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魔街理发师(港),疯狂理发师:伦敦首席恶魔剃刀手(台),恶魔理发师

主演:约翰尼·德普,海伦娜·伯翰·卡特,艾伦·瑞克曼,蒂莫西·斯波,萨莎·拜伦·科恩,杰米·坎贝尔·鲍尔,劳拉·米歇尔·凯利,简妮·怀森纳,爱德·山德斯,Jody Hals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理发师陶德》剧照

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2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3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4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5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6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3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4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5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6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7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8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19理发师陶德 剧照 NO.20

《理发师陶德》剧情介绍

理发师陶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受法官塔萍(阿伦`瑞克曼)陷害,被迫流放他乡15年的陶德(约翰尼`德普)回到伦敦后,满心的怒火,只想复仇。他的妻子露西(劳拉`凯利)已经不知所踪,而女儿乔安娜(珍妮`怀森纳)则被塔萍作为养女囚禁在深宅大院里。 陶德遇到了馅饼店老板娘洛薇特夫人(海伦娜`卡特),也是一直爱恋他的女人。在馅饼店楼上,陶德重新开张了他的理发店。渐渐的馅饼的生意好了起来,只是烟筒里不断冒出恶臭的黑烟。理发店的客人也很多,却很少见到有人走出来。那里,陶德一直在等着法官塔萍的到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宫水管工触礁夜行动物难哄路上女人永远是对的所以没能杀掉魔鬼屠夫藏匿处外星罪孽杀人优越权落头氏之吻2无心法师3苍狼动物横町嗜人之夜龙之战赛车总动员3:极速挑战孤独的美食家2022除夕特别篇捕快血之刃情归阿拉巴马假面骑士圣刃意外人生管家鲍勃你本该做的事第一季真爱致命36区实习医生风云第八季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女友的里世界

《理发师陶德》长篇影评

 1 ) 史上第一部成功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外滩画报》莱布雷希特专栏

好莱坞鬼才大导演蒂姆·波顿执导、人气明星强尼·戴普主演的“音乐片”《理发师陶德》,2007年12月3日和2008年1月10日先后在美国和英国首映。

莱布雷希特自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接触到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的记者”,他与这位音乐剧原版音乐的创作者详细探讨了该片的成功之处。

  在《理发师陶德》(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首映之前,身着一件旧毛衣的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建议他请来的40多位朋友们不要费心去考证电影版少了点什么。

  蒂姆·波顿执导的电影版不到两小时,比音乐剧短了三分之一,而且没有请任何大牌歌手配唱。

有着一对鹰目的桑德海姆是个完美主义者,总是不辞劳苦地考量每个音符的节奏韵律,然后将最完美的作品交到好莱坞的大腕们手中,任由他们处置。

他并没有积极参与改编的工作,奇怪的是,他似乎对结果挺满意。

“想想吧,”他微笑着说,“这是一部电影,可别拿音乐剧的标准去衡量。

”  蒂姆·波顿这部斯巴达式的精简版,讲述了一首维多利亚时代的史诗。

其手法圆润老练,令观众很容易将陶德时代的同类相残与当下的弱肉强食联系在一起。

邪恶的法官先奸污了陶德的妻子,又霸占了他的女儿,蒙冤的陶德流放归来,拿起剃头刀向法官和拖垮他的城市血腥复仇。

  线性的残酷叙事,所有的枝节都被剪除。

这是一个关于迷恋、爱、痛苦、恐惧、失落的故事,强尼·戴普饰演的割喉理发师和他丰满的同谋拉薇特夫人令人心悸,他们把受害者统统做成了肥美多汁的人肉馅饼。

波顿采用了黑白画面,令人想起他以前的惊悚片《断头谷》,使得我们在视觉效果上与主人公疏离的同时,却在情感上投入更多的同情。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理发师陶德》电影版作为杰出的再创作,甚至打动了桑德海姆音乐圈子里的那些“纯粹分子”。

首映后,桑德海姆一杯茶在手,开始大加评论。

他的评论太夸张,以至于我一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得不请他重复了一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

”  在你打算反驳之前,请记住桑德海姆可是知情人士。

他是奥斯卡·汉默斯坦的养子,见证了汉默斯坦的成功之旅—从《俄克拉荷马》到《音乐之声》,还为伯恩斯坦的《西城故事》写过歌词。

然而,桑德海姆却将音乐剧改编电影的“首次成功”荣誉给了《理发师陶德》。

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种观点呢?

  从严格意义上的分类来说,他是对的。

《西城故事》同所有的百老汇音乐剧改编电影一样,在银幕上显得矫揉造作。

《南太平洋》的电影版中,当《彻底忘记》的音乐响起时画面出现的是海滩风景,而《音乐之声》电影版中老师教7个小孩唱“哆来咪”时的画面是希特勒最爱的贝希特斯加登的山巅。

剧情的停顿是无法掩饰的。

  这种时候就好像音乐厅里激动的观众拼命鼓掌不惜打断音乐一样,电影的技巧退到一边,故事只能暂停下来。

而蒂姆·波顿的《理发师陶德》中,哪怕是在愉快的《亲我》四重唱时也没有出现情节的断裂。

这是一部纯粹的电影,两位年轻英国演员告诉我,他们得避免去看原版音乐剧或者听唱片,以达到电影所要求的原创水平。

同样,萨沙·巴伦·科恩扮演的陶德的同行对头这一角色,是为电影版特别添置的。

  音乐剧版的经典地位当然牢不可破。

我看过它在皇家歌剧院的隆重上演,也看过大学生的业余版,还看过约翰·多伊尔的9人演唱精简版。

理发师从来不会让人失望,然而将它搬上大银幕,却困难重重。

山姆·门德斯 2003年买下电影版权,却琢磨了两年都不知道怎样在不打断音乐的情况下把它拍出来。

蒂姆·波顿10年前就表示出了兴趣,这次有好友强尼·戴普和身怀六甲的夫人海伦娜·波汉姆·卡特助阵,于是义不容辞地接手难题。

这两位都能讲一口地道伦敦东区方言,但以前都没受过歌唱训练。

桑德海姆本来以为他们只能半唱半朗诵,结果惊喜地发现戴普和卡特都有一副中音的好嗓子以及良好的节奏感。

戴普的泰然自若很适合表现理发师高深莫测的道德观,而配角阵容从饰演邪恶法官的艾伦·瑞克曼到饰演小吏的蒂莫西·斯鲍尔都是皇家戏剧艺术学院的老戏骨。

音响师迈克·海汉姆对乐队音效的处理更是锦上添花,远好过剧院底部窄小的乐池。

  这部电影能否实现桑德海姆吸引剧院外多元听众的愿望还有待检验,但在美国因暴力镜头遭到R级评定就已经是马失前蹄,立刻将观众限制到了17岁以上,而在英国,这标准更是被荒谬地提到了18岁。

好在YouTube上的片断已经达到数百万点击率,多少缓解了这种限制。

  作曲家之所以认为《理发师陶德》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改编电影,原因不外乎这些吧!

