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吐槽一下这片子的名字,一眼看去还以为是翻拍的阿莫多瓦的《关于我母亲的一切》,结果纯粹蹭热度,实际上是翻拍韩国的《世界上最美的离别》,为此专门去看了看原片,看完只想说,同一个故事,怎么就能拍得这么差??
1.关于表演徐帆的表演我认为是浮夸的,是失真的,我甚至想不出她为何要如此表演,让她一个初中地理老师的身份演绎出幼儿园老师的模样。
她表演得很用劲、很累,我看着也很累。
面对自己成年的女儿,依旧夹着嗓子用逗小孩子的语气开一些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的玩笑。
2.关于母女设定看电影的时候在想,我到底看的这是个什么年龄层段的电影。
这个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活似如青春期一样叛逆,在母亲的退休宴上演奏一首钢琴曲都扭捏成那样,餐桌上推女儿上台的样子,真是像极了倔强的幼儿园小朋友。
但一想,她怎么也是深思熟虑过要和已婚男人在一起的成年人了。
但是不一会儿,看见女儿又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两个人在被子里说着悄悄话:“妈妈你好香啊”,又让我不禁怀疑起这个角色的年龄设定。
母亲干涉女儿感情线,导致女儿生气这件事,女儿与母亲最后的和解也处理得相当草率,仅仅是因为母亲的重病让女儿心存愧疚。
非常奇怪地气着气着就变成了气母亲什么事都要操心以后自己一个人怎么办……导演非常自大的就把母亲做的这件事放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认为不需要征求女儿的和解就可以和解。
从这个角度出发,其实全片都处在同样的逻辑中,包括母亲很多不尊重女儿隐私的行为,手机定位等(btw这母亲太厉害了,什么高科技手机定位给我也来一打)。
而在这种语境下,女儿最后的选择就更是让人吐血了,这得是什么年代的设定才能在这毫无铺垫的情况下让女承母业,真就母亲主题的电影母亲最大呗。
影片结束后还不忘加一句“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怕观众看不出来这是女儿“想要的生活”。
这也是与韩版的一个差异所在,韩版中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而这版为其增加了一条职业(梦想)线,出发点其实是好的,可惜被用得稀烂。
顺便吐槽退休会上全场暂停(包括黑社会),所有人看着妈妈看电视里的科考报道,过于魔幻。
3.关于舅舅线设定舅舅这条线也是同样的逻辑,前期跟个黑社会一样翻脸不认人,对他这个姐姐毫无好感,电影里一开始给出的理由是季佩珍把老房子给卖了却不把钱给他,对于这个嗜财如命的人来说,她这个姐姐可以说是死了也不应该在乎的,诚然姐姐把卖了老宅的钱给了季佩奇的老婆,但季佩奇当时在麻将馆并不知道这件事,所以季佩奇是被女儿的一段话就说服然后与季佩珍和解的,真的不知道编剧在写什么。
而在韩版里的舅舅人物性格立体得多,包括其妻子。
看这版的时候我真的多次疑惑为什么还不离婚!
季佩珍说什么他其实心眼不坏的时候我一脸黑人问号脸。
这种人渣不离婚留着过年吗?
(真的过年了)而韩版里的一个设置是其妻不能生育,且舅舅虽然爱钱但也是真心爱她的,不嫌弃她,这让一切都合理了许多。
而这版里非但没有这层原因,舅舅对妻子的爱也被编剧一并删掉了。
4.与韩版的其他不同另外,原版中的婆媳关系是更加矛盾冲突的,没有这版这么平和;以及父亲也比原版中关心妻子得多。
这种处理下的情节固然更加“和谐”,但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原版中的家庭悲剧性。
母亲的癌症本不仅仅是天灾,更是家庭悲剧的人祸,而这层社会意义也被编剧抹去了。
5.方言问题再有就是这两年的电影真是有蜜汁方言情结。
刘玫这个室友也是原版中所不存在的,我姑且不认为编剧是为了方言加的这个角色。
硬是安排一个四川火锅老板我认了,你要四川人说四川话我也认了,刘玫在医院还好好的怎么和季佩珍吃起火锅来就莫名其妙开始说四川话了呢?
季佩珍个青岛人,怎么就也用四川话说起来了呢??
