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特朗勃,在遭遇了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年代,“我”会把我所遭遇的迫害及我事业的中止归为“时运不佳”。
我会为我主动选择放弃找到个合适的出口,并且惶惶不安、抑郁不得志的混完此生。
还好特朗勃不是“我”。
不然,也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影片。
对,如果一定要对比所处的年代,自认为我所处的这个年代虽然浮躁,但还不算太差,至少我还有自主权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这部影片给我最重要的一个point,在谈情怀、谈理想的时候,请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准备为了你的理想和目标,付出什么?
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阻,你会如何应对?
如何去平衡好你的理想和生活中带来的冲突?
我所看到的特朗勃先生,面对生活、舆论的压力,他选择的是,闷头去做、去把一件事做好;面对不幸入狱,他选择的是坦然面对;要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差距的点就在于:想和做 ,这两件事。
想是舵;做是行驶在海上的航船;你是否想要出行、想要抵达何处,一切由你而定。
特朗勃并不是很熟悉,不过这压根也不重要。
不过这个影片给我的触动是极大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特朗勃是一个民主党人士,特朗勃是个编剧,是个优秀而杰出的好莱坞编剧,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家庭幸福,他和他的“好莱坞十人组”支持共产主义同情劳工,不过被国会打入懒人黑名单,即使是在最监狱即使是在最舒服的家里,特朗勃始终在工作着,当然了,电影里面没这么演,但实际上是可以想象到的。
三天时间创造出一个剧本,被抓进监狱之前几天时间写出了《罗马假日》,荣获了奥斯卡最佳编剧,即使是这样特朗勃还是在工作着。
所以其实这部影片的名字可以写成《特朗勃在工作》,现在知道了,特朗勃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编剧家,特朗勃之所以如此杰出,源于他对于生活家庭的热爱,对于工作的无比狂热,以至于特朗勃总是在工作,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你要知道的是,特朗勃在工作着。
李笑来你喜欢特朗勃,因为你们俩是同一类人。
我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是对于工作有着近乎疯狂的执着,爱迪生、牛顿、达尔文都是这个样子的,原来秘密就在这里。
1、有时候,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家选择是顺应政治,而有时候当人性与政治冲突时,这个时候不同的选择的人就多了。
所以不是艺术本来就为政治服务,根源还是操控政治的人性如何?
2、我有我说话的权利,也有我信仰的权利,这便是自由,自由无外乎哪个党派哪个门派,我行故我在。
3、多少年了,海伦的荧屏形象在我脑海里都是刁蛮的老太太,结果这里的刁蛮反而让我心生厌恶,能把一个人刻画成这样,也是可以封神了。
至于男主,凡人眉宇间的睿智,以及说话时反映的逻辑,人物形象入木三分。
小李今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男主应在情理之中,但《丹麦女孩》里的小雀斑也并非等闲之辈。
看完《特朗勃》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位爷在这等着他们呢。
传记电影《特朗勃》(Trumbo) 靠的是满脸褶子的老头演员Byran Cranston的演技。
此老头并无很大名气,但看过《绝命毒师》的人大都会叹服老白的神采。
对,特朗勃就是老白,只是演的更地道更鲜活。
故事说的五十年代美国“非美”狂潮中被无端迫害的美共党员,著名编剧Trumbo。
他一生命运沉浮,横遭冤狱,电影刻画他大半生的心路历程,并未纠缠于其政治立场,而着力于一个个体的人面对体制性的不公的孤独的抗争。
老白的表演不仅范儿十足,气场强大,更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后进入一种几乎疯魔的状态。
及至片末老迈的他的一番演说,的确令人动容。
Byran Cranston 这样的好演员,真的是电视剧发掘出来的金矿。
看到这样本来籍籍无名的老演员突现神作,只能说,人家的电影产业的人才储备实在是太厚实!
