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阐述完全基于电影所展示的内容:一、不是这么做行不行,而是必须这么做。
大目标已经确定了,才召集会议的。
二、会议不是讨论做不做,也不是讨论怎么做,而是把已经定下的方案布置下去。
三、与会人员15人中有10位是法学出身。
四、技术官僚的反抗仅仅是为了维护“专业”尊严。
五、争论的焦点不是这么做对不对,而是: 1.这么做了会对“我”的既得利益产生什么影响?
2.是通过暴力解决,还是通过专业和程序来解决?
六、军政集团(即SS)与职业政客之间的对立,路径选择的背后是权力的争夺。
(讽刺的是SS逐渐强大的同时也愈来愈像他们鄙夷的职业政客)七、高明的是海德里希和艾希曼巧妙地策划了会议的议程和节奏,促使与会各方最终都接受了任务,并保证全力配合SS达成目标。
八、克里琴格告诉海德里希的那个故事,很有深意。
海德里希说这是一个警告。
我觉得不止,还有其它的涵义。
这就是一次典型的多部门高层会议,来自不同派别各有各的立场。
参会者个个西装革履文质彬彬,会议招待/组织相当高规格,会间茶歇点心、餐食酒水无可挑剔。
会上偶有唇枪舌剑,但大部分时间大家言辞优雅,语调内敛,不时穿插些活跃气氛的小笑话。
会议的目的不是真的要讨论什么,其实结论在会前早就定好了,只是借着开会把结论给各部门传达一下,表示下姿态,证明这是经过集体讨论“一致”通过的决议。
相信任何一个在职场或者体制内工作过的人对这种会议都无比熟悉,只不过这个会议的议题比较特别:怎样最终解决日益严峻的犹太人问题。
其实本片的精华就在开头的自我介绍环节,认识每个人,了解每个人的立场,才能看懂会议讨论的意义。
Colin Firth演的法学专家斯图卡特博士真是在纳粹屠杀中最典型的德国精英了。
他对犹太人的最终清除没有任何异议,对犹太人没有任何同情。
他只是认为法律就是法律,必须按照字面意义严格执行。
对于犹太混血的身份鉴定问题,海德里希观点是,四分之一犹太血统的人可以不算,前提是此人必须在行为和思想上没有任何犹太痕迹。
斯图卡特就受不了了,他的观点是法律不能这么依赖于主观判断来执行,这么太不严谨了!
当谈到德国人和犹太人婚姻的处理方案时,他脑子里想的是处理离婚的民事法院得累死,犹太人被“清除”后他们的德国配偶要怎么处理呢,算丧偶还是算离异?
财产怎么继承?
社会关系怎么处理。
一本正经地讨论手续问题。
以近乎纪实的方式,以辩论话剧的表现形式,把万湖会议展现在人们眼前。
当这些人严肃地讨论着如何使屠杀犹太人合法化,如何以最经济的方式屠杀最多的犹太人,当这些人在豪华的别墅中,吃着精美的食物,对各种灭绝种族的方式方法开着玩笑,那数年的种族清洗的惨状便愈发鲜活。
从决策者的角度看待二战,反而更加冷酷。
各位大神互飙演技的群戏现场,抖森还只是个接线小兵。
This movie is one of the chilliest, coldest production I've ever seen. As Colin mentioned in the featurette that it would be less shocking if they were frothing at their mouth and shouting 'kill them all'. The holocaust emerged with emotionless calculation and Jews were itemized to be 'evacuated'. I simply don't understand how they could eat while discussing this bloody murder. And to my most surprise, many of the attendees escaped from the punishment they deserved. I think this is the most disturbing part in the whole movie.The music at the end is a strong contrast to the movie. It's Schubert Quintet in C Major, very peaceful and bringing us hope. Heydrich referred as "the adagio will tear your heart out", did he ever have a heart I wonder?
我们崇尚理智,理智的思考问题,理智的解决问题,似乎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共识,然而理智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况且,理智不过是对待问题或者对待解决方式的一种态度,将这种态度放大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当解决问题的态度被理智占据,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不会被讨论了。
然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所以当我们讨论理智这种态度的时候,理智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这最关键的点却被人遗忘了。
或许他的背后是阴谋也不一定。
而《阴谋》就是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
本片讲述的是1942年年初召开的一场纳粹内部的秘密会议,这场会议最终决定了犹太人的走向以及未来命运。
这对于当时的二战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犹太人的命运。
那么这场决定性的会议究竟讲了什么,究竟讨论了什么,究竟如何对于欧洲的犹太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本片依赖的核心。
关于这个核心,本片进行了论证,一部优秀的影片自然有着自己的核心观点,而一个优秀的核心观点的背后,自然隐藏着某种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前文强调的理智。
作为讨论犹太人命运的会议,与会的纳粹党内核心人物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他们从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最后的“团结一致”,他们经历了激烈的争吵后却为了共同的目的摈弃前嫌,最后,一场关于犹太人的处理方案便被定了下来,此后,纳粹针对犹太人开展了惨绝人寰的屠戮。
作为一部电影,本片属于场景简单,内功扎实行列,其实这部优秀的作品如果被当成是一部话剧,似乎对于观众更加的友好,但被制作成电影之后,本片所展现出来的张力也是可圈可点的。
万湖会议的外景是一个林中小屋,外面大雪弥漫,且即将要天黑,屋子内集中了当时纳粹党内部的核心人物,他们无不权倾一时,但当时对于犹太人,他们又有着各自不一样的态度,因为其中牵扯的利益有很多,每个人需要从自己的理念出发后,再去做决定判断,但这并不是会议的核心。
会议的核心在于调节众多的口味,然后做出一道大餐,这道大餐是需要所有人都点头答应的,否则就不能彰显理性。
于是,争吵便伴随着会议的开始进行。
有的人主张从法理上消灭犹太人,这一主张的核心是逐渐灭绝,从剥夺他们生育权利开始,到最终缓慢的让这一人种从此绝迹。
因为这样有理有据,他们也不能从法理上进行反抗。
有的人主张简单粗暴的进行,对于犹太人进行生理阉割,从而对于这一种族进行直接的灭绝,当然,这样的行为伴随着人道主义压力。
但只要是能进行下去,谁又会在意呢?