求求各位导演不要把方言的好感都造完了。
6.最后吐槽最后吐槽一下影片中的心灵鸡汤,一句接一句,特别是女儿在一直导航的情况下不断走错路时,母亲一句:“人生也是这样啊,叉路口很多,错了不要紧,回到正道上就行了”真是让人一口老血,真可谓见缝插针。
你妈给你发微信基本用语音,一言不合就打视频,你不太想继续聊了假装没信号按掉,结果她可能再打一个过来。
视频的时候极其喜欢观察你脸部的微小变化,比如最近是不是瘦了一点黑了一点,然后无论如何永远要你好好吃饭,让你最好自己做饭别吃外卖。
进屋永远不敲门,说了八百遍也没用。
一进屋就非得把窗帘都打开,问你屋里乌漆墨黑的有什么意思人得见太阳。
喜欢通过观察你抱着手机微信聊天的表情来推测你和谁聊,观察不明白了直接走到你后面看你聊天,你说她不尊重人隐私,她说一家人要什么隐私你是她生的。
亲戚朋友聚会时特别爱跟别人炫耀你,看见朋友的孩子都会建议你赶紧加个微信,年轻人要多交流交流。
永远觉得老家的东西最好,从老家过来恨不得把锅都搬上,觉得大城市的菜啊肉啊蒜头啊芹菜啊都不如家里的有滋味。
做饭也不肯含糊,做这个菜那个肉要放什么调料那是少几滴都不肯将就,因为她觉得你吃了她做的菜长肉肉长胖胖那是她最有面子的事儿。
不知道她们那一代人为何永远那么阳光乐观充满希望,觉得你走偏了道立马走回来就可以,自暴自弃过了然后给点阳光就灿烂了,觉得年轻一代无往不至。
她会要求你哪怕受挫也永远充满希望向前冲, 如果你一蹶不振了她则会怀疑她自己,她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小时候不这样的啊!
爱翻垃圾桶,你丢掉的每一样东西只有过了她的眼才能丢掉,陌生的东西你得解释解释哪来的,因为她要把一切都搞得明明白白。
看完这片我想着该好好孝顺我妈,不完全理解她,但知道她不容易,也许这两周我可以做到。
小长假,如果你想带妈妈去看部电影,推荐你这一部——《关于我妈的一切》。
原因有三:1, 这是一部难得的以中老年女性生活经历为题材的电影,又是母女亲情的主题,很容易让我们与妈妈产生共鸣。
2, 电影中的母亲,因为长期为家庭付出,疏忽了身体上的病痛、延误治疗,最终患上不治之症——活生生的悲惨案例摆在那儿,要比我们平时对父母磨破嘴皮子的叮嘱发人深省得多:看看~你想像她一样吗?
不想的话,那就不要忽视身体上的小毛病,有病就得看,难受不要忍着,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避免后悔莫及~3, 这或许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和妈妈一起哭、一起笑,在电影散场后,可以拿影片中的一些话题做引子——比如工作、比如婚恋、比如在异乡的生活、比如父母年轻时的经历……好好地聊一次。
母亲大概是我们所有人的痛点,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母亲,一旦失去了,都是会痛苦的,她是我们来到这世上最初的联结,失去母亲是所有人的内在恐惧。
而这部电影,就是以一个女儿的视角,记录妈妈从患病到离去的过程。
电影中的母亲由徐帆饰演。
说来讽刺,虽然片名叫《关于我妈的一切》,但直到母亲的生命即将走至尽头,影片中的女儿李小美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妈妈,而徐帆饰演的母亲季佩珍也才真正意识到,她的女儿李小美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
这像极了现实中我们与妈妈之间的关系,不是吗?
我们与父母本应是这世上最亲近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往往充满隔阂与误解。
在我们眼中,父母往往固执而迂腐,永远不了解我们在想什么,但事实是,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韧得多。
印象深刻的是,在妈妈的揭露下,李小美发现男友一直在欺骗自己,情绪激动开车走错路,差点儿撞上桥洞里的石柱子,终于忍不住崩溃,下车和已身患绝症的妈妈大吵:“你能不能别再管我?!
你知不知道我来北京就是为了躲开你?!
