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成瘾剂量

Dopesick,毒瘾(港),毒疫(台)

主演:迈克尔·基顿,彼得·萨斯加德,迈克尔·斯图巴,威尔·保尔特,约翰·胡热那克,凯特琳·德弗,罗莎里奥·道森,威尔·切斯,梅尔·温宁汉姆,伊恩·安特曼,杰克·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成瘾剂量》剧照

成瘾剂量 剧照 NO.1成瘾剂量 剧照 NO.2成瘾剂量 剧照 NO.3成瘾剂量 剧照 NO.4成瘾剂量 剧照 NO.5成瘾剂量 剧照 NO.6成瘾剂量 剧照 NO.13成瘾剂量 剧照 NO.14成瘾剂量 剧照 NO.15成瘾剂量 剧照 NO.16成瘾剂量 剧照 NO.17成瘾剂量 剧照 NO.18成瘾剂量 剧照 NO.19成瘾剂量 剧照 NO.20

《成瘾剂量》长篇影评

 1 ) 一切都只不过是生意罢了

这个家族曾资助白求恩医生前往中国的红色大地上救死扶伤,初代族长对中国文化无比痴迷,北京大学有以他们家族名字命名的博物馆,这就是普渡制药的拥有者,美国的萨克勒家族。

其中文译名“普渡”,即是在其家族族长的示意下决定的,意为救死扶伤,普渡众生。

普渡制药于九十年代上市的止痛药奥施康定,通过恶意欺骗等手段,迄今为止,造成数百万人用药成瘾,超过四十万人因此药死亡。

真 普渡众生。

本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依据真实发生的事件进行创作。

由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迈克尔基顿扮演主要角色,其他配角也多是美剧老面孔。

迈克尔 基顿本片时间跨度很大,从1965年萨克勒初代家主被议院质询到2021年,萨克勒家族逃离美国,都有描写。

主线剧情围绕在1996到2006这十年里。

时间线经常会来回穿梭,一开始太过执着于时空概念,会觉得看着很累,不过,完全不考虑时间线,而是关注于剧情的话,也并不影响。

1996年,萨克勒家族的大公子,理查德领导研发的止痛药奥施康定上市,整个家族都很不看好他,他将自己在家族中的一切都赌在了这款药上,于是资助各类疼痛类学会,研究机构,大学实验室,找来无数专家为新药背书。

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以虚假信息蒙骗医生,药剂师。

最终使得奥施康定成为萨克勒家族史上最赚钱的药,却在西弗吉尼亚等地区造成药品滥用泛滥,出现用药过量死亡的事件,当地地检的三名检察官开始着手调查,并展开了近十年的拉锯战。

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唏嘘,药物滥用的结果并没有得到扭转,萨克勒家族的人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过,整个社会看清了他们的丑恶嘴脸,也算是。。。

聊以安慰吧

萨克勒家族最终出售普渡制药,并搬去欧洲

虽然没有得到法律的制裁,但还是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惩戒,有聊胜于无吧

北大的萨克勒博物馆,至今仍在人性的两面本剧有大量真实人物,比如萨克勒家族众人、伸张正义的三位检察官等。

也有些原著作者根据群像具化出的角色,看似对故事发展微不足道,却更好的展现出人性的变化。

其中大量篇幅描写了两位销售人员,很是起到点睛作用Billy和Amber,奥施康定问世之初,最初的一批销售人员。

普渡公司通过虚假信息洗脑,和极高的销售奖金,让这些销售人员们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带你的客户(医生或者药剂师)去高档餐厅吃饭,为他们免费加油,如果你的客户有孩子,就送他迪士尼的票,如果你的客户正在离婚,那就和他/她上床”一开始,Billy和Amber的性格就是两个极端Billy天资聪颖勤奋,一眼看出普渡初期布局地区都是传统劳动力聚集区,人们从事大量体力劳动,更容易受伤需要止痛药。

却也从一开始对奥施康定的安全性产生质疑,在纠结中售卖药品,却又不断受到良心谴责。

Billy.父亲是文学教授,母亲是诗人,哥哥是作家,卖药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Amber,就好像《名利场》里的女主一样,出身于偏远的小镇,直到十五岁仍要和两个哥哥挤在一个简易房里睡觉。

她为了从那种生活状态逃离,会不惜一切代价。

一开始这两人就互相有感觉,只不过憨憨男孩儿billy是纯爱,Amber则是把他当工具人,床伴而已,甚至两人刚刚云雨过后,Amber马不停蹄的去约会,要钓她的金龟婿。

一切都只是生意罢了整个销售过程两人都顺风顺水的,只不过,Amber挣钱挣得心安理得,但是Billy却倍受煎熬,尤其是遇到基顿扮演的小镇医生芬尼克斯以后,不断的拜访而获得用药的反馈,也证实了奥施康定容易致瘾的致命缺陷。

芬尼克斯医生对Billy的信任让他内心不断煎熬和挣扎,最终迫使他离开了满是谎言的普渡。

在剧情后期,唯利是图的Amber竟然对工具人Billy动了真情,打算让Billy随自己去波士顿任职。

女人啊,终极逃不过一个情字。

后来Billy被普渡开除,Amber在车上哭泣,竟也让人动容。

她是哭泣自己红颜命薄,以为终于遇到了可以依靠的男人却又离自己而去?

