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弟弟一直“你死后…”的问题报以微笑,却对别人所有善意的询问揶揄抵触。
一个性格倔强的人得了不治之症,往往更多的是想不被人区别看待。
被陌生人当做天生弱者对待是一个要强的人最无法接受的。
所以只想上床的渣男并不一定反感,但如果是因为知道病情而变得细声细语一定会转身跑开。
Tessa对一切因病而带来的不同都嗤之以鼻,所以电台直播中她拒绝成为有病的弱者,也拒绝成为抗争的强者,她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
这个女孩幼稚,将吸毒偷窃当做活过的证据。
这个女孩固执,烧掉自己的过往,毫不留恋,也不让家人留恋。
这个女孩自私,从不顾及别人感受,哪怕是如此爱她的父亲。
有人说这部电影矫情,其实不然,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一个将死的病人,无论是高大上真善美的“我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益的事情”,还是破罐破摔的“我就看谁都不顺眼,我就要别人跟我一起痛苦”才都是矫情。
而Tessa的时而不羁,时而温柔,才是这个年龄,这个状况的人该有的心理波动。
Tessa对Adam的好感,源于关系里她的主动。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她去他院子里烧东西,第二次是她看见他从车里搬东西主动打招呼,第三次是她去车库找他,他正在修摩托车,第四次她看见他和朋友吃饭,短信给他。
虽然是Adam扶起晕倒的她,带她去森林醒毒,带她去悬崖聊天,他骑摩托载她赶海。
但无一例外的都是Tessa主动找他。
虽然本质上被照顾的还是Tessa,但依然足够满足她不喜欢被别人要求的偏执。
流血的一场戏足够震撼,妈妈的手足无措,Adam的呆若木鸡。
王子冲入屋内不是上演英雄救美的戏码,而是呆呆的站在那里。
而妈妈能做的也只是呼叫救护车,并且无法给医生提供任何信息。
你们也爱她,但爱无法在这个时候提供任何帮助。
你们会希望爸爸在这里,他会知道怎么处理。
而这是用他全部的生活换来的。
这部电影并没有声嘶力竭,却让人感同身受。
不管最后陪着家人吃饭、抱起闺蜜孩子的长发Tessa,是现实中的她,还是飘回的灵魂。
至少我们看到的结局还算美好。
花絮:1.Jeremy Irvine因本片拒绝了扮演《饥饿游戏》主角'Peeta Mellark'的邀约。
试想如果他出演饥饿游戏最起码在身高上和Jennifer Lawrence般配的多。
2.本片根据Jenny Downham小说《Before I Die》改变。
3.Naomi Watts原先被考虑扮演本片中的妈妈,后来Olivia Williams取得了这个角色。
对于妈妈这个角色Naomi Watts还是太漂亮了些。
看完影片,被范宁那种平静的眼神感动着。
想着自己的二十几年是否也一直曾以这样一种态度这样度过,尽管一直还深信着余生或许还很长,却未曾真正坦然地面对过自己,tessa平静地对医生说她在清单上做过的事,似乎是被她那份能够坦然直面死亡的勇气打动了罢。
周国平说当人直面突如其来的苦难是时,人性的某种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会得到考验和提高。
当她对护士坦然地说出:I hate it when you say days。
让我窥见了那颗足以配得上她所承受的苦难的高贵的心。
想来自己一路走来所承受的那些根本称不上是苦难。
tessa的父亲对她说Adam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能救得了你自己。
她确实做到了,不仅为自己,也为活着的人带来了希望,她的朋友平静地接受了自己,Adam也鼓足勇气充实自己的梦想。
写到此处,不由想到了《朱诺》,尽管她们所面对的课题不同,但两种境遇对于二十几岁的少女却足以产生相同的命运,庆幸的是她们选择了同一种方式。
或许相同的是他们的身后有同样能够教她们怎样面对接下来人生的父母, tessa的父亲依然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尽管会拌嘴,但却总能让女儿感受到那份深沉的爱,还有一个总会帮助他们的死党以及一个深爱他们的男孩。
结局有所不同,但却会带来一种相同感受的东西:让我们始终能够坚信对生活的爱与美好。
其实人生还有什么呢,只是我们周围那些一直陪伴并深深爱着的那些人,只要获得来自他们的那份爱与理解并一直学会不伤害他们就够了。
最后tessa的独白:Momemts.Our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Each one a journey to the end.Let them go.Let all them go.Life is too short.Now is good。
似乎更能升华活在当下的主题,似乎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真正需要面对的是当下存在的姿态,人生就会有无数的可能性存在,因为只有我们一直不放弃当下的意义,才会遇见下一刻的美好。
