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处一个末世环境,身边还有个经常同情心泛滥的熊孩子需要照顾,最好在出发之前计划一下。
一,自始至终保持一颗旺盛地求生的意念确实是第一重要的事。
片中父子这点做得很好,如果自暴自弃,即使在盛世的环境中也活不下去的,何况在末世,更容易放弃自己。
二,时刻保持一颗警惕的戒心。
末世中是个人吃人的环境,做任何事情之前最优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
比如选择宿营地的时候不能选在空旷的地方,篝火火光尽量隐蔽,这样被食人族发现的几率大大降低,也不容易招引野兽的袭击。
最好选在视野良好,又干燥隐蔽的高处,在宿营地附近要设一些简易的警报装置,用来规避危险。
片中父子这点上做得不够好,思想麻痹大意,营地设在空旷的沙滩上,被人老远就发现了,差点被连锅端。
进入陌生的环境也缺乏警惕的思想,数次闯入食人族的老窝,险些丧命。
三,武器的选择,如果弹药充足的话,手枪步枪确实是很好的保命武器,但是在弹药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一支枪的作用还不如一把砍刀,或者一副弓箭来得好用。
片中父亲始终依赖一把只有两颗子弹的手枪防身,为何不及时配一把砍刀或者匕首,一把好刀是生存的重要保障。
途中大量民居里肯定能找到海量的刀具的。
四,食物问题,尽量不要吃过期食品,吃出腹泻会导致大量脱水,体力下降,严重的危及生命。
五,药品问题,药品和食物一样重要,当片中父亲应该还是得了肺炎咳出血了,试问怎么不吃药呢?
民居中食物可能吃完,药品不大可能吃完,仔细搜刮一下总归能找到一些的。
六,代步工具问题,可以花些时间积攒一些汽油等战略物资,开汽车远远比两条腿走路快得许多,可以投资一些时间专门用来收集这些物资。
实在找不到汽油,自行车三轮车都是极好的代步工具。
要知道在末世节省一分力气,就多一分存活机会。
七,团队问题,有一个靠谱的团队生存几率大大提高了,单刷各种艰难,如果食物充足的时候不妨招些一同求生的伙伴,获得物资的机会和自身安全度都得到了保障,实在不行的时候还可以打劫其他幸存者的物资。
其實這部電影應該很好看,應該很勵志,應該很鼓舞人心。
這是也是正常看完這部電影的感想。
灰暗的色調加上末路上的旅程,多少都透著壓抑的氣息。
以求生為主題,就已經可以分外地讓人注意。
下一秒是否活著,都是未知數,或者也存在著某個程度的刺激,但畢竟也是歌頌生命的意義。
這也不外乎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問題。
但最近的我,卻不能看到一絲感動和觸動。
電影描述的背景,是什么都沒有的背景,世界不斷在天災中翻滾,人類在近乎于野獸的狀態下你逃我殺,幾乎泯滅了人性的存在。
可能這是一個關于描述人性的話題,但從電影中看到更多的,確實沒有人性。
從這背景來說,我們現處的年代應該是正和這電影相反,什么都有,但有一樣卻很相同,同樣地,沒有人性,我們可以很深刻的從社論或時事中能得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來說出“沒有人性”之類的話語。
那是否真的是完全沒有人性呢?
那么就真的是要好好再解釋一下人性的定義。
若是用道德觀念中的人性來說,劇中的那些殺別人的人,是沒有人性的。
正如我們現在看到新聞中的制造慘劇者一樣,沒有人性。
但當你要知道,他們也不是想去吃人肉的,也不是真的想去殺人的,但為了生存,而去殺人,而去吃人,那么這種求生的意志也是否是人性的一種?
是否也貼近了這歌頌人類在末路中掙扎求存的堅強意志?
當然,或者會說,這現實中的新聞慘劇和這電影中的殺人團伙無可比性,或者會說,這是因為他們心理變態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而解釋應該是:心理變態大部分不是天生的,而一個原本正常的人不會在無選擇之下去做一個心理變態,而且是制造慘劇。
至于為何會變成一個心理變態的話題,打個比喻吧,父母罵你,你覺得很不爽,于是你罵回他們,至于道理在何方,不要緊,但這一行為,也足以讓父母覺得你不是好孩子,換句話說,就是一個開始心理變態的好孩子,而這個心理變態目前僅限于變態成不好的孩子的質變,這是這個事件的度,然而,所謂的心理變態也是一種在規則中出軌的行為,至于這個規則是否是正確的,是無所謂的。
以道德來說,如果在電影中,人是有人性的話,那么所有的人應該團結起來,一起再去建造家園什么的,而不是讓你先死我繼續活著的思路。
這不同日本電影《大逃殺》,那里是有人監督你,你必須去殺別人,不殺的話那些人也會把你殺了,你沒有得選,當然,結局也是3人合作才能逃脫魔掌。
但這部電影不是,這讓我看到是人性的自由發揮。
或許會說我太苛刻,忘記了大自然的威脅,那么,這時候不是應該更加要團結嗎?
