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电影里的主角背着的那个装满啤酒的绿皮包,我平时活动区域,也就在纽约的几个街区里晃悠,连downtown都没有出过,更别说出国了。
所以,当我听到Chickie要带着我前往越南的时候,我还是很期待的。
毕竟,身边的背包兄弟们也都没有怎么出过国,等我回来,我可以给他们好好吹牛皮了,我很快就是最吃过正宗越南PHO的包了。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要装着30斤啤酒前往越南!
这位兄弟是疯了嘛?
越南难道么有啤酒嘛?
要知道我通常也就装一些上下班的衣服,最多是帮Chickie去超市采购的时候装一些牛肉啊,土豆什么的;但是当我装着满满一包啤酒,气喘吁吁的登上货轮的时候,看着那片望不到头,比蓝带啤酒还要蓝的大海的时候,所有的疲劳都忘记了,景色真的太美了。
这样看起来,背着我的那个人,也并没有大家看起来的那么惨,至少他的工作,每天可以看到这样的美景,比那些一辈子都生活在街区里的打工仔,幸运很多。
我又开始对之后的旅程开始期待了,不知道还会看到什么美景。
接下来在海上两个月的漂泊,彻底终结了我所有的期待,海天一色的美景,看多了也觉得无聊,到后来这大片的大海,和公园里大片的草地,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了。
没有人会盯着公园里的草地,津津有味的看上2个月吧。
更别提这两个月的一路颠簸,得亏我还有一个拉链,要不让这些啤酒全得让我吐个干净不可。
终于熬到下船,看着码头边军事基地里的美国人,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感觉像回到了纽约,只是每个人的看起来都不是特别开心的样子。
越南市场上,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让我觉得新鲜,还有他们头顶那个尖尖的大草帽,好像顶着一个金字塔,特别好玩。
Chickie见了几个朋友,大家喝了我兜里的蓝带啤酒,还吃了几碗正宗的越南PHO。
我想这个越南游应该差不多了吧,我都有点想家了,可这个老兄居然说要去什么前线。
我不是很懂什么叫前线,但是看他朋友脸上那种害怕的表情,以及每个人都试图阻拦他,我感觉“前线”应该不是什么好地方。
但是Chickie坚持要去,我了解他的脾气,他坚持的事情,一定会去做到。
不管坚持的事情在别人看起来多么愚蠢可笑的事情,比如为了打赌能坚持一口气吃下去20个汉堡。
我知道,他一定会去前线给朋友送啤酒,我也知道,我回家可以吹的牛皮,又会多了一个,如果我还可以回到家的话。
到了前线以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阻止Chickie的人,脸上那种惊恐的表情。
这破地方,根本就不是包呆的,不断的隆隆炮声,震得我的包带都要断了;那些泥泞肮脏的战壕和弹坑,连纽约最落魄的流浪狗,都不会愿意呆。
更糟糕的是,前线似乎永远不会停的雨,而一下雨,我就被Chickie顶在头上挡雨,每天浑身都湿透。
到了前线以后,我就没有干过。
我想我现在的风湿,一定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病根。
我以为炮声、战壕、糟糕的天气就是全部的时候,更更更糟糕的是,我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我面前突然就死去,有的是站在那里,突然脑壳中了一弹,缓缓的倒了下去;有的是一声炮响就被轰成了碎片;还有的是从直升飞机直接被人丢下去。
在前线,人的损耗,比我们包还要快,人的命比我们包的命还不值钱,不论是美国人还是越南人的命,都不值钱。
我真的想回家,我兜里的啤酒已经少了一大半,我的身上已经布满了烂泥和污血、还多了三个子弹洞。
我是一个爱干净的绿皮包,我真的想回家好好洗个澡,我宁愿看那些纽约青年在街边喝酒抽烟打架;我真的一秒钟都不想在看到人变成碎片,或者变成一个个长木箱子。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和Chickie活着踏上了回纽约的轮船了,我也终于卸下了兜里的重担。
可我一点也轻松不起来,因为我还是忘不了“前线”所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我也要PTSD了,不知道能不能让Chickie给我找一个心理医生。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人要来到这里。
不过我至少知道Chickie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了。
因为,在那个所有人都愁眉苦脸的地方,我也看到几个开心的像个孩子的年轻人,他们开心的喝着我兜里的那些啤酒,仿佛他们没有坐在前线的烂泥地理,仿佛他们就坐在“上校”的酒吧里。
这样的电影,怎么能说他不好?
都没有理由!
难道还要说他编剧逻辑有问题?
枪战不真实?
特效不先进?