不过在经历了几周的思索后,我还要加上一点:我想不出任何现代话剧(无论是哈罗德·品特、阿瑟·密勒、尤金·奥尼尔、爱德华·阿尔比还是尼尔·西蒙)被改编成电影后,能如此成功地甩掉舞台包袱,而人物依旧丰满。

《理发师陶德》绝对是21世纪电影中一部引人入胜、技巧娴熟的佳作。

http://www.bundpic.com/link.php?linkid=2977

 2 ) 纯哥特的无可解救——《理发师陶德》

Air的淡定而忧郁.用来回味前两天饕餮的片子确实很有历劫的功效.终究要谢谢这个给我音乐的人.而"华丽"似乎成为眼下所有商业文艺及惊悚片的代言词,以致观影之后大呼过瘾,甚至意犹未尽.唯恨同类型好片子未必年年都有,只能勉强找些其它的代替品.却是节奏情感,人物表情,通通不是那般的惊才绝艳,慑人心魄. 似乎少时较偏爱看这类型的片子.前些年最爱的导演是王家卫.李安的片子一直让人景仰并期待着.甚至深受诟病的陈大导演.至今仍因为一部<霸王别姬>,深信大陆文艺片依然他为榜首,无可超越.我们用一个人来评判电影,往往取决于导演其人.很多时主演是片子最大的亮点,导演却是其最大的造物者.当感慨一部电影以完美之姿超越前人时,我们更愿意相信导演将之赋予自我的感官及灵魂.然而,当天才导演遭遇天才演员时的世纪碰撞点亮一代影迷的心灵时,我们愿意相信有前世注定这样的说法.彼此成就的Tim Burton与Jonney Depp,以清晰的剑的姿态直击心脏.自Burton始方知晓哥特是什么样的色彩.<剪刀手爱德华>曾经用卡通的小镇和古堡围合的童话世界,揭示了世间最黑暗的人性与最纯良的感情。

对惨白脸色蓬乱头发及神经质却善良的爱德华无限的同情,却终致哥特的种子从最开始萌芽。

当谣传百年的理发师陶德被Burton看中时,我们唯一可以相信的就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哥特大剧揭幕。

几乎可以肯定Burton会用他最性格的角度刻录陶德的一切。

而从一开始DEPP的愤怒及杀气无可躲藏时的暗黑眼睛都在在宣誓了这是一场毫不温情的战争。

如果心底曾经有一丝期望,对宽厚温暖的期望,那肯定是Helena霎那间曾经沉溺的幻想,她的一个眉头,一丝无奈的表情,直至被TODD扔进焚尸炉的时候。

都曾是期待过的。

当然,如果HELENA再漂亮一点。

再妩媚一点。

再光明一点。

我们甚至可以幻想最终的是某种程度上王子和公主般的结局。

DEPP在BURTON的手下俊美邪恶一如撒旦,HELENA是爱他的么?

似母亲一般为他图谋划策处处包容,为他以冒天下大不韪,她不是没有想过结局,不是没有给过TODD思考的余地。

终究在面对第一个被杀死的人面前,她不在乎地从尸体身上搜出钱包放入胸口。

似乎也不过如此,那就如此,生命廉价在于它与自己毫无关联,甚至利用的价值都没有。

然,HELENA至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TODD则在杀人的自我宣泄中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毁灭。

他对人性彻底的憎恨而后丧失自我,沉沦在仇恨中并把报复推广到人群。

HELENA所作的一切,似乎是在无条件的讨好他。

应该说很少有人关注HELENA偶尔的看似自言自语。

也没有人知道她虽然不美,但是她终究残存一丝善良,她心中的企盼,卑微到连自己一起都被TODD忽视。

用TODD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各取所需,然而她不曾放弃。

不可否认,HELENA独特而有自己的味道,她甚至聪明,用看似完美的方案解决了尸体的问题。

如果非要给她和TODD加个区别,那就是一个在17层地狱,另一个在18层。

如果一个17层地狱的人伸出手去救18层的那个。

结果会如何。

然,她终究是被唾弃的。

TOBY对她的畸恋忽然让人领会一点HELENA的善良。

那究竟她是否知道一直讨乞的疯婆子就是TODD恋恋不忘的妻子。

确是TODD的心若万载寒冰对她从骨子里延伸出来的厌弃,让人对这个女人有点隐隐地同情。

那些大面积的血色的红,灰白惨淡的颜色中的凄哀。

一次次将人从九天云外拉转回来,直面淋漓的血液,毫无情感的抛尸。

换成昆汀·塔伦蒂诺必将是一场豪华的鲜血大宴。

BURDON则在完美的灰色调中展现血色的残忍。

暗红色似乎从不知名的地方铺满整部影片。

可是你找不到。

当灵魂失去救赎的本能。

便不再会给自己任何机会从黑暗中复苏。

上帝让TODD死得其所,让他怀抱妻子死去。

已然是善良的极致。

直到HELENA在灰烬中张牙舞爪的惊恐展现眼前。

才终于领略原来他真的不温情。

一点都不温情。

尽管幻想的美好生活多么让人喜爱,尽管TODD一副俊美的脸庞,他的救赎原来终究是那个被玷污的天使。

如果恶魔注定会爱上天使。

所以美丽的乔安娜如同油画上的仕女。

不得不提及导演用的玻璃。

它通透地若有似无。

躲在背后的人穿过透明的视线用眼神杀人。

却不知道自己也被一览无余。

所以在中途问及TODD及HELENA会不会被发现时,实在相当煞风景。

可就是这般直白仅隔一层玻璃的邪恶。

似乎隐隐昭示了人与人之间不可破解不可言喻的隔阂。

人们专著于自我的生活,不曾想及恶魔就在身边。

也在在显示了舞台剧的布置与场景功底。

而TODD的歌声从起初的破败萧条杀气腾腾,到最终的辗转迂回暗蕴魔力。

DEPP与众不同的读词方式被绝佳的声乐技巧掩盖加强,终于全面爆发出来。

其邪恶本质发挥到极限,魅惑非一般徒众可挡。

这世界上有很多在上帝面前只有死亡才能救赎的人。

TODD必是其一。

而那些堕落的人们,除非自己,任何人都无法解救。

 3 ) 《理发师陶德》:优雅的剃刀

剃刀这东西很奇怪,刮脸刮胡时没有人能够注意它,但当它被用来割开一个人的喉咙时,剃刀便成为了一件艺术品,银光闪闪的刀锋与红艳艳的血滴相应成辉,很是好看,而且两者缺一不可,这便是人类的嗜好!

