carol离婚后生活会潦倒不堪。

但是在最后Therese坚定的凝视中,我一路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样的结局,无声,却胜过千万甜言蜜语。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Rooney Mara的表现太完美,这个角色一直都牵着观众的情绪走,而我一直看着Mara痴笑。

最后散场时,身后有人赞她像赫本,连坐我旁边的大叔都在打探她的名字。

 4 ) 自己蒙尘的少女心就快被这部电影解冻了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忙着安慰我的伙伴,一位三十多岁的意大利女孩儿。

她说,I slept with many girls but I never had a girlfriend. I just want true love; I just want to spend my life with the only one. I really feel lonely. I'm so lonely. 我一边安慰她,一边强忍住眼泪,心想,谁又能来安慰我呢?

一个人比较好单身会比较自由我只想偶尔have fun,恋爱什么的就算了吧我觉得我是真的相信这些想法的,也觉得这样是最好的。

然后苦命的我俩就去看了这部完美得跟少女漫画似的电影。

她陈词滥调犹如九十年代的少女漫画,然而她又美好纯粹得像少女漫画。

一个纯粹得,美到令人窒息的爱情故事。

和性倾向无关,和政治诉求无关,和反抗世俗,统统无关。

究竟自己有多久没有看那么美又那么真的爱情故事了呢?

一见钟情没有什么可耻的,像遇见白马王子一样遇见那个高贵、典雅、令人迷恋的她,也没有什么可耻的。

然而她们又是那么脆弱的女人,愿意去爱,却又不断地玩着猜心的游戏。

想要把真心放在她的手心,却又害怕,一次又一次的受伤。

朋友说,她觉得这个故事不如断背山“震撼”。

她原本以为,这可以是另一个“断背山”。

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两个女人的爱情,原本就不需要复制别人的故事模式。

不需要惊天地泣鬼神,日常中一个眼神,一个分镜,一个表情,都像台词一样,都可以是故事本身。

Carol的故事本身虽然滥俗,然而从导演到演员,一个个都是说故事的高手。

鲁尼的演技不输凯特,配乐的情绪恰到好处,和剪辑相得益彰,整个剧本的结构也非常紧凑,可谓毫无闲笔。

最后的最后,一切回归圆满的结局,我反而泣不成声。

“喝一口女儿红,解两颗心的冻,有三个字没说出口”……回家的路上,我的IPC总是那么懂我。

明明已经是“彼此道别,相互珍重,此刻秋意正浓”的年纪了,然而今晚过后,虽然苦逼的生活可能还是会继续,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内心这颗尘封的少女心,似乎也不是完全没希望解冻的。

如果,还试着去相信什么的话。

 5 ) 看了卡罗尔 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卡萝尔》是由美国韦恩斯坦国际影业发行的剧情片,由托德·海因斯执导,凯特·布兰切特、鲁妮·玛拉、莎拉·保罗森、凯尔·钱德勒联合主演。

影片于2015年11月20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小说《盐的代价》改编,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讲述了一位19岁少女特瑞丝与高贵性感的中年女人卡萝尔之间的爱情故事。

年轻女孩特瑞丝在纽约追求梦想,却只能成为玩具售货员,某日她和身陷婚姻危机的金发中年主妇卡罗尔在百货公司偶遇,两人一见钟情,在一次次会面中发现对方是自己的真爱。

然而同性恋在50年代美国是不被允许的,特瑞丝的男友也认为她只是一时迷惘,卡罗尔的丈夫和女儿请私家侦探调查取证,希望在离婚诉讼中让卡罗尔失去的抚养探视权,卡罗尔暂时离开了特瑞丝,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其实做好了一切要与她真正一同生活的准备。

布兰切特在剧中扮演一名华丽的少妇卡罗尔,永远精致的妆容,不变的套装和高跟鞋本身就非常符合布兰切特自带高贵光环的气质,而当那双黑色的小羊皮手套夹起香烟的时候,你真的就会明白什么叫做腔调。

 6 ) We were all Therese

<图片1>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Phyllis Nagy几乎删光了原著中为数不少的的支线人物和情节,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内容在她的剧本中,而我实际看到的电影又比剧本更简练(剧本的时间线有点故弄玄虚),套用鲁尼妹子的话就是pure and simple。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让我反反复复的看了六遍!

我至今清楚的记得看第一遍时,当女王在律师团和老公面前颤抖着大声宣布I want it and I will not deny it时,我感觉整个人都在shaking。

电影结束时,我坐在座位上大口呼吸着,感觉好似被吸入了一个极其迷人的黑洞中 ,悬浮在现实与故事的视界交汇处,久久不愿脱离故事的引力回到现实中。

于是第二天为了找寻让自己如此失常的原因,我努力保持冷静的看了第二遍,这次我将视角放在Therese身上,然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因为我从Therese身上看到了多年前那个似曾相识的自己!

看见暗恋的人会脸红心跳;精心挑选礼物想让对方开心;期待能和女神一同旅行;悄悄的拍下她的照片然后藏在箱底。。。

为她哭,为她笑,甚至抓着盲音的听筒久久不愿放下。。。

坦白讲自己干过的这些蠢事我都一件不落的流放在自己的记忆力中,不愿想起也无力追忆。

所以看第一遍时我并没有去注意Therese,毕竟Carol才是电影的重心,而且能在看第一遍时回避掉Kate的电眼的人相信不多,所以我反而忽略了Therese这个最真实的存在。

所以看第二遍时我反而哭了。

当Therese最后对Carol说No时,我至少能感同身受她的心境,这种小心翼翼的自我防御是多么让人心酸难受。

每个人都自带天然的免疫系统,可惜我们永远都无法对深爱的人免疫,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伤害到我们的只有爱得最深的那个人。

写到这里想起Damien Rice的歌词:give my gun away when it’s loaded, 如果轻易的说出Yes,Therese需要卸下所有的防卫来面对Carol, 假如Carol再次伤害她,她就会被 shoot到体无完肤,所以即便Therese心中千千万万的说着Yes,但最后她只能无力的吐出个No。

本来想谈电影的。。。

一不小心歪楼了。

原谅我大概有十年没写过正经文章了。

呵呵。

下面楼主想谈谈电影里的一些细节(不是处女座的楼主终于想谈细节了)。

Case 1:小白兔在上班时被分发了一顶圣诞帽,几乎所有的员工都戴上了,但她却迟迟不愿戴上,直到被经理催促才很不情愿的按到脑袋上。

由此可见,Therese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女孩,但却与现实处境格格不入,但当Carol表达了对这顶帽子的喜爱后,我们的小白兔直到下班铃响才依依不舍的摘下来啊(恐怕lunch break时都戴着的)。

呵呵!!

Case 2Carol在旅行途中订了标间,但我们的小白兔却主动要求订总统套房,美其名曰价格很吸引人,但看她那时痴呆的表情就像在说Carol好吸引人,好想吃她豆腐(原谅楼主自带的吐槽)Case 3旅行途中两人共进晚餐,女王不记得房间号了,但小白兔却瞬间记起,感觉这就是恋爱中的人特别技能,只要是与恋人有关的统统能倒背如流。

这之后女王还特地给了个嘉奖的表情,那个甜啊!

