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隆女士》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少有的把主题升华得简单、直接且令人惊喜的电影中的一个。
没有豪车美女,也没有爆炸枪弹,单一的冷色调基本贯穿这部电影,劳模姐的口红是几乎是影片中最亮的颜色。
在商业片满街跑的今天,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大胆地将全部砝码压在了主题上。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嘴炮十级、智商逆天的女主在华盛顿政坛呼风唤雨,当枪击事件频频发生,她为促进实施规范枪支法案与“敌人”斗智斗勇。
电影前30分钟基本上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构建斯隆女士的“强势女政客”的形象,二是形成斯隆女士团队和前公司之间的对立关系。
作为行业翘楚,斯隆女士放弃家庭生活,对自己和员工都非常苛责,工作之余需要点男妓来释放压力。
在洗手间吞药以振奋精神的样子和对团队其他成员刁钻刻薄的样子强势到让屏幕之外的人也感到不适。
快速密集的对话和大量的信息在电影开始后疯狂输出,我一度认为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电影,后来才发现正是劳模姐这种炸裂式的演技把整部影片的价值观撑了起来。
某天,政界大佬点明斯隆接单,想招募她协助自己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一心只为事业和财富拼搏的斯隆却拒绝了这个捞金机会,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与对方死磕。
与旧东家决裂后,斯隆很快组建好团队,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针对落后的票选局势制定作战犯案,拉拢议员、汇集资金、煽动民意、出动私人调查小组开展监听监视,各种手段一个接一个用出来。
不夸张地说,只要你会喘气,就可以成为这个女人的资源。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游说在于先见之明,在于分析对手将采取的计划,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最后的赢家总会比对手多留一手,并在对方亮出王牌后,再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关键就在于你要让他们大吃一惊,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预料之中。
”影片对于斯隆女士的形象刻画。
影视文学作品向来不乏刚毅果敢的完美战士,我们被这些“战士”披荆斩棘的战斗力折服,但是他们最美的时刻或者说最“魅惑”的时刻并非和刀光剑影同时出现,我认为是退下铠甲的时候。
伴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斯隆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在政治舞台上,她有多所向披靡,在精神世界里,她就有多自我怀疑。
影片的转折之一在于,未经当事人同意,斯隆将黑人女同事埃斯米所经历的校园强杀案给捅了出去,让同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然她通过这一招获得了控枪派的支持。
奈何持枪派见招拆招,又让一个合法持枪的公民在歹徒手下救出了埃斯米,一举扭转战局。
这场意外给了斯隆当头一棒,她将一个从枪击案中逃生的年轻女孩再一次推回了冷冰冰的枪口之下。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是,斯隆在机场与埃斯米相遇,她对埃斯米进行了斯隆式的道歉,她说:“我不知道界限在哪里,我从来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这是她的道歉,也是她在呼救。
那一刻,她没有了铠甲,也失去了战斗力,“不知道界限在哪里”是她对于自己原本所设下的界限的一种怀疑。
一个那样叱咤风云的人也会被淹没在自己的判断力里,斯隆在这一刻从神坛上走下来,而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另一个触动我的转折是她面对男妓时的脆弱和无助。
一个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利欲熏心的精明女政客,一个看似被控制欲、好胜心驱使的冷酷女强人,却被一名男妓拨开了硬壳,美艳外表和坚硬盔甲之下那颗温柔的心一直在为那些需要她的人跳动。
至此,斯隆女士既成为了一个人,也成为了一个女人,她的第一性“人性”和第二性“女性”身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仅凭这一点,《斯隆女士》胜过大部分女强网络小说。
现实故事与苏格拉底的交集。
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则表示自己从来不喜欢现实世界。
两个价值观似乎完全处在天平两端的女人,却成为片尾“大爆炸”的缔造者。
斯隆问简,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
简回答,那些书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
后来,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斯隆犹豫不决,再次给简打电话,问这个学哲学的小姑娘,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简的回答影片没有详述。
这个看似风轻云淡的情节也让我意识到“苏格拉底”一定在影片中有某种特殊的作用。
作为古圣先贤,孔子的一大特点是“述而不作”,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国外的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等圣人亦是如此。
但凡是带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先贤基本都比较偏向于评论,而非创作。
那么,苏格拉底等圣人的思想精粹如何流传下来呢?
找人代写。
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的笔下得以存活。
于是,斯隆模仿柏拉图的做法,“伪造”了最后的那张“王牌”,将炸弹在法庭中引爆。
精彩转折与鲜明主题。
2020年,美国暴力犯罪问题明显恶化。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家庭枪支暴力、意外枪击、大都市地区的枪支暴力和用枪自杀事件增加,导致了超过43000起与枪支有关的死亡。
这也是有完整记录以来,死于枪支暴力的人数首次超过4万人。
美国总统拜登14日发表讲话,借此机会呼吁国会推进枪支立法改革,还呼吁国会取消对枪支制造商的豁免权。
美国控枪之路阻力重重与民众的拥枪传统有密切关系,但是利益集团的阻挠更是关键因素。
利益集团是“购枪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是美国控枪的最大阻力之一。
枪支利益集团通过金钱捐赠获得政治影响力,阻止政府控枪。
控枪,最先要控的是拥枪派的利益集团,这也是斯隆在对抗的敌人。
“我依照信念做事,这样才不会寝食难安。
”《斯隆女士》是政治片中的爽片,整个影片充满情节的反转,节奏之紧凑胜过大部分同类型电影。
斯隆是看透了人性、擅于利用人性的政客,她的冷漠残酷可以被理解。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且有理由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却选择坚持信念。
斯隆说:“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说客,这种信仰不仅存在于对自己取胜的能力。
”她的信仰还来自于人性中的善,来自于一个最简单最纯粹的理由,即她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
劝人向善的耶稣为了替人类赎罪死于十字架上,得以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同样劝人向善的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死于雅典监狱被历史铭记。
对比先贤,斯隆的入狱大有殉道的意味。
多说一句,我们不需要对美国的政治局面过于苛责,这与影片的主题相关性不强。
政治黑暗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
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句话表达了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一种批判精神。
国家的蛀虫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却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一个表征,毕竟腐肉的结局只是归于土壤。
最后,她太美了……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轻微剧透,不妨碍观看)这电影燃到前30分钟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也被吸引着看下去(二刷抠字幕发现大部分是翻译的锅)。
高潮迭起、演技炸裂、叙事和剪辑紧凑。
这部去年的片子在我心中完胜《爱乐之城》、《月光男孩》之流啊,奥斯卡欠它一座小金人!
《斯隆女士》的剧情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女版的《琅琊榜》。
斯隆女士是美国政界的一位说客(虚构人物),她坚信的是:
影片确实不断给我们 surprise, 也展现了一位牛X说客的谋略、价值观、说服技巧。
介绍谋略涉及太多剧透,我们选取一个片段来看说服的技巧。
(这段和主线剧情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放心观看!