―――韩兮蒂姆•波顿的名号不用特别强调,约翰尼•德普的帅气也是世界闻名的,而两个人的合作向来是值得期待的,这次也不例外。

看完此片,笔者在考虑一个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相当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风格与故事的关系。

客观的说,此片形式是远远大于内容的,至少我们看到了舞台式的景致,黑暗阴郁的色彩,还有那些好听而令人神经贲张的唱词,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形式的明显表现,这也难怪,影片是脱胎于一部得奖无数的音乐惊悚剧。

而反观内容呢,其实相对而言是较为简单的,一个无辜受害的理发师,被流放了十五年后返回故里已经是妻离子散,于是他开始了血腥的报复。

西方有着传统的歌剧历史,尤其是一部有关复仇题材的歌剧更会长演不衰的,于是我们似乎不难理解西方人对此片形式大于内容的观影习惯,但作为一个东方人,为什么也会沉溺于此,在整个观片的过程中似乎根本意识不到那些形式呢?

甚至还会陶醉在形式所渲染的氛围之内呢?

一个简单的故事佐以一个复杂的形式,其实是制作电影时的大忌。

但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形式都毫无疑问地为影片故事服务,这一点说起来十分容易,但做起来的确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首先便是影片最强烈的色彩问题,近似于黑白的阴郁气氛,这是蒂姆•波顿最拿手的哥特氏风格,诡异,混乱,肮脏,你可以将一切你能够想到的黑暗气息的形容词放入其中,于是,这种影像所传达出来的便是与这些形容词密切相关的观影感受,而影片故事恰恰与这些感受是极度符合的。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顺时的解读,没有任何反差,只是简单地为故事服务。

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用一种极度明亮的光色来拍摄这部影片,所有杀戮与色彩便形成了对比的关系,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一个美好的世界,陶德却因自己的疯狂而胡乱杀人,即便他有着相当充分的复仇理由,在观众心中他依旧是一个变态杀人狂,于是,他的悲剧身份便降低了许多。

只有哥特氏的色彩,才能证明在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城市中,陶德的选择也许是唯一的,虽然可怕却值得同情,虽然罪恶却出于无奈。

其实色彩为影片内容服务相信每一个导演都会清楚的,但很可惜,国内许多影片其实将色彩更赋与了故事以外的含义,类似于中国红的情结等等,理发师陶德中的色彩虽然强烈,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故事以外的任何内容,所以它只是为故事服务,绝没有替导演言志,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由于本片脱胎于音乐惊悚剧,所以片中的歌唱段落很多,细看这些歌词,很通俗很易懂,几乎是完全为推进剧情发展而写出的,对于那些也许不喜欢歌剧的人来说,并没有任何生涩之处,反而让人感到有趣,好玩。

而影片中的场景也具有相当的舞台效应,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强调的。

把一个扭曲的人格放在狭小的空间中是非常具有寓意的,而整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是狭小的,这些空间将这个世界分隔开,造成一种人与人的疏离感。

但即便是在这样的狭小空间中,导演蒂姆•波顿的摄像机却是运用自如的,不仅仅是角度与景别的问题,更有调度与节奏功底。

可以看出,舞台式的空间以及布景中,镜头的转换还是标准的电影感觉,甚至是标准的好莱坞式镜头感,当然还有雾蒙蒙的景深,这令所有人都不会感到舞台的真正存在。

所以这样的形式在无形中也被消解掉了。

其实,说到底影片这所有的风格都是为故事所服务的,故事的成败才是最主要的,相对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人物以及人物的命运便是灵魂了。

理发师陶德在约翰尼•德普的演绎下具有相当的特质,那种绷紧的神经,那种沉稳的富有诗意的谋杀等等,都将观众牢牢地吸引到了这个人物的身上,这绝不是偶像一个词所能解释的。

影片中其它角色也相当出彩,当然安东尼的扮演者略显稚嫩,反而不如少言寡语的约翰娜。

所以说,影片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是一种复杂的演绎,演员的细节表演加上命运的转折与无奈,这一切都令观众仿佛窒息一般,心中不免会唏嘘不已。

单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未免有些空洞,其实本篇评论的解读同样是空洞的,但如果抛开形式,单纯地为内容拍电影也许反倒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谁知道呢?

韩兮2008-1-31于通州

 4 )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

Mrs.Lovett的面孔在火炉的焰火里惊恐而又伤心的眼神却是我看完整部影片后印象最深的画面。

那一刻,也是我最伤心的时刻。

比影片的结尾,Todd死去的时候还要伤心。

Mrs.Lovett是在什么时候爱上Todd的呢?

从她后来会住在Todd的房子来看,那一定是15年前,甚至超过15年的事了。

15年前,当她看到Todd与妻子一家和睦美满的样子时,一定是伤心欲绝。

但是那时的Todd应该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个女人,与他的妻子露西相比,Mrs.Lovett(不,那时应该是Miss.Lovett)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背景,简单的可以忽略不计。

15年后,Todd回来了。

他们在一起生活了,虽然楼上楼下;他们在一起计划复仇了,虽然女人更想要的只是平心静气的生活;这是Mrs.Lovett此生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虽然她从未真正的得到Todd的爱。

任凭她将她与Todd今后的生活想象得多么乌托邦多么天花乱坠,都是徒劳。

故事的一开始便注定了结局。

但是看到他们在海边生活在教堂结婚在家招待亲友的画面时,看到Mrs.Lovett的笑和Todd一直严肃的表情时,我笑的也很幸福。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画面,就是Toby对Mrs.Lovett说的那一大段话。

那时Mrs.Lovett的眼中荡漾出了一个母亲的微笑。

她是所么想要幸福简单的家庭生活啊,这不,连孩子都是现成的。

可是,一个女人如此简单而又不过分的要求在此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为了爱处心积虑,最后却还是没有得到爱情。

甚至死于自己最喜欢的人手下。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为了喜欢的人付出了太多,却没有收到任何回报。

Mrs.Lovett这样的女人,由于太需要Todd的爱而显得那么那么无助,最终却也是无助的死去。

看完电影后我问自己,在这段爱情中,Mrs.Lovett有错么?

