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过前半段的小修小补,斯蒂文•泽里安开始对剧本进行恰当的改动。
瑞典版的电影中,莉莎身世经历,莉莎走近米克,调查的突破口等诸多环节都交代得十分突兀,这对艺术性并无多大的帮助,并且让没看过原著的人难以接受。
泽里安详加梳理,使这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更大胆的变化在于结局。
事实上,以本格的眼光来看,小说本身的推理属性是可疑的。
这也是一部分观众对这部影片最后四十分钟不满的原因,他们抱怨没有得到一个“惊掉下巴”的电梯式结局。
这种意见错在两点。
其一,小说已然如此,影片在推理方面能突破的空间原本不多。
饶是如此,泽里安对人物命运的安排在推理的智慧上竟然尤甚原版,是令人惊喜的。
其二,横空出世的震撼回响在《搏击俱乐部》之后就从来没有出现在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所以这种要求是不公道的。
这位导演此后的影片,更多地是从开场的第一分钟开始就对情节和氛围进行工于心计的经营,绝不仅以结局取胜。
去年的《社交网络》曾将跨视轴剪辑和细致入微旁敲侧击的配乐完美结合,创造出极强的节奏感和张力,赢得世人的极高赞誉。
《龙纹身的女孩》将这一风格成功延续,甚至变本加厉,对气氛的营造可谓无懈可击,这样就将一个在骨灰级推理迷们看来有些浅陋的犯罪故事讲得充满杀机,扣人心弦。
所以故事好固然重要,讲故事讲得好也不可轻忽!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才是电影艺术作为“每秒24桢的谎言”的胜利。
在演员的表现方面,丹尼尔•克雷格那种眼镜片后若隐若现的007气质在我看来是恰到好处的,而瑞典版影片的男主角则接近图书管理员,稍微有些别扭。
鲁尼•玛拉塑造的女孩则与原版差别不小,任性和孩子气更多一些,我个人更喜欢。
一句“May I kill him?”更是正中萌点。
如果说有遗憾,就是最后莉莎转身离开的方式暴露出好莱坞的男性思维再度作祟。
当然,原版的描述也不尽如人意。
两相对照,产生的思考是:某日某地,我们是否能邂逅一位真正独立的女性,她的独立,既不源于对男权社会先验的对抗意识,又不出自对臭男人的失望沮丧体验,而是充分舒展、自然流露的自由与和解?
或许,想想也罢。
美国版跟瑞典版很像,分场,人物造型,场景设计,拍摄地都在斯德哥尔摩,甚至演员都是以瑞典人为主……最大的不同是女主角。
瑞典版的伊莎白是欧洲独立女性,眼神表情中透着老奸巨猾,玩弄男主于手掌心,有点白蛇与许仙或者中年妇女装嫩的意思。
美国版的则是萝莉扮成熟,时时惊惶不自安,需要占士邦(怪)叔叔的手永远放在她衣服里。
同样的第一次推倒后,瑞典版是大咧咧仰天抽烟,胸前一马平川枕边人追悔莫及,老娘爽了管你去死;美国则是女上位逆推,但这不是女权主义,是小咪咪妇女变大的终极武器。
换句话说,瑞典版是拍给哥特男女和哥特不男不女看的,美国版还是拍给男人(或者大卫芬奇自己)看的。
不信请比较两版五十年前几个少女的选角,她们可都是瑞典人!
最经典的区别是结尾(我知道美国版只拍了一部,但根据票房来看他们永远不会拍后两部了):瑞典版是男主去找伊莎白,像旧鞋一样被拒之门外。
而美国则是在飘雪的圣诞夜,一模一样却南辕北辙的斯德哥尔摩,伊莎白去找男主,还带了件衣服!
