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受不了这个电影了 写这个评论时我真的还没看完。。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毫无剧情毫无可观性 尤其是女主 不是说她不好 是实在不适合这种调子啊 如果说电影的失败剧情占了60%,那女主则占了40%,我的陈柏霖我的大仁哥啊,被这电影给毁了 真的枉费了你极力想把电影拉回小清新文艺风的苦心,那么治愈系那么灿烂的笑容,真的被这暗黑的毫无可看性的电影淹没了。。
其实看之前报了很大期望的,觉得这种类型的片子,一般演员选好,场景拍好,剧情即使很白痴很简单很俗套,也还是有可看性的,尤其是有陈柏霖这个王牌。
但是看预告时就感觉女主的风格和整部电影很不搭,尤其是和伯霖演对手戏,真的感觉完全不来电呢,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五月之恋》,那时觉得刘亦菲和陈柏霖的组合就比较勉强,但看过之后至少给人留下很美的记忆,自那也知道了台湾那个飘着五月雪的叫做三义的地方。
查了一下童谣的资料,云南昆明人,姑娘长得挺漂亮的,清新自然那种,大气的美,极像章子怡,但是一到拍到侧面她穿的很飘逸的站在那里,就恍惚有种卧虎藏龙中玉娇龙的影子,有时就错以为自己在看一个女侠。。
这样的选角真的是硬伤,毁了片子也毁了演员。
剧情方面没什么好讲的,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不知所云,没有特别清晰的主线,但就算是文艺片都如散文一般人家还讲个形散神不散呢不是。。
菁桐和平溪、十分这几个小镇和车站都是很美很小清新的地方,我也刚刚是寻着《那些年》的足迹,特意在去台湾游玩时去闲逛了一天,但电影基本上没怎么体现出这些场景的美,反倒多数都取景在黑漆漆的夜里,连放天灯那么美的场景在剧中也是一笔带过了。。
再说也是这话,真的好失败。。。
离开,回来,再出走,再复归……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让你有了难以割舍的理由。
一条长长的铁道,一列隆隆的火车,牵起两个不一样的台北。
一座宝马香车香满路的拥挤现代城市;一座青石小径矮木屋的宁静旧时小镇。
何处陌生,何处熟悉,哪里是你的桃花源?
May戴着巧克力色的墨镜拉着芒果色的行李箱来到菁桐老街,她是来“失踪”的。
一个人失踪,是为了等待有人来找ta。
小莫骑着挂满台湾风物的自行车,风一样地飞过老街的每一个角落,一不小心,吹起了may乌鸦翅膀一样的黑色长发。
命运,就在这擦肩而过的瞬间,悄然铺展开来。
may为了逃避暗恋的痛苦来到这里,小莫爱上了失声的歌手may。
这个故事在一开始就是一条感情地单行道。
天然萌自然呆的小莫让人想到大仁哥,让人心疼。
小时候,小莫的妈妈失踪了,骗他台北下雪时就回来。
长大后,may也离开了菁桐。
悲剧男的命运真就如此了么?
小莫把菁桐的男女老少都当成家人,为所有人排忧解难无偿帮助。
他努力用感恩换取人情的温暖。
他知道台北不可能下雨,却依然对母亲的归来怀有希冀。
他知道may不属于菁桐,却依然毫无保留地对她好。
如果在虚构的故事里,这样的单纯善良都得不到善待,那这个世界才算是真的完蛋了。
所以感谢故事的作者,may终于回来了。
戴着一身繁华落尽的疲累,戴着对纯粹简单的渴望。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菁桐梦。
想要躲进桃花源里简单的生活,有梦想时,写在竹简上,放飞天灯,把欲望交给上天去成全。
偶有一列隆隆的慢车驶过,错过了身边人的一句耳语,也不觉得可惜,上扬的嘴角,散发着毫不掩饰的温暖气息。
可是,城市的生活那么慌乱。
我们赶着生,赶着死。
脚步那么快,灵魂跟不上来。
又能怎么样呢?