还是其他的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了。

Amber的前后转变是本剧一个亮点小镇姑娘故事以位于弗吉尼亚西部的一个煤矿县城为切入视角,讲述了这里的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是如何被普渡的奥施康定所打破,并走向深渊的。

贝斯蒂,勇敢的小镇姑娘,和自己笃信上帝的父亲在煤矿工作,干着和男人一样的活不觉得辛苦,只是希望攒钱,和自己的同性恋人,逃离这个小镇。

是的,可爱又勇敢的贝斯蒂是一名女同,有一个同在煤矿工作的女友。

殊不知,命运的深渊就在不远处等着她一次事故,使她后背受伤,本不是大事儿,但是为了坚持工作,去找芬尼克斯医生就医,便服用了奥施康定,噩梦由此开始,渐渐产生依赖性,后来整日恍惚,丢掉了工作。

渐渐的转而使用更为廉价的D品来缓解药物成瘾的症状,偷母亲家传首饰换取D资,甚至出卖身体。

芬尼克斯深感自责,决定资助她去医疗机构戒瘾,可就在去就医的前一晚,再次服用D品过量,花一样的生命留在了肮脏的贫民窟里。

原本幸福的姑娘,却被普渡的药品折磨致死另外一个姑娘,安。

未成年,因为受到同学蛊惑染上D瘾,剧中没有描写她的家庭背景和亲人,但是有几个细节很让人揪心。

初次登场,同样是在芬尼克斯医生的诊所里,因为人生初潮的到来,手足无措,被医生安慰一番才冷静下来。

后来因为用药上瘾,在小镇里出卖身体换取D资。

一天,芬尼克斯医生去当地司法机构进行缓刑报道(医生自己也用药上瘾,发生医疗事故被判缓刑),发现安也在那里,贝斯蒂的悲惨遭遇犹在耳旁,芬尼克斯决定,一定要拯救眼前这个姑娘。

小镇上的孩子大多是他接生的安是个很有思想的姑娘,喜欢读书,却只能被别人耻笑读书无用。

原生家庭的悲剧,让她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能幻想着《名利场》里的情节有朝一日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芬尼克斯是本剧的灵魂人物,他是大城市来的医学院高材生,因为跟随爱慕的姑娘来到小镇行医,在小镇上接生了214个孩子,所以他会爆发出强大的责任感去对抗奥施康定。

故事的结尾,医生召集身边用药成瘾的人一起去戒断机构治疗,并成功戒除D瘾,重新经营诊所以上,并不是本剧的主线剧情,主线剧情是三位检察官如何斗智斗勇让普渡伏法,但最终失败。

但是小镇上发生的事情,是那么真实,绝望却带着温度。

深渊离我们有多近现实世界中,普渡逐渐放弃其在欧美的业务,转向发展中国家,我国当然也是其重要布局对象

恶魔就在身边不过,任何资本主义宵小在我国制度面前都不堪一击。

几年前,普渡在我国的业务被勒令强制出售。

而我国的用药及监管及其严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

片中的萨克勒家族,与我国渊源颇深,第一集中有一幅中国画挂在家族长子卧室里,网上有人说,画中有林则徐,当然,画中未必是有林则徐的形象,但如果是真的,那就太讽刺了

难看却一直挂着,用来鞭策自己打破家长的控制我从来不是阴谋论者,但又无法否认,一些集团或者组织,在利用强大的影响力,制造需求,控制大众。

By 辰夕

 2 ) 难以置信

最让我受到感触的是剧中两个情节。

一个是betsy在戒毒小组的厕所中,那个毒贩对她说:“亲爱的,我能帮助你,我这里有10毫升的、20毫升的.......”。

这就是把人刚要从地狱的出口走出来又重新拽回来,把希望变成绝望。

药物竟然可以让人变得如此丑恶。

一个是医生在戒毒疗养院,叫那个药品销售员过来,说:“嘿嘿,我叫你过来不是想要你辞职,我是想问,呃,你手上还有药吗”。

毒品侵蚀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重要的它腐蚀灵魂。

他明知道这个药物毁了他自己以及自己患者的生活,他知道要戒毒,他知道他讨厌眼前的人以及他后面代表的公司。

但是他忍不住......忍不住放下尊严继续吸食给他带来无尽痛苦的毒药,那一瞬间他的自我已经死了。

最让我痛心的不是一个人物理上的死亡,往往我心悸的是一个人灵魂上屈服与堕落。

不过全集最治愈的也是他开着大巴,带着那些它曾经染上药瘾的患者去治疗。

但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美国国家对药品的监管,从第一集不可思议到最后一集。

我看完之后大概理顺了一下FDA(美国药管局)在整个药品成瘾事件中的角色。

FDA是处理了奥施康定的批准与后续的监管的角色。

从1996年到2019年这二十年时间里这个让人容易上瘾,简单处理可以转换为轻量毒品的药物一直在美国发售推行。

直接导致了40万人死亡,以及附带整个家庭朋友之间的间接损伤。

他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

之后我就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如此荒谬的事情发生呢?

我本来以为很简单嘛,这个药虚假宣传,造成大量药瘾现象让其直接下架不就行了吗?