都无所谓了,从这部电影中,我们感受的是奇基那种阿甘精神,为了国家,是需要支持战争的,因为战争是为了更好保护人民,为了支持战争给士兵的哥们万里送啤酒。
一路各种机缘巧合,荒诞搞笑。
从一路搞笑欢乐中发现了现实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战争就是一场屠杀,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屠杀,那些牺牲的士兵,最后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死!
然而媒体也好,报道也好,很多并不是从本质出发,老百姓更不可能看到战争的真相!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战争,不得不说是一部很好的反战片。
通过一个颓废小人物前线送酒的迷惑操作,引入个体命运的觉醒和对战争的反思,不仅保证了故事的趣味性,也避免了宏大叙事的凝重枯燥……当然,影片最令我感动的并非以小见大、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正能量,而是心系天下苍生、不带偏见的直面兵戈问题,什么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英雄形象、救世旗号等等,全都在理性的光辉中消融,只剩下爱的殿堂……去标签化,正是这部作品的意义之处,也值得推荐给热爱和平的我们……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配送真人故事,走到战争前线还回来了,有人说剧情很平,开头就能看到整个剧情,可是,战争你还想要什么角度,第一次离开满是土的那个地方,他看着飞机过去,一片火海的样子,第二次因为看到内部组织把人扔下飞机离开被当做可疑人,拿着枪追到森林里,第三次,那个洞明明是美方自己做的,但没人在乎真相,总得有人记录真相吧,战争好像是无意义的,是革命还是为了拯救,连目的都不知道,一茬一茬地送到流水线,只有打仗的爱国,下命令的人只是政客锌皮娃娃兵里面写到,“阿富汗治好了我轻信一切的病,过去我以为我国一切都正确,报纸上写的都是真事,电视中讲的都是事实。
”“他们在什么地方被弄成残废的?
他们在那边保卫了什么?
没人对这些事感兴趣”“当我们从战场归来,我才明白,我们不为人们所需要。
’我身上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全部元素……伤寒病至今还在折磨我。
”下雨那晚,那个从费城来的人说,“我服役完回过家一次,我融入不进去,这里才是我的家”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篇写着“我曾经梦想:回家以后,把折叠床搬到花园里,在苹果树下美美地睡一觉……在苹果树下……可是如今我感到害怕,特别是现在。
我国准备撤军之前,我听很多人说:“我害怕返回苏联。
”为什么?
很简单。
我们回来了,国内的一切都变了。
两年后,人们穿的是另一种时装,听的是另一种音乐,街道也变了样……大家对战争的态度也不同了……我们会像一群白色的乌鸦……”看这部的时候会想到阿甘正传,都是关于越南战争,那部是说要善待越南战争的幸存者,这部我直观感受是反对战争,那都是无意义的牺牲。
军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去付出所有,甚至生命,但同时他们也是蠢的,他们的信仰都是假的,被灌输来的,根本没人在乎那些。
结局突然温情,打断了我的感受“死者已不属于任何人,他脸上已经没有仇恨”
难以想象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纽约周边的Inwood小镇,一事无成的酒鬼Chickie,出于某种无厘头的勇气,以及狐朋狗友的怂恿,只身前往越战前线,给几位生死未卜的邻居们送去家乡的啤酒。
你没看错,单纯只是为了送啤酒。
在去越南前Chickie是个战争狂热分子。
体现在他相信战争是拯救世界的壮举,认为民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战争,觉得国家发动战争一定有其合理性。
而当他怀揣小镇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给兄弟们送去啤酒和祝福时,主人公的光环不禁耀眼起来。
毕竟,他是个信仰友谊和荣耀的人。
对于这样一个心怀善意的“蠢蛋”,我们又怎么忍心苛责。
电影最大的新意还是在送啤酒这件事上,没想到这件事本身的荒诞竟引发了一连串耐人寻味的事:面对这位千里迢迢漂洋过海的“游客”,军方竟然在各个环节配合及给予帮助,他们认定他是CIA特工。
哪怕他一次次坦言自己就是来送啤酒的,人们依然相信“送啤酒”是某种暗语或代号。
所有人甚至他朋友都觉得这事太蠢了,愤怒地质问他:“Are you nuts?
”有时候因为实话太过离谱,所以没人相信这是实话。
回到家乡,当朋友们在酒吧将他围住,期待他讲一些前线刺激或可怕的故事,大概所有人都没想到他不仅完成了运送啤酒的任务,还平安回来了。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表达了他也不知道这次战争是否是正义的。
他开始懊悔自己劝Tommy参战,这个错误的决定害得自己最好的朋友丧生;他开始后悔自己去前线送啤酒,因为一罐该死的啤酒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开始觉得Christine的抗议是有意义的,国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民众推入深渊。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故事缺乏新意,但画面拍摄精美,配乐也恰到好处。
独特视角产生的代入感确是很强的,当Chickie面对战场的枪林弹雨,吓得不敢动弹;当他在树林里躲避追捕,身上爬过巨大的蜈蚣;当他亲眼目睹大使馆被炸,见到身负重伤的朋友。
这一切都让我们反思,既然明知残酷,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发动战争呢?
