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兄弟是一个极其喜欢黑色幽默以及讽刺的导演,在他们最新的电影作品《凯撒万岁》当中也是如此。
比如以下这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
影片中这个女剪辑的原型我猜就是业内大名鼎鼎的Dade Allen,,有人说她对好莱坞的影响力超过斯皮尔伯格。
对于这场戏,很明显的笑点就是在剪辑室里,这名剪辑室居然一边抽烟一边做着剪辑工作。
由于都是珍贵的胶片,剪辑室怎么可以让人抽烟呢?
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这位抽烟的剪辑师可能会毁了电影。
这场戏也可以看做科恩兄弟在嘲讽那些没有剪辑权的导演们,你们的电影让别人剪辑,就有可能被毁掉?
后面的戏中果然因为剪辑师的围巾就出现了播放意外……总之,科恩兄弟拍电影是有一套的顽童,嘲讽着那帮在好莱坞没有剪辑权的导演们。
制片人,危机公关高手艾迪(乔什·布洛林)的故事。
酗酒主演贝尔德(乔治·克鲁尼)遭人绑架。
女星(斯嘉丽·约翰逊)意外怀孕,八卦专栏作家(蒂尔达·斯文顿)虎视眈眈,鲜肉演员查宁·塔图姆被苏联策反成为共产主义者,他要说服知名导演劳伦斯(伏地魔拉尔夫·费因斯)让一个没有演技的动作片演员牛仔霍比(阿尔登·埃伦瑞奇)参演剧情片。
除此之外,他还要思考该不该接受航空巨商洛克希德的邀请离开影视行业。
背锅侠乔纳·希尔喜获女神(斯嘉丽·约翰逊)垂青。
查宁·塔图姆的踢踏舞。
牛仔把面条玩成了套马索。
“我所追求的电影,它所表现的内容必须是制作影片时的喜悦或者痛苦。
我对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不感兴趣。
”---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许是从业者都爱以自己的行业为题材进行创作,电影方面就不说了,游戏方面最经典的例子就是MGS2了吧。
看这部电影,先记住一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科恩兄弟电影的价值观越来越倾向于传统,但是是经过思考乃至反叛之后的传统回归。
传统价值观是敬重王权(政府和统治),并不放弃信仰,怀揣着上帝。
记得96年冰血暴的结局吗?
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是科恩兄弟给予的结局。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主题不清晰,中心不明,可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从来都和哲学挂钩,我必须说,如果对哲学缺少常识,这哥俩的电影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从我看过的科恩兄弟电影来说,它们的主题几乎都无比清晰,只是涵盖在诸多电影符号当中,如果解开这些符号,会发现完全没什么特殊之处,片名就已经点开了一切。
影片主角Edie Mannix的符号就是凯撒!
他统领一个戏班,大电影公司,电影内容就是他处理了电影公司中几个明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勾勒出几乎近代世界政治的符号,影射了传统的牛仔精神(西方骑士精神在美国的延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上流社会,共产主义,和上帝信仰。
而导演所倾向的是传统价值观,从片名就可以看出,他的主题是王权、阶级在历史中的毫不停歇,纵然你反抗他,厌恶它,可是这个套路从来就没有失效过和停止过,所以一开始就是Edie Mannix(凯撒)的工作不论白天黑夜,最后的结局时,又再次强调,大大的behold的大字报,王权和政府,直到永远。
而世俗生活之外的信仰,也需要保持生机和理性的敬畏,就像乔治克鲁尼最后的那段演说, 因为即便你吃饱了,喝足了,性生活过完了,虚荣满足了,世俗的一切你都获得了,而人的深层问题,从来都没能解决,所以才能体会到那段演说的感动。
这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王权从来没有也不能消失,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消失;信仰也从不能被愚蠢的丢弃,因为欲望的满足从来没能真正解决生命的问题,只是缓解了一下。
本片片名《hail Caesar》实际上在调侃hail maria万福玛利亚,而小标题a tale of the christ实际上是 a tale of Eddie(布洛林饰演的男一号)而他的玛利亚其实他的妻子😂😂Eddie为何是christ其实从本片的前三个镜头已经交代,前推镜头看教堂中十字架上的耶稣.告解室中忏悔的Eddie及他手中的小十字架。
capital在本片中有三个意思1.电影公司、资本论、资本主义,eddie只想对自己老婆衷心对两个孩子好,但他作为capital电影公司的ceo,他必须为各位擦屁股沟通各种关系,他是capital的耶稣。
至于其他子题和命题比较多,大家自己看主题:赎罪是无时无刻的。
就像本片只讲了20多个小时的事情,Eddie却没有一刻休息,他需要为了电影事业赎罪!
