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关于一个水手的故事,关于他在战争年代醉生梦死的生活。
这是一种男人的爱。
这种爱并不是普通的男女之爱,女人很难理解,也很难产生。
我要讲述的是一种另类的感情,但同样充满激情,同样神秘。
这种感情包含更多的竞争、挑衅,以及力量和能力的交换。
可以用武术概念做类比,在武术中,你可以利用敌人的力量来还击敌人。
信仰。
就像是你需要它的时候,才会奔向它,而当一切顺利时,你就会忘记它。
很难说,但我仍然会在性爱之后洗澡。
1我们和畜生唯一的区别是,有时候我们还会保留一点理性。
我们喜欢评价别人“不正常”,只是因为他不够社会化而已。
可能,他才是正常的那一个。
有的黑猩猩选择不为谁理毛。
2二战当中,太平洋海战当中,体会过那种无差别的自由,还有生命随时垂危的危机感,你怎么能说我们的生活状态是正常的呢?
大家看不懂的原因是不懂得互文的出处,前十分钟他在向约翰·休斯顿在二战以后拍的一部纪录片《上帝说要有光》致敬,就像《黄金时代》当中,二战士兵无法融入正常生活一样,他对这种奇特的人格类型感兴趣。
所以看什么都像是逼。
我们为什么热爱弗雷迪?
是因为他有这个世界上罕见的真挚。
他的所有怪癖,都可以归罪于战争。
3大师,是他研究的另外一个人格,如同Lem的惑星,又奇特的把广阔的空间带给我们⋯但是它依靠的是——说,通过我们的前世的谈论、回忆和描述。
比如在英国的小余波,大师L Dodd说曾与弗莱迪一起放信鸽。
away 各种脱敏疗法⋯现在中国的现实也是这样,很多人说知道我们的前世,虽然他们是骗子,但他们告诉我们有一个更广大的时空在那里。
这是邪教的起源。
The Cause!
4大师喜欢弗莱迪。
所以有这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一是爱他釀的Moonshine hooch,二是研究者钟情于奇特的个案。
在第40分钟关键的心理治疗中,我们知道弗莱迪的母亲关在精神病院,父亲酗酒死了,弗莱迪还跟姨娘贝尔莎做过三次爱。
想和马萨诸塞州的多丽丝逃走、结婚;又畏惧、犹豫、辜负了人家、得知她嫁给别人反而松了口气。
也许他以妻孥为赘,也许害怕“不正常的”自己遭遢了人家。
某种程度上,这次非正式访谈如同戴斯得摩纳听了麦克白的诉说而产生了互相的钟爱,大师也彻底不能离开弗莱迪了。
5这种寄生关系还和这个大师的妻子有关,那明显就是一个教母的角色——控制着一切,这也是一种寄生关系,还有他的女婿、儿子也是母系氏族的寄生虫。
虽然不是她生的。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的人生,都是依靠一个瞎子来引导我们这样一个盲者。
瞎导瞎,聋导聋,哑巴成网红。
我们都是残疾人,互相帮助,仅有弗莱迪是自由的Away,让瞎子去引导一个自由人,非常无理,非常无理,这是邪教的起源。
海波无限,我们的记忆没有尽头⋯
看过此片已经好几年了。
有一些问题和画面,久久驻留在脑海里。
主角是如何治好自己的?
大师对他采用的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
两个问题互相关联,一直困扰着我。
主角明显是自愈的。
从过程上来说,片中的狗屁心理治疗(现实基础是科学教的精神分析)的确促进了人心灵的展开,但它并非终极方案,无助于心灵成长,也无法带来幸福——这也是主角最后与大师决裂的原因。
如果我们将人的心灵视为一个只输出信息,但不知道何时在摄入信息,也不知道算法的黑箱,那么从星座到精神分析的所有体系,仅仅是在尝试对黑体发送一些符号而已,然后观察其反应而已。
比如禅宗的“无门关”,和片中的“心理咨析”,追问“你是谁”,不断地否定现有的答案,尝试推动问题的不同指涉。
仿佛从精神碎片中取出一把矛枪,刺向自己,人在产生自我怀疑、怨恨、否认现实时,恰恰容易打破原有的固有认知。
遭受到攻击的黑体开始反抗,反而具有了活力。
从这个角度看,精神分析,其假设是一套对黑体的实验总结:当我们输入符号a,这个主体(或者假设的人格)输出符号集合「b」。
我们继续投入产物b,得到解释集合「c」,以此类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a-b-c的关联性,逆推算出主体的算法(比如xx人格)。
but,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算法,于是必须为它加上环境参数cdef等,事情便开始复杂起来。
这个过程,还挺像粒子加速器的实验,我们看不到粒子f,只能用公式推算。
丢进去一堆,观测到碰撞的轨迹,参数,倒推模型。
绕了这么大一圈,我想说的是,精神分析的假设明显是套套逻辑的,它是一种尝试而非公理体系。
说白了,任何公式,都不能表明黑体中的初始算法,也不能推断出最终的算法(详情见康德对人类可知范围的证明),但可以在既有体系中给予黑体一个象征物,比如荣格的自性化,佛洛依德的ego,id,superego。
像是从虚空中取一物,给予魔鬼,看能得到什么,纯属侥幸。
揣测魔鬼的心思,还是算了。
至少,对于公式本身,我们没有任何方法去证明其合理性(哥德尔问题)。
这一难题可以从符号学来看——因为等式的两边存在太多未知函数。
符号学的公理:1.符号是片面化结果,所有符号产生意义的过程是通过解释体系(把一个符号解释为另一个) 这个过程包含内在解释体系和外在解释体系 f(x)=g(a)?
m(b)至于两者如何共同作用,不知道。
3.心灵过程负责内在解释,a=g(a)文化习俗形成外在解释体系 b=m(b)两者的关系,一般被认为心灵是文化的基础,外在解释体系(文化)是内在解释体系(心灵)留下的残骸和遗迹,而文化也反作用于心灵的解释法则(思考:信念,认知模式)。
4.心灵解释体系本身是黑箱 m(x)=?
