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这片的时候我刚好在拍片的那个地方实习,刚出校门,那天下班看到有人拍戏,然后看到黄渤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个袋子,里面能看到大概装的可口可乐,张着嘴傻笑!
我当时不知道他是演员,真当他是民工,很傻的那种民工,心里还默默的骂过他傻b,你说人都知道在拍电影,你站中间干啥啊,还不让让!
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姐还在原地,黄渤已成了我眼中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回家后某一天就在电视上看了这个电影,当时看的真心酸!!
演员能把那些演出来也和经历有关吧?
祝黄渤事业越来越成功,你是实力派,你是苦日子熬过来的!!
看完电影之后查询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是未来的影帝黄渤的第一次出演电影。
当年来自青岛的帅小伙应导演的要求找一个长的不那么帅、会说山东方言的小伙子一起演。
高虎推荐了黄渤,结果黄渤寄了一份“照骗”,高虎一再保证黄渤本人比照片难看,才有了影片里可爱的两个小伙子。
这也就成了黄渤北漂的第一步,和电影里的明子不一样,黄渤选择在北京留了下来。
现在再看似乎命运像个大玩笑,两个人的命运恰好与电影里颠倒了过来。
再说电影本身。
两个从山东老家来到大城市北京的老冒,那个年代的北京远没有现在的开放包容与现代。
外地人被嘲弄地叫做老冒,这应该是句北方方言,全称是土老冒。
大头和英子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抢生意、背后捅刀子。
放在当下,不过是换了衣服换了地点,哪里都有英子和大头。
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只是为了讨生活。
强子、明子、小辫子以及丽娟代表着底层小人物的几种不同又典型的状态。
强子带着不服输要在北京闯一番天地,虽然他意识到自己在阶层上与城里人有差别,但是他想着是努力缩小阶层,在北京立足。
这也是如今千千万北漂的写照,为了一间房一口食或是一张北京户口,在隐忍在踏踏实实的努力。
明子在北京碰了壁,经历了爱情又败在了现实,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照顾父母,结婚生子。
并没有谁对谁错,明子和强子代表着两种选择。
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之后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人都可以去自由的想象。
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勇气,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
小辫子是简单单纯的女孩子,最后坐上轿车离开,与明子哥的道别,与第一次亲吻明子哥一样,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
小辫子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这车水马龙霓虹里的一份子,她选择了最快的一条捷径。
她还只是初次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从开始被小流氓调戏一个人背着哭到主动亲老板,小辫子日后才会知道这个城市不止繁华还有背后的复杂。
丽娟渴望纯真却又疲于奔命,她也是在不断的选择,努力的活在北京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她同样是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坐小巴车,努力换更好的工作,被英子欺负了也只能说一句我不坐了行了吧。
上车走吧,每个人都在人生这个旅途里上不同的车走不同的路。
还算在青涩期的两位明和强,外来工的味道还挺足,小巴车上认识的英语姐,妆容服饰很自然亦有韵味,夕阳下逆光而拍的几个镜头都挺迷人的但其实结局并不算多美好,两个人都没有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宿,相比明回家乡生根发芽,强还是随波逐流的漂浮,越流越远,小辫子不知所踪,英语姐也只是他的一段回忆可曾经午后兴起,满怀期待的轻奔向郊外的清河,夜里临风,自以陶醉的飞驰在京城的长街,这些溶解在荷尔蒙里的快乐,是真实存在过的
我们看到,结局的时候,高虎饰演的男主角在一栋办公楼里被陈宁饰演的女主角遇到。
那个时候两个人的身份已经有了变化。
陈宁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工作,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也不知道什么头衔。
对她个人而言肯定是进步了。
反观高虎的角色。
从小巴司机变成送水工难道不是一种退步?