大量的例子、数据可以证明,有人举报,FDA验证之后下架药品完事,为什么过了二十年才解决?我真是想的太简单了。

首先最奇葩的一点是FDA关于药品的审批与监管都在一个部门,这就给他们全部的权利,即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只要一个药品经过审批了,那么就是毋庸置疑的安全的,无论后续出现任何问题绝对不是药品本身的问题,因为它经过了审核,它必然是安全的。

我们做过的检测即是绝对的真理,其他问题都可以用社会因素以及不牢靠的数据来解释。

真的,给我的感觉你们比宪法还nb,宪法都能修改呢。

问题就在于没有机构审查他们,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疏漏,他们自己有最终解释权,审查相当于自己审查自己。

中国就不是这样的,光对药品的批准就把受理、审评、审批三项职能的权力分给不同部门,之后互相制约。

这就是制度的问题,我不知道是FDA逐渐演变成这样的,还是开始设定就是如此,把权利集中在一处,不理解三权分立的美国不懂这个道理。

如此导致了,监管不严密,批准懈怠,最重要的是无人可以指责惩罚他们。

看起来审批至关重要,那么他们是如何审批的呢,剧中介绍每天有海量药品公司申请审批,却只有少量的人员,所以他们只能期待公司会遵守承诺,之后直接批准过审。

这个我是不太信的,虽然我知道会很糟糕,但应该不会有这么糟糕,但假设只有一半事实也是极为糟糕的。

我查资料是,当时美国医学界正上演一场疼痛革命,就是剧中的第五体征。

不知道是普度刻意引导,还是确实有这个趋势,可能都有。

导致了临床大量需要阵痛药剂,这就使FDA对oxycontin的审批放松了不少,也就是很多普度公司用来宣传的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检验过。

其实除了不容易上瘾,另一个重要宣传剧中弱化了,是它十二小时持续性,当时没有阵痛药剂可以持续这么久,这是它主要卖点,当然实际上只有8个小时而已,那怎么维持呢?

很简单加大剂量,这也是药瘾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何况普度还贿赂了最关键的关于药品技术检验员,他甚至帮助普度书写相关文件,这和不检测也就没什么区别了。

而且这个检验员后来还跳槽到了普度,而且还合法,甚至很多人都这么干。

如此明显的肮脏交易竟然没有人管,竟然如此普遍。

如此这个基本什么都没审查的审查,就成为了FDA绝对安全的依据,就像我上段所说的那样,漏洞百出却又无可置疑。

无论当初是怎么做的,只要做过了就是绝对对的,难以理解。

在之后他们是如何监管的呢?

首先我不知道FDA是如何运行的,监管按照原意你得监测吧,但是剧中就没看见他们进行这个工作。

一直是缉毒警察与群众反映。

但是即便受到这些反馈,他们也无动于衷,因为药品是绝对安全的嘛。

直到媒体给与压力才做出一些行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初同意审批Oxycontin,以及限制它都是因为民众的风向压力才让它做出决定。

它自我没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以及执行的动力。

再说管......终于给加了黑框,代表药物是危险且有致死性的,但是又表示可以长期服用。

我简单翻译一下,这tm的不就是,这药有毒但是可以长期吃吗?缺少监管就可以让这些SB横行。

还有普度使用的那个欺诈性的表格,FDA拒绝审批了,但是普度多年一直使用,却没有任何制约惩罚。

没有监测,无力的对药品的管理。

这是FDA的责任,美国政府的责任。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检查官一直对普度进行攻击都是欺骗、虚假宣传、欺骗国会这些罪名,而不是药品本身问题。

就是成瘾性,为什么不直接控告这些呢?

不是很明显吗?

因为这些由FDA负责,而他们所代表的政府承认Oxycontin是安全的,所以他们不能控告普度他们自己已经承认的事实。

而从FDA入手以此来整治呢?我在前面已经说明,并且剧中女警察多次努力在第一集就告诉大家她失败了。

所以他们只能旁敲侧击,消耗大量时间精力,去排查这个公司内部的问题。

但这依旧不能治本,药片依旧在外面贩卖,betsy这样的女孩依旧在死亡。

这就是美国制度问题,它让大公司无比容易,让检查审判如此艰难。

但我依然对剧中三个技术上来说不算成功的执法者给予敬意,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希望。

所以我发现的逻辑是,在当初的美国,只要一个药品公司花钱贿赂一个审查员,就可以随意把一个不怎么安全的药物投放到市场,而且还没有什么制裁他们,因为合法。

难以置信。

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不过看他们带个口罩都费劲,相信类似的事情依旧会发生。

这样的国家是如何成为现今人类最强大的国家的。

让人心痛的是,本可以避免这场灾祸的人。

比如那个本来用来给儿子上大学准备的钱,结果办了葬礼的母亲。

我喜欢北野武的说法,不是40万人死了这一件事,而是一个人死去了这件事发生了40万次。

 3 ) dopesick

强烈推荐:故事简介可以看这篇(看这篇其实也够了):https://mp.weixin.qq.com/s/dhE8vMVuUrV7doKHbILGRA关于普渡制药如何串通FDA、权威学者等,隐瞒危险性、误导大众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OxyContin) 成瘾率极低,尤其诱导医生开出更多、更高剂量,导致美国阿片危机致死成瘾不计其数犯罪率飙升,还能靠着金钱手段一次次“绝处逢生”的:不仅巧妙逃避法律责任,还能利用漏洞翻倍销售额。

故事很精彩,关于疼痛与用药、销售手段、法律,对我们如何自保有很大启发。

故事发生在90-00但影响远远不止。

作为电视剧叙事可能还有一些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但是很勇敢很震撼很良心。

记录我的感悟:究竟是哪里做错了?

中间哪个过程中可以多做些什么避免后来的悲剧?

这种事件是普遍存在的吗?

这部剧指向的是狡猾精明的赛克勒家族(从祖宗骂起)、敏感低效还总被收买的政府。

那这背后的棋子们呢?

我的理解是无解。

销售代表们被灌输以“消灭疼痛、史无前例”,FDA特别批准的label,针对病人出现的依赖现象也逐步有唬人的“突破性疼痛”、不存在成瘾只是没有给足剂量等越来越agressive的“合理”解释,辅之以业绩和收入正比、奖品诱人的销售大赛,谁能不坚定不移地说服医生,觉得如果有问题那问题只是瘾君子无法自制,觉得自己在推动变革,站在风口上挖金矿,甚至到后来拿病人的权利和普渡制药法律诉讼威胁呢?

