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少年杨家将》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里面的帅哥很多——何润东、陈龙、胡歌、彭于晏、袁弘、翁家明……这样的帅哥阵容,我这待字闺中的小女生又怎么可能抵抗的住??
纵然是耳熟能详的情节,也要看上一看。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看,我喜欢上多了这部电视剧——喜欢它,绝不仅仅因为帅哥。
以前听杨家将,看杨家将,总是被一种沉重的心情所包裹。
这段满门忠烈的故事片段无论用什么形式传扬,总是那样的铿锵。
无论是在说书人的语调中,抑或写书人的字里行间,更或是电视剧中的台词唱调,都是一些掷地有声的高歌赞扬。
让人心底不免过于悲戚,以至于不忍再看,不忍再听。
然而这部《少年杨家将》却又笑有泪,有乐有苦,让这段九曲回肠的故事不再沉闷,多了些许不一样的风景。
过去看杨家将题材的小说电视,它们总是将焦点集中在某一个“郎”身上。
总让人有种窥一斑而不见全豹的感觉。
但是这部电视剧却全面展示了四郎、五郎、六郎、七郎这四个人物。
四个风格各异的铮骨男儿演绎一段段风格迥异的爱恨离愁,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四郎,我最熟悉的桥段莫过于“四郎探母”。
无论这期间历经怎样的波折,四郎的结局都是迎娶银镜公主,成了大辽的女婿。
曾经一度不喜欢四郎,认为这个懦弱、虚伪的人不配成为杨家将的一员。
纵然看了苏有朋版的四郎,也仍旧无法对这个人释怀。
但是,何润东版的四郎,却让我在看完了这部电视剧之后感到惋惜。
他是15年前被父母遗留在战场上的孩子,15年后他怀着仇恨的种子回到父母面前。
他恨这个抛弃他的家庭。
但是,15年前的真相、父母的牵挂、兄弟的爱戴,使他掩埋了内心的仇恨,接受了“杨四郎”这个名号。
并在此处他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将温柔贤惠的罗氏女迎娶为天波府的四娘。
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个性叛逆不拘言笑的四郎的脸上也泛出幸福的笑容。
但是金沙滩吞噬了他的幸福。
中毒坠崖虽然不是好结局,但至少成全了他的列骨铮铮。
不幸地是他却被银镜公主所救,并且失去了记忆……还要多少个15年,他才能够再一次成为“杨四郎”?
15年前,他被遗失战场,佘太君用15年的思念召回了儿子。
15年后,他身归异国,四娘是否可以再一次召回这个习惯了漂泊的他?
剧终时,四娘与四郎擦肩而过,却终归陌路。
心里不免泛起遗憾。
五郎,一直以来对于他的认识都不深,仅仅知道一个结局。
这个人最终看破红尘,归隐佛门。
五郎是个武痴,身手了得。
但是,他却给自己背负了太多的包袱。
所以最终心归佛门也就可以理解。
他是父亲杨业最器重的儿子,为人稳重,武艺惊人。
甚至于在百水城一战中,杨业差一点就将整个杨家军托付给他。
但是,他却注定无法成为杨家的顶梁柱——他总是背负的太多。
八妹被耶律斜绑架,他认为是因为自己在在战场上羞辱了耶律斜的结果,久久不能释怀。
关红(后来成为五娘)因耶律斜所逼,难以接受五郎好意,他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杨家军命丧金沙滩,他也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和父兄一起杀敌的结果……他总是将过错独揽,沉浸在自己的“罪恶之渊”。
也许有些过错他可以背负,但是看到自己父兄惨死沙场,自己却被自己的妻子带到了安全地带。
纵然是五娘的错,但是他也仍旧无法原谅自己。
这是五郎的宿命——他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当最后,六郎成家,天波府回归太平之后,他释然了——他放下了一切,所有爱与恨,遁入佛门。
接下来的一生,他忏悔也罢,祈福也罢,他与这个喧嚣的世界,与这个忠烈的天波府,与这个爱恋的妻子,都再无瓜葛。
七郎,家里除了八妹就是他最可爱。
然而就是这个可爱的他却演绎了整部戏里最令人窒息的死亡。
在看完整部电视剧,回想起七郎仍旧会有一个温暖的感觉。
但是,这个傻里傻气的大男孩最终也是个忠烈男儿。
为国、为父、为兄竭尽全力,最终万箭穿心,战死沙场。
只可怜他那仅仅结婚一天的新娘,翘首望夫,等到的只有回忆。
最感动七郎的那颗善良宽广的心,一次又一次融化仇恨。
无论是小琳还是仇木易(四郎)都被他的天真善良所感化。
他用喜剧的心态和行为终结了无数的悲剧。
然而,最终却没有终结自己的悲剧。
看他万箭穿心仍不忘手中海誓山盟的信物,无限悲戚自心而生。
六郎,这个最终继承家业的人,在父兄相继离去之时,最终支撑起天波府。
对于六郎,过去了解也不是很多。
只是知道杨家将唯有此人幸存下来,为以后的杨家将以后的故事奠定了基础。
但是,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胡歌所诠释的杨六郎。
他曾经顽劣乖戾,常常闯祸,是父母最担心的一个孩子。
但是他不曾想过改变,仍旧天真潇洒的闯祸,生活。
然而,是什么时候这个顽皮的孩子开始转变?
是父亲将他带入军营,让他明白战争的残酷?
是看到良臣在得知太宗篡位仍旧忠心臣服,让他明白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是柴郡主和潘影的爱,让他明白情义?