但!
是全片展现说服的一个最好片段。
)为了不让支持枪械管控的法案通过,国会议员请斯隆女士当说客却被拒绝。
老板因为她拒了大客户而大为光火。
而对立面支持枪械管控方的说客公司 CEO 鲁道夫想要邀请斯隆加入。
鲁道夫的公司不及斯隆就职的公司,且他们这一方的财力也不如国会议员方,为他们战斗赢面很小。
那他是怎么说动斯隆的呢?
在参加完一个政界 party, 鲁道夫上前搭讪先是吃了闭门羹。
根据上下文,问说客要一句 TA 的名言(quote)大概类似于问明星要签名。
接着他说:
鲁道夫对斯隆的这番细致观察引起了斯隆的注意(她其实是去吃药的,而这个事实是她生活中敏感的部分。
)但表面上她没说什么:
这里有个翻译错误。
Write it up. 是让他记下来。
前面他不是要 quote 么。
最后一句是斯隆台词。
邮局梗看不懂啊,谁能解释一下...鲁道夫对她的内心作了猜测。
虽然没猜中,但他的观察力一定引起了斯隆的好奇。
鲁道夫提出了第一个负担很小的请求。
斯隆说:
虽然斯隆让他讲重点,但他如果真的直接说重点可能就没戏了。
翻译错误 again:最后一句,应该是:伊丽莎白·斯隆,一个信念坚定的说客。
谁能想到呢?
从这句话推断,说客比较像律师,自己相信什么不重要,只要能满足客户的诉求就可以。
所以理论上在斯隆这样牛X的说客眼里,只有容易赢的 case 和不那么容易赢的 case 两种,怎么可能有做不了的 case, 其原因还是和信念冲突。
因此一般人可能不会这么解读,但鲁道夫比较敏锐地解读到了。
且在这个环节,他没有直接说来意,依然是对斯隆内心进行解读。
这个反应很有意思。
它实际表示:你倒是说对了,但我答不答应你的请求还得看你要干嘛。
因为如果鲁道夫说得不对,她会否认或者直接失去耐心。
她既然还愿意了解对方的“point”, 表示对方至少部分说对了。
鲁道夫进一步去表达她的心声。
这个反馈同样没有直接否认,或者翻白眼:你猜得太离谱了吧。
只是机械地重复了一下自己的论点。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
这也是反枪支管控方的主要依据。
)说明再次被说中。
由于斯隆依然还有对抗心理(虽然没有否认对方,但依然坚持着相反的立场),鲁道夫比较小心,进一步提出证据来强化对方也认可的信念。
最后两句是斯隆回应接着斯隆再次询问意图,你到底想要什么?
鲁道夫依然没说来意,而是第二次提出了一个负担较小的请求。
虽然一脸“你玩儿我么?
”,斯隆还是随口给了一句 quote。
对比刚开始的直接拒绝,至少这次答应了这个小请求。
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是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foot-in-the-door technique,意为一只脚进门,离你被邀请进屋就不远了。
)鲁道夫还是很小心,先问了斯隆对自己客户和团队,也是她的对手的看法。
在斯隆表达了“我的对手都是辣鸡”后,鲁道夫才介绍了自己。
女神还是尴尬了一下:
试图解释什么又不知道在说什么…但是正是这种尴尬,这种觉得刚刚对不起你的心态进一步拉近了他们的关系。
且这种轻微的愧疚感也会使她更倾向于答应对方。
鲁道夫终于说了来意,注意简短的几句话直击要害:
再次表达了对方的立场,点明对方的处境不太乐观。
我的来意是什么,事成之后你会得到什么。
(注意不是钱)就算到这里鲁道夫也没有上来直接说 we want you(自己的诉求),还是始终围绕对方,先说对方更在意的东西。
在遭到对方拒绝之后,再次用对方最在意的点补刀:
相对于女神现在的公司,鲁道夫的 offer 实在是吸引力不大。
但鲁道夫没有去解释我会如何弥补这方面的差距,而是就女神最 care 的点(作为一个为赢而生的人,更大的挑战才对她有诱惑力),不断去放大、强化。
虽然女神没有当面答应,但其实已经被说动。
总结一下:- 仔细观察对方,揣测内心,拉近距离- 先提负担小的请求- 适当利用愧疚感增加被答应的机会- 集中火力在对方在意的点如何把握节奏感呢?
看对方的拒绝,只是简单重申论点呢,还是直接反驳了你的论据。
斯隆女士还有许多说服和识人的金句:
最后一句翻译不想吐槽
斯隆刚带团队去鲁道夫公司,两边团队刚见面的时候,鲁道夫本来在说:要不大家自我介绍下。
直接被斯隆打断,她直接讨论业务,并说,破冰靠的是观察力。
鲁道夫团队有个女同事说到斯隆一个想法 cynical 时,她说:
这段翻译简直惨不忍睹。
cynical 的意思是”不相信别人的善意的“。
Pollyanna 是一个典故,可以百度,指的是盲目乐观的人,盲目相信别人的善意。
这句的意思是说,cynical 这个词是盲目乐观的人用来表示自己并不幼稚的,而其实正反映了她们相当幼稚。
说完这句鲁道夫说,“你融入得好快啊。
”暗示了这位女同事的性格。
这是一个伏笔,看了就会知道(好想剧透和你们解释这个梗啊啊啊~)从这几段可以看出本片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和之前介绍的《王冠》不同,《王冠》喜欢用精致的词句来体现优雅,而本片用了精炼的词来体现高效,符合精英说客的人设。
剧会说话出品。
女主角斯隆女士的职业是国人了解不多的政治说客。
她巧舌如簧,学识渊博,能诡辩地把玛芬说成蛋糕、蛋糕说成饼干,逻辑缜密,别人还无法反驳她;凭借对人性的准确洞察力,她还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说服议员们投票支持或反对某项议案——无论议案的内容是否代表了美国利益,只要她的客户想要什么,她就能带来什么。
就是这样一位冷酷、老练、虚与委蛇的政治家,却拿自己正风生水起的事业做赌注,与国会大佬正面刚,推动政府通过了更加严格的控枪条例。
整部电影剧情紧凑,冲突不断,短短两小时,斯隆女士就完成了对大佬们的一杀、二杀、被反杀和绝杀,卡司之间几乎每场戏都互飙大量的、极具专业性的台词,加上女主冷艳高傲的气场,整部电影虽然全程文戏,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丝毫不输炮火连天的好莱坞大片,电影最后十分钟的反转甚至让人有一种在阅读金手指爽文的畅快淋漓。
特别说明的是,影片并未拔高斯隆女士,法律和道德上,她都值得怀疑。
影片的大结局也承认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威严。
斯隆女士在布局这盘大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吗?
