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够了自己
Syk pike,厌恶自己,病上瘾(港),我恨我自己(台),Sick of Myself
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
主演:克里斯汀·库亚斯·托普,埃里克·塞瑟,范妮·瓦格尔,莎拉·弗兰西斯卡·布雷恩,弗雷德里克·斯坦伯格·迪特勒夫-西蒙森,斯泰纳尔·克鲁曼·哈勒,英格丽德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瑞典语言:挪威语,瑞典语年份:2022
简介:仙娜眼红男友以盗取的设计渐见名气,她不惜狂吞在黑市买来的俄罗斯抗抑郁药,令皮肤出现恐怖红疤,以求引起身边人关注及同情,甚至渴望以受害者的姿态闯出名堂,可惜谎话说到连自己也真假难分,造成的伤害覆水难收。挪威导演克里斯托弗·博格利的黑色喜剧,将网络世代近乎病态的自我迷恋、渴望成名心理活脱呈现,对社会造假文化的嘲讽冷笑..详细 >
我受够了最近总看到想吐的片……
Oslo這個鬼地方真的能逼死人。
题材非常有趣,呈现也充满着惊喜,讽刺喜剧和身体恐怖的结合很新颖又完美契合在影片文本中。
魔幻抽象
越发离谱
内心极其缺乏关注,像现在社会的人们,在网络上无时无刻的展现自己,甚至病态的展现自己来博取关注,扮丑,过度的美颜都是其中的一种,影片中更甚,把这种病态表现成了极致,她和男友是同一种人,都想在别人成功的时候想夺取更多的关注
这种不就是现在说的“显眼包” 男友的艺术展她要展喧宾夺主 男的都看在眼里居然还不分…
So damn right 算摸到北欧式恐怖的路子了
brain fog
很难评
这是当前盛行的“身体恐怖”的讽刺喜剧变种,北欧真是喜欢这款啊。讽刺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用极端反常的方式求关注,还暗讽了当代艺术的价值都是被炒作出来的。像查理·考夫曼和鲁本·埃斯特伦德电影的混搭。
#pff31 还蛮好的,用一个精巧的attention-seeking+自毁小点子层层递进(感觉这类片子很容易陷进重复推演的无趣之中,但这部观感上虽然不算完美的通透,但还是一直保持有层次感和趣味的!),串起当代艺术、时尚、写作和审美的场域,来讲述一种典型的现代症候:我们无限渴望关注,但却不愿关注任何人或事物。一层一层打开的脑内小剧场真的很绝,谁还没有偷偷幻想过一个作天作地的自己呢!所以就是,小时候翻三联,每期最后一页的*大家都有病*啦。然后虽然它或许也在指向一些都市景观和地点的虚伪性,但奥斯陆的街景真的看不厌啊!可太适合拍这种现代小品了
看完极度不适
女主演员潜力无限
对这种极端化表达难以消化,任何时代都有最好和最坏的一面,不是拿来合理化个体或群体病态的借口。对于影片中提及的药品有不太公平的影响,也算得上是一种为艺术表达不择手段的自私。
The Awful Person in the World.這裡指涉的並非外貌,而是來自當代社會人類內心深處最可怕的失落。注重形象、關注外表,熱衷於社交生活;人類集體存活在一場迅速演化的現代藝術之中。劇情聚焦在一次公共意外,撕開兩位主人Thomas、Signe相互牽絆與拉扯的命運。電影中有一幕當Signe因誤食堅果而引發過敏時,他的伴侶Thomas則是冷眼旁觀的局外人。他只在乎自己被打斷的演說;換言之,他只以自我為中心。選擇食用毒害自己的過敏性藥物,是Signe對公眾及Thomas的冷漠所作出的反擊。諷刺的是,過去她從來不是鎂光燈的焦點;而現在成了公眾關注的對象。Ruben Östlund式的黑色嘲諷,遇上Joachim Trier的自我掙扎,get yourself better or worst.
为啥挪威电影里的女主都是餐厅服务生,有一个艺术家男朋友?
从此蓝色美甲成了自恋的符号。被关注不等于被关心。
博关注到极致病态的人,北欧风真的可以把小清新和变态揉合的这么粘稠
想起托德海因斯的safe,这部是个异形版本🪅🪅🪅房间里的大象总是无人提及,但如果大象生病倒地了,大家就会迅速地甩锅.. 虚伪,snob,欧洲人注重个体性diversity到疯,距离感说好听点是礼貌其实就是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