”身为母亲的季佩珍一脸难以置信:“你留在北京不是因为你喜欢这座城市、喜欢你的工作吗?
”女儿撕心裂肺地怒吼:“不是!!
我不喜欢这份工作!!
我只是在得过且过!!
”季佩珍不相信,她觉得女儿在说气话——她的女儿从小就那么优秀,怎么可能没有目标、怎么可能得过且过呢??
女儿李小美却歇斯底里、气急败坏地对着妈妈跳脚:“我就是这么没用!!
我根本就不优秀!!
我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面对女儿发狂似的哭喊,季佩珍懵了,在她长久的认知中,她的女儿绝非如此——在她心中,女儿毋庸置疑的优秀、出色,配得上最光鲜的工作和完满的爱情。
面对女儿的自暴自弃、自怨自哀,季佩珍失神了,但在确认这已既成事实后,却也能迅速回神,向懦弱无力的女儿发出命令:“别哭了!
站起来!
”然后从刚才的副驾换到驾驶位,娴熟地开车带女儿回家——而在几分钟前,她在女儿面前还是一位虚弱的、需要照料的重病中的母亲。
大概,身为母亲,她们早已习惯了在多种身份与人格之间相互转换了吧?
无论是面对糟糕的工作、混乱的感情还是把车稀里糊涂开进死胡同,在女儿手足无措、迷茫无助时,身为妈妈的季佩珍都在努力地想要帮助女儿李小美走出困境——尽管女儿对她的管束不但不领情,甚至充满愤恨。
“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
”是女儿李小美对妈妈季佩珍最常使用的指责,在她心中,母亲对她的控制欲早已令她发狂。
而这一切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在我们成年后,往往会因为忙于学业或工作与父母渐行渐远,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成为了父母家中的客人,甚至与我们的至亲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去关心他们,也不知道如何让父母了解真正的我们。
片中的女儿小美,北漂多年,作为节目编导,听着光鲜,却其实一直在团队里打杂儿、背锅。
虽然在妈妈面前脾气暴戾,但在工作中面对艺人的脸色和导演的呼来喝去,李小美完全不敢表露出一丝一毫的不满,和公司里的前辈谈恋爱,对方却有老婆孩子,自己只是一个见不得光的“小三儿”……这些,都是远离家乡的她绝不会也不能让母亲知道的真实现状。
而她的母亲季佩珍却对女儿李小美充满自豪。
身为地理老师的季佩珍,在自己的退休宴上,甚至特意让同事找来一架钢琴,让女儿当场献技。
而当同事们纷纷恭维她的女儿是“天之骄女”时,季佩珍更是含笑默认——在她的心中,女儿工作光鲜、多才多艺、在北京工作,符合她对优秀的一切定义,如果说稍有瑕疵,那就是还没有恋爱,所以她特意攒了个退休宴,想把同事家优秀的男孩子们聚在一起让女儿一起见见……对于母亲的一番苦心,李小美是极其厌烦与排斥的。
影片中有一处情节令人感慨万千。
为了和有家室的男友旅行,女儿小美原本决定假期不回家看父母,但因为男友的爽约却又临时回家,这让还在医院检查的母亲欣喜若狂,做到一半的检查也不做了,就想赶紧去火车站接女儿。
但,回到家才待了一天,因为感情受挫,六神无主的小美就和对自己关心过度的母亲产生了争执,一言不合就开始板着脸收拾东西、拉着箱子回北京——这种想回就回、想走就走的态度,既是怄气,又是对母亲的惩罚,女儿在用行动反抗着母亲的束缚:你是控制不了我的,只要你让我不舒服,我就可以随时离开你,让你拿我毫无办法!
争吵后躲在厨房收拾家务的母亲季佩珍,对女儿的离开装作不在意,镜头一转,脸上却写满了对女儿的不舍与放心不下——她深知,除了装作无动于衷,她对女儿的忤逆已没有任何回击之力,在与女儿的争执中,她早已毫无胜算。
此情此景场景,像极了我们日常与父母的争吵。
在与孩子的争执中,即使与儿女吵赢了,身为父母的一方也仍是输家。
无论在任何时代,父母与儿女之间总是会存在代沟的,一代又一代,无一例外,或许,这也是命运轮回的一种形式吧?