皮尔斯、威廉·詹姆斯、怀特海、索绪尔、拉康、荣格、康德、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佛陀所构造的心灵黑箱各有千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承认心灵是不可解的无底之底(维特,康德,荣格,佛陀)和假设心灵有固有模式的(拉康、皮尔斯、现代心理学体系)。
前者仅仅承认心灵只能直观,不能假设公式;后者则试图用符号公式本身去推演黑体。
从个人来看,当人出现困惑的时候,表现为他并不清楚公理4的运作。
但对于精神分析体系来说,由于公理3无法完全成立,体系从根部就失效了。
这个问题类似于哥德尔不完备性——如果将精神分析看作是一套自洽的体系,那么这个体系中要么存在它不能证明对错的命题,要么,它无法证明自身体系的绝对合法性。
而只要我们关注于当下的现实,涌起来的感觉、判断,想要言说之物,就是那个新命题——你不知道它是真的符合体系,还是在体系意外。
如果退而求其次,精神分析和塔罗牌一样,诉诸概率,怕是大数定律还要更顺手一些。
威廉·詹姆斯倒是认为,比起复杂的精神分析,自省是最简单也最有用的方法。
借用一句话来说,哲学不过是反刍自己的思想而已。
另一种直观黑体的方法,植入信念而非符号,也许能带来一点光明。
事体系者,每往前推一步,都如履薄冰——不过水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有些河流,淌过去了,就无需回头。
这电影看完有一点迷惑,不确定电影的重点是描述这两个人,还是这两个人之间的那种“关系”。
这其实有点区别。
如果重点是两个人,这两人肯定是有关系。
但重点应该是这两个人物,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如果是“关系”,可能就要牵扯出关于信仰和一种深刻的人的本性里面的东西。
(这种关系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后来想了一下,我觉得导演的意图一定是刻画两个人,他们的关系是作为背景出现在电影里。
我的这种迷惑可能是由于“背景”过于强大的原因。
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这种“信仰”的实质(宗教背景)。
另外,电影之前和二战联系上了,又增加了一层社会背景。
因为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所以会觉得,作为“编剧”的作者感兴趣的点放在了一个不合适的地方。
或者说,作者本身并没有想明白这故事的重点和深度在哪。
作为导演的作者我觉得完成的非常非常出色,让一个可以说有点沉闷的故事(或者说没什么故事)看起来津津有味。
两个作者的不匹配让电影看起来有一点点怪味道。
文/五乔本文已发表于《看电影》杂志2013年二月刊导演/编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曾经在拍完《木兰花》之后说他似乎理解了人类为何会在苦难之中仰望上帝。
无论是《木兰花》中神谕式倾天而降的青蛙雨(旧约《出埃及记》第8章第2节中的神谕,片中多次出现的数字82都在提示这一节),或者是《血色将至》中虚伪的神父在狼狈的逃窜中受杖责至死......安德森近年的作品中,“信仰”是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
如果说安德森在《木兰花》中仅仅表达了对宗教的理解和接受,《血色将至》中安德森开始产生怀疑,那么透过《大师》,我们看到的则是依然无处安放的信仰。
就像影片结尾处,“大师”兰卡斯特(由奥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饰演)对弗莱迪(由杰昆·菲尼克斯饰演)说的话所暗示的那样:“如果你能找到一种方法,不需服侍世上的‘大师’——任何一位‘大师’——都一定要让我们剩下的人知道,因为你将因此成为历史上的第一人。
”依然在寻找,却依然无所得,就是这部没有结局的电影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所以似乎片名所指的“大师”借以谋生的学说本身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人总是要服侍“某位”大师,而兰卡斯特则仅仅是诸多大师中的一位。
但是我仍然忍不住怀疑兰卡斯特的思想脱胎于安德森本人的价值体系。
兰卡斯特是一位知识精英、灵魂导师,他自称是一位作家、医生、核物理学家和理论哲学家,但是首先,他是一个人,而且和弗莱迪一样,是一个“无可救药地好奇之人”。
兰卡斯特领导着一个异教性质的团体“起因”,宣传一种柏拉图式的理念论:灵魂永恒不灭,甚至先于宇宙的存在而存在,而人可以通过唤起对前世的“记忆”,揭开宇宙的“真相”。
酒鬼弗雷迪的出现恰好为兰卡斯特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对象,用以验证他的实践方法论,兰卡斯特认为弗雷迪对人生的愤怒、对社会的冷漠,都根源于超越现世之外的、早已存在亿万年的前世回忆。
从《木兰花》片中不断重演的相似命运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德森持有某种宿命论的观点,在“大师”兰卡斯特的学说中,这样的宿命论则被进一步深化了:它告诉我们现世的命运是早在亿万年前就决定了的,甚至在宇宙开始之前,宇宙的命运就已经写就。
宿命论者自然的思想诉求即是对于终极意义的探求:既然历史只是早就写好的剧本,那么时间的终结处究竟安排了何种结局?
宇宙的发展到底意义何在?
面对这类问题,兰卡斯特和弗雷迪采用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兰卡斯特努力用自己的知识解释生命的意义,弗雷迪则拒绝定义人生价值。
这便是弗雷迪所有暴力行为意识形态上的解释。
和《血色将至》中那个不信神的石油大亨相似,弗雷迪对其余的人类同胞没有兴趣。
影片开始的几场戏中,我们看到弗雷迪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弗雷迪不断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然后在别人的追赶中逃离。
除此之外,社会对个体的道德约束同样不被弗雷迪放在眼里。
弗雷迪粗俗、低级、下流,如动物般原始。
这种种行为表象的背后,正隐含着一个经常被宗教徒们引用的关于信仰的作用:只有信仰才会带来敬畏,而人无所畏惧则会导致道德败坏。
弗雷迪曾"一次又一次"和姨母发生不伦关系,这不就是“礼崩乐坏”的极端示例吗?
对于无神论者,除了加强道德感的培养,强调“慎独”的意义,是无法有效阻止个人在确保无人发现的情况下有违道德的;反之,对于真正有信仰者,则不存在真正的“独”,因为他们相信神无时无刻不洞察人类的一言一行。
进一步对比兰卡斯特与弗雷迪对待人生的态度,可以看出信仰作为定义人生价值的方式是怎样为人生提供助力的。
片中弗雷迪唯一的兴趣和天赋在于制造品味独特的酒精饮料。
我们看到他分别用过军舰上的燃料、医用酒精、显影用的化学试剂、颜料稀释剂等等危险的液体勾兑成酒,而且他勾兑的酒曾使一位亚裔劳工中毒。
弗雷迪通过另类的酒精刺激不断伤害自己的身体,佝偻的身躯在酗酒中一日更比一日枯槁。
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目标和意义的人生,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苦旅,延年益寿又有什么价值呢?