一直尊敬的权威专家能跟你握手还给你面对面宣传、杂志协会纷纷介绍、改过坐标尺的令人信服的图表、能给到自己久违陪伴与认可的销售代表,哪个医生能不想着开创性地将药开给饱受疼痛折磨的病人,看着他们重新精力充沛而欣慰呢?

逐渐从小心翼翼到翻倍剂量,后来自己也快速从20mg变到偷藏病人的药到鼻吸到戒不掉复吸。

很信任医生的患者,又在家庭与爱情中得不到支持的患者,家庭、自己知识都很匮乏的患者,谁能轻易挣脱成瘾呢?

总之就是完全被拿捏,事情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然后忽然失控的,而且一开始你觉得很幸运突然人生状态变好了,然后事情忽然急转直下,于是你变得畏畏缩缩甚至自责。

开始了,就没法结束。

之所以对棋子难受这么多,是因为我觉得我现在最可能充当的角色就是棋子,社会分工都成这样了,想安全活着却越来越得靠自己,去中介化。

那天我和室友们聚餐我说了这事,嗯她们说有点远。

我觉得一点都不远,我现在想好像确实操心多了,完全是我妈那副谁也不信都要自己来的样子,用爸爸的常用的点评:杞人忧天。

国内医生开药也有很大的空间,好像没有报道有这样隐瞒危险性而大流行的药物,但有一些不需要的强效也有一些没有效果的特效,医药销售代表的工作和赛克勒家族创造的那一套基本一样。

还有就是真的能摸清西药的效果吗,它们大多数有副作用,有时候副作用未知后来才发现(所以我现在很好奇中药)这部分可能我后边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所以,德国人说他们相信疼痛是治疗的一部分还有严格的审查制度那段真的深得我心。

dopesick是上瘾后感到再不吃就会死的状态,euphoria是亢奋。

amazing。

 4 ) 他们穷的只剩下钱

看完这部剧的朋友们,强烈推荐你们去看这本《Empire of Pain》!豆瓣9.4分,美国豆瓣Goodreads 4.59/5分。

它登顶今年Goodreads年度推荐榜Nonfiction的榜首,我毫不意外。

被它吸引是源于Hulu的《Dopesick》中文名《成瘾剂量》,讲的是同样的真实事件,豆瓣9.3分,我看完深受震撼,没想到美国制药业的水这么深。

于是找来这本更全面的英文巨著《Empire of Pain》,6天废寝忘食读完,感觉看穿了半个多世纪的这个巨富家族的兴衰,惊叹于一个家族对整个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深远影响。

直到现在,还有无数的人挣扎于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泥沼,Oxycontin还在世界范围内发行,滥用上瘾还在继续,这场危机暂时还是无解。

这本书分为3部分:Patriarch(家族族长)主讲了老大Authur带着两个弟弟发家的故事。

Authur给这个家族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不仅有medical学位,更是个市场营销的天才,把Sackler这个家族推向巨富,赢得“好名声”。

他捐赠各大大学研究机构(哈佛,纽约大学等等),大都会博物馆,我们最熟悉的亚洲馆,和丹铎神庙都刻着这个家族的名字Dynasty(帝国的建立)主讲老三Raymond一支,由儿子Richard用各种肮脏手段通过Oxycontin为普渡制药Purdue Pharma打下江山Legacy(遗产):普渡的虚假宣传,腐化FDA和医生的丑闻曝光,并不意味着Oxycotin退下历史舞台。

故事才刚刚开始——尽管深陷于长达数十年的诉讼和扯皮,普渡继续保持着Oxycotin的高销量。

换了身皮进军国际市场,故伎重演,在中国也风生水起。

合办了《中国医学论坛报》来主导业内舆论等等。

我最大的感触有两点:作为一个商科人,我不得不承认,塞克勒真是一家营销天才。

正如Dopesick第一集里Authur对Raymond说的那样“You don't chase a market. You create it”。

尤其是如何找准定位,如何扭转人们对“止痛片容易上瘾“的固有印象,硬讲出”Oxycontin不会上瘾”的故事,真是我永远也不想学会的绝活。

在美国,钱是万能的。

到了他们这个层次,钱能买通政府FDA官员,能雇佣把黑的说成白的律师,能让整个家族在财务上从这场危机中全身而退。

最后虽然好名声没了,但钱还在这本书的局限性,作者在最后的后记中也说的很明白。

本书没有探讨“阿片类止痛片上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因为这是个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宏大命题。

对我而言,美国社会血淋淋的黑幕让我作呕,但讲真话敢于自揭伤疤的美国人让我没有绝望。

看到大都会,我的母校纽约大学这两年都相继摘掉了塞克勒的招牌,私以为这已经是对这个家族最深重的打击。

第一代塞克勒引以为傲的“good name”覆灭,塞克勒家族穷的只剩钱了。

 5 ) 。

看完感觉好分裂,特别是剧中邪恶大boss的理论就是在现在医学院里教的主流医学观点的时候。

我也天天问病人你的痛0到10分有多少分,天天直接给术后病人开oxy/dil PRN(已有NSAIDs+泰诺+加巴喷丁+利多卡因贴片around the clock),天天劝病人吃oxy(是reform后的剂型)因为控制好了疼痛才利于术后恢复。

两年前连国内老师都说痛是第五生命体征、吗啡用量是文明的体现、阿片类被妖魔化了、疼痛严重治疗不足,这些话,我也感觉挺有道理的。

看了这剧谁能不觉得吓人?