也有人主张逐渐的“驱逐”。
因为“驱逐”这一词语具有着某种不确定性,因此,在执行驱逐这一政令的时候,可以游刃有余,张弛有度。
虽然标准不一,但最终会达成某种目的。
当然,任何的主张都有着普遍的一致性,那就是灭绝犹太人,对于犹太人进行区别对待,以至于让纯种的雅利安人获得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
这对于德国纳粹来说,他们召开这个会议更多的是为了知会这些纳粹党内的核心人物,而不是寻求某种方法的最大公约数。
一旦政令下达,属于这些犹太人的前途命运也就会被锁定,最终等待着他们的则是死亡的归宿。
作为普通观众,看了这个会议的过程,看了这部影片,更多的考虑则是电影层面是否严谨,是否达到了一部优秀影片的标准。
此后才是对于犹太人的同情以及对于万湖会议的深恶痛绝,进而达到对于纳粹德国当时的灭绝人性的政策的抨击。
但对于犹太人来说,本片未免太过于直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作为曾经德国社会构成群体中的一员,犹太人的命运却被一场秘密会议所决定,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也不是一个非常让人能接受的决定,但这却是历史,这却是当时的现实一种。
一个民族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这期间自然有着当代人所崇尚的理智与冷静,即使与会的所有人们对于决定犹太人的命运的看法不一致,但他们却依旧有着同样的信仰,那就是彻底的“改变”犹太人。
这种改变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虽然迄今为止,依旧是没有人能说出来纳粹当时为什么要对于犹太人采取种族灭绝的政策,这个问题没有人考证,也没有人在乎,但纳粹对于犹太人犯下的罪行却一直以来被人们所传诵。
犹太人遭遇了苦难,我们太多的感知了苦难的本身,但对于苦难的成因却少有耳闻。
或许这一点,我们应该深思。
……你好,再见
1小时2500人,1天6万人,1年2190万人……这是一种速度,纳粹计划屠杀犹太人的速度。
1942年,德军进攻苏联的军队在严寒中痛苦的煎熬,美国的参战令希特勒的梦想化成了泡沫。
1942年1月20日,15名德国军官在柏林的瓦西湖开了两个小时的会议。
15名与会者的身份是:安全部首席执行官、盖世太保的少校、纳粹党总理办公室官员、政府内阁大臣、处理种族问题的将军、国务卿、内务部官员、外交部官员、武装司令部官员、政府特使、司法部长、犹太事务部官员。
由于当前战场的形势,德国需要改变之前处理犹太人的政策。
由之前的隔离、奴役,转变为“清理”,即大规模的屠杀。
会议就是为这一新政策的出台执行披上“合法”的外衣。
会议的结果是毋庸置疑的“通过”,因为所有否定的提议全被绝对的扼杀掉了。
于是,从1942年1月20日开始,犹太人的终极噩梦开始上演。
你, 脊背没有发凉吗?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并没有夸张什么。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最终解决方案》的由来。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就是,没有出现一具尸体,一个囚犯,一滴血,一个气罐,甚至没有一支枪。
整个电影就发生在一个别墅内。
说是恐怖片是不会有人信的。
就是这么一个坐下来认认真真开个会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恐怖。
我想,这部电影的恐怖之处,是它揭示了这么一个问题: 纳粹大屠杀,和历史上的屠杀,本质上并不同。
这些历史上的屠杀,包括成吉思汗屠城,以及日本人各种暴行,说白了,是一种旧式的, 原始的,兽性。
人类,是有兽性的。
所以就有这些历史上的屠杀。
而纳粹屠杀的不同之处,和可怕之处在于: 很多人都觉得,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启蒙运动和科技,社会现代化,使人们能够越来越摆脱朦昧,走入更和谐的社会。
然而纳粹运动,尤其是大屠杀,把现代化乌托邦中最黑暗的一面,血淋淋的展示给了整个世界。
他们完全使用了现代化的方式,来杀人。
工业化流水线杀人,大型专业设备焚尸(对,这个焚尸炉还是新技术,战后还申请了专利, 我没有开玩笑) ,现代的管理模式。
保证从上车到运输到进毒气室按时按点。
甚至最可怕的是,把屠杀相关内容写入了法律和政府文件。
要知道,法律和政府机关,也是现代化的产物。
1942年希特勒麾下的15名军官就一千一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召开万湖会议,开始了一场两小时的黑色博弈。
他们分别来自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司法部等不同政治体。
有人射杀过三万犹太人,有人潜心研究最便捷的屠杀途径,有人制定了针对犹太人的限制法律……他们争论人种的定义,争论犹太人到底是鬼魅还是智慧的群体,争论应该顾全法律的体面还是快速地推进灭绝……殊途同归的,他们都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类,必得杀之”。
这场会议,最终在权力对抗权力的压制下诞生了臭名昭著的犹太人清除计划。
看似是15个人决定了一千一百万的命,实际是仇视决定了一千一百万人的命。