我们已经连痛感都没有了。
我只给他们较差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他们也是有努力的去拍这部戏的。
所以没有给很差。
第1.这部片子感觉就在宣传他们那个小镇。
第2.这部片子里面的人除了小莫,难道没有一个有用之人了?
第3.他们没有全名嘛,一个MAY,一个小莫。
还有旅馆只要登记MAY就可以了啊?
连身份证都不用?
第4.情节过慢。
两个人可以看半天对方。
我都急死了。
第5.没有爆点,没有让人有看下去的冲动。
这是我近年来,看过唯一一部从开头到结尾居然没有一个精彩的点的电影。
如果让我推荐给大家。
我真的会觉得大家会恨我的。
连我自己都有中途想离场的冲动。
但最后还是按耐住了自己的情绪。
而且这部片子的片名,只有在片头刚刚开始时提到雪。
和快要结束的时候提到雪,别的地方完全都没有关系,只有台北下雨。
还有里面的歌也配的非常之差。
居然是老到不能再老的歌了。
反正一切的一切,唉。
只能说是失败之笔,大家别看了,我觉得如果是我,第一电影院我后悔了。
第二如果在网上看,我依然会后悔的。
不知道编剧怎么了,比以往的台湾电影还要没有逻辑的剧情,无厘头的角色和对白。
可是取景很漂亮,很美的南国小镇的冬天。
最重要的是有陈柏霖。
虽然没有出彩的服装,没有张力的表演,没有印象深刻的台词。
但是那种想要营造出的感觉,也只不过他一个眼神,就出来了。
足够了。
如果童谣真的是中戏毕业的。。。。
那也。。。。
太水太路人太三流了。。。
简直弱爆了 实在欣赏不了她那张空洞木讷的脸和她那无力的演技
我在想,如果没有“天然无公害”的陈柏霖担当主演,这部电影还能剩下多少票房呢?
在拍摄完成之后,制片方选择了雪藏两年才让这部电影供应,面上自然有各种冠冕堂皇的解释,但看过此片后,我越来越相信这是影片本身的质量问题,否则投资方在决定投资一部电影之后,是绝不会任由影片搁置而丝毫不想着尽快收回投资的。
《台北飘雪》改编自日本青春小说,有日本的电影公司介入,又选择了颇有日本风情的菁桐古镇作为外景地,走日式抒情小清新路线的倾向一览无遗。
选择霍建起来执导,我猜测大概也是因为《那人那山那狗》和《暖》这两部电影在日本的电影节上获得了广泛认同的关系,起码日方会认为霍建起即符合日式美学,又带有中国式典雅的电影风格,应该是非常适合《台北飘雪》这部电影的。
但霍建起还是失败了,他的失败和他的成功同样属于这枚名叫“霍建起”的硬币的两面——《那人那山那狗》和《暖》的根基是中国乡村,这个基础霍建起是熟悉的,他只需给熟悉的东西渲染上一层日式的隽永即可;但《台北飘雪》正好相反,它需要在日式的缓慢小清新风格里混搭进中国因素,这显然让霍建起手足无措了。
有些人在看完《台北飘雪》之后,非常嫌弃影片的慢,认为是一种无高潮的沉闷,让人忍无可忍。
无高潮这件事确实是该片的一大败笔,但事实上,一部无高潮的电影仍然可以拍得很好看,正因为电影改编自日本青春小说,而“慢”这件事又恰恰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点。
我们看日本电影,无论是早期的小津安二郎,还是后来岩井俊二的作品,都能感觉到电影的缓慢,这些导演在影片中大量使用长镜头,这在许多被美国大片的快节奏喂大的观影者眼里,是绝对无法忍受的。
但这些导演的作品仍然能成为经典,是因为从影片的整体来看,这些长镜头为影片最终能散发出那种舒缓、隽永的味道起了非常好的服务作用。
在这类影片当中,手持摄影和频繁的镜头切换都是绝对的禁忌。
在《那人那山那狗》和《暖》中,霍建起还是一个沉得住气的导演,他毫不吝啬长镜头的运用,而这些固定机位的长镜头也给了他回报,成就了两部质量颇高的影片,尽管在国内的票房不理想,但起码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到了《台北飘雪》,霍建起大概是觉得一部青春题材的商业影片不应该是那么缓慢的,因此几乎抛弃了长镜头,图寻求一种轻快,频繁的镜头切换和晃动的拍摄手法,一旦遭遇波澜不惊、几无高潮的剧情,根本就是一场灾难。
讲述爱情的文艺类影片本来是非常适合情侣观看的,但看到一半能让人烦躁起来的影片,或许会成为情侣吵架的导火索吧。
霍建起是美术设计出身,他对电影的美学风格有非常高的要求,但在《台北飘雪》中,他的要求显得过分刻意,有观众已经找到了很多破绽,比如在绿树环绕的桥上撒上黄色的枫叶,而水里却一片叶子都没有等等。