為何又要重演人吃人的悲劇?
以前人活在森林中對付野獸以求生存,現在是人即是野獸,我問你是對付好還是不對付好。
當然,能繼續末日旅途的人是很堅強,我絕不是堅強的那種,若是我我也不會看到電影呈現的種種景象,我肯定是還沒有開始之前就掛了,或許比孩子他媽媽死得還要早。
我不會等到什么都沒有的時候,要求生的時候去面對一切,我做不到什么都沒有地去面對一切。
就如父母一樣,有人說,做父母需要勇氣和堅毅,因為你的中心已經再不是你,是你的骨肉,你甚至要為了你的骨肉而放棄自己,并且他(她)很可能也只會在你離開后的數年后才會在某時某刻想念你數秒。
這或者是別人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原因,因為到最后,我們會忘記,不是忘記養育之情,而是忘記他們為了我們而放棄了自己。
對于劇中的孩子,我很不同情,但我也不會反駁自己的冷酷。
我是一個很容易觸動的人,如果是4年前我看這部電影應該會哭,但今天我不會。
當然,運用在孩子身上的表達是很正面的,很正確的,救人。
但同一方面卻沒有想到自己的狀況。
把罐頭交給途人有兩個原因,一是不知道之后自己也沒有得吃,二是明知道自己都快沒有了還是要給別人。
很顯然,孩子是處于第一種善良的任性。
總說小孩子是善良的,心靈是最純潔的,對,那是沒有經過歷練的,沒有經過磨練的。
他們想不到后果,憑著最沒有污染的感覺去判斷后行為之,但通常若是大人們看不慣的行為也會同時被說著幼稚。
孩子還是有良知,爸爸也還是有,但卻沒法掩蓋生命掙扎的弊端,同樣地需要自私。
若將自己所有的罐頭都分給別人,別人不吃完不搶你的已經算是良知,這里我也不用說他們眼睜睜的看著你餓死之后的情景。
有時或者會懷疑真的是會有好人嗎?
不要懷疑,真的有,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好人當然也會有。
到最后,孩子爸爸死了之后遇到了另外一個家庭。
我也真的是難以想象這孩子是否真的是因為經歷了這么多會這樣拋棄了相依為命的父親。
當然他是沒有得選擇,他不可能背著父親的遺體繼續末日中的旅程,但我也只是嘆息,他從加入這個家庭的開始,也開始了忘記父親了。
當然,父親也希望他繼續活著,等待著救贖,但也明知這不是能一兩年能成事的事情。
但我也不是說小孩不應該加入這家庭,是很應該加入的,明眼人也知道這是在昏暗中的曙光,作者告訴你生活總是有著希望的。
我也只能很遺憾的說我對生活沒有向往和盼望了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才說了這么多。
當然這是小說,這不是真的,但小說也來自我們身邊的故事,同時,這也是真的。
我也只能重申,我并非說這部電影不好,這部電影很好。
我說的只是個人的感想和看法,贊同不贊同,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在那个阴暗潮湿寒冷的后启示录世界里,死去比活着要容易的多,而且更有尊严。
尤其是对于妇女和儿童来说,先被强奸后被杀掉吃肉几乎变成了无法逃脱的宿命。
妻子用理性的目光洞穿了这一后果,与其这样不如选择有尊严的死去。
可是丈夫执拗的对死亡说不,因为他有上帝赐给他的天使——儿子。
作为一个丈夫和个人,当他的妻子选择死亡的时候,他其实也已经死去了。
但是作为父亲,他却不甘于把孩子引领向死亡。
于是在终年阴霾冷雨阵阵的环境里,父亲带着儿子上路了,他们的目的地是南方海边,那里比较温暖,也许有一线生机。
在这个寒冷到褪色的世界里,父子间浓烈黏稠令人窒息的亲情照亮了他们走过的路。
从上路的第一天起,父亲就知道自己到达不了理想之地,可能没办法把儿子送到安全境地,所以从一开始父亲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教会儿子面对这个世界,直到死亡的来临。
