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到乡村题材、乡村振兴故事,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画面大多是比较有年代感的。
这一次开播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看到一群跟自己年纪相仿的青年回到乡村开展乡村振兴,才发现原来主旋律也可以如此“接地气”。
首先这个主演阵容就很搭,曹骏和安悦溪作为男女主角,他们既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也有青年身上所透露出的沉稳气质。
再加上罗钢、赵亮、杨皓宇这样的实力派平衡年轻感,还有高一清、胡文喆、崔莉雅......颜值都不低的青年演员与戏骨组成的主演阵容,总让人忍不住好奇,后面剧情中,这样一群人面对落后的白果村,会经历那些有趣故事?
张楠作为白果村驻村小队的队长,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灵魂人物,因为小时候的经历,张楠从一开始对回到家乡是有些抵触的,在李世涛的悉心劝导下,也为了有钱给自己的母亲治病,他舍弃大城市工作,回到了白果村,直面内心的伤痛,也毅然决然承担起乡村振兴工作。
其实如果没有张楠母亲生病这一小插曲,张楠在李世涛的劝说下开始驻村小队的生活也是有迹可循的,即使靠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大山,也不可忽视自己眼中落后的家乡,那篇关于烂尾楼的报道也是张楠心系家乡那些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孩子们,一个人走出大山远远不够,只有更多人走出大山才能逐渐带动家乡的发展,所以张楠选择成为基层队员之一。
如果说手术钱只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口,那么那份责任才是让他不断克服难关始终坚持乡村振兴的理由。
李世涛可以说是很有眼光了,让张楠作为驻村队队长,同时在领导质疑张楠不适合这份工作的时候,也会给予张楠充分支持和肯定。
张楠和教育局局长李世涛之间那种彼此信任的“忘年交”关系,看得人极度舒适。
张楠和驻村小队的成员们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冲劲在村里积极开展工作,而李世涛这种时候就像一个为他们“托底”的坚实后盾,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试问作为一个打工人,谁不想拥有这样一位好领导呢?
看完前八集,感觉白果村驻村小队的工作日常有爱又有趣,完全不像我想象中的乡村振兴题材那么沉闷严肃,而且真实的场景有一种乡村生活的代入感,感觉很多年轻人看了也一定会喜欢
实不相瞒,本来是冲着男女主角曹骏安悦溪来的,没想到却猝不及防的被罗钢老师饰演的李世涛局长给圈粉。
不为别的,主要是这个局长简直太“人间清醒”了!
各种经典发言,每一句都说到了我的心坎儿里首先在“局长见面大会”上,刚来到教育局的李世涛发表讲话的时候直接就说“大家平时工作也都挺忙的,一般没事儿我不爱开会”我感觉当代社畜听到这句话,内心应该都会免不了阵阵躁动吧?!
这样不爱走形式主义的领导简直太爱了!
紧接着,大哥又说“平时见到我呢,也不用打招呼,我走路爱思考,你们跟我打招呼容易打断我“。
言简意赅的两句话,一下子就把这个领导的形象立住了。
很明显,这个局长不爱官僚主义,更不爱形式主义,更喜欢认认真真干实事儿的人。
所以他一眼就相中了为烂尾楼小学勇敢发声的张楠,而且还不惜自掏腰包花重金把张楠请回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爱贤之心,清晰明了。
在初回到这个小乡镇的时候,李世涛和夫人在山间公路上看着连绵不绝的高山。
局长夫人问他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高职不干,非要回来挂职做这个教育局局长,图的是什么?
李世涛是这样回答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一句经典诗词,既表明了他坚定的心声,也道出了他不凡的格局。
而回来之后的李世涛,也真的是这样去做的。
不论面对前任领导留下的烂摊子,还是面对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他都没有退缩过,也没有想过放弃。
当李夫人吃饭的时候提醒他逢年过节也跟领导象征性的走动走动的时候,他不屑一笑,一本正经的说着“不用送礼走动整那些虚的,我要是把教育局和乡村振兴弄好了,他还得感谢我!