作为一个1958年出生的导演,在处理这部显然属于80后的电影时,处处显露出对年轻一代文化的陌生感。
影片中有一段是May、阿雷和莉莎三个人在台北街头游玩的画面,霍建起用了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作为配乐,这个音乐和镜头以及演员的服装搭配结合起来,让我恍若有一种看二流婚纱影楼拍摄程式化的新人外景MV的感觉。
让May对口型唱陈绮贞的歌也是一大败笔,文艺青年们对陈绮贞的歌实在是太熟太熟,童瑶的脸配上陈绮贞的歌,是不会给May的歌手身份加分的——怎么看都像是在假唱。
台湾综艺节目这个东西在霍建起的生活里大约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的,所以,一个模仿艺人来到他面前的时候,他会觉得如此新鲜,以至于浪费了将近十分钟的镜头来让这个不知名艺人模仿吴宗宪和周杰伦,殊不知80后90后们早在《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等大量的台湾综艺节目里看惯了模仿秀,质量几乎都比这个高。
霍建起向青春靠齐的努力,在这些观众面前完全成了一个笑话。
在这部电影中,小莫和May之间的感情发生,并不是干柴烈火的那种,同样是舒缓的,需要氛围去衬托,但整部电影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人爱得莫名其妙,这其中除了导演的失败之外,童瑶生硬的表演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在May的身上,丝毫看不出她对小莫的爱意。
大概因为不是主线故事的关系,霍建起处理杰克和文文(纪培慧 饰)之间的感情发展,反而轻松许多,也更站得住脚。
当然全片并不是一丝亮点都没有,杰克与小莫在咖啡店里的那段对话还是很感人的,大意是说如果失踪的人没有人去找寻,那么失踪还有什么意义,讲得颇动情。
而老戏骨金士杰再一次不负众望,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外省人的辛酸故事呼之欲出,在May面前对小莫点到为止的赞美,更是表演的典范,这功力够童瑶好好学上几年十几年的。
很多人质疑没有雪。
其实,片子讲的就是没有雪,雨和雪都是意象。
小莫的妈妈走了,说下雪就回来,结果,她没回来。
然后,小莫和May约定,下雪,相会。
可惜,全片的台北都弥漫着悲伤的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情何以堪,混不似蔡惠羽<台北下着雨>那轻快自如。
想起了痞子蔡的爱尔兰咖啡,台北的雨,是否含着泪水片子有点小众文艺片的气息了,可能是导演没平衡好商业元素。
但片子整体很唯美。
文艺片该有文艺片的情怀,商业片该有商业片的跌宕爆点,不能要求太多。
被电影名吸引去,带着很大的期望。
原以为影片的主调是怎样唯美地讲述男女主角在台北的爱情故事,看下来太过平淡零散,并不打动人。
最满意的是从头到尾的采用的陈绮贞的歌曲以及许久没听到的孟庭苇的歌声,还有那位敬业的周刊记者。
抱着对那位与陈绮贞神貌相似的女主角的好奇,百度百科了下。
忽然有了另一种对电影主题的理解。
也许重点真不在男女主角的情感。
也许想告诉我:一个人的失踪离开,是为了让别人来找,回来或是不回来,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否则,不如直接去死。
May逃离到台北,与小莫开始不一样的生活,在古镇的老街上找到了快乐和安慰,但是心依旧在阿雷身上,依旧想唱歌。
所以May最终回到原来的地方,更好地过。
所以May不属于小莫。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只是曾经有段过往留下记忆。
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要更幸福。
最有深意的情节,不知有否同感:马爷爷的屋子着火了,消防员喷灭火器,洒在屋子上下下来真似下雪般,远远地,小莫朦胧地看到了出走的妈妈沿着铁轨向自己走来。
“——台北会下雪么?
