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我是不写长评的,无奈这次感觉有点写不下。
故事简单地说就是讲一个爱尔兰黑帮分子的传奇一生,有那么一点像《全民公敌》之类的电影。
从叙述方式上,这种直线叙事方式看得我很舒服,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基本上都用这种。
但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丹尼发迹前的事迹简略的用警探的视角以及几个快速镜头直接带过,虽然对于人物内心等描写略显苍白,好在该片的侧重点也并不是要真的还原丹尼的真实面目,总体说来还是带了些传奇性质。
直到涉及到黑帮纠纷才开始显现丹尼的传奇人生,也许这跟他成为联邦调查局的线人有关。
黑帮纠纷其实很简单,就是黑吃黑。
但充斥于后半部分的爆炸场面使得纠纷带了些惊悚和震撼。
俗话说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毁之,丹尼好景不长,伴随着好友已经得力助手的被杀,一代传奇也同样死于汽车爆炸案。
对于他的被杀,该片的描述实际带了些爱尔兰的宿命感,这应该是前面那位婆婆给他饰品片段埋下的伏笔。
该片的配乐,个个人认为做的很出色。
在剧情略微带过的片段以及爆炸片段用轻快地调子,意在连接剧情,弥补人物表现以及话语上的苍白。
在最后但你被杀的时候,响起的风笛声居然让我再一次声临《勇敢的心》的悲壮以及宿命感。
可以说配乐很好的弥补了剧情故事上的空白点,是该片一大亮点。
丹尼这个人的传奇性应该在于媒体以及群众对他的褒贬不一以及他那种不死小强的神秘感。
在后半段中不断闪现的记者报道以及报纸报道的真实片段,一来在于告诉我们该事件的真实性;二来也是在展现这个人的fearless heart——光明正大的告诉敌人“来杀我,我就住在这个简易的房车里,我跟我妻子平常就呆在酒吧的二楼。
”他在警察眼中是需要重点的监视人物;他在黑帮敌人眼中是令人畏惧的悬赏对象、不死爱尔兰人;他在当地人眼中既是令人畏惧的黑帮分子也是让人崇敬的侠客;他在红颜知己眼中是不同于那些酒吧里的奇异男子。
用片中的爱尔兰谚语说“He's a man you don't meet everyday!”
以前看香港的黑帮片,老大或是小马仔总是在强调,我们是有尊严/理想/道义/爱/道德/底线/的,我总是会哈哈的大笑。
感觉手中有强大力量的人再说这些话,很滑稽。
和香港的黑帮片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片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一小行英文字母。
影片也没有香港黑片那种血肉横飞和华丽的打斗,即便是砰砰砰的各种炸弹和偶尔飞溅出来的血花,也没有让我感觉到一丁点的残酷和刺激。
没有快意恩仇,也没有忠肝义胆,平淡的就像讲述一个男人的成长,就像讲述你我的生活,即便被讲述的那个人,是那么地不平凡。
凯尔特人,这个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篮球队的名字,我直到今天才知道,他们是无惧死亡战斗到底的战士。
其实,无论哪个被欺压,历经苦难的民族,总是有一种反抗的精神或方式的存在,例如犹太人的聪明和吉普赛人的狡诈。
但是爱尔兰人之所以是爱尔兰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无所畏惧,而是格蕾丝那句让我感动的话,有些事比做个伟大的人更重要。
我不知道爱尔兰人是流着反抗的血液还是丹尼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充满着斗志。
那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的善良,让他没有变成一个嗜杀成性或是一个贪婪下作的人。
上帝的庇佑让他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他也尽力的履行着保护身边人的使命。
他只是想要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那一份,只是想告诉希腊人或是其他的什么人,爱尔兰人的生意将由爱尔兰人自己掌握。
这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黑手党,更像我们自己。
即便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刺杀,没有生意,甚至连TMD上帝都没有,但是我们依然和丹尼一样,在生活和命运中挣扎。
每当有人威胁到他的家人和妻子时,他就会显得那样暴躁,在亲眼看到丹尼杀人后,妻子离开了他,他靠着凯迪拉克蹲了下来,屏幕上打上了“Four years later”,那个年轻人突然就显得那样的沧桑和寂寞。
女人是不能理解男人的世界的,即便男人一直都在为着他们流血。
但是这种流血,我也承认,不是女人可以接受的。
所以,即便是丹尼,他也只能无力的蹲下来。
女人总是喜欢男人的都柏林酒店,喜欢他们的农场和牛。
丹尼也一直想着换一种生活,即便是回不到爱尔兰,至少也要回到故乡应有的生活。
但是他回不去了。
当他躲开第四次追杀,追着杀手开枪却一无所获,懊恼的扔掉手枪的时候,英雄迟暮的字眼突然就在脑海中浮现,我猜,那是最后一次了。
不知什么时候,爱尔兰风笛就开始呜咽起来。
然后他的手下和约翰都在更为强大凶悍的力量面前摧枯拉朽。
然后就是爱尔兰人的无能为力。
无论前面铺垫的再好,结局总是显得很仓促,当他把象征着上帝的庇佑传递给下一代爱尔兰人的时候,我居然感觉到了心痛。
当一个英雄开始被人崇拜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老了。
那个号称不死的人,那个睚眦必报的人,死之前,没有恐惧,没有仇恨,只是用手告诉那个职业杀手,他厌倦了。
于是,那个双手捧着心带着皇冠的戒指,成了那么突兀的一种痛。
好奇怪,我一直角的自己是个大俗人。
可是对这种纯叙事越来越喜欢。
本来下的版本就不是高清,再加上本片颜色就灰暗,回头想想开篇本来也不是多吸引人也不紧凑,但是就觉得不烦,看的下去。
看完也不觉得整个故事跌宕起伏,情节紧张曲折诡异惊悚的。
但是看完片子心情很亢奋,像是看了科幻悬疑惊悚片似的,有种说不出的恍然大悟的感觉,就觉得片子好的一塌糊涂的,像看预言者。
好奇怪。
爱尔兰教父,打不死的小强呀。
开头看他这么好读书位工友出头,以为成为工会头目是会有所作为的篇章,结果就是娶老婆,然后从公司到家里的单线运输。
一直不明白意大利黑手党,所谓的忠义家庭到底是个啥概念,愚人的工具?