大卫芬奇,你这肮脏恶心的碎尸狂,原来是个隐藏得很深的琼瑶迷……PS: 我给这片子三星,主要是出于烟民的义气,看了一年电影,就这部敢让主角抽烟,而且还说出牌子:“红万”。
《龍紋身的女孩》:David Fincher vs Niels Arden Oplev差點忘了作觀影報告,已重看瑞典版《龍紋身的女孩》(導演是Niels Arden Oplev),邊看邊拿David Fincher的版本作比較。
結論是瑞典的版本好過Fincher的版本太多了。
Oplev能呈現法西斯父權的猙獰面貌,還讓觀眾有足夠空間作如此思考,而這也是原著作者要表達的關懷,相信這也是作者Stieg Larsson要表達的。
原著作者Larsson生前工作之餘,還投身反法西斯主義的活動,由於長期致力於揭發瑞典極右派組織的不法行動,多年來一直受到程度或輕或重的死亡恐嚇與威脅。
相信Larsson也是因此而招來殺身之禍。
Fincher的版本反而淡化了這種關懷。
Oplev以冷峻和乾淨俐落的手法與節奏說故事,既有空間讓觀眾投入抽絲剝繭的查案過程,也可讓觀眾思考法西斯父權的可怖之處。
可是Fincher卻光以型格影象與音樂快速推進故事,主客枝節比重失控,反而讓觀眾迷失。
尤其在最後十多分鐘,即使已看過Oplev的版本,也早知道誰是兇手,但是看Fincher的快速解釋,反而不明箇中破案邏輯,越看越不明所以。
Oplev的版本呈現了歐洲的深厚人文關懷,但Fincher卻只是把Larsson的文本來一次好來塢式處理,卻把原著的人文關懷過濾掉,且拿捏不準,說不好這個故事。
說句實話,我對Fincher非常失望。
不明白Fincher為什麼珠玉在前還要如此獻醜,唯一可能的解釋是,泡好來塢文化中成長的觀眾不會不大會看Oplev的版本,以致Fincher和電影公司可以來個偷天換日,「騙財騙色」。
非专业影评 个人意见 欢迎指正首先得庆祝芬奇回归悬疑惊悚后 依旧把紧张和心跳玩得很好但是158分钟的长时间观看过程中 让我倒是有一些情绪脱离的感觉158分钟时长 拆成 5分钟Immigrant Song的MV+100分钟七宗罪般的案件深入调查 + 15分钟FightClub的暴力 + 28分钟浪漫爱情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预告片就直接调足了观众们的胃口芬奇御用的混音组合Trent Reznor&Atticus Ross作品配上快节奏的剪辑直接凸现了整部电影黑暗以及冷酷的整体基调突然发现Karen O真的是各个导演喜爱的女声从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中的温柔伤感的声音再到龙纹身女孩主题曲Immigrant Song的绝望有力各种角色中穿梭 游刃有余 而且细想Karen O在台上的表现力倒是和本片女主角有些相像回到整部电影 影片故事来由一位瑞典的新闻记者斯蒂格·拉森撰写的犯罪推理小说《千禧年三部曲》改编而成而本片的则是千禧年第一部 开始的双线故事给予了两个主角的初步介绍Mikael作为千禧年杂志的首席记者因为被财团首脑诬陷而备受社会舆论压力 机缘巧合的机会 他接受了来自Henrik的委托 以写传记小说为幌子暗中调查40年前突然失踪的他的侄女Harriet 而令人奇怪的是 四十年前失踪的Harriet每年还是会往Henrik家中寄送植物标本 这让委托人以为这是凶手折磨他的一种方式Mikael就这样留下来秘密开始了调查而另外一条主线则在我们女主角朋克女Lisbeth身上 类似莫西干的发型 男性的穿着风格 永远的沉色简约的皮革衣服 配上金属感很强的金属饰品 外加鼻钉唇钉以及眉钉 天天骑个拉轰的摩托车 对别人说话永远不超过三个字的酷劲 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保险公司调查员以及黑客的双重身份 更是把她的魅力推向了高潮调查案件的途中 因为Mikael需要一个好的调查员 这让两个分开进行的主线终于开始交合在一起面对案件的深入调查 一些原本断裂的图像资料逐渐得连合在一起 凶手的身份一点一点的揭示黑暗的人性侧面 以及纳粹精神的疯狂也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后主角们也经历了恐吓 枪击以及最后的绑架“解剖”最后女主角直接变身为救世英雄 不仅解决了杀人犯 而且还不惜冒险帮助Mikeal解决了所要面临的财团的威胁让所有人对这个坚强又脆弱的女孩印象深刻第一部电影从故事上给予两个主角的充分介绍 也保证了两个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为最后的结局添加更戏剧性的效果本人一直不太喜欢新的邦德总是觉得脱离不了那种硬汉的角色 