片尾,真正拥有会议决定权的将军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男人拥有一个恶劣的父亲和一个慈善的母亲,母亲逝去时他并没有流泪,父亲死掉时却悲恸欲绝。
因为他一生的动力都来自于憎恨父亲。
个体的故事折射到民族之间,群体之间。
此时的德意志民族又何曾不是因为憎恨犹太人而紧紧地团结为德意志战车,布下统治世界的宏图伟志。
但憎恨会让一个民族走多远呢,会不会走的太远而让人成为怪物。
历史已经给了答案——憎恨让二战中无数握着刀柄和枪炮的家伙变成残杀同类毫无知觉的生物。
这种生物又怎能是人。
而憎恨之下的,往往是最脆弱、最愚顽的心,在面对死亡时他们比自己屠戮的人更加恐惧。
今天,何处又不是这样的人呢。
就连正在播放的电影弹幕里都滚动着强烈的民族仇恨,性别对立的仇恨,人与人之间命运不同的仇恨。
仇恨永远不会从人类中消失。
必要的时候需要武力争斗,需要心机谋略,需要政治斡旋,才能成为不被他人支配的一方。
残酷的是——到时候,反而是谁惧怕争斗,谁被争斗谋害。
善良是无法保住命的,但残忍却可以。
在我的记忆被清除的这一天,我开始思考,是不是该停止悲伤,停止哭泣了。
是不是该与命运争斗,看看眼前的路了。
在距离柏林不远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湖泊,每到冬季,这里银装素裹,湖上氤氲昭昭,也会飘散到湖畔的树林,也会飘散到湖边的小屋,在白雪皑皑的树木间,又蒙上了一层白纱。
该所房子的主人曾经是一名犹太大亨,而在1941年时已经成为了盖世太保的疗养院此刻第一缕阳光出现了,女仆拉开了略带尘土的窗帘,阳光伴随着北风之神呼出的白气一股脑涌进了房子,立时间让整个万湖路58号别墅里的侍者们精神了不少,也像集结号,让众人都忙碌起来。
把银器擦拭得闪闪发亮,铺上松软的地毯,布置上精心修剪的鲜花。
一场“盛宴”前的准备想必会有柏林的贵客来欢聚吧,厨师一边卖弄着娴熟的手艺,在小蛋糕上用巧克力画出一个个蝴蝶,一边想象着今天的贵宾会是谁?
这里有腓特烈大帝时代留下的红酒;想必贵宾们会穿着笔挺的燕尾服,戴着雪亮的单片镜吧;这里有最新鲜的鲱鱼卷;也许夫人们一个个争奇斗艳,拉着可爱的孩子们的手,在这里悄悄说着床帏春色。
这里是1942年1月20日的万湖路58日,这个地方和时间是企图被隐瞒和否认的。
影片没有在院线发行过,是为HBO家庭影院制作的这一天,有15个人参与了一场“商务”会议,会议上他们会整理每个数字,细化到个位数,他们纠结法律上的可行性,会争论到面红耳赤,会议上有大量数据详实的文件,饼状图、柱状图让文件一目了然。
会议的保密工作堪称一流,切断电话联系、销毁出席名单、会议记录有选择的销毁和没收等等,体现了德国人的严谨。
我们之所以还能了解到这件事,是因为这个世上还有一份会议纪要存留着这部电影,缺少火爆的特效场景,没有好莱坞一线明星,但是这部只局限在一幢别墅里的影片却是云集了英国影坛的一众实力派。
斯坦利.图齐,出色的绿叶,舞台剧演员出身,大家想必在《穿普拉达的女王》、《变形金刚》和《饥饿游戏》系列中都见过他的身影。
图齐在影片里展现了艾希曼不怒自威而残忍的一面,同时也是一个称职的副官角色肯尼思·布拉纳,编导演一身的全才,他自导自演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国内成绩不错,他导演的《雷神》、《灰姑娘》更是创造全球票房佳绩。
演莎翁戏出身的,果然都是高人一等科林费斯,脸叔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比上述两名主角要更大,而他在该片中也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请各位注意,不要被这副帅脸所迷惑,这部影片里没一个好东西甚至还有很可能漏掉的龙套,我们的抖森在影片里作为一个电话接线员出现过!
一脸青涩纯真的样子,我们的洛基哪里去了?
这是一部群戏,演出形式非常像一出单幕话剧,影片的关键点在于每个演员的发挥、大段的台词、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这也是为何同类型的影片总是愿意找有舞台剧经验的人来演出。
而这种类型的电影虽然考验主创,但是基本上我看到的都是精品,诸如《十二公民》、《完美陌生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梯里的恶魔》、《狙击电话亭》、《活埋》……
影片绝大部分的镜头都是由这样的群像全景和单人的特写构成的,一方面将它们看成一个罪恶的整体,体现了他们对犹太人的一致看法,另一方面通过各自的特写表现各自在里面的利益会议上每个人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各自的理念、坚持着自身的正义,相互碰撞、争辩,但在休息期间又换了面孔,谈笑风生,开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角色讲过一个玩笑,让人印象深刻:“我曾经找一位犹太拉比学习意第绪语。
”“他说,要收费,当然了。
”“于是,我向自己的司令申请费用,被拒绝了,所以我只好自己掏钱。
”“他教了我不少,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果然很笨,我可以把他抓进牢里,命令他在牢里教我,不就免费了么?
”“直到有一天,他出门,结果被抓住带走了,因为他不听我的劝告。
”“然后我就想:‘太愚蠢了’难道他不知道我会保护他吗?
