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三集。
剧集是70年代的事件,理论和思路放在那个时候应该很新潮,现在看多了一些犯罪心理和小说以后,再看剧有点完全意料之中了,三星打底先。
看完了,收回之前的说法,主角们收集总结归纳的知识到现在都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最近的空姐遇袭案跟杀害8名卫校女生的凶手有很大相似,犯案后两者都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生活长期的失控感让他们急于控制别人,表达力量,犯案后的无力感又让他们想要自戕以逃避现实。
我们常常提及人性,用有或无、多或少来形容,仿佛它有一个恒定的模式。
这也难怪,毕竟大部分人的“人性”都是类似的,于是我们习惯于称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为“没有人性”。
事实上,如我们将人性定义为人类生而自带的一些特质,如道德观、价值观,那它一定是流动且多样的。
甚至人性也许只是我们编造出来的概念——我们并没有什么共通的人性,只有相近或相远的特质。
我在看《心灵猎人》的同时正好在看一本书,叫“The Psychopath Test”。
作者是Jon Ronson,本职记者,书中他采访了很多从事研究、治疗心理变态者、及反社会人格的学者,以及被界定为心理变态的人们。
The Psychopath Test7.9Jon Ronson / 2011 / Riverhead Books通过这些采访他发现,在心理学中“Psychopath”或“心理变态者”和心理疾病不同——心理疾病就像感冒,只要对症下药,也许可以被治愈或恢复健康。
而心理变态不能。
这不是一种病症,更像是一种天生的残疾。
他们生来缺少某些能力,且无法被治愈。
在书中提到,界定一个精神变态者,最显著地特征就是lack of empathy,即缺乏同理心。
这不仅是指同情心,更是无法对别人的情绪和境遇感同身受的能力,无论喜悲。
于是因为从未体验过内疚,当他们杀人、犯罪或使他人痛苦就像我们顺手碾死一只蚂蚁,不会在心里掀起一丝波澜。
他们并不理解常人会有的情绪,于是他们像研究实验室的白鼠一样研究我们,并非常善于伪装这些情感。
只不过和我们不同,他们能恰到好处地表演喜怒哀乐,惟妙惟俏,只为达到他们的目的。
曾有一个实验,给正常人和心理变态者看一些非人道死亡的尸体图片,如肢解、毁容等,心理变态者几乎不会感到不适。
他们往往甚至表现出陶醉、享受,就像常人在看一本耐人寻味的小说。
甚至可以发现生理上,他们的大脑被这些图片激发的方式都和正常人不同。
然而这本书的重点其实不在于心理变态者的特征,而在于我们如何判定是否要给一个人贴上“心理变态”如此骇人听闻的标签。
书名提到的Psychopast Test是犯罪心理学家Robert Hare制定的Hare Psychopathy Checklist——试图用一张表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为心理变态。
而这张表常被滥用,让一些也许有一定程度的psychopathy,但不至危害他人的人们被限制自由。
这源于自诩”常人“的我们对这类人的惧怕:他们对我们的责骂或感化无动于衷,我们无法改变他们的天性,这就像劝一只有兽性的老虎当素食主义者一般可笑。
于是我们只能囚禁他们。
然而研究显示,100个人里边就有一个人可被判定为心理变态。
而金字塔尖上的CEO或领导人的比例比普通人高得多,为4%。
这恰恰证明,心理变态的一些特质和领导能力密切挂钩,而同理心究竟是否让领导作出最好的判断是有争议的,看过三体的你们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但话说回来,这也绝不能成为川普造墙的借口) 于是我们要宁可错杀、绝不放过,把他们都关在一起或扔在孤岛上?