其实这段情节之后是有被删减的剧情的,但给别人邮寄礼物这种用来表现小白兔善心的情节其实真没必要存在(鲁尼那天真纯洁的眼神实在不需要这种情节做支撑于是就删了)Case 4 love scenes 里女王在剧本里本来还有句台词说抱歉之后要发生的(意思对不住我要XXOO你),但电影把这句删了,随后小白兔主动要求女王带自己去床上,主动躺下,还主动阻止女王关灯明确表示想看女王果体。。。。

小白兔第一次就这么能化被动为主动,我感觉不是整天心心念的想要看女王果体,绝对没勇气在第一次这么勇敢大方的。

当然我个人更喜欢电影里两人更equal的相处模式。

原著里有关阶级,money之类俗气的东西统统被淡化了(大概只有通过服装能看出阶级差距了)Case 5小白兔跪草地呕吐那段,我真想吐槽妊娠反应啊!!!

转念一想可能小白兔本来就晕车,但因为平时是Carol开车就不晕了,换成讨厌的情敌开车自然胃里翻江倒海,离死不远了。

(楼主曾有过相关经验,跟喜欢的人坐在一起除了心晕头是不会晕地)下面是有关于女王的一些细节(因为我第三,第四,第五遍又把注意力转回了女王身上了)Case 6想说说女王的那副手套,仔细看发现女王在之后的旅行途中依旧戴着这副手套,这么频繁的进出结帐也没丢怎么看了眼小白兔就给忘了呢?

我觉得99%的可能就是女王绝对是故意的!

她很心机的用这副手套钓上了我们的小白兔。

Case 7女王第一次和小白兔约会居然迟到了,电影中可以看到她是小跑着往餐厅赶的,同志们啊,在1950年代穿成这样的Lady在街上跑,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家里死人了呢,这说明女王有多注重这次约会啊!

Case 8女王和小白兔第一次亲密接触时,紧张的手心出汗啊,她很从容的先往自己衣服上抹了一把,再摸上了正在弹琴的小白兔。

还有随后她提鞋子跑出客厅见老公的样子,一副自己被抓奸的既视感啊。

(但愿我不是过渡解读了女王的body language)Case 9女王吻小白兔之前那段,剧本里其实是用梳子开始捋毛的,但电影里却变成女王直接用手捋毛了,个人觉得电影改得更符合欲望的表达。

当然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女王的手真是居家旅行,把妹必备啊!!!

小白兔弹琴,她把手搭人家肩上,小白兔梳头发女王想XXOO又把手搭人肩上,最后小白兔拒绝同居她再次伸出魔爪,勾了一个爪子在小白兔肩上。。。。

感觉女王深谙勾肩搭背的精髓啊!!!

Case 10小白兔哭着说因为自己无知害了女王时,女王那句霸气的回复真是亮瞎了我的眼!

她说: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和我XXOO绝对不是因为你年轻无知不懂拒绝,或者我引诱你,你和我XXOO是因为you know what you want and你清楚的明白你爱我!

这叫安慰人的话嘛?

我觉得这句话都可以写进情商教科书里了!

Case 11小白兔给女王打电话那段是相当的感人,但我注意到女王这时的手指上竟然木有涂指甲油!

试想那么爱漂亮,注重仪容仪表,凡事细心谨慎(连打个电话都要摘耳环),她这样的一个人竟然没有涂指甲油啊!

这说明她那时的生活有多糟心啊!

心疼小白兔更心疼女王啊!

最后的最后,明天准备再去看一遍,我陷在这电影里出不来了,好像小白兔男友指责的那种crash like a school girl。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电影中,LGBT都很难得到一个GOOD ENDING,在我看来能像a single man 里那样有份体面的工作然后孤独的死去大概就算不错的结局了,所以面对这样一部美如童话的电影怎么能不让人爱不释手呢。

P.S.楼主多年没用中文写过连贯的句子了,语无伦次之处请多包涵。

<图片2>

 7 ) 影評|什麼是愛情?

看完電影的那一刻,我是被震驚的,因為我作為一個純純的直女,竟然也有了如沐春風又患得患失纏綿悱惻一般愛的感覺,這是非常詭異的。

還記得大學時候,我選修的文學課程,基調就是女性主義(好聽一點的女權主義,英文都一個說法),當時老師表達的看法,我深感認同,時至今日也一直都在為這份認同感添磚加瓦—— “如果論及起源,男同性戀者更像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因為他們具備可以彼此滿足的生理機制。

而女同性戀者則傾向於情感上面得不到填補、滿足,互相取暖以後而產生的情愫,追根溯源,甚至還跟女權主義思想興起有關。

兩者的基礎和機制是不一樣的,所以在討論同性戀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要分開男女來探討。

” 不太想一一分析Carol和Therese之間的情感是如何緣起和深化的,如果你願意後退一步,去留意Carol和Therese各自原本的感情經歷,反而會更容易明白這“緣不知因何而起,竟一往情深”的因由。

Therese身邊的是直男(癌)追求者,Carol嫁的也是直男(癌),他們都自有一套“我的看法就是你的看法”、“我的生活就是你要的生活”、“我的決定就是你最好的安排”,直男們往往最不屑一顧的是眼前這個自己聲稱是最上心、最在乎、最疼愛的女人心裡的想法,他們理所當然地漠視了這些女人作為一個人,一個獨立的個體所需要被尊重的主體意識。

還記得我在看Revolutionary Road(《浮生路》)時就有彈幕嚴正指出女主角鬱鬱寡歡作死尋死活該時說的話—— “女人,太有主體意識不好……” 當時的彈幕竟然也沒有人打擊這樣的論調,反而還有人表示贊同,在無法追究評論者的性別的情況下,作為一枚安靜的看客,我一笑而過。

很多人向我表示,明確指出“我們社會是男女平等的”,我都笑笑沒啥想要評論的,恍如又在看那條分明很囂張的感慨彈幕那般,但其實我一直想說的話是—— 真正的男女平等,放在當今這個社會,不再僅僅是我們都有工作的權利、都有升職的空間、都婚戀自由,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如果說男女平等的基礎我們已經先天具備了,那麼,主體意識的平等,便是那上層建築。

缺乏了這一層,我們說的好聽是男女平等,說得不好聽女人那就是一個幫著解決生理需求、幫著生兒育女、幫著養家糊口、幫著伺候男方爸媽、包攬家頭事務的女工。

而身邊的女性朋友竟然還覺得現在已經夠男女平等了,真的夠了嗎?

你覺得財產分你一半、撫養權能被爭取、能夠有私房錢,就是平等了,這未免太知足常樂了。

因為你沒有把那些你辛苦學會的知識、努力考取的文憑、個人喜好、日漸累積的生活經驗以及你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主體意識上的損耗計算在內。

這個時代,爲了生活放棄主體意識的人太多了,而他們其實都沒有察覺。

但如果你問,你是要生活還是要愛情,他們會清晰地告訴你自己已經放棄了主體意識的這個事實。

年輕一點的時候,我總是嘗試把偏執、習慣、依賴等的特性從愛情中分離出來,去提煉一個純粹的愛情概念。

長大了才明白,純粹的愛情,建立在具有主體意識的個體上,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各自的生活、也有相異的追求,而這並不阻礙我們彼此吸引、協同合作、互有退讓,然後共同分享、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最後安穩、和順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電影裡直男們分別質問和訓誡了兩位女主,也是在質問著但凡有點主體意識的女性觀眾—— “你覺得這是愛情嗎?