没有。

那她为什么什么也没有得到。

然而我却忘了,在爱情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为什么”。

 5 ) 理发师陶德:一场古典主义的复仇

这两天看各个博客,仿佛除了爱国,就没有了个人生活。

这样不好,很危险。

人生苦短,看片儿也很重要。

前两天看了《理发师陶德》,因为主演是约翰尼·德普,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

刚开始几分钟,我还以为是梦工厂的动画片,画面特效做得相当棒,以至于像CG。

看了不久就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古典主义色彩的复仇故事。

善良而美丽的妻子,邪恶而强大的法官;被摧毁的幸福生活,被仇恨充溢头脑的理发师;被爱情蒙住双眼的少年,被敌人掳去抚养的女儿。

精心布局的复仇计划,命运交错的阴错阳差,阴谋与爱情同在,鲜血与眼泪齐飞。

以我之见,片子并不是很好看。

在我印象中,约翰尼·德普既不是那个走着猫步的船长,也不是这个手握剃刀的杀人狂,他是那个面容冷峻却内心温柔的机器人,是那个精神分裂却自我圆满的情圣。

他的演出,真是我见犹怜。

而根据传说,德普从来不唱歌,甚至是在淋浴的时候也一向闷不作声。

想想吧,在这部音乐剧中,德普一边唱歌,一边用剃刀在顾客的喉管上割下去……我欣赏不了音乐剧。

那些音乐也丝毫不能激起我内心的波澜。

电影是一种视觉叙事艺术,这部电影的视觉已经够好,但叙事对于我来说是有障碍的。

在我看来,音乐剧只适合爱情。

表达愤怒的是辱骂,表达仇恨的是鲜血,只有爱情,才适合用歌唱来表达。

这部电影中,只有那个少年在乔安娜窗下的歌唱,才打动了我的心。

“乔安娜,我要偷走你……”——这个少年的歌唱,是这部电影中最动人的音乐。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深思的,是一种大众心理。

有一个关于理发的段子:富人理发,心惊胆战,因为害怕理发师割喉,而穷人则把理发当成难得的享受。

这部电影揭示了一个大众心理,那就是潜意识中对于理发的恐惧。

小时候有一个柯达广告,里面一个小孩子围着理发的围布,放声大哭。

成年人看到这个画面,会心一笑,但是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会哭。

也许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陌生人手中金属器械的威胁。

在电影中,理发师的座椅,是一种刑具的表现。

他用此来惩罚世人,仿佛自己就是主宰世人、终结罪恶的神。

他把剃刀举向空中,欢呼自己的手臂完整了。

这样的情景,让人不寒而栗。

我小时候后,最害怕的恐怖片情节,就是从床底下钻出鬼怪来,因为床底是我的安全港湾,在遭遇恐惧的时候,我可以躲到床底。

对于许多人来讲,理发是一种享受,是放松心情、改头换面迎接新生活的时刻,而理发室也就成了躲避世事喧嚣的港湾。

现在,你身后的理发师,正在露出轻蔑而诡异的笑容,把剃刀伸到泡沫下面轻轻擦拭,问你:先生,要刮面吗?

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正的斯文尼·陶德确实存在于18世纪末的伦敦,他所杀的人不计其数,被害者的肉被剔除下来送到当时伦敦著名的拉维特夫人的肉饼店卖给伦敦人,仍然新鲜的骨骼被抛弃在陈旧的圣邓斯坦教堂的地下室被人遗忘的墓室之中,骨骼之多,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墓室穹隆,骨头上剩余的肉散发出来的令人作呕腐臭弥漫整座教堂,使得做礼拜的人们不得不自始至终用手帕捂住鼻子。

——这是一个多么强大的惩罚者,他连神都嘲弄!

把尸骨放到教堂,真是天才的做法!

看完电影之后,你可以去一家理发店里,感受一下剃刀拂面的快感,与以往的感觉相比,这次的体会肯定更为深刻。

因为你丝毫不敢肯定,身后这个穿着时尚的小子,是否刚刚失恋,他面无表情(抑或带着嘲弄的笑容)的摆弄剃刀,心中是否暗潮汹涌。

而对面那家肉夹馍店,也正为原料上涨而发愁。

 6 ) 胡言与乱语

我自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是谁的饭,因为热度有限,性格也是有些三心二意。

蒂姆伯顿的电影,比起真人演绎,我是更喜欢动画来造型诠释,估计也是因为自己也是要吃这碗饭的缘故吧,但也很有可能是因为我所看到的他的作品还太少太少,而脑袋中的细胞还处于幼年阶段,更喜欢接受那片阴郁的天空下,被象征化的造型剧情。

话说《理发师陶德》都已经出收藏版的DVD了,我才拿出来看。

废话也不多少了,我一向喜欢曲解别人的故事,这次怎能例外。

谁与死亡终成眷属(——这是题目...)我曾听人说过,若那些积攒在眼眶中的泪水无法涌出,那么经过日积月累,它们在你倔强的眼眶中来回的游走,无数次亲近你蜘蛛丝线一般的眼中血丝,它们也会被染成这出众的色泽,期待某一天能从你的眼角或者喉管逃离。

一个男子与同船的年轻人说起了伦敦,无法挽回的记忆,四处逃窜的鬼影,时间挽着它们的手,像挽着私奔的新娘。

他说起一对夫妻,在这掩盖人性的伦敦中,说他们的心以及面孔纯明到愚蠢,说那些从旁侧打量而来的目光是如何的如狼似虎。

他走在伦敦的街道上,仿佛依旧走在若干年前的时流中,若他的所见所闻也沾着过往的灰尘,我也不会惊讶。

可你听他的脚步声如同案板上铮铮作响的屠刀,与这阴郁鬼魅的天气是多么和谐的颤音。

这是一场故地重游,某些东西从他的脑海中鱼贯而出,跟随着他,牵引着他,纠缠着他,把他拉扯到这曾经缀满欢声笑语的天花板下,而现在也只有刀片一般的玻璃在肃穆战栗——好像一只硕大的呆滞的眼睛,木讷的望着死水一样的街道。

他从开始便就犯错,难道不是吗。

教训从没被吸取,是因为他心底的颜色如故?

还是那眼眶中的液体早已跳跃着逃逸到远方?