科恩兄弟的调侃幽默无处不在,只是看你看不看得出来
Eddie询问神父们和主教们本片和宗教教义是否冲突,你看主教们说些撒子
没有上身的男性雕像和被切割的dick
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本片从内容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戈达尔的
轻快幽默的笔触将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件组合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浮世绘,呈现出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
虽然片中仍不乏对电影工业的调侃,但<凯撒万岁>更像是一封写给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情书。
那些早已无关痛痒的调侃,也不再是什么尖刻的讽刺,而更像是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
科恩兄弟在电影里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夸张变形的人物设定,荒诞离奇的情节发展,以及那些只有在他们的喜剧片里才会看到的恶趣味但却很高级的幽默。
Channing Tatum在片中贡献了一段编排到位且基情满满的踢踏舞,Scarlett Johansson塑造了一个表面优雅,背地里世俗的女明星,Jonah Hill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抢足了镜头。
片中还有一段关于耶稣的讨论:主角为了确保新片中的耶稣形象不会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召集了四位神职人员,分别代表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犹太教。
没想到因为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四个教派展开了一场搞笑的唇枪舌剑。
这一场戏足见科恩兄弟的功力,剪辑节奏精准而老练,简直值回整部电影的票价(当然我也并没买票)。
<图片3>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这里说的信仰又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生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好莱坞强大的造梦能力又试图为这些迷失的人们创造一个平行于宗教信仰的世外桃源,亦或是一个信仰的避难所。
而我们的主角Eddie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之中,而他频繁的自省却也掩盖不了他的迷茫。
最后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图片1>
本片是一部不太那么科恩兄弟的影片,该片线多而繁乱,大有再现好莱坞黄金时期轶事的势头。
作为老影迷,对片中各种老片桥段的呈现,已不再有多少新奇感。
该片作为一部喜剧片,各种喜剧元素大都存在,影片庞大而豪华的卡司大概会令很多导演羡慕,其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演剪辑师,令人捧腹。
本片的宗旨其实是编剧们吐槽分配方式的不合理。
看這種非現代又多嘴砲的戲真的壓力好大,就跟Django一樣,整個戲院都坐滿了人,大家都哼哼哈哈地笑,可是。。
呃。。。
笑點在哪。。。
看完了之後好好理了一下,思考一下,畢竟經過兩個小時的折磨,就僅剩這點樂趣了。
我肯定說得不一定對~僅為本人見解~如果從隐喻層面去看整個電影,Eddie也就是片中的主角大忙人producer就像是一個社會體系的維護者,無論演員導演記者出現了任何問題,他都能啪啪啪甩兩個個光解決。
影片出現的角色細節太多,以至於最後都沒有了主要的Plot,就是《閱後即焚》一個系列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不重要女model接私活然後他本人出馬公關了整個事情,這種果決風格貫穿在整部電影。
Eddie跟基督教的不同分支頭頭討論這片子宗教思想正不正宗,各頭頭各種不屑對方,堅持你傻x我牛x這一不爭的事實,最後一致認為,拍這個片子其實不會冒犯他們,愛咋咋地。
比喻宗教總是一副有所堅持的樣子,但是其實啥也沒堅持, 最后都是为主要体系服务的。
然後就是處理Scarlet的懷孕不知爹問題,本來打算讓她放棄小孩再重新領養,對公眾假裝孩子不是親生的,結果Scarlet一天搞定了小顧問Jonan Hill,小胖直接喜當爹。
再來是新晉鮮肉牛仔只會演牛仔,但是被迫安排了文藝片的男主角,結果連對白都說不清楚氣炸了導演Ralph Fiennes,最後導演只能把文藝對白直接砍掉換上粗直白對白,或者直接讓他少說話。
牛仔貌似比喻事不過腦的人群,接受指令,然後就執行,不斷重複地做並只做一件事。
看起来三观很正的样子,实际上都是人云亦云。
Channing Tatum演的心系共產主義組織的歌舞男演員,一手策劃了這次綁架事件,为了到大洋彼岸的终极国家服务社会主义,最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搭乘潜水艇开往梦想的彼岸。
幫忙Channing的是一群自以為高知的編劇以及知識分子。
編劇們覺得都是電影公司賺錢,自己遭到了剝削,因此參與到了小組織中。
但是當George Clooney說,你們綁架了我,我能分贖金麼?