还是看到父兄惨死,让他知道振兴天波府,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
六郎在潜移默化地转变着,从一个不经世事的公子哥儿转变成了一个处事不惊的大将军。
这个过程并不做作,但是耐人寻味。
六郎的结局是圆满的,他和柴郡主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天波府经历大劫之后,仍有这样一段佳话,留给观众在擦干泪水之余仍有一丝欣慰,那颗被生离死别折磨的心也被稍稍平抚了一下。
除了这些“郎”,仍旧喜欢佘太君和耶律斜。
佘太君可谓是贤妻良母的典范。
为人妻,他体贴丈夫,柔情似水;为人母,他教子有方,持家有道。
她用她的心,她的情,她的义,她的理去处理、去理解、去感化发生在天波府内外的每一件事情,从而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儿子可以独当一面。
当丈夫儿子奔赴沙场,她和所有人妻、人母一样,日夜祈祷。
当丈夫儿子战死沙场,她收起悲伤,带领杨门女将接手夫业,保家卫国。
做女子如佘太君,不枉今生。
耶律斜身为辽降,虽不是正人君子,却也有情有意。
虽然也做了些绑架、下毒的勾当,但是内心仍旧有一股正气来支撑自己的言行。
他爱惜他的兵将,他疼惜他爱的女子,他怜惜无辜的生命。
他英勇,他睿智,他果敢。
只是他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国度。
如果他没有遇到杨家将,他也许可以青史留名,成为一代名将。
如果他生在宋朝,也许可以与杨家将并肩作战,结交一群生死之交。
只是可惜,那一切都是“如果……”。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放下,放下了对将军的身份,放下了战胜的渴望……至于他会不会如同五郎那样放下一切红尘烟嚣,每个观众心底都有自己的答案。
看完了《少年杨家将》,对于这段故事又有了别样的感觉。
七个顶天立地的好男儿,七段生离死别的情感纠葛,七种为人处世的心态……不要问我最喜欢几郎,我自己也糊涂。
若非要我回答,我就引用一个网友的话:我最喜欢杨业!!
没有他哪里来这些铁骨铮铮的好儿郎?!
看少年杨家将是有原因的,我是属于看到一个点就去深挖的人。
于是去找这部剧,前几集都是明快的画面,彭于晏好像还是唐钰小宝的样子,但更加善良恣意了些,更加生动。
每个表情都生动可爱,非常吸引人的眼光。
所以最后七郎被箭射死的时候,红布条随风盖到脸上的画面,让我甚是心疼。
那个嘻嘻哈哈,离不开娘,会调皮的和妹妹玩,关心哥哥的男孩竟然就这么去了,他的人生还应该更长。
六郎呢,比七郎稳当,比五郎担当,比其他哥哥更加机智。
但又好像藏在了兄弟后面,武功不如哥哥,比七郎又失了份灵气(太爱七郎的少年气质了)。
但没有想到最后承担起一切的竟然是他,意外却只能是他。
整个剧情从头到尾是他的成长和改变,别人已尽数完美。
他被爹爹骂苦练武功,他和郡主历险险致家人受害,他看不出别人阴谋被利用,他对爱情懵懂到坚定追寻。
他懂得了军人正义,懂得了家国天下。
最后,他成了最像爹爹的将军。
成了杨家将的魂。
后8集,集合了全剧的泪点。
不是杨业撞死在李陵碑让我难受,而是尸体运回时,杨家门口的白衣人让我泪奔。
做杨家的媳妇,就做好了有一天要收丈夫尸身的准备。
但谁想竟一次折了家中五位梁才,好像大半的生气都随着迎丧的队伍散去。
好像以后的日子就要哀哀叹叹,偌大的将军府再也不会传出笑声了。
竟一眼看到孤灯清冷,人形消瘦。
但杨家的女人,岂能是一般人。
就那么英姿飒爽的站在了城墙下,似乎杨家的儿郎们一样,无所畏惧。
战将英魂,果敢不屈。
最后想说说四郎,丢过一次的孩子更重情也更敏感。
如果失忆了,请务必不要停下来,一定去寻找。
一个人怎样过都行,可是万一远方有人等呢?
为了这个万一,也不该就安享当下幸福。
想起小时候看剧,爸爸很喜欢战争类的古装,我也跟着看了很多。
一直不明白,武功高强的军士总会被奸佞小人害死,为什么他们不找个机会杀死他,非要讲究什么名正言顺。
杨家将里,我一直想要把潘仁美杀死,尽早除害哪有那么多不顺。
现在或许是明白了一点也不是很通透,如果无凭无据杀了潘仁美,那么他们也便失了心中道义,所谓一念善一念恶。
这便是好人难做,因为好人顾及的多要守护的也多,而坏人会无所不有其极。
所以杨家将能够震慑住敌人,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和将领的精神道义。
所以胜利有多种,如果能够精神碾压才是最高层次。
众人皆为《少年杨家将》中杨四郎与罗氏女之间被生生斩断的爱情唏嘘不已,我也觉得可惜,每每揣测有朝一日二人冲破重重樊篱重逢的那一天,罗氏女见了她望眼欲穿的夫君会说些什么。
想来想去,只有一句:四郎,谢谢你,……还活着。
二人婚后回门,罗氏女以兔为喻的那一节,我以为纯粹是为后面四郎为银镜所救的剧情设伏,并不吻合她的胸襟,——他们之间的眷恋在《少杨》中真是一朵奇葩,一块美玉,暗香浮动,温润清凉,——两个都很知性的人,似乎是凭着灵魂的指引,走到一起。
有这样叱咤风云的父母,更有这样睿智明慧的师傅,还有这样一段惨烈凄迷的血色记忆,四郎这颗孤傲冷寂的心和这双洞烛幽微的眼,真不知能容下世间怎样惊为天人的女子。
他对罗氏女并非一见倾心,街头的出手相助不过是行走江湖的举手之劳,所以即使护送她,也不必送到家。
而她对潘豹的宽宏大度,甚至都让他心生厌恶,——对这种近乎迂腐的宽宏,他一向是敏感而不屑一顾,可以说,他痛恨人间一切的形同虚设。
可是她身上的那份淡定澄明,他是有所感应的。
本已离开,谁知这萍水相逢的女孩竟又有惊人之举——为治病救人,不惜以身试药,涉险中毒!
