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y times doesn’t watch Hollywood movie, still contains presented characteristics, continuous editing, which doesn’t block the spectators and let them focus on the narrative, it dose, because at the screening, audiences behind me were attracted by the narrative and reacted the narrative actively. I think the narrative is the substitution of other kinds of Hollywood films such as the hero film. It too focus on the narrative about the content that the superficial contents regarding as feminism, which can cater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because at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 many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vels of female, mentioning about female stuff, they almost open their eyes larger and appeal for female in definitely high excitement. So the narrative of the film in support of the feminism but I think it is very obvious and superficial ways. And also, in most Hollywood films, they must be related to romance, this film also dose. By the way, the lighting of this film impressed me because the lightings on most of the characters are half light and half shallow which is harmony.
这部电影,如果是男权主义的人,很可能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会觉得很反感。
这部电影真正把当时的女性被剥夺自己思考的权利和被要求宽恕的情境下的每一种选择进行了讨论,充分论证了为什么要在遵守善良的前提下,保护自己,做出选择,揭开一个又一个那些被要求,被原谅,被沉默的题目,并且进行了讨论,得出每一个结论背后的原因,一部很好的深刻的电影,让人知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的家暴,以及永不收敛的伤害,还有男性处于上位者的权力剥夺这些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也告诉每一个人男女平等从来不是男性授予女性这样的权利,而是女性本身就应该拥有这些权利,建议耐心看完。
女人的困境不只存在殖民时期,任何时候都有需要面对的困境。
留下战斗or选择离开一直都是在进行的选择,只是持续时间还不能够证明结局的正确性!
或许这个世界本没有正确答案,任何答案都是生命的一种可能性。
不管结局如何,在观点交锋中更清晰自己的想法,更理解他人,是talking带来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剧中离开的理由有一条我很受启发“离开以后,站得远或许能看得清暴力产生的原因,或许男性也是这种环境下的受害者!
选择原谅比复仇更好一些!
”这种高瞻远瞩的大局观是没有上过学的女性的思想,多么令人惊叹❗️还有每个女性对于自身苦难的思考、挣扎、困顿、迷茫,对其他持有不同观点女性的理解与感同身受,折射出世界丰富繁杂的一个面。
离开是否会比留下更好?
或许吧!
答案不只在于选择,更在于选择后的行动!
最后引用一句影评结尾“没有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能说明没有讨论的意义,也没有人配或不配参加讨论,能够让各个立场的女性自由表达加入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需要很久很久,但这一进程在加速。
1.群体创伤和个体经验/选择之间的关系:不同见解、不同选择从来不是分化群体的理由,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在这里的这些女性没有国家、阶级的问题,可形成强大凝聚力,这时候talking就非常重要。
如果再复杂一些的情况,可能就很难通过talking 快速得出结论并实施,但语言和表达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最怕的不是发声,而是根本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当下处境。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大声说出来,没有相应文字也要去创造。
同时,接受人的想法观点不可能都是从一而终的,转变想法也不是不可饶恕的,不能仅看相异的观点,更应该关注共同点。
女性结盟也是一样,少彼此挑刺多协同。
激进也好保守也罢,找到共同点协作推进就好,不赞同也可以理性沟通。
2.身份认同:里面有比较特别的两人,一个是认为自己是男孩的女孩,一个是被男性同盟驱逐的男人。
我一直想知道最终那个女跨男有没有跟她们走?
他很高兴最终自己被这些女性看作男性,但在男性同盟里是否就有他的位置?
他是否后悔自己没早些将自己扮作男孩从而躲过一劫?
在经历苦难过后他又将如何理解男性身份?
那个被驱逐的男人知道自己不可能跟着走,说自己留下教育所有未成年男孩希望他们未来不会走上老路。
从身份上来说他的教育理念多半会是失败结局,那又如何,有人愿意做出改变就已经进步。
最初对他印象很差,因为在女性很有见解地发表意见时,他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心想亏他还是读过书的,感觉没带脑子,也不会共情女性。
但他的身份是很尴尬的,被男性同盟抛弃的他地位甚至不如女性(看起来)。
之所以尴尬,是因为他没有同盟,无法决定自己应该做出如何反应,甚至可能他都没有办法替自己发声。
可以说是父权下的另一种受害者。
女主也发表过意见,表示大家都是父权的受害者。
所以有人会愤怒,如果都是受害者,那谁能主持公道,谁能为苦难买单。
但现在我也不会试图去理解,谁是无辜谁是故意。
我不希望男性成为女性主义者或者自称女性主义者,他们有他们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他们能多点对父权的抗争,好逃出父权的枷锁。
就像电影里那个跨,他隔着木屋的墙和弟弟说话,弟弟就像被父权牢笼控制下的男性。
当女性已经冲破枷锁往外走的时候,很多男性还在枷锁里无知无觉,还以为自己从来只会收获利益而不需要付出代价。
3.宗教与道德:想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基督教教义里原本说过除繁殖外的🌟交都是罪恶。
为什么这些男人还能大摇大摆做侵 犯的事,然后要求所有女性原谅,不原谅就会被赶出去,从而失去上天堂的资格。
其中有女性就质疑了,上帝不开眼吗。
但依然有女性选择留下因为不想去不了天堂。
我不能说她们愚昧。
我只是想说女性被规训得太好了,天天给自己带道德枷锁。
能被这种扯淡的威胁拿捏证明平时还是太给他们脸了。
另外,圣经里真的没有提及过不能暴力吗?