你覺得你可以義無反顧嗎?

你不是唯一一個,她很快就厭棄你的了,到時候你還得回來求我,求和我重歸舊好!

我為了和你結婚,我都換成了現在這個穩定的工作你還想讓我怎樣?!

” 追求者不能理解Therese的攝影愛好,並不反感她當時在商場裏做一個毫無靈魂特點的售貨員,並且拿她出去旅遊的時候必須要帶上那部破玩意相機開玩笑。

他從未打從心底瞧得起她的興趣和志願,卻把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當做是為對方作出的退讓和犧牲。

“我給你的還不夠嗎?

這些還不夠嗎?

我們有美滿的家庭,有我們共同的女兒,你為什麼總要搞那麼多的事情,去破壞原本我們有的這一切?!

” 作為Carol的丈夫,經常都在外工作應酬,兩個人能夠相處、見面、互相慰籍的時間少得可憐,他從不在意她陪同出席那些場合時是否樂意,而在乎的是她作為他的妻子,有義務陪同他出席這些無趣的場合。

她應該配合他,哪怕他對她付出的感情那麼稀薄。

Carol第一次出軌,正是和自己從小相識到現在的女性友人,在最淒冷情緒裡,互相取暖、互生情愫。

而丈夫只把這事情當做是逢場作戲一般,沒有警覺和警惕,以為那並不具備撼動原有婚姻的能量,他是如此地不在意她的情感走向,卻非常在意她所充當的妻子的角色。

於是乎,天時地利人和,把兩個欲求不滿的女人,湊在了一塊,驚鴻一瞥又電光火石間,生成了愛情。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你是我的天使,從遙遠的太空中向我飛來。

這段當時世人認為不倫、不道德的愛情,進行得並不平順。

而他們從彼此作伴、相互欣賞和取暖,最終到寬衣解帶赤身相對,生理滿足背後都有滿滿的感情鋪墊,雖説那是一場拍得不夠驚豔的床戲,卻有讓人難以忘懷的前戲。

知道事情不可違,知道分離在所難免,Carol將Therese託付給友人陪同回到原處,留下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正正是這樣一封信,一字一句地向我描繪著愛情的輪廓: Dearest,There are no accidents, and he would found us one way or another. 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Be grateful it was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You’ll think it harsh of me to say so, but no explanation I offer will satisfy you. Please don’t be angry when I tell you that you seek resolution and explanations because you’re young. But you will understand this one day, and when it happens, I want you to imagine me there to greet you. Our lives stretched out ahead of us,a perpetual sunrise. But until then, there must be no contact between us. I have much to do, and you, my darling, even more. Please believe that I would do anything to see you happy, and soI do the only thing I can—I release you. “摯愛的你, 這世上本無意外,我們的事,他遲早會發現。

一切都是命中註定,應該慶幸,這一刻是早來,而不是遲到。

你會覺得,我這樣說很殘忍,但我無法給你一個滿意的解釋。

我這樣說你不要生氣,你苦尋答案和解釋,其實是因為你還年輕。

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而當你明白之時,我希望你去想像我在彼岸等你。

那時,我們的生命會在前路一同綻放,猶如一場永恆的日出。

但在那以前,我們之間,不能有任何接觸,我還有太多需要處理的事,而你,我親愛的,會有更多。

請相信,我願意去做任何事情來換取你的幸福,所以,我決定做我唯一能做的事——我選擇放手。

” 而愛情,並不厭棄分離,事實也證明,她們各自處理完那些阻礙愛情生長的荊棘,各自積攢著滋養愛情所需要的養分,那因為分離而暫停發育的幼芽,正等待合適的時機再度成長。

愛情本身,不會因爲外人強詞奪理而改變它的本質和初衷,純粹的愛情經歷過歲月的沉澱和歷練,會變得濃醇,因爲愛裏面沒有可供發酵和變質的雜質。

多少年以後,我們將這獨一無二的佳釀再次開啓,會再次沉醉於濃醇、厚重、百味雜陳又柔軟協調的馥郁濃香裏。

是的,這次不是幻覺,不是夢境,這次是愛情,獨一無二。

 8 ) 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严重剧透。

上个月在纽约电影节看了《卡罗尔》,至今无法从那种情绪中抽离出来,每每想到其中几个情节,就惆怅不已。

主演大家都知道了,Cate Blanchett和Rooney Mara。

戛纳电影节的时候就被炒得火热,Rooney Mara还凭此拿了金棕榈最佳女演员奖。

片子是讲同性爱情的,人物设置和《蓝宇》有些非常相似:两个年龄、阅历、财富都不在一个段位上的人相遇,擦出火花,然后相爱,分离。

当然了,大的那个,世俗牵绊总是多些,小的那个,眼神更让人心疼,也更深情些,仿佛就是为了告诉人们:爱情真他妈的是不公平。

好的是,最后,爱情总是能找回它来时的路。

记得《蓝宇》的后半部分,胡军出狱,和刘烨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里坐着唱歌。

那是在冬天拍摄的,两张覆盖着哈气的脸,令人落泪的劫难后相依为命之感——可最后结局太惨,我久久不能忘怀,甚至会想,就让影片结束在唱歌之处不好吗?

《卡罗尔》弥补了这个遗憾,它结束在列车刚刚驶出隧道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停在了两个人找回彼此的地方。

我每次回想起结局,Rooney试探、寻找、坚定地望向Cate的眼神,Cate终于发现她后,庆幸、释然、同样坚定的笑,都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啊,对,这就是爱了。

直女看这部电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一部同性片,反而会因为两个女性角色而可以把自己代入到任何一方,然后深深沦陷。

至于直男,好像并没有同样感受,据一起看电影的朋友说......所以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我一定要去再看一遍!

大家也一定要看啊!

虽然我就要剧透了啊!

影片开头是两位女主在吃饭时,被一个充满傻逼气质的男性打断,于是分开,但小姑娘显然坐在车里心神不宁,一直在回味女王。

然后故事就闪回到了两人初见的时候。

Cate就是Carol, 一位住在New Jersey的中产阶级富婆,在圣诞节前夕来到百货商场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从而遇见了Therese, 也就是Rooney的角色,一位一看就气质脱俗将来要进The New York Times 当摄影记者的百货公司售货员。

电闪雷鸣,看对眼了,Carol鬼使神差地给自己的女孩买了Therese说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的火车模型,(可怜的女儿)然后有意无意地把手套落在了柜台,就如同高富帅总是会随意乱放钱包。

这时故事交代了两个人的感情状态,Carol有个非常疼爱的小女儿Wendy,但是对丈夫非常冷淡,在办理离婚;Therese有男票,还要娶她,也不缺乏来自The New York Times记者的追求,搞不好还是哥大J School毕业的,不过她当然没同意,可能因为记者太穷了实在。

Therese寄回了Carol的手套,并接到了对方的感谢电话,被邀请共进午餐。

这场午餐就是两人第一次有张力的对手戏了,对于Carol的每一次flirt,根本接不住的小白兔要不就老老实实地认乖,要不就软软地打回去,以至于女王说周日来我家玩吧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就说好啊好啊。