今年奥斯卡如果青睐老白而非小李,其实也不需要吃惊
T这个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反美迫害,只是一场戏。
这是他的明智。
但他又想在这场戏中扮演一个屹立不倒的角色。
这是他的固执。
再坚持了10多年以后,大家发现花了数千万美元来查间谍,却一个也没抓到。
而T却因为苦难成就了几部奥斯卡获奖剧本。
特别是我们熟悉的罗马假日,斯巴达克斯。
我想起了T身边的许多朋友,他的同党好友(阿伦)因病而死,他的大象朋友受到冷落,他的B级片导演朋友非常讲义气,他的家人一直支持他。
这些都让他看到真相。
虽然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场闹剧。
我们经历wh大革命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一点呢?
大家不都是被摧枯拉朽吓怕了吗?
不都是把闹剧当成真相吗?
这篇最大的成功,在于男主塑造的恰到好处。
他对时代的评论也恰到好处。
一个天才的编剧一定非常了解人性,才能写出杰出的剧本,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还能相信他所描写的美好的东西。
本片描叙好莱坞天才编剧特朗勃被列入黑名单后的故事,为了他的理想,他被关进了监狱,被非美活动委员会“追杀”,找不到工作,卖掉房子。
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竟然写出了两部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编剧的剧本:"罗马假日"和"勇敢的人"(部是化名得奖),还有经典奥斯卡影片“出埃及记”的剧本也是他写的,真是令人由衷地佩服。
也许真是因为这位天才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够在重重逆境中自我激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
全片从始至终,这位天才编剧就没有自暴自弃过,也许对他来说,把时间花在上面太浪费了,不如多打点字,呵呵。
影片描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包括到了当时任美国演员协会主席的罗纳德里根作证好莱坞被共产主义渗透,包括时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观看用特朗勃真名做编剧的“”斯巴达克斯“”并进行称赞,等等,确实值得一看。
2018年8月25号观影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好莱坞著名的编剧特朗勃在上世纪50—60年代那个苏联冷战时期受到严重敌对和排挤甚至坐牢且没有工作,最后通过10年的努力获得认可的故事!
我们应该做所有人任何我们做不到的事情这个是他出狱后说的第一句话!
当别的编剧都建议放弃,去找别人的工作的时候,他迎头上,用别人的名字去写,得到的钱给别人28分,自己只要2.几次获得奥斯卡奖项最终才是保不住的,时代也在发展,终于10年后,电影上首次出现他的名字,自此,从黑名单除去,重获自由!
十年啊,你想想,你为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坚持了多久?
抗争过多久呢?
达尔顿.特朗勃美国著名的剧作家、小说家。
作品《罗马假日》(1953)、《勇敢的人》(1956)两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故事金像奖。
这两部作品都是其在被列入黑名单期间得的,他本人未能以真实身份领奖。
《斯巴达克斯》、《出埃及记》亦出自他的编剧。
可以说他是位相当厉害的编剧。
观影最大的感受是其对写作的自信。
他凭着剧本创作、改编,能够不断增加家庭收入,能够保证一家不缺吃不少穿,甚至富余。
单这份能力就不得不让人佩服。
在被非美运动委员会将其列入黑名单后,只要影片中有其名字,影片就会被禁,不能获得收入,不能收回成本。
所以影片中编剧者的名字,谁也不敢署上达尔顿.特朗勃的大名。
当《勇敢的人》获得奥斯卡最佳故事奖,人们都在纷纷猜测编剧罗伯特.里奇是谁,为何没来领奖,表示费解时。
却不知真正的编剧达尔顿.特朗勃,根本无法前来。
只能与家人在电视机前庆祝。
1950年,达尔顿.特朗勃,因藐视国会罪而入狱。
1951年,出狱后,套用他自己说的话,“富豪是用撒旦的狡猾而战斗。
”他并不消沉,亦不迂腐。
充分利用自己所擅长的编剧、写作能力来继续让家人过好,什么剧都写都接,一天写作创作十八个小时。
连女儿的生日,只是从卫生间出来,唱首生日快乐就可以的时间都没有(他喜欢在浴室里泡着澡写作)。
虽然他在为生存而战斗,但那份坚持依然存在,他并未忘了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来反击那些反对和抵制他的人。
从而真正再一次站立起来。
《勇敢的人》就是他最好的证明。
1960年《斯巴达克斯》上映,荧幕上再一次重见了编剧达尔顿.特朗勃久违的名字。
在闪动的荧幕光线中,他眼镜上映着泪光,十年,他胜利了。
回到家中,妻子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卸妆,突然泣不成声。
《勇敢的人》1956年上映,奥斯卡官方1975年才承认达尔顿.特朗勃的署名。
而《罗马假日》直到1993年,人们才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达尔顿.特朗勃。
那时特朗勃已经去世多年。
(达尔顿.特朗勃1976年去世。
)他对创作的坚持、信仰,对署名的淡泊。
是我观影后,最不能忘怀和感慨。
他把《罗马假日》署名权,推给伊恩.麦克莱伦.亨特。
主动给对方五五分成,对方只要一成,他又主动给提到三成。
这个过程中,他始终带着笑容,并不心疼。
他知道这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他不希望这么好的作品,因自己不能署名而被埋没。
他的女儿就坐在桌子的另一头,吃着东西,听着父亲轻松的把自己的作品推出去,仿佛父亲特朗勃正在做一件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当时还年幼的她,为此也跟着父亲高兴。
特朗勃至去逝也未去向伊恩.麦克莱伦.亨特要回《罗马假日》的署名权。
作品能够被大众所喜欢,不被埋没,就是他最大心愿。
