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法斯特,1888年开始建港,自1920年起成为北爱尔兰的首府,是北爱尔兰政治、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工业城市。
想必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对于这座城市的了解,仅止于网络搜索的这段词条,陌生而遥远,找不到丝毫亲切感。
然而,对另些人而言,它却无比重要。
因为这座城市记录了他们最重要的童年时刻,书写了他们最珍贵的故乡记忆,任时光荏苒、岁月不期,它依然铭刻心间,深深地融入了血液,慢慢地化成了诗篇,它的每字每句都耐人寻味,满是伤怀。
电影《贝尔法斯特》便是肯尼思·布拉纳(Kenneth Branagh)写给自己的一首情诗,这位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的导演,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情调,为我们讲述了他故乡的童年往事,里面既有邻里无间的嬉戏,也有城市冲突的纷乱,既有情窦初开的甜蜜,也有亲人离世的悲伤,但五味杂陈之中唯一不变的是导演内心对于这段记忆深深的爱:特别的黑白画面,让故事陈述得更加单纯,不沾浮华;悠扬的旋律配乐,营造出孩子心中的童真与无邪;几乎贯穿全片的低机位和仰视角,则更好地展现出一个孩童眼中的主观世界。
在这90多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仿佛也成了片中的男孩,跟随着他的脚步与眼眸,一起体验那段难以磨灭的故乡之情和童年之忆:虽然父亲为谋生计被迫经常离乡,但母亲仍给予了他挚爱的陪伴和向善的教导,爷爷则成了他解惑爱情、感知成人世故的开导者,安静的奶奶无时无刻在细节处流露出对他的关爱,她是身边温暖的依赖和坚强的榜样,寡言少语更显爱得深沉。
无论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他们对一生所爱的真诚与专注,都让男孩建立了相信爱情的执念,也拥有了明辨真、善、美的心灵......虽然相比如今世界的缤纷多彩,童年的街道与房屋自然是单调而黑白的,但当父母带他走进梦的影院和戏院,他依然能够去感知未知世界的精彩(《公元前一万年》《飞天万能车》),去体悟面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气(《双虎屠龙》),去发现丑恶面貌下心灵的善良(《圣诞颂歌》》)......这份对故乡的爱是弥足珍贵的,当时空变换、青春渐逝,童年的点滴碎成了回忆的断章,对故乡的追忆与留恋也就不自觉地化作了难掩的缕缕伤怀,情到深处,导演便将伤怀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镜头、一句句亲切的对白,一曲曲浓情的旋律.....用诗意的艺术方式,向我们吟唱着他内心的快乐和伤感,也以此献给留在故乡、离开故乡,回到故乡,迷失故乡的每一个人。
《贝尔法斯特》,一首导演写给自己的情诗,若要为它起一个题目,我想就叫:有一种伤怀叫故乡。
今年的奥斯卡太多的出乎意料。
坐着看了俩小时,竟然错过了Will Smith打Chris Rock那一巴掌,只看到他回到座位后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半点声息。
朋友问是不是我家电脑坏了,而我以为他是在跟Rock对唇语。
最佳男配合最佳剧本改编都给了Coda,已经很意外了,没想到最佳影片也被Coda收入囊中。
结局揭晓那一刻只觉难以置信。
很早就把赌注下在了贝尔法斯特这部电影,再不济也还有狗力吧,困惑于是什么评分机制把coda推上了学院最高奖项?