基督教徒家暴的例子也不是一件两件了。
嗷,我想起来好像犯错后忏悔上帝就会原谅呢。
宗教这种东西,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权力工具,哪里需要往哪搬,能被束缚住的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人了,卑鄙的人只会用来做更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所以6B4T才包含反宗教。
5.母性:母性也是。
我不是说母性不好,但比起男人,母性更容易因为孩子被道德绑架。
毕竟没了母亲孩子可是活不下去的,父亲可有可无时有时无也早就被讨论过无数次了,但凡父亲不是一个权力的象征,这世界可能都不需要父亲这个职位。
所以这里的母亲们想带走孩子完全可以理解不需要批判。
也希望世界上少些被父权制荼毒的孩子。
说女主理想主义,富于幻想,她幻想抗争后的生活,是女性有发言权,有受教育权等权利。
这里的憧憬成了本片里最闪光的一幕,因为与现实的割裂让人觉得充满了希望,虽然明知不可能轻易就能抗争成功。
我想起好像之琪说《芭比》就是完全不同于叙述苦难的女性主义作品,因为叙述苦难的太多了,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但《芭比》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一个区别于现代基础上的女性的生活,也许现在做不到,但以后说不定呢。
需要多一些这样带来希望和别的视角的作品。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
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
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
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
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
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1.女人们在谈话,女人们在思考2.反驳一切否定女人们的思考的观点。
她们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但她们依然拥有思考的能力。
女人们的智慧是口口相传的,是代代延续的。
(《诗经》和《论语》一定程度上也是口头文学,难道它们也要被否定吗?
)3.女性题材的热度很高,本片难得的是讲述了一段完整的思考,所有人都可以发言,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声音似乎也隐喻着当下女性运动的不同派系,其中也有过分歧争吵,最后相互理解,选择走出殖民地。
不管你是否认同她们的选择,但这都是她们共同讨论后得出的结果。
4.故事的结局是开放性的,新生似乎也暗示着希望,但我仍然抱有怀疑态度(也可能有其他细节我没有注意到),想到著名的“娜拉出走以后”,离开之后的她们如何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5.殖民地的女人可以离开殖民地,但我们只能在这片土地上stay and fight,我们没有选择。
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处境中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而斗争,我们的方式是否能为我们争取权益。
6.为女性权益的斗争难以避免。
但影片中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斗争带来无休止的仇恨如何处理,(客观来看,互相仇视的派别在互联网上已经有所显现)。
确实,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是否会卷入时代的轮回?
我们可能以温和方式握手言和吗?
谁退谁让?
如何真正为女性争取权益?
很多问题还需要思考。
7.当然,我们不会忘记,争取女性权益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2024观影 |17|这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像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写的,人类会经历2500年历经100代才会抵达新的星系。
从前的女性抗争到如今当下的平权斗争,即使胜利成功的那天不会落到我所生长的时代,那我希望后代,甚至不一定是我的后代们,能生活在更加安全、美好的土地上。
电影里大量的对话和灰暗色调可能看上去会觉得枯燥,100多分钟的影片里大部分时间都在阴暗的谷仓里。
我认为是一种意象指代,现代女性的抗争之路或许不像前人一样诉诸暴力,但看不清的前路需要当下的我们一步步设想好,不仅是为正面临恐惧与暴力的我们,也是为正在成为以及即将诞生与这个世界的孩子。
性犯罪事件在当下并不是离我们生活中很遥远的事,甚至于有影视剧会进行“艺术创作”,大多数在银幕上受到性暴力犯罪的女性通常在导演的安排下,被渲染、美化…可真实是在无防备的时候被侵犯的女性,在甚至不知道罪犯是谁的情况下,留下的只有伤痕累累的身体、随时会被激起的心理生理后遗症…错的不是女性的穿着、年龄、职业,而是这里有会犯罪的人。
女导演莎拉·波莉编导作品,电影制片人为奥斯卡影后、《无依之地》女主角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电影改编自基于玻利维亚女性真实事件的小说。
奖项2023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颁给这部把女性主义发展史拍成剧情片的佳作。
目前国内的报道因为电影很新很近,也因为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势弱以及中美关系紧张,这部电影并不为很多人知道。
而且因为它的独特,如果你去搜索会发现主流视频媒体多数对它充满了曲解,它可能会很长一段时间不被“官方”影评人染指,也只有我这种民间独立影评人做视频来说说它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关于影评视频《女性主义被拍成了电影3》《女人们的谈话》视频影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Y4y1X7Ht/?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dabf679ddb8421b437a50b8d94ce01d4《女人们的谈话》第一轮来到尾声,第一个退出女性会谈的代表已经出现,会是哪个群体的代表呢?