颇具讽刺意味兼具提示剧情作用的是,弗雷迪的姓氏“Quell”,在英语中是“息怒“之意。
当弗雷迪偷偷搭上了兰卡斯特的游船,便开始了“大师”对于这个“暴怒了亿万年的”野兽的驯服(在游轮上的婚礼过后,兰卡斯特曾发表了一番关于驯龙的演讲,用以举例说明他关于积极掌控人生的主张)。
兰卡斯特和弗雷迪二人的关系是多面的:他们首先是主仆,也是医生和病人;兰卡斯特填补了弗雷迪缺失的父亲形象,同时也赐给弗雷迪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兰卡斯特在弗雷迪身上找到了重要的共鸣属性:孤独。
兰卡斯特虽是人前呼风唤雨的意见领袖,可私下里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却没有人真正相信他的信仰。
沉浸在自我的信仰中而不被人理解的“大师”,与隔离信仰之外的弗雷迪,他们的孤独感是相通的。
他们后来发展出来的友谊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孤独感之上。
不出意外地,在主仆二人的关系发展中,他们都经历了信仰的重拾又再丧失。
弗雷迪的出现给了“大师”证明自己学说的热情,然而结局却是兰卡斯特不得不放弃“前世回忆”的理念,将所有所谓的“回忆”归结为大脑的想象,而这一理念恰恰是他全部方法论的根基,“大师”的学说大厦将倾。
另一方面,弗雷迪曾经不顾一切地维护对于兰卡斯特的信仰,甚至为阻挠警察逮捕兰卡斯特与警察大打出手,并因此锒铛入狱。
直至他自己的转变成为这一信仰最好的证明。
推行某种教义最好的手段就是让受众看到信徒行为的转变,这与基督教早期开始广泛传播的手段颇为相似。
在兰卡斯特的新书发布会上,弗雷迪热情地和周围的人们握手拥抱,似已改头换面,回归理性。
然而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当台上的“大师”拙劣的阐述新论点的同时,弗雷迪本就存于幻象之上的满腹狐疑的信仰也随之湮灭。
直至弗雷迪再次因为压抑不住的野性大打出手,亲手将刚刚建立的信仰的假面具撕碎。
这是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不可调和的结局,“大师”不仅没能拯救弗雷迪孤独的灵魂,反而摧毁了自己的信仰。
还有一个将弗雷迪与“大师”区分开来的特征,就是最高形式的纯粹的爱,弗雷迪暴力行为的另一个内在来源。
片中只有弗雷迪对少女桃瑞丝的爱可以称为真正的爱,与之相比,其他人的爱情就随便许多:兰卡斯特不仅离过多次婚,现任妻子(由艾米·亚当斯扮演)也是一个看起来甜美实则控制欲强烈的世故女人;兰卡斯特新婚的女儿,竟然在聚会中公然挑逗弗雷迪。
参考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4章26节的经文“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爱我胜过爱:原文是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使弗雷迪的爱高于纯粹肉欲或者纯粹感性的东西,正是将爱人作为崇拜的对象。
弗雷迪缺失的信仰在爱情中找到了替代品,而他自己正是受困于这样的纯爱中无法解脱。
有一段颇为动人的表演,就是当弗雷迪终于重新出现在爱人的门前,只是得知她已嫁为人妇时,作为信仰替代品的爱情也不复存在。
此处菲尼克斯奉上了也许是今年最好的表演。
影片显然无意批判抑或赞美这样的纯爱,但此时的镜头中(更多是因为菲尼克斯动人的表演)在不失偏颇地表达着对于弗雷迪处境的同情。
影片的结尾处,再次出现的深邃的墨蓝色浪花与影片的开头遥相呼应,无论是弗雷迪离开战场回国,或跟随“大师”出海,抑或最后一次远赴伦敦赴兰卡斯特之约,这个镜头伴随着弗雷迪每一次的旅途。
正如兰卡斯特在他们最后一次会面中点明的那样,弗雷迪就是这样一位不停歇的水手,一位在旷野中骑着摩托车永不回头的孤独灵魂,有如崔健歌里唱出的苦行僧,遍行于世也寻不到应走的方向。
而我们能提供的仅有同情和怜悯,因为对于困扰他的问题,我们同样没有答案。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电影一直都不能算作“大众”电影,而相比前作,《大师》的“回归原始”则会将更多的观众拒之千里:影像的叙事更接近意识流小说风格,情节的设置也没有刻意突出矛盾冲突转折;技术上影片中少有安德森标志性的不停歇的镜头,更多是冷静的观察式的;本片更是采用了十多年来没人用过的65mm胶片,且采用纯手工剪辑(用剪刀一刀一刀剪出来的),贡献了数字电影无法替代的精美细腻的画面。
尽管诸多因素限制了影片自身的受众,但我相信它依然可以打动那些或孤独或探索的灵魂。
将近一个月没去电影院,最近上映的电影确实提不起很大的兴趣,所以就开始回顾以前看过的老电影,时隔一年多重看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大师》,很感慨自己第一遍完全没有看懂,这是pta自《血色将至》五年以后拍摄的作品,imax70mm胶片拍摄出的影像锐利无比,窥视感的视角,考究的长镜头调度,富有张力的人物关系和表演,可以看出来这是一部有着匠气的杰作,和《小丑》相比,华金菲尼克斯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更符合社会边缘人的形象,当然这是剧作的关系,pta的剧作很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后战争时代的迷惘士兵,充满了兽性,有着欲望,但又渴望被驯服,所以他遇到了大师,一个高深莫测的“宗教领袖”,弗莱迪与大师的相遇可以说是超我与自我两种人格的相遇,渴望被规训与渴望规训他人的两类人的遇见,自由意志和社会规则的遇见,可是大师本质上和兽性的弗莱迪是一种人,大师就是被家庭,被名誉给规训的弗莱迪,他一样会喝有着特殊溶剂的酒,一样内心对女性充满了渴望,所以最终弗莱迪击破了大师的信仰,大师将自己宗教的最新发现归于他曾经定义为野兽声音的“笑”,把“回忆”称为“想象”,自由意志战胜了这种虚伪,因此弗莱迪离开了他曾经渴望的大师,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弗莱迪知道自己渴望回归大师的思想是一种逃避的幻想,他要去找到一种不再依靠任何“大师”生活,成为历史第一人,电影结尾,回归本性的弗莱迪在酒吧和女性交媾,他笑着说起了大师曾经的话术,可能一个新的大师诞生了,也可能是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诞生了。