至今我们还没有答案,但总而言之,心理变态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尺度的量值。
回到《心灵猎人》,Holden在最后几集陷入了一种神经质的偏执,他认为自己看透了人性,他开始将罪犯及身边的人归类整理,试图将他们像颜色不同的糖豆一样,放入自己贴好标签的文件夹。
“The Psychopath Test”书中提到了一个心理侧写师。
他一度因有如预言般猜中了多起案子的犯罪者特征而名声大噪,各地警察排着队请他帮忙为没有头绪的案件做心理侧写。
而在一起案件中,一位嫌疑人因和他形容的罪犯心理画像太过吻合而被逮捕,关了多年。
而真正的犯人却逍遥法外,还顺带再杀了几个人。
历史告诉我们,当我们开始试图将复杂的人性归类而无视那些灰色空间,那么它终将反噬。
十分期待第二季,相信其中会对此有所探究。
**安利Jon Ronson的TED演讲https://www.ted.com/talks/jon_ronson_strange_answers_to_the_psychopath_test/
那是迷人的七零年代。
离开始室内禁烟还有很多年,甚至在飞机中在高空中都可以抽烟。
犯罪模式有了变化。
之前警察发现凶杀案,都会去调查亲戚、朋友、同事等等,情杀仇杀,不管什么,都要找出个动机来。
就是这个年代开始,无动机的陌生人杀戮多了起来。
其实更早也有开膛手杰克这样的。
只是经济政治形势等的变化,导致七零年代开始连环杀手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如Ed Kemper所言,像他这样的人,北美不少于三十五个。
这种情况下,FBI出现了BSU,即Behavirol Science Unit。
喜欢《犯罪心理》的人都知道BAU,BSU就是它的前身。
Mind Hunter这部剧,就是讲它的开创和发展,中间种种不易困惑。
《犯罪心理》中每隔几分钟就出现的那些术语,serial killer, profile, stressor等等,都是这几个人定义并开始使用的。
不像《犯罪心理》,Mind Hunter不是每集一个案子,逢案必破,神乎其神的那种。
Mind Hunter甚至没有暴力的镜头,除了一些罪案现场照片。
第一季中最暴力的,大概就是杀死八个卫校学生的理查德-Speck把手中的鸟扔向风扇那一幕了。
第一个被访问的罪犯Ed Kemper,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样子,说话有条理,温和,有礼貌。
双男主都有枪,几乎每集都要看到他们拿出枪交给看守,然而一次都没有开过枪。
整部剧就是谈话,大段大段的对话。
然而看的时候仍然是睁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什么。
第一季一天追完,然而这剧值得一看再看。
第二季8月16号开播。
期待中。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
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
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经过学妹介绍,说这部剧开篇总提涂尔干。
作为一只学术狗,就抱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用三天时间看完了第一季。
想到一些问题,分享如下:1、算是《犯罪心理》的祖师爷了,喜欢这类纪实+学术+剧情的片子,某一学科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术语出现的背景故事很容易让有学术背景的人激动兴奋。
2、男主女友的社会学硕士背景、嬉皮装扮、甲壳虫汽车(大众mini van的灵感之一)、Pot、酒吧搭讪大谈学术(涂尔干)等等等等都是本学术烟酒生追剧的理由。
但是之后女友的出现只是辅线真的是印证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真理。
3、涂尔干不过片头有一个Bug, 既然酒吧偶遇的社会学女友提到了社会学和涂尔干,为什么不深入下去讲讲《自杀论》。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女友更应该推荐这本书给FBI男友啊。
毕竟整部剧开始的研究以及研究得以延续的动机就是暴力杀人犯的先天性&后天性的讨论,以及连环杀人犯的共同的(悲惨无爱的)家庭&社会经历,基本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原因去说明人的暴力的后天养成性,包括男主去学校跟小朋友分享其研究的部分结果呼吁小朋友能够举报身边有“being mean to animal”的小朋友。
也是在希望从小就能杜绝这一类犯罪的发生,及时预防和矫正。
所以,我提到《自杀论》,也是想说明这一点,涂尔干这本书中利用和男主类似的方法——采样分析法,也是想说明人的自杀行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
也是因此,开篇的女主要提到涂尔干和“偏差行为”。
这本书成书应该是在100多年前,涂尔干从社会本质的角度,揭示出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家们所忽略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