小白兔第一次去女王家玩的时候,拿上了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女王买圣诞树的场面。

当天晚上,气氛正浓,好巧不巧女王老公来了,还和女王大吵一架,这里有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镜头:Therese听着窗外两人吵架的声音,把室内收音机或者唱片(记不清了)的声音调大了。

吵完架后,女王心情也不好,就让Therese自己坐火车回家了,小白兔在回去的火车上还哭了,然而在回家接到女王道歉电话时,还是分分钟原谅。

(陷入爱情的人类啊。

)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就没什么新意了,总之就是慢慢地好上了,并在一起公路旅行的时候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床戏。

其中,不得不提女王霸气的圣诞礼物赠送方式,买了新款的佳能相机,敲门,把盒子放在地上,等开门,把盒子踢进去,"圣诞快乐"。

哎,追我我也沦陷。

催泪的部分总是从事情变坏开始。

Carol和Therese的事情被Carol的丈夫雇佣的私家侦探录下来了,丈夫以此威胁她。

为了女儿,Carol离开了。

分开后,Therese心碎成渣,中间还给Carol打过一次电话,说I miss you, 被Carol挂断了,此处给了Carol的手一个按掉电话的特写,让我第一次泪奔了。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的结尾啦!

两位女主很久后,没什么联系,连哥大JSchool都没上过的Therese进了The New York Times(好吧我就是忍不住要黑哈哈哈),Carol与生活妥协,为争夺孩子的监护权与前夫打官司。

一次Carol在坐车去律师所(不确定,总之是调停地点)的路上看见了走在街上的Therese,我觉得她的想法就是在那瞬间发生了转折,因为人在与所爱之人分隔许久再重逢时,总是很容易失去理智。

她选择了放弃,并愤怒地跟前夫进行了一番陈词,其中有一句印象很深,大概是说The most breathtaking gift we gave each other is Wendy. (their daughter),当时心想:这句不错,学了,但要做甜言蜜语使。

然后又说了大概是监护权我不要了让给你,不过你必须让我见孩子,不然咱们就法庭见吧,不过那样我们就会变得ugly, but we are not ugly people.总之言之,她放弃了,在偶然见到了一次Therese之后,她就放弃了争夺监护权。

之后女王就出演了本剧中最没骨气的一幕,约了Therese吃饭,第一句就非常掉身价: I wasn't sure you would come. 还能再屌丝吗哈哈哈。

紧接着扯了一堆没用的,进入了正题并进一步掉身价: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live with me, though I thought you might say no. (可能不见得准确,但意思是对的。

)听到这全场都会心地笑了,多么笨拙的请求啊,带着害怕被拒绝的掩饰。

可惜,小白兔被伤太多了,一双令人心碎的眼睛看着女王,说:No, I don't think so.接着女王又说了句什么我忘记了,然后又无奈地看着小白兔,说出了人类史上最无法拒绝的三个单词,同时将身价掉到谷底。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片头的倒叙开头,正是从Carol说完I Love You开始,于是观众不禁想,啊原来影片一开始,她刚和她表白过......)估计小白兔这时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了,可惜,一个傻逼直男打断了他们的对话,Carol说那你们晚上玩好我先走了,Therese则带着无尽的复杂心绪坐车去了某party。

(Therese在车上的时候,望着在马路上互相搀扶着行走的一对夫妇出神,这个镜头被一篇英文评论形容为全篇最为酸楚的时刻,because of its telescope out into the universal. 大概的意思是说《卡罗尔》讲述了世间一切男男女女的爱而不得。

)接下来的每一幕,都特别让我感同身受,那种刚刚狠心拒绝了心爱的人,就心慌意乱,后悔万分,恨不得马上回去找他的心情,被Therese演绎地太好了。

在派对上,Therese估计看啥都没劲,最后终于决定去饭店找Carol。

冲进饭店的大门,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找爱人,找到她,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她,等着她也看见自己。

当Cate也发现她时,回望,带着一种庆幸、释然、和同样的坚定的眼神,笑了。

看吧,爱情自会找到它来时的路。

 9 ) 世间纵有Therese千万,难寻Carol唯一

原文发在weibo。

做了很细小的调整。

发到这边。

==============================下午在电影院三刷完Carol,想来是时候好好的再写一篇影评了。

而且是一篇Carol视角的影评。

大概是看了太多人一边说着Carol实力撩妹,膝盖拿走,一边碎碎念着她是个渣攻。

又或者大批的迷妹们一边被小白兔水汪汪迷恋的眼神感动的一塌糊涂,一边又抱怨着不知道Carol爱Therese啥,或批判着Cate过分刻意的演技。

然而就像Cate说过的,电影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激发你的情绪,思考,感官。

所以我无意批判他人的观点,这是想从我的角度出发,聊一聊Carol到底为什么爱,怎么爱,又爱的多深。

很多人说,Carol不过是Les版的霸道总裁爱上我。

但是,不管从什么程度上来说,Therese都不符合那些霸道总裁文里的傻白甜女主设定。

人家不傻不白,老实说也不甜。

而这些恰恰是Carol喜欢她的地方,也恰恰是Therese被形容为flung out of the space的原因。

她年轻,没什么历练,第一次和Carol约会各种紧张显而易见。

但是比起50年代的大多数传统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嫁人,成为某某人的妻子,Therese不愿意。

Therese不愿把自己定位在某某人女朋友,某某人妻子这样的角色上,她只想成为她自己,至于自己是怎么样,她一直在寻找。

而这种不依附与他人(特别是男人)的自我认定也是这部剧里三位女主最相似,或者最有共鸣的地方。

1. Therese: 和Richard第一次吵架的起因是,Therese决定继续往摄影师方向努力,于是告诉Richard自己想要整理一下她的摄影集。

然而Richard完全不care,直接打断,转了话题。

而摄影师是Therese对于自己的定位之一(而不只是在商场卖娃娃)2. Carol:Harge第一次出场时,他邀请Carol去某个party,他说:xxx的妻子邀请你…还没说完就被Carol打断,说:是Janette,xxx的妻子叫Janette。

这里充分表现Carol多么反感用xxx的妻子来描述一个人。

3. Abby:Harge圣诞节闯到Abby家要人,说Carol不在家,不和自己一起,就一定和Abby一起。

Abby说,是啊,你花了十年时间确保Carol的一切都是关于你。

这里也表达的Abby是多么反感这种将禁锢在丈夫身边的婚姻。

4. Therese+Carol:Therese第一次去Carol家,被问到是否做摄影师。

当时Therese的回答不是太有自信。

但是Carol说,既然你想要,那么就去做,去努力,不用去怀疑自己的天赋。

说了那么多电影的细节,我想表达的就是,没错Carol和Therese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是,其实他们的自我认定是极为相似的。

这不正是成为伴侣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嘛。

虽然尽管如此,我也承认,和Therese不同,Carol最开始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有些调戏的意味在。

这也就和不少人说的“Cate前半段的举手投足都看得出可刻意,后半段才发挥好 (从weibo上抄的原话)”搭上了。

因为刻意的不是Cate,而是Carol。

这种刻意也随着Carol自己的越陷越深慢慢消失殆尽。

没错,最开始,从初遇,到第一次午餐,到送礼物,Carol的每一个眼神,撩头发的动作,居高临下俯视的姿态,都是一种刻意的调戏与勾搭。

她喜欢Therese,并且一眼看出这孩子对她的痴迷,她甚至知道,自己不用全力以赴,就能得到Therese的欢心。

Cate用精妙的演技表达出了Carol最初的那种带着强烈挑衅意味的漫不经心。

最好的演技大概就是用来演一个演技有些差的人吧。

但是是什么时候,这种漫不经心,这种刻意消失了?