可以为彼此杀人放火,该放弃的时候还是六亲不认,界限到底在哪里?
而且很多都是在漆黑昏暗的餐厅里作为据点,尼玛整这么钱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享受么,怎么总是混在三流社会的感觉。
到最后其实也不明白这个爱尔兰硬汉,是不死还是敢于和占据多半边天的意大利黑手党抗衡,所以就流芳百世了?
PS 基默老了。。。。。
彻底酱油了
《KLIK3专稿影评》 老马曾在【纽约黑帮】中刻画过骁勇彪悍的“爱尔兰死兔帮”,所讲述的也正好是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移民到美国后在纽约争夺地盘的混战故事。
【杀死这个爱尔兰人】则更加目标明确地,将美国70年代一位大名鼎鼎的爱尔兰黑帮分子——丹尼·格利因的传奇生平铺展开来。
自视为古凯尔特人后裔的丹尼秉持着先辈“勇武、好战、高傲、不屈”的性格品质,硬是活生生地在意大利人的地盘里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如同“全民公敌”狄林杰一样,这位高大魁梧的爱尔兰人有着“现代罗宾汉”的美誉,他是媒体上的“明星”,受到民众的追捧,甚至和条子都成为了麻吉,然而他的不合作态度却遭到其他黑帮势力的仇视,是“黑帮公敌”。
也许是受到凯尔特先辈英魂的庇佑,丹尼在屡次对他的刺杀行动中都幸免于难,并能成功地对敌人进行残暴的还击,爱尔兰人的声望至此达到极致。
一位克利夫兰的年轻仰慕者为他写下赞美诗:"They shot him down and blew him up With most regular persistence. Through guile and luck and skill, Danny Greene is with us still. Some day he'll die, as all we must, Some will laugh but most will cry. His legend will live on for years, To bring his friends mixed pleasure, For he has done both bad and good, And lived his life full measure." 当然,最能概括丹尼生平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他活着,迟早都会死;一旦他死了,就永远都活着。
”作为一部黑帮电影,本片显得有些四六不靠,既缺乏快意恩仇的浪漫诗意,在写实性上也有不足,甚至在情节的连贯性和结构合理性上都有点差强人意。
但是作为一部真人传记式电影来看,影片是成功的,北爱尔兰男星Ray Stevenson十分传神地诠释了这一民间匪帮英雄的气质和魅力,男人都想成为这样的男人,女人都想成为他的女人,可谓名副其实的“又高又硬”。
P.S. 爱尔兰人是出了名的“酒鬼”,影片中的丹尼自然也是要酒不离身的,只是不知是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出镜率最高的酒也叫“丹尼”——JACK DANIELS.