父亲在危机时刻,会先用枪抵住孩子的头,这是父亲交给儿子最重要的事情:宁肯有尊要的死去,也不要屈从于生的压力而毁灭自己的意志,去吃人或者被人吃。
因此,死或生对父亲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学会生活在这个荒芜的世界里,并且能秉持人性底线。
这是影片中的亲情最让人动容的部分。
影片没有戏剧化的情节,也缺乏动作场面,但有着酽到化不开的感情。
原作小说和编剧举重若轻的用小细节描摹着这种感情,在这里你决不会看到琼瑶式的滥情哭闹,但是你依然能够到这种感情带来的伤彻心肺的痛。
正是这种痛苦在控诉,后启示录时代是多么残暴的蹂躏着人类最美好的东西。
有些电影基于技术的创新,或者巨大的票房,被人们记住了,比如Avatar。
有些电影则在颁奖季扬名立万,载入史册,比如The Hurt Locker.但很显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这样的际遇,比如The Road。
它是以一种被“河蟹”的方式在09年的美国电影界被直接忽略了。
先是公映时银幕的稀缺,最开始只有几个大城市有屈指可数的屏幕放映,等到公映近一个月了,才能在一些中小城市依稀看到。
然后是颁奖季在提名阶段被近乎恶意的略去。
即使你诟病这部电影的一些缺点,恐怕看过的人也难以想象Viggo Mortensen连一个最佳男主角的提名都没有获得,同样出彩也同样可惜的还有Nick Cave和Warren Ellis合作的配乐。
在美国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不多,但不少看过的都直接把这部片子放到了09年美国电影的Top5里。
The Hurt Locker自有它的精彩,但综合而言,我并不觉得它真的比The Road更出色。
考麦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原著这几年在美国如此畅销,甚至在这部电影出来后,都直接再版发行了以电影海报为封面的口袋书版本。
所以我就在想,如果这部电影是由科恩兄弟这样的美国本土导演来拍,即是同样的质量,是不是也有可能拿奖拿到手软,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被无声无息的直接忽略掉。
也许所谓圈子与人脉这样的社会生态,中国的情况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独特和夸张。
谈到原著,发现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把好好一本Cormac McCarthy普立兹奖的原著糟蹋得如何如何,我就很困惑。
说这种话的人,真的每个都认真的读过原著了吗(如果真的读过,只是读法不一样,就不用对号入座了)?
这本书的原著英文版和中文版我都读过,在看过电影后,我觉得此片最成功也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忠实于这本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原著,以至于其口味大大迥异于美国主流的电影消费者(注:不是阅读爱好者)。
平缓沉郁的节奏,以及近乎没有高潮的情节走向,其实都缘于导演对考麦克·麦卡锡致敬般的忠实。
把原著改成自己的风格谁都可以做到,拧成“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就更是TVB三流电视连续剧编剧们都能做的事。
反倒是很大程度上的去忠实于原著,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这,难道不也是种自信么?