是在电话里说“ask, me, things”的时候?

Therese送唱片的地方?

还是两人试香水的暧昧桥段?

又或是到最后的亲吻?

又或者当时霸道的把新相机+胶卷丢在人家家门口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游戏了?

老实说,我不知道,也许Carol也不知道。

对Carol来说,当她明白过来时,才发现不知道哪一刻起,她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要调情,她对Therese的宠溺不再只是捕猎前的诱饵,收到礼物时的欣喜,和她一起时的快乐,都是那么真实,而非最初时那般拙劣的演技。

但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是吗?

爱上就爱上了,又有哪段爱恋可以清楚的列下一二三的呢。

而这种从有好感,调戏勾引,到最后的沦陷的过程,被导演,编剧,演员衔接的近乎完美。

也就是为什么,这部看似情节简单的电影,却被誉为年度最佳之一。

它把爱这种抽象的情绪,用镜头,用简单的日常生活,用眼神,用那些藏在只言片语里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表达的清清楚楚。

然后就要来说,Carol到底多爱Therese。

Cate在一个采访中提到的Carol的爱。

我觉得总结的非常好。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年龄,Carol比Therese更有经验。

爱是什么感觉,和同性相爱时什么感觉,这种爱的风险,后果是什么,作为母亲的感情等等,Carol清清楚楚。

这些其实都是包袱。

相比较而言,Therese就像每一个曾经的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在Therese身上找到自己),年轻,没有任何包袱,因为不知道为爱受伤的痛楚,所以可以全力以赴去爱。

但是Carol是在背负这些所有的后果,了解了这些所有的得失之后,还是义无反顾的跳了进去。

就像两人面前其实都是同样一份爱,而对于Therese,她看到是一条道路,以及道路尽头的Carol。

她不知道自己能否触及,于是全力以赴的往前奔跑。

而对于Carol,她面对的是一座悬崖,以及悬崖对面的Therese。

在爱面前,她甚至失去的选择的能力。

奋不顾身是她必然的结果。

Carol为这份爱所赌上的是她的所有:家人,孩子,自尊。

然而在最后的“I love you" 里。

她失去了一切。

Carol本人又是骄傲的,在公开场合,她的头永远是略微向上抬的,导致她在和别人对话时总有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但对于Therese,Carol爱的也许没那么自信。

我们曾经玩笑的说,整部片子大概就是由无数个“would you”+ “Yes”组成的。

但是你也许没注意到,每次Carol在向Therese提出各种要求或者邀请的时候,她的目光都是向下的,而非直视。

这种不自信在两人回到NY后,Carol最后一次约Therese出来时,表现的更加明显。

有意思的是,她在发出约会邀请时,那封信的开头依然是那么直截了当的“would you”,但和之前所有的见面,约会不同,这一次她早到了。

镜头里的她打完电话,还是那么看似从容高傲的离开电话亭。

转身看到正在入座的Therese。

座位上Carol的大衣暗示着她早早就到了。

所以当时Carol的表情应该是一个大写的“松了一个口气”吧。

之后饭桌上对谈的每一个细节大概都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爱。

但是不跑题,聊回最后一次的“would you”。

和之前一样,这一次在她在描述新房子,以及发出邀请时,她眼神统统是往下的。

更明显的是,她略微的语无论次,以及怕被人拒绝时最常用的一招,先把自己给拒绝了(I was hoping you might like to come and live with me, but I guess you won't.)。

当得到拒绝的答复时,Carol发出了第二个补救的邀请。

邀请她参加自己的聚会。

而这一段邀请里,我看到的是Carol急促的呼吸声,闪烁的言辞,想微笑却只是微微扯动的嘴角,以及那快要哭出来的眼神。

她不是在邀请,而是在绝望的乞求(顺便插一句,比起在律师办公室情绪爆棚的那一幕,这里隐藏在完美无瑕看似若无其事背后的崩塌才是Cate真正秀演技的时候)。

当面对沉默时,Carol的那句That's that里,她已经放弃了。

所以我不觉得最后那句I love you是为了让Therese重新考虑而增加的筹码,或者在无计可施后抛出的最后一击。

这句话之所以这么震耳欲聋是因为,当Carol来见Therese前,她已经放下所有,抛弃了过去的自己(孩子留给了前夫,房子卖了,开始工作),她把所有的底牌都摊在Therese面前,这场赌博,Carol并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对Therese的爱是她所有赌注,以及现在的她所唯一拥有的。

所以那一句I love you是她在认定自己输了之后,把自己唯一剩下的那份爱,那份赌注,也放下,交给了Therese。

也就是为什么Cate不止一次提到说,她觉得,如果Therese没有回心转意,Carol的结局也许会是自杀(虽然理性看来,Carol的人设并不至于会使她走到这步)。

因为离开餐桌时的Carol,不管她掩饰的多好(和Jack打招呼以及告别时从容),她是一无所剩的。

Carol最被人诟病的大概就是当初抛下Therese,从而得到“渣攻”的美誉。

于是作为强迫症的我,必须要来说下,为什么Carol所做的正如她信里说的那样:她愿意去做任何事来换取Therese的幸福,而她当下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手。

当时Carol的选择并不多。

我脑洞也不大,感觉比较合理的就下面几种:1. 无视Harge的威胁。

继续和Therese一起。

这样结果是直接了当的:立刻失去Rindy,并且不可能有任何缓和的余地。

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

在Therese出现之前,Rindy是她的全部。

如果Carol可以头也不回,就这么放弃Rindy的话,我不觉得她有能力好好爱Therese。

2. 一边处理和Harge的官司,一边继续偷偷和Therese一起。

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在阴影下的爱恋永远是对双方的慢性自杀。

这样和把Therese当作见不得人的情妇有什么区别。

就像Carol信里说的,Therese还年轻,她的面前有无限可能,Carol若只是为了两人一起,而把这段关系不死不活的拖着,才是真的自私,不顾Therese。

3. 原剧情走向。

事发之后,Carol从来没有怪过Therese。

而我很喜欢那场Carol在车里安慰Therese的戏。

尽管有着无限的温柔。

她并没有把Therese当作小孩,或者傻白甜那么哄着。

在Carol心里,两人的关系是对等的,所以她不需要用甜言蜜语去平复,只需认真的陈述这事实:“I took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是很含蓄的告白。

你爱我,我全然接受,因为我也爱你。

这不是你的错。

分离的伤痛对于Carol同样是致命的。

而她同时还要面对伤害Therese所带来的负罪感,以及失去女儿后生活的无望。

最重要的是,她不像Therese那么年轻,一切可以从头来过。

然而,两人关系走到这步,Carol毫无怨言。

她爱的很坦荡,哪怕面对律师与前夫,她也绝不把Therese当作一段不堪的过去。

而再次出现在Therese面前向她发出邀请的Carol,是一个虽然有些破碎,但是准备好了的Carol。

没有藕断丝连的过去,没有恼人的犹豫不决,干净利落把爱摊放在Therese面前。

也是这样的爱和坦荡,让我觉得,她配得Therese所有的一往情深,以及每一句的“yes”。

最后,愿所有的Therese都能遇到那个Carol。

而如果你有幸是那个Carol的话,也请你可以勇敢温柔对待那个对你一往情深的Therese。

=============================屁话那么多,结束前还是要感谢所有的主创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

整部作品从原作,编剧,女主,制作人,场景设计,服装设计都是女性,而导演是妇女之友Todd。

这样的成果才能让优秀的女性电影有更多的机会。

所以与其吵吵嚷嚷着个人奖项,我更希望电影本身可以拿一些BP的奖项,以及Box Office可以有好看的数字(对不起,我就是这么肤浅!