”“起码等我学完。
”在电影里说这个“笑话”的人,叫做阿道夫·艾希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纳粹警察犹太处处长,犹太移民局局长。
在艾希曼的主持下,纳粹法西斯屠杀了500600万犹太人。
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主要负责人。
由于影片大部分时间是以会议为核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镜头和表演风格,而艾希曼在会议中的作用使得其隐身其后,所以图齐在会议前和会议结束后的表演才是刻画艾希曼的重头戏《阴谋》讲述的,正是1942年1月20日召开的万湖会议的整个经过。
在这次会议上正式确定了“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办法”,即大屠杀的方针。
在电影史上,讲述这段犹太人苦难的影片实在非常多,经典的影片也非常多,诸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苏菲的抉择》《美丽人生》都是其中翘楚,这些片子往往是通过被害人的视角,通过反映他们身边的经历,让观众感受那种可以通过直观的声音和画面所带来的震撼。
而电影人也曾试图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反映这段历史,比如从后人的这件事的态度上(《否认》),或者如本片这样,通过凶手的角度来描写。
《否认》事实上对于纳粹屠杀谎言支持者的辩护理由并没有着重描写,而这是我颇感兴趣的内容。
影片里没有枪声、哭喊声,更多的是觥筹加错的欢笑,以及让人不寒而栗的敲桌子的声音。
这咚咚咚的敲击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久久萦绕在我的耳畔。
当他们对某件事表示赞同是,不是用鼓掌,而是敲桌子。
当海因里希提出感谢《纽伦堡法》(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反犹太法案)的作者时,他们在敲桌子;当他说整个欧洲,从英国、拉普兰到利比亚,从维拉迪瓦斯多科到贝尔法斯特,都不能有犹太人,一个也不能有。
他们在敲桌子。
在细节上大家会发现,有些问题上这些人并不一致。
让人们感到恐惧的是,这声音是所有人发出的,是他们一致的认同。
这声音刺耳、沉重、让人不寒而栗。
是不是有种原始人敲击头骨伴奏的感觉?
影片中演员的表演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斯坦利图齐扮演的艾希曼,在影片中是驱动剧情的核心,但是在会议上,他总是不动声色,总是把自己隐藏在海因里希的身后,而在会议外,他是最恐怖和给予观众压力的,这种压力是通过他对下级和佣人们的态度而传染给我们的——尖刻、不容置疑、威而不怒,在他的眼里你不会感受到愤怒,感受到的是恐惧——当他对打碎碟子的仆人说不想再看到他后,这个仆人再次看到艾希曼过来时,那种惊慌失措,近乎屁滚尿流的逃跑。
同时他的台词中有非常多的更深层的意思,比如这一段。
当他要求接线员不要再接听外面的电话时,他的台词:“就当没有这个会议,你不许再为任何人转接电话,除非是元首打来的,但他是不会打来的,明白吗?
”这段话的潜台词就是,希特勒知道他们在开这个有关犹太人大屠杀的会议,但他必须装作不知道,这样才能维持自己的声誉。
对于希特勒的态度,影片中多个片段都有所表达。
肯尼斯.布拉纳饰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党卫队上将,帝国保安总局(盖世太保)局长、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代理总督是整个会议的掌控者,他代表了希特勒的意志。
在会议上,他永远都温文尔雅,面对各种质疑和愤怒,他都是一脸微笑,但在这微笑中总有种魔力去说服每个人。
他可以面对微笑的打断一个人的话,否定一个人的意见,而对方在凝视了他的眼睛后,听到他那礼貌而平静的话后,都闭上了嘴。
影片中海德里希总是微笑着从容不迫地碾压所有人,这种风格太独特了,同样是从容不迫,但《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波罗是因为洞察一切,而这里的海德里希是因为藐视一切(除了赐予他权力的元首)这就这样一堆人,有魔鬼、小丑、政客、无赖、屠夫,在这个会议上谈论屠杀,谈论哪种绝育方式合理,争辩如何避免出现法律问题,研究怎样保证劳动力的分配,甚至想借鉴他们毒杀有缺陷者的实验数据。
德国人的严谨用错了地方。
这些人有博士、教授、法学家、外交官、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德国社会主流阶层的观念,他们会面红耳赤的争辩,但并不是为杀人的对错,而是争辩这种行为是否符合纽伦堡法案,以及如果避免违反法律。
……德国人啊。
借用《普通法西斯》里旁白的疑问:我看着这个熊熊燃烧的纳粹标记,怎样也无法想通,在德国这样一个有伟大文化传统的国家里,怎么会让一批半文盲的,自以为是的蠢人当权呢?