所以最后,向John Hillcoat致以敬意。
大众的历史没有给他所谓“成功”的机会,但他一定不会在小众的记忆里沉没。
减劫中,有小三灾。
(1)饥馑灾。
人寿减至三十岁时,人身量不满三尺,于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相继享尽,连粗劣的五谷杂粮也渐没,稊稗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饰第一。
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
偶得一粒麦谷,如获摩尼宝珠,密藏守护。
饥馑灾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天不降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
尽阎浮提,所存不过万人,留之以作当来人种。
饥灾过后,众生共起下品厌离心。
(2)疾疫灾。
人寿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原来那一念下品厌离心也丧失,疾疫灾起,种种诸病齐发,死亡积野,过七月零七日,其灾方熄,此时尚无甘蔗糖盐之类,而况参苓桂附等药物。
那时,没有国家组织,没有文化,国土空废,城镇毁败。
只有一些小村落,遥寥散布。
疾疫灾过,人们相共生起一念中品厌离心。
(3)刀兵灾。
过六千年后,人寿十岁时,彼时女子五个月即嫁,身高才一尺,有的人身高只有一拃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距离),那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推敬。
刀兵灾至,一切众生自相杀害。
地所生草,利如锋刃,触之即死,过七日七夜,其患方除。
有少量软心众生,避隐于山野,刀兵灾末,所剩人口仅一万,隐于山野的人,出山后,遇人相抱痛哭,共起上品厌离心,发誓断恶修善,由是寿命渐增,福报渐大。
增劫开始,如是循环。
现在,我们处于减劫中,上述状况大约出现在4000年后,如果还是用公元纪年,就是在6000年左右。
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差点儿题透了……以下为影评。
爸爸,再见。
——《the road》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论语·子张》一般地说,我们默认父母是世界的一部分,也背负我们的一部分,并且他们比我们聪明、强大、能干。
当电影开始,父亲像每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一样,保护着儿子上路的时候,我觉得这又是一部类似《后天》乃至《2012》的电影,成年男子担起一个顶天立地的重任,并经历重重险境最终保护了他想保护的人。
但是在迢迢漫漫看不到头的路上,却不是振臂一呼的英雄壮举用武之地。
这里的父亲不是英雄,他瘦骨嶙峋,握着枪的时候手直打战,也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单枪匹马对付一群吃人恶匪,或是去解放快要被吃掉的人;偶然发现食品仓库固然走了大运,也只是艰困的道路上转瞬即逝的一道闪光而已。
在儿子面前,他时常显得脆弱,所做的决策,即使是正确的,也全没有英雄式掷地有声的权威,男人的强壮和气力,在其他电影里可以挑战自然拯救世界,在他身上,好像只是用来扛起儿子逃命。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做所有普通人能做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儿子并且,如果能的话,教他做好的人,做好的事。
他尽力着。
而孩子不永远是孩子。
“我想大概是十月了。
”影片一开始就这么说。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
当父亲抖抖索索地对着匪徒举起枪,男孩害怕得捂住眼睛,可是后来在海边,一个流浪汉偷了他们的小车,父亲追上去,用枪指着流浪汉,逼他交还小车,再脱掉自己的衣服和鞋丢上车。
“不要这么做。
”孩子说,“帮帮他……他会饿死。
他吓坏了。
”父亲粗暴地否决了他。
“推车!
”他喝道,虽然虚弱的声音中并没有底气,“我也吓坏了!
”他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开始带着怨气训斥,“你又不用担心每一件事情!
”“我担心的。
”孩子小声说,像一切尚不愿意反抗父母的孩子一样。
“什么?
你说什么?
”父亲带着气推搡他,像一切除了年纪并没有更多别的权威的父母一样。
“我担心!
”孩子冲着他吼道。
他们转回去了。
被抢夺得精光的流浪汉已经不见。
孩子把流浪汉的衣物堆在地上,想了想,又在上面放了一个罐头。
孩子总是在逐渐地长大的,但为了父母,我们甚至不愿意长大。
我们多么愿意永远做他们的小儿子,他们的小女孩,我们承认他们的权威与强大,一厢情愿地接受他们对世界的解释。
爸爸,我相信你是对的,这样我就可以永远和你在一起。
如果你愿意用这种方式爱我,那么你就一直这样带我走下去吧。
但是男人倒下了。
他起初便生病,后来受了伤,身体更加虚弱。
在海边,他终于躺倒了。