包括他看到自己亲手养的小猫被切割弃尸之后的呕吐表情还有头部被枪打伤之后的软弱表现都显得略显做作 尽管Craig在dream house有了相比以前尚佳的表演但是促使我去看电影的更多的还是导演大卫芬奇想看看这个奥斯卡无冕之王到底能给我们带了怎么样的惊喜首先开头的Opening Credits 芬奇又大耍了一下他的才气和自己御用的金牌混音组合直接给大家奉献了一部做工精良的MV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七宗罪的开头同样的黑暗压抑 但是这次芬奇运用了机油和人体模型的特效 更增添了人性中的自我挣扎同时也暗示了后面故事中遭受肢解的各个受害者但是整条故事的主线依旧像瑞典版一样分割成两个支线Mikeal负责案件中更偏向图片方面 通过各种老相片胶片一步一步锁定凶手而Lisbeth则追寻字母和数字的联系 最后也是通过公司旧档案中的照片 确认了凶手的身份导演在拍摄上一直保持灰暗的冷色调 尤其是对人物对话的灯光设置上 永远都在眼眶中留下厚重的阴影 来凸显他们内心深处的阴霾同时导演在选择重要场景的拍摄地点上也是颇为考究档案馆的昏暗和历史感 山顶全玻璃设计的房屋 一边是大部分沉浸在黑暗中 另一边的一切都是透明窗暗淡的黄光和外面包裹的黑暗正是这样的两线故事切换 把案件的主线一点一点剥离出来 同时杀机四伏 直接把电影的高潮烘托出来 充满紧张和刺激看完整部电影之后 个人对于故事却没有太多的印象 反而女主角 Rooney Mara的形象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要不是别人提醒 我很难把眼前这个打着鼻钉拿着假阳具捅男人菊花的冷酷女子和the social network里面去了波士顿大学编了两个辫子的村姑或者Youth in revolt中那个性感的女同学联系在一起冷酷独立成了她的新标签 漂白过后的眉毛配上清澈但缺少感情色彩的眼神 直接印象就让人感到杀气十足作为女黑客 天生记忆力与逻辑分析能力超群 让她在行事中时刻透露出不寻常的自信但是平时做事的那份决绝 却是常年累月积攒的成熟把这些新的特质全部放在一个23岁女孩的身上 你就会发现其自身就成为矛盾的综合体当Mikeal因为枪击而担惊受怕时侯Lisbeth的投怀送抱 不失为一个经典的女权释放的标志身为女性 如何反抗暴力 这不光是Lisbeth需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整部影片想要我们去思考的核心作为本片最让人揪心的时侯就是 Lisbeth遇到自己新的监护人Bjurman时收到的压迫和猥亵尤其是Bjurman用手铐把Lisbeth绑在床上以后发生的事情 听着Lisbeth的哭喊以及步履踉跄的回到家中 浴缸中的鲜血所有的视听感觉都让人感到手心发汗 以及对男性集权暴力的反思面对金钱面对政府的权利 压迫过后一定面临着反抗 但是Lisbeth却用这种极端暴力突破了我们期待的底线首先作为要挟用的拍摄自己被Bjurman玷污的录像 一是对皮包纽扣的拉近镜头做了解释 同时也让我们对Lisbeth的天真猜想破碎 弱者受伤从来都不是她的标签 同情和怜悯更不是她需要的 当她拿出金色假阳具以及纹身器的时侯 成功突破了18岁的分级底线 后面的结果也不用过多阐释 结果就是那位曾经牛X轰轰的监护人后来变得和小姑娘一样哭哭啼啼 之后我们在震惊颤栗之后 也不得不对Lisbeth的勇气和机智竖起大拇指但是作为少女 各种青春期的萌点还是层出不穷不善言辞 - 比如从没交过朋友的她和陌生人的交流永远都一句话敷衍过去 这句话的长度还不超过三个英语单词任性的脾气 -Craig把材料递交给她的时侯 她就瞄了一眼就说我记住了 拿了材料还是扔在了一边 同时还有查阅资料时侯对女管理员一直强调的Call Plague I have all the rights to access the stuff I need. 让观众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有些许的无奈男女主角第一次碰面 Lisbeth身穿的深绿色的T-shirt上赫然写道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暗指了男女对性爱的不同看法我想任何一个雄性动物面对这样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独立的女性 都会产生想征服的欲望当她看望上一任监护人时说的 我交了一个朋友 那份简单的快乐 直接从眼神中传达出来 让我们在一瞬间触及到这个年轻女孩善良的内心 在杀Martin之前的那一句 do I have your permission to kill him?