在电影中,季佩珍虽然只有李小美一个女儿,但在我看来,她还充当着另外两个人的母亲——她的婆婆和弟弟。
由于忙于照顾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婆婆,季佩珍疏忽了自己身体上的病痛,待发现时,即使是北京的名医也再无回天之力。
而令人感慨万千的是,在季佩珍的多个奉献对象中,早已神智不清的婆婆反而是最依赖她、最听她话的一个。
大概,只有在人返老还童、对生活只剩下最基本的依恋与生理需求的时候,才会享受于他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呵护——就像我们小时候,都是深深依恋着我们的父母的,这份纯粹的情感中曾经不掺杂任何杂质,直到我们逐渐长大,才开始对他们渐渐爱恨交织……与此产生鲜明对比的,是季佩珍的女儿和弟弟,作为头脑清醒的成年人,他们都对季佩珍对自己的管束烦不胜烦,甚至恨之入骨。
已身患重病的季佩珍在医院治疗时,由于病痛的折磨昼夜难眠,只好掏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女儿的名字聊以自慰,同时写下的,还有她弟弟季佩奇的名字——这是两个她至死都放心不下的人。
由于她曾经亲自报警把弟弟送入戒毒所,致使弟弟对她恨之入骨,戒毒后仍然沉迷于赌博、整日游手好闲,但身为姐姐的季佩珍却依然像老母亲一样照顾、贴补着弟弟、弟媳,原因只有一个:弟弟曾是她一手带大的。
季佩珍身上这种奉献型的人格,很真实、很普遍,却并不值得提倡。
不禁想起上《儿童心理治疗》时老师讲的一段话:“每个家长在孩子幼年初学走路时都害怕孩子会跌倒、会受伤,所以格外加强防范、关注保护,殊不知,如果想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就必须让孩子先学会摔跤,没有摔过跤的孩子,反而会更容易受到更严重的伤害。
”不仅仅是学走路,做人更是如此。
身为姐姐和母亲的季佩珍,对弟弟和女儿溺爱式的照顾,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剥夺他们自我的独立与成长,剥夺了他们承担后果的责任与权利——他们对季佩珍的愤怒与憎恶,在心理学上,其实是非常正常的反抗。
每一个被父母溺爱的孩子,无一例外都会憎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本应拥有的独立成长的机会。
越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越可能缺少抵制诱惑的能力,一生一事无成,因为他们缺少试错的机会,也不知该如何成熟地应对挫折。
另外想说,饰演弟弟季佩奇的演员陈明昊演的真是太好了,片尾大年夜,到姐姐家吃饺子的那一幕绝对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先是用手抓着吃饺子,体现角色粗俗与蛮横的性格底色,吃了几口,又想起了什么,生硬地谦让着把盘子往姐姐面前轻轻一推:“你也吃。
”克制却充满深情的表演令人动容。
影片的结尾温暖而感伤。
乐观坚强,一直喊着“生命不息、运动不止”的火锅店女老板刘玫并未战胜病魔,为家人奉献一生的母亲季佩珍也并未创造医学奇迹,她们最终都离开了,令我们感叹唏嘘生命的脆弱。
普通人的人生中并未有那么多的劫后余生、人定胜天,但正是曲终人散的结局,才会更让我们体会到遗憾与珍惜。
在与父母的关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当下的琐碎与矛盾,却忽略了一件事实:我们的父母,早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老去,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成熟的速度是远远跟不上他们衰老的步伐的。
当我们与一个老人去争吵、去争执对错时,即使吵赢了,又有何意义?
更何况,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我们的爸爸妈妈。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关于母亲的一切,你又能说出多少?
在我们的记忆中,自我们出生起,他们就已经是我们的父母,是一个中年人了,殊不知,他们也曾是父母眼中的小娃娃,也曾是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在那些时候,他们又经历了怎样的青春故事呢?