爸爸,我该怎么办,你不会留下我一个的,你说过的……我不能了,对不起……世界在逐渐地从父亲身上剥离开来。
当父母死去时,他们为我们背负的那一部分世界,转移到了我们身上;他们为我们遮挡的那一部分世界,显露在我们眼前。
婴儿从母亲的怀中离开时总会大哭,那时他意识到自己与母亲——爱的、安全的环境脱离,意识到自己是独个儿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上。
当父母从这世界消失,我们也会深深感到躯体的一部分从沉睡中醒来,骚动起来,那是一直活在我们心里的婴儿,始终牢牢地抓着他的母亲的,现在,他像刚下生到这世上一般,放声大哭。
从此之后,我们就再没有借口去躲闪什么了。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当我们抬起头来,再也看不见爸爸,再也看不见妈妈,只有映在我们瞳孔里的天空,也许是阴天,也许是晴天,现在唯有我们自己告诉自己。
但是总会有一些东西传递下来,“不要熄灭心里的火焰”“不要吃人”“照我们一直做事的方式去做”。
“我会一直跟你说话的。
”男孩子低声在死去的父亲耳边说,拉上了盖尸的被单。
然后他离开了,虽然他还那样小,成人的衣裤包在身上,拖拖沓沓的,他也还是把枪塞在腰里,然后走下去。
导演安排他遇到其他人,“good guys”,成年的男人、女人,小男孩和小女孩。
是的,孩子要自己去面对世界了。
Goodbye,papa.I will be on the road.以下是PS1看到有人抱怨没高潮,我倒是从头到尾忘了这回事。
如果细节已足够传达出世界观或情绪,我很乐意被一个又一个琐碎片断打动或引入沉思。
2关于吃人这件事。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反对自己被吃,不过唯一的理由是:如果我靠吃别人活下来,准做一辈子恶梦。
除非有司马迁那样不得不活的理由,但即使如此,我活下来也仅是为了完成某事,而不堪再过其他的生活。
3我想如果真有世界末日,那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4想过如果主角是女性,会是怎样的。
我想女人在这世界上的任务差不多是爱、安慰和温暖。
我们既然与生命和自然更近,我们有义务给男人认可、温存与希望。
(当然,作为一个人,也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斗或保护)5在影片的最后,我并不觉得绝望。
毕竟,有女人、孩子,还有信任与爱。
PS2总是写不短。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经常暗自祈求世界末日降临。
公映《2012》之前,四姐告诉我她最近在看玛雅预言,说是南北极调转,只有非洲和西藏某地是安全的。
我当时就欣喜若狂,我操,终于让我等到了,他妈的几十万的债务再也不用还了,这基本上就属于彩票中奖了。
四姐说你这孩子心理太阴暗了,就这么点出息。
事实上我还能再阴暗点,后来看了很多关于二战时期纳粹在西藏寻找地球轴心的资料,便确定这个地球轴心才是最安全的。
再后来看了《2012》就有点颓了,居然活了这么多人,而且不是富豪就是各国政要。
全是统治阶级,那我他妈的没准还得还几十万的债务。
有一阵儿经常看到距离世界末日差一分钟或者三五分钟再或者一天你想怎么度过的这类问题。
我有过两个计划。
A计划,拉个陌生姑娘手深情的说:姑娘,你瞧,马上就世界末日了,咱俩肯定是死一块儿了。
鉴证奇迹的时刻,你是不是特别想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比如,比如我们现在还能发现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蛋化石。
那么一万年后,是不是以后文明会从我们的化石中找到人类的原始生命细胞。
姑娘刚刚还忧伤的眼神儿中突然闪过一丝寒光,恶狠狠的说:妈的,老娘这辈子还没强奸过男人,来吧!
然后一万年后,在当时海拔九千多米的雪山上,出土了两具纠缠在一起的化石。
博物馆把这两具生物的化石起名叫,老汉推车。
B计划是就这么一直波澜不惊的发呆,回想一下经历的美好时光,直到眼前一黑,化作一缕细沙,随风飘走。
其实两种方式都是我喜欢的,至今还难以取舍。
也许,我想的过于完美了。
《The Road》是新年伊始看到最有压迫感的片儿。
1分50秒之后就开始灰暗褪色的画面,荒芜的土地,旁白空洞的声音,让我立刻陷入深深的绝望。
不明原因的灾难毁灭了世界,生命的迹象越来越微小,人们开始互相猎杀蚕食,父子俩遵循着人类最后的道德底线,不停的行走躲避猎杀,收集仅存的食物,衣服鞋子。
镜头滑过散落地上的美元和珠宝,此刻却再无价值。
海边是他们仅存的一个希望,路途中遭遇散落在世界角落中不同的人群,最终到达海边。
很久没有这么累的去看电影了,记忆中还是十几年前三天看了十八部沉闷的文艺片,基本上是自虐行为,第四天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
这部电影看了两遍。
第一遍的时候的时候觉得父亲十分懦弱,动不动就拔枪对着小孩的脑袋,做好随时去死的准备。
母亲则在前期就抛夫弃子自行了断。
儿子又不停的PaPa,PaPa……似乎这家人全都应该早死早超生,活着对他们来说已经变成最大的负担。