还好劳模姐最佳女主实至名归,Jane Capaine也捧走了最佳导演奖。
把娃放倒后看到无删节版打人实录,毫无防备的,这一晚上就在不解与震惊两种粗暴又无力的情绪中交织反复,像2922年一个个充满错愕和不解的夜晚,在星辰和月光中化作烟云。
当新的一天在寂静漆黑的夜里悄无声息地来临时,当昏昏欲睡的神智像天空的云朵般飘忽不定时,一个念头坚定地从心底窜了出来。
我要为自己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写一篇影评。
电影是一种充满形式主义的叙事方式。
深深浅浅的台词表达思想,远远近近的镜头实现时空转换和连接,恰到好处的音乐流光溢彩,而入木三分的表演则像一扇窗,窗外是真真假假,是光怪陆离。
而最本质的,是在各种感官体验所带入角色与剧情后建立的一种连结。
所以每次唏嘘不已的都是那些可以看到自己生活轨迹的影片。
而这篇影评也充满了个人主义气息。
自1960年自1990年,北爱尔兰经历了长达三十年的暴动冲突。
很难说清是被政治利用的宗教冲突还是宗教势力和野心膨胀后对政治权利的诉求。
无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以天主教为首的民族主义想要北爱独立,而新教教徒则支持北爱继续归属大英帝国。
跟历史上所有暴力冲突一样,某些组织的争端直接影响到普通大众的生活,而巴蒂一家关于移民英国和留在贝尔法斯特发生了分歧。
小男孩巴蒂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三代之家,爷爷奶奶乐天知命,爸爸辛勤工作,妈妈全职在家里抚养三个孩子。
作死新教徒,爸爸拒绝参与新教徒组织的暴动,被组织者威胁,因此想离开贝尔法斯特,举家迁往伦敦。
而妈妈则不愿离开她出生长大的地方。
最后因为巴蒂被卷入一场暴动,妈妈痛下决心离开这个是非之地。
走的时候,爷爷刚刚病逝,垂暮的奶奶站在街头,看着公交车徐徐开走,说,go,go now,never look back。
走,现在就走,永远不要回头。
那是一个灰色的早晨,天空是灰色的,马路散步灰色的,周围的建筑物也是灰色的。
大街上空旷寂静,可以清楚的听见环卫工人大扫帚跟水泥地有节奏的摩擦声。
爸爸用背篓背着我的大箱子,妈妈手里提着一大包吃的喝的,妹妹也拿着一个包,我们默默地穿过清晨的街道和巷落,走去河对岸的长途汽车客运站。
汽车开动,我挥手与父母告别,坐车到贵阳,在朋友家住了一晚,搭乘第二天的航班飞到北京。
再在朋友家住了几天,一个人拖着大小两个箱子从首都机场飞到亚特兰大机场。
那是十年前,我告别亲人和朋友,告别家乡,从此在异国他乡定居。
而我的妹妹则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有好几次,迁往省城的机会摆在眼前,她选择了留守在那个我们出生长大的小县城。
她像极了贝尔法斯特里的妈妈,心满意足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活在冰冰的亲情和友情包裹之中。
很多年前,我很不屑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
而很多年后,当我更真实的触及生活柔软而感性的本质时,当我在遥远的大洋彼岸面对爸爸中风住院只能无能为力的焦虑和担忧时,当我遇到很多不走心的人和事,我对她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认知和认同。
每个人都有走出去的理由,也有留下来的理由,或许后者包含更多的勇气和责任。
所以贝尔法斯特是一部献给所有人的电影。
献给那些分赴他乡的人,那些留下来的人,那些永远离开的人。
我们通常不会去在意那些平静的日子,总觉得它们平淡少了份刺激。
只是,当灾难或纷争降临我们才会体会到那些日子的珍贵,可以自在地笑,自在地享受阳光,自在地去寻找角角落落里的美好。
愤怒的年轻人拿起燃油瓶砸向那些所谓仇人的家门,他们砸碎的不只是别人的生活,还有自己被谎言蒙蔽的良心。
岁月会留时间让他们去悔恨,为自己的当年忏悔和赎罪。
当每个人最后只能选择逃离,也许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至少在异乡,即使水土不服,即使无人问津,一个人至少能在一片小小的天地找到在家乡已被污染的净土。