来一杯朗姆酒吧,或者一口灰绿色的猫肉派,无论派皮还是肉馅都像泪水一般难以下咽。

或者吞下的是记忆,阁楼中的剃刀在寂静中孤独的闪光,还在慢慢咀嚼那些脑海中雕刻下的瞬间,以至于它们一旦呼吸,俏丽的口唇便会吐出腐烂的味道。

当你的手指碰触到那些不会掉色的银子,会不会觉得它们是固体的水银般渗进你的皮肤中,你说你能体会到它们的声声呼吸,说它们在催促你将它们摆放在人们的喉咙上。

你说,你将拥有你的复仇,可任何一场复仇无不以心碎收场,而那些玻璃破碎的声响也只有在谢幕时才能贯穿胸膛,传进复仇者的耳朵里。

在这一点上,哈姆雷特到可以算是先知,可惜就是因为他的先知先觉,使得他的复仇要更加悲恸。

若杀戮真的能让你满意,我便会真心循着你的道路,自私自利的在第一秒就将自己的存在抹杀。

若在这世界上行走的人们都该下地狱,那么他们其中便没有人有资格挥下屠刀,当然,包括你。

然而,即使你的生命悠远漫长,让你有足够的时间抹遍每一条纤细的脖子,你的皮肤会因为鲜血的堆积而染成魔鬼的颜色,但你心中的空洞,也永远无法弥补。

这是一个诅咒,与睡美人所遭遇的没有两样,可那善良的公主还有为她砍伐荆棘翻越峭壁的王子,而你那,你面对的仅仅是一张脑海中的画像。

你的银剃刀无法穿越时光的界限,也无法拥抱任何一丝行将入土的记忆。

我想,在洛薇特夫人的眼中你挥舞剃刀的动作一定美极了,你看她苍白的瞳仁中你潇洒的身影与昔日的余晖重合。

你没看到她瑟瑟发抖的侧影,你没有碰触过她的脉搏,没有体会到她时不时停摆的心跳。

她与你是多么的不同,过去对她而言仅仅表示过多的遗憾以及急于忘怀的过错。

她曾有过如此一相情愿的幻觉,妄想你那早已不会开怀的心能真正绽放笑容,以为用一把阳伞或者一块野餐布便能托起你下坠的爱意,以及她自己的幸福。

焚烧炉咧开铁锈红色的花瓣,我难以描摹当她费力的为尸体剔骨时该有怎样的表情,因为当人们看到别人的终结时总能牵扯出自己的面孔。

那首歌勾起了我的心弦,当水手将这曲调脱口而出,这只发自内心深处的百灵回旋的翅膀,在悬崖上的城堡边缘小心的攀爬。

这只娇小的鸟儿用自己的声音呼唤笼中的伙伴,当某个眼神的交汇,就像两只手指的触碰,公主甩下自己金灿灿的长发,等待王子将自己带走。

仅仅一面之缘,便可以托付的终身(?

),还是因为他们心灵的纯洁让他们轻易相信彼此的眼睛?

若他们有机会共度余生,我衷心的祝福他们将白头到老。

杀戮遍地开花,那无法形容的芬芳从那家曾经破败不堪的肉派店中传出,当这些缭绕的白烟伸出如此血肉般温柔的手臂蛊惑人心,被深埋地下的焚烧炉不知道吞下了多少具尸骨,而那宛如明镜一般的剃刀,只要你一在空气中挥舞它,人们便会因为那浓郁的血腥味而四处张望。

整个伦敦似乎被上帝抛弃,灰色阴冷的空气更加执着的贴附在舰队街的粗糙墙壁上,每一个窗口中都清晰的映照出人们吞食同类的画面——迟钝的刀叉挨着红褐色的肉馅在骨灰色的盘子上磨出难听的噪音。

这种声音只有那些不幸目睹过斩首经过的人才会觉得恐怖的熟悉——那些内心扭曲的侩子手会挑选没有开刃的巨斧,然后在某个犯人的脖子上耐心的打磨。

一个乞丐女一眼便看破了这层叫人发怵的血雾,她说她看见那厚重粘稠的乌云来自一家派店的烟囱,她那双被干枯发丝掩盖的双眸如同不可挽回的过往一般美丽闪亮,池水中的月亮远无法与它们媲美。

于是她被围追堵截,好在她错乱的神经阻止她清晰的诉说真相,否则她会在见到你之前便死去,不是被你杀死。

而如果真是如此你会不会感到半点的慰藉,然后想象如果她当真没有疯癫,如果那该下地狱的法官没有将她侵犯,如果你不曾负上冤屈放逐远方。

可她并没有忘记你。

就算药物摧残了她的逻辑,破坏了她的意识,可她并没有忘记你。

她伸出手来想要把你拉离你这永无止境的孤独与空洞,而你因为迫切的渴望自己毫无意义的复仇,抽出剃刀,结束了她的生命。

当鲜血泉水一般从她的伤口中脉脉的流淌时,我为你和你的妻子,吝啬的洒下了一小滴泪水。

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不同仅仅是作者手中的鹅毛笔还沾着那家禽的血迹,但只要是童话故事都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所以,当你为那具好略带温度的尸体捋起额发时,你记忆起了她的爱,即便那张浸泡在血液中的画像业已渐渐化成腐烂的泡沫,你还是回忆起了她的爱。

我是不是应该为你高声呼喊,因为最终是爱战胜了仇恨。

我不知道如何论述洛薇特夫人,她将爱写在了名字里,却只能用臆想和谎言将这份爱保留。

或许她要的并不多(?

),电影在结尾将她以一个幕后黑手的身份处置——罪有应得(?

),最终被你推进吞下了那么尸骨的焚烧炉(- -难道《理发师陶德》的第2部叫Monster Pie House….)。

然后,轮到你付出代价了,那些殷红色的泪水在你的眼眶中蠢蠢欲动,一双双小手敲击着你的血管。

然后你那忠实的伙伴为你化解痛苦,象征复仇者无法安息的那双少年的手抓起了那把银剃刀,轻轻一划,那些鲜红的泪水便泼洒了下来。

泪水哼唱着欢乐的曲子,品尝着这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自由,顺着你的下巴,同样也沾湿了你心上人静默的眼角。

死亡接踵而至,他谦和的挽着自己新娘的双手,轻吻她的含泪的明眸。

他们摆动着薄薄的身影,在这地下室的灰尘中旋转出优美的舞步,最终化作一缕不可见的青烟,从那高耸着的烟囱中飘散。

谁与死亡终成眷属?