和你魔一样,一切朝钱看!!!

 10 ) 细心才能发掘的宝库《CAROL》

<图片12>「Carol就像她身上的秘密,扩散到整座房子里;也像一道光,只有她才看得见,别人都看不见。

」 ——《盐的代价》  一直想为这部电影写些感想,因为它留给我的余韵实在太长,我很少在短时间内把一部电影看两遍,而Carol就是这样的电影,在细节上充满惊喜,第一次看并不一定能察觉的,第二次或许就能挖掘出来。

这部片子没有太多的对白跟剧情,节奏缓慢,全片着重在两位主角的神韵交流和肢体动作上,运用了大量的电影语言等待观众发现。

以及,如果更细心观察的话,你会看见这部描绘1950年代的电影里处处是导演的巧思,每一帧画面、配乐、镜头、服饰、摆设都有意涵,节奏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并没有哪一分哪一秒被浪费掉。

  在电影一开场画面还未出来之时,可以清楚听到火车驶过轨道的声音,交通工具在Carol里有其特殊意义,例如火车象征追寻「自由」,Theres和Carol第一次见面,Theses就表示自己喜爱火车,不爱娃娃,而娃娃有另一层意涵,对女性的物化以及任人摆布。

而火车也意味著兜转了一圈必然回归原点,所以影片首尾呼应。

第二种交通工具是计程车,当Carol坐在计程车上时,隔着车窗望着过马路的Theres离自己越来越远,以及Therese在离开茶叙之后,看到相似Carol的妇人而触景生情,计程车是「错过」的象征。

第三种交通工具真正串连起两个人,就是Carol开的小客车,两人的一趟公路之旅从纽约州(纽泽西)开到爱荷华州(滑铁卢)将近1600公里,小客车在此处就是「亲密」的象征,这个空间既私密又无旁人,给予两人极大的安全感,因此剧中许多重要的情绪表达都在车上发生,例如经过林肯隧道时,Theres难掩深情、近乎痴汉的望着Carol,照原著小说的描写Theres几乎是「恨不得隧道崩塌,让两人死在一起」,又例如Carol跟Harge争执完后载Theres去车站,车上的两人几乎快要崩溃,之后像是Carol感伤的想起女儿然后为一旁熟睡的Theres盖被,Theres在车上大口吃苹果、天气转暖时Theres帮正在开车的Carol脱下大衣,以及滑铁卢事件之后,Theres在车上内疚的大哭,都可以显现出小客车空间的重要性。

  电影虽然没有太多对白,但是充分运用了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用痴汉Theres的观点来说就是:Carol好美、Carol的声音好好听、Carol碰的我浑身酥麻、Carol的香水好香、跟Carol在一起时我胃口很好。

这是多么细腻的描写,爱一个人就是全神贯注,仿佛所有的感官都为他而生,因此当某些人说这部电影美的太不真实时,我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因为陷在爱情中的人眼里的一切就是那么美,这样反到真实。

剧中也大量运用镜子、玻璃、车窗来呈现人物画面,这些当然都是有意义的,例如镜子反映内心,玻璃象征迷茫,从车窗望去的人影则是可望不可得。

Carol小說封面向Edward Hopper致敬  电影主要配乐Opening传达给我的感觉是清冷、寂寥、干净、纯粹,有点像是Edward Hopper画作的音乐版,也许因为故事主线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同时有一种冰雪待融的味道和隐隐约约的忧伤、无奈,就像两位主角的感情,是那样克制又压抑,但音乐最末出现转折似的放缓,像是留下希望的伏笔,导演在剧情上也是类似的处理手法,平淡底下藏着波涛汹涌,只有两位主角和观众才知会。

而正当你以为压抑到极限会来一场大爆发的时候,感情来的却是那么不温不火,不狗血也不无趣,导演抓到了一个很好的情绪平衡点,而两位演员的表现更是让人赞叹,这样的片子如果没有高超的演技和默契是无法驾驭的,所以后来的床戏是那么的自然又令人感动吧。

  说到第一场床戏,那是整个电影院最安静的时候,没有交谈、没有咳嗽、没有吃食的声响,所有人静谧的像宇宙,我甚至能感受到后排的人在屏气凝神,不愿意错过任何一个影格,因为Carol和Theres两人之间的情欲交流实在太美,大概是我看过最美的床戏,这里又要夸赞Todd Haynes一番,幸好他没有直男式的审美,许多传统导演的床戏往往拍的情色甚至猥亵,但Carol完全不会给我这种感觉,我所看见的只是爱情。

  有些人会说换成异性恋这不过就是个寻常故事,对,但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在描绘传统异性恋的爱情(我亦不会把Carol归类为同性之爱,它就是因爱而爱),如果Carol换成中年男性在解裤腰带,估计Therese就要变成龙纹身的女孩了,而那搭在Theres肩上的纤细双手也变成了咸猪手,你看观众会不会杀了导演。

  第二场床戏是悲伤的,是离别前的预告,不过其实这场戏是Cate跟Rooney的第一场对手戏,导演表示目的是让两个演员破冰,及早培养默契,所以可以看见这场床戏的Rooney满脸通红到耳根,第一次跟偶像演戏就是热吻(13岁起的偶像),还真是难为Rooney了。

  做为Therese女神的Carol由Cate来饰演真的再适合不过,我无法想像第二人选,任何的角色到到Cate手上都是行云流水,演魔比魔更魔,演仙比仙还仙,从伊莉沙白到精灵女王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他不只能演攻,在《丑闻笔记》里也演过柔弱的守。

话说Cate和Todd第一次合作就是饰演Bob Dylan,他是六位Bob Dylan扮演者中唯一的女性,却是最像Bob Dylan的一位,Cate的成功便是没有一个他所扮演的角色会让人想起那是Cate Blanchett,而这正是许多演员做不到的,让所饰演的角色真正独立存在。

Cate飾演Bob Dylan<图片14>  不过给我更多惊奇的是Rooney,在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谁,那个让他一炮而红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龙纹身的女孩》,我是在看完Carol后才接着看,简直不敢相信两个巨大反差的角色是同一人,从甜美可人转向反社会黑暗人格难度已经够高,饰演过Lisbeth Salander后还能饰演回纯真的Therese更是不可思议。

剧中Carol对Therese的形容我倒是觉得很符合Rooney本身的气质:「奇怪的女孩,像是天外来客/犹在天外」(What a strange girl you are, flung out of space.)。