被规训者、恐惧派、激进者or 行动纲领派?
女性主义也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开始成长,和人一样成长过程伴随着群体、个体、立场、梦想蓝图的抉择,女性主义理论也不例外。
《女人们的谈话》用3个家庭,祖母、母亲、女儿的形象代表这一段发展、前进的历程。
这段女性主义的历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发展,恩格斯、波伏娃、福柯的一些理论我都有提及。
还有不可错过的名场面:莎拉·波莉在《女人们的谈话》里用声光电影致敬载入世界电影史册的女导演香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
这个视频是《女性主义被拍成了电影》系列之3,有兴趣的可以进主页看1和2。
电影的画面、色彩真的特别美。
当知道真相之后的愤怒、无奈、痛心等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女人们开会讨论该如何是好?
列出三种方案,大家投票,最终在两种方案中纠结、剖析,列出各自的利弊。
探讨过程中会有冲突,做决定总是痛苦的。
中间穿插的一些剧情,推动决定的产生,当她们最终选择离开,那是她们为自己做得选择,虽然不识字、不认路、不会看地图,但是为了日后不要遭受痛苦,为了保护她们的女孩们,她们必须离开!
最后她们准备离开,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她们曾经聚集在一起探讨的屋子,剩下的只有钉在墙上她们抉择的利弊分析,还有女孩在大家讨论时画下的插画,还有记录员、唯一的男性August……August作为本片唯一男性角色,本应是对立的,却与女性在同一战线。
本·卫肖的表演太精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很抓人。
作为理解女人的男性角色,但因为是男人,他无法与自己爱的女人一起离开,日后却只能与女人们痛恨的男人们一起,谁知道他将会在遭遇什么,想想都很绝望。
August其实也早已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在她们离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他掏出那把原本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手枪,交给Salome去保护女人们时,真的直接泪崩!
女人帮助女人,当她们选择离开的那一刻,她们就已经强大起来,不再需要依附男人!
天堂的入场券掌握在强奸犯的手里,受害者该如何选择?
世代生活在极端宗教殖民地上的女人们受教育程度极低,在受到极端男权压迫的同时又被信仰裹挟,留给她们的空间微乎其微。
女性的声音被分为三大派:妥协、离开、反抗。
部分保守女性认为,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强奸,无法进入天堂才是更糟糕的结果。
激进派则认为应该留下来反抗,把这些肮脏的男人埋进土里。
中立派一方面嘲笑温和派的懦弱,另外一方面又瞧不起激进的方法,正如身边的大多数人,她对现状无比的消极,却未曾想过改变。
而她也可悲地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施暴者。
从她的身上也看到了对革命害怕以及不确定性。
也有理性的声音把讨论带上一个新的方向:与其争论抗争和离开的利弊,不如想一想,女人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殖民地所有的决策都将由男人和女人共同裁决,女性将被赋予思考的权利,女孩能够获得读写教育,在学校里应该有一副世界地图好,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殖民地里的女性将建立起一个新生的宗教的脱胎于宗教,却以爱为恒旨。
”离开或是反抗后很有可能就得不到上帝的庇佑,是很多人害怕的理由。
影片中同样大胆地回应:“我们不需要上帝的人原谅我们。
因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受到邪恶之人卑鄙行为的伤害。
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要请求原谅的人,如果上帝是慈爱的上帝,那么他会亲自原谅我们如果上帝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上帝,那么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如果上帝无所不能,那他为什么不保护我们这个殖民地的妇女和女孩呢?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直接拍摄施暴者男性,甚至和男性的对话都是把男性格隔绝在木屋之内。
他们被牢牢的保护在小小的方寸之间,男权是他们的屏障,同样也是他们的枷锁。
这个群落里的男人是怎么长大成人的?会议上的女人一点都不像是没受过教育,相反作恶的人却是从学堂里出来的
形式非常做作,但是非常喜欢,有无数打动人的点。没有想到是一个《使女的故事》那般的架空故事,强设定下却讲述了真实的女性境遇和深刻的情感,一场关于抗争还是离开的讨论集齐了不同女性主义思想的辩论。和那些标榜metoo的假女权片不同,本片的重点并不在于对抗男权社会,而是女性的自我探索并且传递一种温柔的劝诫,忧伤中孕育希望的种子。
虚构的殖民地、宗教背景、以及宏大词汇与理论性的话语,都使得这部电影格外无聊……我要是说我更喜欢《爱情神话》里的women talking,你不能说我不女权吧?