(collective conscience)以此出发,他开始讨论20世纪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理性的非理性基础。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集体良知尽管形式有所改变,但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并构成我们社会的隐性秩序。
可以验证其存在的,是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偏常(deviance)行为。
因为在这些行为中,社会秩序得到最鲜明的显现。
任何一种偏常行为,比如杀人、强奸、诈骗,被披露出来以后,会激起许多人的愤慨,尤其这些人的直接利益并没有被触及。
原因在于,这触犯的并非单个人的利益,而是集体良知本身。
人们因为普遍的共同仪式,比如遵守法律法规,而与社会产生与个人利益无涉,非理性的从属关系,遵守并维护形成的集体良知。
一旦仪式被破坏,就必须实施仪式惩罚恢复其纯洁性。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关注法庭审判,哪怕死刑对暴力犯罪并无多少威慑也要支持死刑的原因。
于公众之中,法律的惩罚主要体现的是仪式作用而非实践作用,将自己与某种仪式连接起来的人因而支持这仪式以维护内心的集体感情。
对偏常的研究,促使其深入对自杀的研究。
在他的巨著《自杀论》里,他利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
他秉承着这一原则:如果你想知道某事发生的原因,那么就去看“他在何种情境下发生的”,并将其与“何种情景下它不发生”作比较。
因而,他对许多观点进行正反对照和相互比较来进行解释。
可能编剧也有不提的理由,或者男主和女朋友深入讨论或者重回校园坚持学习,估计就会朝这个研究(即Nerd)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确实没有什么看点(学术的生活确实也很无聊,所以女票没什么故事成为辅线也是这个原因吧。
)。
自怨自艾脸o(╯□╰)o4、“厌女症”(misogyny)之前读一些关于美国的摇滚乐发展的书,看到这一名词和这一现象在社会文化中的深刻根源。
就觉得很好奇。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厌女症的表现,当然,这里的每个人部分性别。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标志着婴儿对自身认识的起点,这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
通过镜像,婴儿已经初次领会到一个完整的人体的能动性。
拉康将婴儿的镜像称为理想我(ideal-I),在此基础上形成婴儿的自我及自我意识。
自我与日后通过掌握语言而形成的主体是不同的。
自我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一个虚构的方向发展,自我永远是主体的一个异化和疏离的部分,而婴儿和镜像的关系构成想象的秩序。
既然所有的言辞都被大它/石祖/父亲的名义/法律——象征界的中心、语言的中心——所固定、所锚定,那么在落入象征界的某个位置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经过一个有性别标志的门廊。
女孩子的位置不同于男孩子的位置,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靠近石祖,虽然没有人是或者有石祖。
而主体,只是石祖——属于语言自身的结构——分配和支配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被象征秩序所分配和支配的对象。
只有服从了语言自身的规则——父亲的法律——才能进入象征界秩序。
然而女性难以完全认同男性的认识和规则,因此她们无法充分接受和内化这个象征秩序。
她们虽然也进入了这个秩序,并在秩序内受到压制。
在这个秩序内,女性得到的是男性的词语——男性气质的词语。
然而这些词语不能表达女性所感受到的一切,而只能表达男性的思想。
由于缺乏女性的词语,妇女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内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保持沉默,不可避免地陷入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空虚。
正如拉康认为的“她们只能留在象征秩序之外,超乎思想和词语”,因此她们是不可知的。
拉康甚至说:la femme n`existe pas.(女性是不存在的。
)女性的这种与象征秩序疏离的关系构成了负面意义投射的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男权社会,或者男性家长制社会中,男性的位置会影响一个人从婴儿阶段就开始的性别印象。
女人不如男人,女性的位置从一开始的意识之中就被贬低。
这种意识和印象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固和强化,就或成为一个人的性别评判的标准。
比如在家庭中,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女性处于弱势,甚至是被暴力对待,都会出现这样的印象。
所有在剧中出现的真实存在的暴力连环杀手,都处于一种成长过程中男性形象(父亲)缺失,女性形象(母亲)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正确引导(母爱)的家庭环境之中。