因为在电影开头,那个送水的一直找大头问有没有工作,这个时候已经暗喻送水的没开车挣的好。
后面还高虎还飙出一段鸡汤,不过是自欺欺人罢。
导演真狠。
自从八佰的duangduangduang一阵打枪之后,对于管老师的评价只剩下“技术流”,要么激起电影院里被各种回音壁震荡着的观众们洋溢的热情,要么后边再起战歌让人感受一次次主旋律式大无畏。
复古回眸,发现管老师的大城小人物小事件曾经这么吸引人。
操着一口山东腔的高、黄,远走他乡时的热情、期待和新鲜感,感觉事事充满希望,即使是渺小的颗粒也是大有可为,美好没有穷尽:初入大城的不适,找到联络人下榻之处并非一如想象;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收获一份工作;浅浅萌芽着的喜欢仿佛有苗头后又逐渐被掐灭;热心的市民苛责唯唯诺诺的外来佬又为这样的陌生外地人献计营生;和俩人对着干的小巴“地头蛇”迫不及待挤兑、送走他们,救人时又无比爽利;因镜头出名备受关注后的山东来客又惨遭黑手刁难;工作之外繁琐“大杂院”里不尽文艺青年畅想……时间长河里流淌着美丽的幻想、不快不慢的生活,有时日出有时日落,每当向好趋势的发生又伴随着时刻紧迫的时机。
结局是不同的选择,一如现在已经看惯了的逃离北上广和扎根四五线。
奇怪的是,这样“醇熟”的套路处理得并不让人生厌,不知道是时代的赋予还是仅仅淳朴的表达。
跳脱影片之外,所有的技术似乎越来越好,画面精致,服化道精美,故事却讲得越来越烂,哪哪都像是工业堆里堆叠起来的垃圾。
我们缺乏讲故事的人吗?
毫无疑问是缺的,现在还有人愿意反复观察拼命破除局限来写一个故事吗?
有,但焦虑不一定会让这些人“存留”至今,至少,消费主义还不让。
最后,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句话: 身陷技术洪流,人要捍卫自己的主体性,切不可做科技奴隶。
《上车走吧》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一曲充满情感的人生交响乐。
这部影片以其细腻的情节、深刻的主题、生动的表演和卓越的技术制作,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共鸣。
影片的情节设定巧妙,通过对两个年轻人在城市中打拼的故事的描绘,展现了当代社会普通人的奋斗与挣扎。
每个细节都透露出生活的真实与残酷,让人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沉重与无奈。
电影的主题与基调更是深入人心。
它深刻地探讨了人性、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
基调既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爱,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不禁为之动容。
表演方面,演员们的表现真实而生动,他们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情感,让人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角色的喜怒哀乐。
尤其是两位主演,他们用自己的演技为影片增色不少,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在技术层面,这部电影也堪称佳作。
导演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剪辑,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十分出色。
配乐也恰到好处,既有动感的音乐为影片增添活力,也有抒情的旋律为情感渲染加分。
电影摄影和制作设计也充分展现了导演的才华和用心,使得影片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然而,即使是一部佳作,也难免有不足之处。
在特效方面,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在某些细节上仍显得有些粗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影体验。
此外,部分对话也略显生硬,缺乏足够的自然流畅感。
<上车,走吧>, 从开头到结尾一点没跳的看了一遍, 两个二十出头的外地人来到了北京, 开始时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兴奋与希望, 结尾时的那种对未来的那种渺茫与无奈。
说说小明, 一个小人物的生活, 但是又是那么的真实,就像是发现在我们身边的事,小明说小时候他奶奶问他“小明啊,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小明说“等我长大了我这口袋里装着一把钱天天坐车出来转悠”他奶奶说“那不是卖票的吗?
”“没想到长大了真就成卖票的了。
”这简单的几句话也看出了小明是多么的简单。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黄渤演的很到位,那种在陌生城市漂泊打拼的心灵感受,初到一个陌生城市时的胆怯小心,忙碌过程中的认真,隐忍,与孤寂,离开时的种种无奈,也许真的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演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震感觉。
人总会有个忍耐的极限,小明终于呆不下去,离开了北京,这对于小明算是一个好的结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这水泥钢筋砌成的城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个人脚下的路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