pta用战后的背景讲述了一个永恒的故事,就是人与信仰的故事,从《木兰花》到《血色将至》再到《大师》,pta似乎像伯格曼一样完成了一套忠于信仰,怀疑信仰到击碎信仰的三部曲,故事充满了复杂性也有着很深层的主题,我觉得可能《大师》就是当前世界上最好的一批导演的最好的一批杰作,也许我们难以理解,但是这部作品就是如此诱人。
在站在身前的人的眼里,曾与我们与之相关的记忆中,出席的那些人,跟随回忆,患上失忆。
牵着我的手或独自一人。
我们似乎所知道的那些人,或许的确会在最后离去时留下一道背影,只不过周围黑暗,就连睁眼也避不开眼帘的覆盖。
水与火,位于触手可及的范围,永不兼容。
水是天空,在静止中流动。
太阳是火,在照射中穿透。
谁的双手,终于在只能触及自身情况下的抬头观看中渐渐丧失了它俩的界限。
一些消息,一些风向,吹动了从未有机会被任何词语赞扬的野草。
并非无足轻重。
是它的细微,让原本负责夸张实物的词丧失了视力。
对于消息,我聆听,却发不出声音。
洗澡时,虚拟的句子在水的沐浴下随之而来,但这就像是附着于镜子上的雾气一样不可靠。
镜子是镜子,雾气是雾气。
融合,也只是为了那个将要说话的人的诗意性而暂时存在。
最后在风的流通中,短暂的生命力终于被风干。
亿万分之一的机会,它才能向遥远的埃及更近一步。
这句话,对应的不是词,句子,段落,文章,而是我们的记忆—图坦卡蒙式干瘪的充满病毒的身体,在裹尸布的缠绕下还活着?
带着喜悦,那份对未来所孕育的期盼,在裙子的闪闪发光中迎来了台下旁观者们的鼓掌与祝福。
那些话,从世界各处随便哪个角落,通过翻译,都能得到一模一样的句势。
幸福的眼泪,在集体性相似中成为道具,尽其所能。
更早之前的性高潮(oh,my god在床上的降临),这名夫人,那位老公,他们见证了自己和即将出生的孩子还有双方父母身上那无法被洗刷干净的罪恶。
他们被“永恒”永远驱逐。
接着那个长得既难看又瞎眼的哲学家为了人类安危,写下如痴如醉的开放式关系,广岛一片荒芜,在殖民地的身份下重新繁荣。
在我眼前的,被人类挤满的路上。
醉鬼酗酒,色鬼在感官中往返,诗人则投身于词语的虚幻。
我在这快乐的人间景象中体验被鞭打的快乐,某一瞬间,我因疼痛而昏厥。
不幸的是,身体却并未真正瓦解。
我以仿冒的死亡,屈从于这世界—主人的控制中,而无法取悦它,因为我不曾真正的献祭自身,挑战它的权威,使之震撼于恐惧于眼前这只重返动物本能中的它对于生与死的奥秘之掌握。
性虐从不存在于人类惺惺作态的审美中。
它是生与死的对撞,大自然的恩赐,它战胜它,却不得意,它等待。
等待另一个更强大的它吞噬它。
就这样,一泡尿接着又一泡尿被冲入马桶底下的池中,既然要被冲走,注定消失,那令人振奋(引人厌恶)的尿骚味还有什么可值得被描写的?
所以那些人为何仍在白色纸张上追逐那些和尿一样,甚至是比尿还短命的情感。
情感如果是红色的,象征血液,那黑色的字体的确算得上是患了痴呆症后的自以为是。
尸体下的水液,生命力的拓展。
那些鄙夷的人,好像从不撒尿。
没有爱过。
我照镜子,拿出身份证,打开护照,盯着贴在冰箱上的合影。
灵魂的去向不知所终。
但目光,它在自我厌恶的疲倦中,犹如刚学会游泳的人总算贴近了她(ta)的瞳孔。
在开启另一段沉入水底的100米蛙泳前,我—帕格尼尼,修长的手指—繁琐的话语,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大横按。
我—贝克特,由他写下的戏剧中的“两人”,在生命的困境中,散发爱的艰难与爱时的虚无—光芒—从未被正确对待过的由争吵,几乎是绝望所带来的生命力。
没想到最近编译的第二篇影人志是关于逝者的,不太想用豆瓣日记写,于是还是放在和霍夫曼有过6次合作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近作下好了。
这篇编译结合了《娱乐周刊》的一篇霍夫曼去世的即时新闻和一篇《洛杉矶时报》着重探讨霍夫曼戏剧圈成就的悼念文章拼成,并没有全文翻译。
也算是从电影人和戏剧人两个角度对霍夫曼的演艺生涯做出的一些总结。
放在这部电影条目下突然想起来......影迷记忆中的挚爱:杰昆·菲尼克斯的哥哥瑞凡·菲尼克斯23岁时也是死于吸毒过量......今天早上还看到一个言论:8年前霍夫曼和希斯·莱杰一同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霍夫曼凭借《卡波特》击败莱杰《断背山》赢得最终胜利),5年前两人一同提名最佳男配角(霍夫曼《虐童疑云》莱杰《暗夜骑士》,当时莱杰已经去世,最终男配角颁给了莱杰),而现在,他们都走了......【8 years ago Hoffman and Ledger both nominated for Best Actor; 5 years ago both nominated for Best Support. now both gone..】无限唏嘘R.I.P THE MASTER=========================原文:《娱乐周刊》&《洛杉矶时报》编译:穆迪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这位当今最优秀的演员之一,被证实于当地时间2月2日清晨在其纽约公寓中去世,年仅46岁,死因初步断定为吸毒过量。
此前,霍夫曼本人曾向媒体透露过他与毒品抗争的经历。
霍夫曼曾经四次提名奥斯卡金像奖。
其中,凭借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迈克•尼科尔斯导演,2007年)、《虐童疑云》(约翰•帕特里克•尚利导演,2008年)和《大师》(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导演,2012年)三度荣获最佳男配角提名,并于2005年凭借《卡波特》摘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桂冠。
同时,他在戏剧领域也颇有建树。
霍夫曼曾于2000年参演山姆•夏普德导演的《真正的西部》(True West)并获得当年的托尼奖提名。
此外,他还出演过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长夜漫漫路迢迢》(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2003版)和阿瑟•米勒的著名剧作《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2012年新版)。