想起那句话“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能被童年治愈一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就是那种能被童年治愈一生的人,即使在外部世界如此动荡混乱的时候,小主人公的视角非常天真烂漫的,想的最多的也是要努力与心爱的小姑娘怎么更靠近一步。
身边的人呈现出来的状态也非常有爱,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认识,大家会一直打招呼,爷爷奶奶是那么有爱,关于爷爷奶奶这一段的刻画太喜欢太喜欢了,特别是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简直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画面之一了。
爸爸妈妈的三观也很正常,最后爸爸对着小主人公说,不管你的朋友是什么教的什么教的,只要是善良正直互相尊重的人;我们家就永远欢迎来做客。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太幸福了,甚至可以想象小主人公以后也会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
前面看那些动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刻画当年贝尔法斯特动荡之下的情况,想不到却是通过一个儿童视角来把这件事冲淡掉,因为也只有那些善良正直友爱尊重的品质才能冲淡那些仇恨和愤怒。
最后奶奶说“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然后出现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完全被触动感动了。
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还有一个奇怪的感受,看到那些街头画面,想起了香港,我在想10年20年30年40年以后,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电影来描写香港那些事情呢。
能同时满足创作者表达欲望,专业人士评判和普通观众欣赏的作品是很难得的。
这部电影可能就是对前两者更有意义一些,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既对那段历史没啥共同记忆,对那座城市也没啥情感寄托,很难说到底在看个啥,看出了个啥。
看到很多人在拿它对标《罗马》,不敢苟同,甚至认为它不配哈哈。
从我看到的表达主旨来说,可能更像是另一个结局的《革命之路》。
结尾字幕,To those who stayed, who left and who got lost in the middle. 大体这么个意思。
反正,不是这样,就是那样,要不就是既带点这样又沾点那样。
肯尼斯布拉纳的自传式新电影《Belfast》真的很好看,瞬间唤起乡愁。
多伦多电影节夺冠。
肯叔真是世间珍宝!
然后因为是首映,我见到真人了!!
电影结束之后肯叔亲自出来了!
……妈耶我追星成功了!!
肯叔专门提到《雷神》电影,“我小时候最爱的漫画书就是索尔,直到十年后我有机会成了它的导演。
”(笑,顶级凡尔赛)一开始是从《维兰德》开始追关注肯的,他和抖森是好基友,还推荐他去演了《雷神》的洛基。
俩人都是莎士比亚狂热粉。
他和伊万一圈人都是好基友,之前星球大战差点选了肯来演欧比旺……很有文化和思想深度的人,highly cultured British(人家是Irish anyway🤣🤣)最后有个观众问:Ken你回去看那个女孩了吗?
肯叔:你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学好的,一种是数学好的。
她喜欢数学好的,而我的数学很烂(hhhhh笑死)
贝尔法斯特的天空离屋顶依旧很近,和平墙也还在那。
北爱的民族问题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冲突两方有血债累累的伤痕,影片通过一个家庭、孩子的视角揭开了故事的一角。
作品克制、优雅、真诚,避开了牺牲等讨巧的要素,坦诚地展示着一个家庭如何处理经济压力、生离死别和教育孩子的问题,生动且动人。
片尾的For the ones who stayed, left ,and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让我动容,尤其最后一句。