还记得小明走时在酒吧陆老板问他”怎么,放弃北京啦?” 小明那段朴实`真实 奈与不甘心“俺爸,俺妈,一直在家里财会所给我留了个工作, 挺稳定的 还给我说了个对象, 在家等着我结婚 再说俺爸身体不大好,家里活也没人干, 我真呆不下去了, 回去在家呢 还能照顾照顾父母, 跟老婆生个孩子, 踏踏实实过日子”。
都说醉酒时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本质的, 在小明在北京的最后一晚,两个人喝醉了走在大街 小明不停的说着“北京是你的不是我的” 而那句在302小巴上天天都要喊道的“上车,走啦”此时再也听不出了一丝的开心与幽默至于小辫子,没有人指责她什么,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 如果一个男人能给你让你至少少奋斗十年的生活, 让你衣食无忧,让你不必为省一元两元的柴米油盐的钱而跟人家磨破嘴皮,让你在想在受病痛折磨时不必为医药费而担忧, 那选择他又何妨, 毕竟一个女人有几个十年? 当丽娟, 那个北京女孩哭哭啼啼的跟强子说”你像我的弟弟”时,两个人的心理都明白,每个人的心里都太明白不过了, 简单,坚定而又委婉的拒绝,我们两个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就像一对平行线,跟本走不到一起去..强子,强子是贫穷的,没错, 但贫穷只是个只是个有时间范围的形容词,贫穷是可以改变, 强子让我感到很踏实, 一种充满希望的踏实,强子也一直在成长,对钱的认识,对事的认识,开始时强子幼稚的问丽娟为什么那些老总,经理那么有钱了还要学习,开始时的他知道出来混得肯吃苦, 而陆老板告诉他们要在这个城市中立住脚能吃苦是不够的,强子似乎有些困惑了,而大头的耍诈,欺负,跟交警打交道时的人情世故慢慢的给了他身临其境的答案。
而最终他下定了结论,“即使挣再多的钱,穿上再好的衣服,你也还是那层人,我们注定是属于这层人,真正的城里人,好像永远离我们很远”。
片子的结尾,强子站在天桥上看着他曾经经营过的302小巴,而丽娟在阳台上看着沉思中的强子,感叹的让人心酸, 却又从中闪现希望。
“从此以后我将自己一个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自己的日子终归还需要自己去奔,不管怎么样,我已经不再害怕这个城市了, 我相信,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想人这一辈子 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后来我干过很多事,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干小巴车的时候, 最开心的就是我不停的呼喊着上车,走啦,上车走啦 其实我和小明都没有错,他正期待着自己的孩子的降生,我也将要应聘一份新的工作,老天爷对我们是很公平的,似乎总有无尽的机会等待着我们我至今还记得丽娟的那句话,不管怎么样,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快乐。
”强子在追寻着自己的生活,确实,在城市中,不管是穷人富人都似乎是忙碌的,不停努力挣扎着收罗这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强子又回忆起了刚踏上北京的路,奔向心中从小就梦想的城市时的情景,而此时冲刺在他头脑中的绝对不仅仅是当时那种单纯的离开时的兴奋,那种沉淀下来的平和,要坚定的走下去的决心,奔吧。
看完感觉很惊艳的一部小众作品。
对于外出打工过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大城市很漂亮,初见很兴奋,感觉自己应该属于这里。
初出茅庐,工作生活非常不自信,总是沉默寡言。
很幸运的遇到了贵人,传授生存之道,勉强立足。
在某一个路口邂逅美丽的她,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此美妙。
被梦中情人表白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生活诸多不顺,各种麻烦打压接踵而至,年轻气盛。
会选择拳脚相加,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做事不想后果。
工作不顺,生活不顺,友情破裂,感情也不顺。
缘起缘灭,在某一瞬间,似乎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成为这美丽城市的孤儿。
这城市很美,可惜不属于自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个城市的一切就变成了记忆。
回到家乡穷并稳定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还会有工作,但没那种拼劲了。
还会遭受排挤打压,但学会忍让了。
还会相亲,遇到各种类型的女孩,但感觉合适比喜欢更重要了。
人生的三岔口,不管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自己选错路的错觉。
别回头,勇敢的走下去吧。
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2000年到2015年,这部电影的历史不会比我开始发动马达的脑子还年长了,初看电影时我还只是个黄毛小丫头,依稀只能记得电影频道里两个颜值拙劣的山东小伙儿大着舌头咧着嘴蹩脚地恶搞着京片子“上车,走吧!
”然后相视狂笑的嘚瑟样儿。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高虎吸毒被抓去蹲放出来没声没息了,黄渤头戴中生代票房福星的帽子活跃在各大电影里和女神恋爱和男神飚戏。
十五年前的他们,带着素面朝天的两张民工脸演绎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在演艺圈的北漂之初?