加之,女性如果又是用各种行为或者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苛责,诋毁,蔑视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导致男性(通常都是男性连环杀手)形成一种基于性别印象中男权固化的“厌女症”基础上的对于女性的进一步的仇恨和敌视。
不会处理成长之后的两性关系(如Ed Kemper),或者幻想对于女性的操控和拥有(如Jerome Brudos)等等。
目前的分析也是基于第一季中所有被分析的连环杀人犯的犯罪对象都是女性而有的一线感想,欢迎大家批评和讨论。
2025.3.18S1E1非常细节。
越轨与标签理论让人着迷,犯罪心理学是去探寻为什么犯罪,可以帮助cop减小搜索范围,确定罪犯。
男主霍顿真的是情商好低3.19S1E2 霍顿女朋友的妈妈识人很有意思,看女朋友的男朋友合不合格只看他和他妈妈的关系,这很有意思。
这集继续强化标签理论,童年的心理创伤真的是影响人的一生,难以消磨。
S1E3和罪犯成了好朋友,以此交流一些案件,受到不少启发。
剪辑真的是一流,用很有节奏感的音乐让整部剧有一种多元的感觉2025.3.19S1E4 较沉闷,节奏较慢,这种一直都是文戏的犯罪剧也有吸引人的点,通过和罪犯的对话来分析,很细节,节奏较慢,但是非常细节,让人很喜欢。
质感也很棒。
最后三人组在电梯中一起笑让人感觉组队成功,不错2025.3.21S1E5 这集的审问很有意思,不断去击溃受审者的心理防线2025.3.22S1E6 通过进行时理清楚了如何犯罪的,这真的是太有意思了,温蒂博士是les,比尔夫妻不太合,霍顿和女友也有些问题,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这部剧质感真的无敌,打光无敌,声音质感几乎是我看过最棒的。
2025.3.22S1E7 非常深入的一集,比尔的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探讨父母与精神疾病,也算是一条线了。
变态是真变态2025.3.22S1E8 霍顿受到的打击太大了,情感受挫并且想帮助老师们但是无能为力。
把理论放到实际中还是需要不断实践的2025.3.22S1E9 最后探员将录音带送给调查小组,这下完蛋了。
很显然,对于罪犯的调查还是需要一个规范,程序正义2025.3.22S1E10 霍顿和别人两人审犯人时候两人的犯罪侧写看着真的很爽,不断抽丝剥茧,打碎罪犯的最后心理防线。
最后的慌张是被影响的结果,高压,杀人,失意,很不幸
Netflix的《Mindhunter》是根据前FBI探员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而改编的。
剧集和书本在情节上略有不同。
但是剧中和书里着重讲到犯人Edmund Kemper。
他是Douglas在事业初期所采访的第一个连环杀手。
年轻的Douglas彼时在FBI的行为科学部任职。
当时困惑他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罪犯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whether criminals are born or made)。
通过和Ed的对话,Douglas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Douglas称Ed为他所见过最聪明的犯人,对暴力犯罪有很深刻的见解。
Edmund Emil Kemper III暗黑的童年Ed 全名 Edmund Emil Kemper III,1948年12月18日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
Ed出生时体重6公斤,4岁时候就比同龄人高一个头。
他远比同年龄的人聪明,智商高达145。
父亲Kemper II 是二战退伍老兵,曾参与原子弹试验。
他对妻子,Ed的母亲Clarnell,的评价是“和与Clarnell共同生活相比,二战时期的那些自杀任务和战后的原子弹试验根本算不了什么。
” 父母常年不合,经常吵架,最终在Ed9岁时离婚。
Ed从小就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症状,比如虐待动物。
他曾经活埋过一只猫;猫咪死亡之后,Ed把它挖出来肢解,并把猫头砍下,那时他才10岁;继而欺骗家里人而编造关于猫的谎言,他曾为此而沾沾自喜。
过了3年,他把家里的另一只猫杀了,原因是他觉得这只猫更喜欢他妹妹。
Ed把猫肢解后,把残肢放在壁橱里,直到最后被他妈妈发现。
Ed把妹妹玩偶的手脚脑袋都拧下来,来排练他的宗教仪式。
有一次他妹妹取笑他,为什么不去吻自己的老师。
Ed说,“如果我要吻她,我将不得不在吻之前就杀死她。
”二年级的时候,他曾经把父亲的刺刀别在腰间,偷偷溜出自己家,潜入老师家后院,趴在窗台上偷窥老师。
他最喜欢的玩游戏是“毒气室”和“电椅”。
他让妹妹把自己绑在椅子上,挣扎着倒在地上,假装自己在毒气室或者电椅上慢慢死去。
不过,他的确有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一次是妹妹把他推向急驶的列车,另一次是妹妹把他推入深水区,Ed差点因此而溺毙。
疯子样的母亲Ed和父亲的关系较亲密。
但是父母离婚后,Ed只能跟随母亲Clarnell生活。
Clarnell是个神经质并有很强控制欲的酒鬼。
Ed和母亲关系非常恶劣,Clarnell经常鄙夷羞辱谩骂 他,Ed则形容她是一个“病态狂怒的女人”。
因为Ed体形比同龄人高大许多(15岁时候身高已经1.93米),Calnell讥讽他是个怪物。
Clarnell还把Ed赶到地下室去睡觉,并锁上门。