編劇們紛紛表示,不要談錢,談錢俗!
他們一邊抱怨電影公司利用了他們牟利,然後一腳把他們踢開,一邊幹著利用了George Clooney牟利,然後一腳把他踢開的事。
好一群義正嚴辭的正義朋友。
而George Clooney作為意志薄弱的代表,才被綁了幾分鐘就迅速被洗腦。
小組織的小本本上多了他的名字。
而且與各位知識分子討論得不亦悅乎,到了最後被救出後第二天,對著producer侃侃而談組織的偉大,然後被pia pia甩了大耳光。
Producer說:你覺得自己牛x,因為你是牛x的事情裡的一枚棋子,你如果不好好扮演你的角色,你tm什麼都不是!
最後Clooney聲情並茂地演出發表了扣人心弦的高潮演說,卻忘記了最重要的詞:“信仰”。
在場的各位在他的虛情假意之下,紛紛濕潤了眼眶。
這一部分跟Caesar電影最後一幕開拍前的部分相對應。
-----場記問綁在柱子上的演員,扮演看不到臉的耶穌的演員,“你是特約演員(principle)還是臨時演員(extra)?
”-----看不到臉的演員說“我也不知道啊”-----宗教到底是需要堅持的信仰,還是可有可無的extra?
“耶穌”也不知道答案。
專欄作家雙胞胎姐妹花,也是相互不順眼,總覺得自己比姐妹特別,其實沒啥兩樣。
其中之一的姐妹花覺得自己的sister是狗仔,堅決反對Eddie把她跟sister混為一談,但是自己要寫的也不過就是George Clooney被潛規則的八卦新聞。
最後一次Eddie跟神父懺悔的時候,他問,到底選容易的工作對嗎?
雖然現在的工作這麼艱難,但是自己覺得,這才是對的。
神父說,堅持對的,因為對的,就是上帝的聲音,上帝的指示,follow your heart就是follow上帝。
神父又把事情的是非對錯引向了宗教這麽一個模糊的概念。
最後略去想挖角producer的那位兄弟,太敏感了,我就不寫了~
作为学院派的心头好,科恩兄弟是青壮年创作者之中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人之一。
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的高峰期和新世纪的沉淀期之后,两人近年来参与的作品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谷现象,尤其是在喜剧作品上,让人不禁又爱又恨。
《真情假爱》、《老妇杀手》这种疑似黑历史的玩意儿暂且不说,2008年的《阅后即焚》,2012年的《神偷艳贼》,2014年的《坚不可摧》,都是数一数二的搭错线路。
而2016年的《凯撒万岁》几乎是继承了《阅后即焚》的全部精神遗产,因此,也很可能成为最快速被观众遗忘的科恩兄弟电影——《凯撒万岁》之于科恩兄弟,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我超兴奋》之于佩德罗·阿莫多瓦。
切记,暴力膜星不可取。
《凯撒万岁》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失望。
电影仅仅剩下了空无重点的讽刺外壳,在空洞单薄的故事中,几乎没有能量和作为来提升情节的张力。
太多的好莱坞明星掺杂其中,却没有有机地联系起来,仅仅是打了个照面,出场时间少的可怜且缺乏平衡。
而这些明星们在缺少坚实的角色关系的基础上,只要露脸就争先恐后地试图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到了电影的最后,大大小小的冲突都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点和机会来做结,使得电影严重缺乏高潮和疑似烂尾,成了一大盘散沙。
如果连这些角色都对自己的命运选择起不到任何作用,且毫不关心的话,又凭什么应该让观众买单呢?