唯有爱才配得上。

 7 ) 拍成不唱歌的电影大概更好看

直到快要上映的时候才知道这片子居然是音乐剧,热情降低不少,再加上早就被剧透过了,更加导致吸引力降低,即便如此,片子还是依然得看的。

阴暗晦涩风格的伦敦就像是地狱,而陶德则是地狱里的刽子手。

女主角Helena Bonham Carter出场的时候很面熟,一时想不起在哪个片子里见过,依稀记得也是这种黑眼圈的妆扮,名字也老长老长的,最后一查发现原来是fightclub里面那个女的。

不知她在和Pitt和Depp都演过对手戏之后更喜欢谁呢,呵呵。

 8 ) 剪刀手和剃刀手

已经有两次看到强尼•德普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落寞的神情了,柯达剧院里,风光的是别人。

西恩•潘、丹尼尔•戴•刘易斯举起了奖杯,他们的表演是学院派的,其表演的精彩片段都是主角大暴走、神经质的嘶吼,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确实很考验演技,但总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花落谁家无悬念,不免让人兴味索然。

据说奥斯卡晚会的收视率下滑了,活该。

我有时抑制不住恶毒的想,如果奥斯卡的评价参数永远不变,那么请出我们台湾的咆哮大神景涛•马参与评奖,那他岂不是可以蝉联影帝到老?

德普的表演是非学院派的,从来没有在哪部电影里看到他饰演的角色会有扭曲纠结的表情、崩溃抓狂的状态。

表演的强度、力度,都不是他擅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那一套并不是他的圣经。

对一个天才型的演员来说,学院派的教条只有一个归宿:垃圾桶。

德普的表演是漫画式的、夸张的、亦庄亦谐的。

《加勒比海盗》系列里杰克船长风情万种的兰花指、逃跑时妖娇的身段,剪刀手爱德华的纯良木讷、人畜无害,《断头谷》里科学侦探的胆小怕事、乌龙龟毛,《查利与巧克力工厂》里工厂主的一片童心、鸡婆三八,这些令人激赏的另类表演,都可以让观众或捧腹或落泪,但是从来没有打动过不动如山的奥斯卡评委们。

德普最近的片子是《理发师陶德》,隐约和以前的经典《剪刀手爱德华》构成了对应关系。

《剪》是关于爱的,《理》是关于恨的。

故事发生的环境大异其趣,《剪》是阳光明媚色彩绚丽的幸福小区,《理》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肮脏混乱的伦敦,天空永是灰黑厚重的云层,雷声隐隐,电光闪闪,一副世界末日的图景。

两位主角,剪刀手爱德华和理发师陶德都是顶尖的理发师,技艺高超,不过两人刀子下的成果却是截然相反的,爱德华修剪出精致的发型、精巧的园林、精美的冰雕,而陶德的兴趣比较单一,专注于一条可以喷薄出猩红鲜血的颈大动脉。

剪刀是用来赢得好感、示爱的,剃刀是用来报仇泄恨的。

两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也是泾渭分明的,一个童话,一个哥特,不过,童话里也有黑色时刻,哥特中也有幻想的天堂。

在与《剪刀手爱德华》势成冰炭的《理发师陶德》里,德普奉献了迥然不同的表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纯良木讷一变而为邪恶暴烈。

如果剪刀手热爱的的金遭到迫害凌辱,橙红色的日子不再,童话终结,善良的剪刀手也会变得狠毒,一个学会了爱的人也会被恨俘虏,剪刀手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剃刀手。

《剪》中一个机器人由于爱的催化而成为了挚情的“人”,《理》中一个温良的绅士由于家人和自身的惨痛遭遇,在恨的腐蚀下,由一个人变成了“机器人”,成为了复仇的机器,成为了一具只有滔天恨意的行尸走肉。

天堂地狱一线间,童话哥特若比邻。

《理》采用了歌舞剧的形式,夸张的肢体,急促的唱词,理发师那张活死人般惨白的脸上,戾气缭绕。

德普的表演着落在行动的坚决、情绪的焦躁、语言的尖刻,仍然没有学院派想要的扭曲纠结。

《剪》与《理》,爱与恨,德普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不够力度,但拥有几乎完美的纯度。

两种极致叙事,饮冰浴火,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炼狱般的考验,很多演员在这种考验面前想要涅槃,却一不小心成了尸变,而德普却游刃有余、轻松过关,提剃刀四顾,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矣。

剪刀手与剃刀手,天使与魔鬼,纯良与邪恶,童话与哥特,德普的表演总是影迷们的盛宴。

在奥斯卡晚会上神情落寞的“好莱坞最性感男人”,是我们的无冕之王,是我们隐秘的狂欢。

 9 ) 理发师陶德

为了复仇,改名为陶德的巴克重新拿起剃刀,将走入那间屋子的人们一个个割喉,再经暗道直接送往楼下拉芙特夫人的肉饼店,经过加工做成人肉派。

这种残酷的手段真是让人深觉痛恨与残忍!

但这同样体现了当时伦敦混沌的社会现象,真是不堪入目!

电影的画面都有阴暗为主,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绝望的感觉 由于本剧是有歌剧改编,因此其中也相对插入了一些歌曲,以表现人物当下的心情与想法 综合来说,感觉还是不错的吧

 10 ) 传说中的四千字评论。两进电影院看陶德-----如果你未满16。至少应该听听电影原声音乐。

专门写给那些看到我给这部片子五颗星而说“切”的文艺小青年们。

还有。

这片子我就一问题。

我们能不能不吃出手指头,吃出人眼睛行不行?是第二部把我看疯了的电影。

而这个“看疯了”,和Burton/Depp黄金组合无关,和这部电影金球奖获奖无关。

两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都是一个人看的。

第一次看完感觉有好多的话要说。

心情是无比激动的。

而今天在心情平复些的时候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也把第一次看没有明白或者有所疑问的地方认真仔细的看了一遍。

往往我过分期待的片子都无法让我给出高分的评价。

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片子。

从看预告片就喜欢上,再到坐在影院中央感受与预告片不同的惊喜和震撼。

让我看了两次之后,仍旧相当肯定的给予五颗星的评价。

1.外国友人们除了”cool”还能评价出点别的么?