铁石心肠的他亦心有戚戚焉。
看着她在双亲面前顾盼神飞,谈论凶险如话家常,看着她那明净温婉的容颜,他不禁意乱情迷……是什么让四郎砰然心动?
仅仅是罗氏女不顾生死的医者之忱吗?
窃以为,在这一秒,雨水渗入大地,暗夜呈现繁星,他被一个奇异的心灵轻轻地触碰到,润泽而清新,——她那不让须眉的坚强镇定,她那孜孜不倦的求知之心,和她那己所不察的淑美清丽,都令他恍惚,——那是一道超越男女、生死、时空的光芒,近似于师傅的无形大道、无声大爱,让他一时忘却怨怼,满心明媚。
恬淡如水的罗氏女是如何爱上四郎的呢,似乎更不寻常。
她是一视同仁,悬壶济世的医者,却也是不卑不亢,术业有专攻的出尘女子,按照现在的话说,她是一位医术高明,意志独立的知识女性,和四郎的那些嫂嫂、弟妹截然不同。
初次相遇,她并未如凡俗的小家碧玉,一旦被勇武的男子英雄救美就猝不及防芳心暗许,——她看四郎的目光不含一丝杂质,也不曾在他面前显示出分毫软弱,倒是她的坚强惊骇到他。
再次相逢,无论他对杨家人的言辞如何刻薄,行为如何乖张,她始终坚信一点,——他是一个正义善良的人,如此这般,必有隐情。
她如炬的目光与她平和的面庞真是对比鲜明,每句话都直抵他心,叫他无法冷酷到底。
可是,爱在哪里?
我们不敢判定。
直到他替父受难,危在旦夕,依然见她言辞凿凿,处变不惊。
罗氏女的理性、坚定真非常人可比,而四郎也许恰恰需要这样的明心见性。
可是,爱在哪里?
直到她为命悬一线的他施针的那一刻,直到她为心绪不宁的他焚香煮药的那一天,直到我们终于捕捉到她躲在厨房的隔间后,若有所思的那一瞬……才发现,原来,她对他的感情早已是积水成渊,深不可测。
没有人对他,会如她这般熨贴。
她看到了被一群热心过头的嫂嫂围得团团转的他见到她时眼中的欣喜和无奈,三言两语便替他解了围,大方得体,不着痕迹。
从他对杨夫人的恶语相向背后,她看到的却是他的彷徨和内疚。
面对彷徨不定的他,她的质问如排山倒海,叫他不得不正视自我,他的心结终被她一语道破。
可是在他性命攸关的时刻,她却又体贴地替他避开父母,询问他的心意,正告她的决定。
为什么宁愿遭他忿恨,也要说出真相?
因为他的真心,她早已看得分明。
对卧病在床的他,她如同孩子般宠溺。
骂几句算什么,凶几下又算什么?
只要他肯乖乖喝药就好!
他对她舍生相救是否表明襄王有意,她其实并不在意,最重要的是,她一点也不想让他难堪。
在潘豹的淫威之下她可以如此笃定:我喜欢杨四郎,就算他不喜欢我,我也喜欢他。
就算是一厢情愿,就算是单相思,我也心甘情愿。
这样苦心孤诣又坦荡如砥的女孩,大概也只有超凡拔俗的四郎能品味她心里的诗情画意。
他终于忍不住对她说,我不想你嫁给其他人。
而她的回答让他心中一凛:这世上除了你,我谁也不想嫁。
一向高傲自信,特立独行的四郎面对这莹澈的女子,除了心折,又能如何?
他们的幸福似乎从他奔赴金沙滩战场的那一天起便开始慢慢地消逝,如同一个苏醒中的梦境。
当她在一片惨白和哀号中急切地寻找他时,他却当真如梦境般消逝,不留痕迹。
他的身影乍现于她手中的铜镜,她的耳畔又飘荡他的埙音,而载着他和另一个女子的马车正从左右四顾,寻寻觅觅的她面前驶过,恍若梦境。
从此她大概只能活在有他的记忆里,谁叫天命难违呢。
可是天若有情更似无情,让她再次与他相遇,让一切真相大白,让银镜,让银镜与四郎的孩子都出现在她的面前,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这万劫不复的错愕之间,她当如何应对?
不知为何,我深信罗氏女不假思索的第一句话定是:四郎,谢谢你,……还活着。
她会真心感激银镜,她会真心接纳他们的孩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那四郎会如何对待劫后重逢的罗氏女呢?