我想她一定想到了。
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因为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1974年,阿涅斯·瓦尔达在接受《女性与电影》的访谈时,谈到了当时的行业状况:"在电影中的女人身上我们唯一能接受的就是她与爱情的关系:她是否恋爱了,她是否恋爱过,她是否会坠入爱河。
即使是独自一人,她也曾经恋爱过,或者她应该恋爱,亦或想谈恋爱。
男人在电影中有其他身份。
电影经常表现男人与工作的关联,男人之间的友谊,男人的抗争和战斗。
"在当时,她说从未见过一部女性不谈恋爱的电影,也从未见过一部讲述女性和她的工作有关的电影。
40年后,这样的电影出现了。
其中比较典型是杰西卡·查斯主演的电影《斯隆女士》。
《斯隆女士》整部电影都在展示斯隆无人可比的工作能力。
作为华盛顿呼风唤雨的说客,令人闻风丧胆,因为她弹指一挥,就能让身居高位的人丢掉饭碗。
她成功的秘诀之一是:只谈工作,不谈感情。
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工作狂,一天工作16个小时,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或者干脆不睡。
为了保持精力,她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靠吃药维持。
这样的一个人是没有私人生活的,所有的生活都围绕着工作,哪怕是面对自己的生理需求,她也是公事公办的态度,有了生理需求,就招个男妓上门,完事后,给钱走人。
什么女人“性”、“爱”不分,在她那是不成立的。
在这一点上,她打破了传统对女人在性上的刻板印象。
当这样的一个工作狂在一个她擅长的领域时,她基本上是无敌的。
无疑,这样的人会引起对手最大的忌惮。
所以,当军火商比尔·桑德勒听说她支持希顿·哈里斯加强枪支管控的议案时,亲自来见她,试图邀请她加入自己的阵营。
当比尔·桑德勒大谈女人拥有枪支如何好,如何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时,斯隆笑得停不下来。
她笑是因为看穿了这个男人的把戏,是对男人把她当傻子一样忽悠的有力回击。
结果,就是她不仅得罪了客户,还得罪了上司。
在那之后,她毫不犹豫地走人,加入一家为希顿·哈里斯游说的非营利机构。
在这里,她开始为能够顺利通过枪支管控议案而战。
别人工作都是尽力而为,而她是一定要赢。
从未见过一个胜负欲像她那样强烈的女人,为了能赢,她开始布局,动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不惜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为了在辩论节目中能获得更多曝光,她私自泄露同事埃斯米的身世,把埃斯米是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昭告天下,导致同事后来差点被拥护枪支自由的极端分子杀死。
为了拿到扳倒对手的王牌,她不仅安排了眼线,故意留下证据,让对方针对她召开听证会,她还让人窃听了对手如何在听证会上诬陷她的谈话内容,并将其传到网上,最后顺利扳倒对方。
可以说,她凭一己之力掀翻了整个美国国会,推动了枪支法案的实行。
最后,她当然赢了,代价是她自己也因此入狱。
作为这样一个强悍到掌控全局的人,她并不是无坚不摧的。
影片中唯一刺痛她的不是那个枪击案受害者同事的质问,而是当她高兴地跟上司施耐德分享稳赢的希望时,施耐德骂她是疯子,质问她,“你有没有正常过?
”。
显然,在这场博弈里,正常的人不可能赢。
因为她的对手就不正常。
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她的对手是谁,也没有人比她更清除他们会使哪些手段。
这些政客们,为了扳倒她,他们所使用的手段更卑鄙,更无耻。
当他们把跟她有过性交易的福德带上听证会时,斯隆甚至做好了名誉扫地的准备。
意外的是福德并没有出卖他,这狠狠打了这群政客的脸。
看吧,哪怕一个男妓,都比你们这群人高贵,比你们更有职业道德。
服刑中,他的律师来见她。
问她为什么这样做?
为了一个枪支法案自毁前程,值得吗?
“你为什么这么做”?
好多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不管是敌人还是友人。
她的回答:有时候我们行动,并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出于最简单最纯粹的理由,那就是我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
也就是说,她依照信念做事。
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纯粹的理由。
奇怪的是,大家一直在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上发问,这本身就有问题。
“为什么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事需要那么多理由?
为什么我们做一件正确的事受到那么多的质疑?
”我觉得这是《斯隆女士》这部电影超出性别之外的一个表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伊斯特伍德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中也探讨过。
理查德·朱维尔作为一名保安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第一时间发现了炸弹,从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事后三天,他却被媒体诬陷,遭到FBI的调查,而他什么错都没有,他不过凭信念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而已。
整部电影导演都没有给斯隆安排感情戏,但最后斯隆出狱那天,望向对面的惊诧一瞥还是给人留下了很多猜想。
电影之外,讨论最多的是斯隆最后看见了谁,有猜是律师的,有猜是受害者同事的,而猜的最多的还是那个鸭哥福德。
也就是说,在电影中导演已经不给斯隆安排感情戏了,电影外,观众还在脑补斯隆的感情戏。
为什么?
因为,观众的大脑已经被镜头驯化了,产生“只要镜头出现女人,肯定跟爱情相关”的条件反射。
不过,一旦你开始反思这套“爱情叙事”背后的机制,你就会停止被驯化。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性主义电影,电影里对斯隆女士的描写和诠释吊打当下所谓的一众大女主她好的地方在于,这个角色没有试图去讨好观众,斯隆女士面对周围的质疑,她只保持一种态度,就是我去做我相信的,我只表达我想表达的这样子的一个女性,参与政治博弈,心狠手辣,不达目的,不折手段,连女权主义者都叫她精神男人我觉得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女权主义者质疑斯隆女士没有为女权做过任何事情,然后斯隆女士非常直接的说,性别的事情我不感兴趣。
但是这句话真的是我听过最女权的话了电影的整体围绕美国是否应该进行枪械管制展开的,政客希望通过拉取女性群体选票委托斯隆女士找到女性和枪支的联系,让她们通过对于枪支产生好感,比如宣传一些枪支可以保护你的孩子,可以保护你避免遭受家暴 从而使得反对枪支管制的宪法得以推行任何人不需要执照,甚至不需要身份证件就可以得到一支枪,也意味着未成年人也会加入持枪大军,这非常讽刺啊,比我们结婚的门槛还低,至少我们结婚的时候还得要身份证斯隆女士认为这样是无比可笑的,她当众嘲笑了位高权重的委托人,激怒了自己的老板她坚持认为枪械需要管制,美国的校园枪击案,和恐怖份子的街头枪杀案都历历在目,但是没有人认为她的观点会赢,因为她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就是她转头到对家公司,还带走了之前团队的4的人,开始为这个支持枪械管制做说客。
这个过程中,她不但偷了原委托人的点子,先下手为强,先一步联系女权组织和女性ceo把她们变成同盟君更聘用私人侦探对国会议员进行监听,更是在没有告知的同事的情况下,让曾经在校园枪击案中的幸存者,就是这位同事毫无预警的登上了国际电视台,并且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这位同事再次幸存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行为方式一直被周围人指摘,她的男性老板指责她毫无人性和底线,她的律师指责她过于卑鄙,这些本该是她同盟战友的人,不惜通过人身攻击的方式来攻击斯隆女士她在帮助他的老板获胜,他的老板似乎只看到了她的性格不够“正常”看到这里,我觉得即使是在政治斗争中,她是不是也是因为是一个女人被要求具有超高的道德水平,似乎连卑鄙都成了男性的专有物品我的意思是男性可以正大光明的卑鄙,他们的团队会把这一切是为常态,看成一种正常的对战手段。
她的对手通过寻找她私生活的污点,比如因为她有睡眠障碍,长期服用药物试图证明她是一个瘾君子,挖掘她用钱购买性生活的隐私,难道不卑鄙吗?