原因是她认为Ed可能会强暴他的妹妹们。
然而 小Ed却在惊恐中渡过许多不眠之夜。
她经常对Ed说,看到Ed就想起Ed的父亲,没有女人会喜欢Ed的。
后来有人推测,Ed母亲可能患有边界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第一次杀人14岁那年,Ed离家出走去找他在洛杉矶的父亲。
他父亲此时已经再婚。
在和父亲生活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他被送去爷爷奶奶家。
Ed不喜欢和老人住在一起,一个原因是住处在远离城市的农村,Ed感到非常的寂寞与孤独。
第二个原因是依旧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为奶奶和他母亲一样,都是有强烈占有欲支配欲的女人。
这使得Ed把对母亲的仇恨投射到他奶奶身上。
1964年8月27日,在一次与奶奶的争吵之后,他拿出猎枪打死了自己的奶奶。
同日,Ed枪杀了买东西刚刚回家毫不知情的爷爷。
事后他和警察说,“只是想体会下杀死奶奶的感觉”,“不想让爷爷知道自己的老婆已经死了”。
当时的Ed只有15岁。
精神病医院之后Ed被法院的精神病医师诊断为“妄想型精神分裂症”(paranoid schizophrenia),被关入精神病医院治疗。
不过,当地加州青少年惩戒所的精神病学家和社工们则强烈反对这个诊断。
他们提呈的报告称,Ed“没有妄想,没有幻觉,没有思维混乱,IQ高达136.” 在重新进行诊断后,Ed还是被投入精神病医院监禁并接受治疗。
在狱中他是模范犯人,被培养成精神病医生的助手,来监管对狱友的精神状态的测试。
他曾经为发展一份评估精神状态的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正因为有此类经历,Ed能够深入了解精神测试的方法和原理;当他因为各种原因被要求测试精神状态的时候,他能够用这些知识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测试结果。
与精神病医师共同工作的另一个负面效应是,Ed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性侵罪犯,从他们口中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为了毁灭证据,性侵之后必须杀死被害人。
出狱之后1969年12月18日,Ed被假释出狱。
这天正好是他的生日。
出狱之后的他不得不再次和母亲居住在一起。
这时候,Ed母亲Clarnell的第三次婚姻刚刚破裂。
1972年11月,Ed的青少年犯罪记录被永久销毁了。
因为在出狱之后的例行随访中,他的精神病医生认定Ed已经完全康复,他把Ed称为“a very well adjusted young man who had initiative, intelligence and who was free of any psychiatric illnesses”。
连环杀人Ed再次杀人始于1972年。
从1972年5月到1973年4月的11个月里,他杀害了5名女大学生,一名高中女生,Ed的母亲Clarnell, 和Clarnell的一位好友(手段残忍,过程血腥,按下不表)。
1973年4月20日,在杀害并肢解母亲及其朋友的当天,Ed向警察自首。
审判1973年5月7日,Ed被控八项一级谋杀罪。
Ed在交代案情时表现出清晰的条理和思路,所以他的律师只有一个选择:以精神障碍为缘由进行辩护。
Ed在狱中曾经2次企图自杀,都被救回。
1973年10月23日审判开始,3位法庭指定的精神病学家一致认为Ed在法律上是神智健全的正常人。
在11月1日的自我辩护中,Ed站在6男6女组成的陪审团面前讲演,试图说服陪审团:他在行凶当时是神智不清的,行凶理由都是些头脑混乱的人才会想得出的。
1973年11月8日,陪审团宣布Ed是神智清晰的健全人,必须为自己的罪行负责,所有罪名成立。
Ed当即对主审法官说要求死刑,而且是"Death by torture."(折磨致死)。
但是鉴于当时美国最高法院刚刚修改了关于死刑的法律,Ed的8个罪名分别被判处7年至终身监禁。
至此,Ed开始在California Medical Facility服刑并接受医学观察。
当年出庭受审狱中服刑Ed在狱中表现良好,被誉为模范标兵。
于是他被要求负责制定时间表,安排其他犯人进行精神病学检查。
他还为盲人录制各种有声读物。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至1987年,Ed已经录制完成5000小时的有声书,他的名字印刷于其中数百本有声资料的封面。
Ed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访谈会,包括1982年参与录制纪录片《美国杀手》,1984年的纪录片《无明确动机的谋杀者》。
对他的访谈有助于人们了解暴力犯罪连环杀人的本质和杀手的心路历程。
Ed自己认为,司法当局通过对他的访谈防止了相当一部分与他类似的边缘人走向杀手的可能。
在纪录片《无明确动机的谋杀者》的最后一部分里,Ed告诫说:有那么一些人正在观看此片的,我是指想杀人但还没有付诸于行动,内心充满愤怒,却对于是否杀人还摇摆不定。
他们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信任彼此并坐下好好交谈。
谈谈自己的想法不是犯罪,有想法也不是犯罪。
但是做这些事那就不仅仅是犯罪,而且是相当可怕的事儿:一旦恶魔开始接管你的灵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退出,而且很难停下。
“
《Mindhunter》剧照Douglas眼中的EdEd是Douglas所访谈的第一个连环杀人犯。