霍夫曼最近出现在大荧幕上是出演《饥饿游戏2》中的游戏设计师Plutarch Heavensbee一角,而他最近一次公开亮相是在一月前圣丹斯电影节上宣传他的新片《上帝的口袋》【(God's Pocket)导演:约翰•斯拉特里】以及《最高通缉犯》【(A Most Wanted Man)导演:安东•寇班(曾导演Joy Division传记片《控制》)】。
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出生于纽约,在四个孩子中排行老二,父母在他9岁时离异。
霍夫曼最初的职业理想并不是演员而是做一名职业摔跤运动员,但在14岁那年的意外受伤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计划,霍夫曼曾在2008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谈起过这段往事:“当时我想,要不然我就改练棒球算了。
可笑的是,14岁的我因为受伤带着护颈支架,远远地瞄到有漂亮姑娘走来,一定会把这该死的东西摘掉,直到她们从我身边走过我再挂回脖子上,因为我本来就是一个满脸雀斑毫无吸引力的男孩儿,这玩意只会让我更难堪。
当时医生问我还疼不疼,我对他撒了谎。
从那时起,我已经决定了不再从事运动项目,所以我并没有改练棒球,而是去试演了一出戏剧。
”高中毕业之后,霍夫曼参演了Circle in the Square剧院(百老汇剧院)的夏季戏剧项目,并考上了纽约大学提斯克艺术学院,主修戏剧。
随后于1989年毕业获得美术学士学位(BFA)。
在大学毕业后不久霍夫曼开始沾染上毒品,他在2006年接受CBS《60分钟》采访时提到:“当时除了吸毒就是酗酒,我能得到的这些消遣我都非常享受。
”之后,22岁的他被送进了戒毒所进行康复治疗,“你会感到非常恐惧,当时我就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恐惧。
” 1991年,他在美剧《法律与秩序》中有过惊鸿一瞥,此后,在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中都有过他的身影,比如《闻香识女人》、《不羁夜》、《天才雷普利》、《木兰花》、《几近成名》等等。
在凭借《卡波特》夺得奥斯卡影帝之后,他又凭借《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虐童疑云》《大师》三度入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并出演了《碟中谍3》、《纽约提喻法》、《海盗电台》、《点球成金》、《总统杀局》等众多佳作。
2012年,霍夫曼凭借《大师》与杰昆•菲尼克斯并获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影帝。
而他搁置许久的第二部导演作品《Ezekiel Moss》日前也刚刚有了新动向,将由艾米•亚当斯与杰克•吉伦哈尔一同出演。
霍夫曼曾经坦言,所有这些荣誉都来之不易。
他曾经对《纽约时报》的记者说:“演戏是件很折磨人的事,因为你知道这个过程很迷人。
年轻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演戏这件事太奇妙了,我渴望出演每一个角色。
但是想法往往很简单,实现却很难,特别是当你渴望成为最好的演员时——所有的过程都变成了折磨。
”在出演电影之余,霍夫曼从未远离剧场。
他对戏剧的迷恋开始于一次在家乡附近的剧场观看阿瑟•米勒名剧《我的儿子们》(All my Sons)的经历,他曾在《泰晤士报》的访谈中提到,“我发现身体里的那个‘戏剧狂人’的因子就此苏醒了。
我被那次的经历彻底改变,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奇迹”。
霍夫曼于1995年加入了LAByinth戏剧公司并出演了一系列剧作。
(原文:《娱乐周刊》)在霍夫曼去世之后,一些以往与他一同工作过的戏剧界的伙伴把他描述为一位“时常沉浸在角色中难以自拔”的演员。
芝加哥古德曼剧场(Goodman Theatre)的艺术总监Robert Falls谈起霍夫曼时说:“他把自己狠狠地一头扎进角色里,有时候甚至无法出戏。
”Falls在2003年执导了百老汇新版《长夜漫漫路迢迢》(尤金•奥尼尔名作),在这部戏剧中,霍夫曼出演了这个“瘾君子之家”的长子一角。
Falls回想起排练时的情景时说:“他非常清楚毒品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把自己的经历带进了表演里,这样的表演无法伪造,他就是那么过来的。
每天晚上他都要极尽全力将这个‘曾经的自己’剖开并重新演绎一遍,以至于完全无法脱离这个角色。
”霍夫曼在戏剧舞台上经常选择一些黑暗、挣扎的角色,同时,也经常与百老汇最杰出的戏剧导演合作。
此前,他曾在美国著名戏剧导演彼得•谢勒的现代版莎翁剧作《奥赛罗》中饰演伊阿古一角。
谢勒回忆起霍夫曼时说:“他在舞台上是那么闪闪发光,而且他对于戏剧有着极高的热情,这也使他成为他这一代甚至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戏剧演员之一。
在古典剧目中,他可以从剧作本身出发探索一些全新的表达方式;而在当代剧目的表演中,他也拥有其他演员难以企及的原始张力。
”霍夫曼在电影表演之外曾三次提名托尼奖。
而他的戏剧大本营则是他协同创立并长年担任艺术总监的戏剧公司——迷宫戏剧公司(Labyrinth Theater Company)。
在霍夫曼去世的噩耗传来时,该公司高层们也都表达了他们对霍夫曼的哀悼之情:“我们非常沉痛地悼念我们挚爱的朋友、公司成员以及前艺术总监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先生。
对于他对这个大家庭所做的一切我们会铭记于心,并对失去这样一位指路人而表示万分悲戚。
”(原文:《洛杉矶时报》)噩耗传出后,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家人也发表声明称,“我们对失去至亲悲痛欲绝,感谢所有人给予的支持与爱,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希望外界在这段时间里给我们一些私人空间,请大家为菲利普送去思念和祈祷。
”据悉,霍夫曼与女友、服装设计师唐奈相识于1999年,二人一同生育了三个孩子。