一趟平顺的研学旅途,没有什么艰辛,也没有什么阻碍,一切为了体验,一切为了抵达。
这堂生动的战争教育课基于导演知识分子式的广场意识,每一个置景都是一次民间性的讨论,至于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方式则被毫不在意地忽略,例如前往越南的路途,主角如果想喝啤酒了怎么办呢?
船员会不会抢他的啤酒?
进入越南之后,啤酒会不会因为缺少冷藏而变质?
一大袋子啤酒的重量对主角有什么影响?
当然,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将趋于严肃,影响导演对战争问题的辩论与探讨,因此无法被其纳入思考范畴。
尽管这一故事基于真实改编,但没有资格代表真实。
当导演希望打破人们对战争的理想化想象时,其呈现方式和手段本身却变得充满理想主义,这实在是一种悖谬。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绿皮书中,当导演急于打破南方根深蒂固的黑人歧视时,另一种新的、悬浮的乌托邦就被建立起来(指忽视现实客观条件产生的种族与阶级和谐)。
这种灵光乍现式的和平与和谐对现实无济于事,只能作为课题被讨论与批评,却无法直达事件本身。
導演把保守主義三大真理座標之首基督信仰貫穿了故事,也許這就是中國人or任何第三世界人士無法理解的西方文化核心,那是愛。
主角在踏上這段瘋狂旅程之前根本不是一個虔誠信徒,他不去禮拜堂,生活糜爛,沒有人生目標。
但驅使他踏上征途的是一位士兵母親託付給他轉達的基督十架,冥冥之中靠著上帝的引導,他穿越戰區目睹一切荒誕、煉獄,看見真相;他在槍林彈雨中頓悟出上帝對一切罪惡的懲罰或許會遲到卻從未缺席,他的行囊中運送的是啤酒,但一直陪伴他跨越戰區的是那個從未送達的基督十架。
主角為基督十架踏上征途,這段看似瘋狂的旅程並非如傲慢的無神論知識分子or覺醒文青所期待那樣,某人為了親歷戰爭然後對人類暴行施以有力的道德批判,不!
戰爭是人類所有罪惡的集大成之作,面對如此巨大的罪惡語言是無力的。
主角的征途僅僅是為了傳遞其所在教區的每個家庭、每個街角裡的每一份對戰場上弟兄姊妹真誠的愛。
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保守主義作品,值得為此引用以下一段經文:「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 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 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 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傳道書3:1~8
得知和绿皮书是同一个导演,难怪风格这么相似。
战争的残酷不一定要靠军队作战来表现,平民视角下的战争更加真实和残忍。
这句话看起来真的很好笑,我在片里第一次笑出声。
对,“没有脑子的”的Chick,也只有他能干出这么荒谬但是却又合理的事情。
我在这里笑的有多大声,后面小交警死的时候哭的就有多大声😢这是Chick来越南之后,第一个对他好也是对他最好的越南人,两个平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并没有因为战争而产生隔阂。
可惜他最后也没有去到美国。
在战争里,受伤最严重的永远是平民,所有牺牲对于高位者不过是一个手段罢了。
来时飞机满满当当的人,回去时飞机只有Chick&Body
人生真是荒谬啊,少喝一点,多想一点。
这真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了,无论逃命的过程多么惊心动魄,Chick始终紧紧抓着他装满啤酒的包。
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 实在很值得现在看,就是当下的语境和情绪,能够很好的融入到电影里。
故事是越战背景下,一个纽约的喷子被喷子兄弟们怂恿着去越南,给前线的发小们送啤酒,家乡的味道。
真人真事,结尾还有照片和当事人现在的合影。
就如电影的说的,不担心你身体怎么样,担心你脑子。
就算这兄弟脑子被酒泡了,还是做出了这件事,比怂恿他去,却呆在纽约的人强多了。
至于反战还是反智就无所谓了,因为战争是别人在打,两杯啤酒下肚,跟着宣传导向骂骂敌人和反对战争的人就好,毕竟不耽误自己喝酒。
键盘侠古来有之,信息茧房也不是啥新鲜东西。
在信息茧房里享受自己的世界观太正常,因为没有打破消息茧房的能力。
就如电影里那些在纽约喝酒的朋友们一样,要他们去趟战场,肯定怂了。