<图片1>从视觉效果上来看,《凯撒万岁》并没有存在什么问题:完美的服装设计辅以罗杰·狄金斯的强大摄影,让每一幅画面都充满了华丽的复古感。
《凯撒万岁》中也满是讽刺,但几乎所有构成好的讽刺的要素,如动机、信念、角色塑造、角色发展、故事专注等等,统统不见踪影。
在整个电影之中,我们看到好几个事件发生了,但是都是高度碎片化的,和相片无异,我们见不到这些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发展,更不知道这些事件之间在深层上的联系、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一个又一个片面的一瞥。
电影在风格上分别模仿了40年代和50年代流行的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仅仅止于模仿,并不聪明或者有任何见地。
例如,乔治·克鲁尼扮演的角色被左翼编剧们绑架了,但是这些场景并没有交代任何有关麦卡锡主义及好莱坞黑名单的大背景的信息,只剩下了一场浮华的时代秀。
在《凯撒万岁》中,科恩兄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不同风格的电影、人物、气氛和场景之间跳跃,使得全片更像是个迷你剧的组合,而非一部一百分钟的电影。
这意味着,一旦电影结束了,你很可能会记得喜欢的某些场景,某些演员的表现,而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记得某句台词;但当尘埃落定以后,这些零星的幽默和亮点是不足够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完整而又漂亮的印象的。
科恩兄弟在《凯撒万岁》中似乎不知道故事的方向在何处,对剧情做了极简处理,并没有好好利用演员们的出场和人物关系。
这很容易就会造成一种错觉:这些大牌明星只是来客串打酱油的——但在设计上却又并不是这样,这些明星们所饰演的都是循环角色。
当诸如蒂尔达·斯文顿这样真正的人才都仅仅局限在浮光掠影式的镜头语言下,从一个造型奔往另一个造型的时候,就着实算不上有趣了。
在《凯撒万岁》中,演员和角色之间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联系,使得人物行为缺乏动机和感染力。
乔纳•希尔和斯嘉丽•约翰逊之间的对话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整场戏都因为缺乏强的前后关联而显得格格不入。
同样是全明星轻喜剧时代剧,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样板:台词丰富且富有智慧,有着不动声色的幽默感;而使用了类似层次的演员(拉尔夫·费因斯和蒂尔达·斯温顿都参与了这两部电影),韦斯·安德森塑造的角色就性格饱满并且令人振奋,能够和观众进行快节奏的交流。
而《凯撒万岁》与其正好相反:故事经常陷入无聊和无趣当中,只有几个大场景具有一定吸引力和美感,但远远不够,演员的表演更是一番彻底混乱的景象。
当然,这种失望之情很可能出于我们对科恩兄弟所抱有高期望和高标准。
但可以肯定是,《凯撒万岁》在叙事手段上有着明显缺失,使得故事缺乏凝聚力,从而让不同场景之间的过渡显得古怪和难以适应。
同样地,本片的最后一幕也有着相当生涩的观感,使得讽刺意味和严肃讨论显得过于滑稽。
虽然《凯撒万岁》在叙事上倍显失常,但乔什•布洛林,乔治•克鲁尼和新人阿尔登·埃伦瑞奇的表演还是有一定娱乐性的,在电影的黄金时代背景下,充满犀利而谐趣的撕逼也是一个闪光点。
<图片2>在《凯撒万岁》中,所有这些不同的故事情节是割裂且无法融合的。
这些情节只是不同的短篇故事拼接缝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错误。
而将缝合这些短篇的针线,就是男主角乔什·布洛林了。
然而,整部电影的事件都和他无关(事实上,和任何人都无关,《凯撒万岁》中出现的事件是完全独立于任何角色的奇葩存在),而点缀其间的诸多明星,反倒成了最大的浪费。
说回到角色浪费,以下是各位主演们的出场统计:拉尔夫·费因斯,出场2次;斯嘉丽·约翰逊,出场3次;钱宁·塔图姆,出场3次;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仅出场1次,但是是整部电影的最大亮点,没有之一;可怜的乔纳•希尔仅有1次,啊不,0.5次出场;蒂尔达·史温顿,因为演了一对双胞胎八卦专栏作家,出场4次;乔治·克鲁尼算是这批倒霉蛋中最幸运的了,但出场仍然太少。
这样一部奇怪的科恩兄弟电影,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自我割裂和自我膨胀的怪象里。
优秀的摄影、服装和布景,处处提示着你:《凯撒万岁》并不是一部草率或烂尾的电影——只不过,不是一部好电影而已。
而自编自导的科恩兄弟这回真的无处甩锅,只能自己扛了。
《凯撒万岁》里有没有隐喻?