菲利普•塞莫尔•霍夫曼的8次银幕惊艳表演:1.《不羁夜》(1997年)2.《木兰花》(1999年)3.《几近成名》(2000年)4.《卡波特》(2005年)5.《萨维奇一家》(2007年)6.《纽约提喻法》(2008年)7.《大师》(2012年)8.《饥饿游戏2》(2013年)关于惊艳表演的全文: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moviesnow/la-et-mn-philip-seymour-hoffman-dies-memorable-roles-20140202,0,3604145.story#ixzz2sEI8oPp8
邪教的起源与魅力——《大师》的客观精神文/空语因明 0】《Master》,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的故事。
但该影片并非带着明显的批判意图去讲述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基本停留在个人或心理层面,并没有过多讲述这个教派在公众现实中的行径。
它的讲述如此现实化或如此客体化,以至于可以让一些人感觉这个邪教的方法是正当的。
邪教之被认为邪,由于它和正参照着,由正义来规定。
如果正义模糊不清,甚至缺席,那么邪教也就不那么明显地邪,甚至于可能占据正义的地位。
这在历史中有相当多的例子。
在这种意义上,正与邪的规定从根本上说关乎信仰。
若信仰被奉在彼岸,此岸的善恶似已无济于事。
这篇评论,并非要表明邪教处于完全邪恶的地步,对邪教做出排斥性的批评。
对邪教做出排斥性批评的做法看似明智,其实已经到了无视事实的地步,并且也已经具有了邪教的性质。
此评论的目的只是将事情明晰地放到现象中。
〇【该故事的情节】 1】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一群在战争中被压抑和被剥离原本生活的美利坚海军士兵。
其中有一个名叫弗雷迪的美国水兵,他那弯曲的疲惫身姿像个早已苍老的人,举止像个不自觉的小丑,躺在沙滩上拥抱着沙子堆成的裸女;他也是一个酒徒,会自己调制各种奇怪的酒。
他是一个心理被压抑到几乎失去生活意义的人。
他在经过军队的心理治疗后,被安排了工作,成为一名摄影师。
但他心理中的压抑与缺失和他调制的危险的酒,让他失去工作,逃了出去。
就这样他逃到了那个被称作大师的人所在的船上,这个所谓的大师自称是一名作家,医生,核物理学家,理论哲学家。
许多想要引起人们赞叹的宗教领袖都乐意添加众多名头,俨然一副超凡之人的架势。
这位大师也不例外。
这位大师收留了弗雷迪。
2】据说这位大师以船长的名义驱船出海,是为了远离那些攻击他观点的人,潜心写作他的理论,并且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工作。
这位大师以类似于谈话心理疗法和催眠疗法的方式对弗雷迪进行所谓的治疗。
弗雷迪则跟随大师,见识到了大师的理论和大师所受到的欢迎和质疑。
弗雷迪还攻击或报复那些质疑大师理论的人。
弗雷迪应该在大师的群体中获得了认同感,他也将自己认同为这个信赖“起源教”的群体的一员,追随它,宣传它。
在凤凰城举办了“第一届起源教宇宙大会”之后,弗雷迪离开了这个群体,去寻找以前的恋人,当然,他寻找到的只是失落。
后来大师通过电话找到了弗雷迪,并告知他,大师已经在英格兰开办了起源教的学校,邀请弗雷迪过去。
弗雷迪去会见了大师,但最终没有留在大师的群体里。
他似乎已经被认定为一个不会停留在群体中的人。
弗雷迪在内心中并不是一个尊奉者,不是一个真正的追随者,而仍然是一个叛逆者。
因此之故,他被认为是不想变好的人,在根本上不会束缚于大师的群体。
故事最后,弗雷迪偶遇到新伴侣,并试着向这位伴侣使用大师的催眠方法,“回忆前世”。
在弗雷迪的模仿中,大师的方法看起来只是个游戏而已。
一【起源教的内容要素·邪教的内容要素】3】这个故事里,这位大师的方法被称作“Cause Methods”,这也代表了起源教的主体内容。
起源教内容中的大前提,或者说起源教的信仰是:人不是动物,人超越动物;人是精神(spirit,或在此译为“灵体”);人的灵体(身体)记录着今生的各个阶段,也记录着前世与来世(31:45-34:05)。
按照这种前提,个人的灵体(身体)能够通过类似催眠的心理疗法唤起(recall)自身的起源,唤起前世,甚至前瞻来世。
人们的灵体生活在整个时间之中,以不同的载体存在。
在唤起的过程中,个人的灵体(身体)经历以往的创伤,经历它的每个细节,这样的经历重复一遍又一遍,直到创伤失去作用,这对于处于现世的人而言,就可以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这个唤起起源的疗法,可以唤起到几千年前,甚至万亿年前。
也就是说,通过在唤起的过程中经历众多的前世,就可以治疗现世的疾病,甚至那些现今医术难以治愈的疾病,比如癌症和白血病。
有批评者将大师的这种方法称为“时间旅行催眠疗法”,并通过认定时间旅行的荒谬来批驳大师的方法。
而大师本人则将其疗法称呼为“去催眠化”或“反催眠”(de-hypnotization)。
所谓“去催眠化”的意思应该是,人的灵体已经被催眠,沉睡在现世之中,并在这种沉睡中具有很多思维缺陷或身体疾病,而大师的方法则是去除这种催眠的影响,将个人的灵体唤醒,让其意识到众多的前世,意识到自身的起源,从而将自身治愈。
4】从起源教的主体内容可以看到一般邪教所具有的思想要素或观念要素。
①,此类宗教宣扬人的优越性,人具有非自然的神秘特质,人具有非自然的潜质。
以此为前提,此类宗教才可能宣称让个人唤起深藏在自身之中的超自然特质,让个人在对大师的教导的服从中升华自身,达到一种理想的层次。
正像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宣扬“人不是动物,人是灵体;人的灵体记录着人生的各阶段,记录着前世与来世”。
②,此类宗教的信条可以治愈疑难绝症,使人达到卓越状态。
这种治疗往往通过对个人意识的催眠来起作用。
也就是说疗效不以可观察的结果作为证明,而是以个人感觉作为依据。
这个影片中的起源教的疗法可以通过唤起个人的前世或起源来使个人达到完美状态,治疗癌症和白血病等绝症。
它的疗法甚至可以矫正文明,消除战争,消除贫困,消除原子威胁。
③,此类宗教宣称包含了宇宙的终极原理,并且要认识到这些内容必须依靠发现此种原理的超凡之人,或大师。
由此信徒意识到,作为信徒有必要为其付出财力物力,甚至为之付出自己的生命。
与此终极的宇宙原理相比,个人的财物和生命,简直太微乎其微了。
可以让微乎其微的个人获得宇宙终极原理,简直太值得了!
