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直就像八點檔連戲劇。
」「有件事想問風間學長,拉丁區上面刊登的詩…… 」[一陣小鹿亂撞 ♥♥♥]1.熟識筆者的朋友們都知道筆者對於日本鬼子有著難以自辯之糾葛厭惡,不過預告頭與尾的兩段簡約對白,以及男女主角發乎情,止於禮的神態自若,就這樣讓筆者毫不忸怩地去電影院觀賞這部傑作。
2.本片就像筆者曾從預告即高度預期般,完全沒有這幾年剝削老人小孩動物的垃圾日本電影所為筆者詬病多年的矯揉造作,傳統禮教藏不住時髦與俏皮,行雲流水間悄悄釋放人文理性的崇高偉大,真善美在電影中發揚,那些令人不愉快的事,就輕描淡寫帶過吧!
3.拉丁區大樓這個概念大概是戰後日本文藝青年的自我實踐。
4.套用安安的經典句型:「每個人心中都有位少女。
」5.水沼學長好帥喔!
我最喜歡這種不搶鋒頭,又神機妙算的智慧型大葛格了 ♥♥♥
《学生时代》-看日本右翼行为1、一部动画片:“学生时代动画片---日本右翼实质”这些元素用什么来做纽带呢?
一部动画片,片名:From Kokuriko Hill(来自虞美人之坡),2011年7月16日在日本全国457块银幕上公映,16、17两日约45万观众入场观看,首周初登场岛国排名第三。
2、内容:故事发生在昭和38年(1963年),也就是东京奥林匹克前夕。
20世纪60年代初,从二战的沉重打击中复苏的日本,正以极快的速度在世人的注视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地位。
正处在变革时期的日本,旧的事物慢慢被淘汰,新生事物源源不断的出现,充满复兴的味道。
位于横滨某个海港小镇,松崎家四姐弟和住客过着平凡的生活。
16岁的姐姐海(长泽雅美 配音)照顾所有人的衣食起居,清晨则例行升起祈愿平安航行的信号旗。
偶然的机会,海结识了同校新闻部的男孩风间俊(冈田准一 配音),校园生活平添一道靓丽的色彩。
与此同时,东京奥运会召开在即,学校内俊和一群好友所栖身的古旧建筑“拉丁区”面临拆毁的命运。
为了保护心中的圣地,俊、海以及同学们联合起来。
在此过程中,他们心中某种隐秘的情愫悄然滋长,但是意想不到的是那种日式电视剧里常出现的爱人原来是兄妹的情节再度出现,当然,动画片需要的是完美,于是最后面临拆毁的建筑“拉丁区”被保留,所谓的兄妹也被父辈指出“非也!
”哦,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溢阳光!
3、宫崎父子:此片根据1980年18月发表在少女杂志《好朋友(なかよし)》上的同名漫画改编(原著作者:高桥千鹤、佐山哲郎)。
在企划阶段就已讨论十多年的《来自虞美人之坡》终于得以搬上一幕。
此次担任导演一职的并非新人,而是凭借《地海传奇》正式出道,却也因此饱受各方诟病的宫崎骏的儿子宫崎吾朗。
在5年前的处女作中,宫崎吾朗的欠佳表现不仅惹来父亲的不满,也引发了《地海传奇》原作者UrsulaK.LeGuin对电影乃至宫崎骏所率领的吉卜力工作室的质疑。
在此之后,吾朗遭到父亲长达5年的雪藏。
“这次再失败的话,就辞去导演的职务!
”抱着破釜沉舟的觉悟,宫崎吾朗再执动画电影的导筒。
故事的背景设在宫崎吾朗尚未出生的1963年,为了准确把握那个时代的气息,他大量参考了当年日活公司拍摄青春映画,如《赤い蕾と白い花》(1962)、《青い山脈》(1963)、《雨の中に消えて》(1963)、《美しい暦》(1963)等,从剧中人物的台词到语气语速都进行了深入揣摩。
作为父亲以及工作室负责人的宫崎骏,虽然起初反对宫崎吾朗担任本片的导演,不过也切实做好了保驾护航的工作。
他本人担任了影片的企划、剧本等职务,此外还参与了人物和背景设定、草图绘制等工作,包括影片的概念海报也由宫崎骏本人亲自操刀。
而在制作过程中,父子二人更是为了各自的理念展开艰苦卓绝的角力,宫崎吾朗在保有原剧本时代特色和现实性的基础上,对相关场景、对白以及情节基调都做了相应改动,并且进一步强化了“从过去之中诞生未来”这一主题。
可以说,这是一部凝结了宫崎父子全部心血的作品。
而片子的最初起源则是宫崎骏侄女呢。
早年间的她在山中小屋度假留下了许多少女漫画杂志,其中《来自虞美人之坡》引起了宫崎骏和制作人铃木敏夫的注意。
此后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电影化讨论,直到制作《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期间才将拍摄计划提上日程。
关于这些内情,NHK有一部纪录片《虞美人的山坡上 父与子300天的战争》,可以一观!
4、日本右翼:说了这么多,究竟想要说明什么呢?
那就是活跃在日本各阶层的右翼势力!
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可以讲,日本右翼势力在二战失败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
那为何右翼主张可以获得不少选票呢?
该势力源于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运动。
从1881年起,日本右翼掀起了组织结社的热潮。
祝前福冈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头组织,为日本右翼团体的鼻祖。
之后衍生出的有黑龙会、大日本国粹会、大和民劳会、国本社等;一战后,据统计在1927年至1937年期间,日本右翼组织总共有634个,参加右翼组织的人数达12.2万。
1945年战败投降后,美国强行解散日本国内所有右翼组织,严禁日本右翼骨干担任公职,右翼一度被迫偃旗息鼓。
然而,冷战开始后,“抑制”改为“扶植”,于是纵观其势力,50年代是恢复阶段,60至70年代初是猖狂活动阶段,70至80年代末是“发展、巩固和充实力量”的阶段。
90年代至今是疯狂否定侵略历史的叫嚣阶段。
再从其组织和成员来看,规模较战前大,成员复杂,从民间到政客都有人参加;活动的方式和性质上也极力模仿战前右翼!