即使他已身陷永无止境的羁绊之中,我也深信他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守护在她的身边。
只因红尘太苦,她是他唯一的归宿。
这剧小时候看的,年假期间又重新看了一遍。
金沙滩之后的几集基本就一直在哭根本没有停下来过。
剧情特别好,衔接的很有顺序,基本没有乌龙的地方。
而且都是标志性演员啊,这演技可圈可点啊,同样是家国情怀的剧,胡歌十年给了两种不同的诠释,06年的杨六郎,16年的梅长苏。
老胡这是戏霸的节奏啊。
之前记得有个影迷说,没有老胡的粉丝,只是大家都喜欢老胡戏。
棒棒哒。
老胡贼6
其实这电视剧最早是在初中那会儿看的(算暴露年龄么?
)最近因为考试复习经常拖延症,所以又翻出来聊以消遣——毕竟熟悉剧情不费神,而且演员也挺养眼的,衣服也好看。
《少年杨家将》在上映之初就有很多争议了,反对的人说这是对杨家将故事的胡编乱造,支持的人说好看就行不必那么认真。
呐,当年的我觉得两边说的都很有道理,于是去看了《杨家将演义》,还听了评书——所以我觉得啊,只要三观不变,剧情改编什么的其实没太大关系,如果能让人对故事的原型产生兴趣继而关注核心的内容,那作为一部偶像剧其实已经很好了。
再者,《杨家将演义》本来就是小说,跟《三国演义》之类的一样,是古人对于历史的一种戏说。
私以为在唐人的电视剧里,《少年杨家将》算是个不错的作品,不过还是逊色于《怪侠一枝梅》。
嗯,既然说到唐人,就顺便吐槽下,唐人选角的重复率实在太高了!
无意中看到08版《射雕》(作为金庸武侠迷我是没看过也没打算看那部啦)里杨铁心(翁家明饰)和郭靖(胡歌饰)的对手戏时,我总觉得下一秒郭靖就要跪下对杨铁心说:“爹,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儿子六郎啊!
”虽然这次看得很漫不经心,快进了一大堆实在太罗嗦的剧情,但有些剧情硬伤还是很明显的。
随便举个例子,百水城一战的时候,前面还在说辽人在周围放了毒,所以援军无法攻进去,引风送药之后又迅速地里应外合打辽人了。
唯一没有bug的剧情是决战金沙滩,当然这也不是因为编剧突然给力了,而是因为这段基本忠于原著里的描述。
另外还有些细节方面的bug,比如上一秒钟杨业还得躺在床上养伤,下一秒他就到门口去劝说百姓们不要内疚……哪儿有恢复得那么快的!
再比如广受诟病的醉红楼剧情——北宋时候的人就能说出南宋时候才有的“直捣黄龙”一词,不禁让人怀疑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台词方面,初中时候我没觉得问题很大,现在看来实在是为撰写台词的人的水平捏一把冷汗。
具体的就不吐槽了,因为我也没记住几句……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关红实在不太喜欢外,正派反派都还算正常。
大二三郎作为配角比较脸谱化,不多作讨论。
四郎从对杨家心怀怨恨到与父兄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描写得还算合情合理,只不过整个过程实在太拖沓了。
在他承认自己是四郎之前,荧幕前的观众都早就猜到了,只有杨家人对于这个真相还震惊且感慨……真是擦汗。
四娘罗氏女也没什么特色,刘诗诗此时的演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个人感觉她还不如嫁给潘豹呢,结果可能还比嫁入杨家好些。
五郎其实是个悲剧,在发生任何问题的时候,他都选择背负所有责任,从关红责怪他没有帮助自己手刃仇人,到后来金沙滩一役杨家军惨败,他都觉得是自己的错;但是有些错误是注定他背负不了又无法挽回的,所以最后他只能选择出家为僧。
而关红……说好听点叫直爽,难听点就是不知轻重任意妄为,她嫁入杨家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而且我也想不通到底杨五郎和耶律斜看上她哪点了。
六郎作为主角,他的成长很明显,或者更确切地来说,《少年杨家将》里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了描写六郎的成长线而服务的——从最不听话且吊儿郎当的少爷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将领。
柴郡主算是颠覆了小说形象,不过我还蛮喜欢这个角色。
七郎是杨家除了八妹外最可爱的人物,但他的一生可谓充满了悲剧:从醉红楼的小琳,到后来的误杀潘豹,还有跟杜金娥的一日夫妻,以及最后的万箭穿心,几乎就没什么好事落在他头上。
杜金娥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作为山贼的女儿,比关红要可爱太多了。
杨令公和佘太君在这一版里也算是个颠覆,统帅三军的元帅也有柔情的一面,而巾帼英雄也有调皮的一面。
耶律斜也是个很有魅力的人物,他和杨家将其实是同一种人,只是两方立场不同。
潘影剧情基本被我跳过了,很罗嗦,结尾又很狗血。
三观方面基本没什么问题,而且还融入了现代的一些男女平等的思想,这点不错。
有人说杨家将都是愚忠,所以才会导致金沙滩惨败,这点不敢苟同——杨家本身就是降将,被皇帝猜忌也属于无可奈何;他们既然选择了保家卫国这条路,之后自然就回不了头。
退一万步说,他们若是真的投降于辽国,那还在天波府中的一众家眷会怎么样呢?