④,此类宗教采用科学术语或技术描述表达它的教条,并宣称它的方法比正规的科学技术更加高明。
因此之故,既然成为信徒可以依赖超越了科技的知识,那么人们就没必要傻乎乎地只相信有限的科学了。
该影片中的起源教的方法,就利用了心理学的方法,但它比心理学方法更高明的在于,起源教的方法可以让个体回忆到万亿年前的事情。
即便是现今的物理学才认为我们的宇宙只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
起源教大师宣称,那是由于现今的物理学并没有起源教的认识高明。
⑤,此类宗教将其教条与其领袖的高贵或卓越身份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将其教条和其领袖当做不可置疑或不可侵犯的。
与那作为信仰的教条相比,个体信徒的认识能力是微乎其微的;对待那作为超凡之人的宗教领袖,个体信徒应该以服从作为美德,以质疑作为罪恶。
二【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5】简单地说,邪教之被认可的原因在于它的内容相当有吸引力,有魅力。
此类宗教具有符合人们天然倾向或现实欲望的内容。
人的现实欲望的原因不仅是本能,还有环境的作用。
通过该影片,考虑一般情况,可以简要地将邪教被认可的原因列出。
①,个人生活的失落与不安。
个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被打击的经历,或者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比如亲人的丧失,自己患上绝症,等。
这时候如果个人不想由此消沉下去,而现实又很难给出脱离困境的途径,那么这时候个人可能会抓紧任何希望。
邪教就给个人以希望,宣称可以让个人克服生活中的失落而升华,可以治愈很难或无法被治愈的疾病。
②,社会环境的压抑,战争或动乱。
社会环境的压抑不仅出现在社会的正常时期,也出现在社会的非正常时期。
这些因素的作用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将个人剥离出生活,让一个期待美好生活的人看到生活的支离破碎。
而邪教可以提供更有凝聚力的社会群体,为个人提供新的生活统一体,似乎新生。
在这种新的生活组织中,个体的意义似乎得到了肯定,并且有了向更高层次上升的空间。
③,个人固有的依从大师的倾向。
这位大师就说,“如果你能找到任何一种不依从大师而生活的方法,那么你将成为史上第一人”(02:04:10)。
人是依靠群体而生的,人们不仅寻找群体,而且众人在这种寻找中倾向选出领导者,遵循其步伐。
④,信徒被应许了其得以盼望的事物。
三【邪教的魅力】6】邪教的魅力也就是宗教的魅力,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宗教被认可的原因,甚至可以说,邪教被认可的原因也就是社会体制被认可的原因。
当我们追溯到原因的时候,善恶的分歧似乎已经落在身后了。
情况确实如此。
宗教(religion)在本质上做的无非是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关系体,从而让信徒在其中具有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意义。
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与不安,以及社会环境的压抑往往是促成宗教兴盛的原因。
历史上的宗教与邪教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界限。
而邪教之被认定,往往是由已经确立了地位的正义体制来做出的。
有一种相当不客观的看法认为,邪教的特征在于此类宗教对信徒进行思想控制,为信徒提供这类宗教的生活规范,从信徒那里获得钱财,甚至反对固有的秩序并提供新的秩序,等等。
但事实上,这些事情是已有的社会体制都在做的事情。
除非采取一种相当保守的观点,只认同已经被认同的正义体制或社会体制,否则邪教被认定的理由就不会充分。
但若保守地看待,那么革命也会因为破坏已有体制而被认定为邪恶的。
这无疑会将任何现存的人置于反讽的处境中。
7】当然,邪教之被排斥,并非由于其魅力,而是由于其罪行。
概括地看,邪教的罪行在于它没有兑现它承诺给信徒的应许之事物,没有提供真的有利于信徒个人生活的关系体,并且吞噬着信徒个人的利益或生活。
邪教之邪,在于其狭隘地寻求个别领袖或个别组织者的物质利益,而损害信徒大众的利益。
从历史上也可以看到,邪教的邪恶必然会体现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
任何宗教理想或社会理想,一旦在物质利益的层面上变得狭隘,那么它们也就具有了邪教的性质。
8】相应地,宗教要远离它自身的邪恶,也就必须远离它自私的物质利益。
正义的宗教仍然可以给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提供超越的关系体,但它必须是在观念层面的。
既然作为有限者,个人的失落和不安,社会环境的压抑,个人对关系体的渴望,这些大概都是无法完全摆脱的,那么宗教应该总是必要的。
宗教自身的善,大概就在于迎合它自身的必要。
四【如何克服邪教的迷惑】 9】除非那些执迷不悟之人,其他人似乎都乐意不被邪教迷惑,摆脱邪教的影响。
鉴于石头没有被邪教迷惑,树木没有被邪教迷惑,动物也没有被邪教迷惑,而只有人会被邪教迷惑,并且人们大概也只关注让人摆脱邪教的迷惑,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这些非人的层面去克服邪教。
人们之被邪教迷惑,就在于其观念,那么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也应该通过观念。
10】在观念的意义上说,要克服邪教的迷惑,人们应该具有个体精神或理性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应该就是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以及个体的实证。
个体精神否定那种“群体先于个体”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确定的是一个虚伪的群体,压抑着个体的判断,同时也违背理性精神。
群体首先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只有通过个体的交流,群体才可能在容纳个体的情况下成为具体的观念。
当抽象的群体观念作为具体观念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超越个体之上的领袖的观念,这也就是非理性的和不可动摇的领袖,这种领袖就是潜在的邪教领袖,这样的邪教领袖在现实利益中也就展现为真正的邪教领袖。