截至2000年,统计其团体总数约为900个,总人数约10万人;其中由日本国家公安委员会认定的暴力团体就有24个。
日本“右翼理论家”荒原补水还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指具有右翼思想但没有参加右翼组织的人),日本右翼分子共有约350万人。
那【日本“网络右翼”有多少?
】大阪大学2008年曾对1000名网民进行了“网络右翼”倾向调查,结果发现日本网民中3.1%的人都有极端的右翼思想。
调查的依据主要有三:第一,对中国、韩国完全没有好感;第二,支持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支持日本拥有军队;第三,每天游弋于2ch等论坛。
按照日本人口数量统计数据,近1.3亿人来折算,大概400万人,确实和上述宣称的350万人差不多!
不过,他们毕竟是少数,只是总人口的X.X%而已,连5%多没有过!
但我们不能小觑啊!
这个非多数派,目前恰恰占据多数政治席位!
在任期已五次参拜靖国神社的小泉纯一郎就是名副其实的岛国右翼势力的代言人!
日本前首相、现自民党党首(很可能就是未来日本首相)候选人安倍晋三更是号称“自民党中的最右翼”!
目前民间右翼势力组织为“日本重新修订历史教科书委员会”“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历史研究委员会”几乎无一不是否定侵华、篡改历史、混淆历史事实,迷惑日本青年一代。
而据某些资料显示,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日本企业都曾向右翼势力提供过资金支持!
106家日本企业和财团,都曾鼎力捐助“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
发起“购买”钓鱼岛募捐活动的全国行动委员会目前已经筹集到14亿日元的捐款,除去部分来自民间之外,其余大部分来自三菱重工的赞助。
“经济的,必然是政治的”这个定论在日本右翼思潮企业家中真正毫发毕现!
请慢慢细数这长串名称吧!
◆重新修订历史教科书委员会的支持企业: 鹿岛建设、大成建设、大林组、清水建设、小松建设工业公司、东芝成套设备建设公司、东日本房屋公司、殖产住宅相互公司、大金工业公司、三菱重工业公司、神户制钢公司、住友金属公司、住友重机械工业公司、川崎重工业公司、朝日工业公司、日本克姆西斯公司、SMK公司、住友不动产公司、井关农机公司、东芝公司、富士通公司、住友电气工业公司、冲电线公司、坂口电热公司、电气化学公司、日本电信电话公司(NTT)、凸版印刷工业公司、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五十菱汽车制造公司、日野汽车制造公司、亚纳塞公司BMW东京公司、马自达汽车制造公司、昭和飞机工业公司、日本轮船制造公司、横滨橡胶公司、日本合成橡胶公司、中国地区电力、出光石油公司、丸善石油化学工业公司、日本海石油公司、阿拉伯石油公司、爪哇石油投资公司、住友金属矿山公司、大阪商船三井船舶公司、日商岩井公司、丸红贸易商社公司、森村贸易商守、加商公司、味之素公司、狮子公司、中外制药公司、日本格奥林研磨剂公司、日本肯塔鸡炸鸡公司、日本烟草公司、帝人公司、东邦人造丝公司、东洋纺织公司、松屋公司、纪之国屋食品公司、东京三菱银行、住友银行、住友信托银行、横滨银行、广岛银行、日本开发银行、樱花银行、山阴合同银行、西日本银行、东京信用组合、南美银行、东银国际研究所、富国生命保险相互公司、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住友生命保险公司、日本团体生命保险公司、朝日银行、损保会馆、日本信用证公司、住友不动产公司、北日本大厦管理公司、德山公司、池袋车站大厦管理公司、银座旅游食品公司、东京中小企业董事培训公司、日本综合研究所、日兴研究中心山种综合研究所、东京影象制作公司、多普勒公司、文教堂、北斗学术研究中心、大新东公司、南日本谷物中心、东扫公司、商业公司、智能太田昭和公司、日通工业公司。
◆重新修订历史教科书委员会支持财团: PHP研究所、太平洋经济协作会日本委员会、资本市场振兴财团、三菱综合研究所、世界经济情报、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矢野经济研究所、机械产业纪念事业财团、日本不动产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会、基础技术培训提高中心、短期投资协会、高龄者住宅财团、日本语普及中心、纸浆经营者恳谈会、松下政经塾。
上述资料来自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研部主任、馆长秘书李宗远向财经时报提供的一份独家资料。
可见截止到1999年10月6日,共有95家日本企业和16家日本财团先后向这一右翼团体捐赠巨款,使其每年的活动经费多达4.2亿日元。
这些日本企业和财团的名字多数为中国人所熟悉,其中有不少已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是目前中日经贸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因此,在充分证据基础上,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抵制右翼日货,确实有益无损!
难道不是吗?
5、战争:好了,回到动画片!
本片插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为上世纪60年代流行于日本的金曲,由坂本久演唱。
这首歌于1962年引入欧洲,获得广泛好评。
后在法国更名为更富有日本风味的《Sukiyaki》,继而风靡世界,一度在Billboard上排名第一,目前已有诸多演唱版本。
杜琪峰的影片《真心英雄》亦将此歌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元素。
您可以听着这首歌,来听我说说本片和右翼的故事!
片中女孩松崎海,每天早晨升起的是国际信号旗中的U、W旗,单旗表示“贵船将陷入危险状态”、“本船需要医疗援助”。
组合表示:安全な航行を祈る(一路顺风、愿平安)!
航行之船望之,会挂上“答语旗”,下面依然是U和W,组合表示:御安航を祈る(愿平安)!
这个旗语不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诫日本这艘船,将“陷入危险、需要医援!
”要时刻警醒,才能祝愿顺风与平安!
此祝愿多次、多种形式出现在片中,可谓用意颇深!
乃至片中,借宿松崎家的女画家,作品中亦然有此!
何须如此多番宣示主题?
这还得回复历史轨迹,观真相!