电影场景美,女主长发超美,摘掉假发那一刻突然被吓到了,可是短发也越看越酷,颜控本质 。
电影讲的是癌症女主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死前想完成生命清单,做从没做过的事,第一次嗑药,第一次做爱,第一次偷窃,第一次恋爱……她终于遇到了男主,真正地恋爱,做爱,陪着她做了很多她想做的事。
男主也知道女主的病,但他还是选择和女主活在当下,他们俩应该都很害怕吧,可是他们也很有勇气。
电影很感人,特别是父亲的点,很戳动我的心😭
当年无意中听到Ellie Goulding的那首I know you care,MV就是这个电影的剧情剪接,配上歌手幽怨的神情和低诉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欲罢不能,单曲循环数周,一直到我考试结束。
也因此我对这首歌有着特别的感情,也总惦记着MV中的那个电影。
暑期的我忙碌了好一阵,每天处于高压之下的工作,让我精神几近崩溃,到快要结束那两天,已经抑郁、焦躁到自己不能忍耐的程度。
好在几乎快崩溃的时候结束了,我回家短期休息。
没想到绷了太久的弦儿一下放松,反倒大病一场。
刚回到家就来了一场重感冒。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这个暑热还未完全消尽的时候,让我仅存的元气也消耗殆尽。
我突然想到了这部等了很久还没看的电影。
其实这是又一部抗癌题材的电影,之前我看过很多类似的作品。
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刻意强调面对癌症的勇敢或者脆弱,也并没有刻意渲染悲伤的情绪。
一切就那么淡淡地行进着,正如女主角在一开始提到最后死去时说到的那样:这就是我的人生由一刻、一刻(moments)组成,最后,这些时刻,终将离去。
于是影片多了许多让人喜欢的细节,我最爱的便是男女主角第一次外出坐公交车回家时,摇摇晃晃,纠结、矛盾、羞涩、紧张最后抱在一起,那种说不出的复杂心理,那种情窦初开的羞涩情绪,被他俩诠释得极好。
再比如,影片接近末尾时,女主角说她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清单(list),清单中是一件又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然后是梦想中与男主角以后的生活,然后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你在一起;和你在一起;还是和你在一起”(being with you; being with you; just being with you)......想想人生真就那么回事,长短未知,也许下一刻你就将离开你所熟悉的一起。
那些身患绝症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健康人要幸运,因为他们早早知道了自己的死期,于是死期前的每一天都可以不被白白浪费,他们突然开始认真地思考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梦想,有什么最想做的事情,然后可以不怕后果地去做。
在比常人短了不知多少的时间里,他们却突然将人生过得比健康人漫长的一生更加丰满。
最近的我总在怀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你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当你最初的梦想已经模糊不清,当你被囚禁在现实的枷锁里,去实现你自己为自己或者你自己替其他人为自己设计的“目标”,追求那些看似实际却最终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当然有可能是受到挫折或者压抑之后对自身产生的怀疑。
不过,如果我们能像他们一样,稍微勇敢一点点去拒绝那些不想做的、不想要的,去追求那些自己最最想追求的,哪怕是一次冒险或者一场平常根本不敢玩的游戏,也许人生也不会那么苍白。
浑浑噩噩过完一生的人大有人在,那些只是年长的人,不见得有跟你说教的资格;而那些年轻的后生,也许就是你真正的老师。
爱情是影片的主线,但友情和亲情也安排地恰到好处。
一是女主角与最好的朋友,女朋友想去堕胎时,她想到自己生命想延长都不行,朋友却这么轻易就决定扼杀另一个生命,于是直接翻脸。
当朋友决定生下孩子时,能见到朋友的孩子,成为第一个抱它的人,也便成了她继续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当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她张口问医生的竟然是能否撑到朋友的产期,得知不能后,全线崩溃。
另一个亲情的细节让我直接泪崩。
影片中间小男孩:“你死了我还是你弟弟么?
”女主角:“我不会离去的。
”小男孩:“那你的鬼魂会缠着我么?