只有一点不是很认同:剧中一直在强调生死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长存。
引一句某游戏人物的话:“不要逃避活下去这件事”,而且古人也说“除死生外无大事”。
并不是说为了活下去就可以不择手段,但如果可能的话,活下去无疑是很重要的。
不过这也是当时的价值观吧,比如后世的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有人说这个版本把杨家将描述得只会谈恋爱,这点嘛,选择性快进就好了,毕竟是部偶像剧,很多谈情说爱的桥段也是没办法,我其实还蛮喜欢杨令公跟崔应龙两个人在野外详谈那个桥段的……金沙滩一役是全片的高潮部分,建议看到他们惨败后五郎六郎护送死去的哥哥们回到天波府之后,直接跳到最后看看每个人的结果就行了,当中那段实在是又拖沓又狗血,根本就是个烂尾剧情……
明知道会很惨,但还是忍不住看一遍。
特别是父子8人跪拜完后,背景音乐《诀别诗》一起,蜡烛灭的时候,眼泪就 忍不住了,真希望不要灭啊,直到城门全家人送别,佘太君一句都要早点回来,眼泪就已落下。
想起七子去六子还,只是六郎回来,一家孤儿寡妇,父和子都死了,何其壮烈,然而这样还继续效力这个昏君,一家妇女拿起金枪,杨门女将继续为大宋卖命,还不知道这个昏君仍然听信奸人谗言,时代的悲哀啊!
真希望现在有哪位导演在把原版人马聚集起来,重拍一遍,秒杀现在这些娘炮和装逼、抠图的演员,只可惜以前好看的电视剧都出来太早了,放到现在,都会成为经典。
这部剧这么多年依然在我心中占据着不可比拟的位置,不是说它的情节精彩到多么的完美无缺,也不是说它的整体设置多么的无可指摘,而是它相对完满的呈现出了我心中对杨家将的情结。
从小很喜欢历史、武侠、崇拜英雄的我,对杨家将的故事真的是脑残粉般的痴迷。
那时候并不知道这段故事几乎全是演义的成分,只是狂热的喜欢、追逐、黯然伤感。
听评书、看京剧,几乎有关杨家将三个字的一切都不会错过。
至今想到金沙滩的悲凉依然会让我满腔激郁胸闷难耐,而众女将并肩一排的豪迈又会瞬间让我振奋紧张。
首先,这真的是一部讲的很好的杨家将的故事。
服化道精良、演员靠谱、剧情在线。
它基本上可以算作是一部原创故事,但整个情节走向和脉络依然是按照我们熟悉的“历史”流程。
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历历在目的杨家将情节又都被巧妙的穿插其中且较为完美的重现。
令公和太君是一对让人尊敬又慈爱的大家长,整个杨家也是兄友弟恭妯娌和睦,一家人围坐一起的晚餐总是让人觉得温暖又和乐融融。
从老令公到一众儿郎都是身材挺拔、英武帅气,其中不乏如今的男神胡歌彭于晏还有当年尚未成名的果郡王。
但若说最出众的反而是其中的反派耶律斜,粗犷的外表俊秀的容颜、一身的文韬武略加上满腔的理想抱负,再配上对爱情的一往情深,这样的反派不是脸谱化的为坏而坏,反而很有人格魅力。
五郎是他一生的对手,战场上的、感情上的。
他尊敬杨家,热爱大辽,虽立场不同却观念明确,杨家值得这样的对手,而他也算得一位悲情英雄。
杨家众媳妇除太君外当年名气都不大,却个个清秀亮丽。
那时的诗诗还很稚嫩,八妹灵巧十足。
杨家将的重头戏当然是金沙滩之战,但我却是从更前面,从七郎成亲就哭的一塌糊涂。
因为洞房花烛时金娥说:“你一定要回来,因为我一直在等你”。
然而那时我已知道,七郎再也不会回来。
听过这样一句话:当知道结尾的悲剧,过程越幸福,观众越伤心。
所以七郎的人生大喜,我哭的像个傻子。
令公带领众儿郎出征,全城百姓相送。
令公握着赛花煮的栗子说“一定全部吃完”,赛花一遍遍的嘱咐“一定都要回来”。
而令公临死前还苦苦的想要捡起那散落了一地的栗子。
初回杨家的四郎对家庭还有份冷漠疏离,训练场上好心帮他的七郎被他拿来挡箭,七郎满心不平,他却淡淡的回应:“若是在战场上,你这样早死了,难道我还要护着你的尸体不放吗?
”。
可是金沙滩上,他就是为了抢回二哥三哥的尸体,身中剧毒。
一片缟素的天波府前,悲戚的全城百姓,悔恨落泪的皇帝,悲痛欲绝的杨家媳妇...... 那一群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就这样变成一具一具的尸体被推了回来...... 征夫血,思妇泪。
始终坚持的赛花终于在园中的一片回忆前倒下,原本玩世不恭的六郎变得沉静而不苟言笑,不被家人知道的金娥只能躲在暗处默默地看着丈夫下葬...... 然而战争再次到来之时,这一群悲哀的寡妇却拿起长枪,披挂上阵。
无佞楼前,一群英姿的戎装女将谢主隆恩。
杨家不倒,忠义永存,精神常在!
我始终泪如泉涌,却酣畅淋漓。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足够荡气回肠!