1951年,日本签订了旧“日美安保条约”里面就明确提及了包括日本协助参与朝鲜战争的条目在内的共同防御、共同进攻的安保策略,于是日本以大后方的形式参与了朝鲜战争。
里面就包含着许多像片中女孩,海的父亲这样普普通通的船员。
他们负责输送物资和伤员,其中大多数都活了下来,也有的则像海的父亲那样消失在了碧涛里;消失在大众的记忆里!
因为太容易被遗忘了相比日本获得的经济利益来说他们算什么?
但是,区区不足一百人的生命,真的微不足道吗?
60年日美签订了新“安保条约”,这时候美国正在打的战争叫做越战。
于是很多警觉的学生站起来反对,可始终被一些财团势力左右的日本政府,还是强行通过了新条约!
看似“主流”的群体再一次获得胜利,所以就有了故事里演讲的哥们说的:已经过去的“战后十年”。
是这样吗?
远离战争十几年了吗?
《虞美人》一片的观点是:这时候日本并没有从战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
6、拉丁区:片中有这么一座精细创作的楼“清凉庄”,在空间结构的手法上更是明显得到宫崎峻的真传。
这座楼,是故事的第二个主要元素!
占据此处的是中学各类兴趣小组的学生们,他们代表“非主流”!
象征日本的大多数人民,但当年却是“非主流”。
首先,让我们说说那个“拉丁区”。
清凉庄被称为拉丁区是有典故的: 拉丁区原是指处于巴黎五区和六区之间,从Saint-Germain-des-Prés到卢森堡公园,是巴黎著名的学府区。
拉丁区这个名字来源于中世纪这里以拉丁语做为教学语言。
这是一片学生与教师频繁往来的地区,周边高等学府林立。
还有亨利四世中学、路易大帝高中、圣路易高中、巴黎矿业学院、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理工学院旧址、巴黎高等电子学学院等等。
因此成为了学生区的代名词!
六十年代,尤其是1968年的五月风暴,使得拉丁区也成为著名的法国学生抵抗运动和抗议游行敏感区(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6%9C%88%E9%A3%8E%E6%9A%B4)。
虽然事件发生在动画版故事时间之后,但并不影响“拉丁区”三个字在影片里的厚重含义。
《虞美人》的主旨是反抗盲从当年的那种主流思潮,这一点很直接反映在德丸社长和海的对话外的含义,“喜欢拉丁区,喜欢这种自由思想、讨论盛行的风气”!
请看题在哲学社侧面的“我思故我有”,最后当大楼保住,又充实新员的哲学社就演变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了;这就是从一个纯唯心的观点,演变为既不唯物也不唯心,纯粹认识论的哲学思维!
日本右翼的那些“一想就有”,是唯物还是唯心呢?
年青人不该自我沉沦,需要拉丁区的精神,需要自由思想、积极讨论!
辩则明!
7、危机感:大和民族,是个时时刻刻充满危机感的民族!
“若没有了向上的力量,结局只有毁灭”。
《虞美人》中的那首插曲《绀色のうねりが 》(绀色的浪潮)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E3OTAxMDUy/v.swf歌词:即使某天 藏青色的波浪会干涸 你也莫被那地平线埋没 我们要化作那山岳的峰峦 昂起头 迎向那未来吹来的风 即使某天 藏青色的波浪会干涸 你也莫被那地平线埋没 前有王勃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而该曲中大有“不坠地平线之志”!
这种志向充溢着几乎所有日本民族的心中,只有右翼一贯喜欢走向极端,将不安燃烧到他乡!
中国和韩国等国内反日情绪的行为让日本人很恼火,也发了他们自卫性的回应。
但日本的民族主义者也饱受焦虑和挫败的煎熬——准确地说,他们害怕中国的实力蒸蒸日上,而日本则会在国家安全上倾向于完全依赖美国。
日本保守派把美国人1946年草拟的日本战后和平宪法视为日本主权的耻辱。
鉴于中国不但对东海,对南海也在声明领土主权,以此测试其不断增强的国力,日本的民族主义者坚持认为日本必须以大国的姿态回应,成为中国不能等闲视之的对手,充分做好捍卫主权的准备,即使甚至是保卫美国人的岛链,也应如此。
善良的人们通常认为日本的民主制度与战后改造,可以杜绝政治右翼化。
事实上,不管是自民党还是民主党,民意支持率都很低,双方政见也没有区别,完全同质化后失去制度约束。
经济不振、美国“重返亚洲”与中国崛起等因素为日本右翼提供土壤。
日本右翼也试图借助领土纠纷而扩军、强军。
于是理所当然被我国政府警告“日本在钓鱼岛的做法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还是那个统计数据,夸大计算全日本的右翼者才不过400万尔,很多时候还会闹些笑话!
据日本媒体报道,曾在8月中旬组织了150多名国会议员和其他人士前往钓鱼岛举行慰灵祭的日本新兴右翼保守组织“奋起日本全国行动委员会”将于周六在东京组织数千人的反中示威大游行,并将前往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
这将是中国各地反日示威爆发以来日本国内最大规模的反中示威。
最后,反华游行如期在东京都港区举行。
日本警视厅估计,参加者为700人左右,比原先估算的3000人要少。
哈哈!
在我们放肆讥笑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大意啊,善良的国人们,崛起的同时,风浪必然巨大,在已经踏入国际经济共同体的我中华,其实还是学生时代,我们要对日本等工业化、国际化道路上的学长们,显示出国际信号旗语为“安全な航行を祈る(一路顺风、愿平安)!
”7、细节:在《父与子的300日战争》中,最后记者问爷俩的话就可以作为结尾了: 宫崎 骏:让他稍微给我点压力嘛,就这句话。
宫崎吾郎:可恶,有本事别死。
这个细节体现日本,左翼力量也在新生不断!
并且正希望独立取代呢!
本片中,那些精致描绘的细节之处,也无不体现新生代的力量!
这是日本大多数爱好和平的人民在回应我们的旗语:御安航を祈る(愿平安)!
本文得到豆瓣等很多高手文字的耳提,引用未及加注,望谅!