初见Ed, Douglas就觉得他是个庞然大物:Ed一定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打倒他和他的同伴。
没交流多久,Douglas就认定Ed远比他们聪明。
囚犯档案显示,Ed的智商是145. 他曾经花了好长时间坐在那里思考自己的人生与犯罪经过,然后打开话匣子与这两位FBI探员侃侃而谈。
他的态度不亢不卑从容镇定,语气轻柔,叙事有条有理。
事实上,Douglas发现一旦Ed开始讲自己的事情,他和搭档基本插不上什么话。
有几次讲到他和母亲同住同时还得接受精神病治疗,Ed这才冒出点哭音。
Douglas认为家庭不和,父爱缺失,母亲强势,导致Ed的悲惨童年。
而童年时候的Ed感受不到任何关爱是造成Ed之后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Ed告诉Douglas,他被母亲关在地下室造成了自身退缩冷漠的个性,地下室其实和牢笼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他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依旧会被母亲赶入这又黑又脏的地下室。
然后他的敌意与仇恨便在这黑暗中滋长蔓延。
Ed曾经好几次在夜晚拿着榔头,蹑手蹑脚的潜入母亲的房间,幻想着杀死这个妇人,却一直没有下手。
直到他杀死第六个人之后,Ed才真正的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
可是,Douglas发现Ed的母亲Clarnell在同事和学生当中很受欢迎。
她当时是大学里的一个秘书。
周围的人都形容Clarnell是个敏感细致周到的人,你若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她倾诉。
但是在母亲眼里,Ed是个怪物。
Clarnell常对Ed说所有的人都比他好,他配不上任何的女大学生。
在这样言语的持续攻击下,Ed终于下定决心,用他的方法来完成母亲的这个期望:1972年5月,Ed开车兜风时搭讪上了2名女大学生,先杀再奸后肢解。
Douglas写道,Ed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来说明罪犯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Ed有惊人的心理素质。
有一次Ed的车和前车追尾,这时候他的后备厢里还藏有2具尸体。
赶来的警察后来回忆说,Ed彬彬有礼,他只是开了张警告单(warnning)就让Ed走了。
Ed叙述此事时面无表情冷静的说道,如果那位警官想搜查他的后备厢的话,他会把那警察给当场干掉。
还有一次,他开车经过一所大学时被一位校警拦住。
当时车上有两具尸体,二位女生都是被枪击致死的。
Ed用毛毯把她们裹了起来,只露出颈部及头部。
Ed平静而略带尴尬的对那位校警说,这两女生喝醉了,我现在送她们回家。
还有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Ed让一位母亲和她十几岁的孩子搭自己的车,在驶离女子家门的时候,通过后视镜Ed发现女子的丈夫正在记录他的车牌号码。
Ed旋即终止自己的绑架杀人计划,把这对母子送到她们要去的目的地。
Ed相当的聪明。
他曾经在监狱里监管过犯人的精神病学测试。
他知道很多稀奇古怪的专业词语。
在Douglas面前,Ed能够用内行人的眼光来分析自己的行为。
Ed谈到,有位漂亮姑娘站在路边。
他把车停下,一边看表一边问姑娘去哪儿。
这给姑娘一种暗示:她是在和一个非常忙的人在对话,姑娘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是不是上车。
通过几年的接触,Douglas不得不承认他有点喜欢Ed。
他认为Ed是个友善,开放,敏感,幽默的人。
狱中放弃假释Ed的第一次假释听证会安排在1979年,假释请求被拒绝了。
此后接连3年的假释要求都被驳回。
在1985,1988,1991,1994,1997,2002,2007,2012年的听证会上,Ed放弃了假释的申请,他告诉假释审查委员会他已经不再适合融入当前的社会了。
2016年2月,检察官Scott Currey对媒体说,Ed相信没有人会同意他假释,他很高兴将在监狱终老一生;Ed还说,他没有兴趣参加2017年的假释听证会。
2017年,Edmund Emil Kemper III 正好68岁。
(此文原创,所有信息采编自维基百科和 John E. Douglas 和Mark Olshaker所著的“Mind Hunter: 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当现在的犯罪探案剧,都在追随快节奏刺激推理,或是用着根本和探案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这部剧就有着密集的对话,扎实的镜头,如果说在现在探案剧是为了让你有极强的紧张,或是推理夹杂刺激的动作场面的话,那么它则是用着冰冷的基调与调色,来讲述着,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各种各样让人惊奇的推理 ,有的只不过是极其写实冰冷的事实。
看下來討論區里太多說Wendy傻逼,男主女友愛KY,戲裡面大家都不理解男主角一個如此先鋒如此睿智的人物,真是希望坎伯可以用力地真誠地給這些深深代入角色的朋友們一個愛的抱抱。
說回來芬奇這部戲一如既往地好看,鏡頭調動能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沉浸在戲裡面,角色塑造也簡直是太棒了!
