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文艺青年永远只能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来文艺,又是一个中午,让小店老板娘热了喜欢喝的醪糟酸梅汁,拎着坐进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又一次包场。
计划是要看剧场版《孤独的美食家》的,昨天有排片的影院区域装修停不了车,今天没有排片,能看的只有《here》。
但其实也不算是退而求其次,我挺想看《here》的,时代流转下的一幢房子数个家庭,不同的时代面貌...单这一点就无比吸引我,哪怕豆瓣评分不上7.5,也让我兴趣盎然。
观影后确实不负所望,画面质感,演员质素都很不错,至少没让人感到有一丝的草率。
每个家庭故事交代得都不深刻,但短短100分钟内,我们不能既要且要,如果能够主动共情导演的表达意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
最打动我的在影片后半部分玛格丽特回望自己等了又等的人生,终于决定与一切撕裂,只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多么正确,她为自己活着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十年后,她与理查德回到老房子,才与过去和解。
这让我想起了《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也让我看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
本来我想说是全世界女性的困境,但是转念一想,我更认为是全世界人类的困境,一种集体生活与个人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我想说的是:幸运的话,你可以前半生随波逐流,后半生掌舵导航。
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被迫被拉入社会体系,不确定又不怎么反对地在大众的价值观下生存,这样的我们成功也没那么喜悦,失败也没那么悲伤,因为似乎这些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我们发自内心去达到的,也就不能充分地刺激我们的感官甚或灵魂。
幸运的话,如荣格所说,四十岁以后的后半生,有些人会反应过来自己是谁,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我想这时候,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的理查德和玛格丽特在退休后才认识到自己所爱,认识到就是幸运,能有十年的践行也是幸运,悠悠历史,同一所房子下,能活出自我的人类又有几个?
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尽管我知道色即是空,人类在浩瀚宇宙、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我知道人生而孤独、死如草芥,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这所殖民时代留下的房屋,即使破旧,但充满时空厚重的味道,那些曾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类演绎的小故事,既是渺小虚幻的,同时也永恒存在,它们永远静静地在那里,证明着。
Here is exclusive.Whereas......A point in time is inclusive?如果爱是一种结构性需求,如果爱人是一个虚位以待,如果这些都是死亡的收藏,而死亡也只是时间的仆人。
那么究竟是时间还是地点定义了我们,或者封锁了我们。
如果我能成为你需要我成为的那个人,而且那时我愿意成为也能够成为那个人,而且,一直是的话,那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我全都想起來了,我愛這裡。
”倔強地逃離家庭的女主人,最後卻是滿含熱淚回憶曾經。
从家庭出走的人們,或許難免有這樣隱秘的心思,祇有在失而復得時才會敞開心扉。
電影真是偉大的發明,電影院也是,讓我們得以逃離現實生活一段時間。
家庭可能也是如此,所以才讓許多人難捨難分。
每一代人無論顯得多麼不同,結局卻總是殊途同歸。
近几年,国内能进来的外国电影🎬越来越少了,国产片热衷于奋斗、苦难、女权这些话题,有点看够了。
固定机位记录一个房子里的时光变迁,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人们到来、离开,举行婚礼、葬礼,经历生育、死亡,面对生病、残疾,有过欢笑、争吵,也有过惊喜、失落,但更多的是生活,只是生活,那些度过就完全忘记的庸碌生活,不过还真就有些闪光的瞬间,记了一辈子。
还是那个讲了无数次的道理,人总是失去之后开始怀念。
“30岁的时候我曾以为50岁遥不可及,但转眼我就已经50岁了,我真希望我这50年里做了很多事情,不只是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我希望自己上了法学院,去看过巴黎的春天,在黄石公园里过了夜,而不是一直说着明年明年,年复一年”……人生漫长,又匆匆。
「Here」在历史的长河,只是一个房子,因为有了爱,有了争吵,有了羁绊,有了点点滴滴,也就有了意义,成了“心安处”。
你的“心安处”在哪呢。
越长大越发现,心安处有归属感的地方才是故乡。
《Here》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压缩成一个房间的呼吸,它还剩下什么?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移动镜头,却比大多数宏大叙事更震撼。
因为它不讲故事,它讲的是时间。
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古老、也更冷静的时间。
在这部电影里,人只是时间之流里短暂的泡沫。
无论是爱、恨、家庭、疾病、婚礼、战争,最终都归于沉寂。
人类像一群总在重演的幽灵,在空间里留下重复的脚步声。
不同的面孔说着相似的话,做着相似的梦。
可哪怕是复制,我们也依旧自以为独一无二。
导演没有选择聚焦谁的故事,因为在时间的尺度上,没有人值得被记住。
最残忍的地方在于,镜头永远冷静,它不为任何人的生死停留一秒。
孩子出生了?