阴间调色,混乱剧情. 完全不了解故事背景的人,能看电影就知道它讲的是什么吗?看得下去吗?
用精致掩盖空洞,不论议题本身多么紧迫,朋友,清谈误国啊!
有没有深入的思考,能不能思考,与有多少文化没有关系
艰难而漫长的讨论后达成共识集体离开,这本身就可喜可贺了。后面的境遇也难免为她们揪心,也不容易的。“如果不是宗教的力量她们达不成这个结果”,真的吗?同伴观影结束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一致。
不喜欢对话太多的电影
冲着标题和介绍看的电影,长篇大论的脱离感实在让我有点失望
想法是不错的,但更多的像是一股脑把观点抛了出来,所以台词显得非常不切实际也很空泛,更别提深度不足的问题,架空更像是投机取巧的手段。是说教,但真的不是电影,反而更像是给社科学生指了条路:能力不够写不出著作,那就来写电影剧本吧。
纠结了一会最后决定私心打5🌟,看到Ben在里面的状态,其实有一瞬间好像回看妇女参政论者,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Claire,Rooney和Jessie仿佛分别代表了应对问题的三种态度和状态,但无论最开始持有怎样的想法,最后也会在长久的忍耐、无助、被压迫后得到一致的结论。结局可谓女性大团结的极致升华,女性所受的痛苦也只有女性自己能懂。
几个主要角色分别代表各种各样movement当中的各个派别,然后所有人开始代表自身派别大喊口号,讨论内容悬浮肤浅到令人发指,整体感觉就是导演既不关心女性也不关心电影,而是投入在一种努力撰写某种宏大叙事的宣言当中
Stay and fight, or leave?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让你的故事和我们不一样。Your story will be different from ours. We know that we've been attacted by men。根本不是什么撒旦魔鬼,醒来,流血,剧烈疼痛的下体,被牛的镇定剂弄昏。性成了战利品,谁性侵的女人越多谁越有权力?如果在你的一生中,无论你在想什么都不重要,那会是什么感觉。你给的无知,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一无所知,又如何谈论,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这一切痛苦?就如同现在的女性面临的困境,逃离,还是留下来。明知道这一切都在针对女性,却什么也不能说。生孩子罚钱,生孩子发钱,这子宫难道除了女人自己,还能是别人的吗?
7分,剧本本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用非常极端的架空世界探讨社会热点话题,剧作本身是有很多巧思在的,情感传达也挺到位,但是本片缺点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本片构建的架空世界虽然以真实世界为原型,但实在是太极端了给人感觉很奇怪,逻辑性欠缺,影片世界观的设定也非常不自然,完全不像是2010年,虽然密闭空间的群体谈话让人想到电影十二怒汉,但本片在精彩程度上却差了非常多,不过本片的群戏很出彩,每个角色都感情充沛,倒是为本片增加了一些看点。
从UA网站上找到的业内放映,我们自己工会倒是没宣传。主要为了带来美国出差的小导演见识见识导演工会大楼,看看楼下大厅大导演工作的照片。电影本身倒是觉得平平,结合现实觉得走不走这个话题很讽刺。
'Eventually the attackers were taken to the police in the city for their own protection.Almost all of the men of the colony went to the city to post bail for the attackers.We were given two days to forgive the attackers before they returned.' 'We are leaving because we cannot stay.'
男人的暴力是有形的,而宗教信仰是看不见的精神牢笼,要求女人宽容和善才是最大的恶。
女性的害怕和痛苦男性怎么可能感同身受,他们从来不活在男性凝视之中,感受不到那种无缘无故就可能被强奸、骚扰、毒打的恐惧、愤怒、无力、悲痛等等。本片对于这方面的刻画还是很到位的——无数清晨流下的鲜血和泪水,我想女性都会懂得这种心情。谈话的形式展开也挺有特色。不足的话,就是有些拖沓和保守(我认为是受到时代和宗教的局限)。为女性发声的形式和目的是类似女性主义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地方。我对于女性主义影片会很宽容,因为它们在男权社会中生存和被看见已经很不易。就算是像好莱坞工厂那样制造女性主义影片又如何?我们的目的从来都是为女性发声,让人们看见、思考和获得反抗的力量。今年本片能入围奥斯卡,真的是一种进步。再接再厉。虽然,获奖的可能性不大。
说是偏僻地区文盲妇女们,但拍的一个个都跟法庭上的女律师一样,端着那种架子太让人难受了。
看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