每一個角色都是豐滿的,變化的,成長的,不存在單調紙片一樣的人物。
Wendy理智學術,一心只是為了想要最終目標,但是在說到少數人群的取向時會開始有情緒的反擊(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學科允許她去理解所有人所有她覺得戀腳癖和罪犯心理不是同一件事);Bill上班下班穿著完全不同風格的衣服,家庭和工作一直分得很開,所以他也是最避諱把自己沉浸進去,也使得他能使用經驗去客觀地旁觀,不去過度地和罪犯同理;Holden好奇、上進、專注,求知慾非常強,作為主角他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豐滿有層次了,從開始很怕生畏手畏腳但是因為想要求得認同的慾望太旺盛了所以能走上這條路,到後來不斷驗證和成功使得他從工作到生活都變得自信最後甚至是徹底的自大起來。
尤其是最後一集,小喬的表演細節完全表現出了男主角的膨脹,他已經變了,他認為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這件事已經完全地走上了軌道。
在和Wendy的電梯戲里他的緊張還是看得出來,他是很認同Wendy這個人的,但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不對?
可以說是非常天真的一個男主了。
這使得結尾那場和Kemper見面的戲真是炸裂好看,當Holden終於真實的接觸到一個變態殺手的實體,一個死神的俯視,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奪取他生命的場景,他的現實也崩塌了,他的天真在Kemper擁抱他的那個瞬間就被殺死了。
他是難以在心理上去和這樣的力量去較量的,之前那麼輕易只不過是因為他一直像個吉祥物一樣被Wendy和Bill還有地方警察們保護著,他不是第一手去接觸的人,他比起一個FBI更像個學生,一個剛剛嘗到甜頭就以為自己摘到了牛頓蘋果了的學生。
你們要是到生活裡去看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剛剛有點成績就很嗨的傢伙,比如領導欣賞多兩次就瞎指揮的同事,太多了,但是真正的天才有幾個呢?
Holden不經歷Kemper的擁抱,他也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一個天才嗎?
還是會成為覺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懷才不遇的FBI老醉鬼?
‘ how do we get ahead of crazy, if we don't know how crazy thinks.' 当比尔和霍顿面对上司对他们访问变态杀手的意义的质疑时,这句话显然有很有说服力。
这部设定在1977年的电视剧是以FBI犯罪心理分析的祖师级人物为原型,看着他们从和变态杀手的谈话中归类分析,从无到有建立一套系统,然后再实践运用到破案的过程,让这种犯罪片有了一种新鲜的角度,而近乎学术性的分析,能给人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感。
这种变态杀手的题材让拍过《七宗罪》和《十二宫杀手》的大卫.芬奇来执导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这次他执导了第1.2.9.10集,呈现了很显著的个人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标志性的阴沉灰暗的冷色调,而且第一集就是罪犯爆头,血奖和脑浆齐飞的刺激场面,不过后面都是以谈话为主,需要你用想象力在脑中重现对话中描述的血腥场面,个人觉得这种更为恐怖。
我看这部剧,需要丢开以前看过的许多犯罪剧,清空脑袋从一个处于混沌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探索,不然就会发现根据以往的复杂案情的观影经验所积累的知识,会很不屑这帮什么都不懂的家伙。
主人公们都处于这样一个年代,在这里‘连环杀手’这个词还没有被定义。
变态杀手的犯罪动机在没有分析系统的支持下,处于黑洞状态。
好像几千年的历史纪录以来,人们犯罪都是有明显动机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看到人们犯罪的动机非常明确,报杀父之仇,争夺权力,嫉妒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
然而犯罪模式开始改变,从熟人之间有原因的行为能变成陌生人之间没有来由的恶行。
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正处于混乱时期,越战,水门世界,世界规则不再清晰,人们的认知也重大变化。
连环杀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当时警察都认为犯罪时天生的,并没有人关心问一下为什么?
