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原著,名著就是名著,黑莲花和白莲花的双女主设定在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
女主蓓基非常有意思,就是女版的漂亮朋友杜罗瓦,她是穷人家的女儿,尝过贫穷的滋味,所以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钻后门,飞上高枝,她的性格狡猾奸诈、邪恶自私、虚伪放荡、她道德败坏、诡计多端,妥妥的一朵黑莲花。
另一个女主艾米利亚是富家女,是一个恋爱脑白莲花,一辈子爱着一个不爱自己的丈夫乔治(乔治喜欢拈花惹草,还打算跟蓓基私奔),她家破产是她公公干的好事,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她丈夫。
她丈夫战死了,她还一门心思地带着儿子守寡。
艾米利亚有一个爱她至深的骑士型守护者杜宾,杜宾是痴心男子的典范,一心一意守护艾米利亚,爱着艾米利亚,几十年如一日。
作者写得非常讽刺的地方是蓓基促成艾米利亚和杜宾有情人终成眷属时,杜宾对艾米利亚的骑士式爱情却消亡了,就像火焰熄灭一样。
其实奉献式的爱情真正得到满足的人,是奉献者自己,并不是被他奉献的女神。
回到电影,改动太多了,人物方面把黑莲花的蓓基刻画得正派且有情有义(原著中,蓓基什么人也不爱,甚至包括同她命运相联的男人。
每个人都是为她而设的阶梯,沿着这种阶梯她可以步步高升,既有钱,又有势。
一旦她不再需要这个人了,她会毫不顾虑地将他一脚踢开),最后还恋爱脑了一把。
电影里把名利场的周旋上升刻画成蓓基成功当舞女,这……原著又不是百乐门风云,而是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啊。
我觉得改编得挺失败。
优点是电影的画面挺美。。。
名著改编,最基本的一项:尊重原著,很多改编电影都做不到。
既然编剧这么有表达欲和创新欲,可以自己去写原创剧本,何苦糟蹋名著。
前几天看完了威廉·萨克雷的世界名著《名利场》,想着找部电影版对比一下。
正好豆瓣电影一搜排名最靠前的就是2004版的《名利场》(Vanity Fair),于是花了半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没想到本片的导演米拉·奈尔竟然是女性,而且是一位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标志性人物,曾执导过《早安孟买》(1988年)、《密西西比风情画》(1991年)、《旧爱新欢一家亲》(1995年)、《欲望和智慧》(1996年)、《季风婚宴》(2001年)、《名利场》(2004年)、《同名人》(2006年)、《艾米莉亚》(2009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2012年)、《卡推女王》(2016年)等作品。
惭愧的是我竟然一部都没看过,此前也对这位导演一无所知。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对影片《名利场》(2004年)的观感。
首先,作为一部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影版有点不尽如人意。
电影版剔除了许多洋洋洒洒的细节铺陈和支线故事,隐去了懦弱无能不善交际的爱米丽亚式的女性,与为了进入上流社会不择手段却又跌回到谷底的利蓓加式的女性之间的对比和冲突,聚焦于好莱坞式的“爱可以冲破一切”的情感主题。
同时,受限于视听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和影片时长,角色的处境转变在影片中有点生硬,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也许在理解人物关系中会有一点小小的障碍。
其次,影版结局和原著南辕北辙。
在原著中,利蓓加作为一个“反面”人物,在欺骗了爱米丽亚的哥哥乔斯的感情和钱财之后,依然在外流浪。
与此同时,爱米丽亚与都宾上尉终成眷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次成为一个体面的太太。
而在电影中,爱米丽亚前脚与都宾吵完架,后脚被利蓓加骂了两句,就又回头与都宾和好如初了;利蓓加作为主角,则在混乱的赌馆中再次遇到了乔斯,并与乔斯一起去了印度,接受着印度群众载歌载舞的欢迎。
这似乎意味着,在19世纪的英国,爱米丽亚式忍辱负重、道德清高、不爱上流社会的女性才是值得肯定的角色;而在21世纪的当下,利蓓加式积极主动、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自信与勇气的女性才值得奖赏,也更值得学习和模仿。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和影片中对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的态度。