我是在城市中比较消极绝望的人,但在野外则求生欲望极强,这一点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
越是舒服的环境越觉得死的快,而恶劣环境反而能激发潜能。
基于此种性格,很多桥段看的火冒三丈。
可又存在一种力量抓着我继续看下去。
第二遍的时候,忽然明白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绝望,这和我在城市中的感觉如出一辙。
没有在怪罪片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活着的理由,当恐惧战胜信仰,就是该绝望的时候。
母亲无力再活下去,而父亲则把儿子当成了信仰,选择为他而生。
从这个角度,父亲这个人物角色又变的强大起来。
父亲在立交桥上的桥段气氛让人窒息,扔下装着妻子照片的照片,把戒指沿着细小的裂缝推移到万丈深渊的边缘,带出妻子离去的一幕,没有再见。
也没有再给这枚带着誓言的戒指一个镜头,只有滑过天空的两座桥,人却变得如此渺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绝望的世界,对错再也不重要。
父子帮助过老头,也打劫过偷东西的黑人,并且干的十分惨绝人寰,内裤都没给留下。
这无疑是一部黑色绝望的电影,也因为太过绝望,注定是一部小众电影,小众到只有绝望透顶或者乐观之极的人才能认同的电影。
虽然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因素,但却颠覆了以往个人英雄主义和幻想重塑文明的观点,勾勒出一个地狱般的世界。
一把枪贯穿了整部影片,既能选择自杀,又能去猎杀别人,用这把枪来表达出影片对生死的一种飘忽不定的态度。
和《2012》比较,同样是末日来临,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甚至我有很多理由去相信,《2012》中方舟解救的人终将会沦落成《The Road》。
整部影片没有交代末日来临的原因,只有地面传来的隆隆声,无名的天火,随时倒塌的巨树,这些都使电影充满绝望的美感。
结尾似乎变成了一种梦境,还给儿子一个希望,也有可能是继续的煎熬。
随着2012的临近,或许出现绝望美学。
电影看的十分纠结,绝不再看第三遍了,必须得看部喜剧中和一下,再不济也得找大美妞调戏一下,否则真的要世界末日了。
即使这个世界抛弃了你,即使别人曾经试图伤害你,你的内心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善念之火不灭。
你愿不愿意在善念即将泯灭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赌一下别人心中的善念是否依然存在。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世界末日来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到处爆发者地震,生命开始在地球上灭绝,但是求生的希望,与一个昆虫带来的生命曙光,使他们永不放弃,一直向前,同时保持内心的人性不死。
父亲走了,只留下小男孩一个人,但是小男孩坚定的向前走去,我们知道他心中的火一直是燃烧着的。
所幸世界并不只有他,一个走向他的男人,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妹妹,还有一条狗,让他在失去父亲之后并不孤单。
当镜头闪过那条脏西西的,却透着忠诚和善良的狗时,我突然笑了,带着泪的笑,电影里一直存在的阴霾和灰暗突然变得明媚起来。
希望由心里升起,末日也许并不是末日,我相信5个人加一条狗一定会寻找到新的世界,虽然路途坚辛,危险重重,但是他们心中的火焰会一直存在,永不灭。
父亲是伟大坚强的,为了孩子能够活下去,他可以大冬天裸泳、可以用装订机缝合伤口、可以大口吐完血回来给孩子讲故事,甚至可以杀人。
但他耗尽心血和生命,最终却惯养出一个娇里娇气懦弱无能的儿子,如果没有天降的“好人”,他根本无法独立生存下去。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杯具么?
总觉得节奏感很奇怪啊……不觉得很厉害
看的是枪版,真没觉得有多好
要拍摄父子情可以用很多方式,但为何要放在如此沉闷的故事下,背景交待的也不清楚。
画面很压抑的电影
维果·莫特森 给人安全感的男人,喜欢。电影很感人,给我极深的触动感。
结尾那条狗。。。俄。。。想给个3星都难
什么破玩意?想表达啥?
我要感谢我现在的生活,我会牢记这部影片给我带来的启示,如果爱护自己的下一代,也请给他们一个纯洁的地球吧。
文明人不该被围猎
电影的历史会证明Avatar的伟大而历史本身会证明The Road的伟大
打着末日的旗号讲述温情,电影深度可以尝试做进一步挖掘。
这片太压抑,不喜欢
绝对不想再看第二遍 太阴暗了
Cormac McCarthy。Nick Cave,Warren Ellis。
非常反感末日里的圣母心
好压抑。小说应该更精彩。
人性的东西充斥了整部影片 和原想的有些出处 但也不错 值得一看
一些末日场景再现(我为什么要用再现)的不错,但镜头太平庸。
末世情结,没有太多的剧情,只是一段段情感在其中,氛围营造的不错
一看到是世界末日,心就凉半截,关于末日,电影太多了。很难说不好,但也不曾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