放几段至今看到都会流泪的花絮(侵删)少年杨家将之离别曲_标清少年杨家将MV——越走越远诀别诗-少年杨家将二十年-少年杨家将
杨七郎乱箭射死,一抹定情红带。
杨六郎活着接受至亲的离去。
杨五郎出家,杨四郎失忆,杨家三兄弟和杨父惨死。
还记得20年前,那群懵懂的少年。
因为这部剧喜欢上刘诗诗,注意到电视剧品质保证的代名词李国立,还有,因看到一群忠肝义胆的杨家人洒热血,殊死奋战而握紧双拳热泪盈眶。
第一次觉得苍天无眼,天道不公。
脑子里一直在想琅琊榜里林殊向郡主解释当年发生的事情时,他的眼神。
一直觉得这个眼神,胡歌简直绝了。
眼神里,夹杂着历经辛酸的沧桑,为林家军平反的坚定,又有一丝无可奈何的被迫,看透世间的平淡,还有,希望周围的人不要再介怀的执着。
这个眼神,让我觉得胡歌简直帅出天际。
现在的电视剧,故意写得去符合大众口味。
看我是歌手的时候,林志炫说过,他觉得自己是自私的,不会考虑观众想听什么,而是看自己想唱什么。
这才是纯粹。
一个人做着想做的事,心里才有净土,才会做的问心无愧。
这样的人请好好坚持,恳请。
总有那样的人,会支持你们的。
而且,那样的人,会越来越多。
迎合观众的电视剧,虽不能说全部,但是绝大多数都掺杂着铜臭,看不到诚意。
粗制滥造,小鲜肉不过是一坨肉,我觉得,不好吃的肉看起来也不会好看,好吃的肉才会越看越顺眼。
虽然关于杨家将的故事曾经多次被搬上荧屏,但是对于不少90后来说,2006年的《少年杨家将》大概都是他们接触到的第一部关于杨家将故事的电视剧了。
十多年过去,如今再回忆起这部剧,我仍依稀记得天波府中少年们飞扬的笑脸,以及战场上立起的飘扬的旗帜。
这部电视剧的定位是,改变以往杨家将故事的悲壮色彩,意图以轻松幽默的手法,展现杨家七子的少年风采。
同时,七子中的四五六七郎又各有一条爱情线。
爱情线的加入,大大增加了这部以浓重历史作为背景的电视剧的可看性。
正所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部剧的虐点也正在于此,意气风发的好儿女们,终究被踏碎在政治和战争的铁蹄之下,令人扼腕叹息。
有趣的是,历史上可考的杨家将只有杨业、杨延昭以及杨延昭之子。
而且历史上的杨延昭,也并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原名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
中国通史《澶渊之盟》中讲述了“冰冻遂城”的典故:杨延昭驻守遂城时,十月里天寒地冻,辽大军压境,于是杨延昭命令士兵以水浇城墙结成冰冻,整座城仿佛铜墙铁壁,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惨重。
这位杨家将,一直驻守北方20年,最后马革裹尸,也是极具悲壮色彩的一个大将了。
或许是我国人民向来对这种忠君报国的故事有着格外的偏爱,民间流传的杨家将虽然仍旧摆脱不了悲剧色彩,但是流传的故事不仅将孤零零的一个人扩展成既有家国大义又有脉脉温情的一家人,变得有血有肉,而且经历也更加传奇,也因此能够在千百年后依然打动今天的我们。
虽然和许多前作一样,《少年杨家将》这部剧在人物设置上也跟我们了解到的历史不相符合,但从剧名上就可以看得出,即便同是以杨家将抵抗大辽为背景,但是整部剧的基调还是建立在“少年”之上。
于是,相较以往的多部杨家将题材的影视剧,这部剧将着眼点放在了“成长”这个有笑有泪、有关青春的主题上。
而这个主题精准地抓住了这部剧所针对的受众的心——当年痴迷胡歌的谁不是十几岁的少年少女呢?
这部剧是唐人早年和华谊兄弟合作投资的,演员方面,唐人推出自家小生胡歌出演杨家七子中的核心人物六郎杨延昭。
彼时才24岁的胡歌,因成功出演《仙剑奇侠传》里玩世不恭的“李逍遥”一角,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男星。
凭借身上那种自内而外的阳光少年感,在剧里扮演具有典型成长意义的杨六郎也分外耀眼。
起初,杨六郎从未涉足过战争和朝堂,生活在父亲和兄长们的庇护之下,过着无忧无虑甚至还有些叛逆的贵族生活。
之后,金沙滩一役,七子去六子归,亲眼目睹兄弟惨死的杨六郎,决定扛起杨家忠君爱国的大旗,守护一方疆土。
杨家七子个个气宇轩昂,个性十足,如六郎七郎,少不更事、顽皮捣蛋,一朝披挂上阵、卫国杀敌,在经历变故中不断成长,收敛心性、承担重任,直至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十几岁时的我们,看到七郎死时那一幕,手里攥着那条红丝带;看到六郎归来时,家人迎接到的只是白布下一具具尸体,谁不是一边哭红了双眼,一边夸着好儿郎?
无论是清一色年轻养眼的青年演员,如胡歌、彭于晏、刘诗诗等, 还是故事的剧情安排,如前期杨府中戏份多温馨诙谐,天波府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能轻易牵动我们的心。
而早已知道了结局的我们,知道前期的他们笑得有多么灿烂,后期就会有多么虐心,因而格外珍惜那种不能持久的美好。
聪颖洒脱个性张扬的六郎、善良单纯天资平平的七郎 、还有杨府团宠八妹,杨府里的剧情大多围绕他们三个展开,他们是天波府指向命定悲剧结局的路上最亮眼的风景线,也是观众情感的落脚点。
有人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少年杨家将》这部剧,或许它表达的悲剧性,不在于把一个几经演绎的悲壮故事用不同的人再表演一遍,而在于让观众足够领会到杨家少年郎的风采、感叹这种年少和热血的可贵后,再用死亡一举摧毁它,令人体会到一种凤凰涅槃的悲壮感。
金沙滩一役,杨业在李陵碑前以死明志,七郎遭敌军万箭穿心,而六郎满脸是血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呼喊哥哥们的画面,都只残忍地向观众传达了一件事:回不去了。
谁也都回不去了,都说七子去六子归,可是带着父亲兄弟尸体回去的第六子,还能继续做那个向往自由想当游侠的杨六郎吗?