  Therese跟Carol若要说共通点,那就是都有神秘感,但Carol的神秘是一种历练和岁月久经的智慧,Carol到哪都会是全场焦点,他也能轻松的驾驭周遭,他的神秘感是拥有看穿一切的能力,而旁人却猜不透他;但Therese的神秘感却是先天的自外于人,他不在意周遭的看法,他的神秘感也包含了对自己的不了解,而他无意解开,就像他无意了解周遭,剧中跨年夜的告白很能说明这个迹象:「我总是独自一个人,在人群中」。

演員Rooney Mara本身就带有自外于人群的气质  关于神秘感这个部分,其实把Therese跟Carol换成Rooney跟Cate也一样说得通,这是我看完Carol的几个访谈后的感想。

演员跟所饰演的角色性格往往是有差距的,但演员赋予角色的气质却多半是自身拥有的,说到其中一个访谈里Cate对Rooney有如下的描述,我觉得很是精准:「许多人尝试形容Rooney独有的特质,不外乎说是神秘,我的确明白他们的意思,在Rooney安静的外表下,藏着静水流深的智慧,但他实际上的工作方式、他的优雅,以及他作为一名演员所做出的选择,又让他有一种相当纯粹的澄澈,你们会说澄澈和神秘是奇怪的组合,但就是这样」。

  Rooney的个人特点是能让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同时存在(清澈又神秘,时尚又古典),他所饰演的Theres虽然因为纯真无辜而被戏称为小白兔,但在Carol跟丈夫Harge争执的那场戏里,我好像看见了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影子,Theres这个表情仿佛在说「我愿意帮Carol『处理』掉Harge」,如果剧情真照那样发展也挺Highsmith式的(笑)。

Therese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作者Highsmith的化身,Highsmith可是悬疑犯罪小说见长的,他怎么可能真的那么无邪。

再提到有趣的一点,编剧Phyllis Nagy是Highsmith的忘年之交,他表示在片场暗暗观察Rooney时,Rooney的许多动作和气质令他想起了Highsmith。

<图片3><图片4>  外显上Carol强势而Therese柔弱,但不安全感其实都是由Carol承担,相反地,Therese反而有一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勇气。

Carol要面对亲情和爱情的艰难选择,甚至为此吃上官司,还必须看心理医生来矫正性向(挺感谢电影把这一部分淡化);而Therese的困扰则是无关社会压力,只是他个人对于这段感情的疑惑,他面对女神时的不自信和不确定,他的世界里只有Carol,但Carol的世界里却不只是Therese。

所以Abby这个最重要的配角就是凸显Carol和Therese的距离,Carol从来只找Abby求助,更加显现Therese在他心中只是个未经世事的小孩,Therese太年轻也正是造成他们关系脆弱、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Therese虽然想摆脱被照顾者的角色,却力不从心,唯一成功的一次保护是发现Carol带枪后,两人从两间房变一间房;两张床变一张床。

  所以后来的分手桥段是如此的必要,这正是让Therese加速成长的关键,Therese曾说:「我从来不懂得拒绝,我又怎么能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其实Therese到是挺会拒绝的,拒绝了男友的欧洲旅行邀约、拒绝了男友的求婚、拒绝了好友Danny的吻,唯独对Carol的要求无法拒绝,他心甘情愿成为Carol的猎物,但也造成两人无法成为互相扶持的伴侣,Therese在公路旅行中似乎也感受到这一点而为之困扰,Carol一直担任司机(照顾者、引领者)便是两人关系不平等的隐喻。

Therese太像是Carol的第二个女儿,而Carol如果被迫在两个女儿之间二选一,那Therese肯定输给Rindy。

回想起Therese在Carol家时,明明身为客人却帮忙准备茶点,除了凸显两人的阶级差异之外,应该也有这样一份含义。

  第二晚的缠绵之后,Therese在疲惫中醒来,已不见爱人的存在,赶忙来收拾烂摊子的是Abby,Therese从床上起身而坐,棉被紧掩着一丝不挂的身体,此时的神色尽是被始乱终弃的难堪(Carol你这个渣男)。

跟Abby一起吃早餐,但Theres平时的好胃口(欲望)已然随着Carol的消失而消失,此处再给Rooney神一样的演技一个赞叹,只有几句台词,眼神却道尽了所有委屈跟憔悴。

这应该是剧中Therese最痛苦的时候,但就和整场戏一样,人物的情绪表现依旧收敛,我原本以为Todd是借此表现50年代的低调与压抑,但后来想想不只是如此,许多导演在处理女性角色的情绪时,往往落入父权刻板印象,把女性描绘的歇斯底里,而Todd想展现的女性是坚毅、优雅又理性的,在遭逢打击时特别如是。

对照本剧的男性角色,除了Danny之外,不外乎是蛮横(Harge)、鲁莽(Jack)、愚蠢(Richard)甚至猥琐的(私家侦探)。

<图片8>  无论如何,那只被爱人甩了的兔子开始有所转变,换了工作,如愿朝兴趣发展、离开男友,不再迁就、经济条件改善,摆脱学生造型,在社会条件上开始像个「大人」 。

同一个时间点,Carol在前往律师与前夫会面的路上,透过计程车的车窗望见了许久不见的Therese,眼里尽是渴望的Carol再也不能假装不在意,他开始明白自己始终要的是什么,所以后来与前夫会面时,他终于愿意对女儿放手,表示自己快乐,女儿才可能快乐,这一段的Carol既脆弱又坚强的让人心疼。

这里甚至在众人面前做了出柜宣言:「我不否定录音带里的内容」、「我不会否认这段感情」,对于前夫更是歉疚的表示:没能给你幸福我很抱歉,但我希望你幸福,而我也想光明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于是有了后来的茶叙,Carol依旧是晚到那一位,但Therese已不是开头那个殷切的望着窗外寻找Carol身影的单纯女孩,他带着戒备,已不甘于做为猎物。

Therese这时的扮相实在是太像Audrey Hepburn,有点好奇造型师当时在想什么,但我想说干的好,赏心悦目之外,也显现了Rooney的可塑性之高。

虽说演员终究是他们自己,但Rooney跟Audrey Hepburn却有几分相似,这让我想起另一位演技派Natalie Portman,也常被喻为Hepburn,如果说Natalie是知性与平易近人的Hepburn,那么Rooney就是神秘与空灵的Hepburn。

<图片9>  在压抑、束缚的50年代,公共场所抽烟反而显得自由,电影中的抽烟场景多不胜数,香烟在此处有一种女性情欲自主的味道,电影里的男性角色都没有抽烟的镜头。

因此当Carol和Therese再度见面之时,就像他们第一次吃饭,Carol又一次询问是否抽烟,只是这一次Therese断然拒绝,除了表示自己已学会说不,在两人的关系之中不再处于下风之外,同时也暗示Therese做出了违心之论,所以接着面对Carol的同居邀约,Therese又做出了一个No,Carol受到不小的打击,难掩失望,但毕竟自己抛弃Therese在先,Therese的拒绝也是合情合理。

Carol又一次示软,表示自己九点在某地还有晚餐,问Therese愿不愿意来,Therese沉默已示,Carol终于忍不住放了大绝,深情的说出了那三个字:I love you。