”女主角:“如果你不想我就不会缠着你。
”小男孩:“我只是有点害怕。
”影片最后女主角陷入昏迷即将离开人世时,家人跟她做最后的告别,小男孩迟迟不愿说再见。
爸爸:“跟姐姐说再见。
”小男孩:“这会让她马上死掉的。
”爸爸:“你说什么都不会让她马上死掉。
”小男孩趴在姐姐耳边小声地说:“姐姐,再见。
你死了鬼魂来缠我吧,我不怕。
”最后,再次出现Ellie Goulding的声音......无论这样的题材有多么的俗套,我还是觉得它是个让人感动的故事,它是个好电影,绝对不只是因为Fanning
先点一句话,此片导演缺乏对将死之人的心态的深刻理解。
对于没病没痛的人,活在当下可以理解为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对立的词语是蹉跎岁月。
对于没有时间的人,活在当下也是如此简单吗?
难道别人不明白顺其自然的道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外明白不明白我不知道,但是这电影导演肯定不懂。
如果女主角真的明白了,不会把父亲说抛下就抛下,不会纠结于能否有性爱体验,不会纠结于能否过同居生活;她的父亲不会把原则看得比女儿快乐还重,不会翻脸像翻书。
至少本片让人觉得父亲过于生硬,缺少对女儿的无尽包容,女儿过于自我,有想法但是始终没觉悟。
至于爱情说来就来,男配角阳光帅气体贴温顺,说爱就能爱,可能吗?
这种意淫对在现实病痛折磨下的人称其为侮辱毫不为过。
在死亡的的巨大压迫下,在和尘世渐渐疏离的过程中,不是仅仅产生“念头”这样简单,而是会产生性格巨变。
这也是为什么病重的人会反省,会豁达,会向着至善前进。
行为上会忏悔,会弥补过去的错误,这时候活在当下,是去做最重要的事,都是指向去爱,一面是珍惜最质朴的情感,珍惜每次和父母吃饭的机会;一面是去成全别人,为别人细细考虑。
片中女孩始终攥着没有结局的情感不放手,可以看出编剧没有诚恳的去体验特定人群的生活,导致人物喜怒哀乐以及各种行为的动机很虚弱,笔下角色却没有人类在面对苦难时爆发的人性光辉,而我本人切实感受过晚期癌症病人身上的豁达和宽容,因此我觉得电影拍成这样对于苦难中的抗癌病人是不太公正的。
有一句话是: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将这句话套在这部电影上就是:再不疯狂我们就挂了。
关于这种用乐观积极的方式看待死亡的影片并不少见,如《遗愿清单》和《无法安宁》都是近几年这类型中颇受影迷熟知的电影。
绝症少女+“遗愿清单”,《活在当下》仿佛就是前两部影片的综合。
《活在当下》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新鲜之处,立志在死前要完成十件事的绝症少女,在爱情、友情和家庭这三方面上走向成熟。
而这三方面哪一个是最讨大众喜欢的,当然是爱情,影片着墨最多的即是爱情戏。
艺术成就什么的fuck off, 能赚到钱才是王道。
导演也深谙此道,并没有过多地探讨死亡这一严肃的命题,甚至有意回避,降低影片浓度。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只拍过一部电影的导演欧·帕克来说,也不要求他能搞出什么深刻的地方来。
就像往一碗汤里加盐,不多不少不咸不淡,恰恰好。
电影的原著小说《我走之前》虽谈不上销量爆红,但还是哭红了许多的少女大婶。
文字的力量再巨大,也不会比视觉艺术展现得更为直接。
所以,《活在当下》要想讨人喜欢,画面至少要吸引人,况且它还是一部淡口味的治愈系小品。
好在最终影片在画面呈现上是颇具成色的。
如开头的动画处理,简单随意;女一号泰莎和男朋友在海边,阳光普照有时,月下撩人有时。
温馨至极;两人爬到树上的戏,镜头给了多个近景,一颦一笑,欲拒还迎,再配上两张靓丽的面孔,一股清新之风缓缓吹来。
像《活在当下》这样没有什么野心的电影,看着舒服就好,获得了一些生活小道理那最好。
本片的教育意义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放开过去,淡然面对即将出现的挫折,活在当下。
绝症少女泰莎是个很“酷”的妹纸,她的“酷”主要体现在她的“真”,及她面对死亡的那份从容。
但换做是任何一个人,在获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有那么淡定么?