豆瓣不能放图,请移步观看http://www.bafei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799&page=1&extra=#pid8213
看《紅花坂上的海》之前,我沒看過宮崎吾郎監督的作品。
《紅花坂上的海》算是很不錯,雖然大量宮崎駿元素和場面在這套戲翻炒,但至少係令人看得投入和感動,那份少年人的情懷不太造作,值得一看。
當然,因為宮崎駿有份編劇(及改編原著)和班底還是吉卜力工作室,所以有大量宮崎駿元素是可以理解的。
整體來說,這是「學運 x 夢幻街少女 x 崖上的波兒」,不過有趣之處是今次不再像之前一樣,完全抽空了日本的社會政治議題。
以前宮崎駿頂多是玩暗喻,今次是明刀明槍地講了。
注意:下有劇透。
故事發生在1963年,東京奧運前一年,那是日本在戰後重建經濟和民族自信方面進入起跑線的時候。
女主角當船長的父親在韓戰中被水雷炸死,韓戰對於二次大戰後的日本的意義,是他們因著歷史的巧合,成了美國的後勤基地,大量美國訂單湧至,令日本加速了經濟重建。
本來日本作為戰敗國是不能擁有軍隊的,但因為韓戰的緣故,在韓戰結束後自衛隊成立,這是日本在二戰失敗後重建自尊的第一步。
女主角的父親因為參與韓戰的後勤補給而殉職(男主角的父親身份在這裡不談了),訴說的不再是反戰精神,而是日本人如何在二戰後取回他們的自尊感的故事。
故事講述男女主角發動了一場「佔領」學會大樓的小型學生運動,在男主角的學會房間內,牆上貼著以畫架展示的有關《美日安保條約》的報紙。
《美日安保條約》觸發的「安保鬥爭」發生在1950年代沒,在這場大型學生運動中,甚至有大學生被警察打死。
故事中的中學校園,也洋溢著一股學生運動的氣氛,那牆上的《美日安保條約》報紙,似乎是要說明這種火紅氣氛的時代背景的由來。
男女主角一行三人去東京找校董會主席的畫面,到處都是東京奧運的標語,那時已經是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發展起來,而東京奧運就是一次重新向全世界展示日本國家形象的機會,所以整個東京都是工程,那也標誌著日本走上經濟發展快車道的前奏。
在那個燥動的年代,國家的經濟、外交、政治發展方向帶來了很多矛盾,也為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埋下伏線。
當然,故事中的學運是一個「那些年」版的學運,沒有衝擊、沒有流血,喜劇收場。
1963年唸高二的男女主角,1968年發生全國性學生運動的時候,正正是大學生,也可能有參與全共鬥(全體鬥爭委員會)的抗爭行動。
可以這樣解讀吧--故事中的學會大樓抗爭,其實是全共鬥佔領東大安田講堂事件的「那些年」投射,前者的成功其實是對於後者被鎮壓的心理補償。
那個經濟起飛和左翼學生運動交雜的年代,不時會在日本的流行文化作品中出現,也許因為那是很多創作人的集體回憶。
《課長島耕作》裡面的商界神人島耕作是其中一個例子,他在學生時代也參與過學運,不過畢業後便入了電器大企業,變成典型的78-80年代日本經濟最繁榮時代的代表。
我不肯定會否過度解讀宮崎父子的意念,不過肯定的是,這次是一次風格的大改變,由抽空時代背景,只玩暗喻,變成直接使用直實歷史背景去說故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也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裡面少見使用了真實的城市景觀(東京和橫濱)的作品。
原文連結(牆外):http://kursk.xanga.com/758555301/%e7%b4%85%e8%8a%b1%e5%9d%82%e4%b8%8a%e7%9a%84%e6%b5%b7---%e5%ad%b8%e9%81%8b%e7%9a%84%e9%82%a3%e4%ba%9b%e5%b9%b4/
日本在2011年遭遇311大地震,民心不振,这也导致电影产业步入小年。
即便《来自红花坂》拿下本土电影年度票房冠军,但相比往年冠军,它的成绩也大为缩水。
不过,外界除了考虑外因,更多还是对导演宫崎吾朗表示不信任。
在他们看来,没什么比吉卜力工作室的前途更让人担忧的了——毕竟宫崎骏老爷子年事已高,在皮克斯和3D动画大举来袭的背景下,宫崎骏和同仁修筑的二维世界已是最后的堡垒。
于是,宫崎骏跟儿子宫崎吾朗两代人的八卦闲谈,总能吸引眼球。
显然,所有人都达成了共同认识:上阵虽然是父子兵,然而老子对儿子相当失望。
但失望归失望,支持起儿子的动画事业,宫崎骏不敢怠慢。
具体于《来自红花坂》,他依然不遗余力去帮忙。
相比新海诚试图去追赶宫崎骏,尝试起缺乏优势的大制作,宫崎吾朗这一回表现得相当得体、稳重,偏向保守。
在《地海战记》遭遇恶评的情况下,正因《来自红花坂》的保守处置,这也成功保护了电影。
基本上,《来自红花坂》是一部以怀旧情调带出特定时空故事的小格局作品。
如果去掉时代大背景,说它是典型的文艺小清新动画也不为过。
很多人也会找一些原因,再怎么样,新海诚都是一己之力,顶多拉上三五个好汉。
而宫崎吾朗无论如何都有工作室的班底来支持,大方向故事不出错误,电影的水准自然会有保障。
《来自红花坂》依然是扎扎实实地按照日本传统动画手法去制作,从画风上来看,它的标志特征也异常突出,少女、天空、海洋还有绿色植物。