她付钱购买性生活,用她的话说,她希望偶尔体验一下她没有经历的所谓的”正常“的生活,去体验一下男欢女爱所以所谓的正常到底是什么,野心,卑鄙,不择手段,购买性交易,这些是否都专属于男性,并且只能在男性群体被视为常态?
就连女权主义者也会犯错误,她指责斯隆女士是精神男人,但是到底什么品质是专属于男性,就从来不应该属于女性的呢?
电影设置了局中局,斯隆女士是唯一一个知道全局的人,她机关算尽,每个人都是其中一步棋子,包括她自己,只为了最终的胜利,电影看的人热血沸腾,非常值得一看她的头脑还有她的思辨能力,是在嘲讽每一个所谓的,所有男人都爱我的伪大女主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就是在斯隆女士被身边团队同事人身攻击不够”正常“的时候那个男性性工作者说,你想要聊聊吗,她没有哭着扑进他的怀抱,而是让他马上离开,她不需要爱情作为她的人生支点,很多女性主义电影和文学作品,都要打个引号,就是过度放大爱情对女性成就的影响,强调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赖比如化学家,整部美剧3分之一的剧情都是女主在幻想自己死去的前夫在继续指导自己的人生,还有rgb的电影,也是她老公在全程指导她的辩论证词,纠正她的错误,安抚她的情绪,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如此,但是我觉得斯隆女士这个电影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展示了感情生活对于女性的事业几乎毫无影响。
即使没有男性的“监护”和“引导”她也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她的强大在于精神的独立,和几乎没有依赖性,最棒的人都是这样。
她不需要精神奶嘴。
她只是在做她的工作,就像有一个记者曾经采访埃隆马斯克说,你工作的动力和灵感是什么,马斯克说我没有这个所谓的灵感,我只是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我就去把它们做好。
第二个镜头,就是她坐在国会议员面前,缓慢的给自己到了一杯水,不紧不慢的喝着,全场都屏住呼吸等待她的发言,这就是所谓的话语权。
斯隆女士的存在是打破女性刻板印象,她身上并没有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特质,但是这不代表他是一个精神男人,因为没有什么特质就必须是男性专属的冷静,克制,不喜欢家庭生活,成就卓越,这样的男人会被称为天才,即使他们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即使他可能疯狂的滥交,磕药强奸过幼女,或者精神虐待伴侣导致对方自杀,他人格和行为上的任何缺陷都可以被原谅 ,像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这样的人,都是摧残女性的刽子手,这并不影响他们流芳百世而那些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是那么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
我的建议是每个女性都应该大胆的“卑鄙起来”,直到被常态化。
最后说一个我见过最可笑的为女性说话的男性,他说女性有审美的需求,说女性在严肃的场合穿着西装是在尝试成为男人,因为他认为女性的严肃是一种伪装,他认为每个女孩都用应该有在严肃的场合穿花裙子的权利我反问她,为什么他觉得西装属于男性?
女性需要的不是在严肃的场合穿裙子的权利,我们需要的是话语权,和能参与重大决策和制定规则的权利他答不上来把我的留言删除了,我觉得他可能最恐惧的点就在于,他之前从来没想过,西装从来不专属于男人,权利也是。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
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
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
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
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
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
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
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
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
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
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
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
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
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
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
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
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
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斯隆如何设计拥枪派的“王牌”?
并非“斯隆亲笔写表格”和“安插卧底女助手简”而已,影片在这两件事之前还交代了一个关键“人物”——苏格拉底,没写书却为人熟知的苏格拉底。
片头的听证会后,是13周前,斯隆尚未跳槽,她疾步赶往洗手间吃药,简紧密相随(从摄影角度看,俩人关系密切),简说她要辞职,她更爱学术,斯隆说简很蠢,刚还清大学的欠款又回去读研究生。
除开斯隆在洗手间吃药,两人几乎都同框,从她们对话中我们越发清晰了解俩人不同的价值观。
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回答,她可能并不喜欢现实世界。
关键点到了——斯隆又说,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
简回答,不,那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
此后,斯隆转移了话题。
这是苏格拉底第一次出场,不着痕迹的出场。
之后,斯隆和拥枪派领导闹僵,夜晚被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犹豫了,应该是在深夜三点(笑),她打电话给简,问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简怎么回答,电影没交代。
这是苏格拉底第二次出场,痕迹很重。
接着就到第二天开会的场景,斯隆亲自填写了表格还和简确认一番,被之前挨骂的富兰克林质疑了,富兰克林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妥的,斯隆在日后的对头康纳斯进来前制止住了富兰克林,至此,“王牌”的设计完成。
倒回“那夜三点”,简的回答的内容很容易得知——苏格拉底的书是柏拉图写的。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是述而不作的人,他们的思想言行都由弟子们记录。
罗素讲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始终一贯而又极其有趣的人物,远非大多数人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他认为柏拉图是有能力创作出苏格拉底的。
总之,我们知道的苏格拉底几乎出自柏拉图笔下。
所以,斯隆当了一回“柏拉图”,“伪造”(填写)了那张表格——设计了那张“王牌”。
为什么简会跑去当斯隆的助手?