未必。
编剧尽量保持了真实性,所以我们会看到泰莎内心的恐惧:看男朋友时那眼中的哀伤与不舍;看窗外弟弟在玩耍,禁不住哭了起来;等待医生通知病情时的忐忑...... 影片最令人动容的就是这些地方,真实,仿佛泰莎就是你我身边的一个朋友。
影片开始就是泰莎要完成破处的戏(遗愿之一),必须得承认这个开头拍得很好,镜头切换很有感觉,即使这样的开场有哗众取宠之嫌。
影片中段稍显平淡,唯一可看的地方就是泰莎和男朋友的爱情戏了。
杰瑞米·艾文在《战马》里就是一“屌丝”样,在这部里瞬间变成大帅哥了,惊喜。
杰瑞米饰演的这个人物虽然重在衬托和丰满泰莎的形象,但也绝不是没存在感的角色。
在认识了泰莎后,他的生活也被改变了,他决定重回学校——这也是泰莎的遗愿之一。
这是一个承诺,爱人之间的承诺,他爱她可以爱到能和她一起跳下冰冷的海水里;爱到睡在雪地上用四肢画出天使的模样给她看;爱到在整个街区写满她的名字。
他做不到去天国陪伴她,他只能做到为她完成这一段人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作为范宁姐妹中成名较早的达科塔,近几年星途并没有妹妹艾丽坦荡。
好在这次以短发示人的大眼妞在影片中展示了自己演技成熟的一面,谈不上惊人,但也算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原本神采奕奕的大眼睛在饰演泰莎时就变成了一种另类的变态美。
在处理内心戏的时候,也略见了老道的模样。
期待达科塔以后能更进一步,挑战自我,演出真正令人印象深刻的好角色。
不仅泰莎“酷”,泰莎的家人都很“酷”。
说话逗趣的父亲,爽快直接的母亲,还有全片里对死亡看得最“淡定”的弟弟。
泰莎的好姐妹也是酷的,意外怀孕,年纪轻轻就要把孩子生下来。
泰莎的遗愿之一就是能够在死前看到朋友把孩子生下来,但医生坚决地告诉她她不会活到那个时候了,所以在服用吗啡的梦中,泰莎梦到了自己举起了朋友的孩子,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幕,以一个新生的孩子作结,新生命的朝气勃勃,仿佛代表了泰莎的投胎转世,和重生。
Let them go, just let them go. Now is good.
刚看了一部小成本电影
为此,她尝试吸毒,偷东西,而后来,她恋爱了。
尽管生命如此美好,但她的生命还是无可挽回地衰竭,最后,在亲人们的注视下,她安静地走了。
和她相比我们多数人是幸运的,我们可以比她活得长很多。
但和她一样的是,我们每个人,无可避免的,最后还是要面对死亡。
也许那一天是在你九十岁的时候,在你临终之前,你是否应该问问自己,在死之前,在自己一生中,你都做了些什么?
生命也许还很长,但也许会很短,我虽然才30多岁,已经有好几个同龄甚至比我更小的同学、同事离世而去了。
很多事情,如果你不抓紧,也许真的就没有时间了。
Busy to live, or busy to die,给自己列一个表,在今生死之前,你都要做些什么吧。
很多体验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去经历的每当参加一些活动,主持人让屋子灯光变暗,然后用一种沉重的声音说:假设你只有一年生命,想想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的时候,我真的认真的,严肃的思考,斟酌,取舍来的。
后来次数多了,不免闭着眼睛养神的时候心里骂着:你个sb,我要真的还有一年生命我听你在这里说这些?
而之于我来说也有过那么几次恐慌的时刻第一次的时候,当初诊被医生说成严重需要手术的症状时候,那一瞬间就在想:妈的。
老子还没谈个正经恋爱,没滚个床单什么的就让我挂或者什么的忒不地道。
内心不是不惧怕的,而当看着妈妈比我还要紧张手心都开始出汗的时候,也只能安抚妈妈说着没事没事。
后来确诊之后发现无大碍,对于家人是彻底放心,对于我来说总有那么些许的这个那个的阴影。
再后来,也许自己也习惯给自己一些限定,所以对于很多也一个人很坦然的接受。
小时候不珍惜的那些东西,生命慢慢开始叠加给你,于是你越发珍惜那些在你生命中出现的发生的人和事情。
对于需要耗损很多精力时间体力的人和事情也没那么多的不轨念头了。
活在当下我们总在这样说真正做到的有几人?
