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梅艳芳菲

拾芳,朝花夕拾.芳华绝代,Dearest Anita

主演:胡杏儿,郭羡妮,林德信,方惠盈,黄容杰,曾江,吴耀汉,邵音音,韩马利,刘雅丽,江欣燕,恭硕良,龚慈恩,田启文,邓建明,郑子诚,杨英伟,余慕莲,曾志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9

《梅艳芳菲》剧照

梅艳芳菲 剧照 NO.1梅艳芳菲 剧照 NO.2梅艳芳菲 剧照 NO.3梅艳芳菲 剧照 NO.4梅艳芳菲 剧照 NO.5梅艳芳菲 剧照 NO.6梅艳芳菲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剧照 NO.20

《梅艳芳菲》剧情介绍

梅艳芳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梅艳芳菲》是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的纪念电影。影片从粉丝们在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类之巅3净化之时克里斯汀·麦康内尔的怪奇造物第一季塞巴斯蒂安神医喜来乐传奇飞来横财陌路惊笑猪猪侠之勇闯巨人岛事件狼毒花青春正好大路朝天为人父母第二季斗争人生石之茧别跑太子妃披头士乐队:回归何以笙箫默巴不得妈妈...一家人大村庄的热情老虎连节奏组囧爸喜事百万美元酒店老男孩公主与奴隶只有你轮到你了铁猴子传奇之侠盗迷踪

《梅艳芳菲》长篇影评

 1 ) 真情与感动——超出预期的诚意之作

赶在年前回国,要见的除了女友,还有铜锣湾City Cinema Victoria的《拾芳》谢票场。

熬过了长途飞行,进场时竟依然是奔赴演唱会现场般忐忑。

影厅门外的大荧幕播放着预告片,观众排着队上前与海报立牌合照,气氛热烈,想必大家的心也和我一样紧张。

电影末了大灯一开,才知道原来观众席里卧虎藏龙,许多与梅艳芳同时期的艺人或后辈都坐在这里,静静享受这一个半小时的感动时光。

片名炼出一个“拾”字,电影确实是从“拾”开始的。

梅艳芳去世前将财产交由信托公司管理,以支持家人生活。

然几番争拗过后,信托公司决定变卖梅艳芳的遗物,以扩充钱库。

郭羡妮饰演的Edith带领一班歌迷爬入垃圾箱,追到旧货店,将一袋一袋的“垃圾”收集起来,再把它们送还到原本的主人手中,电影便从这一件件“不值钱”的遗物的旅程展开。

有“拾”先有“藏”,影片实际上通篇都在强调Anita的“藏”。

以Amy与Kiki的故事为例,前者既是Anita识于微时的老友,亦是受Anita歌艺打动的歌迷,纵然时过境迁,Amy决意离座,Anita却将二人一同追星时的合照和应援道具珍藏多年,此中藏的是对老友的真诚,也是对青春的怀恋。

受Anita鼓舞进入娱乐公司工作的Kiki,发现工作中接触的明星从来不会把粉丝礼物当回事,顿觉心寒,随即脱粉,转行,却在多年后得知自己中学时送给Anita的手作相框,一直在Anita家中收藏,直至成为遗物。

梅艳芳每次搬家都要留一个房间专门摆放歌迷礼物,这种行为可能并不容易被理解,梅妈妈也曾说,不懂女儿干嘛在保险柜里藏了一堆“垃圾“。

经济社会一切看钱办事,名牌服装,首饰,钟表,包括如山的奖座,全部在富丽堂皇的拍卖厅里换成支票上的一个个零,而那些零碎的纸张杂物,不管当中含着多少真情,见证了多少感动,通通当成废品丢弃。

媒体报道歌迷”拾芳“行动时一直带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八卦态度,然而歌迷完全无需以此为耻,反而能以有梅艳芳这样真心待人的偶像而满足甚至骄傲。

制作方面,各个篇章的衔接尚算流畅,大牌云集的卡斯反映了梅艳芳至今不减的影响力,意识和精神方面都十分出彩,加入了近年香港电影和话剧中常用的港式幽默成分,收获阵阵笑声。

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由于预算有限,场景多数偏简单。

叙述比较直白,如果导演在调度与剪辑上再加点功夫,会有更好的效果。

现存的版本确实显得有些偷懒了,例如台词欠修剪,镜头使用过于呆板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感染力。