很多人一看画面就会反应过来是吉卜力出品,没有失去形与神。
某些方面上,它更像米林宏昌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而不是宫崎骏那种经过成熟思考、适合大手笔展开的重磅之作。
在我看来,由于时代背景的关系,《来自红花坂》竟叫人想起了山崎贵的《永远的三丁目夕阳》系列,尤其是1963年还有奥运会来临等细节,说它是动画版本和海边少女版本的“三丁目夕阳”也不为过。
如果收于结尾处的沐浴夕阳段落,那简直就是直接穿越。
片中学生参与讨论、共同行动的意识,多少也有后来日本60年代一系列运动的影子。
然而,《来自红花坂》更多是关注着文化保育的母题,那座一度破败、清洗打扫后焕然一新的拉丁楼,它其实也是精神文化上的象征,以西式建筑的突出外形出现。
学生们说不能抛弃过去,才能更好地前进,这其实也是说给日本国民的话。
亚洲国家里面,日本一直走在西化道路上的最前沿。
即便经历了二战失败,然而得益于朝鲜战争等一系列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又重新成为了一个现代化国家,并且迅速从战败国的阴影中洗白。
《来自红花坂》紧抓这一线索,以云淡风轻的少男少女好意互投,带出了一段过去:像男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像女主人公父亲的死因,它极力去抚平人物内心伤痕,抬头望海看天,积极面对人生。
表面上,这只是对过去的一种怀念,出于血缘和情感不舍而万分珍惜,然而,这其实是日本的国民心态,过去总会过去,未来依然令人期待,那就有如司马辽太郎看着坡上的云,好似看到了日本国的一日千里,屹立于世界之林。
然而,由于电影有几度波折的通俗狗血兄妹恋,很多人批评因为它过于随意和戏剧化的,情节设置未免太不考虑观众感受,反而降低了电影的整体格调。
除此以外,《来自红花坂》洋溢着熟悉的日本动画情节,品质美好的升旗少女、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些无需多提。
电影有一特点就是音乐满溢,持续不断。
从早餐歌开始,影片配乐几乎没有间断过,很多插曲甚至被完整引用,比如脍炙人口的《上を向いて歩こう》,出现得恰到好处。
这首60年代的怀旧歌曲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对中国影迷而言,最熟悉的一部片子莫过于杨德昌的《一一》,尾形一成饰演的大田在酒吧里弹唱。
相比之下,片尾曲和其他配乐显得过于清新,大多是海边景物状,情意谁短长,没能从根本上打开电影的大局面。
好在无论怎么说,《来自红花坂》始终是不会伤害观众情感的那种片子。
看学生们整齐划一的歌唱,无论是瞒天过海还是抗议成功,总会叫人感慨不已。
常说看到日本电影的一些段落,我们会真心感慨,那些画面在这个国度是无法出现,这已经不是技术或者情怀原因,而是根本的国民性。
或许,面对片中这几幕场景正是如此心情。
【上海国际电影节《每日新闻》 同刊于《北京青年报》】
花钱花时间赶去看了首映,说实话,有些失望。
色彩仍然是吉卜力鲜明得无可挑剔的色彩,我觉得这是保留下来的唯一看点了。
在拍摄结构安排上,可以说是没有重心,前段铺垫部分太过冗长,以至于我看到前半部分的时候有种无聊到想从电影院走出去的感觉,高潮部分不够精彩和动人。
配乐方面,之前宫崎骏的动画里的插曲一般是单纯用曲子,很少有歌声出现,这部吉卜力的片子里出现了少有的歌手伴唱。
只是,当最后电影插曲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打动我的是手島葵的声音,而不是片中的女主人公和影片本身。
甚至当女主角开始说话的时候,反而有一种影响了观众听优美歌曲的感觉,这一点也很是失败,建议在电影中还是采用纯粹的曲子较好。
总体来讲,没有以前宫崎骏动画片的灵气了,也没有了那种能把人感动到骨子里的感觉和精彩得能让人陷进去的紧张气氛。
一个人的才华希望能够一代代得以传承下去是很难做到的。
若是经商还好说,让下一代人努力学习管理经验,下一代人够努力的话或许能够实现平稳过渡。
但是如果是艺术这样的需要灵感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做到了。
艺术这东西很私人,每个人对艺术的感知程度都不一样,不管宫﨑吾朗在绘画和动漫的技术上有多过硬,但是对动画的制作和灵感上或许跟宫崎骏的想法不一样,若是父母把自己的套路强加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最后取得的成果有多少有些扭曲感,观赏艺术的人们也感知不到其中的灵气,这就着相了。
若是各自尊重,能任其发展自己的艺术思路,经历磨练,即使出来的不是像宫崎骏那样阳光灿烂的作品,至少有灵气,就是好作品。
这可能是我在这部片子里最泪崩的地方。
当阿海听了妈妈解释了风间的身世后,依然有点不可置信,于是问妈妈:“如果风间真的是爸爸的孩子怎么办?
” 母亲愣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地地说道:“若是他是阿雄的儿子,我想见到他呀。
他的样子,像这张相吗?