有人成功过又失败了,有人依然成功着。
我的面前也出现着一波又一波和我毫无干系的人,带着最初没有掺杂丝毫畏惧的喜悦前仆后继赶来,幻想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地近一点,更近一点。
他们对北京满心向往,但他们一定不知道,活在北京就像在悬崖上走边,他们并没有一种飞檐走壁的能力。
很多年前,刘承强和高明这两个胶东农村的小伙子也是这样来到了他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城市——北京,尘土飞扬的公路上,一辆破败的中巴车系着这两个小伙儿的梦想开始朝终点狂奔,他们憨厚的笑容蹩脚的口音笨拙的表情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好的乘客缘,高明终于得到了活泼漂亮的川妹小辫子的爱情,刘承强也和美丽文静的北京女孩交上朋友,生活灿烂地让他们都误以为自己接近了原本遥不可及的北京生活,这个时候的北京多好啊,有女票有钞票,在光秃秃的大马路上,他们仿佛真的享受到了哗啦啦数钞票的快意。
温暖的休憩太短了。
刘承强和高明因为生意红火得罪了人,车毁人伤。
小辫子开始过起了艳俗又不安分的生活,身体出卖了灵魂。
高明的爱情彻底碎了,踏上了回乡的路。
而刘承强决定留下来,带着不安和疼痛,裹着他对北京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在火车站默默道别,开始了他们各自新的人生之路。
北京,脆弱而又冷漠,仅仅走到了它的边缘,高明的梦想和爱情就已经被现实打碎了,不知道回乡的路上,他脑海里还会不会浮现出和小辫子嬉闹的场景,那一刻几乎承载了他活在北京的所有奔头。
从繁华到沉寂,他完成了一段光怪陆离的旅行,北京,这个城市有着他无法融入的氛围和气质,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通道,这都不是初来乍到者可以找到的。
刘承强,他的梦还没做完,这个行动起来有一股蛮劲儿的小伙,如果故事还未完结,他会在北京找到他的根还是回头寻找他来时的路,他会迷失在车马如流的十字街头还是如愿过上宁静有序的生活?
在90年代,外地人在北京受歧视的状况比现在要严重很多。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现在的北京无形的围墙开始变窄,它似乎敞开了一半怀抱欢迎着所有人进入,这种姿态是真实的吗,当你拍下累积的尘土,当你说着地道的北京话,你觉得你融入了,你给自己打了十分,然则永远都有你无从学起的东西存在着,就这么一丁点的东西就足以放大你的不安,这是你永远无法拥抱的空间,这是你离北京真正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在身体里,在皮肤里,在气味里,在思想上,在精神上。
北京,是多少年轻人曾经的梦想。
他们离乡背亲,他们挥洒汗水,他们想要挤进来,他们想要和这个城市真正的拥抱,成为被接纳的一份子,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归属感。
这里的一切仿佛都不属于异乡的他们,身体进来了,灵魂找不到出路。
楼很高灯火很亮,没有一个角落属于他们,他们不是归人,只是黄昏中的过客,他们无法像熟悉妈妈的菜一般熟悉北京的味道,也无法像熟悉自己的痣在哪儿一样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京,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它是否回应,如何回应,并不重要,而它的好也与他们无关。
8月21日,管虎导演的《八佰》历经波折后终于要上映了。
这两天又都是雨天,哪也去不了,于是闷在家看电影(当然,似乎天气好时也是当宅男,这点暂且不提)。
今天看了在2000年制作的《上车,走吧》,这部影片并不是一部多么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镜头也显得粗糙,导演是年轻的管虎,主要演员是青涩的黄渤和高虎。
虽然已经过去了20年,它却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尽管这只是两个乡下年轻人北漂的一段故事。
但对于每天人走人留、人来人往的北京而言,这样的故事永远不会缺乏市场,因为总有人在面对它时,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漂泊的岁月。
四年前我初到北京上学时,对北京的印象与片中主人公的感觉几乎无二,这种无二我想主要是来自于身份的相近,一个小镇青年突然到了大都市或许难免会如此。
例如北京五六环的有些地方像极了城乡结合部或者农村,会让人不禁感叹,这里竟然是首都北京,而到了三里屯这种地方,则又会让你确认,没错,这里就是北京。