梵高的作品饱含他的热忱和温柔,叔本华处处流露着他的阴郁和消极,但我认为他们的内核都是对这个世界深沉克制的热爱,他们的眼睛是悲悯的,正如这部电影。
如果一个(德国)孩子看待大屠杀的视角都能像《乔乔的异想世界》那样荒诞,像《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那样天真,那一个北爱尔兰新教徒家庭里的八岁男孩眼中的宗教冲突民族纠纷国家动荡城市骚乱大概也不会太负面。
作为一部半自传的私人电影,导演兼编剧Kenneth Branagh任性的撒播着乡愁和回忆杀。
对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不以为意,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式的经历和个性化的人物。
爱开玩笑但也不忘教做人的爷爷,沉默寡言藏情于心的奶奶,头上扎着蝴蝶结一起做作业的梦中情人,鼓动人加入帮派头脑简单的大姐姐,连同慷慨激昂的牧师、债务缠身的父母、激进的青年、铁丝网路障、会飞的汽车等,一起组成了记忆深处的童年。
他再也回不去那条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走在路上都会互相打招呼的街区,但他永远不会忘记那年那人那城。
因为那里是故乡。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不要被其拗口的影名(地名,北爱尔兰首府),以及黑白色调所阻挡,尤其是现在,世界遇到了疫情,这么艰难困苦的时刻,鼓励人们无论在外界如何困难,却应该坚定而乐观地往前走。
影片以小孩的视角看待北爱尔兰的一段特殊时期,60年代,新教和天主教两个宗教派别不断争斗,以及对领土问题的归宿,逼迫每个人都要站队,包括孩子们。
这样的高压大环境下,人们的遭受和应对。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采用的主要演绎手法就是反差。
比如影片的开头,一段欢快的乐曲,一段靓丽的风景,让人感到无比的轻松,然而,视角转到1969年,色调变成黑白。
比如在封锁的街道上,路障、火把、防暴警察,但人们又乐观一起唱歌,跳舞,家长里短地生活着,小孩子们在那边玩耍,甚至小孩们朦胧的喜爱之情。
同时这还是一部观念深刻的影片,男主角说,无论你是哪个宗教,只要你善良和正直,大家都应该在一起。
导演是舞台剧出身,拍摄的手法有点像舞台剧,没有更多的外景,只是在一个短短的街道上,演绎着整个故事的发展。
影片的配乐也有舞台音乐剧风格,不断出现的小插曲,非常好地渲染了剧情。
影片结尾的致词,对待那些遇到北爱归属问题的人们,充分表现出这部影片的宽容博爱的态度,“致那些留下的故人,至那些离开的游子,以及所有那些迷失的人”。
推荐指数85/100,非常推荐大家看看。
#用影评发现好电影#电影推荐
电影的基调让我想到《上帝之手》的那不勒斯,同样是关于一种追忆,一种用当下去填补过去的尝试。
攫取暴乱中的场景,导演紧扣住“家庭”这一关键词,构建出一个孩子眼中的不解与恐惧,以及对未来与爱情的期待。
正因为在“过去”这个时间尺度下,一切正在发生的事物都可以被来自现代的“穿越”视线所原谅。
正因为过去无法弥合,当下的人们才能更显宽容之真义。
于是,当我们用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混乱”,他们不可理解的诉求、狂热与冲突之中,家庭的存在是孩子眼中的堡垒。
非常幸运,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家庭在混乱之中的坚持,他们坚信人存在的意义,没有被宗教的符号蛊惑,在暴动中坚持自身选择,将人的超越置于上帝之上。
这非常勇敢,也非常让人感动。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老人的成熟与坚定,父亲的责任与保护,母亲的英勇与正义,乃至于哥哥丢出去的砖头(为解救母亲与弟弟),以及孩子手上一直未松手的“加酶”家庭装洗衣粉。
在贝尔法斯特的土地上,在历史褪色中的“家庭”却始终闪耀在作者最初的镜头之中,带有怜悯的情绪,以“离去”作为结局,却是以“爱”作为归处。
“尘归尘,土归土”,人们总会这样诉说。
本部作品虽未表述自身之后的成长之路,但在其所展现的家庭氛围中,我们也得以理解当下能够取得的荣耀。
音乐不错,起到确认事件节奏的作用,平静中有平静的欢乐,生活总有跌宕,享受当下也是不错的选择。