  然而冒失鬼Jack的出现打断了Therese做出回应的可能,此处又接回电影开头,一切就像Carol信中所说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 现在观众知道一开场时,那看似平凡的聚餐对两人是何等重要、底下藏着多少情绪了,Jack一句简单的问候,就把两人脆弱的爱情打回原点,真是千古罪人。

再给导演一个赞,能够把平凡的事物拍的不平凡,需要深厚的功力和超出常人的细心,而这向来不是习惯快餐的好莱坞电影风格,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平凡,才更贴近你我的生活日常,我们都可能成为Carol或Therese,我们都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主角们要面对的课题我们或也有一天需要面对。

  Jack的介入迫使Carol及早离场,留下一句别有意味的:「你俩玩的愉快」,此时的特写全都留给Therese一人,Therese的心思还停留在Carol的深情告白里,而全戏最经典的触碰跟眼神在这里出现,Carol的手搭上Therese的肩,接着轻轻一按,Therese情不自禁的闭上双眼,这短短的几秒,整个世界在他的内心翻转不已,直到Carol离去之后,他才懊悔的开始寻找爱人身影。

Rooney高超的演技让无声胜有声,所有的挣扎与深情全在眼神里,做为观众的我的心情也很自然的随着Therese起伏和纠结。

  Therese离开饭店后并没有马上去找Carol,朦胧的车窗再次暗示了角色内心的迷惘,像是为了确认刚才不是被一时的迷恋冲昏头,Therese前往了朋友举办的派对,却只感觉到自己的格格不入,拒绝了新的追求者后,躲进厕所抽烟的他意识到了自己要的是Carol,于是离开派对,在夜色下招了车便前往Carol所在的餐厅,火车的声音再度出现,仿佛Therese进行了一场冒险,旅程结束,火车将Therese带回Carol身边,成为一个圆。

不顾柜台领班的要求,Therese径自走进餐厅寻人,呼应两人初识的百货也是在人群中,不同的是这一次Therese学会了主动追寻,心爱的Carol终于现身在人群里,依旧优雅美丽,配乐响起,两人旁若无人的凝望着彼此。

  你以为自己像座火山,急于安放炽热的情感,但你的爱人拥有平抚一座火山的能力,所以此刻你前所未有的平静。

  配乐戛然而止,留下一个完美的逗点。

<图片7>

《卡罗尔》短评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10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还行

Carol是渣攻,这眼神我见识过。一旦爱上这人你就没整没治没救了,这事我经历过。

13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还行

很一般啊。本来电影节想去看的

15分钟前
  • 啼幽
  • 还行

感觉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双女主的相处了 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推进效果 两个人的感情从普通人到普通朋友再到恋人的这个变化 转的非常生硬 没有原因 仿佛就在跟你说“她俩感情深一口闷了 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 卡罗尔婚姻生活的篇幅可以稍微多一点点 比如他们两人的矛盾点 至少演一下 而不是一带而过他俩离婚 总的感觉就是因果关系不够饱满 演员演得的确很不错 尤其是结尾餐厅两人相见时 和在最后一幕 看得心疼 ps:真心觉得那两场床戏特别特别的没必要 而且既然两个人都是赤裸上阵 那为什么只有一个人漏点 而另一个咖位大的就能借位呢 这也太不公平了

20分钟前
  • 欠扁女孩
  • 还行

接连看了《菊石》《燃烧女子的肖像》,真的,在情感流动上,个人而言《卡罗尔》是最缺乏的。也不知道好评到封神是怎么来的。大魔王的演技充满了占有欲,两者在感情之间并不平等,大魔王一直处于控制的状态,哪怕是想要去对方家里,也是充满了不可答否的语气。如果说年轻的女主出于隐忍没那么open,可是烧女图中的隐忍依然深情款款,那真的是深情款款啊。每一次凝视都让人深陷其中。推荐前两部。

21分钟前
  • 叶小欣
  • 还行

如果把大女主性别改为男性,不就是中老年霸道总裁遇上清新小蜜蜜的翻版嘛?如果把小女主不要选得如此楚楚动人,这电影爱情的点靠何维持?2015美英如此弱的剧本,还能有爱情剧吗?这种地位悬殊认知悬殊只有百万分之一概率才可以碰到的所谓爱情,好奇豆友如何得出如此高分评价。一个星星送给两女主的美好气质。

25分钟前
  • 假驴
  • 很差

没什么感觉

2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唯有你,无法舍弃。

33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个体加速成长,自我意识的崛起和对世俗的反抗,这些就是能让表面平凡的爱情有光辉,可以小规模荡气回肠。 Rooney Mara 的可塑性和演技都是一流的。

37分钟前
  • shu
  • 力荐

重看依然感动,并发现了更多细节。当结尾,特芮丝终于决定走向卡罗尔的时候,真是美好又激动哇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部不能说几乎完美的电影,因为它就是完美。每个一句话都没有多余,每个情节都是饱满的,每个人物的情绪变化都那么恰如其分。爱情的发生,是在那一刻,互相间有意无意地偷望对方,互晃,聚焦,直到重合在一起。但这各中曲折,一瞬间便如一世纪那样漫长。一切只为了找回抖落洒泄在瞳孔里的银河。

45分钟前
  • Dany
  • 力荐

演技上说我魔发挥只是平平

46分钟前
  • swan
  • 还行

演员演的很好,但是作为非同性恋人群确实无法通过这部理解相爱的感觉。始终觉得她们没有给我那种爱的无法割舍的感觉。也许是被这个欲念社会浮夸的同性情侣的浮夸爱情搞得感官麻痹了吧。但那部男同性恋的MILK却是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同性相爱的困难和无奈。

49分钟前
  • BIGD
  • 很差

最后那段凝视,鲁妮的眼神和表情变化所展现出来的演技已经完全够资格拿奥斯卡了,更别说在整部电影里的精湛发挥。她的表演润物细无声,完全不着痕迹 。就像高手出招,看似轻巧,但其实招招毙命,没有一拳是打歪的。她真是棒得匪夷所思

53分钟前
  • 蒂莫西
  • 力荐

❶为女友搁置女儿、为女儿离弃女友。留恋情场挥别家庭,抱得美人归,会心一笑。同性题材无法掩盖情场老手戏耍小白/潜在Pua受害者(特瑞丝自认决策不够果决、缺乏主见);❷观众代入卡罗尔或特瑞丝自我陶醉,殊不知其实自己是她老公——爱得手足无措、狼狈不堪。还感动吗?

55分钟前
  • [未注销]
  • 还行

缥缈宇宙,天使逡巡。爱才不是克制,正相反,是在这个处处修剪你、压制你的残酷世界上,勇于生长,勇于宣示,勇于放肆。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所有的劲儿都用来塑造爱情中的仪式感。

1小时前
  • 草威
  • 还行

“我离婚了,孩子归对方,在麦迪逊大道有个大房间,你想来住吗”隔五秒“我爱你” #什么妹子把不到

1小时前
  • 黄小米
  • 推荐

蕾丝片就算了吧~

1小时前
  • RED8341
  • 很差

6/10 應該是成本極低,感覺製作很匆忙。Rooney Mara展現出的演技比Blanchett更令人信服;後者雖然美得驚人不過電影中給人感覺基本是直的…… 劇情比較空乏,拍攝手法也極為普通,由於資金有限也沒能通過服飾更好地展現兩人的身份。

1小时前
  • 熊類爆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