趁还有机会的时候,多去看看他们,多和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吧~不要让本应与我们最亲的人,稀里糊涂地变成我们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命总会消逝,人生并未如我们想象中那般漫长,尽量不要做让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前半段我是一直笑着看下去的,印象最深的两个片段:一个是李小美为了躲避和老妈的视频,假装信号不好而黑屏,实则是用手捂住前置摄像头,简直和我为了挂掉老妈的视频,一动不动假装卡住的小伎俩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去北京治病,实则为了纠正小美在恋爱上错误的季佩珍,吐槽着小美打扫的看起来干净的屋子其实衣服乱八七糟的塞满了一柜子是“猫盖屎”的时候,我笑着感慨电影的真实。
但是渐渐的剧情就开始催泪。
因为我妈就坐在旁边,我一直在她面前装出的都是一副无忧无虑没心没肺的模样,所以电影后半段都是掐着胳膊看完的。
但是小美因为妈妈独自去找了郑毅而生气的时候,徐帆那句“可是妈妈,等不了了”让我瞬间泪崩。
其实从外公的离世开始,妈妈和我说的那句“我再也没有爸爸了”,我就特别害怕自己爱的人离我而去,也常常会因为一些文章而泪目。
特别是慢慢的长大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现父母已经老了。
我妈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打我骂我,而是什么事都会选择最委婉的方式说。
就像电影中一直任性的李小美问的那句“如果有一天她不在了,我怎么办呀”是啊,不管遇到了什么事妈妈也都一直是我的避风港,以后如果她不在了我该怎么办啊……这个问题我从来不敢想象,一直拿着我还小妈妈还不老来糊弄自己。
可是我也知道自己也不小了,而爸爸妈妈也是一年比一年老,但自己每次任性妄为的时候,却从来不会考虑这些。
当然全剧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剧中的妈妈因为怀孕而放弃了去南极科考队的机会,徐帆的那句“但是你不一样,妈妈希望你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直击泪点。
亦如《你好,李焕英》里面那句“我的女儿,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一样,妈妈的爱总是毫无保留,我也总是会不理解厌烦抵触,但好在我还有机会去珍惜这——关于我妈的一切。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月影人(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60463/徐帆演的真好,这种表演带来的真实感让剧作的很多问题都很容易被忽略,而这类中国女性在国内这一代女性中是有代表性的,她们善良勤劳,有能力,甘于奉献,对父母孝顺,对子女尽心,对丈夫体贴,她们用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她们的价值感,获得她们的幸福,但是这种高强度的付出是有代价的,依从商业片逻辑本片重点不在此。
母女矛盾是贯穿的主线,整体依然是母亲患绝症就解决了矛盾,解开了心结,虽然剧本上有补充女儿对于母亲见男友的不满但是跟父亲说怕以后没有了母亲谁管她……这含糊了根本的矛盾。
我注意到影片中的男性有意无意的都是无能和反面的,自暴自弃的弟弟,一蹶不振的丈夫,有家室的女儿男友,应该是为了渲染母亲的不易,客观上男性这部分却是最现实主义的表达,女儿那种母亲死后变得发奋图强继承遗志的情况太浪漫化,这是此类商业片逻辑的要求,也注定此类电影艺术价值不高。
观看本片最大价值就是欣赏徐帆的表演。
看完这部剧,用了4包纸巾和半只袖子。
这部剧主要讲了癌症妈妈和女儿的一些事,包括“束缚”的母爱、亲情。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句话很适合用在这里。
影片中的女儿是独生女,工作新人不顺利,到处受人指指点点。
爱情里知三当三。
觉得妈妈一直都在束缚自己,管着自己,像是令人窒息的母爱。
可是尽管妈妈再怎么唠叨,女儿仍是不解。
直到知道了母亲癌症四期的消息。
这时女儿才是懂事的,听话的,有礼貌的。
抛出于影片,晚期癌症的确是不治之症,但是好心态也是真的很有用。
说是只剩3个月,心态好了,3年都是有机会的。
有时候对于癌症患者,善意的谎言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关于母爱,父爱。
能有的最好都要珍惜,20岁之前至少我是叛逆的,我是觉得父母不会生病,也不会去关心他们,我有我自己的梦想的,我要耗费我的青春,想干嘛干嘛。
工作了之后发现,父母都已经退休,家里只剩自己在工作,并且工作也极其不稳定,工资时常拖欠。
可是他们一点也没有嫌弃,但是自己觉得无法给他们带来好的生活,甚至有些啃老,自己也没有像样的家庭和事业。
有时候想带他们去体检,却因为这月没有发工资而让他们自己掏钱。
没有能力去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只会得过且过。
看完这部剧,可以深刻的反思一下自己,另外,每年尽可能带父母去医院系统的体检一次,哪怕是癌症,也要早发现早治疗。
愿天下的父母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昨晚是我和我为国捐躯的老兵爸爸,今晚是我和我为家牺牲的教师妈妈,这个中秋档有点厉害了哦!