——不会的。
但我深信,如果雪飘下来,梦想会成真。
”小莫终于离开了古镇,去找妈妈,找不到妈妈,也好过他这么个善良勤恳的年轻人留在闭塞的小镇里过一辈子。
没有如果,一切理由都是借口,追逐梦想只是还没有说服自己,还差一个动力。
看电影么,享受也好,耗时间也罢。
一部电影一句话,总是好的。
剧情有些莫名其妙啊,两人在现实中的话顶多是有好感而已,怎么后来就那么死去活来了?
台词也各种雷,配乐很不搭调,演员(童谣、录音室、录音室助理等)表演都很二流······好不容易碰上一个爱情文艺片,虽然我很想把和我想象中的纯美靠拢,但观影时多数的情绪都是在走神和忍耐,哎。
确实,片子如果没有陈柏霖,我想没几个人会看
单纯看预告片都看不下去了···老套的剧情··画面也有点假··还有老师的歌·····这个配乐真是乱来··真是太狗血了···陈柏霖在里面怎么就亮不起来了··哎··怎么老是接这种烂片·········女主角也太丑了吧····
还好没看完
干得好柏霖= =优秀吐槽片。
因为是陈柏霖吧。
“有时,一个人的爱情,就是他的最大梦想”很清新的小文艺风,质感的镜头一直带着淡淡地忧郁传递;配上陈绮贞的小清新音乐,很沉静的片子,但是剧情略显简单了。
飘你妹的雪,狗雪剧情
场景美呆了 配乐有久石让的风格 完全是真人版的动画 视觉跟听觉的享受 哎 越来越爱陈柏霖了 怎么办?
比起台湾的农村,你还是更适合拍中国的农村
男主角给2星,中间陈绮贞旅行的意义和小镇风景给1星。吐槽好无力。
不计较故事情节,唯美的画面和陈老师的歌,让人很舒服。
决定这类片子是小清新还是烂片的关键是男女主角,女主太挫了- -
不要假唱
如果不小心手一松給了三星,那一定是因為冬季到臺北來看雨。白等了三年,不過就是看看風景。莫子儀那個角色太莫名其妙了。至於全片最大的污點我就不想提她,瞧她那兩次禮物送的,十元店裡淘的吧。
为什么莫子仪又是打酱油的TVT
依然对这类片子没有抵抗力,大爱陈柏霖,也屡试不爽的喜欢台湾片这种安静无杂音的感觉,虽无太多新意。陈老师的歌和电影感觉匹配。认同,离开并不会让我忘记一个人,相反只会让另一个人进入心里。有些事情不会不留痕迹,如同伤疤
我能说 陈柏霖只要笑起来 就能治愈我咩
好难看。。。女主角超级不讨人喜欢,离我们陈同学远一点!!
陈柏霖和《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首歌各加一星。
那个地方好美啊
没看明白想说啥,咔咔咔
小清新的电影,但没有听说的那种清新让人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