当时的敏感的‘偏差术语’ 比如fuck shit ,还是pussy, 而现在成了总统的更衣室轻松谈资。
前面两集入戏比较慢,但看完一季觉得前面的铺垫长是合理的,因为可能会拍很长的系列吧,第二季在第一季还没播之前就被订购了。
该剧中的人物性格丰富有趣。
比尔是经验丰富的老探员,算是正常人的代表,代表了对于事物正常的看法,可以和普通人更好地沟通,可以弥补霍顿社交上的不足。
卡尔博士有丰富的学术知识,通过理论知识让他们的工作更合理、系统化。
经常能提出有趣的论点。
比如大企业的老板也都是精神变态者,和变态杀手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只是企业老板有不同的倾向而已,我想大卫芬奇在《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尔挺符合这种特征的。
能当上美国总统的都是反社会人格,感觉trump很符合这一点。
带深度眼镜的大块头肯培是里面最有魅力的一个变态杀手,他侃侃而谈,非常冷静有条理。
聪明好学,解剖知识丰富,而且能客观地自我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霍顿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有精神变态的特质,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对罪犯畸形变态的犯罪行为描述在情绪上免疫。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转变,从好奇求知的态度开始,慢慢从自信走向自负。
在最后一集他面对调查人员能自负到说出“the only mistake I made is ever doubting myself.”而在肯培的病房里,当近距离面对死亡而完全崩溃,质疑的声音在脑中里涌现。
Jonathan Groff把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棒,把他的神经质的执着,热情,自负都表现地非常好。
可惜的是每次片头出现的,看上去像重量级罪犯的人最后还是没有透露一点线索,而下一季要等一年,让人抓狂。
大卫芬奇真是命好 能有这么多变态剧本 然后还拍得这么谜之节奏。。。两个女主颜值真是成谜 分别都可以当男主的妈了
前半不错,后半开始磨叨个没完,一季弃。
仅看了芬奇的前两集。
虽然期间看睡着了无数次,但真的挺有看头的。
此剧并没有很吸引
不好看,严重过誉了
所谓天真,可能是种自以为能够从现实中抽离的理性...
不是大家都爱看的那种剧。对犯罪行为学感兴趣的必看。
没什么真正有悬疑感的剧情,还特别话痨。里面的罪犯精神分析现在是个读书看报的都懂
喜欢很多沉默及留白的地方
实话说最早是因为安娜来看的。但显然她不是最重要的看点。故事不急不缓,对未来(也就是当下)的影响力越来越深、越来越细致,很有看头,这不是冷血式的非虚构好奇心,而是前瞻性的研究。看这剧的时候你必须记住,我们现在司空见惯的想法在七十年代甚至不是人尽皆知的!
为了剧中的非典型女友加一星,其实和男主这个小受眼神很配啊- -男主快放飞自我,太求控制感会变成连环杀人犯的。。。
看完了 评分虚高
剧版《十二宫》,并非常规意义上的侦探剧,几乎完全就是靠着俩犯罪心理学专家之间的聊天以及同联邦罪犯们的对话来展开对犯罪动机的调查和追溯,更侧重于心理分析,不开挂重写实,整部剧质感很好,完全照着电影的拍法,但故事节奏偏缓慢,少了一些情节的爆点,总让人感觉很平淡,总体不如《真探》
问:大卫芬奇的作品和发电量不足的北朝鲜冬天有什么共同点?答:室内灯光永远不足,室外光线永远阴沉,人物基本不苟言笑,禁欲系的灰暗氛围,静水深流的死亡主题,一个日渐黑化扭曲的男主。
男主holden最后变得自大,他自己也说不清和变态杀手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朋友。当你用同理心靠近变态杀手的时候,看似免疫的holden其实也在被杀手的思维、性情所影响。看似受到了压力的bill才是正常的,在一个正常人的善恶观、同理心下感受到了来自变态冷酷话语的反感与不适。而女博士wendy可能因为没有直接接触犯人,一直保持冷静客观。第一次真正明白“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的意思。
交織無法分割的主副線,每個角色不斷推進的性格變化,時刻流動的演員與兇手間關係,統統打破了所謂套路和常理,打破了所謂正邪也打破了所謂的正邪難分,所謂黑白角力。美劇罪案實驗新拍法,也遠遠比十二宮更加複雜與不同。每一集時長不定,精緻的不規則敘事。而國產劇還覺得自己良心?
我最爱的一类犯罪剧,没有开挂神探和刺激剧情,而是阐述人究竟如何对待无法理解的事物。它将原作案例纪实全部按合理的虚构故事线重组,完全符合逻辑。台词极还原,氛围和角色却是自己的,从原点出发一路狂奔,直到深渊回以凝视。除此之外,场景时代感和镜头切换的美感也使我惊叹。我所见最好的改编作。
看到第1集15分曾经弃掉一个月,抓起来再看,翻过这个门槛就欲罢不能了,一口气追完。犯罪心理类型的剧很多,这部找到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切入,让人站立在现今与上世纪两个时代的视角去审视这门学科是怎么一点点艰难建立起来的。台词写得太凝练,与杀人狂对峙时的心理张力、过招的细腻和犀利,如临其境。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