影片最后,在曼妙的华尔兹舞曲中,收拾干净、拉上窗帘、关灯、闭门。
这是结束,也是一段黑历史的开始。
最像舞台剧的谢幕
本文刊登于《伦理学术12——伦理自然主义与规范伦理学》第266-272页,此处略去注释,各位读者若有引用之需,烦请核对原文。
这篇是对美国导演弗兰克·皮尔森(Frank Pierson)执导、2001年上映的电影《阴谋》(Conspiracy)所做的道德哲学评论,写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德国人为同一题材拍摄的2022年上映的新电影,名为《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
此名用“万湖会议”要比“阴谋”更好,更针对这次会议本身。
德国人拍摄的这部电影很严谨,后面附有专门研究这次会议的专家名录,可见此事重大。
我估计依据的原始“会议记录”是一样的,但会场的布置,艾希曼等围绕解决犹太人的毒气室方案的讨论方式,不同的导演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安排。
美国电影显然更随意、“浪漫”一些,但道德与法律问题都谈到了。
为了更尊重历史的真实,我对涉及的几个人物预先交代一下:第一,海德里希出场的头衔是“党卫队副总指挥”,他依然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和最高领导人,而且他反复强调,这次战争是犹太人挑起的,捷克的抵抗这么强烈,就是因为背后有犹太人的支持;第二,会议的记录者是一位女性;第三,为维护关于犹太人的法律规定争辩了几句的斯图卡特博士(Dr. Stuckant)是前政府(魏玛政府)的遗留人员,因此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他对解决犹太人为什么是电影里的那种态度;第四,艾希曼提供的犹太人数据是1100万(其中德国13万,波兰230万,苏联500万,巴尔干地区160万,法国100万),当然还没有算上英国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犹太人,海德里希说,就是乌拉尔山以内整个欧洲地区的犹太人,如何把如此众多的犹太人运输到集中营,就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主要话题;第五,他们提到用毒气室解决犹太人的生命,类似安乐死,说“这是一种更为人道的方式”。
如下就是我对这部电影做出的一种道德哲学解读。
▲ 《阴谋》(Conspiracy,2001)官方海报《阴谋》的海报上写着这么几行字:在仅仅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就犯下了灭绝人性的极端之罪;一个会议,600万人的生命。
电影依据的是1947年美国人在德国外交部所查获的,也许是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一份会议记录拍摄而成。
这份记录的完成者善于操办各种事务性工作,也就是这次会议的实录人,即那位因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而闻名于世的德国陆军上校阿道夫•艾希曼。
他1961年在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捕获,在耶路撒冷受审并被判处绞刑。
参加会议的有14个人,我们熟知名字的就是会议的发起人和主持者、党卫军上将、国家保安局总局长海德里希。
会上提到的人名,自然有希特勒、戈林、鲍曼,他们似乎是各路与会者不同的后台,或者说,与会者想以他们的名字显示自己背后的靠山。
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42年1月20日下午,地点在柏林南部的一个名叫万湖(wannsee)的民宅中。
民宅原属一位犹太人,后来自然被收归国有。
万湖周围环境优雅,风光秀丽,海德里希说他战后就想来此地居住。
室内炉火熊熊,外面雪花飘飘。
14个人坐在里面开会。
他们来自各地,都是军政要员,来此之前并不知道要开一个什么样的会。
大家猜测可能与巩固权力有关。
对任何专制政权来说,如何巩固权力始终都会是最大的问题。
但显然,会议中来了一些看似与巩固权力不相干的人。
会议座位按每个人的姓名安排,刚好围坐14个人。
室外备有丰盛的茶点,包括各种糕点和美酒。
来自前线的一些将领,自然不乏有人借机大快朵颐,狂吃猛喝。
短短不到两个小时的会,就集体吃喝两次,还不算有人自动到外面来走动一下。
当然,也有些人出来并不是为了吃喝,而是为了转换或纾解一下心情,然后就说自己因喝杂了酒(同时喝了威士忌与红酒)或对雪茄过敏而略有不适。
其实都是在掩饰自己的某种心境。
有的甚至提出要喝镇静剂。
我们感兴趣的,自然是他们在吃吃喝喝中私下里所交谈的内容。
生存在这种环境里的人,每个人通常都有好几副面孔。
到底是德国人,会议主题的进展很有逻辑性,而且着重于概念的厘定。
海德里希恩威并重,始终面带微笑,有训斥,有道歉,掌控着与会者情感的节奏,适时放松,让大家自由交谈,同时又一直有条不紊地把对问题的讨论并形成共同决议向前推进着,直到每个人都表态赞成。
真正在会议上表达出些许个性和发表一点不同意见的,就只有负责外事活动的科里森各博士(Dr. W. Kritzinger)和专门负责起草与犹太人问题有关的法律条文的斯图卡特博士。
他们的名字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在这么短的一次会议中,正在打仗的军人明显表现出有些看不起后方的行政人员。
但正是科里森各博士1945年被捕后表达出了某种忏悔之意,这在纳粹上层人士中是很少见的。
他1947年获释并死亡;而那位斯图卡特博士则在1949年刑满释放,1953年死于车祸(参加会议的还有两个人活到了1982年)。
在会上,斯图卡特博士曾与另一位纳粹军官发生争执。
他说,这位军官的问题就在于未能如他这样获得这么多文凭。
那位军官说他会记住斯图卡特博士的。
他的回答是:那很好,因为他很有些名气。
这类对话都很精彩。
但我们不要忘记,在与会的14个人中,很多人都有博士学位,而且大都是律师。
所以什么叫“合法”,纽伦堡公约又是如何规定的,就会成为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
在聊天时也有人会偶尔提到歌德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绿”,提到尼采的“享受生活就是享受冒险”。
有一个人也小声说“听说海德里希有犹太血统”,另一个人则对艾希曼上校为什么会说希伯来语感到好奇或不解。
当犹太人问题变得十分尖锐时,任何可能与犹太人有关的情况都可能引起人们的猜忌与疑虑。
当然,也有一个人说到了他们所讨论的问题(清除犹太人)已经不再叫“战争”,到底应该叫什么,以后会有人想出新的名词的(当然就叫“种族灭绝”)。
但会议的主导权并不由这些博士、律师们掌控,而在海德里希手中。
他的目光、追问、直截了当的话语方式,以及私底下与斯图卡特博士交换意见时那种威逼的口气,都让人不能不感受到某种恐惧。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德里希”(Kenneth Branagh 饰)剧照所以,看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整个国家总体上的方向是通向罪恶的,而大的理论框架又是确定的,那么当每个人都行纳粹礼,先高呼“希特勒万岁!
”时,也就已经注定了无论你读了多少书,有着什么样的学术背景,预料中的结论其实早就已经可以大体上确定了。
所以海德里希才会从头到尾都显得那么从容自在,彬彬有礼。
首先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驱逐”“清除”与废除“移民法则”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我们的生活中彻底清除犹太人”这一点是确定的,那么有关的“移民法则”当然就自动废除了,而且不必顾及因此而涉及的国际关系准则。
这一切都变得如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这背后体现出纳粹的一个伟大理想:如何让人类的血统变得纯正。
海德里希说,以后的人会记载下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努力。
他们的努力会让达尔文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会相信一个种族会如此干净利落地从地球上消失。
他对总理府内阁总管马勒少将私下里说自己是一位梦想家。
如何使人类血统纯正就是他的梦想。
他也是一位和平主义者,希望世界和平,让德意志文化传遍全球。
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犹太人,他是怎么成为犹太人的。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设法让犹太人绝育。
这样再过几十年,犹太人终将灭绝。
通过手术使犹太人绝育吗?