有,甚至达到了明喻的地步:4大宗教齐聚一堂;共产主义编剧和潜艇直接类比耶稣、12门徒和升入天堂;斯嘉丽·约翰逊的怀孕找接盘侠就是变形的圣灵感孕。
然而,因为电影有着象征意义,因为是科恩兄弟,就可以节奏缓慢无所交代结局仓促了吗?
也许这部电影有朝一日会成为学院派的示范教材,但对于普罗大众,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如果你想看到一部优秀的、关于1950时代的好莱坞的电影的话,出门左转找老白:《特朗勃》在看着你。
<图片3>
往前走。
指路人,同我说起,在靠近玄关的,许多桁梁支架式的附近,仅有,而且唯一一个出口。
那里面或许不会像呆在客厅沙发上那样寂静。
虽然,你初看那面被拓下窠臼的门板,在门洞阴影的下面,伪装得同其他几个房间的外表一样。
但,走近了,就会发现,一缕光线从极小的缝隙里透出,填不满似的,拼命地往它旁边的黑暗跑去。
这曙光的最初,从黑暗中来,需要向导和自我判断所做出的衷肯。
到了中世纪的末期,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那般。
房门里的人,他们同我先前一样的是,都坐在沙发椅上,或者站着,就靠在他们身旁的墙上。
不同的是,他们忙活着不停,在这群居的狭窄空间里,谋求着话语权的位置。
房间下面,是一排一排的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做为这即将从推门开来得到的背景音乐,至死不渝地践行着它的使命。
的确为此挣得了一个职位。
还有角落里的一位摄影师,单单只负责毫不礼貌地观察别人的侧面和眼睛后,不声不响地“咔嚓”一声按下快门。
而有的,貌似,也只要不让精心摆放在花边餐桌上的点心、朗姆酒、高脚杯闲置,接着竖起耳朵,偶尔补充上一句他在某篇文章简略看到过的一个词语的印象,便能够做为权术和理所当然的不可或缺的对象继续存在着。
通常是,他的这种行为,以极不连续的,断层方法过度传染给另一个。
于是,我们在这个共同成长的空间里,便不是一个持续哺乳某类观念的群体,而是起先于某个做为典范的发声开始,逐步分化出新教团体,且不必征得枢机主教的同意,就用极其廉价的投资成本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由此,他们便不太在意各自的观点深不深刻,仅仅只要一张嘴,可以说话,甚至用不上耳朵,即便这里有太多信息片断扑面而来的事实。。。
他们在我登场的开始,就马上被一种新奇所打败。
门“吱呀”一声推开来,大家只是示意性地看了我一眼,眉毛和眼球并无发生相对位移,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因素的一种本能反映。
“经济、法律、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在他们,门外汉也是懂的。
但我确确实实不懂,不是说没有读过书或上过几门大学的专业课程,而是缺少灵活的舌头和富有情趣的表演。
我对他们陌生,同他们对我一样。
却是有点不同的是,他们不害臊,也不对你表示过度的热情。
于是,我也就能安然地找到一处原本属于极强表达能力者应该占有的位置——众矢之的的包围圈的中心点。
不过这里并没有想象的,能够让人发挥出它所处地理的优越性。
很多时候,我坐着,十指交叉抱住抵在下巴颌下,以表示出对群儒争论场面的敬意。
随后发现,他们颇为喜欢在边境的,常常是友邻旁边搞敌对势力,远处的人,则往往是在迫不得已,预见一方快要面临土崩瓦解时,出于均衡势力的持久战,而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而言,示意性地插入一脚罢了!