例如有时会想,自己或许永远都不能和这里的一些人成为一个阶层。
北京于我这种人而言,太丰富也太大了。
这里是最好的地方,也是最坏的地方。
在这里,直上天堂,或者堕入地狱,这种戏码或许每天都在我眼睛所看不到的地方上演着。
但不管怎样,只要决心在这里奋斗的人,就必须得带着自己心里的那个目标在这里生存,而后生活。
很幸运的是,四年的学生生涯,让我不用面对生存这种难题,仅仅是在学校里听听课,周末出去逛逛街。
而今,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返,我也快要面对生存这种问题了。
片里黄渤扮演的高明,由于说不好普通话,总是喊不好“上车,走吧”这一句,以致生意不太好,乘客给他出主意,说你就用你的山东口音,这样也算特色嘛,试之,果然生意大好。
片尾,小辫子与高明分手,赖以为生的小巴报废,高明也决定离开北京回到家乡生活了,临走的前一夜,他和一起出来的同伴承强喝的大醉,漫步在北京街头,路过一个公交车站台时,看到了旁边舒淇的大幅海报,借着醉意说了声“大妹,真漂亮”。
这是电影里的情节,现实中的黄渤没有离开北京,而是坚持自己的理想。
有趣的是,这两个情节也仿佛预言一般。
几年之后,大多数观众真正认识黄渤就是通过《疯狂的石头》里那个操着一口青岛话,说着“牌子,班尼路”的黑皮,他的山东口音让人难忘。
又过了十年,舒淇成为了他导演的电影处女作的女主角,他在影片中对着这个漂亮的大妹表白了。
当然,黄渤只有一个。
像影片中说的,不管是留在北京还是回到家乡,都是正确的人生选择,重要的是让自己快乐,过好自己的生活。
江湖之远,庙堂之高,我担心我的柴米油盐,你关心你的家国天下,我们各自走好自己的路就好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上车又下车,在开往坟墓的这趟有去无回的列车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自己的心。
好原生态的电影作品:制作粗糙却充满质朴醇厚的真情。残酷的现实世界真是让好人活不起:努力奋斗地生活却不幸遭黑心人的暗算;互述真心的爱情却败给了阶级贫富的差距;……观影时偶尔被逗乐甚至起鸡皮疙瘩,但更多的感触却是无奈的心酸。……挣钱是一个反复被提及而我却不太会但还是得面对的字眼。……
乡巴佬土里土气的片子
每个外出谋生的青岛人不管在干什么,心里都有个黄渤
那个时代印记都描述出来啦!
在青岛一家饭馆吃饭时瞅见电视里放,回来就找来看了,定义为电视电影更准确,剧情完全是电视剧式的,从摄影、布景到道具等技术项目都很粗糙,大量摇晃的镜头营造了一种漂泊的不安。管虎和黄渤的黄金搭档早在十几年前已经试水,讲述北京外来打工者的种种不易与困惑,却并非日后蚁族的那种高知者的迷惘。
以前电视上看的。印象颇深。觉得好。没架子。真实。心酸的励志。难得。
中央六最靠谱的电影
故事拍的还挺接地气,但是把剧情一目了然,然后安排的比较刻意,也没道出生活的本质………有点yy的浪漫化,摄影更别提了,肯定是非专业所为,所以我觉得评分要理智!
好青涩,镜头也敢往猛了拍,运动感就像是在摇滚演唱会现场。也正是这份初生的无畏,使得这个看似用“真实电影”的纪录片拍法拍的故事片,恰恰应合了这些主人公的年龄、气质与身份。稚嫩、迷茫、苦涩与外乡。虽然这很大程度时是预算的限制,但也是管虎在有限的才能上用尽了力气,大角度、猛运镜,最后的聚会再来个抒情MV,不容易。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关系才是第一生产力!2015.6.12成都
小公共简直是我童年回忆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到今天咬着大舌头说一句“上车~走吧”仍然是能让我们家人会心一笑的接头暗号哈哈。
十几年前我就是每天坐302小巴上下班的,管虎场景还原的特别真实,有生活~
当黄渤指着公交广告牌上的舒淇,叫着大妹儿的时候,他自己估计也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两人能在大屏幕上合作
北京,理想!“多年后我不知道留在北京这个选择对不对!”
只有电影里才能看到CCAV电视台采访草根阶层的小巴司机和售票员。
2000年的电影按理说不该这么生硬,虽然坚持看完但尴尬症也没少下,除了标志性的45度镜头语言以及毫不吝啬的特写,实在难以留下别的印象
CCTV6多年前看的,真棒~喜欢这哥儿俩
看着舒服 可能还是因为熟悉吧 想起了小时候逢年过节晚上从奶奶家坐小巴回家 坐在爸妈腿上就不用花钱 最喜欢的是买票人做的座 最常坐的是发动机台子 最酷炫的是发动机旁边的俩座
刚毕业那几年,正是电视电影最好的时候,很多小公司、新人导演把拍电视电影当做突破口,也出了一些不错的影片,这个就是其中之一。
电影频道看的。还以为是学生作品,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