所以他们这辈子只能在那条街上的酒馆里喝酒指点江山。
很喜欢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真相不会伤害我们,谎言才会。
扭曲的事实和阴谋论才是伤害这个国家的东西。
共勉吧,无论纽约圣彼得堡基辅伦敦巴黎北京。
男主只身跑越战前线给好友送啤酒,回来后改变了对战争的认知,这个题材被彼得·法雷里相中合情合理:他上一部单飞的《绿皮书》问鼎奥斯卡,就是基于一个大叔旅行归来消除偏见的真人真事;鼓吹战争虚报战况,这在俄乌战争仍未停火的今天尤其有现实意义;这种说出来都没人信但又确实发生过的奇葩事,从来都是影视剧的最爱。
于是顺理成章的,法雷里携前作的主创班底,以人物原型的同名回忆录为蓝本拍了本片。
我猜这个叫Chickie的哥们儿要么是缺根筋,要么是想出风头,要么就真的图样图森破被美国大胜的宣传忽悠了。
片中除了罗素·克劳的记者角色是杜撰的,主线中寻访四位好友的过程都基本属实,假扮CIA特工畅通无阻、遭遇北越春节攻势等抓马也确有其事。
导演只是对时间线做了模糊处理,原本四个月的行程让人感觉不到一周,有助于增加紧迫感。
总体观感我觉得还不错,主题也都传达到了。
跟同是越战喜剧片的《早安越南》比,深刻度偏弱但流畅度更高。
无奈影评人不买账,烂番茄新鲜度还不到50%,看来法雷里这次不能在奥斯卡重现辉煌了。
但也有开心的,比如蓝带啤酒,好个大型广告。
故事讲得很一般,剧本不行,13分钟弃剧。
仿佛太快了点……其实中间政治部分我没怎么看懂。但讽刺的好到位,“你们这些人总是这样”!
信仰上帝可以让人不带枪上战场,救回几十条生命,并且全身而退。信仰麦芽神,不仅可以从战场上全身而退,还能最终回归现实。(甚至后续不信了也没关系哦
7.9/10最有趣最特别反战电影
比《绿皮书》更好看。
难道贴上真实故事改编就应该加分?就算这是真实的故事,但导演拍的也跟一坨屎一样,真当战场是小孩子过家家呢?非要往战争片里加入公路片的元素,最后呈现的效果就是一头四不像,像一份加了糖的咸豆花
Peter Farrelly依然期望在各种陷入分歧和撕裂的今天,用最老套却简单、陈腐却真挚的故事抓住(大多数)观众;这像是次懒惰的作弊,但也很像某种从一而终,事前被如此围攻让人觉得“罪不至此”。只不过更大的感觉依然像某种从《第二十二条军规》借来的精神,又常常在人物的自我发现、反战宣言抑或重述本身历史摇摆不定。节奏没那么干练,就自然影响了它精神的传达。话虽如此,看到Zac越来越好,也开始不断地在各种让人抱有期待的电影里尝试与挑战自己;“养成系”的快乐永远也不算晚。
啊?我看有人问怎么现在还在拍这种土死了的电影,那请问为什么现在还在打这种烂仗啊?
挺有意思的战争片,千里送啤酒,礼轻情义重,有越战的一些场面展示,也有他们的一些自我反思。。
彼得法雷利的高明之处在于:爵士乐也好,越南战争也罢,他都能轻车熟路地将它们变成一部公路片。然而好导演和大师之间的差别是:前者总是把一堆上好的食材熬成一锅人畜无害的鸡汤,而后者却不惜得罪全世界,然后留下一个叫《现代启示录》或《全金属外壳》的名字。
乐观地呈现最后的纯真年代,台词写得很有趣,行活中的高水准。收尾完美完成了煽情的任务,不过也正是后半段调性的刹车,限制住了电影的天花板,但无论怎么说,都绝对比束手束脚满是鸡贼的《乔乔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Buddy film时期法雷里最有趣的一点就是他在表现常俗意义上“蠢人”“怪人”时的态度(在《啤酒》中,便体现为极度单薄但又过于烦人以至于有些可爱的主角形象),而当《绿皮书》之后,他将这一特色融入了美国电影的卡普拉式populist film传统,这样拍出来的故事很难不感人。
一杯肤浅的兑水美式罢了
也许是主角没选对,也许是故事没讲好,反正看下来感觉这个分数过誉了~
被海报骗了,一个真实故事的添油加醋
还行 ……看完感觉米国拍这种电影 只是西方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我错了我反思一下”的自我感动,除此之外依旧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想干谁就干谁,you shut up……
故事很好看,好笑又有反思,估计也就是真人真事,一般编剧不能这么胡编。一个粉红的战场之旅,通过慰问前线的儿时伙伴,看到了国家的虚伪、战争的残酷,以及同代人牺牲的无谓。最佳啤酒(或戒酒)广告
挺好的反战商业片
扎克继续努力某天会拿到奥斯卡的
现实的荒诞程度再次爆表
战争是多么残酷 美式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