也许你已经不记得这部剧的具体剧情了,但或许你还会哼唱它的主题曲《诀别诗》,胡彦斌在音乐方面无可指摘,他创作的《诀别诗》以中国风为元素,与电视剧主题和意境相辅相成。
杨家七子的亲情爱情和友情,均像歌词里所唱的那样“诀别诗,两三行,谁来为我黄泉路上唱。
”夫妻诀别、父子诀别、兄弟诀别,每一处诀别都令人肝肠寸断。
甚至他们中有些人来不及说一声再见,杨家出殡时,白绫翻飞,还未过门的七郎媳妇金娥只能远远树林后,默默为七郎送行。
在那样的环境下,好儿郎一身是胆,儿女情长只能往一边放。
歌词与意境完美相融,配以古典音乐风格,加上胡彦斌细腻的声色和唱法,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都是杨门女眷送夫出征的不舍与担忧,以及杨家将持枪杀敌、衣带翻飞的英勇和无畏。
如果说《诀别诗》唱出的是儿女情怀,那么《二十年》这首歌则无疑是慨叹男儿热血。
如果结合这首歌去看杨延昭最终的结局,几乎忍不住要泪流满面——历史记载,杨延昭镇守北方正是20年。
剧中杨延昭是从金沙滩一役后,一夜间完成了成长这一疼痛的历程,独自挑起了杨家尽忠报国的重担。
虽然电视剧戛然而止于杨家将前期故事,但看完大结局,听到《二十年》又响起,总会忍不住想起,杨延昭走向作为将军最后的归宿时,他会不会像歌词里所说的“有兄弟有烈酒就能取暖”那样,想起曾经喝烈酒谈理想不惧冬日寒的时光?
不过是,歌声回荡在耳边,徒留观众感叹罢了。
(微博/微信:天生这么红)
源远流长根又深,清白传家素有名。
山西发藉太原府,奉命平番作忠臣。
文武公卿光是议,黔蜀威名震玉金。
识得杨家诗八句,才是杨家后留人。
这是一首赞颂杨家的七律,身为太原人的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敬仰。
历史上的杨家将英勇善战,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为大宋带去安宁。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道:“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在世世代代的传颂里留下一段段佳话,或小说,或戏剧,或评书,都在讲述当年烽火狼烟下那一场腥风血雨和一个个忠烈之灵。
位于北宋东京,金水河旁天波门内的便是杨家的府邸。
那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翻阅资料,仿佛庄严的天波府矗立眼前。
正殿是杨令公庙的主体,殿前出檐的两根明柱上的对联是“节使若逢苏武牧,将军定作霍骠骑”,大门的楹联和横匾是冯玉祥将军所题,上下联为“何须纸笔舒中愤,自有公平在世人”,横匾为“真正无敌”。
正殿内的两根明柱,还有一副楹联和横匾。
上下联为“潘氏至今无葬地,杨家自古有忠祠”,横匾为“天下无敌”。
一句句无不赞颂杨家忠烈!
天波府里的一家人,上至杨业赛花,下到杨洪排风,都不会因为身份尊卑而颐指气使,那些快乐的日子里,他们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夫,为人妻,总是做得仿佛天下楷模,其乐融融。
杨业的衷心,赛花的坚强,儿子们的智慧骁勇,儿媳们的深明大义。
一切就如天波府内的那块牌匾上所书四字——德仁治家。
杨家之所以受百姓拥戴,流芳千古,和其家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杨家找回失散多年的四郎,当七郎脱去罪名终于回家,当罗姑娘和关红嫁入杨家,当六郎和郡主互诉情谊,当一家人围坐桌前,一切都太美好,有家若此,夫复何求?
再次出征,父子一行八人全部上阵,看着马背上将要离京的丈夫和儿子们,赛花突然追着跑了两步,她说,人人都要回来,记住大家都要回来啊!
突然地,就为之动容。
因为熟知历史的我们早已知道,这一去,相见无期,生离既是死别!
金沙滩一站葬送了多少忠魂亡灵。
“圣上可以不信任我杨业,但我们杨家不能愧对社稷!
”没有多少壮志豪言,只是一句对得起,只求天下太平,而无愧于心。
明知那是一次暗藏阴谋的议和,一场无可避免的恶战,但身为人臣的杨家父子在凶多吉少的战役面前,依然义无反顾,杨业甚至命令杨五郎留下保护皇上,寸步不离。
或许他们都知道,这一去,就是生离死别。
转过身的瞬间,纵是身经百战的杨业,也流下悲痛的眼泪。
战死沙场,是杨家男人的宿命,杨业这样告诉儿子们。
可是谁不希望解甲归田,回到天波府一家人团聚呢?
命运带着他们一个个离去,死状甚为惨烈。
心痛的不是死亡,而是敌众我寡皇上却听信谗言拒派援兵!
杨业只有撞向李陵碑,以死明志!
杨家满门忠烈却毁于小人陷害,悲矣!
再回天波府,已是阴阳两隔,杨家女眷着白衣迎接丈夫们归来,抚着尸体痛哭的样子太令人悲伤,痛到每一次心跳,仿佛都快要窒息。
杨夫人看着眼前的一切,她没有哭,只是很平静地说,“杨洪,欢迎老爷和几位少将军回府!