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 也避开了原作小说中是否在最后救助Martin的道德挣扎我们能想到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孩其实拥有多么渴望呵护和善良的内心 但是在经历太多的痛苦之后演变出来的那种不求任何人的冷漠性格 但是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有着足够的能力和独立性 我们也就接受了这个做事果断机敏甚至疯狂的女孩而反观这部电影中的受害人Harriet 面对父亲和哥哥的各种暴力暴行则选择了隐忍 但是压力爆发后的反抗失手杀了自己的父亲 同时选择逃避去躲开这些过去 藏逸在另一个国家但是却不光让自己以及家人都承受了不该有的痛苦和压力到底哪种更好 面对暴力面对男性集权的疯狂 人们对此要有怎样的态度和对视方式 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最后影片的结局就像最后Enya所唱的一样 Is your Love strong enough?人作为感情动物 任何坚强的外壳都可以被褪去 相比来说 越坚强的表象也代表最柔软的内心当感情双方的天平打破了以后 内心也就被刺伤 女性作为感情丰富的一方 流泪离去 留下未知
看预告片时打死我也想不到女主角是曾演过《社交网络》里Mark Zuckerburg那个小女友的姑娘,虽说那姑娘也蛮有点任性的骨气,毕竟还是个正常人。
搜了搜她出演的其他片子,翻拍版的《榆树街噩梦》有点阴气,《Tanner Hall》也有点诡异,但怎么说都是好看的妞。
《龙纹身的女孩》里边的Rooney Mara面,目,全,非。
但是,Salander不就是这样吗。
打扮得想让全世界都远离自己(repellent),却还是让人忍不住被吸引。
电影里的Rooney就是这样,刚看上去恐怖至极,可是在那针刺一般的外表下你能感到有个柔软的内核,那一点点无法消解的软弱(vulnerability)让人忍不住想一窥究竟。
全球销售六千五百万本的小说,拍成电影,估计不满的人比满意的人多。
人的想象力一经表达就被固化被限制,不被达成的梦想永远最美。
即使是这样,甚至有一个口碑不错的瑞典版本存在,大卫芬奇还是说自己有故事要说(他的确够自以为是的,把某个主要情节改动的让人瞠目结舌!
不过如果没有那个改动——以及其他的删节,用他的话是“把六百页小说删成两三百页”——电影估计要拍个四小时!
花销更要巨大)。
他看小说(剧本?
)看到第40页就懂为什么会被送到自己手上,用影评家的话说,大卫最擅长拍摄的就是“被孤立被边缘化的那类人”。
Salander当然是那样的人。
她痛苦的经历本就令她几乎无法选择做正常人,而她不仅拒绝假装正常,反而对生活迎头痛击,恣睢的“选择”做一个异类。
Blomkvist似乎过着平顺的生活,可惜他骨子里的正义感,与生俱来的敏锐,以及淡漠性格背后的好奇心,使他几乎身败名裂这一件事变得不那么教人惊诧。
两个被生活逼在促狭角落的人阴差阳错的连结在了一起——我始终觉得为老头工作的律师大人硬要见Salander一面缺乏合乎逻辑的动机,然而,生活有时候就是没什么逻辑的(是吧?
)——见面之下,这个诡异的姑娘恐怕就再也没离开他的脑海,才会在情急之下脱口说出这个人,致使Salander和Blomkvist的相见。
相见前后的那几场戏我非常喜欢。
几个来回就把人物的心理细节交代的非常清楚——脉脉含情的安全公司老总,激赏Salander才华的Blomkvist,有戒心又对某类事件有自己的正义感的Salander,包括那个很像亚裔的小女友,每个人都栩栩如生,一个表情抵得上十页书。
要说起我最不喜欢的戏,恐怕说Salander遭强奸的那场——Rooney Mara被拍得太美,缺乏应有的恐怖感。
演Bjurman的人又太歉疚。
大卫还是对性侵犯太过仁慈!!
再有就是Salander和Blomkvist的几场床戏。
太伤人心。
所以才让结尾那一幕变得更顺理成章也更让人喟叹。
那个场景的美学视角很好,骑着摩托绝尘而去的Salander真的就像划破夜空的精灵,那么孤独,那么决然。
说回Rooney Mara。
她本来对拍戏没有想法,家境显赫(她家族是纽约Giants,匹兹堡Steelers的创始人和拥有者!