11】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消除信仰,相反,它意味着让信仰通过理性发挥作用,或者说理性成为信仰。
从根本上说,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就是让信仰与理性综合起来。
由此,信仰不再是非理性的和不可质疑的,而是理性的;理性也不再只是个体化的和有限的,而是意志的必然依据。
这时就只有一种信仰是必要的,不再有信仰的冲突,理性的质疑体现出思维的韧性和有意义的生命。
12】然而,这样的克服邪教之迷惑的途径只是在理想的意义上来看待的。
在这种理想中,不仅邪教可以被克服,而且那些现存的宗教也会不再必要。
信仰不再成为问题,对信仰的执著强调也不再必要。
很难说那会是一个有活力的世界,很可能的是,如辩证法所意味的那样,在邪恶被消除之后,正义也不复生存。
13】在某种诚实的意义上说,邪教是几乎不可被克服的,它只能被忽视。
邪教起作用的根本原因处在信仰之中,此处的善恶只是潜在着,并非明确的相互分离。
信仰原本就无所谓善恶,只有在它与现实融合的时候才分化出善恶。
恶如影随形,不可摆脱,克服恶几乎相当于自杀。
个人需要信仰来维系生存,个人期盼稳定的体制,邪教的因素就在这样的需要之中潜伏。
邪教不只是那些宣扬教主神威,残害个体生命的神秘教团,而是可能广泛在社会体制中以正义的名义活动着的。
邪教宣称被克服,是由于黑夜已经降临。
还是PTA让人昏昏欲睡的反高潮反情节路数,意识流风格与《性本恶》近似,只是性本恶的视点集中于男主一人,而大师没有营造与角色共情的代入感,而是以旁观视角描述一遭追寻信仰的路程。
两位影帝表演都已臻化境,竟从沉郁的情节攥取出不俗的张力。
一个千疮百孔的灵魂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试图从一位民间大师身上找寻信仰,在经历笃信、捍卫、质疑、重拾信仰、再次崩塌之后,最终他选择逃离,依然维持着乖张暴戾,荒淫无度的习性。
以大师和妻子的视角来看,他们的“教化”以失败告终;但我不能忽视的是,结尾处华金又和酒吧搭上的女人模仿起了大师的心理疗法,对她展开了提问。
当然,他很快又重新回到性事的简单快感上来,对女人的提问可能只是出于调侃。
但华金最初被大师诘问时情绪失控却对此异常着迷;因捍卫大师而袭警后出狱,他也确有一段时日被大师一家逐渐训练出耐性和感受力,你很难说在那些时刻他没有拜大师所赐,找到过内心的平和。
只是从长远来看,彷徨而狂野的心永远无法被驯服。
而大师的虚伪和狼狈在他被旁观者、出版商乃至自己的信徒反复质疑时也已昭然若揭,但对于华金而言,大师又的的确确曾在自己迷乱的人生中给予过自己一点方向。
在所有家人都想要赶走华金之后,大师依然在家门口迎接华金出狱,两人仿佛尚未开化的野孩子,抱在草地上打滚。
往难听了说,这种羁绊实际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但一个备受质疑的伪大师和一个无人疼爱的边缘人,他们本质上的孤独亦有惺惺相惜之处。
在PTA完全摒弃主观情感的镜头下,我们得以诚实地看待两个人物及他们彼此之间的关联。
而我的结论是,构建信仰的成败并不重要,大师的诚恳或虚伪也不重要,寻找信仰的茫然四顾与徒劳无果,才是PTA真正想要展现的。
8.5 于荒芜的人间之上筑起浮泛无根的信仰,Hoffman和Phoenix都是假教父,PTA是真大师。若干年后回望,《大师》极有可能才是PTA的真正最高作。摒弃了任何奇观化的场景展现(《木兰花》青蛙雨,《血色将至》油井火),《大师》依旧逼人,因为奇观来源于信仰本身啊!!
整部电影就像其中所谓的信仰和治疗给我的感觉一样,看不懂。我看不懂导演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在我看来,不管片子是不是内涵深刻,但它终究不是一个吸引我的故事。还好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被打断了嘻嘻。
三星半.哪里难懂?几乎像金凯瑞式的白痴青春片,或是复古的脱线喜剧(打砸骂,跌跤摔角,痛哭傻笑,熊抱…).P.T.安德森――作为斯科塞斯的传人――的电影往往关乎内科/精神科疾病及其康复疗程:或通过服药(酒精/牛奶/毒蘑菇...),或以祷告/布道/恋爱/拍黄片进行灵魂治疗.菲尼克斯真正扮演了一个被官能症困扰的愚蠢小丑,霍夫曼是他也许同样傻傻但很真诚的朋友,神经病可不好治!多少得用点偏方土法,憨厚的患者和自信的赤脚医生是那样认真,都想为彼此做点什么来表达感激,影片就在这笨手笨脚又严肃十足的互信互爱中变得funny(而非humorous);像古书里讲倏和忽为混沌凿七窍――兄弟一番好意,只可惜结果不大妙――请原谅,这难道不是有点好笑吗?
其实两个主人公根本不认识对方,虽然几乎每场戏都是他们互相咆哮抑或神秘微笑。
大师治愈神经病未果
非常慢非常慢,但是不适合快进
没看懂。虽说演员都是喜欢的。
Hoffman的表演大好 凤凰与之相比有些用力过猛鸟!
有点冗长,当邪教头目真爽啊……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那个老师时常提及的“大师”,我以为我不曾与他有过接触,原来我曾经尝试看过他的《大师》,只不过那夜看了近10分钟,昏昏欲睡的我果断为了睡眠而弃看了;貌似第二天的重看依然看十来分钟就放弃了,因为提不起兴趣;加上今晚,前面的十分钟看了三遍,依旧不喜欢。不是我的菜。弃。
一帮装逼犯 傻逼电影 || 杰昆你这辈子再怎么折腾也没戏了 因为你他么和丹尼尔戴刘易斯大帝撞脸了 而死胖子你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过犹不及
"华金"Joaquin看得起鸡皮啊. 看完背后阴风阵阵, 他是真的变态了, 还是"I'm still here"的延续? Phillip表演仍然很可信. Focus pull的很有问题, 原来DP不是ASC的, 各种Close-up和Low-angle.
精神洗礼
PTA的标准模板,只是过程不易让我focus
这片还得奖?卵泡
不是你们想像中的那种电影。非常特别。这部讲的其实还是一个人,是血色将至里石油大亨的另一面。难怪担待和菲尼克斯惺惺相惜了,他们太像了。
没看太懂,镜头好锐。找一个点。
给当代库布里克贡献票房,吾心甚慰。表演很不错,摄影师很喜欢变焦和近景虚焦。没有了安德森招牌式的tracking shot+whip pan,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我真没看懂电影的主题!我只能感慨我居然一口气看完了!
对这部真是极度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