再也不怪病人顽固到术后疼痛10分都不肯吃oxy了,我看了这剧也不敢吃。

我理智上知道不同程度的疼痛应该分类讨论,而这剧为了善恶分明模糊了此中界限:我们应该批判药厂无循证证据就擅自扩大适应症lobby中度疼痛都能随意用阿片类罪该万死,但重度疼痛和术后疼痛毕竟情况不同,镇痛是合法需求。

不过我去查了一下术后的长期使用阿片的概率也有百分之五六,确实比我预想中高太多。

这剧拍的手法也很高明,三条时间线层层推进,直到最后融会贯通。

全员演技都好强,这位美国脸叔真的有种迷人气质在身上(虽然演员真人照片就回归普白男了……说真的我刷剧停不下来又何尝不是一种上瘾😭#成瘾剂量# #Dopesick# 2024.08.07 【10/10】

 6 ) 成瘾

剧名《Dopesick》,感觉大陆翻译“成瘾剂量”有点不太准确,乍一看以为是在讨论多少剂量会成瘾,但英文原名似乎是想表现对“dope”的一种sick,相比之下港台译名“毒疫”较好些。

剧中摘抄了一些对我触动很深的台词:“我们衷心感谢祢赐给我们的一切。

感谢大山赋予我们的一切。

亲爱的主啊,我祈求祢。

请带走她的痛苦。

” ——生活在大山里的矿工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学识,甚至是愚昧闭塞,但他们也勤劳淳朴地靠劳动换取生计。

一开始很不喜欢贝琪的父母,觉得他们未开化,但也在真挚笨拙地爱着女儿,希望女儿健康快乐。

世界上最多的反而是这种并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普通人”,他们不应该成为政治和商业竞争的牺牲品。

“没有一种药适用所有病人。

那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卖掉它。

” ——Amber这种唯利是图的资本家的走狗和Billy这位吹哨人之间的感情线有点好玩哈哈哈。

“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向医生澄清我们的药比吗啡作用更强,是相当危险的举动。

” ——这个片段前后两次提到“危险”,一处是这里,一处是医生说这种药比吗啡作用更强也更危险。

真相是“这种药很危险”,但普渡的价值观却是“被别人发现这种药很危险”这件事很危险。

 7 ) 转:现实中的时间线

这里有一个整理的非常好的现实中的时间线:https://www.elle.com/culture/movies-tv/a37885480/dopesick-on-hulu-timeline/最重要可能就是看看2021年的了:Sackler的公司申请破产,其个人只pay了一丁点(相对于他的money而言)。

 8 ) 一些随感

①良心医生用后半辈子赎罪并自赎,开校车拉着一车年轻人前往救赎之路的场景让人泪目。

——“弥补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有个办法是回报社会,你能做的就是治愈他人。

”②DEA女警和检察官三剑客,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不惜牺牲自己的家庭与生活,即使千难万阻也要扳倒出卖无数人性命换取利益的商业巨头普渡制药。

——“敬那些身先士卒的勇士,即使他们没有赢得战争。

”③可怜的矿工女孩,辜负了父母的爱,代表无数因奥施康定被毁灭的家庭。

衰老的母亲为了女儿的死一直奔走呼号,躺在一片宣传页的地上那一幕让人心碎。

④良心发现的丑萌销售小哥,辞职的销售代表和发邮件的秘书助理,还有发现血腥资本背后赤裸真相的无数人,他们在犹豫之间还残存一丝人性和良心的发现。

⑤最后,正如首尾呼应的对疼痛的定义是什么,不是普渡制药大BOSS说的“疼痛会毁灭一个人思考生活与爱的能力,会让人变得不是自己”,而是康复后的医生最后揭示的:“痛苦就是痛苦,是人的一部分,痛苦也能给人带来收获,只要我们足够勇敢,挖掘得更深,体会它,学习它,努力克服它,我们可能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9 ) 最魔幻的是,这一切都是真的,真的有疼痛专家提出了“假性成瘾”的概念

恕我孤陋寡闻了,也可能是之前观影的习惯,我一直以为剧中一切人物、名称都是化名。

结果真的有普渡制药公司,真的有萨克勒家族,真的有一款药叫做奥施康定,其剂量从10mg一直到80mg

奥施康定国内版剧中看到最离谱的桥段莫过于理查德拜访新的疼痛专家David Haddox了,他的著名理论“假性成瘾”让普渡制药再也不必担心成瘾问题了。

既然之前一切都是真的,那么这个专家是不是也是真实存在的呢?

我简单的搜了一下,发现Emory大学真的有这样一号人物...

2016年的一个讲演稿而且他真的帮助病人疯狂开止痛药...Opioids suggested for arthritis pain, published June 20, 1994:For years, Mamie Dupont Bordelon suffered as rheumatoid arthritis crippled her legs, causing pain so intense she could take only two steps on her own.The agony led her to frequently switch medicine. But a year ago, she found the narcotic Methadone, an opioid drug familiar to recovering heroin addicts, to ease her pain."It has helped me a whole lot," she said. "Now I'm able to walk with my cane some."The 74-year-old woman from Marietta, Ga., was lucky to have a doctor willing to prescribe the powerful narcotic, Dr. J. David Haddox, former director of Emory University's Center for Pain Medicine.He is among a growing number of physicians who dismiss the notion that arthritis sufferers would turn into drug-crazed addicts if given opioids to ease their pain.Physicians and patients alike often confuse "relief-seeking behavior with drug-seeking behavior," Haddox said. "Opioids, like any other medicine, have to be used appropriately."翻译:《建议用于关节类疼痛的阿片类药物》,发布于1994年多年来,玛米·杜邦·博德隆 (Mamie Dupont Bordelon) 一直饱受类风湿性关节炎折磨,双腿瘫痪,疼痛如此剧烈,以至于她自己只能走两步。