同样热爱写作的我,不禁思考,对于创作,我们究竟要有一个怎样的心态,特朗勃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必须要提一下,达尔顿.特朗勃的扮演者布莱恩.科兰斯顿。
美剧《绝命毒师》的主演,瓦特.怀特也就是老白的扮演者。
他出色的演出,让我十分相信他本人就是达尔顿.特朗勃。
张弛有度,收敛自如。
丝毫看不出演的痕迹。
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并不会觉得无趣,漫长。
无论对于好莱坞老电影十分熟悉还是不十分熟悉的观众而言,影片都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间接学习到一些美国影史,和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展史,不失为一种受益。
「The radical may fight with the purity of Jesus. But the rich guy wins with the cunning of Satan.」「All of us agree that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must be defended. But the way to do this is not by shutting up the man you disagree with. You must fight for his right to speak and be heard. All civil liberties go hand in hand. And when one goes, the others are weakened. Just as a collapse of one pillar in a house would endanger the whole structure.」「Some reminds me that what the imagination can't conjure, reality delivers with a shrug.」「Not a single page is entertaining. But there's a good story in there somewhere.」「Very nearly a perfect piece of shit. → But there's a good story in there somewhere.」「That Oscar belongs to you. Get it. → My God. You're nothing like me. You're worse.」「I started wondering, why hasn't anyone taken a good long look at them and their work in the movie industry. You see, they were convened to uncover enemy agents, expose Communist conspiracies and write anti-sedition laws. Well, here we are, thousands of hours and millions of dollars later. Agents uncovered, zero. Conspiracies exposed, zero. Laws written, zero. You see, all they do is deny people the right to work. And they can't even get that right. Academy Awards, two.」「Screenplay by Dalton Trumbo」「The blacklist was a time of evil. And no one who survived it came through untouched by evil. Caught in a situation that had passed beyond the control of mere individuals, each person reacted as his nature, his needs, his convictions and his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compelled him to. It was a time of fear, and no one was exempt. Scores of people lost their homes. Their families disintegrated, they lost! And some... some even lost their lives. But when you look back upon that dark time, as I think you should every now and then, it will do you no good to search for heroes or villains. There weren't any. There were only victims. Victims, because each of us felt compelled to say or do things that we otherwise would not. To deliver or receive wounds, which we truly did not wish to exchange. I look out to my family sitting there, and I realize what I've put them through. And it's unfair. My wife, who somehow kept it all together, amazes me. And so what I say here tonight is not intended to be hurtful to anyone. It is intended to heal the hurt. To repair the wounds, which, for years, have been inflicted upon each other, and, most egregiously, upon ourselves. Thank you. Thank you kindly.」
上周,两件事儿搅得朋友圈天翻地覆。
一是,广东总局加强网络剧监管,线下不能放的,线上也不行!