他们缺少的是一个能够转移话题,以至让上一个话题处于流变的君主。
这个位置现在给了我了,谁知道呢,或许也可以说是如哈德逊湾那样存在的合股公司。
五十年代上半段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一场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害浪潮行至高潮;是时的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在流光溢彩的黄金年代后似乎是落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低谷,48年派拉蒙诉讼案的一纸判决直接摧毁了大片厂垂直垄断的格局,电视机的横空出世夺走了一半的电影观众,小荧屏和大银幕之争拉开了帷幕,昔日风光无限的米高梅公司在困境中艰难摸索,直到1958年,《宾虚》的大获成功才使得这场危机得以暂时缓解。
《凯撒万岁》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处处危机、气候窒息但仍有着浮华表面的好莱坞后黄金年代,那个年代所有的标志我们都能在科恩兄弟的这部电影中找到影子:大制片厂的巨型摄影棚、分工明确的拍摄现场、首轮影院、大型的歌舞片、低预算的B级片、专断忙碌的制片人、被定型的明星等等,但和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凯撒万岁》触碰到的是表象下的真实,这幅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五十年代图景混合着现实和荒诞的古怪气质,他讲述的是正在拍摄一部名叫《凯撒万岁》的电影的男明星被绑架,继而制片人被诸多麻烦缠身的故事,乔什.布洛林在继比利.鲍勃.松顿和迈克尔.斯图巴后又贡献出了一个典型的“科恩兄弟式男主角”,这种角色通常都是被动卷入一次又一次困境,内外的压力或者说这种庸常生活的循环使得他们总是会对生活本身产生诸多疑问。
影片在一部虚构的电影拍摄样片放映中开场(这个虚构电影的名字也是科恩兄弟这部电影的名字),极具个人魅力的男明星Baird Whitlock饰演凯撒一角,这位男明星无疑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并且这部影片也是电影公司本年度的最大投资之作,但是很快,男明星便被两位同组的群众演员绑架,他被带去了一个海边的别墅,在那里,一个自称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小团体告知他他被绑架的缘由:作为筹码向制片厂索要赎金,作为他们被资本压榨的补偿。
这场轻松有余、紧张感不足的绑架戏几乎就是科恩兄弟前作中那些屡屡上演的惊悚绑架戏的一种变形,在这里戏剧性取代了惊悚感,并且在这个点上,电影成功勾连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讨论范畴,即关于政治和社会历史现实,社会主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本身颇具理想主义色彩,“潜伏者”一说更是对“十人案”的微妙讽刺,在这里很难把握科恩兄弟借电影对于政治立场的明确发言,而更多是玩笑中瓦解大叙事的一种游戏心态。
结构起全片,叙事弧最为完整的是Eddie Mannix这个角色。
这位以前米高梅公司制片人为原型的人物在整部电影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人物,他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繁多的制片厂事务,并且在努力地同烟瘾做着斗争。
然后某一天,一部正在拍摄的重要影片的重要演员被绑架,与此同时,一份安逸轻松但不是他所热爱的工作机会摆在了他人生选择的清单上,他在短短27小时内进行了两次告解,希望得到上帝的启迪。
在一切似乎都不得解的时候,一切又豁然开朗,被绑架的男演员被另一位男演员带了回来,没有惊心动魄的营救,“他们都去了沙滩”、“那你想回城吗”,他对于事业的困惑也在困惑中继续了下去,生活的本质就是生活本身。
乔什.布洛林把这样一个同时拥有掌控力和自我怀疑气质的角色演绎地令人印象深刻,他游走在二线演员、明星、家庭、名专栏作家、片厂老板、导演的中间,在无数种角色间随时切换,这样一个人物和他的遭遇会让我们想起那些伟大的存在主义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影片在叙事上也颇有存在主义作品的气质,“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调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也被一次次复述,基于此构筑起的情节段落本身也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古典叙事电影,在古典电影叙事已经成为最为主流的创作习惯甚至是审美标准的时候,科恩兄弟的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事实上对这部影片的两极化评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强调情节合理性、人物合理性、完整性甚至是起伏感的成规惯例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一次次被搁置。
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是体制内的创作者的反身自指,这块浮华之地令人目眩,但背后是疯狂的造星、危机和公关,影片有一个细节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残酷,B级片演员被指定客串一部大制作的一场室内戏,这个发音蹩脚、姿态鲁莽的Cowboy在片厂的表现令所有人都感觉尴尬。
关于这种残酷性,电影史上有无数的导演为我们贡献了优秀的解说,比如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曼凯维奇的《彗星美人》,又比如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
某种意义上讲,《凯撒万岁》是科恩兄弟风格的回归,经历了《大地惊雷》的类型回魂和《醉乡民谣》的抒情小品后,我们终于又看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科恩兄弟,辛辣、从容、深刻,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电影里没有科恩兄弟的作品,那该有多么乏味、无聊。
制片人每天告解一万次也控制不了突发事件,大明星背出所有台词唯独忘记了“faith“。第一层是好莱坞旧事第二层是冷战背景的谋杀绿脚趾,第三层还是犹太兄弟俩不变的主题:悲观无序又宿命的人世。明明爱深刻,假装拍娱乐片干嘛捏?