痛苦使她经常换药。

但一年前,她找到了麻醉剂美沙酮,这是一种阿片类药物,对正在康复的海洛因成瘾者来说很熟悉,可以缓解她的痛苦。

“这对我帮助很大,”她说。

“现在我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

”这位来自佐治亚州玛丽埃塔的 74 岁妇女很幸运,有一位医生愿意开这种强效麻醉药,即埃默里大学疼痛医学中心前主任 J. David Haddox 博士。

他是越来越多的医生之一,他们驳斥了关节炎患者如果服用阿片类药物来缓解疼痛就会变成吸毒成瘾者的观点。

Haddox 说,医生和患者都经常将“寻求救济的行为与寻求药物的行为混淆”。

“与任何其他药物一样,阿片类药物必须适当使用。

”这篇报道中的事例和剧中讲述的一模一样。

在剧中的录像带里。

理查德就是被大卫为病人开美沙酮的案例而吸引。

现实中的David Haddox目前他是Purdue Pharma LP 卫生政策副总裁,以及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社区医学系兼职副教授最离谱的假性成瘾相关报道我也找到了!

Drug dependency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addiction, May 1, 1997Haddox and an oncologist colleague named David E. Weissman, MD, published an article in 1989, in the journal Pain, in which they coined the term, "pseudoaddiction.""We used that term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by which a person with legitimate medical needs is labeled an addict and treated as an addict, and the patient naturally gets angry and acts out, and the health care team says, See, we were right because see how he is behaving when he doesn’t have his drugs,’ and this just escalates into a crisis," Haddox say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f a patient has not exhibited addictive behavior in the past and is given pain medication for a medical reason, then he or she has less than a .5% chance of becoming addicted, Haddox reports."Your chance of getting into an auto wreck and losing your life is much worse than that."Another common myth amo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Haddox says, is believing that a patient is addicted if he or she needs larger quantities of the pain medication to achieve the same effect.Patients can build up a tolerance for some drugs such as morphine, Demerol, and Dilaudid, he says. But this doesn’t mean they’re addicted. "Some of the other reasons for increasing drug doses late in the course of cancer is that the patient has increasing needs as the disease progresses," Haddox says."I would rather make the error of believing the patient who says he has pain, and treat the patient appropriately," he says. "Then if they respond inappropriately you could sort out what’s going on."But my concern here is these patients are basically mistreated because of this fear of addiction, and we’re withholding medications based on our own fears and ignorance and bias, and I think that’s a tragedy," Haddox says.Once a patient who is physically dependent on a painkiller is cured of his or her disease or pain, then it’s very easy to wean the patient off the drug, he says.A physician simply will gradually taper off the dose over time."What you’ll find is many cancer patients who start feeling better don’t want the opioid anymore," Haddox says.药物依赖并不一定意味着成瘾,1997年5月1日Haddox 和一位名叫 David E. Weissman 的肿瘤学家同事于 1989 年在《疼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他们创造了“伪成瘾”一词。

“我们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有合法医疗需求的人被贴上瘾君子标签并被当作瘾君子对待的过程,病人自然会生气并表现出来,医疗团队说,看,我们是对的,因为看看他没有药物时的表现,’这只会升级为危机,”Haddox 说。

Haddox 报告说,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过去没有表现出成瘾行为,并且出于医学原因接受止痛药治疗,那么他或她上瘾的几率将低于 0.5%。

“你陷入车祸并失去生命的机会比这更糟糕。

”Haddox 说,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中的另一个常见误解是,如果患者需要更大剂量的止痛药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么他或她就认为他或她上瘾了。

他说,患者可以对某些药物产生耐受性,例如吗啡、Demerol 和 Dilaudid。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上瘾了。

“在癌症晚期增加药物剂量的其他一些原因是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需求增加,”Haddox 说。

他说:“我宁愿错误地相信说他有疼痛的病人,并适当地对待病人。

” “然后,如果他们的反应不当,你就可以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但我担心的是,这些患者基本上是因为对成瘾的恐惧而受到虐待,而我们是基于我们自己的恐惧、无知和偏见而拒绝用药,我认为这是一场悲剧,”Haddox 说。

他说,一旦身体依赖止痛药的患者的疾病或疼痛得到治愈,就很容易让患者戒掉药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医生会逐渐减少剂量。

“你会发现,许多开始感觉好转的癌症患者不再需要阿片类药物,”Haddox 说。

简单来说,大卫教授认为,对于一些病人而言,他们是因为疼痛而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因为停止服药导致了疼痛发作,所以产生了类似的戒断反应。

并不是因为这些病人上瘾而需要大剂量阿片类药物。

当疼痛消失时,这些病人自然也就不需要阿片类药物了。

这就是“假性成瘾”。

David论文:阿片类药物假性成瘾——一种医源性综合症摘要:一个案例是一名 17 岁的白血病、肺炎和胸壁痛患者。

对患者疼痛的不充分治疗导致了与特发性阿片类药物心理依赖(成瘾)相似的行为改变。

引入假性成瘾一词来描述由于疼痛管理不当直接导致的异常行为的医源性综合征。

假性成瘾的自然史包括经历 3 个特征阶段的进展,包括:(1) 镇痛药处方不足,无法满足主要的疼痛刺激,(2) 与行为改变相关的患者对镇痛药的需求升级,以说服他人疼痛的严重程度,以及(3) 患者与医疗团队之间的不信任危机。