一大批所谓的网络剧下线(其实想看,你还是能看)二是,电视剧通则曝光。
早恋同性恋转世等不得出现。
有点中国版“海斯法典”的味道。
对此,网络上一片哀嚎。
称以后只能无限刷《新闻联播》。
希望开通新闻联播弹幕功能......或者等待样板戏规则出台。
对此,胖哥觉得,《新闻联播》躺枪。
不能多说,新闻联播的戏剧性远超大多网络烂剧好吗!
另外,我觉得“通则”有一定积极意义。
让那些脑子都不动一下,全用下半身写东西的狗屁编剧可以下岗转行。
不要再污染世人三观,让世界从新恢复正常是多么正能量的一件事情。
很多东西不能写,不能用,那是你写的太low,用的太俗。
如果,婚外情全都写成伍迪艾伦或者王家卫;轮回转世全都写成大话西游,蝴蝶效应;早恋全都写成怦然心动或者花与爱丽丝;同性恋都写成断背山卡罗尔......钱难挣,屎难吃。
淘汰无脑编辑,或者从编辑自身提高修养造诣的时候到了。
看看好莱坞大师级编辑的打怪人生,你就知道,上面什么通则规则都是浮云。
胖哥今天推荐《特朗勃》!
影片是好莱坞著名编剧达尔顿·特朗勃的传记片。
讲述他超牛x的人生。
特朗勃上世纪30年代进入好莱坞当编剧,奉献过《罗马假日》、《出埃及记》、《斯巴达克斯》、《约翰尼上战场》等经典作品。
50年之前成为全美最贵的金牌编剧。
50年后,铁幕拉起,意识形态对立达到顶峰,他遭到非美活动委员会(HUAC)的迫害,被米高梅于1950年解雇,并蹲了大牢。
长时间的法庭纠缠还耗尽了他的家产。
出狱后他被政府列进黑名单,彻底封杀,无法工作,家里经济出现问题,沦落到变卖家产。
特朗勃为了维持家庭,开始和B级片小电影公司合作,低价出售自己的剧本,借用他人名字继续创作。
他凭借天才的叙事能力,每天工作18小时的勤奋,3天写出100页剧本,家人的鼎力支持,写出了《罗马假日》与《勇敢的人》夺下两座最佳编剧的小金人,但当时剧本的作者署的都不是他的名字。
直到意识形态出现僵局,美国政治风向改变。
加上特朗勃的确让人惊艳的创作能力,众多大牌导演和演员找到他私下进行合作。
最终他的名字重新出现在了两部伟大的电影中。
《斯巴达克斯》和《出埃及记》。
特朗勃的出演者可谓是中国人民最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了,《绝命独师》里的白老师。
他凭借该片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
白老师饰演的特朗勃,外形上近乎100%还原。
而令角色更加神似的,是老白绘声绘色的模仿了本尊特朗勃的吐字方式和说话语气。
如果去看早期的采访片段,你会发现,很多单词的发音,是老白特意模仿演绎的。
一个编剧的自我修养......那个时期美国文字狱高涨,一个帽子扣下去,你可能被封杀一辈子。
你的对手还是收到全民爱戴的超级巨星:约翰.维恩。
媒体大咖,时代杂志专栏作家。
能坐几个屋子的大批政客甚至小市民邻居怪叔叔面对这样的阻拦,你还能保持创作的灵感吗?
你还觉得什么通则是你编剧时的高山吗?
那些玩意和特朗勃的境遇相比完全就是纸老虎!
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面对阻碍迎头反击的勇气和睿智。
你封杀我,没关系,大丈夫能伸能屈,我去你们都看不起的小公司,把烂片润色成合格的B级电影。
先挣钱养家,先活着。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然后我就要反击了。
金子在哪里都等发光。
小公司,小成本。
照样能提名奥斯卡。
我出名的目的,就是要大公司来找我,大导演来请我,大明星来求我。
然后总有一天,我的名字会出现在电影屏幕上!
铁幕,我用电影砸烂它!