下载这个片子很久了 一直没顾得上看 难得晚上有闲工夫 一个人静下来 演员的表演不用多说 觉得他们本人就是那个角色一样 就是觉得片子的节奏似乎稍快了一些 可能也是导演的影像风格 全片紧凑无尿点 但是很多地方如果多着重些笔墨也许会更有黑帮史诗的感觉 比如主人公如何一步步做大做强自己的事业 比如黑帮上层众大佬的阴谋权术勾心斗角等等 感觉应该完全可以拍成三个小时的戏 特别是格林的警察朋友 互动和冲突在多些应该更好 但是整体看 这部片子已经无瑕疵可挑了 以前的黑帮有原则 有底线 最重要的是有头脑 现在的黑帮也有头脑 但是原则和底线似乎随时都可以模糊 坏人也有让人爱的地方 而且让人爱的极致 整部片子配乐太赞了 爱尔兰风格音乐勾勒出的悲情配合影像将情绪渲染到极致
算是黑帮电影吧。
从码头工,到工会主席,到牢犯,到收债的打手,到垄断垃圾业巨头,到黑帮悬赏追杀的人物。
这是一个传奇人物的传奇一生。
虽没经过良好教育,但却读通了许多书,而且极具商业头脑,科尔特人的勇敢、忠诚以及善良在他的身上表现无疑。
虽然影片中没有响当当的演员,但仍然很好看。
Danny Green从码头装卸工开始,进入工会,再做到黑帮头子,最终在帮派斗争中被杀。
又是一部黑帮片,结局都是一样,出来混,还是还了。
电影告诉我们,要做大,还是要有权利。
如果Danny没有做工会头子,那后来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然后就是要有一帮兄弟,Danny最得力的手下都是那帮码头工人。
然后就是要有guts,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
这样,金钱和美女,地位和品质生活就接踵而来了。
不过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要巩固地位的话,就要不断吸收合并其他敌对势力,做大做强,形成垄断之后那就所向无敌了,可惜Danny最终不敌更强大的纽约家族。
本电影应该是根据小说改编,在强大的美利坚是这样,在更神奇的国度我想也是一样的。
这是一部纯粹的黑帮火拼电影。
主人公从一个码头工人起家,经历了工会腐败,一直混到黑帮头目,让另一黑帮头目坐卧不安,锋芒毕露也让其引来了多次的袭击、谋杀。
自己的小心翼翼和爱尔兰人的运气一直眷顾着他,不可能思议地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手枪和炸弹袭击。
就情节而言,也并没有什么一波三折,但奇怪的是我看完以后,居然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或许是对主人公最后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的悲悯吧。
主人公的死亡来临之时的音乐,已经提前告诉命运的结局。
火拼的结果是两败俱“亡”,也许是最好的结果吧。
这也就是因果了,终须报的。
再好的运气,也总有一天会离去的,哪怕是偶尔一刹那的离去,也会了断因果报应。
本来没有想看这个片子的,不过看到了罗马里面的军团战士波罗,比较熟悉的面孔,还是耐着性子看了下去。
所谓的爆炸镜头基本可以忽略,没有动作片的震撼,倒是传记性吸引了我。
一个人如何生存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
倒过去几十年的美国片比较容易找到国内现在的影子,所谓落后几十年到底是如何落后法,在电影里面可以看到。
拼命干活没有出路,高温下,在沙尘中铲沙子,最后倒下了直接往冰水里面一扔,就是这样,所谓现代的杨白劳指的就是这种状态吧。
要想生存仅靠劳动是不行的,仅靠蛮力也是不行的。
力量来自于思想,不是肌肉。
没有思想的激发,肌肉没有收缩的神经动力。
于是一个混混也爱读书,据说是读完了图书馆(当地吧)里面的书,也许就是一个比方吧,反正在酒吧里面读书的场面在这类片子里面是不多见的。
对于不合理的事情敢于说不,遇到压迫就要反抗,换一个身份的话,就是一般的人遇到的生活中的常事。
谁没有遇到过压迫呢?
大的小的,近的远的。
但是一般都选择了忍让。
但是这个爱尔兰人没有。
当手掌中被刺进了铅笔的时候他没有退后,当黑手党要分成的时候他没有退后,当他被汽车炸弹炸了以后,居然接着就开始了新的恋情,只把逆境当常态了。
可惜这不是黑帮片,他最后的养牛计划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要按照规则来,你死我活的。
这种片子放在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社会进程是需要小人物,或者说具体的人物的血来改变的。
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
丹尼最后还是被炸死了,虽然之前幸运救了他好多次,但这次没有逃脱。
丹尼是一个有胆识的英雄人物,混的是黑帮,但他的心还是善良的。
一个人的胆量真的太重要了,那个与人抗争的勇气,也是你与命运抗争的底气。
社会上有很多人不具备这样的胆识,浑浑噩噩地苟且着,只能被命运无情地鞭策着。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胆识,应该地为自己代言,无条件地自信,要相信自己配得上所有美好事物!
嗯,爱奇艺没看下去!
①平铺直叙,主次不分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胆有识才有出头天③极恶非道,然有道之恶亦为恶④苏格兰风笛,悲怆苍凉,催人泪下,太有感觉了
男人有事做就好
克利夫兰的骑士
不喜欢。
黑帮片要是变传记了就多少无趣了些~
老套路。
看不进去一点,登天登地登味十足
黑帮+传记+犯罪-美国黑帮片
无感 白瞎了挺好的卡司
情节经不起推敲,不过也算好看了,Laura Ramsey 伤不起。
这种黑帮片总是很带劲,比水浒要好看多了。
这真是一个电影。
这个来自爱尔兰的凯尔特人有着上帝的恩赐,讲原则、有头脑、会打架、重兄弟、疼女人,性格饱满的传记人物、史诗感强烈的黑帮片,最后爱尔兰风笛响起的时候,将这个怎么也干不掉的爱尔兰人的传奇宿命渲染到了极致。
从一个混混的发迹史,衬托美国黑帮文化。不熟悉美国黑手党史的看上去有点疑惑和平淡
黑社会不是谁都能混的。。。
黑帮片很过瘾啊。。
《预言者》之后最好的黑帮片。
不行了 这爱尔兰人
超级超级超级不喜欢看传记电影 无聊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