在原著中,印度是构成乔斯、都宾等男性角色性格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并不会因为他们是殖民者而对其生出仇恨,或对被殖民的印度生出同情。
但是,在影片中,当印度民族服装和音乐频繁出现的时候,我作为观众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也许是影片主创试图通过印度元素的大量在场讽刺所谓的英国上流社会不过如此,并通过利蓓加和乔斯回到印度的结局否定英国社会的吸引力,肯定印度才是被上流社会抛弃的英国人的最终归宿,进而向英国殖民者们“复仇”。
但吊诡的是,利蓓加和乔斯之所以能进入印度,恰恰是因其殖民者的身份。
因此,影片的这一结局又似乎意味着主创已经接受了英国殖民者,甚至“主动”地遗忘了殖民历史背后的血腥暴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饰演利蓓加的演员瑞茜·威瑟斯彭。
可以说,整部影片几乎是全靠她的表演才撑起来的。
无论是利蓓加刚出校园时的天真烂漫,还是嫁给罗登后的自信精明;无论是利蓓加怀着身孕经历战乱时的冷静独立,还是成为勋爵座上宾时的魅惑妖艳,瑞茜表情和动作都很到位,演员和角色几乎融为一体。
尤其让我难忘的就是她在赌馆里从指缝中露出的那一瞥目光,既自然又风情万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利蓓加在绝望中仍不失希望的乐观本性,感觉是影史里值得铭记的一幕表演了。
电影拍得有点庸俗。
结尾狗血大团圆结局太过理想化了。
有些现实很透彻。
上嫁:眼里有事,能忍,聪明,说话幽默直接,有才艺能力,有优质朋友,换好圈子,情绪管理是高情商的基础,哪怕再不满只要想要搞好关系说话都很中听。
社交场合接话很快而且幽默风趣经常开玩笑不会当真。
也善于用类别的方式怼人反应很快。
有原则骂过自己的人几乎不会再理。
自律:不要是个男的就答应,周旋点到为止就可以跑掉了…和婆婆关系再好也很难接受变成自己儿媳。
女生不要愚忠(参考闺蜜)。
贫贱夫妻百日哀(男女主一开始再相爱,也抵不过两个人没有收入,逐渐落魄。
矛盾增多。
看到自己老婆出风头,心里不舒服。
只要是老婆养家注定没有好结局。
尤其老婆还要靠更有钱的男人帮她老公帮她们家还债。
《桃色交易》的戏码。
最后这个无能的男人还赌…)女主糊涂一时啊。
女2更傻。
爱男人的结局都好惨…本来还在感慨有钱贵族能欣赏女主聪明上进。
不过其实老男人很伪善无耻,不过是想要得到,把女主当作炫耀明码标价的商品罢了🥲故作深情故弄玄虚。
女主最后结局还是可以的。
也就稍微恋爱脑了一下,后来还是回到实际。
女主父母双亡,能利用好自身环境最后嫁得还可以。
主要来源于她是e人,没有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她很成熟,也很自信。
而且自己也有才华,不怯场。
关键知道自己想要啥会争取。
想要嫁得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也没关系。
就算被赶出来她也是风风光光胸怀坦荡地走。
也不内耗。
哪怕最后差点又沦为“所谓臭名昭著的”交际花,她也是问心无愧地工作赚钱。
也没有抱怨过任何人也不像闺蜜格局小,也不怨恨她前老公坑她。
贝姬与几个男主人公的故事发展情节几次出乎我的猜想,比如贝姬和乔治、罗顿以及侯爵之间的关系发展。
以片名看,我以为贝姬是个刻意策划并主动投身于那些对她有用的男人,然而并非如此,她拒绝乔治、真爱罗顿、不甘于委身于侯爵,而且成全艾米丽亚的爱情。
总的感觉是,贝姬并非刻意游戏于名利场,而是生活所迫求一立身之地。
故事始终围绕这贝姬发展,但是我还是被杜宾对艾米丽亚的深挚爱情所深深打动,情节虽然老套,却是最牵动我的一条线。
杜宾和艾米丽亚,也是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形象。
扮演贝姬女演员的长相有点怪,不漂亮、也不性感;倒是艾米丽亚的形象,非常纯净、美丽。
此外,片头很唯美。
改编自经典名著《名利场》电影里的主人公看起来就像是个生错了时代的女强人,在女性被社会和环境严重束缚的维多利亚时期,通过不择手段的方式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
那时,英国社会飞速发展。
通过压榨殖民地和底层劳工暴富的一批资产阶级暴发户,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当时英国的封建势力依旧顽固,爵位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英国贵族和暴发户们是名利场上的主角。
贝姬的父亲是一名穷困潦倒的画家,母亲是法国人,一位歌剧演员。
母亲去世后,贝基跟父亲相依为命。
一天,一位叫斯丹顿的人来买画,这幅画叫《背叛的贞操》,是她父亲画的她妈妈,该买画的人出价4基尼,但贝姬坚持说要10基尼,该人说如果他出价十几基尼,是否就满意了呢?