)的她,在NYU拿了心理学、国际社会关系和NGO的学位。
因为有个做演员的姐姐带动才开始拍戏,谁知这妞太过认真执着,什么都豁得出去——全裸,形象大变,真格去穿了鼻唇眉乳环⋯⋯不要命的架势,加上本来就有点古灵精怪的样貌,竟然让这个第一眼甜妞真的就演成了长着黑色翅膀的Salander。
去看看这个电影。
也许你会恨大卫芬奇,或者厌烦Daniel Craig(以及演他情人那个,太不美了!
),但你会爱上Rooney Mara。
她给了世界一个想要为她心碎,想要去抱一下的Salander。
影评其实到这里就完了。
因为Heidi的留言,让我想要简单八一下《龙纹身》系列小说作者拉森(Steig Larsson)。
有兴趣可以读一下。
我写得很简略,有时间可以再补八。
如果读过小说,就会发现其中洋溢着拉森的自恋,他把丹尼尔克雷格的角色Mikael Blomkvist写得十分正义完美勇敢聪明又招女人爱,简直就是高帅富,而这个有侠气的记者,如你所想,就是拉森自己的影射。
作为一名记者,拉森也跟Blomkvist一样做些独立研究,到处找人麻烦,所以也有些宿敌。
因为怕遭人报复,所以一直没有跟自己长期同居的女友结婚。
因为瑞典法律规定,结婚就要公布住址(好诡异的规定),对拉森来说风险太大。
而《龙纹身》系列据说是拉森写来自娱自乐的,完稿三本,后来受到鼓励,决定出版。
传说中他已经规划好了一共七本的大纲(!
),谁知天意弄人,拉森某天去上班的时候,电梯坏了,他决定爬楼梯。
如果你知道拉森家族有遗传性心脏病,你大概能猜到后来发生了神马。
总之英年早逝的拉森,身后留下了很多让人唏嘘的事:首先是他的女友。
在瑞典,未婚同居不受保护。
基本已是事实婚姻的女友不能继承他的任何财产(这里有后话,要读下去喔)。
其次,拉森其实年轻时曾立遗嘱,要把遗产捐献。
然而,瑞典法律又规定(!
)遗嘱要有证人,可惜拉森没有,所以他全部的遗产归属了他的亲戚——他爸和他哥,他们不肯与其他人包括拉森女友分享(这里有伏笔,要读下去喔)。
然后,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他未竟的小说。
且不说拉森的七本书的计划,传说中他的第四本小说已经写好75%。
由于前文所说的瑞典法律,这个手稿,包括他已发表小说的收入,全部在他哥他爸手中。
伏,笔,来,了——拉森女友说拉森有跟自己讲过小说的构思,如果她能拿到手稿,她就能把小说补完——但是,如我们所知,这一切都因为伟大正确的瑞典法律(以及拉森父兄的决定),而不可能得以实现了。
所以,我们就没办法知道,在纹了龙纹身、玩了火(第二部)、踢了马蜂窝(第三部)之后,我们无法不爱的Salander又做了什么。
我们大概只能仰天长叹,你说你没事爬什么楼梯呢,拉森童鞋。
【恩,那个,有不太关键的情节透露,还是慎看的好】虽然抱着很大希望去的,但是看了开头以后我真的很怕这部最好的就是开头了【这是表扬吗?!当然我这是完全错误的,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就是我的表情就从o.o一直变成O.O的过程。
很抱歉没看过原著,导致写长评有点力不从心。
但是我要说这全是瑞典版的错,那昏昏沉沉的两个多小时真是我这辈子不堪回首的悬疑剧经历,看完以后我一点都不想翻原著。
而且我在看瑞典版的时候,不仅完全跟不上思维,甚至压根儿就没打算跟上。
而这里,就算被导演牵着鼻子走来走去,这种心甘情愿上当受骗【喂】的感觉和瑞典版念经一样的叙述也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
所以在调动观众情绪上,芬奇版本真的很好,让观众蹦一蹦能够抓到案件的思路才是推理剧最有意思的地方。
而相比之下,一味铺陈和故弄玄虚的瑞典版真是弱爆了。
在一些情节上导演对于瑞典版做了较大改变,这些改变让看过老版本的人在惊讶之余,更多的还是感到惊喜。