”一句贼接地气的心里话,把这个人物刚正不阿的性格表述的淋漓尽致。
虽然语言简单粗暴,但所传达出来的道理却是三观极正。
总的来说,看完了前几集感觉这部剧中除了乡村振兴工作之外,还有很多可看性。
比如年轻人们的热血成长和身心蜕变、当代乡村领导的工作日常、甚至田野村民们的生活剪影等等,都是不同的看点。
很适合一家人一起看的一部剧,值得安利。
成年人的世界,真的好难。
最近看曹骏这部新剧,整体感受就是真实且扎心。
虽然是一部聚焦乡村振兴的主旋律剧集,但是在剧中,几个年轻人的成长线,也是很精彩的看点。
一开场就以“灰色面揭露者”身份出现的张楠,一腔热情,像极了年轻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们。
但成长的道路总是这样布满荆棘,不知哪一刻,人生的第一道坎就会横亘在面前。
对于张楠来说,这一道坎儿来的格外气势汹汹......人都说成年人的崩溃瞬间,一个是父母生病,一个是四处借钱,而这两样,张楠恰恰都经历了。
为了筹钱,不仅要放下尊严放低姿态,还要忍受各种白眼,其中滋味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
命运的转折,让张楠放弃了大都市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发展乡村振兴,振兴乡村对于张楠来说,可能是心之所向,但是要回去白果村,却是他不愿触及的过往。
因为从小对白果村有种种不那么美好的回忆,所以张楠对于回到这个乡村,内心存有抵触情绪。
而与此同时,他作为“全村的希望”,唯一的大学生,发小眼中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楷模,发小家孩子的目标......在好不容易学成毕业后,却要再次折返这片大山,被许多人不理解,也因此与朋友关系闹僵,不得已跟喜欢的女孩分手。
虽然做选择会很纠结,需要舍弃很多东西,但真正回来后,张楠又很快的调整好心态,坚定了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
这部剧中张楠身上,关于命运开的玩笑、工作选择,还有毕业就跟女友分手等等经历,相信会有很多人有共鸣,总是让人忍不住回忆“当年”自己所作出的选择。
后续张楠回乡,既要直面内心的伤痛,也要迎接各种乡村振兴难题,还是很期待后面的剧情,不仅是对驻村小分队对白果村改造的期待,更是对张楠个人成长线的期待。
今天下午,一个人坐着客厅的椅子上。
看到封面腾讯推荐的电视剧,看到的曹骏,无意中打开这部剧。
毕竟对于曹骏的印象除了小时候的《宝莲灯》中的沉香,最近的印象就是在《演员请就位》综艺节目上的表现了。
着实来说,曹骏在当下流量当道的演艺圈,演技算是很不错的了,他不走流量,想必今后必将迎来来属于他的演艺高峰。
关于剧集背景设定:在下午几个小时中,一下子刷完了一更新的12集。
剧中很多情节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记忆。
譬如;泥泞不堪的山路,臭味冲天的旱厕,还有主角生活在大山中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而我的家乡是在一个南方边陲的小镇上,居住的地方是距离镇上10公里的深山之中。
在20年前,车路不通,唯一一条从村里走到镇上的路是一条宽一米的羊肠小道。
自从村里的小学在我二年级的停办之后,距离最近的一所学校是村步行2小时翻山越岭的小学。
现在镇上预计人口为12万人,在中国众多南方小镇中,它似在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毫无起眼。
不过令人引以为豪的是,镇上有当年红七军整编驻地旧址 ,也有秦朝时候为雏形的古道,以及近代的诗人。
不过,因为地处三省交界处,镇中虽有红军旧址,但地处偏僻,发展落后,镇距离市区有七十公里,现在公路稍微好点,用时一个小时多,但在2000年,时常高出两倍多。
我的小学是在村里的祠堂上的,像剧中一样,一共10来个人。
但只有一个老师,采用的是“复合式”教书,这节课交一年级后布置作业,下节课教二年级,布置作业后,教三年级。
我在村里的小学上了两年,二年级的时候开始跟着村里的姐姐哥哥十几个人去了距离村里2小时路程的隔壁村上学。
后来深山里的村小学上学的人逐渐变小,也就停办了。
二年级以前的记忆,是我拿着书本跑去我家厢房问教书先生不懂的知识片刻,以及在某个清晨我对我父亲说;如若我一直考不过升级考试,是不是一直留级?