还贷是其一,其二是她学的是哲学,可能专攻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实行民主制,哲学与政治交集很大。
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每位公民皆需具备辩论演讲的能力,若有诉讼,公民皆亲自上阵为自己辩护,哲学家更是精通此道,所以那时的哲学家也被称为辩士。
当时十分流行花钱(或束脩)聘请辩士教导雄辩术。
因此,研究苏格拉底的简来做政治说客斯隆的助手就不出奇了。
律师问斯隆为什么不向同事透露计划,斯隆说至少要有五年的信任。
斯隆没有一个合作超过五年的同事,要么她跳槽频繁要么行业人员流动过快,侧面反映此行业艰险。
只有两年助手经历的简对斯隆的计划知道得最多(她应该只知道“王牌”这部分),在目睹斯隆翻牌时她意识到在政治上有作为实在太难。
《申辩篇》(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前的申辩),苏格拉底说:“雅典同胞,我如果从事政治,早已死于非命……”所以,简“逃”了,不想再碰政治。
但,简在斯隆身上更多的是感动而非恐惧,所以她并非“逃”而是“重新拥抱”自己的学术,可以说,斯隆间接鼓励了她,她也功成身退。
苏格拉底后,雅典民主制度迅速走向没落,消逝在马其顿王国、罗马帝国及漫长的中世纪,直到意大利城邦的成长与文艺复兴同时并起,人文主义者才能将对“自由”的爱好,及“约制与均衡”说,由古希腊传给文艺复兴时期,再传给近代、现代,现代民主承继了古代民主,当然也承继了古代民主的腐败、险恶与黑暗……“打个奇怪的比喻吧——(我)就像一只牛虻,叮在我们城邦的之马的身上,这匹马虽然身体强壮,但个子高大懒惰,非有这个牛虻刺激不可。
”——《申辩篇》苏格拉底如是说。
斯隆翻开“王牌”那一刻,真像一只现代民主制的牛虻。
从康纳斯翻开简的辞职信夹着的小纸条来看,斯隆有殉道者的意味。
斯隆与苏格拉底皆能运筹帷幄,苏格拉底能带别人兜一个大圈后别人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苏格拉底赢了申辩,但还是被判死刑,斯隆赢了,也下狱,断送职业生涯。
苏格拉底被冤判死刑后,有机会逃跑,但他不跑,他说他跑了就是弃雅典民主制度于不顾,而且他相信死后能进入天堂,能和神在一起,和以前的哲学家在一起自由自在地讨论问题......苏格拉底的殉道者行为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在斯隆身上,我见到苏格拉底复苏,人性复苏。
片末,我相信有人来接她。
附送剧本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9HO3NYQYKBuJEi_mOlFJ4A 密码: 7swb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不要直接点击!!!
直接点击无效,请复制完整链接粘贴到浏览器打开,直接贴出完整链接会被豆瓣屏蔽。
文:黄兰公号:黄兰世界就像是一个大赌场。
在权力的游戏中,只有比肮脏的对手更加肮脏,才能成为真正的高玩,你唯一纯洁的就是为了胜利不择手段的贪婪。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这里只遵循一个法则: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这里有一夜之间暴富的亿万富翁,也有一夜之间从华尔街精英变成了阶下囚,这里从来不会笑娼,但是笑贫是主旋律。
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这里没有男人与女人之分,只有成功与loser之分。
这里适合玩家来玩。
而斯隆女士,就是其中一位高玩。
当一个漂亮的女人站在男人面前,而男人们想的不是上她而是想着怎样打败她的时候,这个女人已经无敌了。
斯隆女士,华盛顿的“说客”,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走在政要与商界间,雇佣她的公司将她看做王牌,而对手则对她恨之入骨,她臭名昭著,却有无数公司趋之若鹜,因为大家都知道,只要雇佣了她,就有胜算的90%可能性。
在“两党枪支案”中,拥枪派大佬来找斯隆女士,希望她利用影响力,鼓励女士们也拿起枪支,保护自己,斯隆女士听完,无情地笑了起来。
她说:“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啊。
”上司很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当着大人物如此不给面子的斯隆女士,却是公司的摇钱树,他们指望着她打胜仗,于是对她的无情嘲笑选择了忽视。
什么样的职场女性可以如此任性?
无可替代的女性。
任性的背后是斯隆女士每天需要吃药保持清醒,尽量延迟睡眠时间,看大量的书籍,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就连性生活也是找男鸭解决。
无敌理性,不停思考,大脑高速运转,医生说她这样叫慢性自杀,她却穿上细高跟,擦上诱惑红,去了宴会结交她想认识的人。
果然,一个男性跟随她出来,她给了他三分钟时间说重点。
男性是反枪派那边的领导,希望斯隆女士去帮助他们,将选票通过。
这有多难呢?
拥枪派:有大量金钱、宪法通过、背后是大量华盛顿议员反枪派:非盈利组织没有钱、要撬动宪法、支持者多是儿童、妇女。
可是斯隆女士决定去“反枪派”,不是她曾受过伤或者立场多坚定,而是在这场游戏里,看似弱势的一方,如果赢起来会比较爽。
To win, 是斯隆女士骨子里流淌的血,她的团队大部分跟她一起去了反枪派,离开了这座城市最好的办公楼,而跟她两年的助手却选择留在拥枪派里。
决战开始了,斯隆女士需要拉16张选票,而对方仅需要8张。
首先,是plan B 计划。
斯隆女士让美女A去参加医学晚宴然后举手问问题,逼着议员当众说出是“支持枪支还是反枪支”,美女A举手却被跳过。
原来对手早知道他们会来晚宴,在提问名单上动了手脚。
对手得意的笑,美女A哭丧着脸,而斯隆女士则胸有成竹,此时一个陌生男人举手回答,他是一位医学博士,可他却在问“反枪支问题”,议员当众表态他反枪支,对手惊了。
这个男人是什么鬼?
美女A也惊了,怎么领导还留了一手,不告诉我有plan B?
而斯隆女士则获得想要结果后,扬长而去。
选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斯隆女士略感不适,让黑人妹子C去上电视演讲,此时斯隆突然改了战略,要去佛罗里达州,领导质疑,斯隆女士自信的说,你相信我。
没多久,准备开会的过程中,斯隆女士把文件一一给了团队成员。
然后宣布不去佛罗里达州了。
美女妹子B很不解,之前做的工作都是无用功了?
斯隆女士看着妹子,说大家翻资料翻到第XX页,妹子B与对手公司见面的照片被翻出来,原来佛罗里达州的计划是为了钓鱼,声东击西,钓出间谍B妹子。
B妹子瞬间被炒鱿鱼。
此后,对手公司激怒斯隆女士,希望斯隆女士一起上电视辩论。
斯隆女士答应了,戴上了黑人C妹子。
上妆过程中,她让黑人C妹子也化点妆,原因是摄影棚到处都能拍到。
在电视里,斯隆女士美丽优雅,那套说辞却不再是公司演练的台词,团队成员纷纷摊手,搞什么?
然后斯隆女士情绪越来越激动,说了一番热血沸腾的话语,直指你们可以去问问枪支案躲在角落里看到同学被杀的小女孩的心情?
去问啊,就是她。
然后直指黑人妹子。
黑人妹子呆了,曾经说好的隐瞒自己身世,隐瞒自己为何来参加非盈利组织致力于枪支案件的她,就这么被上司出卖了。
她问上司,什么时候开始计划她的?