<理发师陶德>是第一部让我进电影院前被查ID的片子。

R16的原因是因为含有offence language. 大部分人看到R16都会情不自禁的把色情,暴力联系到一起。

起初我也认为这部片子可能会很血腥很恐怖。

还发短信给朋友说我没带防身武器就去看R16的ST了。

看完之后才觉得整部电影都没让我有多么胆战心惊的感觉。

心情从头到尾都相当的平静。

对于观影人群我个人是有点抱怨的。

看了两次。

80%看这部电影的人都40岁以上。

而且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和我一样是自己一个人去看的。

可能对于音乐剧来说,年纪大的人会有一些偏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英文可以拿来形容”好”的词语太少。

走出影院周围就是一片”cool”的赞叹声。

除了cool,大概在外国人的眼里,一时半会儿想不出点别的形容词了。

估计再下去也只能是”amazing” ”awesome”了。

还好我们用中文的表达更容易也更丰盛。

但至少从国外影院出来的感觉是外国人给予这部片子的评价普遍较高。

2. Trailer的制作很巧。

看到实片后感觉无比惊艳。

最初我是因为这部片子的trailer而喜欢上这部片子的。

Trailer的制作真的很巧。

在剧情上是以顺序进行的(与影片插叙的方法不同)。

从过去到现在。

但是trailer把不同情节的画面放置在一起,却产生了表达影片更明确的效果。

比如trailer上播映的那段法官turpin判案的片段。

在trailer上是放置在Benjamin Barker被俘以后。

并且trailer上的说明让只看了trailer的人认为那段判案是针对Benjamin Barker的。

但事实上影片中这个判案与他无关。

但这样放在trailer中却能将影片中省略的对Barker的流放补全。

再者就是法官Turpin偷看Johanna的那个镜头。

Trailer却将这个偷看Joanna的镜头连接了Todd手拿剃刀的镜头。

让人误以为Turpin是在偷看Todd的。

虽然与电影不同并产生歧义。

但要比电影之中的复仇套路更为刺激。

因为Trailer的安排很巧。

让在看电影之前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在看完电影之后完全改变了。

我在看陶德之中就对偶尔出现的trailer镜头被巧妙的再编排而发出感叹。

我觉得如果你看了trailer再看这部电影的话。

真的会给你很多惊喜。

3. 剧情毫无悬念,但不能阻止小青年的YY和对原声音乐的喜爱!

这部片子的剧情几乎毫无悬念!

你可以说剧情是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

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剧情本来不是这部影片的亮点和卖点。

从片头那段血腥的开始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一定是以插叙而不是Trailer的顺序形式开始的。

对于Todd的妻子,她沦为乞丐后第一次出现我就看出来她就是Lucy了。

如果你仔细看的话。

会发现她在疯后第一个边走路边要饭的那个姿势是和她被拽去参加那个化妆舞会的走路姿势很相像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的音乐真的很不错。

尤其是在电影院内的效果。

只有一个赞字!

我回家后下来原声音乐,会发现depp唱歌时的一些小毛病。

比如词与词之间的连接等等。

但是在影院的音响效果下,这些都被遮盖了。

Depp毕竟不是专业唱歌的,但我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唱的很好。

我们也不是什么专业也不是多么高雅到透顶的人士。

感情到位了。

那就Perfect match了。

Depp唱歌的感情融合很好。

听了他唱感觉很舒服。

这部片子的音乐因为来自百老汇。

肯定在质量上有了保证。

不同的唱段间虽然调子不同,但是却又让你感觉不突兀,就算把两段不同的唱段一起播放,你也不会发现他们有多么的不搭调。

4. Mrs Lovett是最清醒又最不清醒的女人。

Mrs Lovett这个角色被Helena塑造的太可人了。

看到报纸上说这个角色Helena已经梦想了30年。

30年前的Helena就已经想要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了。

Mrs Lovett爱Todd爱的盲目。

但是我觉得她说得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

比如Todd第一次杀人之后同样打算杀Toby灭口时,Mrs Lovett阻止了他。

并以她的馅饼店需要帮手为由救了Toby的性命。

毕竟Mrs Lovett没必要带有任何复仇的心情去看待这个世界。

她可以站在Todd的角度为他着想并打点一切。

但是就如她之后的那段美好生活的想象一样。

总想着复仇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同样她也不希望Mr Todd一样过着带有仇恨的生活。

之后Mrs Lovett问Todd他是否还记得Lucy的样子的时候,那段话我觉得也说得很对。

她说也许Lucy早已经不是他记忆之中的样子。

也许并没有那么得好。

一句话就点明了Todd复仇之路的软肋。

在最后的时刻,Mrs Lovett还是选择保护自己的爱人。

把洞悉一切的Toby反锁住。

Mrs Lovett也同样爱Toby这个聪明的孩子。

否则她也不会在反锁Toby后流泪。

但在做选择的时刻她还是选择了这可恨又可怜的小Todd。

以至于在被推入火炉之前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做着美好的梦。

Mrs Lovett作为一个杀人狂的帮凶。

其实也并不那么可恶。

说到底,她不过是一个爱过了头的可怜女人。

Helena演绎得这个女人。

并不漂亮,但是很独特很有味道。

5. Burton’s黑色幽默?整部电影有若干个让观众笑场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哈里波特里面2人斯内普Alan和小矮星出场的镜头。

当时电影院我后座的一排学生就开始哈哈大笑。

当时我还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

后来一听见Alan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斯内普(原谅我没看过Alan其他的片子)!

他们哈里波特2人出现在这么一部片子里。

确实难以不让人联想……当然上面那条不能算是黑色幽默,只是大家YY出来的幽默罢了。

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部片应该就是Todd主显节那部分(就是他杀了意大利理发师后自己YY的那部分)。

无论是Depp的表演还是唱歌都很喜欢。

看他说那句I want you bleeders的时候,觉得超帅。

之后他自己幻想这部分过去,他在他的小阁楼上双手拿剃刀完全不理会Mrs Lovett的问话那部分,觉得Todd实在是太可爱了。

当时大部分人也都笑了。

剩下的还有Mrs Lovett幻想未来美好生活那部分,几乎每个场景都活泼明亮。

也让大家心情都轻松了。

条纹衫,婚礼场面上的Todd先生不太像个杀人狂,倒是有点像个耍酷的小孩。

6. 杀人如同杀鸡。

不过分夸张仇恨和血腥让这部片子更有价值。

很多朋友都问我这部片子是否很血腥。

我觉得虽然有血腥镜头。

但是真正的血腥味并不浓。

所有被杀者都呆若木鸡,一幅视死如归的姿态。

没有挣扎,没有恐惧。

一切都从一而就。

在我第一遍看ST时,觉得Todd没有什么感情。

杀人,复仇似乎都像是在执行一道命令。

那时觉得他是否真的爱他的妻子,是否心中真的含有如此之多的仇恨?