朴实无华的台词使得演员表达方式的差距十分明显。

例如Perry一节,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这些老戏骨的围剿下,初次出演电影的黄荣杰只能说是完成了作业。

不得不佩服韩马利,杨英伟两位,尽管台词平实,他们却能自然地将场景支撑起来。

饰演学生的小演员们表演略显程式化,但都十分可爱。

相信新人演员们有更多进步余地。

影片提出了流行偶像是否能登大雅之堂,是否能成为文化代表的问题,答案需要结合各个故事来总结。

Edith在梅艳芳的光芒照射下得到成长,Perry从梅艳芳身上找到了向父亲展现真实自我的勇气,本身就能说明拥有极高人气的流行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影片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主创者并不排斥梅艳芳作为流行偶像的身份定义。

现实中有太多艺人联同粉丝争相为自己冠上“艺术家”的名头,极力排斥“偶像”的称号,个人认为并无必要,一是这种做法从根本上否认了流行偶像的价值,二是将自己打扮成别人,无异于自认沐猴而冠。

所谓流行偶像的价值,在《拾芳》里可以分为艺人形象对公众的启发,与艺人对社会的直接贡献两方面。

第一种价值的体现贯穿全片,尤其是在Perry的故事里,比赛现场那场戏里的diversity色彩上。

梅艳芳在性别交互方面的先锋地位,我认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时候这方面的讨论只停留在她俊朗的男装形象上。

现实中同性恋者艺人未必能成为gay icon,而gay icon不需要是性少数群体的一员,反而是女性总会与性少数人群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女权组织是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反过来Lady Gaga也表示曾从LGBTQ群体获得过巨大力量。

尽管现实中男同性恋者对女性的态度尚需分类讨论,大背景下diva常常成为gay icon的说法也早已不新鲜,原因是diva作为女性,在男权社会打拼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更容易让同为弱势群体的LGBTQ人群找到共鸣。

同时女性作为“男性凝视”的客体,在挑战某些禁忌时,因从来没有受到与男性一样多的重视,反而能够获得相对宽松的空间。

梅艳芳冲破逆境获得成功的人生经历,加上其极具魅惑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公认gay icon并非偶然。

电影很好地利用了实际例子,虽然Perry的话剧表演不足以充分说明这是一次出柜行动,这种解读也未得主创人员证实,他的做法却已经有力地强调了摒弃刻板印象,为diversity欢呼的观点。

除此以外,现实中,梅艳芳以她热烈的曲调,大气的唱腔,大胆的歌词,塑造了热情奔放,拥抱自由的女性形象,为八十年代渴望冲破传统的香港人树立了榜样,甚至可以说是妇女解放中重要的一环。

此外,被媒体津津乐道的还有少女们争相模仿的梅艳芳速食面发型,西服大垫肩,以及人民大会堂表演后风靡北京街头的短裙,公众追捧模仿梅艳芳这种表象实际上反映了梅艳芳作为女性公众人物对社会的正面价值。

第二种价值集中体现在Ken的故事中。

Ken在申请音乐学院前夕被SARS风暴夺走了父亲,同时还失去了家庭经济来源和对音乐的热情。

而后得到由梅艳芳发起的茁壮行动的资助,重燃信心,获得了美国音乐学院的offer。

影片结尾呼应开头,已成为国际级演奏家的Ken从Edith手中接过他当年写给梅艳芳的感谢信,拨动琴弦,把音乐献给助他重回学堂的“长腿叔叔”。

SARS是香港人共同的痛,像Ken一样的青少年又何止一二,几天前还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转眼变得孤立无援。

而梅艳芳呢,在自己的病和SARS的夹击之下,硬是挺着腰站了出来,奋力要给灰色的天空带来一点光亮。

明周颁给她“致敬大奖”,她说受之有愧;1:99演唱会结尾致辞,她嘴里仍是不停喊多谢,帮助更多的人便是她的信念。

导演梁柏豪在演后谈里说,梅艳芳叮嘱茁壮行动的审核人员,只要是来的人都要让他们通过,所有申请者我们都要帮。

也许是她从小对捱苦太熟悉吧,等自己有能力了便再见不得别人苦,这就是“善”的含义。

为善人间,鼓舞精神,梅艳芳自然当得起“香港女儿”的称号。

《拾芳》绝对是真诚的,纵然只是歌迷的发起的计划,却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不俗的质量,否则也不会获得如此喜人的上座率。