手术时用不用麻药?
有人说,用X光就行,而且让他们绝育也并不违反纽伦堡法案。
也可以用化学试剂让女性无法怀孕。
那位肥胖的、正在前线作战的军官还要借机说些下流的话,如因此也就不怕“泡妞”之类的言论。
但有的犹太人已经和德国人通婚了,对这些人怎么办?
▲ 《万湖会议》(Die Wannsee Konferenz,2022)官方海报于是需要把一等犹太人(祖父母都是犹太人)与二等犹太人(父母中有一个是犹太人)区分开来。
在理论上,有四分之一血统的犹太人就还算犹太人。
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有的犹太人并不信犹太教而是受洗为基督徒,早就成了德国人,等等。
海德里希直接说,这件事以后再说。
其实就是不再讨论,都按犹太人处理。
血统比信仰更根本。
我此刻立即想起了专门讨论过犹太人问题的马克思。
我也写文章分析过马克思的观点。
反正无论怎样,幸好马克思未生活在1933年的德国。
不过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
海德里希说,“驱逐”这个概念是肯定不适用的。
哪个国家会欢迎犹太人去?
(那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辛德勒的名单和中国驻维也纳的公使何凤山)而且,也不能仅限于德国的犹太人。
占领波兰,他们发现了250万犹太人,打到苏联,又发现500万犹太人。
怎么办?
与驱逐、绝育有关,海德里希说,他们可以把犹太人的男人与女人分开,然后把所有的男人都流放到欧洲东部去当苦力。
马上有人说,现在看到的500万犹太人,75%都只会动笔,其中记者与演员最多,达33%,怎么让他们做苦力?
海德里希说,或死,或做苦力,他们选择什么?
那么逻辑上的结论就已经很清楚:是不是“驱逐”“净化”就可以理解为死亡意义上的“消灭”?可能是香格斯少校吧,他说,他们在拉脱维亚的里加已经直接射杀了三万犹太人。
这很干脆,也简单。
海德里希强调说,死了的男人不会做爱,死了的女人不会怀孕,只有死亡才是最彻底的绝育。
是啊,移民、离婚、驱逐都还要涉及复杂的遗产继承方面的法律问题。
为什么要把问题搞得这么复杂呢?
有人表示出两点疑虑:一是“消灭犹太人”是不是元首的意思;二是直接射杀,这里有一个道德上的承受问题。
道德问题凸显了出来。
▲ 《阴谋》(Conspiracy,2001)“艾希曼”(Stanley Tucci 饰)剧照都已经在讨论驱逐、绝育、净化、消灭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又会提出道德问题?
我们都知道,道德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因为它牵扯到这三个方面的认知:一是道德的主体一定是个体的人,二是这个主体具有只属于他个人的自由意志,三是他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所谓道德责任,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所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所为。
道德所突出的是个体主体的主观性(主体性)原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在的“良心”。
会上有人说,犹太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他们是下等人,是低等动物。
斯图卡特反驳了这种说法,告诉大家犹太人的指甲是很洁净的。
刚才已经有数据证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脑力劳动者。
海德里希则直接念了戈林元帅的一个批示,用的就是“消灭”,然后说,元首将继续否认一切人的说法,但他们都应该理解元首的愿望。
他们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元首的愿望变成现实。
于是,大家就都闭住了自己的嘴,因为这里涉及元首的愿望,而所有的人又都知道,海德里希是所有人中最接近元首,也最能理解元首愿望的人。
而且海德里希说了,直接射杀是一种最下等的消灭方式,它确实会引起执行者道德上的不安。
为自己的所为承担道德责任,前提是要知道自己的所为及其后果。
什么是中国人所谓的“眼不见为净”?就是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也就会免除掉道德上的不安。
▲ 《阴谋》(Conspiracy,2001)"会场“剧照“道德”所可能导致的“伪善”就体现在这里。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第140节专门讨论了“伪善”这一概念。
他说,倒恶为善,倒善为恶,(这是道德立场上的主观性的最高悬崖,它是我们时代的恶得以猖獗的形式”。
这是什么意思?
黑格尔引用《圣经》、巴斯卡和亚里士多德的话来分别加以论述。
《圣经》中“路加福音”第23章44节这样记述了十字架上的基督对他的敌人所作的祈祷:“父啊!
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
”巴斯卡问道:如果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所为就不再是恶了吗?
那么他们的行为为什么还需要祈祷和赦免?