镜头没动。
有人在这里死去?
镜头还是没动。
唯一变化的,是光线,是房间的墙面,是时代给这块土地投下的新幻觉。
我一边看,一边觉得人类文明其实很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泡沫剧场。
我们努力留下名字、建造房屋、缔结关系,以为这样就能战胜无意义。
但电影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意义从不属于我们,它属于时间。
有人说《Here》是诗意的、温柔的,我不这么觉得。
它是冷酷的,它几乎不愿安慰你。
但在这种彻底的冷静里,我反而感受到一种超越人类尺度的安宁——当你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再害怕失去什么了。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用AI还原了演员年轻的样子。
技术成了人类对抗衰老和遗忘的工具。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在“回到过去的脸”里短暂停留。
时间仍在继续,不论我们用什么手段。
最后,电影留下一个空房间。
我想,那正是它想表达的一切: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但它不会记得我们。
前段时间刷到《此心安处》的宣传,看了剧情介绍后,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部老套的家庭电影。
昨晚剧荒,想着既然是 1994 年《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打造,而且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这对经典搭档再度携手主演,多少值得期待。
看完之后,发现这个电影真的太特别了,虽然影片拍摄的是几百年的时光变迁,但镜头始终固定在客厅的同一位置,没有移动、没有变焦来拍摄。
为了切换画面,导演使用了类似于PPT的切换方式来过渡人物的出场。
因为镜头没有远近切换,展现出来的画面让观众看的时候有一种舞台剧的风格。
总之就是很新颖的拍摄方式。
而且影片为了表现出人物的年龄变化,还使用的AI换脸,技术成熟到和真正年轻时的汤姆汉克斯的容貌几乎无异。
影片讲述了好几个家庭的故事,但最主要的还是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扮演的这对夫妻。
而且让我惊喜的是,《唐顿庄园》里的玛丽小姐的扮演者“米歇尔·道克瑞”也有参演。
影片的开头,由一瞬而过的恐龙开始(是,你没看错,就是恐龙),地球开始燃烧,恐龙灭绝。
之后是近五分钟的历史变迁,世界由一片冰雪,渐渐的充满生机的大地,出现了动物,原始人,农场,人们开始建造房屋。
影片中间穿插着多个叙事线,不是单元形式,也不是时间线的形式,是在电影主线家庭的故事中,穿插着进行讲述,有原始人、还有为了买飞机抵押房子的一家,发明家夫妻、现代社会一家。
主线是理查德和玛格丽特夫妻两人。
从男主角的父母刚结婚的时候住在这里,一直演到男主角也年老的年纪,就像其他的家庭片一样,从年轻到老年,经历了各种家庭琐事,生老病死,争吵、和好。
跟所有人一样,年轻时候都会有梦想,我们的主人公也一样,但因为在20岁左右就未婚先孕生子、结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济问题。
男主人公被迫放弃了绘画的理想,而女主人公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但跟其他的电影不同的是,我们女主人公是一个想要改变的人,虽然一开始妥协,但终于在中年的时候想通了。
有点类似于《出走的决心》里面的阿姨。
女主角想要一个属于自己房子,想要出去工作,但男主人公每一次都在计算着经济成本,即使后期女主人公找到了工作。
终于在50岁生日那天,她想通,离开了家里。
跟女儿约定攒钱每年去一个旅行,不带伴侣;搬到离单位更近的地方等等。
她不再为了其他人而活。
男主人公也在父母去世后,想通了,生活的真谛,重新拾起画笔。
结局女主人公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男主人公又带他来到了曾经生活的房子,那个她一直想要离开的家,虽然屋内空无一物,但一些记忆碎片,慢慢的浮现在眼前。
那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瞬间。
这部电影没有刺激紧张的故事情节,就是一部平淡的电影,通过镜头来表现家庭的含义。
如果你正在迷茫,对家庭、生活感到困惑的话,不如看一看这个电影,我想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这部由《阿甘正传》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携手汤姆·汉克斯与罗宾·怀特等实力派演员,三十年后再聚首,再度合作的影片《此心安处》,不仅是一次跨越时代的再合体,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刻探索的视听,它以深刻的主题内涵,成功地将家庭、人生、时代三大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跨越百年的情感世界。
电影以一座百年老宅的客厅为舞台,通过固定机位和单一场景的叙事手法,巧妙地捕捉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交织。
将不同年代、不同家庭的故事片段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这些故事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人性中共通的爱与失落、欢笑与泪水,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与情感。
同时导演巧妙地运用这些生活碎片,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情感深度的世界,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家庭的真实写照,让人倍感亲切。
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的再度合作堪称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的表演细腻入微,将角色从青春年少到垂垂老矣的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看着他们在银幕上慢慢变老,那些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争吵与和解,都被他们诠释得真实而动人。