看第二遍时,觉得Todd其实是个好男人。

听到有关他妻子女儿的事情时,都会有些淡淡的哀伤。

这种爱隐藏在心里虽然波澜不惊,但着实感人。

而他在杀人时表情虽然有些狰狞,但是也并不是习惯性的杀人镜头那样。

把恨,把杀人的快感宣泄的到处都是。

所以说Todd有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夸张。

我想这也是Burton想要的效果。

整个剧情就在浅淡的感情线上慢慢开展,把最强烈的波澜隐藏在表面的宁静之下。

只有当你仔细回想画面的时候,才会被深深撼动。

7. 关于众人对结局的看法以及其他揣测的个人意见。

我看到有人说Todd最后要杀了他女儿才完美。

说放过他的女儿不符合常理。

确实,不过我们可以用Todd杀完Turpin所唱的那首歌歌词来解释。

他唱my friend, rest forever.对于他来说,整个复仇已经结束,他的剃刀确实可以永远的休息了。

在影片之后他杀Mrs Lovett的时候也没有再用剃刀。

所以他没有用剃刀杀他的女儿,在这点上来看。

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误杀他的妻子。

有人说Todd是杀人杀红了眼,已经丧失了他最初复仇的目的。

有的人说是他罪有应得。

从当时的剧情来看。

Todd本身是想要听疯了的Lucy把话说完的,但Turpin在这个时候已经上楼。

Todd急于复仇,他肯定不能再穿插把Lucy送出门或者赶走这类的事情了。

Todd已经错过一次机会,无论如何这一次不能有任何闪失。

他也不能让Lucy成为一个目击证人,尽管她已经是个疯子。

所以在情急之下杀了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

况且Todd已经坚信Lucy已死。

眼前的又肯定不是他的女儿。

他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Toby最后杀Todd这部分确实很诡异。

作为片中这么聪明的Toby,在英国当时的环境下,他就算是当自卫当为民除害也很难保持自己的清白吧?他倒是可以全身而退。

但作为如此聪明的Toby, 在自己可以先逃离的基础下,去找警察律师才是他该干的事。

影片里的Toby太聪明了。

所以让这个结局有些不明不白的。

一个12,13岁的小男孩,杀人也能如此老练?关于对Anthony和Johanna之后情节的无交待。

我觉得倒让这部片子与众不同了。

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惯例,最后肯定是要演他们的后续的。

几乎是在影片高潮之后就戛然而止。

让人的思绪还是无法从Todd与其妻子血流满地的状态回过神来。

不过这种没有尾声的电影其实更好。

给了每一个观影者更大的空间想象和讨论。

其实作为女性。

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有Happy Ending的。

Todd在最后复仇计划成型之后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相信他是希望在杀死Turpin之后,与女儿相认的。

让女儿就这样与Anthony远走高飞我想Todd先生肯定不会答应。

反正仇人以死,他们三人一起生活然后happy forever就好了。

(如果Todd发现他老婆没死再相认更好。

)当然。

以上一段只是个人花痴。

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结局。

我也就不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电影本身最后一幕画面的时候了。

也许,我也就没那个瘾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能力。

请去电影院看完这部片子。

如果你未满16岁(虽然网络可以随意下载。

但是作为建议的R16分级。

我个人还是不鼓励16岁以下的青少年去看的)。

请至少听听这部片子的原声音乐。

{Joanna, My friend还有there is no place like London都是不错的音乐作品。

}如果你很喜欢。

请购买这部片子的正版DVD. (原来这个评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公益广告?)而。

如果你从一而终看完了我写的这篇评论。

请让我谢谢你。

你在我心里是前面没有”装X”作形容词的文艺青年了。

《理发师陶德》短评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除了视效~真的再没有其他了.连音乐都不合格~

3分钟前
  • 较差

我都有点惊悚了,歌剧么?德普哥咋啦,继黑暗阴影的又一垃圾片儿,当然了,这部片虽然上映挺早,但是最近才有的下来看...白瞎啊...

8分钟前
  • Music無極限
  • 较差

还是没办法接受这种血腥的东西……毫无愉悦感可言……TODD只差杀自己女儿了……阴暗死了……没一点让人舒服的……

12分钟前
  • 过过
  • 很差

强尼戴普不愧是大众情人,连演个杀人狂理发师都那么帅.结局狗血了,歌曲不错

15分钟前
  • Aether
  • 推荐

血腥 音乐剧 儿童不宜!like or hate,just for what your choose!

17分钟前
  • Super
  • 还行

这哥俩的作品从来就没有让我失望过

20分钟前
  • 老六
  • 力荐

美国版人肉叉烧包。杀到最后有点让人厌恶了。演员的牌都好大,歌好听。

25分钟前
  • 子皿与舟
  • 推荐

比起TimBurton以前的电影,真的弱势多了……

28分钟前
  • 爛棉花
  • 还行

真的不喜欢男主 对这种表演形式也无爱

30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较差

血腥的很好看=。=感觉跟游戏似的,歌曲不错 画面棒啊 那个风格和形式感 有点CULT的感觉 = =

31分钟前
  • 颜颜
  • 还行

说到底,我还是不喜欢波顿的片子,连带着人见人爱的德普我也不待见……

34分钟前
  • 未来有限事务所
  • 较差

我忘不了在学校的电影院又看了一遍的场景。

36分钟前
  • MegaMind
  • 推荐

Tim Burton+Johnny Depp真的不是我的喜欢的风格。。。

38分钟前
  • SweetJanuary
  • 较差

Dark.Blood.Cool.故事简单了点,但是整个黑暗的调调和歌剧的模样,惊艳。Tim Burton天才之作,永远独一无二。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不喜欢,情节很不合理

45分钟前
  • 小梅
  • 较差

距離上一部同類型題材的斷頭谷已經8年多了!除了添加上歌劇式的素材,就黑暗血腥方面我認為沒啥太大提升!!

50分钟前
  • 泰式電影請上菜
  • 还行

作为一部享有盛名音乐剧,它诠释得不怎么样;作为一部TimBurton的电影..唉..更加失望..唯一值得赞叹的大概就是里面一个奇异独特的转场..很难忘..

53分钟前
  • PHDD
  • 还行

Alan Rickman(Snape) Jonny Depp and Tim Burton恶心...很多演员都有好嗓音。讲述这么可怕一个故事到底为了什么。

57分钟前
  • 晓晓一
  • 较差

知道了结局再去看这部片子,我觉得这简直是考验我的耐心,还有吃饭的时候看人被抹脖子……有点……唉……

1小时前
  • Mia Gump
  • 较差

蒂姆伯顿的哥特式风格实在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后影片又加入歌舞元素,使得我看此片简直是煎熬。不否认蒂姆伯顿在这面的才华,只是实在不对我胃口。

1小时前
  • 停止的时钟动了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