” 那一刻,阿海才切身地理解到,母亲对父亲切肤入骨的思念,早已超越了世俗观念的框架;才体会到爱情一旦扎根于心,其带来的幸福也好悲痛也罢,亦都溶进了灵魂成了生命中无法割舍一部分。
正如她自己对风间在昏黄车灯中的告白,即使知道两人的爱情毫无希望,却依旧像认命了一般,红着脸笑着说:“我会一直喜欢你。
”有句经典的话说,悲剧就是建立美好的东西再毁灭给你看。
那么,悲剧的相反并非是喜剧,而是让你在悲剧的废墟前唏嘘之时,却看到新的嫩芽破土而出。
悲剧的相反,我们称之为希望。
这就是本片的架构。
主角阿海这个角色,就是这部电影中希望的聚合体。
故事中的悲剧元素都和她有关,至亲的离世, 教学楼的拆除,还有被“血缘”捉弄的爱情。
但观影结束后,观众们记住的更多的,无疑是学生们翻修拉丁楼的热火朝天,离别的车站时诚实地告白,和日复一日对着大海升起的信号旗。
如果说阿海代表是在个人层面上希望,那么片中其它角色便演绎着时代更替中的希望。
细细想来,片中年轻一代的人,身上都寄托着上一辈舍己为人的关怀和慈爱:小至阿婆将自己的早餐让给小孩子,大至阿海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收养身亡战友的孩子。
而年轻的一代人,亦以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去打动老一辈人的偏见和决断,正如学生们同心协力改造拉丁楼。
所谓“新”与“旧”的传承,大抵应如此。
片中最后两场戏,分别是理事长参观教学楼,和阿海与风间去见父亲的老战友。
在学生们的歌声中,理事长同意教学楼的保留,被视为陈腐的过去获得了新的生命。
在海上的夕阳下,老船长牵起阿海和风间的手哭了出来,那些在痛苦和思念中尘封的过去,也终于得到了救赎。
这样的故事当然不会是现实的写照,但却是一种高于现实的呼唤。
现实中可能发生的又同时被人所遗忘的那些细小的情感,如沙中掩埋的细小珍珠一般,都被这个温柔的故事挖掘出来,如片中碧蓝的海面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谢谢这部片子,给我们一场被爱填满的好梦。
日语里有一个词叫賑やか(NIGIYAKA),指熙熙攘攘,热闹繁华的景象。
《虞美人盛开的山坡》就是这样一部热闹的动画电影,无论是影片中那个百废待兴的昭和时代,还是影院外吉卜力死忠饭排队进场的朝圣场景,都配得上这个词。
带着期待与疑问去到上海电影节的展映活动看了宫崎吾朗少爷暌违5年的力作,烂木头无疑找到了心中的答案,心满意足得给出五星。
这五星不仅仅给到监督和其他STAFF,也包含了烂木头自身对自愈系手绘二维动画的致敬。
我曾经在09年的一篇吉卜力流水账里说过:如果说吉卜力是一个以生产童话为主的工作室,那么他们的童话可以分为“硬童话”和“软童话”。
《龙猫》《岁月的童话》《萤火虫之墓》《魔女宅急便》《平成狸合战》等等都是属于“软童话”的。
以《我的邻居山田君》为代表作的监督高畑勋更偏重走现实主义中带温情色彩的片子,但也能在《狸猫》这样有着微幻想的片子里,把拟人动物和真实社会生活缝合得相当美妙,不觉突兀。
在高田勋的动画中,没有恶人,没有嫉妒,没有怨恨等人类身上的丑恶点,即使是在《萤火虫之墓》这种二战背景的电影中,我们也看不到太过强烈严肃的控诉战争的基调。
昏黄的色调把兄妹有哭有笑的岁月都淡化成昔日影像,原有的忧愁也被稀释了不少。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吉卜力带给人的能量,用质朴却非凡的人物讲述人类永恒主题,饱含哲思却也点到为止,体贴宽容地与人对话,亲切到没有距离。
大多数人和曾经的烂木头一样把宫崎骏作为吉卜力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在温暖牌上占有军功章的更多是高畑勋、望月充智、近藤喜文等监督。
除去《龙猫》《魔女宅急便》等合家欢乐的动画,宫崎骏很显然更偏爱天马行空的大幻想动画,《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里,直白的也好,隐藏的也好,都带有比较硬的设定,比如那座会移动的机械感十足的城堡,还有跑到千寻那里出搓澡的鱼怪嘴里吐出来的自行车,垃圾废品,对地球环境的讽刺昭然若揭。
童话色彩便也淡了不少。
至于那部让吉卜力走上正轨的宫崎骏原创漫画改编的《风之谷的娜乌西卡》,机械味浓厚的世界观设定与灰蒙蒙的背景作画,反而把正义感给压制了,比起后期的其他作品缺乏趣味性,是烂木头心中不太美好的一部作品。
吉卜力习惯在每年夏天公映其工作室新作,魔都6月在上海影城的6号厅里观赏到的这部《虞美人》其实已早在去年日本公映,但对我们而言它是簇簇新的。
当看到吉卜力标志性的蓝色龙猫LOGO投射在魔都大银幕上时,相信这是每一个从小看吉卜力动画孩子的圆梦时刻。
这一刻我们看的不是压缩碟呈现的小盒子大小的影像,而是银色盒子装载的厚厚胶片。
宫崎吾朗这次的选材极好,与其说他一直在追赶父亲的脚步,这部《虞美人》则更像是结合了宫崎骏、高畑勋等多位吉卜力老前辈风格的作品:在人设上贯彻了吉卜力一向的“长相最周正最普通的最叫人疑惑到认不出的就是主角”;一对性格四平八稳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以亲情友情以及萌芽期爱情为主旋律的自然之风。
同样是小清新作品,与去年借鉴欧洲系童话改编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相比,《虞美人》改编的是本国同名漫画,把时代背景放在了日本60年代的战后社会,讲述生活在横滨的疑似兄妹俊与小海在时代车轮下一边挽救恋恋不舍的文化信仰归宿——拉丁楼,一边追寻身世的故事。
虽然在观影过程中大家也不时出现“疑似亲兄妹”的韩剧情节过于老套狗血的吐槽,但整部片子主要看点还是战后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烂尾楼里崇尚自由爱好的宅男生徒;借宿在旧时家庭中灵气逼人的寄读生;枝繁叶茂的坡道上来往的各色人物;细腻精致,锅碗瓢盆阁楼桌椅都落实到细节无限贴近生活质感的背景作画,都叫人对昭和时代无限神往。
而夹杂在这一切中暗生情愫的少男少女则是甜点般的点缀。
如果说《悬崖上的金鱼姬》的代表色是沉厚的代表天地苍穹的大红大蓝,《阿丽埃蒂》的代表色是青翠欲滴的绿,《虞美人》的代表色则是与女主角同名的海蓝,这样清爽的海蓝充斥了海报和全片:蓝,不仅仅是大海的蓝,也是每日打着信号旗盼望父亲归来的女主角松崎海,也是穿着蓝色制服头戴蓝色帽子热情洋溢的青年学生。
《虞美人》同时也是宫崎吾朗自己打出的一面信号旗,昭示着次时代的吉卜力。
与在现实生活中跟老父亲搏斗300天的宫崎吾朗一样,在影片中立志“社团拉丁楼不倒,梦想不灭”的青涩学子们同样轴得叫人觉着可爱。
这帮废宅孩子里有留级数年看见姑娘就脸红的小哲学家,也有一做实验就有拆房子嫌疑的化学怪人,更有观察了太阳黑子10年却只得出“宇宙亘古不变我们什么也没发现”这一惊世骇俗结论的科学男。
他们的可爱与可笑让本来决定拆楼的理事长收回成命,豪放一笑,再次印证了“所有的成长都是单次消费,所有的间接经验对我们都无效”的青春真理。
与抽丝剥茧,在命运坡道上奋力直追的俊与小海相比,以水沼史郎这个眼镜腹黑男为代表的一票学子才是萌到骨髓里。
賑やか的昭和时代,魅力就在于此。
无独有偶,今届的另一部日本参展片《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64》也把时代背景放在了东京奥运会即将开幕的日本社会。
两部影片都无疑是对民风民智日渐开化,人情味沸腾,年轻人充满活力朝气的60年代的怀念。
(巧的是近日国内上档的年代戏《风和日丽》缅怀的也是我朝相同时期的故事,男女主角的命运设定和《虞美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前者的苦涩,后者则借着动画片宽容的世界观把一切坎坷都理顺了。
)《虞美人》不仅仅是宫崎吾朗对父辈生活年代的追念,也是献给吉卜力内部历史发展的一封情书。
===============================昨天电影上打出“完”字后米娜桑一起鼓掌的场景让我和TOKA竹子桑十分感动,虽然在观影过程中我们的吐槽点诸如红领巾啊绿领巾,大叔男学生啊请大BOSS要靠内部关系,为毛男孩子永远不把女孩子送到家门口这点槽点可说是非常之奇怪!