斯隆女士说,严格意义上说,我为了胜利要调动身边一切资源,你也是资源。
后来,选票扶摇而上,只差四票,就会赢了。
这时候,斯隆女士告诉上司男,说我有1500万美元,你们随便花。
上司男这时候才知道,他责备斯隆女士出去社交、游玩,原来都有目的。
斯隆女士去见了女企业家、女权主义,短短几周筹集了1500万美元,去对抗拥枪派的大财团。
当时女企业家说道:“我从来就没见你为女权主义做点什么。
”斯隆女士说:“那是因为,我根本不关心性别。
”眼看就要赢了,此时拥枪派自导自演利用了黑人妹子,安排了一场枪杀案,让有枪的合法公民救下黑人妹子,瞬间,反枪成为笑话。
而这时,曾经的助理眼镜妹子,也找到了打击斯隆女士的致命签字文件。
对手公司于是决定开一场国会听证会。
他们让议员法官在会上羞辱斯隆女士,让她名誉扫地,于是贿赂了法官。
果然,那场听证会,斯隆女士险些失控。
她解释自己吃药是为了清醒,解释自己的生活,然后她看到了“社交陪同”男鸭出席会议,但男鸭非常有职业道德,死不承认斯隆就是客户。
最后,法官准备让道德委员会去评定结果了。
斯隆女士说了这么一段话:“游说是深谋远虑的博弈,需要关注对手的行为,并做出相应对策,能够预见对手牌,静待其出牌之后,亮出王牌者,为王。
”当所有人都以为斯隆女士这次完蛋了,她亮出自己最后的底牌:告她上听证会的眼镜助理妹子是她安排在对手公司的眼线,她早就监听了法官,知道了贿赂事件,并拍摄下来。
此举立刻引起现场轰动,效果不亚于“地震。
”斯隆女士在最后一刻赢了。
以惨烈的送自己进入牢狱的5年时光(监听违法判刑5年),赢得了这场博弈的胜利。
几个月过去了,她被释放出狱,而出来迎接她的会是律师?
助理?
还是?
无论如何,她用自己强大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正是这必须赢的气魄,折射出最耀眼的光芒,其他一切都为此让道。
我很少看到如此气壮山河的女性角色,比起国内只知道靠男人上位的玛丽苏职场女,我太欣赏斯隆女士了。
她的对手全是男人,但在她取得胜利的那一刻,他们全都释然笑了。
因为没有永恒的敌人,以后再见面,也许就是合作方,而斯隆女士的能力已经深深折服了所有人。
布局、布局、再布局,是斯隆女士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天天加班、熬夜,如果努力就能成功,富士康流水线的工人个个都比你强。
斯隆女士勤奋,但她总打有用的仗。
她先布局,再去执行,而不是一直在做无用功。
请不要假装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左右两难的境地,那是因为我们对欲望还不够虔诚。
《Miss Sloane》是我在空闲时间里会一直拿出来再看的一部电影。
制作精良、节奏紧凑,中间的四个视频片段(Bible / Fifth amendment / Debate / Final Hearing)值得多次观赏。
最近在一部 剧本网站 上发现了《Miss Sloane》的剧本,通读下来和成片本身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其中有很多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点。
剧本和成片的整体风格完全不同。
剧本里是一个典型的 Happy Ending,女主逐渐变得有人情味,她的行为也得到了公司里所有人的理解,其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渲染 serve the country interest 这样的主旋律。
成片则走的是政治惊悚剧风格。
最后成片结尾里 Rodolfo Schmidt 一脸震惊,剧本则是两个人相视一笑 She gives him a subtle, knowing shrug. He nods, now wise to her strategy. They finally exchange a sincere smile. 成片里女主和 Esme Manucharian 相视无言,剧本则是公司一群人去监狱探望,简直有种大家庭的温暖。
成片里走出监狱后压抑萧瑟,哪怕成功通过了控枪法案,你也看不出来有常见电影大 BOSS 成就打成的迹象。
这里试着罗列几点主要的区别:- 最大的变动就是剧本里 Sloane 和 Esme 没有那么多推心置腹的交流,更遑论晚上两人并肩吃中餐。
确实有合法持枪者用枪来击退非法持枪者的剧情,但 Esme 并不是被攻击对象,而是一个旁观者。
Sloane 明白了她是校园枪击案的受害者,但表示了理解,且没有在公众辩论里当中指出来。
以及剧本里是辩论在前枪击灾后,辩论只是很小的一个片段,而非像成片一样成为中段高潮。
成片里 Sloane 性格展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 frame Esme,而剧本从头到尾都没有展示出 "I'm hired to win" 那种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行事方式。
- 剧本里 Sloane 发现间谍后主动将 Rodolfo 引到了她的监视基地(一辆小车上),而非成片里展示的 Rodolfo 追踪 Sloane 发现。
Rodolfo 禁止监听的行为很符合 Sloane 的期待,让她很满意。
原话是:Now she regards him. He is a different animal than George Dupont. 这让她确认了她所工作的公司符合她价值观。
- 剧本里 Sloane 则很坦诚地承认了所有人都被她监视:CLARA : The leak - you had Cynthia watched, how did you know it was her? ELIZABETH : I didn’t. I had you all watched- Rodolfo 给 Sloane 的那张小纸条在剧本里的原话是:A conviction-lobbyist never cheats. She exposes cheaters. - Sloane 在听证会上说出下载地址时的原话是: Input DNS address 193.184.216.119 into to a browser. 成片里变成了 Input the following address. 这里允许我纠正一下,193.184.216.119 其实并不是 DNS address,可以理解为本身服务器地址或者经过 DNS 解析过的地址。
- Sloane 在听证会总结陈词时被 Sperling 打断,她的回应是:So, with all due respect, shut up. 这一段如果拍出来戏剧张力应该会很强。
- 剧本里 Sloane 的房子一开始是空空如也,毫无人生活的痕迹。
最后则是:sparse arrangement of high-end furniture, coffee tables and tasteful lamps. 这也是上文里说的有人情味的体现。
当然成片里根本没有着墨,办公室的剧情已经足够多了。
- 剧本里 Sloane 崩溃一节的描写:Frustration builds, and Elizabeth lets out a FERAL SCREAM -KICKS the trash can over - papers scatter across the floor. Near breaking-poin 在成片里进行了完成度很高的还原。
- 再次展现 Sloane 人情味的一面,面对团队成员,Her exterior barely registers it, but she's genuinely, touched and impressed. 成片后半段里 Team 成员基本毫无存在感。
- 成片里对 Sloane 性格为何会如此形成没有描述。
剧本里则提到了她很早就学会了反抗家暴,That stand changed everything. When he did take his swings, my mother and I stood up to him together.stood up to block out the sounds of my father beating my mother. 让她知道了 when one person nails their colors to the mast, you’ll find that others will be quick to follow- 剧本里 Esme 去的是在 Colorado 的一所高中- 剧本里 Sloane 和 Forde 有一段谈话,Sloane 提到了这点:Immoral as a harmless lie may be, it may be perfectly moral to tell a hundred of them to prevent a truly pernicious outcome. Lies and halftruths are a lobbyist’s stock in trade. But I’ve never deployed one for a cause I didn’t believe in. 这对 Forde 日后在听证会上否认指控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成片里没有提,但反而也起到了很有趣的一个证明- 双方都有一个类似"头脑风暴提出标语"的环节:反对控枪一方的态度有:#No dilution of the Constitution.#Control criminals, not guns.支持一方则有:#GetLoud.#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Guns#Be the change that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BeTheChange第三个口号很明显可以看出是取材于奥巴马团队的竞选标语,对此 Sloane 的反应是:That one makes me want to puke more than the other two put together.笑死。