”佘赛花,天波府里那个撑起半边天的女人,她会用一碗红豆莲子汤来告诉四郎一些道理,会用鸟巢来比喻,让六郎知道先有大宋,才有小家,她有妻子的包容,母亲的慈爱,和身为杨家女人的智慧与勇气。
她失去丈夫和五个儿子,都是至亲至爱啊,没有人会比她更悲痛。
轻轻擦拭儿子们的身体,和他们说最后的一席话,句句轻柔温暖。
直到亲人们下葬她才彻底垮了下去,瞬间多出的白发,憔悴的脸庞,失神的双眼……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啊,到底要多坚强才能忍那么久才能撑起整个杨家!
终于在六郎身上,她又看到杨业的身影。
谁还记得他只是杨家的小儿子,和七弟八妹在市集玩闹,喜欢各种发明创造,一直梦想逍遥隐居,作快乐游侠。
可是经历生死、家庭剧变之后,他担起了杨家所有的责任。
好像那句歌词,“什么大爱,什么时代,我弄不明白。
失去了你的悲哀,长埋我胸怀,陪着我勇敢踏进了未来。
一下子成熟,忘了怎样软弱,昨天的不满,现在换成开阔。
”耶律斜是坏人么?
他是大宋的敌人,可是在辽国子民眼里,他是骁勇的大将军,他背负着很多人的期望和依赖,他也有他想要实现,不可动摇的大局。
若不然,他和杨家兄弟会是相知相惜的挚友吧,没有人恋战,可又不得不战,他们身后都是黎民百姓,都渴求和平,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使命,各自有各自的大局。
所以,走上战场的时刻,他们注定成为对手。
这是他们大局的相撞,他们立场的对立,谁也帮不了谁,谁也让不得谁,他们只能义无返顾的走下去。
仗可以输,但人心良知不可以输。
这是杨家将的信条。
忠肝义胆,大智大勇,是杨家几代人的写照。
那段铁骑轻尘的历史,已随时间远去,昔日的战场覆盖顽强的野草,甚至开出美丽的花朵,还是那片热土,还是那年月光,还是那些最可爱的人,永远,停留在我们心里最温暖的地方。
就像曾经杨家父子灵堂之上的八个大字“千秋英烈,万古流芳”。
忽然想起片尾曲《二十年》的旋律,杨家的少年,那些曾经在天波府里的欢笑,曾经的梦想——记得那年冬天 我们彼此陪伴梦想是唯一的火焰 我们一起点燃我们长发披肩 冷冷的旷野荒芜人烟有兄弟 还有烈酒 就能取暖当我们谈起明天 总是觉得希望无限总说再过二十年 还是条好汉还记得二十年前 那一群懵懂的少年擦亮了双眼 挺起了双肩 盼望梦想实现还记得二十年前 那一句执着的誓言忘记了永远 却忘不了当年 曾经共苦同甘我们好久不见 不曾把酒言欢二十年前那个冬天 怎能想到今天长发已经剪断 冷冷的旷野一如从前多少当年的英雄 早已不见别说已到了明天 因为明天还在前面就算已分开多年 彼此仍挂牵就在这二十年前 这世界悄悄的改变模糊了双眼 苍老的容颜 梦想从未蜕变就在这二十年前 我们渐渐的勇敢纵然不见面 也不觉得遥远 彼此默契依然就在这二十年前 这世界悄悄的改变习惯了平凡 看淡了恩怨 梦想还在心田就在这二十年前 激情渐渐的衰减一辈子太短 有多少二十年 都已历久明天回忆是条倾泄 守住太多纪念当年的歌回荡耳边谁 感慨万千
阵容确实强大,但感觉整体品质和可看性不如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
几遍都是力荐。tr最出彩的作品。
仇木易&杨七郎,不高兴与没头脑,一个成了辽军驸马,一个万箭穿心不倒杨六郎与柴郡主的友谊,吴磊版六郎,绿茶潘影金沙滩,七子去六郎回,琅琊榜前传
喜欢耶律斜,柴郡主
全程提心吊胆地看,没想到虐点全给堆到最后几集了....杨业死的时候眼泪实在憋不住了!杨家满门忠烈,无论男将女将,都值得后人敬仰!
我不喜欢
恩,看帅哥的,但是好搞笑在皇帝面前居然说:“我杨大郎。。。”笑死人了,爹娘没娶名字吗?不知是导演安排的还是演员无知
我太无聊了
喜欢胡歌,大彭,诗诗。氮素何润东你是怎么回事。。。诗诗还是和前两位配比较好。
怎么会拍得如此无聊…
原谅我哭点低,特别是忠义爱国题材的,还是帅哥们死了,哭惨。
这版杨继业很书生秀气,没有大将风格,不是演的不行,是没那个形象
关红你干嘛不跟耶律斜在一起啊啊啊啊啊!!!你可知你们两个人快把我萌坏了啊啊啊啊!
彭于晏很可爱啊
前面太拖,后面超惨,从第三十九集哭到最后,我的一整包纸巾啊==、
除了强行煽情,没啥优点,看不进去
小时候的最爱 长大了他们都红了
耶律斜~袁弘果然很适合古装,现在再重温,发现里面简直唐人顶配 胡歌彭于晏袁弘还有n多美人
3.5,为了小红花
很久没见过这么正正经经的古装剧了。演技还都很棒,再看看现在的剧,再次感叹世风日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