但电影落幕那一刻我们还是相当虔诚的。
TOKA桑到场的时候说你知道伐现在影城1楼下面全是长枪短炮,连个地板都看不见,人都坐在地上了。
我想要死了不是吧看个电影跟讨饭瓜子一样的。
虽说讲良心话这次组织得是有点乱,且开幕式红地毯报幕都漏洞百出到那次第了,但这噶闹猛的盛会真的一年只有一次啊!
青春生涩的男女主人公高中生,面对纯真稚嫩的爱情产生,却因怀疑互相是亲生兄妹,而无法面对。
故事结尾充满着让人疏怀的美好结局,有老一辈的证人证明他们并不是亲兄妹,从而影片在轻柔抒情的音乐中嘎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故事本身平凡,但背后的大环境、小背景,却深深的吸引着我。
大环境,是日本战后重建,许多20左右的青少年,都面临着在战争中(原子弹爆炸)失的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及成长环境。
小背景,是他们顽强、自信、自立,从他们高中社团中种种社团行为,及保护校中古建筑的努力中可以深深感受到。
(这或许是受日本传说中岛国危机民族意识的影响)。
看到他们在学校里的那种精神,那种朝气蓬勃,让我对自己曾经的教育经历及中国现时的教育环境深感羞愧。
故事中的点点滴滴,及那帮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深深的打动着我。
不管是作者美好了,或者是这是日本真实精神面貌的反映,这都让看过电影的人,对日本有更多的了解,以及理解。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文化输出”吧。
所以,这部电影是了解日本的窗口,中国未有这种文化输出的好作品,缺少了解中国的窗口。
我不敢说中国缺少像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年轻人的精神面貌,我只是说目前的教育环境,压抑了青少年的精神成长,而让他们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后,才开始慢慢感悟生活,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不同,甚至感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意识形态的不同产生的冲击。
中国的作品,缺少这种对大环境产物的挖掘,似乎未见到过能阐述我们目前时代精神面貌中感动人的部分。
难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没有这种东西了吗?
我想肯定不是的,只是我们自己未看到,作品的制作人也未挖掘出来而已。
目前正值钓 鱼 岛 炒得火热的时候,看看这种影片,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
任何国家都有右翼势力,尤其是左翼无法压制右翼的时候。
看到本该互相融合的双方,因为无法控制的右翼主导的战争,而走向疏远,面对战争,真是让人心痛。
据说早期的日本,甚至是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日本人深认为自己出自唐汉文化,甚至要与我们争谁才是正宗唐汉的文化继承人。
那为什么双方会走到今日的地步呢?
我心中虽有答案,但是还是罢了,不谈政治!
大家各自思考吧!
这是一部分不错的影片,推荐大家心静的时候看看。
在二战战败后19年的日本,高中学生海和俊的故事。
并不复杂的脉络和情感,因为战争中逝去亲人,不为人知的身世而显的曲折。
有点抑郁氛围,但表现很流畅一气呵成。
画面还是美但没有那么细腻。
影片所表现民主精神让人印象很深,一栋老建筑留还是废,在讨论会上慷慨陈词,印学报,推举代表争取上下端支持,还是为了排除校方干预,一发现有老师出现大家就很有默契大合唱等情节…从第一秒的清新淡雅,就让人沉浸在宫崎骏风的童话世界,跟随缓缓铺卷的美景,聆听娓娓道来的故事,仿佛坐在夕阳下的门廊,慢慢地品一杯清茶。
然而突如其来的兄妹梗,差点让人一口老血喷在茶里,虽然最后十分俗套的解了围,还是让人不免出戏。
配乐比画风更小清新的一部动漫;以为终于要在动漫里见到有情人终成兄妹的梗了,还有一点点小激动,还挺期待最后剧情会怎样发展,最后的大反转还是挺失望的,毕竟有点儿落俗;日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见过的最强大的,至少在日本的影视作品中是这么呈现的
是宫崎骏的电影我都会去看,因为在一个寒假的夜晚,一个人坐在床上静静地看完了《天空之城》和《幽灵公主》,也许是剧情、画面和音乐的共同作用,让我喜欢上了他的电影。
今天吃完午饭,同样安静地看完了2011年上映的《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感觉故事还是挺美的,小男孩和小女孩之间爱情(喜欢)的清纯、懵懂和萌动。
没时间了,还要做幻灯,我就直奔主题吧。
做人要积极,但是看事情却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看。
积极的方面我就不说了,这个大家完全可以各自想到。
但是消极的方面应该不少,我只先说两个吧,有时间和机会再补充。
一个就是关于阿俊的身世,我就纳闷了,这个俊又不是你宫崎骏,搞那么玄乎干嘛?
好像没人要的孩子一样,搞那么玄,你不觉得孩子很可怜吗?
好吧,如果说你的目的就是让观众觉得孩子很可怜,以此来凸显那个特殊的时代……那我又得说,第二个就是你们眼中的“朝鲜战争”,不知道宫崎骏其本人是怎么想的,如果不去考虑历史事实怎样,如果你问我看完之后觉得“朝鲜战争”怎么样,我会说在朝鲜战争中阵亡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如果你继续问我,既然你这么认为,那你是不是应该去祭拜一下呢?