首先是对丽思贝丝与麦克感情线的地位的提升,原著是怎样的我不清楚,在我看来,这条感情线从原版里一个从属情节提升到这里面一个几乎逼近主线的位置,对第一部来说是增加情节和丰满人物性格,但是对后几部的意义将远大于此。
对于马丁审讯麦克的过程简化与弱化不能说是改良,倒更像是芬奇与瑞典导演不同着眼点的体现。
瑞典版重在规规矩矩讲故事,每一部都隔离开来有自己独立的高潮,芬奇版的看上去更像把三部集体统筹,有一个共同的中心,然后其余部分都以一个相对原版更加暧昧的方式逐步道来。
而本由马丁口中说出的父亲虐待女儿的情节改由harriet说出,也让这看上去更像一个迷人的故事,那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模样。
值得一提的是布景,马丁迷宫一般的家、范耶尔集团如同货仓一样的图书馆都在情节上带来了很好的效果,尤其马丁的地下室的布置,相对瑞典版的手术室模样,它更像一个使用很久的私密空间,更像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演员方面,我特么想表达一个导演的经验真的要从选角上来看出。
不过不自然的带入瑞典版时候会发现,瑞典版最好的部分恰好是芬奇版最差的部分,就是对于丽思贝丝扮演者的选择。
鲁尼马拉太清秀,除了人工的穿孔以外,没有什么特别的’伤痕‘感,反倒觉得是个无事生非的叛逆少女。
当然我这纯属鸡蛋里挑骨头,我想导演也很头疼,角色本身的沧桑若非真正受过那样的伤害实在是很难达到,所以我一直认为瑞典版苦苦撑完了三部曲大部分靠的是神选的女主。
丹尼尔克雷格勉强过关,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这货彻底瘦成了猴子,那因消瘦而瘪下去的腮帮子也确确实实给他增添了那么一抹子的沧桑感正义感孤独求败感。
普卢默爷爷当然没有不适合的角色,任何角色与人物之间的违和感都是导演的错【脑残粉可以选择性赞同】。
至于harriet,这位曾经扮演过亨利8最后一位妻子的姑娘,她的中产阶级感给予这个角色一个恰当的表象性的伪装。
至于重不重口,反正一些相对重口的情节就算大屏幕下看着,我也觉得没有特别的不适。
其实我比较好奇千禧年第一部并不如典型犯罪小说悬疑快节奏的闷开头加上一个少女式的出走结尾。
芬奇大爷准备拍出怎么样的电影。。。
还有。
这个美版的12月才上映== LX那么多评论瑞典版的豆瓣都是穿越党吗 囧rz
大卫芬奇依然没能走出《七宗罪》的光环,沉迷于这样的题材无法自拔,但《龙纹身的女孩》再是极力阴冷沉郁,却怎么样都无法让人入戏,真是因为厌了,世上哪有那么多高深的杀手,或动辄拿《圣经》说事,或高深莫测布下谜局,我们非得需要火眼金睛才可看出些微端倪,那个神秘兮兮的杀手,倒反而不及后半段男女主人公的火花四溅吸人眼球。
《龙纹身的女孩》里的亮点不可能是男主角丹尼尔·克雷格,尽管他是现任007的扮演者,尽管比前几位007,他少了奶油腔,多了硬朗之气,但竟然丝毫镇不住龙纹身女孩的光芒四射。
从出场起,她就惊艳四座。
高耸的朋克头,耳环、鼻环、嘴环四处晃荡,微微的上弓腰,冷冰冰拒人的快速步伐,出现在朝九晚五、西装革履的调查公司里,她是一个异类,足以让周边顿时惊诧起来。
但她又面色苍白,神情警惕戒备,惜词如金,却更像是一只生活在黑暗之中、容易受惊的老鼠。
女孩是个矛盾体。
她既是黑客高手,又有不凡身手,但因为是处于管制中,不得不向管制者低声下气,甚至惨遭发指凌辱,但接下来女孩的报复手段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让人一扫郁闷,大呼痛快。
电影进行一半,男人和女孩终于联手查案。
交集并非是至此才刚刚发生,早在片头,女孩就已经应人之约把个男人查了个底朝天。
男人的职业是调查记者,这是新闻界里最能振奋人心的一环,他们是深掘这个黑暗欺骗世界的“扒粪者”,以挖出真相为已任。
正是因为见识过夜的黑,女孩才知这样正直的男人是何等珍贵。
女孩从一开始就是主动的,虽然我们曾经对她的性取向表示过猜测狐疑,她是同性恋吗,不,那只是因为她一直没有遇到过能让她心动的人。
她是谁?