在一些情感爆发的场景中,他们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将角色内心的痛苦、挣扎、喜悦等情绪精准地传达给观众,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不禁想起自己身边的长辈,仿佛也看到了他们一生的缩影,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短暂与漫长。
让我明白,尽管我们无法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 做有意义的事和过自己独有的精彩人生。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关爱身边的人。
都说家是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
在这部影片中家庭空间是女性情感的核心依托,通过玛格丽特女性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庭作为情感避风港的重要性。
通过玛格丽特视角,揭示了家庭对女性的束缚。
玛格丽特在50岁时感慨自己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这种困境让人深深共鸣。
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规范往往让女性不得不压抑自我,承担起家庭责任。
影片中玛格丽特的“出走”象征着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抗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种反抗不仅是对家庭的逃离,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探索。
当整部电影的情节都缓缓落幕,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汇聚到了最后一个镜头上,在当镜头慢慢的拉起,越来越远时,电影里展现的那个温馨的小家庭,其实只是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个缩影。
那些看似平淡无奇、日复一日的生活片段,那些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其实正是构成我们悠长历史的一块块基石。
我仿佛看到了时间的流转,历史的沉淀,以及在这漫长岁月中,无数个如影片中所展现的那样,平凡而又温馨的家庭,如何用自己的一点一滴,汇聚成了这个世界最真实、最动人的风景。
电影《此心安处》是由奥斯卡获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的一部剧情片,改编自理查德·麦奎尔的同名图画小说。
电影更是集结了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再度合作,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的家庭史诗。
尽管《此心安处》并非是《阿甘正传》的直接续作,但它也延续了电影想要表达的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探讨。
电影画面呈现方式非常的独特,是我从来没见过的,固定镜头机位单一房间视角利用方框切换,并且通过不同的布景和细节的调整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家庭不同人物所发生的故事,包括家具的摆放和墙纸的色调等等这些精心的设计,都契合着时间的跨度,这也是导演想要给观众带来的沉浸式的镜头语言。
“不变的空间”对比“流动的时间”,强调出了生活的无常和记忆的永恒。
电影利用了画中画的转场和多线叙事的手法,隐喻时间碎片的重叠与消逝,也呼应着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抽象表达。
最后的收尾才将镜头拉开来,从房间内移向窗外,以升空视角展现出了房屋与世界的动态关联。
看到全片一隅之地融入外界世界的那一刻,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样的家庭也只是无数家庭中的一个,也正是每个家庭的平凡和温馨,才组成了悠长的历史。
除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镜头语言外,片中不同的家庭庆祝节日的片段也令我感动不已。
他们在一起的喜悦也展现出了全球共通的家庭中温馨的氛围,虽然年代不同、家庭成员不同、节日不同,但每一个瞬间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仪式感。
这些看似平凡却很朴实的影像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还有与父母、孩子、朋友共同度过的那些时光。
整部电影还非常巧妙的告诉了我们,人其实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出生、结婚到老去,为了生活中琐碎的事件和家庭责任争吵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吧。
影片在结尾处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Margaret因为找回了“女儿找到蓝丝巾”的片刻的记忆而幸福不已,这也证明了“人都是活那么几个瞬间”这句话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看似最为日常的生活中的种种,却会引发出我们最深的感悟。
不管身处的时代、环境、社会再怎么样的改变,最让人感动的永远是生命与情感的传递和延续,全天下也都是这样的“人世间”吧。
许久以前,印第安人自由的穿梭于丛林中,他(她)们关心的问题是生存与延续,于是他(她)们相爱、生育。
他(她)们属于自然。
美国建国前夕,政治人物关心的问题是独立与立国,为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们争得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父与子的冲突在于政治观点的冲突,这是政治人的存在方式。
与早期自然人和建国政治人不同的是,20世纪以来的人们。
首先是飞行家和发明家。
飞行家还抱有崇高的理想,口中喊着“天空才是极限”。
发明家和妻子还保有浪漫主义的情调——把家屋布置成舞台,把生活美化成童话。
现代的普通人似乎与这一切崇高与浪漫无关。
他们无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她们因为沙发样式而意见不合。
于是关心的问题就成了: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
然而,这一看似微小的要求,却在抵押与利息的重重重负下,迟迟无法实现。
后来,她与他终于先后搬出了这里,却并非以理想中的方式。
平庸、保守、没有勇气与魄力,缺少决断与雄心,更遑论崇高。
那么,现代的普通人身上还存有什么?