那我会说,是应该去祭拜一下。
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知道所谓的“朝鲜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所谓的“阵亡的烈士”又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朝鲜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抗美援朝,先不管叫法一不一样,但历史就是那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电影里所说的“补给船”很可能就是但是美国“雇佣”(应该不是直接给钱的)的扫雷船,电影中的电车上写的“元山下”中的“元山”正是当时参加任务时的一个港口名,扫雷工程中死1伤8,难道就那么巧,死的刚好是阿海的爸爸?
作为二战中的战犯之国,在“朝鲜战争”中是否有权参战,又在这场战争中大发战争横财(为美军(联合国军)补给)并对其战后经济复苏起重要作用的日本,是不是有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嫌疑?
我印象中的日本,是个言谈举止很有礼貌,但是骨子里却是流氓强盗;嘴上喜欢说抱歉,但是心理却在骂你SB,我为什么要道歉,不过既然道歉能让你对我好点,那我就道歉,SB,道个歉都能把你乐成那样,SB!
德国和日本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的对比,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了,我就不再多说;但就这部电影中所影射的日本大部分(脑袋不清)的人来说,他们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那些和自己一样、同样是受害者的但是结局更惨,死了的人,都是英雄,在无形之中,都被描述成了为了自己(活着的人)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不幸牺牲的英雄!
我想说,尼玛,没听说过不做死就不会死吗?!
还有,都是特么汉唐文化圈的,汉字写的那么好,就不知道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吗?!
自己发动的战争,没让你灭族就已经很对得起你了!
人有忧患意识是好的,把它用在对的地方,能让你活得更好、更有保障,但是也别太过了,弄得自己有被害妄想症就不好了,自己不好,别人也觉得你不好,这反而会加重你的病情。
还有,宫崎骏,小孩是最天真无邪的,所以如果你“喜欢”用小孩来表达思想也就罢了,但是如果你觉得“利用”小孩最能骗取感情和眼泪的话,那我想说,作为一个XXXX(此处略去,各人评判),你特么真是太成功了!
~第一遍日语原声:如此的平淡,以至于都没办法把我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唤醒。~第二遍台配国语:这个温馨的青春爱情故事,其实看着也还不错的感觉。~第三遍台配国语:纯纯的,淡淡的,没有大波折大起伏的剧情,却有着真挚美好的感情。看到小海从母亲口中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哭泣,我跟着一起泪流。……
欧巴,我爱你!不行我们是胸妹!欧巴,我会默默爱你的!欧巴,你是领养的!欧巴,来艹我吧!
没有结果的爱情更让人期待。
女主又是典型的宫崎骏的理想女性,介个时代还有这样的男生女生不(泪)不是最经典,但说不好看的人是心都太沧桑没有灵气了八-3-
@siff,影城;画面一如既往的唯美且充满夏天童话色彩,女主依然坚强勇敢,少年心事微妙美好,只是这般狗血情节大煞风景,现场无数即时编剧&笑点,儿子要坍老子的台咩?
熟悉的画面和风格,故事确如偶像剧般俗套,不合时宜的插入倒叙,要讲的东西太多。两种音乐风格轮流空炸。。最享受的还是手。.清爽的声音
从他们整齐的制服,友善的眼神...
宫崎吾朗的硬伤是对动画作为艺术媒介的理解稚嫩,对艺术本体缺乏反思的结果不只是作者性缺失,更失去了动画艺术本身的魅力。若落脚点放在生活细节上,与侧耳倾听及穿越时空的少女也没可比性。吉卜力如果做喜羊羊我会更喜欢他们,不是挤兑,我真的只能忍受龙猫,看他们谈起环保成长传统文化太道貌岸然。
太淡
宫崎吾朗用宫崎骏的浪漫唯美讲了一个韩剧般的三俗故事。。。
跟他爸比,真的还差点,不管是细节描绘上,或是感情的深刻上~但是,从淡淡的描述上,还是能感受到吾郎的情怀
音乐和画面还行,故事幼稚,节奏缓慢无重点无高潮。前半段以为是动画版暮光,看完后发现就是关于身世之谜的短韩剧。日本人的喜欢是有多矫情。片中帅哥美女除去发型几乎一模一样,在人物设定上男生身材给具吸引力。日系男主角清一色,我却从始至终对眼镜男配还毫无抵抗力。给小宫崎点鼓励。
腹黑点的说:是一对有着乱伦之心的 越级上访男女 通过查实 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的故事.
和爸爸的电影比起来,差的太多。宫崎骏的东西感动的点是用小角色的故事说大爱,但此片的小家子气让人实在不愿把它和吉卜力联系起来。一句话形容,就是小家子气的非常做作。
好久没有看这样治愈系的电影了,内心受到的洗涤要比看一万部的国产剧多。宫崎吾朗真的是继承了他老爹的衣钵,战后的日本,积极热血的学生,纯净的恋爱,美妙的温情,动人的片尾曲……“如果你不喜欢我了,就直说”看到这里我差点哭掉啊!!真真的被吾郎的节奏控制住了!一切剧情跟想象中的一样,那不更好?
只有画面还可以。但是宫崎吾朗实在不适合走他爸爸的路线。他的电影离成人的世界太近。剧情很狗血。
看到一半以为是虐心的呢,幸好~ 超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真想永远活在动画片里啊。。永远。。永远
东京奥运会前的时代舞台感还原得很到位,情怀满满,跑船、阴错阳差的故事也很贴合,青春蓬勃的初恋气息令人感动。配乐很棒,尤其是两人赴东京时的那首”孤身一人的夜晚“特别有风情。情节稍弱显得平淡,大体差强人意,对男女主角的刻画也还需再深一些。
画面和音乐真心喜欢,但这种亲兄妹不亲兄妹的故事即使在特殊历史的衬托下也无法绽放光彩,遗憾之作。
其实相爱的两人居然是亲兄妹 这种设定真的很俗 虽然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