她是身上纹了恶龙的女孩,直杀得男人无还手之力。
在那段有些情色的画面里,我们还看到了体位上的微妙变化,但那不过是男人的试图反击,如卵击石。
接近片尾时,真相水落石出,男人从昏迷中苏醒,女孩脉脉相视,两人拥在一起。
这样的桥断令人何等熟悉,因为在007系列片里它无数次地出现过,但这毕竟不是一部皆大欢喜的风花雪月片。
她是谁?
她是恶龙纹身的女孩。
或许男人在相拥的时候,就已经心存忌惮,因为正是在前一秒,女孩亲口告诉他,之所以被管制,是因为她放火烧死了父亲。
男人幸好还不知道女孩对管制者是如何报复,男人幸好还预见不到她是如何偷云换日,最终把男人的对头置于死地。
片中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细节——烟。
即便男人在最潦倒之时,他买了一包万宝路,也仅仅只是抽其一根,而把整盒的扔进了垃圾筒。
即便在破案之时,他又重新燃起烟瘾,但当功成身退时,女孩习惯性地递来一支烟,他抬头看看楼上窗户后的情人,说我戒了。
是啊,他戒了。
就像看到了女孩飞杀来去的摩托车时,他说年轻时也曾经飙过。
抽烟不好,会得癌症,男人毕竟已经是到了大叔的年龄,甚至显出了一丝老迈之相,男人是要开始保重了。
面对既是救命之交,又有雪耻之恩的女孩,男人在这一点上做得似乎不够光明磊落,说断了联系就断了联系,毕竟情人与他年纪人相仿,最了解他,同时,也是最安全的。
或许,男人的退却也是对的,因为关于这个龙纹身女孩的黑暗和秘密,他所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对于女孩,他有如父辈,能给予成熟和稳重,但同样也是因为年龄,他在逼人的青春面前仓惶离去。
女孩终究还是未能遇到与之匹敌对手。
饰演这个女孩的是1985年出生的鲁妮·玛拉,她因这个角色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但面对梅丽尔·斯特里普这样的老戏骨,演得再精彩,也更像是个到奥斯卡打酱油的角色,如此的青春,如此的强势,如何能入老迈评委的法眼,举起沉甸甸的小金人?
但不管是否得奖,注定所有的人都将会老去,都将会一代接一代地输给青春,包括那个什么不死的007,也会落荒而逃。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 (2011)
导演:大卫·芬奇主演: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类型:惊悚悬疑💭源于瑞典推理小说名家斯蒂格·拉赫松《千禧年》三部曲的第一部
“ May I kill him ?
” 🖤 观察力敏锐的记者Mikael受到Henry Vanger的委托去调查失踪少女Harriet,装扮冷酷的Lisbeth的加入让案件逐渐明晰。
丹尼尔·克雷格、鲁妮·玛拉之间的互动相当精彩,双线合并也自然流畅,从连环杀人案过渡到Harriet失踪案,一步步地揭开这个扑朔迷离的事件,直指凶手Gottfried 、Martin。
最后结尾高频率的剪辑,Lisbeth协助Mikael获取信息资料,搞垮Wennerstrom公司,形成首尾呼应。
Lisbeth的repellent + vulnerability与Blomkvist的理性与成熟。
还有悬疑般的配乐与开篇动画都很精彩。
- 连环杀人案与《七宗罪》风格太相似- 性,暴力,强奸,宗教,惊悚,悬疑,犯罪...
果真原著的标题被改成龙文身的女孩就是电影来的。。
改编称得上大刀阔斧,把书中不讨喜的情节统统删除,只留下悬疑主线,原著并没有太多着墨的龙文身女孩变身绝对主角。
就娱乐性来说,电影绝对比书好看,比起“憎恨女人的男人”,当然是这个“hot dragon tattoo girl”更抓人眼球。
男主的选角也很成功,一张007的脸出现,导演根本就不用像原著一样用大段的心理活动和背景故事来解释为什么一个财经记者愿意就这样卷入调查这桩诡异的几十年前的谋杀案,拜托,007出现在哪里需要逻辑么?
至于揪出罪犯以后为什么不报警和公开事实,原著大段的关于职业道德伦理世故的心理挣扎更是完全没必要,可不是,报警了还是007么?
还有原著那令人瞠目结舌的性爱观也被改的稍稍回归一点正常范围,再次说明电影是迎合大众口味的,而书么,则可以完全按照作者的个人喜好来。。
相较之下,电影最后结局的改动反倒显得无关紧要了,而由于快节奏的剪辑,那些变态的作案手段带来的不适感也没有在看原著时那样强烈,那些以暴制暴的手段看起来却是大快人心。
好吧我也恶趣味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除了女主角,另外一个改编的比书中戏份更多的角色当属那只喵星人,书中那猫只是隔三差五才会去男主的小木屋,可在电影中,只要场景在小木屋,那猫总会以各种姿态出现在窗台、书桌、沙发、枕头上,镜头里满满都是爱啊!!