还令胖哥感动的是特朗勃与人分享的精神。
被封杀的有成千上百的优秀编剧。
各个都快穷的养不起家。
好,我成立一个黑名单编剧联盟。
秘密写作,全都不署真名。
大家一起活着,抱团取暖,等待黑夜过去,等待春暖花开。
当然还有《罗马假日》的梗。
剧本卖出去,费要让朋友也提成大部分。
奥斯卡奖杯他也毫不在意。
一个编剧,即使不伟大,也不要紧。
用尽自己的才华,配以常人的良知,给观众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你就足以称得上成功。
遇上逆境,坚守底线,保持对真理和电影的爱,你就足以称得上伟大。
经历20年的奋斗,人生的起落。
看见自己的名字重新出现在银幕上,特朗勃流下了眼泪。
世界终究会给你一个公正的评判!
时间会证明一切!
在奥斯卡颁奖前三个小时看《特朗勃》还真是应景,作为一部好莱坞史上著名大牛编剧的传记片,稍显平淡和流水账,但看着好莱坞五六十年代那些经典名作和演员一一出现,还是挺有意思的。老白的表演确实不错,尤其看片尾的Trumbo真实采访片段,老白对原型的模仿和演绎是很到位的。7.5/10
剧情平淡,没有起伏
美国的“十年浩劫”。
《罗马假日》的编剧者原来还有这样的遭遇~都是战争背后的政治搞出来的灾难~二战刚结束,进入冷战时期。一名电影编剧者,由于是共产党成员被是为叛徒,被政府收监,还制裁他的编剧生涯~
片子看得有点红岩的感觉啊。不过还是挺喜欢那句话的,“如果连垃圾都写不出来,那还当啥编剧?”
拍得也太烂了
略微平淡
4.5
“他还没有习惯家里出现另一个年轻人。”家人的加入让人物更鲜活,也对,长期在家写作,除了访客就是与家人的相处。是其他传记片没有的。get到了范宁的美,眼神像小鹿躲躲闪闪,皮肤白皙。
看了一半
故事是个传奇的故事,演员们也演得相当不错,党同伐异在电影中看来真的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但却那么的真实,即使到如今,历史还在不断的重复着。看到化学老师的一刹那,真的好亲切。
很好的传记电影
一个共产主义编剧在好莱坞的逆势反击,多希望能在天朝上映,过得了审查,又处处讽刺。好莱坞的黑名单易破,但若是广电的封杀…
如果能力不足,且非单身,所有将有损于自己及亲朋好友的意识形态斗争都不要参与。不需要那么多存在感,表态而能力不足,最终只能沦为stupid babies。前半段与毒师的价值观一致,看得郁闷。接连匿名得奖像一个永远能逃出法网的连环杀手,应该很爽吧?fucked the system。/家庭主妇的拳击。/服装美。
老白演的有点太一板一眼了…
只要写得好,一切皆有可能
竟然如此美化赤色分子。
Crafted but not surprised. Made me want to watch Mank and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again.
海伦米勒跟定型了一样,这几年专演特权阶级老白女,表演痕迹超重,她出现在画面里的时候简直能直接看见摄像机,和在《安娜》里的表演感觉不出什么差别,美国人好像不会写天才,有天赋=有超能力,表现一个天才的方式,了不起的事情,啪的一下就做成了,很快,《罗马假日》啪的一下就写完了,B级片,啪的一下3天100页剧本写完了,老板看了直夸好。至于特朗勃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说,啊?为什么呢,也没讲清楚这种信仰的契机,出狱后不准写剧本了,用假名字疯狂写小剧本,以此来反抗黑名单搞社运,这部分才节奏明快,有了主线感。
一个有钱人,住别墅,生了一堆孩子,有个不错的老婆,遇到点政治迫害,蹲了几年监狱,连根头发都没掉,然后就自怨自艾自怜自苦,觉得自己悲惨的一生。就这么点挫折还拍成电影,让老百姓怎么想?这就好比一个亿万富翁原来每个月100万的开销,现在降到50万了,然后跟路边乞丐高歌宣扬自己受了委屈受了苦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