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开心愉悦或者难过现在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只要享受当下你为他着迷的这一瞬间,对于未来对于以后,那么多未知。
活在当下,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爱人负责。
但是去过属于你自己的生活,爱或者不爱,爱谁或者不爱谁。
而虽然不在被一声惊吓,但是每年也总会给自己这些那些的清单。
虽然一年到头总会很多完不成,有一些也许不到最后也永远没有勇气去做,但是当看着那一些些实现的细碎的小事,也总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就这样很好。
永远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刻吧,为更多可以记得的,去真真实实的生活去。
去爱去感受,别害怕。
要让每一天都充实起来,拼尽全力做好每一件正在做的事,即使那是让你感觉疲累、困难的事,当一天结束你躺倒在床上时,会对自己说我操这才叫虚脱的感觉才叫爽。
尽力去实现梦想或是想要的东西,有时候不要不舍得或是瞻前顾后,时间终究是向前奔流的,今天迟疑了,明天也许就不会再有了。
活就要活到那个爽的境界才好。
《活在当下》主要讲泰莎和亚当的故事。
泰莎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与其说最后有一段时间自暴自弃,不如说她想尝试一些疯狂的刺激的东西,让生命不留遗憾。
在完成她愿望清单的过程中,她与邻居亚当相爱。
亚当也一直陪泰莎走到了最后。
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平凡的生活,泰莎和亚当的爱不像史戴拉和威尔的那样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份不离不弃的平平淡淡,日复一日。
让我惊讶的是泰莎能够坦率地说出她死后亚当应该怎样、父亲应该怎样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弟弟当着姐姐的面直接讨论姐姐死后的灵魂。
我顿悟,人固有一死,坦率才对,要拥有正确的生死观,缄默不是最好的办法。
泰莎问护士自己会怎样一步步走向死亡,我很心疼她的那份理性。
——从现在开始你会不想吃东西,你会很渴,而且可能会发烧,你的睡眠时间会减少,你的体力会渐渐丧失。
——会疼吗?
——不会,吗啡会让你感受不到任何疼痛。
那会让你做很多美梦。
——你觉得我会害怕吗?
——我觉得你运气好差啊,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会害怕。
但我也相信,你会撑过最后这几天的,你会就此无憾。
——我就烦你说“剩下几天”这种话。
——很快你的意识就会模糊,有时候你连说话都困难,但你会感觉到周围的人,能听见他们说话。
最后,泰莎,你的灵魂就飘走了。
影片改编自杰妮·唐纳姆的小说《我死之前》,我没看过原著,但我肯定这本书不差。
有人正被困于病痛的漩涡,有人正陪伴家人或朋友面对疾病的凶险,也有人恰好驶在风平浪静的海面,未曾感受侵袭的忧虑甚至折磨。
健康在,就该庆幸。
你只活一次,当爱就去爱。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营养很少的小清新俗套但感人,小范宁长大了,《战马》的嫩小子也变样了,《呼啸山庄》里的姑娘几乎没认出来。。。但Ellie Goulding的片尾曲连续两晚让我泪奔,明早又要肿眼睛
这诡异的文艺范
听达科塔讲轮敦音,好诧异.
闺蜜比发腮的范宁美一百倍
别在死的那一刻 才发现自己没有活过
没意思,每个人都不一样的人生,只有自己才知道要死的感觉怎么样
生命那么短暂,说停就停了,不过还好,我们还有“爱”~
女主神经不太正常
1.这不是亲妈吧2.越来越觉得范宁离出柜不远了3,这电影觉得自己讨论的问题很深刻拍出来却肤浅的一塌糊涂4.美国人永远演不出英国味儿啊kaya是摆脱不了问题少女的形象了嘛
音乐很好听。快进了不少,心情不适合看这种片子。
1、许巍说爱如少年是有道理的。2、男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女人则相反。3、寻找一种对死亡的客观态度,不煽情,也不冷漠,本片仍略欠火候;4、台词是字幕组自己写的?可恶的盗版!5、少年情意最唯美,公车上第一次拥抱那一段拍得怎一个妙字了得?
你以为得了绝症你就可以胡作非为了吗(其实最后还是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活着真好〒▽〒
大范宁长大后没儿时可爱~题材跟内容都跟那个无法安宁差不多,但质量感觉差了几个等级似的,喜欢后者多很多!
白血病可怕,但是中二病和公主病同样可怕。
Our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each one a journey to the end,let them go
范宁烧东西晕倒那段,镜头对着范宁,竟然给了一个主观视角闭眼的效果。。。。。这个摄影脑回路真是太可怕了
面对死亡走完自己的历程
看到卡司里有Kaya我就滚进来了~看Fanning的造型、剧情和片子的文艺小清新调性,以为是《restless》2.0加强版。但看过之后感觉在讨论生命与死亡,以及面对死亡的当下,还是比前者要深刻一些的。不过人物性格塑造上的混不吝以及wish list这个设定,还是略显俗套。原声不错~
恐惧到最后也就只剩平静了
so 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