甚至当女主第一次来住下时,男主给她介绍屋内摆设时还不忘提醒说,那什么,屋里还住着一只喵星人。。
所以我想导演大概也有和我一样的想法,那就是——虐猫者都是变态杀人狂!
1、我讨厌重口味。2、换做哪个黑客女生不能把这个案破了?非要搞个机车纹身刺洞穿孔的才有噱头吗?3、拍出来让我感觉关龙纹身女孩毛线事。4、一星送给liz对michael的感情和北欧风范。
机车少女第一名
这么长的片子,TM压根是部伦理剧吧。。。?
主线也没交代清楚,副线也让人看得很莫名,是为了强调这女的牛么?但从整体来看也不是,那些暴力场面让人看得很莫名,把它们拼成预告片倒是蛮夺人眼球的!
龙纹女渴望关系进展,却发现对方依然眷恋旧爱,一气之下把礼物扔进垃圾桶。克雷格的记者肯定不是渣男,否则也不会被高冷厌男的她心生好感主动投怀,但肯定更不能是碟中谍5中的靓汤,风度翩翩智勇双全主导进程!大卫芬奇拒绝以男主作为核心,拒绝以浪漫回报冒险,真正的英雄,不!英雌,注定落寞孤独。不过一个明显问题,故事主线被“陈年疑案”牢牢占据,更释放了强烈的克里斯蒂式孤岛谋杀的类型预期,最终却没能以与之匹配的复杂与惊奇去回馈观众,早早就聊起了纳粹魔影,折腾到最后也还是那点事儿?于是整部影片更像是,只以龙纹女那条支线就足以宣导主旨的中短片,硬揉进了一个长片的神秘故事,可又不想观众沉迷逻辑舒缓情绪,不愿花费更多心思在布设谜团。芬奇的佳作,往往产生于超越类型(七宗罪)而不是蔑视类型(心理游戏)。本片更像是后者。
爱结尾
听说没看过原著是不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就我的经验,的确如此。
必须要打低分 最痛苦的一次观影体验 本来是超好的2人大屏幕沙发包房 但11点才去 看完一点多了 前天才睡了4个小时 中途十几次想入睡 强打精神 痛苦不堪。。。
电影比不上原著,美版比不上北欧
尽管是翻拍,但David Fincher 将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绝对颠覆性的拍摄,内容极为丰富,可惜结局索然无味
有点小畸形的爱情,加上离奇的犯罪 悬疑,片重口味,感觉也挺好的,适合一个人看···
还是瑞典版的看着有感觉
David Fincher的作品。又是千禧年三部曲之一。想看的动力,那是相当的大。看完觉得整部片子实在有点小失望,似乎fincher的表现力远不止于此吧。也算是蛮好的片子。
只有超炫的片头和Keren O的歌声才能给十分,其他情节和瑞典版的电影几乎一样,只不过被大卫芬奇用时髦的镜头和配乐重新包装了一下,当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气场明显比瑞典版弱气很多,把一个女超人一样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样。
非常酷,但最后一个镜头有些小伤感,she deserves more love
菇凉,你这是要有多屌啊!!!!!别的不说了,大卫芬奇回归自我的完美开官作。
不是我的菜
由于芬奇出身MV导演,故而本片较之瑞典版唯一更出彩的地方便是片头和剪辑。鲁尼入围奥斯卡那真叫J8笑话,仿佛是在说瑞典版的女主角演技是个可以完爆梅姨的主一样可笑。丹尼尔不错,但先看原版,故对于男主气质已有定型,丹尼尔的气质相对于片子本身实在让人难以言说。
1.北欧风景真美 2.女孩被绑在床上挣扎那段我硬了 3.可以写一篇《为了买苹果笔记本电脑,我给我的监护人口交》的知音文。
卖家居、汽车、伏特加……都不算什么,卖导演的招牌才是真!Se7en味的罪恶+Zodiac味的迷案+The Game味的男主角+Fight Club味的女主角+Panic Room味的战栗感+Social Network味的配乐,和Benjamin Button味的影像,甚至连片头都不忘了提醒他是拍MV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