整体来说真的挺好,把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骨肉亲情都演得很真,妈妈小跑买柿子、用手抓地上的垃圾、赤手铁丝网刷锅之类的生活画面,接地气,胶东媳妇儿真就是这么贤惠呢!
女儿演得特别好,那种20岁出头刚踏入社会的小姑娘的精气神呀拿捏太准了!
我和我妈看得时候不约而同地说好像我在读研的表妹🤣。
母亲虽然把弟弟当孩子照顾,把老公当孩子照顾,把婆婆当孩子照顾,还要掌舵与护航真孩子的人生,为了生孩子选择放弃科学事业,把整个大家庭抗在自己肩上,传统女性的各种牺牲全部占满。
以至于无力分神来照顾自己的身体,却也在影片的最后告诉女儿,这是妈妈的选择,但是妈妈希望你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小姑娘最后那张星星眼的面孔,不为任何男人,只因抵达极美南极,真好啊!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妈妈是「我家是男人,我家不吃亏」的徐帆来演,感觉这个深明大义又能掌控全局的妈全程在发嗲,真出戏啊!
(没有批评演技的意思,就是徐帆说话的方式我听着有点别扭,我们胶东女生一般都不是那么说话的,不像青岛妈妈,像台湾妈妈。
)国内聚焦中年女性的文艺作品真的太少了,明明60、70女性有那么多经历和故事可讲,但哪怕是你好李焕英和关于我妈的一切,也是用一种青春叙事的角度在讲妈妈而已,落脚在妈妈曾经也是少女,潜意识里还是少女是比中年女性更好的。
真的希望讲妈妈那一辈女性的作品多一点,不仅仅从我的妈妈这个视角出发。
也祝愿永远只爱白秀幼的男性观众的审美品味,能跟上中国电影进步的速度。
关于我妈的一切 (2021)6.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赵天宇 / 徐帆 张婧仪
没有哪一个妈妈能够值得我们去骂他,去批评他,因为不管怎么样,他是爱我们的,他从我们出生到我们成年,甚至可以这么说,他可以为我们付出他的一辈子,这就是伟大的母亲,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母爱。
因为母爱也如山,不管怎么样,我希望这类电影可以这么说,让人铭记很多的爱,让人可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妈妈,更加珍惜自己的家庭,更加珍惜自己的亲人!
🎬《关于我妈的一切》母亲,好久以来,就想为你写一首诗,但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也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时,我不知勇敢接受还是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哪怕我写得并不好,哪怕远在老家的你永远也读不到。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张一张地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的小船,从舟上抛下在大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不要惊讶于它的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关于我妈的一切 (2021)6.22021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赵天宇 / 徐帆 张婧仪
最爱婧仪姐姐啦,当然要去支持一下子,看完后,觉得它算不上称神,也不是平庸,它赚取了我很多的眼泪,因为这一点就挺值得的,然后就是我一定要让我爸妈都身体给保护好不让他们受伤提醒他们按时体检,注意身体健康,提醒妈妈保护好自己,因为我妈也得过宫颈瘤子,我深有体会,希望他们能健健康康地陪我长大,等我成家立业,希望她们开心快乐富足,我现在不想远嫁,只想离我爸妈近一点,让他们放宽心,哥哥离家远,只能尽量靠我来维持这个童年的伊甸园,它可是我的一整个青春,我不想失去,也更不想离开。
人的回忆难免认为家才是自己最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地方,所以我尽量地父母在,不出远门。
有些情节把人物刻画的较为单薄了,是有点败笔,但是整体上还是看完了。
--找到了2022年1月3号写的观后感悟,先放在这里吧。
一年过去了,发现现在评分降了好多。
片名叫《关于我妈的一切》,那既然是一切电影中描述的妈妈就远远不够。婆婆的阿尔兹海默症还有弟弟和丈夫以及女儿男朋友的情况这些篇幅都很少。所以最好还是拍成电视剧。感觉张婧仪小姐姐要大火了。
3.5~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生离死别了。
看哭了很多次。与剧情关系不大,主要是觉得,妈妈好伟大。
好家伙,在电影院看了个《娘道》,吃下了一整年份的狗血。
虽然很感人,但我不要这样的母爱,我要妈妈她也爱自己,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在甩手掌柜丈夫,痴呆婆婆,叛逆的女儿和不争气的弟弟中。仿佛女性一定要做到如此周全才够,直到得癌症了,直到死去,所有的付出才被承认才被看见,不值得!因为如果没有癌症呢?是不是意味着,身为母亲要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不论什么身份,一定要先爱自己再爱别人。
3.5白色气球升空理想,黑色秀发延绵生命。绚烂烟花阖家团圆,无垠海滨爱永不停。她是女儿的母亲/奶奶的母亲/丈夫的母亲/弟弟的母亲,可偏偏没能成为自己身体的母亲。《故事会》文体的哀苦亲情片,没啥标新立异的剧情,但依旧打动了全场观众,因为真情本无需技巧。【不要把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多有力量!