于是我们就要探讨一下什么叫“不知道”。
巴斯卡说,“不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叫“无知”,即谈不上“故意”的行为;因为“行动只有作为意志的过错才能归责”,而他的行为又并没有其预先设定的“故意”,比如俄狄浦斯就不知道他所杀死的人就是他的父亲,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无知”;另一种“不知道”是行为的“出于不知”,即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做,什么不该做。
亚里士多德说,这种“不知道”或“不抉择”的行为,并不能因其“不知”而免责,恰恰相反,它只意味着行为本身的恶。
如何免除这种“出于无知”的道德负担,这就是海德里希想在实践中解决的一个理论问题。
然后他就让艾希曼拿出一个文件,念出下列的一系列数字:1940年,他们曾在勃兰登堡对波兰的精神病患者进行过一次毒气杀灭,让他们进房间沐浴。
当患者们赤裸着进去以后,从墙外直接往屋里注射一氧化碳,一次把里面的人全部杀死。
1940年初,以此种方式杀死犹太人8765个,1940年末,杀死26459人,到1941年8月,杀死35049人。
到这一年的9月停止了这一行为,共用毒气杀死犹太人70273人。
现在他们已经制造出了20辆移动毒气罐车,每辆车可承载40到60人,在车上一次毒杀。
然后又建了三个基地(也就是集中营),都远离市区,靠近铁路,运载方便(我们明白了,海德里希当时说运他们去做苦力,其实是运他们去集中营,艾希曼对海德里希的一切都心领神会,而且早做好了准备)。
艾希曼说,他曾随希姆莱去过一个基地,就叫奥斯维茨,一切设施齐全。
每小时杀死250人,一天24小时,就是6万人。
每一天,就有6万人的生命随风而去。
斯图卡特博士两次听不下去,站起来走到门口。
海德里希让他坐下,说这是秘密,他们都是秘密的承载者。
于是他又回来坐下。
斯图卡特博士小声说,法律不过是冰淇淋而已,在高温下会自动融化。
当一个人说,毒气室里的尸体都变成了粉色时,有些人大笑了起来。
人,已经变成了什么样子?
这是一种怎样的氛围与环境,他们在谈论什么?
海德里希、艾希曼、科里森各、斯图卡特这些人却始终未笑。
对人的行为,道德是一种主体性(主观性)上的要求,人可以以伪善的方式,自己说服自己,蒙混过去。
斯图卡特博士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如何给犹太人制定一套合适的法律,不是要“消灭”他们,而是为了“限制”他们。
但所有来开会的人具有法的意识吗?
▲ 《阴谋》(Conspiracy,2001)“斯图卡特博士”(Colin Firth 饰)剧照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通篇想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就是法与道德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
讲道德,强调的是善的主观性和规定性;讲法,突出的是善的本来存在着的客观性。
善没有了主观性和规定性(道德)不行,而道德如果不是本来就存在着的东西(法)也不行。
因为这种客观性“是在自我意识的反思中被规定为善的”。
这个作为主观性的道德与客观性的法的统一,就是黑格尔所谓的“伦理”。
他说,“伦理之物是主观的心意,但又是自在存在着的法的心意”,“这一道理的演绎完全包含在下述事实中;即法和道德的自我意识在它们自身中都表明,这是一个要返回于作为其结论中的道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当这种法与道德的自我意识都处于一种强大的政治需要中时,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怎么办?
这也就是包括海德里希在内,会议上不断有人提醒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现实和“现实一点看问题”的道理。
会议的最后,轮到每个人都要表态时,斯图卡特说:“这一切都是无可避免的,我明白现实是什么。
”科里森各的回答是:“我还能说什么?”这就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
就是政治或政治需要,政治需要压倒了一切。
海德里希对兰格少校说,政治是龌龊的游戏,他们都身处这一游戏之中。
就如只有当一个士兵明白了纪律时,才会达到空前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一样,政治就是需要别人为它做出不可思议的事的手段。
他们离不开政治,所以也就离不开龌龊。
一个士兵,是决定不了自己会在哪里作战的。
所以,他们不需要讨论任何假设性的理论问题,只关注于政治,也就是元首的需要与愿望。
▲ 《阴谋》(Conspiracy,2001)剧照政治就是需要元首和服从元首。
事情一下子变得如此简单明了,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博士,也无论你是哪一方面的律师,明白了政治,也就明白了一切。
但“政治”到底是什么?
它又是如何压倒一切的?
英国思想家杰弗里托马斯(Geoffrey Thomas)在《政治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的“导言”中一开始就说,政治、政治学、政治的,都与希腊词“politike”有关,而这个词又来自城邦“polis”这个词。
可见“政治"就是城邦事务,英国政治作家克里克(Bernard Crick)因此把政治定义为:它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把一个特定的统治单位内的不同利益调和起来,这些不同利益按照其对整个社区福利和生存的重要性的比例来得到一定的权力份额”。
作者说,由此可见,纳粹德国并不是一种政治体制,因为它根本就不需要“利益”“福利”“一定的权力份额”的包装。
其实纳粹德国还是一种政治体制,但应该对这些概念做另外的理解,或者说,如何理解倒善为恶,倒恶为善。
作者于是补充了下面四种观点:“目的论的”(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政治或是从城邦到公民,为了公民的幸福;或是从公民到城邦,因为人是政治的动物),“预设前提的”(政治的基础在于某种意见的不一致,比如以自由、平等、正义或把别的什么作为目标,于是就有了“敌我之分”),“论坛”和“过程”(就是说,政治机构、文官体系、警察和武装力量在权力关系中都还需要一个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在过程中体现出权力的主体、公共领域、决策形式等各方面的关系)。
比如这次万湖会议,之所以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政治会议,就在于它体现出了纳粹的种族与自我利益,敞开发言,欢迎不同意见和最后达成一致的整个过程。