贝姬说NO。
不久,贝姬就成了孤儿。
在学校几乎没人愿意跟她亲近,唯一真心待她的好友小艾,生活富裕,从不嫌弃她的出身。
她们一同毕业后,贝姬找到镇上的伯爵家任教。
去之前,她去了小艾家做客。
她来到小艾家中,认识了小艾哥哥都宾、小艾的未婚夫乔治和乔斯。
哪怕是短暂逗留,她也使出来浑身魅力来勾引小艾的哥哥都宾。
都宾被她迷得五迷三道的,贝姬也做好了嫁入富人家的准备。
没想到小艾的未婚夫,同样贪慕虚荣的乔治一眼就看穿了她的企图,用计搅黄了贝姬的美梦。
在一个下雨天,攀附不成的贝姬落魄的走出了小艾的家门。
经学校平克顿小姐推荐,贝姬到皮特爵士位于女王的克劳莱镇家中担任家庭女教师,贝姬擅长音乐、绘画和法语。
皮特爵士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姐姐叫玛蒂尔达,她从未结婚,表面上看思想很开明,她特别欣赏贝姬的聪明,要求主人邀请她一起进餐。
从她与贝姬的对话中,她认为贝姬是来自没落的贵族家庭。
玛蒂尔达希望带走贝姬到伦敦,因为她欣赏贝姬的聪明才智。
贝姬欣然前往。
罗登是皮特爵士的小儿子,他可是伤了不少女孩子的心。
这一次,他愿意护送贝姬到伦敦。
准确的说是罗登更期望能继承姑妈玛蒂尔达的遗产吧。
在伦敦玛蒂尔达的家中,贝姬非常自在,她甚至将该家视为自己的家一样。
一天,罗登向贝姬提出,想去她的房间看看,贝姬说只有两个男人可以进她的房间,一个是她的医生,一个是她的丈夫。
就这样,贝姬与罗登相爱了。
谁知玛蒂尔达知道后气到发疯,她狠心把侄子和贝姬扫地出门,还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婚后,两人虽没办法锦衣玉食,日子却也过得有滋有味。
乔治爹是个善于钻营的商人,让乔治娶小艾,也是看中了她家的财富。
后来小艾家道中落,乔治爹立刻毁婚,更加过分的是他不仅不施以援手,还落井下石。
乔治爹怕儿子还藕断丝连,慌里慌张的就要给乔治介绍另外的富家女。
乔治倒不像他爹那么丧心病狂。
他是个纨绔子弟,放荡不羁,但不愿把事情做绝,不顾父亲的阻挠,他娶了小艾。
成婚被多久,乔治就觉得婚姻和小艾一样索然无味,他不顾小艾已经怀孕,整天在外鬼混。
再看到如今越发迷人的贝姬,竟然还趁机撩拨贝姬,在舞会上塞纸条给她,让她和他私奔。
贝姬对谁都自私利用,但对小艾,她从未辜负。
她怕伤害到小艾,便选择了沉默。
贝姬和罗登,爱米丽亚和乔治,双双私奔并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一天,乔治对小艾说,贝姬都已成了话题女王。
小艾很无语,她说自己要该怎么做。
在一次舞会上,小艾不舒服,乔治非但不关心,还跑去和贝姬跳舞,并递给她小纸条。
生病的小艾是由都宾进行照顾的。
小艾和贝姬都怀孕了。
拿破仑战争打响了,乔治和罗登都上战场了。
临行前,罗登告诉了贝姬其全部的财产状况,他只穿了旧制服,将身上的零钱、新制服以及一匹马都留给了贝姬,假若他在战场上遭遇不测,他们可以卖掉那些换取盘缠逃往伦敦。
看得出罗登是多么有的爱他的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
当防线突破,战争局势不利时,人们争相要买贝姬的马,贝姬感到很伤心,从没有人关心她,只关心她的马。
后来有位买主,她提出要买可以,但要给她留个座位。
正要准备上马离开伦敦时,她遇到了小艾,于是她放弃了那个仅有的一个座位,留下来与小艾一起共度时艰。
战争结束了,乔治战死沙场,彼时都没能获得乔治父亲约翰的认可,约翰甚至说爱米丽亚的孩子就是他们叛逆的产物,根本不在乎。
不过,后来经约翰家人玛丽亚叙说,孩子跟乔治长得非常像,约翰及家人接纳了爱米丽亚。