在受雇于普渡医药后,大卫教授积极开展辩护,其中就有剧中的1000份尸检报告。

大卫教授认为,尸检报告并不能证明羟考酮(Oxycodone),也就是奥施康定的主要成分导致了死亡。

大卫教授认为死亡应该归因于多种药物滥用。

大卫教授:羟考酮参与药物滥用死亡:基于 DAWN 的分类方案应用于包含 1000 多个案例的羟考酮尸检数据库不过貌似大卫教授已经意识到阿片类药物的危险性了,在最近的文章中讨论的都是和阿片类药物监管有关的问题。

第一篇论文的摘要翻译:美国同时存在三个并发的公共卫生问题:阿片类镇痛剂的地方性非医疗使用/滥用、涉及阿片类镇痛剂的流行性过量死亡和成人地方性慢性疼痛。

这些相互交织的问题构成了一场阿片类药物危机,它刺激了具有防滥用特性和标签声明 (OADP) 的阿片类药物制剂的开发。

为了减少处方阿片类药物的滥用和误用,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向药物开发商发布了正式指南,其中描述了四类测试,以生成足以描述产品滥用威慑特性的数据,以及相关的声称,在其完整的处方信息( FPI )中。

本文回顾了危机的流行病学,作为 OADP 发展的背景,总结了 FDA 关于滥用威慑技术的行业指南,并概述了目前正在使用或正在研究以纳入 OADP 的一些技术。

此类技术包括防止滥用的物理和化学屏障、阿片类激动剂和拮抗剂的组合制剂、包含厌恶剂、使用阻止滥用的递送系统、开发新的分子实体和前药,以及包含这些方法的某种组合的产品制剂。

采用这些新技术的阿片类药物是综合干预策略的一部分,可以阻止处方阿片类镇痛药的滥用,而不会对安全使用处方阿片类药物造成障碍。

好家伙,感情这是个纪录片啊!

现实世界永远比文学世界更加精彩

 10 ) 捋一些细节

好看到是年度最佳的程度了。

故事分三条主要的时间线进行:1.Oxy药物问世、推广,市场出现药物滥用 2.缉毒署Bridget发现Oxy药物上瘾问题,死磕制药公司,失败告终 3.检察官三剑客抽丝剥茧重新启动调查,最终对制药公司处巨额罚款,但赛克勒家族无人收到指控。

制药公司推广药物手段:1.顶层布局:推出药物后找各路专家背书,引用“权威”数据旁证(最后被证实为毫无统计学意义的零散数据),打造“疼痛体征”这一热门医学概念 。

2.网络构建:通过赞助各种医学学会,举办技术研讨会,渗透医学院、医疗机构,全方位传播疼痛体征概念,提高全社会对疼痛管理的接受程度;通过篡改数据图表,伪造药物的安全性指标,骗取医生等专业人士对Oxy作为阿片类止疼片的认可 。

3.末端强大的市场营销渠道:直接翻倍药代等销售人数,传销式洗脑话术培训+突破性疼痛/个人化处方/假性成瘾等激进的产品推广策略,加上公司董事长直接打电话给一线销售抓药物销量的决心,这由上至下的体系和推进就像一张网让患者无处可逃。

如果说以上都还是术,真正的杀手锏还属搞定药监局,获得特批的安全标签,这可是一路绿灯的终极pass卡。

因为行业惯例,药监局政府官员离职后通常会到制药公司高薪就职,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潜规则让药监局人员面对大型制药公司时都会像对待未来潜在老板一样持友善甚至讨好的态度。

底层规则的崩坏最终造成整个体系崩塌的例子也并不少见。

Bridget的困境:作为缉毒署里职位最高的女性(部门副主任),性格火爆,做事亲力亲为,但仍逃不过职场女性的困境,“作为一个女性,如果你性格温和,别人就会说你太软弱难以胜任工作职责;但如果你性格强势,别人就会说你情绪化控制不住脾气”,缉毒署开新闻发布会时,虽然是Bridget主导的案子,但上级以她脾气差为由要求她把发言人的角色让给她“漂亮的白人”男下属,辛辣地讽刺一把种族+性别问题。

最后,Bridget全力追查的案子无疾而终,自己还被离了婚。

这里有意思的对比是,她和后来同样查这个案子的男检察官Rick都是黑白配婚姻,两人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忽视了家庭(男检察官家还有两个小孩),男检察官的妻子相当体谅丈夫,而且还提出陪他一起参加调查药物的某项公开活动,而女缉毒官的丈夫数次指责她只顾工作不顾生活,觉得自己不如她的工作重要,最终要求离婚。

男女在职场、家庭中的处境差别一目了然。

药物的始作俑者Richard Sackler:富家公子出身,但内心极其敏感自卑,把对父亲和家族的憎恶转为不断谋求成就的动力。

他对妻子说非常讨厌挂在房间的一副中国画,觉得ugly非常ugly,但每天早上醒来又必须看到它。

这幅中国画是类似清朝大家族的族谱画,从高至低几代同堂,画里这种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森严阶级感就是Sackler家族的映射,厌恶这幅画又不愿舍弃的心情正是他对家族的拧巴情感。

从他堂妹的寥寥数语中可以得知老Sackler对他的控制是他性格自卑又扭曲的根源,在药物大获成功后,终于敢联系自己年轻时被父母拆散的女朋友,在对方婉拒自己的午餐邀约后立马挂断电话,却几近垂泪(都分开二十年了正常人早该干嘛干嘛了),敏感脆弱的性格可见一斑。