最后被采用的是第三个。
- 剧本里还讨论了要让法案变 COOL 才能让孩子们接纳ROSS: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e HeatonHarris Amendment? SHOPPER : That a colon cleanser?ROSS : Thank you, that’s all I needed.剧本里最后也没有提到如何让很严肃的反枪击法案才能变得更 COOL.- It’s insulting, it implies I can only see the merits of an argument when I feel the effects personally- 如何赢得一个法案: We start a movement, build a consensus,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make it snowball. That’s how we win. - Sloane 讲的那个玩笑话值得再三去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1otvoecBAA priest is giving a young nun a lift home from church one day, and as he's shifting gears, he rests his hand on the nun's knee.The young nun looks up at the priest and says: "Father, remember Luke 14:10."The priest withdraws his hand, embarrassed. Next time they stop at a light, he places his hand a little higher up on her thigh. The nun says: "Remember Luke 14:10, Father." The priest apologizes: "The flesh is weak", he says... So he drops her off and when he gets home, he reaches for his Bible and he flips to Luke 14:10. Anyone know what it says?Hm? What does it say, Pat?"Friend, come up higher, then shalt thou have glory." Know your subject, people! Failure to do so may result in the loss of a golden opportunity.IMHO 这个笑话其实是全片最精华所在。
游说的关键是洞察先机,预测对手招数,然后设计对策,赢家永远比对手快一步,当对手一掀底牌,就亮出王牌。
要确定能趁其不备,让对方无法反击。
——《斯隆女士》《斯隆女士》是由约翰·马登导演和由乔纳森·佩雷拉写的政治惊悚片。
这部电影讲述了伊丽莎白·斯隆参加参议院的听证会,为达到枪支管制法律规范的实施而不惜牺牲自己职业生涯的故事。
看这部片的最大感觉就是:女主好美,节奏好快。。。。
I was hired to win.电影一开始,就是斯通对着镜头的一段自我陈述,她认为为了打败对手,最重要的是要洞察先机,就是要知己知彼。
斯通的公司想让她利用自己的公众形象,吸引更多的女性使用枪支,而她嘲笑并拒绝了这个提议,此时支持控枪派的公司 Peterson Wyatt 则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她考虑清楚后,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并带走了四个支持她的下属。
Jane 是她的秘书,但拒绝加入她的团队,留在原公司。
到了新的公司之后,她立马展开了工作,显示出她优秀的工作能力。
她的思路清楚,让新团队立马分工合作。
这个过程中,通过几个事件展示出了她的性格特点。
不相信下属是她的家常斯通安排合作伙伴去给参议院提关于枪支的问题,而到了之后却发现原公司已经买通了参议员,小伙伴以为斯通没有后招了,没想到斯通早已经做了安排,让一个空气净化的老板提出了枪支是否应该管控的问题,参议员只好回答了问题,认为枪支暴力还是存在的,所以支持希顿·哈利斯法案。
而小伙伴一脸懵逼,知道自己被斯通利用了,心里非常不爽。
和斯通关系好的一个小伙伴 Esme 是一个枪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她曾在某中学的时候,同学全部被枪杀,而自己害怕得躲在储藏室中的幸存者。
Esme 本来非常信任斯通的,也告诉她不要再提及这件事情,不要再揭自己的伤疤,却没想到斯通从一开始就在布局,先让她参加各种活动,增加她的曝光率,然后再用这件事情,将她推到聚光灯下,让她再次将伤疤袒露给别人看。
Esme 决定辞职,斯通搭乘飞机去见她,并没有跟她道歉。
虽然可以感觉到她的愧疚,但却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Esme 说自己不会再原谅她,即便如此,Esme 依然为控枪做努力。
后来,拥抢派的人自导自演了一场剧,派出一个人对 Esme 实施威胁,再让另外一个枪法好的良好公民将 Esme 救了下来,舆论一下子倒向拥枪派,认为枪支能够保护他们的人身安全。
斯通买票去机场看望 Esme,Esme 却怀疑这一切也是斯通一早计划好的,因为正是斯通之前的所作所为,让 Esme 处于危险的境地。
斯通说:“我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 Esme 则告诉她,她这么聪明,肯定知道界限在哪里,只是不在于罢了。
和男性工作者的短暂情谊斯通作为一个女强人,牺牲了属于她的正常生活。
她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于是便叫男性工作者满足她的性需求。
这个男性工作者喜欢喝酒,斯通说他不敬业,但他说给钱就不会说出去。
然后俩人就直奔主题了。
又一次酒会,斯通和他撞见了,他主动跟斯通打招呼,斯通却装作不认识他,这让他很受伤。
斯通共叫了他三次,最后一次是情绪非常不稳定的时候,那时候她的事业似乎要走到尽头,处于人生的谷底,而性工作者却很通情达理,说随便她。
在证监会上,提问者想要将斯通的私生活曝光,以此瓦解斯通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但男性工作者却没有说出跟斯通的关系。
不知道怎么揣测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可能纯粹就是客户关系吧,而性工作者没有出卖斯通,仅仅是坚守了职业道德。
谁知道呢?
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出卖下属不说,经常隐瞒很多事情,跟同伴商量好是一回事,具体落实到怎么做又是一回事,她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她会雇佣了一个专门做监视的团队,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窃取和监听的目的。
其中一个就是利用小强,控制它的行动,以此抓住对手的软肋。
最后扭转战局,也是靠了这个手段,她将这段视频公开,让议员的腐败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以此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美国,通过非法手段监听是违法的,所以斯通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她也触犯了法律,最后被关进监狱。
为了赢,她牺牲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到底是为了什么?