罗顿顺利归来,两人的孩子也已经出生,一家三口过得紧巴巴的。
再加上罗顿好赌,没钱还到处借钱烂赌。
当债主们打上门来,要搬家具抵债。
幸亏一名声望极高的斯丹恩侯爵出手帮忙,才留下了来。
她认出了侯爵就是幼年时买走他父亲作画的人。
这时候的贝姬,要负担一个家的吃穿用度,孩子的花销,丈夫的债务,她必须再谋出路。
侯爵愿把她再次引进上流社会。
在一场盛宴上,她用妖艳的舞蹈把在场所有男人的眼睛都勾住了,女人们视她为敌,男人想要睡了她。
可老男人的帐算的是最清楚的。
侯爵的意图很明显,他帮了贝姬,那是要等价交换的。
他来到候爵家里,发现候爵正企图冒犯贝姬,罗登与候爵爆发了冲突,打了起来。
罗登打开了候爵的抽屉,发现了一张候爵要买贝姬身子的1000英磅的支票。
任凭贝姬怎么乞求罗登说她爱他,罗登还是绝情的离开了,还是接受了贝姬找斯丹恩侯爵恳求获得的军衔,奔赴外乡,后来感染疾病而死。
多年后,小艾的儿子已经长大,贝姬才知道乔治父亲认回孙子,小艾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乔治的好友都宾,是剧中唯一的绅士,他暗恋小艾多年,也总是默默的帮助她。
在小艾破产后,他把她最爱的钢琴买回来,知道小艾把乔治视为整个世界,他便想方设法让乔治娶了小艾。
后来乔治战亡,他悉心照顾她们母子。
都宾把一个男人所能为女人做的一切都做了,但满腔热情一直被小艾辜负,经年累月,他也发现了所爱之人并不值得如此,决定放弃多年来得执念。
贝姬知道后把当年乔治给她的纸条交给小艾,让她认清现实。
意识到错误后,小艾找回了都宾,但哪怕两人正式结婚,已经耗尽心血的都宾也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心死如灰的贝姬此时早已臭名远扬,被上流社会弃之如敝履。
为了避免受她所累,她把孩子交给了考利家族抚养。
在风尘中沉浮多年的贝姬沦为很多人口中的笑柄,但她并不为此而自怨自艾,依然自顾自的活着。
贝姬太了解,如果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她早不知死了多少回了。
最后她等来了小艾的哥哥 乔斯 ,跟着他去印度定居。
超级失败的电影。
又一次的证明了英国的东西还是要请英国人自己来拍才是王道。
好吧这次是美国+印度导演。
详情请见中间穿插着的N场莫名其妙故作华丽的印度舞。
用来撑场面?
而所谓英国社会的效果都是靠大家眼熟的英国演员演几个配角营造的——哦,这是伪英国人拍的乱改名著。
整个电影看下来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到别扭。
律政俏佳人小姐脸张的一看就很sharp,真正sharp的人怎么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来这人很sharp呢。
还只能靠马尔普小姐怪异的mm mm说话方式和角色刻意的怪异着装来体现社会的扭曲。
氛围营造感为零。
特别是看到后面十年后母子相认团圆的场景,还all you need is love……不如干脆用印度歌舞把披头士的歌唱一遍。
虽然BBC的也修改了结局,但是可比性为零。
这电影实在是失败。
万年潜水的我完全忍不住要上来嚷嚷两句。
对美国的名著改编作品不抱希望了。
用再多的英国演员学再好的英国口音也改变不了这是美国制造的事实。
感叹一下这世界上存在着BBC真好。
PS一下:竟然我心目中经典的Ms Sharp-Natasha Little在里面演着jane然后看着别人来演自己的角色。
太讽刺了不用担心她比你差远了。
深处高处,越能感受到最本质的东西!