Sackler家族和中国很有渊源,北大的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就是该家族捐赠建成,剧中也非常多中国元素。

Sam医生和Betsy小妹:两个人都是Oxy药物的牺牲品。

专业履历漂亮、跟随妻子来到山区小镇奉献了一生的Sam医生;一心想摆脱保守的矿区小镇、计划和女友开始新生活的Betsy小妹,都因为受伤止疼而药物上瘾。

医生给小妹打电话推荐新疗法时,小妹脱口而出我以为你已经死了,看得我那个感慨啊,但谁知造化弄人的还在后面。

所幸医生最终走出阴霾,开着一辆破校车帮助大家去接受治疗的一幕真是令人感动。

这是表现药物失控最完整最细致的一条故事线,有很多泪点。

陆军部长儿子带队的检察官团队都撬不动Sackler家族,可见正义打不败魔法,打败魔法的一定是更大的魔法。

最后女缉毒官带着起泡酒找两位男检察官庆祝那算不上胜利的胜利,相当有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气概。

整部剧看下来竟然没有吹哨人死于非命或受惩戒的情节,可见剧情还是没有现实来的黑暗。

《成瘾剂量》短评

2022.4.25

2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精彩,震惊,震撼,好到我甚至想把近期看的其他片子全部降一星

6分钟前
  • 小粉红
  • 力荐

痛苦與絕望常常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因為人都太想遠離痛苦了,在看不見希望的時候,很容易掉進絕望的泥沼之中。痛苦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會讓人變得無比脆弱,比痛苦更可怕的是假扮的天使成群結隊地來到你面前,毀掉你和你的親愛。痛苦與歡愉常常只有一線之隔,你會因為身體的疼痛體會到關愛帶來的歡愉,也會因為想要得到歡愉而得到痛苦。但不論是哪種形式或是形態,痛苦帶來的次生性災難,都是難以掩蓋的。而因痛苦暴露出來的人性的卑劣,也像痛苦一樣,是我們無法攻克的。

8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上一次看这么有力量又这么揪心的美剧还是绝命毒师。检察官的抽丝剥茧,DEA女探员的坚持和果决,普渡大boss的执念,支持和反对OC的医生,OC成瘾的Les女孩,死于overdose的少年,AA上卖药的老太...饱满立体的群像,人物塑造太厉害了。大量平行剪辑加强了叙事的纵深感。

13分钟前
  • 冬叶
  • 力荐

害人不浅的万恶资本

14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还行

放弃

16分钟前
  • 加格达不奇
  • 很差

没有灵魂的电视剧啊,每个演员都面无表情的在读台词。

19分钟前
  • 熊仔面
  • 还行

就…可能对这个题材研究太多了,看了第一集差不多就猜出了所有剧情

24分钟前
  • lexrespira
  • 还行

不好看

27分钟前
  • 土豆烤一烤再吃
  • 较差

花开好几朵各表一枝

31分钟前
  • 提姆
  • 还行

无法理喻,这么严肃的涉药题材的剧,为啥也要花这么多时间放在那一对女同身上?太可怕了,现在欧美剧是有法律规定吗?不放点同性恋不让放映?240507//

34分钟前
  • 从小看电影
  • 较差

3.5,虽然是我行业相关的剧,都是我熟悉的专用术语,但进入慢,叙事也慢,时间线还混杂,讲的内容也没啥新意,演员演的还可以。一部120分钟电影能拍完的硬是拆分成了8集60分钟正剧,太拖沓了!只有Richard家的大豪宅让我看得心动!

37分钟前
  • UniQueen
  • 还行

德国人不信阿片类药物 他们觉得受苦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我也是

40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好闷

42分钟前
  • 阿里吉多
  • 还行

看完翻出了去年拔智齿之后医生给开的药,也是Oxycodone,还好我当时一片都没有吃。女主看到之前遇到的小男孩去世的消息之后自责“本可以做得更多”,看哭了。在法庭上掏出孩子的骨灰之前已经看哭了,原本是给孩子上大学的钱,用来付了葬礼费。喜欢女主跟丈夫说的那句 My goal in life is not just to be your wife. 女主在工作场合遇到的性别困境也很能让人共情。

47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力荐

年度最佳,也许这才是真的“美剧”:真正的中下层人民生活,真正的制度缺陷与优点,真正的黑暗与光明。而我对于社会历史题材和多线条叙事真的有偏爱。其实几年前听到Sackler家族案子的时候就很吃惊,毕竟对于我来说他们一直有一个“正面”的“金主”形象。也许对于中国艺术的兴趣是真的,但人性弱点和资本带来的贪婪更是真的。以前经常对美国人对于疼痛的“脆弱”嗤之以鼻,现在想想又何尝不可能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圈套。犹如很多博弈与斗争,正义尚未完全到来,但庆幸与钦佩有人从不放弃。

50分钟前
  • 闻朵
  • 力荐

全程原倍速看完,毫无倍速。最后司法部的不作为,让人心里打了个大疙瘩。ZZ腐败是全世界通行的丛林规则吧,深深的无力感。

55分钟前
  • NortonHill
  • 力荐

标准工业制作的味道。

58分钟前
  • 看見了。
  • 还行

看到后面真的潸然泪下,然而气愤无力又挥之不去。真真实实的恐怖片。十年的调查,四十多万人的生命,资本家付出的代价太小了。太可怕了。(一度看得我很窒息需要看点阳间的东西调节一下

1小时前
  • 8.32
  • 力荐

虚高严重,药剂师被当成绝命毒师了吧,还有八集电视剧一个小时这哪里是尊重小说拍的,典型的放飞自我编剧脑子yy思想

1小时前
  • 影音客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