在淡黄色外墙的片场里行走的镜头,想起戈达尔的《蔑视》。虚虚实实、深入浅出、明喻暗喻,表达了对电影的爱(faith),且非常幽默!真不敢相信这片的分数这么低……很喜欢Alden Ehrenreich的演出(这小子是怎么了……没有奥斯卡提名!连海报都没上!)
电影里面的电影是我感兴趣的。
主线是怀旧或复古,有很多暗示明示和乱来。有些桥段,如水兵酒吧跳舞那段,能明显感觉太长了。男主是鸡肋。把片子全部看完后感觉看这片的意义其实也并不大。不过可能科恩兄弟自己也没那么在乎,他们是大佬,有时可以随心所欲一下。
2星给美人鱼那段,美丽Cry!但是整部片子真是不知所云。。看到一半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这是一个导演爽,观众不怎么爽的片
国师有三枪,科恩兄弟有凯撒万岁。躺平任嘲的好莱坞黄金时代,靠明星打酱油、一锅乱炖出奇葩。连科恩兄弟都开始拍春晚了,真叫我伤悲...
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戏仿非常到位,细节比较出彩,黑和幽默都在,可惜分量太轻。
最近这觉咋这么多,翻来覆去的睡。
科恩兄弟的怀旧情怀系列,在对西部片、民谣黄金时代的怀旧后终于瞄向自我的行业情怀“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完成度并不高,也有着奇怪的扭曲点,并不属于科恩兄弟的佳作之列。
很出戏
情怀满满,恩科兄弟用一个隐喻故事奏响了一曲电影的赞歌。滚去写长评。PS:影片确实存在情节稀碎、有段子感问题,且隐喻其实有些刻意了,但这依然不失为他们的水准作品
看不出半点科恩兄弟的痕迹
失去了精巧的剧本结构,东拼西凑,为了凑梗而拼剧情,完全多余的斯嘉丽那条线。失去了原本的思想性,横下心全民娱乐及向老时代致敬。整体质量全线下降,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余晖即使这样看来依旧充满魅力,剧情意外地流畅,观影体验尚属上乘。不过政治部分的讽刺实在有点过了,不知道老白会不会来玩命。
又一个只能评价“我喜欢”的片子。。。。
三星半。奇异观感类似《美国骗局》和《一步之遥》,明星数脸年代喜剧,无论是内容还是视听语言,整体风格上致敬50年代,美术布景精致华丽。但各种揶揄反讽却尴尬失水准。问题出在之前科恩最厉害的剧本和剪辑上,结构松散,离最佳效果还挺远的,回炉可能还有救。
黑到飞起后,来个如此光明的结局,科恩兄弟也是蛮可爱的;蒂尔达·斯文顿表现抢眼,后半段一段交叉蒙太奇运用巧妙。
醉乡和这个片子。难道说这是向中国的姜文致敬?!向一步之遥致敬呢吧。看是能看懂 可是看懂后真没觉出有啥意思……失望
haha
这是什么鬼?完全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