身份>财产?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I think I could be a good woman if I had five thousand a year.如果每年有5000磅进账的话, 我也可以做一个好女人。
---Rebecca Sharp
突然发现2004版《名利场》里面的男色委实厉害啊,女主贝蒂长的倒是不咋地。
总结一下就是两个长相平凡的女人被两个美艳动人的高富帅抛弃后跟两个长相平凡的备胎男一起he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美丽不长久,平凡永流传的真理。
男一男二们在美好的年华抛弃了她们并且死去之后,平庸肥胖但是很有耐心经过漫长等待的备胎们终于不战而胜了。
ps:男二的儿子长大以后也超美啊,可惜网上木有搜到图。
建议看看这部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情还不错,男人们的英国军装超帅,就是女主完全不像英国人。
男一因为娶了出身低微的女主而失去继承权,因而负债累累。
去滑铁卢的前夜他怕自己战死沙场女主会孤苦无依,临行时把自己的所有财产交给女主,并且换上旧军装,骑借来的马去战场,把新制服和自己的马留给女主,这样自己死后女主还可以变卖它们筹齐路费回伦敦。
然而和平之后,女主快乐地当着名利场上光芒四射的名媛,把男一当仆人和管家使唤,手里有一千多英镑却不肯拿一百英镑去救身陷囹圄向她写信求救的男一,最终导致她永远地失去了爱人。
不得不说,脚上的泡都是自己磨的,该。
至于男二,虽然比男一还要美艳,却是个负心自私的渣男,中二病患者。
冷落着温柔贤惠爱他至深的女二,却在宴会上传纸条给女主,要和女主偷情,当初和父亲决裂,和女二私奔结婚的激情哪里去了呢?
原来以为又是一部贝隆夫人之类的片子,原来不是,Becky很坚强,她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哪怕最初的目的并不纯正,但她所做的并没有伤害过谁。
与命运奋力抗争的品质,在现在看来,仍然难能可贵。
可惜的是,到了最后,终究抵抗不了命运,这一点让人遗憾。
那句“这就是你的遗憾”跟乱世佳人里的如出一辙,只是感受已经不同了。
名利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
一部作品能被传诵,不是因为名利,而是因为个性。
《名利场》里人各有性。
主角们的个性给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致华丽的布景和精致的摄影几乎被人遗忘。
十八世纪的作家能写出夏普小姐这样个性鲜明,充满自我意识的角色来,叹。
夏普让人想起一首歌来:I can't deny what I believe.出身低微的她在贵族圈里拳打脚踢试图找到上行通道,这样的努力终其一生都未停止,因为她喜欢的不是名利,而是激情四溢的生活状态,你要她改变,只怕不能。
不顾身孕和个人安危,陪好友留在危险的战场,这本不是名利可解,但于她的个性,是常理。
演员威瑟斯旁稍许弱了点。
在名利场经历了这么多风雨,夏普的后半段人生应该略有不同。
但除了口红颜色和微凸的小腹(演员自己也孕了),很难从她的演技里看到应有的转变。
这是年轻演员的通病。
完全想不起来情节
为了里面的男色和女主角,我给四星。没想到乔治的儿子居然是海盗电台里面的帅哥演的,我的心都飞了
又臭又长 不知所云
没有看过原著,电影还不错
两星半。
那段印度舞曾蹊跷
哦……这是什么人生……浮华显得毫无意义……
胸是可以挤出来地。
想要更好的生活就是原罪
睡前看的,然后就梦到我在看这部电影= =
我们坠入万丈红尘只是为了扫去六根上的灰
威瑟斯彭可圈可点但还是浮于表面,当然现如今去哪儿再找个费雯丽来演becky。导演简直在扯蛋好端端的萨克雷被拍成宝莱坞…当然布景美术演员服装各种华美值得一看。怪谁,怪市场?
Reese一身挚爱QAQ
印度元素有点囧
她的野心还没有TVB的女演员们大 谁说出身贫寒的人不能有抬头的欲望
因为喜欢威瑟斯彭,觉得这部电影还不错,据说拍时她在怀孕,有一段舞蹈可以看出来突出的小腹。很喜欢古典作品,所有名著改编的电影都会找来看。
拼命去索取,拼命去奔跑。终不过是浮华梦一场。
我很想知道,这部电影对原著的改动有多少,女主的角色定位到底是有野心的好人,还是有野心的人。
想表达什么。。。
Reese Witherspoon,还是做回你的美国俏甜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