我们看到,尽管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意见,但所有的人所使用的政治词汇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对犹太人的“隔离”“驱逐”“清除”;于是一个原则就贯彻始终,这就是如何尽快、尽可能不为人所知(包括被执行者)和大规模地、尽可能让死亡者减少痛苦(有人甚至提到了“安乐死”的概念)地清除掉犹太人,其中X光、化学试剂、毒气、电刑都作为使用手段加以讨论,而其中所可能涉及的道德与法的问题,都在政治的大幕下缓缓闭合。
而道德与法的问题,又只有当政治把人当人,尊重人的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表达的权力时才有意义。
▲ 《阴谋》(Conspiracy,2001)海报电影的最后,就是艾希曼一个人离开了会场。
他拿着厚厚的皮夹,里面就是这次会议的全部记录。
两位纳粹士兵向他行礼,他连看都不看他们一眼就走向了自己的汽车。
只有他一个人是自己开车离去的。
身后的灯光随之熄灭。
就如科里森各博士在离开前所说,黑暗也很快就会降临这里,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看到黎明,看到春天。
那是1942年,还有三年时间。
参加会议的14个人大都死于1945年。
三年,很漫长,也很短暂。
有明确背景交代,最后各个人物结局交代,爆发点是最后半小时。不好就在前面一些处理上太闷。还有感觉更像说明文,最后部分讲故事是新版没有的部分。
“把犹太人分为三等是对法律的践踏,因为不存在客观的标准。应该一视同仁将他们全部‘驱逐’。”理性阴冷。Einchmann最后被摩萨德抓捕回以色列并公开审判,引出阿伦特“平庸之恶”。从电影中就可看出其对规则的坚守和对上级的服从。
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一群人决定一群人
较早版万湖会议。现在看还是杀少了。咳咳
完整的记录了一场会议的全过程,衣冠楚楚的人在谈论罪恶滔天的事,漫不经心,就像在谈论天气一样自然随意,意义重大,但作为电影来看表达有些单一
HBO+BBC联合出品,品质的双保险上到近乎不可能失败的程度——而且他们也的确打了一场漂亮仗。演员的表演个个出色,言语之间每个杀人恶魔仿佛又从历史的坟墓中站了起来,Branagh和Tucci的表现照常毫无瑕疵地优异,前者从英伦三岛到美国大陆几乎横扫本年度一切电视电视电影表演奖的提名并获得艾美奖的垂青,后者也有一尊金球到手;Colin Firth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也足以把一个满腹经纶的帮凶演绎得淋漓尽致——影帝先生当年还不是影帝先生,一个艾美提名估计对他也帮助挺大的。
一场关于“如何驱逐犹太人、净化全欧洲”的秘密主题会议。当“阴谋”前面的定语是“国家”,就会引发屠杀。不知道多少人看的时候联想到另一个不可言说的国家。这部电影拍得非常z治正确,但却缺失了一环逻辑,那就是为什么犹太民族会被一个国家举国愤恨?现在似乎没有人讨论这个问题了。
时值第二次世界大仗中期,万湖会议是一次纳粹密谋决定历史进程——或者说整个欧洲犹太人命运的会议。虽然《阴谋》中所有演员都使用英语,但并不妨碍导演弗兰克·皮尔森在这幢充满艺术品味的豪宅中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感。几乎全部在室内取景永远是电影拍摄中最困难的挑战,因为这需要设计完善的场面调度以及能够支撑起叙事的大量对白。《阴谋》无疑做到了,真正的恐怖与邪恶存留在镜头没有呈现出的部分里。
大雪纷飞的日子、在寒气逼人的湖边,纳粹官员们开会商谈如何清洗犹太人,有人反对但力量微弱不得不屈服,有人犹疑是因为执行有难度,有人赞同毫无底线地屠杀,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绝望的气息,这种气息在会议室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之中,也在漫天的大雪和刺骨的寒冷中,更在摔碎盘子的服务员的恐惧和司机们打雪仗被严厉制止的沉默中。但这群令人发指的刽子手,战后居然有人逃脱了制裁,不可思议。美英合拍的电影,故事的主角和背景是德国,讲的话却是英语,有点违和。犹太人曾经受过的苦,经由媒体的宣传报道,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也都同情他们遭的罪,但没想到今天,犹太人也会以类似的思路对待巴勒斯坦人民。
没有好的字幕翻译,窝火
主要是看表演和语言了,诠释全中国两千分之一了,上次这样的片子还是[酒会] [杀戮] [十二怒汉]。就是看肯尼思在图齐的助攻下跟全场大多数人尤其是柯林吵架以及抖森接个电话。其中,图齐完全看不出来是个美籍,肯尼思很好诠释了权力之后话语权者吵架时的风度,柯林像是国王的演讲里发脾气神态没有太多惊喜,可能惊喜是还真没看出来是抖森。
一群人坐在那里开会而已,但是看到最后我居然后背发凉,一种发自己背心的恐惧
与《万国会议》相比表演性质更重一些,演员也基本上是英国影视剧的常客,对于这种室内会议场景来说最考验的应该是台词功底,为了突出各自角色的特点会不同程度地夸大某些方面,反而削弱了这场会议的真实性以及与会者之恶的恐怖之处。
福柯作品的重现,知识被权力所捕获,成为种族净化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人种学的知识被无限放大成为纳粹排他性权力集中的一种手段,人们需要仇恨,这种仇恨将酝酿出无限的愤怒与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被权利机构所渴求的力量,也因此,当犹太人被消灭后,纳粹会制造出其他的劣等种族,源源不断生产仇恨
由于近期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对犹太人没有共情了。所以这 90 分钟对我是枯燥乏味的。从头说到尾的剧情起伏没有深度,让人无法投入。同类型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要强很多。
还不如叫德国人自己拍,克制不能代表这就是冷峻写实了。
一场老戏骨互飙演技的饕餮盛宴,肯爹把Heydrich的优雅淡然与冷酷残暴演绎得入骨三分。但各位演员精湛演绎下的万湖会议真实得近乎残酷,让我的观影体验极度不适以致反胃,过后回味更是恶寒直透骨髓。再次肯定我唾弃一切纳粹信仰的拥护者和美化者,他们真是文明史上最残暴肮脏且本质上愚昧懦弱的群体。
看了一般…感觉还是德版味道更正
英伦味儿太重了。就记得肯爵一直炫技地演出了~
大多数会议只是决策走个形式。英语让人出戏,整个会议给人一种后人猜想是这样开的感觉,整部电影内容更适合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