答案是——爱。
在片尾,泽米吉斯又一次施展了他无可救药的温情时刻:摄影机第一次真正的运动了起来,伴随着最后的台词“I love here”——我们知道,她爱的不是这里,而是那些曾经在这里、与她一起生活过的人们。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去年写的一首小诗:
除了这首诗,它还让我想到了——《金婚》《父母爱情》《出走的决心》《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爱、洋葱和惠特比》等作品……《此心安处》诚如其名:Here,整部影片真的只发生在一个场景中。
只是,“这里”的时间跨越了成千上万年。
7段在“这里”的时光,串起了恐龙时代、史前、独立战争、20世纪初、一战后、二战后,以及近年来的一个个家庭的变迁,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每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却都有着相似性。
最后一段情节,让我无法抑制的流泪:老年痴呆的Margaret,在老伴儿Richard的带领下重新回到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她已经不记得很多人和很多事儿,然而当听到老伴儿提到多年之前,还在上小学的女儿曾丢过一条丝巾,象征全校第一的丝巾,她突然眼睛有了光:“在那儿,沙发缝里找到的!
”「纵使我已经忘了全世界,可当听到关于你的故事,便仍然会记起,年幼的你,那发自内心的笑脸。
」感谢曾经在“这里”响起的声音。
感谢导演泽米吉斯、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在《阿甘正传》30年后的再度携手合作!
很神奇的片子,但前半个小时可能是神奇的,后半小时会疑惑自己浪费这个时间点开这个片子是为何。
所以,这个电影就是一个摆在商场卖电视机用的片子么?除了时间在变化外,它什么也没有讲述。
Eureka的反面,mesmo com alguém que mais amo, filmes chatos continuam sendo chatos.
有野心,但是不够有趣。
发明懒人椅的那对夫妻在此处幸福地生活过。
单场景镜头不动淡入淡出时代切换或许是个有趣的点子,但对一个本身也不算出彩的家庭故事来说也无法点石成金,并不是说把你的生活插入一些原始人或古人的片段就有更好的效果。
@Springhaver真的是很普信的电影,对不论是技术还是高概念亦或是陈旧的故事都特别坚定地执行到了最后。绝大部分时间对这个故事和形式都无感,直到最后玛格丽特什么都不记得了,唯独记得自己是在沙发缝里找到女儿丢的徽章的,深深被这里打动。整部电影一直在把房屋的记忆撕成一片一片的堆在一起,最后主角和观众一样没法回想起所有的记忆,伸手往纸屑堆里一抓,留下来的可能不会是任何在此之前被极力渲染的重大时刻,而是某个小小的细节,就像我昨晚去吃兰州牛肉面,土豆牛肉饭做得特别好特别中国,但是我发现这里不会给你用不锈钢小碗盛一碗咸咸的带着胡椒粉味的汤,想到这里就觉得特别难过,特别想家。
【3.0+】这一片土地从古至今恒久存在,见证了太多悲欢与离合,也流淌出生命的神性与伟大,如歌的一生如此短暂悠扬的逝去,固定视角的单一场景捕捉到了无数动人的爱意,只是这般新颖有趣的形式从中段叙事开始就变得僵硬且混乱,技术力的呈现虽添上华彩同时也摧毁了真实自然的氛围与感觉,内容的雕琢与表达也逐渐变得无足轻重,结果就成了精致而空洞的泛泛之作……
原来这就是阿甘正传。重要的事情就那么几个。
空有形式,老套、无聊
🌟总体:THIS IS US, HERE we are.🎥故事:“时光飞逝”。🎯主题:“饭米粒”。🎭演员:《阿甘正传》超长售后保修期,父母爱情比长跑还长。📹导演:剪贴画搭配“一镜·到底”用在电影还算新鲜;直至最后一幕光阴带动镜头流转,大招蓄力已满。一气呵成。
科技改变电影,政治正确左右电影,未来还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电影本身就乏善可陈,国语配音版更是灾难。
虽然也算是我的梦想之屋了,但作为漫画很优秀,拍成真人电影就很难让人投入进去了,毕竟太散碎了,像实验电影。
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开篇以为又走错了影厅,阿甘正传原班底最佳新作是噱头,福雷斯特冈普和珍妮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同名漫画改编,极度牺牲叙事的构图和表达,美利坚从印第安人到现在。一个问题,是技术流还是PPT电影?
两星半,无聊爆炸,导演像被发了龙标拍了个温情贺岁片,老白男还非要为了政治正确放进去一个黑人家庭和一对原住民CP强加diversity,没眼看。
创意是有的,但叙事流水账,好像在看一部美国现代史。
想法不错,但想要有说服力地以小见大,作为漫画可能还好,作为现实主义电影就有一定局限性了。但还是很不错的美国故事。三星半。
表现形式很惊艳,可惜各条线似乎太流水账了一点,没有想象中的效果。🥹每次看汤姆·汉克斯演戏都会觉得好感动
高科技无缝连接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