虽然当时我父亲说;不会的,好好努力,一定可以。
虽然后面我也不曾因为成绩不好而留级过,但是当时听到那句话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忐忑不安,感受到命运多舛,由不得自己掌控。
从我出生到现在,村里一共上学的孩子也有50多个,但是唯一走出大山,考上大学的目前也只有我一个人(虽然我的大学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和我一起同期上学的伙伴,很多都是在小学毕业或者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南下打工去了。
从小学开始,我父母就开始在外地工作,很多时候回家在村口看着家里的方向,第一眼就是看家里的烟囱有没有烟冒出来,有就证明我父母回来了,没有也就习以为常。
(我在高中开始才有属于自己的按键手机)。
2006年左右,因为村周围地处崇山峻岭,利于发展水利,有投资人在村附近修了水电站,村里长达半个世纪的羊肠小道才慢慢通成“红泥公路”,近几年也慢慢从红泥公路变成水泥路,(虽然现在还有半段是红泥路)关于剧中人设设定:从大山到隔壁村再到镇上上学,因都是7岁多的孩子,也不懂得尊重他人。
很多镇上的同学都因为我们是大山出来的孩子而另眼相看,时常受到他们莫名的打击以及捉弄,譬如;上课时候,自己书包被人丢在教室的某个角楼,自己的课桌布满脏兮兮的脚印...小学三年级后,哥哥姐姐去镇上读初中了,受到欺负也没有依靠。
三年级后,我的父母为了能上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时间放在学习上,就让我们在学校住宿,周六日再回家。
也就是因为在学校住宿,下午下课后,从窗外丢进来的垃圾以及各种小石头也让我们对于当时的住宿环境产生逃离。
所以,张楠最开始的时候拒绝回到家中。
我很理解,努力了十几年,好不容易从大山中挣脱出来,再回到去,面对的是往事种种,难免让人难受至极。
毕竟对于十岁未满的孩子来说,长达两个小时蜿蜒曲折的山路,每天就是四个小时。
从小与父母分别,缺乏了关爱与温暖,(那时候,我父母从村里离开外出打工,都是偷偷的走,以免被我知道)记得小时候,我父母说要去隔壁和叔叔商量事情,让我在大伯家看电视,当我看完电视后,我父母早已经消失在村口,我们几个姐妹只能站立在村口对着对面山腰上父母微小的身影哭诉以及无声的呐喊。
06年村里到镇上的开了公路之后,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分分买了摩托车。
那时候读小学,我家里还未买车,周五恰逢镇上圩日,那些去镇上买东西的年轻人纷纷从镇上拉起各种生活用品历经陡峭的凹凸不平的山路回到家中。
但在路上,看到自己的小孩,摩托车上还可以栽一两个。
从夕阳落下山头到黑夜漫漫降临。
身边的孩子越来越少,(都被家中有车的年轻人栽回家了)后面只剩下三个人,也就是我的姐姐,我的弟弟。
因为我家还没有买车。
小时候,被命运安排得明明白白,唯一挣脱的机会就是好好把书念下去。
因我也不爱贪玩,对于父母老师说好好读书也能听得进去,对于学习成绩也不算太差。
十几年的读书生涯,身边的伙伴一个又一个因为各种原因辍学,哪怕是现在读书环境好了,路程也只有十几分钟,能坚持下来的也只有我一个人(写到这里有点哽咽...)因从小不合群,受到了同学的欺负和打压。
面对新环境以及新事物的认知,促使我在早期有很严重的自卑感,(我的第一部手机是在高中,我的第一台电脑是在大学),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初中的时候的网吧。
庆幸我在初中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好朋友,是他们给予我生活的自信以及勇气。
让我受到欺负的时候,可以帮摆脱最难熬的心里负担。
很多时候,回想起来,从大山出来,到镇上上学,再距离镇的几百里外的首府读大学。
到如今一线城市工作,那些过往中积累的自卑感以及生活中的挫败感让我学会了隐忍,也让我面对何种困难的时候都可以走出来,毕竟年少时候的心里负担已把我磨练得面对何种困难都有战胜的决心。
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的回家之途,我看着那一条蜿蜒到山顶镜头的石板路,看着哥哥说;你追上我,我们再休息休息,我追你赶,平时十几分钟才走上山顶几百个台阶的石板路,八九岁的我,也能一口气五分钟走上去。
后来的那几年,身边的伙伴,哥哥姐姐相继辍学,唯有我一个人苦苦坚持的读书之路,让我看到不愿意的风景,遇到不大千世界中各种各样优秀的人。
对于城镇的孩子来说,读书或许不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对于从小生活再云雾缭绕的深山中的留守儿童而言,读书成为了他们一生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如若半路辍学去打工的,他们以后的孩子很有可能还是留守儿童。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深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依旧有很多深山的孩子从小辍学,希望随着生活的进步,可以让更多的边缘地区的孩子接受到教育,可以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写于2021年9月19日.广州
你的梦想是什么?