斯通和 Esme 一起吃饭的时候,Esme 说自己支持控枪是有原因的,斯通表示理解。
Esme 则问她为什么也会支持控枪,是否因为认识受害者,态度才会如此强硬。
斯通却说并不是,因为她的观点就是这样,她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仅此而已。
这也是让我一直想不通的地方,通常看其他的电影,主角的行为是有一个背景支撑她的行为的,比如《末路狂花》中的路易斯之所以会一枪打死强暴赛尔玛的男人,是因为多年以前她被强暴过。
所以,我一直在等编剧将这个答案解开,看看斯通是否有因枪支受害的经历,然而看到最后,也没有见到解释。
所以看完一遍,我会觉得:嗯,很好看,节奏很快,人物性格刻画很好,但是人物动机却交代的不明确。
直到我再梳理一遍的时候,发现其实编剧一早就给出了答案,斯通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强人,她甚至也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做一切的动机仅仅是处于对赢的渴望。
别忘了她的宣言:“I was hired to win”。。。。
下了一盘大棋电影是从听证会展开的,也是在听证会上结束的。
斯通的自述为最后的结局做了铺垫。
当大家都以为最后一定会输的时候,斯通启用了终极手段,扳倒了对手。
原来一开始,Jane 就是她安插在原公司的间谍,她给拥枪派出谋划策,抓住斯通的把柄,让他们以为要赢的时候,递交了辞职申请书。
到这一刻,一切才真相大白,原来一切都是她预先计划好的。
斯通为了这盘棋,的确是付出了很多。
她不停的服用精神类药物,让睡眠时间缩短,以此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她学习唇语,还看一些生物学的书,手机不离手,总是在打字或是查东西,妥妥是一个女强人的角色。
她画着明媚精致的妆容,蹬着洗脚的高跟鞋,来往于政客之中,游刃有余。
斯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现在 “罪犯买枪,只能去黑市买了”。
她没有什么朋友,跟她关系最好的应该就是那名律师,他因为斯通不听自己的话而陷入困局生气,为证监会上揭露斯通的私生活而鸣不平,最后在监狱里面,斯通拒绝了很多人的探监,唯独没有拒绝他。
律师丹尼尔:你策划了整个事件,你没有将这件事告诉整个团队,是因为……斯通:至少五年的信任。
(ps:这里有豆瓣友人指出是作伪证会坐至少五年的牢。
)。。。
哪有什么政治正确,只是因为利益不同斯通在监狱里面见律师,律师问他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值得吗?
斯通并没有正面回答。
她没有说自己是因为什么,和之前很多人问她一样。
斯通坚持自己的立场,没有说控枪就比不控枪好很多,甚至在电视节目上公然挑衅宪法的权威。
结局没有给她洗白,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啦,为了人民啦,也不是为了钱,blabla,就是因为她想要赢。
这么“政治不正确”,让斯通一下子显得迷人起来。
这让我想起了人们现在对于武则天的看法,很多人为了让她显得“政治正确”,给她的所有行为都加一些理由,或者为了让大家能够同情她,甚至臆想添加她的动机,比如女儿不是她亲手杀死的,是别人毒死的之类,虽然说历史不可推测,但是把一个雄心勃勃的女人,把一个对权利有极度欲望的人改成白莲花,改成一个为了爱情而不顾一切的女人,这样的改法我不能接受。
不过,我也不想陷入另外一种贴标签的陷阱,只是想说明,人是有多种欲望的,不能因为政治正确就将那些欲望洗白。
一个人是有多面的,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针对性别,不是什么性别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
我想看到的,是一个有正常欲望的人。
她非法使用精神药片,招男性工作者,背叛朋友,利用下属,但就是对她恨不起来。
对了,这部影片的港译是《枪狂帝国》,台译是《攻敌必救》,嗯,自行体会。
职场噩梦之没有鸡儿但更胜dick的偏执装逼疯批不把员工当人却因童年阴影爆惹男妓怜爱的“女”霸道总裁。女性主义电影典型反例——小心编剧脑子里拔不掉的反向阴茎崇拜。
欠劳模姐一个奥斯卡
又名:lobbyist有真心,money boy有真情。sloane:我监听,我利用,但我知道我是个好女孩。【总体感觉pace有问题,为快而快,故意倍速说话???。本子非常像sorkin就是了。以及看到sloane这个名字和Sam Waterston这个人一起出现有种错乱感。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强不来
装逼的很
为啥会以为是索金的剧本?匠气重,缺乏索金的人性关怀,画皮没画骨。career suicide is better than suicide by career.
比纸牌屋的胡闹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心机之深,连自己都想不清了。抓内奸、出卖下属、埋地雷、同归于尽,每一步都是长期策划。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击的动机:是控枪法案真的right thing to do,还是为了赢不惜把自己搭进去,还是sick了整个体制/生活就是想掀桌?
糟糕的观影,问题应该是出现在剧本上,非常不真实。我不相信对权谋痴狂的政治家,会选择自爆。
表演、台词、剧本,尤其是配乐都非常好,一部政治题材的剧情片竟然让人看得很“燃”。
微不足道的法案毁灭自己政治前途。禁枪是不可能的。
太精彩了,每分钟都填满了大量对白,但完全不无聊,节奏很快,名副其实的好电影。好想被斯隆女士狠狠羞辱,太帅了啊啊啊啊啊啊啊!
看不明白
女主的用的口红不是TF,我给大家表演生吞TF
我觉得可以满分。影片说的枪支管制只是一个方面,那么现实中呢?不说有多少人会像女主那样,但是有多少暗箱操作呢?影片至少揭露了一个丑局。看到那些政客被女主最后一下重重的打脸爽极了。
剧作上最大的反转设置,在本该两两对抗的场面上始终处于不起关键作用的缺席,直至情节需要被迫产生了唯一一次的推动,这种长时间的缺席状态便是它的悬疑过早泄露的原因所在。
我不喜欢
这个故事有种在看中国大女主的感觉,能拉来1500万美元的赞助,运筹帷幄策划出这么大的计谋,这能力怎么可能只屈居于政治说客?前面冷酷背刺同事把她推到舆论风口浪尖,最后牺牲自己同归于尽的反转也让人不信服。。。。。连男性性工作者,也是二十四孝,爱她爱的不行,帮她做伪证,咋了,这电影中国编剧也参与其中了?
81/100 这部在我心中可以和“二十世纪女人”并列为16奥系两大遗珠。“斯隆女士”情节节奏快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抛出一条条讯息,在调度上和精彩的群戏貌合神合。Jessica Chastain的表演难度和完成度都是超一流的,电影整体有点像“焦点”,但是更戏剧化,政治态度更明晰。
An Aaron Sorkin wannabe TV movie(甚至还直接从Newsroom里拉了俩演员来)。结尾反转实在是太傻,一星给劳模姐,一星给Max Richter的配乐
政治目的性太强的电影总是不能真正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