这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你哭,从开头哭到结尾,含泪看完,但是真心不喜欢这类题材。拍电影的人用不用心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如脱发后的头明显看出来里面包这的黑发,一家青岛人的口音。两星,一星给妈妈们,一星给把青岛拍的还挺美。
这部剧是翻拍韩国的《世上最美丽的离别》,特意找了《世上最美丽的离别》补习了一遍,感觉国人的这部影片就善良得多了,没有去拍病有多痛,甚至没有原版里的女主要杀死婆婆的那一刹那。
很短的拍摄期,比较俗套的故事,但是因为演技的出众,并不让人无聊。翻拍的还不错,但整体演技确实亦有高低)
一般一般。
太他妈烦了 徐帆演的太他妈讨厌了 整个家都是神经病
典型的中国式母亲
3.5,传统的“我管着你”“我都是为你好”,在绝症的包裹下,变得愈加悲天悯人。创作者也可能意识到了这点,在结尾补充了一段,希望女儿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把价值观拉回来一些。原著居然是韩国小说,还有韩影韩剧,东亚的传统价值体系,是多么统一……
老梗却不过时。“宝贝啊,妈妈等不了了”/病友情,白手起家的企业精神都刻画的不错,还有迷途知返的弟弟,丈夫重新拿起手术刀都不错。往马桶储水箱里放块板砖能省不少吧
仪再加加油
尽管影评人能说出剧情顺拐、韩剧改编、制作简陋、三观不合、人设不讨喜、表演狗血方面的诸多毛病,但是难道真的能不被其中的细节一个打动么,我很怀疑,剧本最终看的还是人物关系和情感,徐帆的表演无懈可击,不管是不是专门为了让人哭的虐心之作,虽然制作上像是电视电影,但是依然能在每个环节看到编导的诚意,这就足够了。
我跟我妈一起看,看哭了
有人惦记有人唠叨是幸福的。
7分,感情真挚,将母亲对于女儿的干涉以及女儿的逆反拍得很真实。后半部分有些拖沓,部分逻辑不能说服我,癌症治疗设定模糊,弟弟叫佩奇好出戏,但瑕不掩瑜,结尾女儿找到了喜欢做的事,并替妈妈达成梦想打动了我。
徐帆诗朗诵般的表演+张婧仪话都说不清的口条+俗套的煽情组合拳,实在很难让人挤出一滴泪,和同样是母亲题材的李焕英比高下立判,不是说贾玲有多高明,但是真心永远比技巧重要,别拿观众当傻子(实在是很难以置信都2021年了怎么还有这种歌颂母亲自我献祭式无私奉献的电影啊,尤其是那舅舅一家,人都吸毒进去了出来又赌博又家暴的还有老婆不离不弃等着呐?这样的去起诉离婚法院都支持你还搞这一套妇女自我牺牲式感动呢?丢不丢人啊我去🙄️)男导演真的一辈子别来祸祸母女亲情题材了真的,你们没那个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