这样一个并不算新鲜的问题,在白果村的孩子们口中却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之所以说这答案不一样,并不是它有多么新潮,而是他们的每个人的梦想对大城市孩子来说就是生活日常。
剧中当卞筱悦来到白果村这间小小的学校,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她温柔的询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
而她点名起来回答问题的几个小朋友,却给出了让她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答案。
他们之中,有人说“希望妈妈还健在,没有离开自己“;有人说“想要爸妈不要再出门打工,留下来陪陪自己”;还有人说“想要自己快快长大,能够早点出去挣钱”......课堂上的卞筱悦,来自大上海,从小衣食无忧,一时间对于孩子的梦想竟不知如何回应,我想,她也被孩子们这些梦想而深深触动了吧。
在生活优越的当下,当谈及梦想,还有几个人会如此?
如果你问一个生活优渥的城市小朋友,他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长大之后想成为想做歌手、想做科学家、想做警察......命运给了他们相对富足的生长环境,所以他们的所想所愿,大都围绕自己展开。
而留守在山村的这群孩子们,他们的梦想几乎全都围绕自己的父母或是家庭展开。
想要父母更多的陪伴、想要家庭更多的团圆、甚至想要自己快点长大,能为家里人承担一份生活压力......他们还只是一群孩子啊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早早尝到了生活的不易。
这样的梦想,怎能让人不心酸?
在这样一部聚焦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剧集里,镜头之下,不仅仅是那些包装过的真善美,还有很多我们平日里未曾关注到现实写照。
这里有山川田野的美好景色,也有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现实剪影;这里有正能量满满的乡村帮扶,也有“驻村人”的无奈工作日常展示;这里有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生活,也有无法忽视的生活之苦......
有美好的愿景也有血淋淋的现实,交织之下,展现出了一副温暖又真实的乡村写实画。
感谢有这样一部剧的出现,让更多人能认真去了解一下,在我们看不到的角落里,那些仍在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的人们。
看了半个月的白果村的故事,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实话实说,当看到张楠他们几个人轻声唱着《那些花儿》送别刘叔的时候,我哭了,后来看到全村人聚在一起,张楠又高唱起了那首《驼铃》送别李涵,我哭的更狠了......难过与感动交织,温暖在持续,没想到白果村的这段故事,会给我留下如此大的触动。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中国人绵延30年的一种信仰,同名歌曲82年横空出世,振奋了无数国人的心。
时至今日30年后,将这种信仰和精神以可视化镜头呈现,这份感动和热血仍在继续传承。
在这样一个故事里,张楠、卞筱悦、李涵、耿一鸣、林青青、刘曼青等一行人,怀揣着信念来到了白果村。
起初刚来这里的时候,他们也有过很多不适应,也有过被磨难打击到气馁的时刻,但后来,责任与信仰支撑着他们坚持了下来。
在他们的改造下,白果村从原来水资源匮乏、村民认知不足、孩子教育问题堪忧、人才流失严重......困境中顺利解脱出来。
现在的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获得就业机会;车厘子大棚、菌类养殖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发展可能;孩子们也得到了更多优秀老师的照顾;宽阔的马路、便利的水龙头、安全感满分的消防管道,这些白果村也纷纷都安排上了。
在驻村小队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片田野焕发出了全新的生机。
诚如在万千驻乡人的默默滋养下,全国的乡村也都在一步步走向新生活的正轨。
这段绵延三十多年的“田野梦”,被这么多人守护着,传承着,让人不自觉感动泪目。
眼看着它从荒芜到繁荣,目睹着村民们通过耕作收获了美好的生活。
整部剧看完,让人觉得格外励志。
个人觉得,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值得来看一看这部剧,若你认真的去聆听一下这个故事,或许你能在困境中发现一丝明媚的阳光。
剧情好的就不说了 说下我认为不客观的地方 剧情里政府的人大多都是正面形象,连开头反派的副局长都是光速洗白,村民负面形象比较多,有个大婶直接能去市长那举报,我是农村的,反正我们那的人都是很听政府话的,即使不满意也不会跟上面派来的驻村干部闹,更别说直接去找市长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镇长都是未知,况且村民根本没有出事了找市长这种观念,前几年我们村子贪污,我们村的人也只能在村委会贴大字报,我觉得对村民的刻画太死板了,只是结合我自己家乡说下,不喜勿喷
我真的要强烈给大家安利一下这部好剧,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小时候、真的太真实、太接地气了,看到了自己的家乡,有亲切也有酸楚还有顿悟,贫穷固然可怜但也真的可悲,人真的不能没有文化啊……演技真的是没得挑,个个都演的真实、代入感特别强烈,随着剧情跌宕起伏,集集都有泪点,强烈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好剧,让更多人知道农村所面临的真实问题,也真心希望真的会这样一群为民服务的好干部,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看完了这部剧,总的来说是一部好剧,剧中的人物都很饱满,演员们演的都很形象,接地气,特别是张楠永不服输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7集开始,每集都会让我感动的流泪,一幕幕在生活中就可以看到的场景。
倒在扶贫一线的刘叔,真心为民的李局长,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钟校长,张楠队长,李涵书记,还有一鸣和青青,你们都是好样的!