#TIFF 2021#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叫故乡的城,对阿方索·卡隆来说是罗马,对肯尼思·布拉纳来说就是贝尔法斯特。那些离开的游子,那些留下的故人,在时代的洪流里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但总有人写点什么拍点什么,当打开历史的小盒子,里面满是珍藏的私人回忆。朱迪·丹奇得奖时刻再现。
选角很赞,连詹米多南都不违和。Irish music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本来以为会很沉闷。结果轻松有趣(还是睡了挺久),要二刷/二刷,选角真好。小Buddy真可爱,喜欢这种娓娓道来的感觉
黑白片能够让人更关注剧情和演员表演,小演员的表演和信仰矛盾的冲突让影片上升了更高档次
看完没明白用黑白摄影的目的
不用去和罗马比,每个人的私人故事都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贝尔法斯特甚至比罗马更让我共情,最后20分钟爆哭。小男孩很灵。
质感还不错,但过于温吞了
诡异的精致,从表演到调度都给人种娃娃屋的错觉,错置的历史和人物更凸显了“乡愁”的空泛
后半段还算能稍微强一点,但整体看完还是觉得:“这什么玩意儿啊”我也知道他想拍一部自己的《罗马》,但是这能力达不到啊…电影语言的使用整个一个不对劲,整个片子的气质太别扭了,强行装X而失败,太让人难受了…
片子短了点,碎了点,显得弱了点。如果你没有做过浮萍,那么你就无法理解浮萍的心里到底有多苦#2022奥斯卡阅片倒计时#
开头两分钟像旅游宣传片。"The Irish were born leaving, otherwise,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uld have no pubs." Good Friday Agreement保了爱尔兰二十年的和平 -- 虽然直到2000年贝尔法斯特街头仍有军队护送儿童上下学,十几年前两次在那里看到的遗迹和壁画记忆犹新。脱欧等于撕毁这一切,爱尔兰岛的统一似乎不再是个梦。
太好莱坞了,导演沉迷于自我陶醉中,觉得自己拍得特别美,其实处处矫揉造作,让人无法忍受。电影转黑白之后,我就想关掉它,塑造的这个小男孩,又是最让人讨厌的;虽说从小朋友的视角看大人世界会较单纯些,但导演却打造了一个人物关系处处不合理的成熟小孩角度,整条街都以这个小朋友为中心。甚至要故作高深,将电影黑白化,想要拍出《罗马》的感觉,但《罗马》并不只是单纯的黑白化呀,里面透露出来的情感那么真,跟这个比起来,更显得这部电影整体的浮于表面。
非常私人的回忆,混乱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视角依然是简单快乐的,导演给这些残酷的宗教冲突包裹了糖衣,投射的全是美好的童年回忆和淡淡的乡愁,这也是我抵抗不了的那种情感表达,黑白摄影,怀旧金曲和演员生活化的表演都看的很舒服,特别是朱迪丹奇结尾的那场送别戏,很打动我。我也同意很多友邻对本片的批评,片子确实是情节编排散乱,人物塑造薄弱,从坚守故土到背井离乡的过程也只是潦草交代,只感觉导演太想把所有的童年往事一股脑塞进去了,有些遗憾。(7.5/10)
一部好的时代片的要求是,即使你对那段历史不了解,也能产生共情,此片无疑是没有做到,说到底是导演能力问题,只有他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同样是儿童视角的回忆往事,同样精致的摄影运用,本片更显一份童真有趣,音乐不错。
致那些留下的人与离开的人。逝去的人们或许失去色彩,但记忆不会。
3.4分。
拍得好以后别拍了。
对于故乡来说,每个人的情绪都不一样,对于外人来说确实很难揣测。个人还是蛮能理解那种“走出去”和“留下来”之间五味杂陈的感觉。影片选择孩童视角,确实可以把冲突点处理的在平滑一些。有机会蛮想去北爱看看这个港口城市。
乡愁是上等工薪阶层拥有的特权。真正底层公民所熟悉的那种感觉根本不是乡愁,而是乡仇。别再用物件大肆占据画幅把人物挤到角落了,知道他们都很边缘很不容易行了吧。
不懂为什么要弄成黑白的,整个影片气质甚至部分演员的表演都很现代气息浓郁,和黑白片根本不搭,很奇怪,头尾的彩色场景反而很美很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