张楠和筱悦的爱情给了我们爱情最好的样子。
和大家推荐这部剧!
讲真,看完这十几集的剧情,我真的完全被卞老师圈粉了!
这个女孩儿真的又温柔又善良,那么懂事,还如此多才多艺,真的很难让人不爱一开始的时候,她作为张楠的女朋友出现,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温柔大气,又很懂事的那种模范女友。
在男友出事的时候,会焦急的四处打探他的消息,平日里也会很照顾男友的感受,处处为男友着想,简直就是很多男孩子梦寐以求的理想型。
而到了后来,张楠因为现实原因,为了给母亲看病,狠心说出了分手,自己回到了家乡。
筱悦一开始有过接受现实放弃这段感情的想法,但这种想法很快的被内心的爱意所打消,竟然千里迢迢,自己拖着行李来到了这个贫穷的小山村,只为了陪伴心中的爱人。
看看张楠生活的地方,和即将要驻守的地方。
当他们两个重逢的时候,筱悦的一句“我来了”,感动得我稀里哗啦的。
最开始大学时候,她和张楠总出现在天文室里,对于行星和天文知识感觉也很有了解。
“白矮星和红矮星”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
后面支教过程中发现她不仅会英语、懂天文、甚至弹琴唱歌也不在话下,顿时大呼“怎么会有这么宝藏的老师啊”!
正是因为有这样可爱的老师的出现,白果村孩子们的未来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支教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她不仅没有退缩,还更加积极面对,看到山村孩子学习英语困难,就用弹唱放式教他们,解决孩子们发音不准的问题。
平日里她对孩子们也是照顾有加,会在孩子们午睡的时候,贴心的帮忙点蚊香、四处巡查;也会在孩子们放学下雨的时候,耐心叮嘱每一个孩子,甚至亲自送孩子们回家,卞筱悦真的太合格了,不自觉被圈粉,然后默默感叹在启蒙的童年,要是当初也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该多好!
安悦溪真的长得很好看,很精致;看过她演的不少剧,都比较出彩,在这部剧里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很不错。
我是真觉得很好看…拍的各方面都很真实…
要说改革开放在农村有什么大动静,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我国的土地改革了!从1978年在小岗村的壮举再到现在的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过了田野,将丰收和喜悦带到了千家万户!40年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发生着改变!
还好
中华有这样的儿女,怎能不富强!!!
扯
支持一下喜欢的男女主演员。倍速拉了前面几集,剧情信息量很丰富啊。不同人物的典型性和设定也都分工鲜明。指出了不少现实中的问题所在,这样能过审真的好。视觉质感和有点造作的喜剧角色设置减一颗星。整体先打个高分,如果后面不好看再减星星。
陪老妈强打精神看完了,毫无印象。
还挺真实的扶贫剧,不同于山海情有点偏爽文,有很强的故事节奏和可看性,这个剧就是像扶贫日志一样的流水账,平凡且真实,浓缩了千千万万扶贫干部的缩影
看得我哭了几次。
立意是好的,剧情和内容有点太理想化了,现实很少甚至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被低估了的主旋律作品
这种优质剧需要我们的支持啊
很接地气 很真实
好看的值得一看的,如剧名一样在希望的田野上
真实、接地气。看张楠发小做饭,这土灶、铁锅跟我姥姥家的一模一样啊
还是很有那种帮扶、历练、勤恳对百姓融入之感的。
如果只拍扶贫,你上滤镜拍成轻喜剧也没问题。但是又要说教育体制改革又要从根上解决问题,我想说突如其来开个会拿个数据报告投票表决就开始了?
今年主旋律的剧太好看了,接地气才对嘛。演员找的也好!
真正让人变好的选择,过程都不会很舒服。你明知道躺在床上睡懒觉更舒服,但还是一早就起床;你明知道什么都不做比较轻松,但依旧选择追逐梦想。这就是生活,你必须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