作为歌迷,对这部影片自然是心怀感激的。

从歌迷组织孜孜不倦的筹备,到Anita不露脸的设定和江欣燕的配音,再到片中硕大的耳饰,戴在右腕的手表,种种细节中就能看出心思。

每一个故事的主演都亲自与原型交流过,以确保人物塑造的准确性。

整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Amy的故事。

或许会有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责怪Amy绝情,然而世事本无“应如何”,人各有命,只有真真切切流逝的时间能告诉我们人间的模样。

就像离开人世十多年的梅艳芳仍能以《拾芳》这部电影被人重新认识,就像多年未见Amy的Anita,原来一直珍藏着那少女时代的纪念品,珍藏着那份从不被提起,却曾毫无保留地带来过温暖的友谊。

阴差阳错般的,跟电影里说的一样,现实中Amy的原型碰巧是Edith同事的母亲,两位与Anita各有相关的人就这样被联系起来。

事实上文艺与现实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紧密。

电影院里,Amy的原型和编剧一同坐在我的前面一行,阿姨扎着朴素的马尾,青丝中已有点点斑白,如果阿姨心中果如影片说的那样仍有戚戚,那在影院中与满场爱Anita的人分享笑与泪,也许已是一个出口。

主创团队还多次邀请Ken的人物原型观看此片,虽由于伤痛极深未能成行,他能敞开心扉与公众分享他的故事,已属可贵,因为讲述梅艳芳的故事,表彰梅艳芳的成就,并非只为给这位传奇巨星歌功颂德,更多的是宣扬她的精神,给世界予大爱,启发更多的人,这样便是片中所说的香港精神的延续。

更新一下当晚观影并发言的公众人物:袁洁莹、张崇基、方健仪、江欣燕。

 2 ) 拾芳:粉丝纪念香港女儿梅艳芳之作,真情实感不应被遗忘

一部梅艳芳的粉丝们献给她的纪念礼物,它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自传,而是以朋友和歌迷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一代巨星梅艳芳。

影片中梅姐的真实影像资料确实少了点,有她本人需要出场的部分,都是以替身加背影的形式带过,或许在粉丝们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出演。

赵宝刚导演在2008年的时候,拍过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经过比赛和筛选,最终出演梅姐的是演员陈炜。

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还会再一次邀请她出演,永远只有背影的梅姐,感觉怪怪的。

电影同样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以一位影迷的故事来展现艺术教育的形式,并反复讨论用偶像来作为例子是否具有正面价值。

可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香港女儿’这四个的含义了,为何1:99音乐会会放出梅姐的真实画面,当年因为非典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王家卫提出1代表万众一心,而99代表九九无穷。

四大天王、梅艳芳、谭咏麟、成龙、BEYOND、郑秀文、陈慧琳、谢霆锋、张卫健、陈奕迅、梁咏琪等艺人出演,以实际行动支持茁壮行动帮助病患家庭度过逆境,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选择这个真实片段无疑就是对正面价值的最好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姐在公益方面做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概括。

结尾处滚动播放梅姐和歌迷们的合影,很多照片上都有签名和日期,拾芳在表现歌迷的小故事中,相信都有他们的真实故事在其中。

拾芳从粉丝们在垃圾箱里捡回被扔掉的遗物开始,其中有粉丝们写给梅艳芳的信、音乐剧剧本、相册等诸多物品,每一件都能引起粉丝们曾经的回忆。

故事一条线是1981年,以梅姐未出道以前好友胡杏儿的视角,看着梅姐从夜总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签约唱片公司,随后越来越红之下,朋友们因为身份差距关系主动远离了梅姐。

一条线是以梅姐歌迷郭羡妮等人的视角,不断穿插自身的故事在其中,包括非典时期梅姐出席1:99音乐会鼓励大家的片段、梅姐病故粉丝去祭奠的片段。

虽然只是一部纪念电影,受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还是在影片里看到了不少明星,胡杏儿、郭羡妮、曾江、龚慈恩、邓建明、恭硕良、邵音音、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以及影片顾问曾志伟。

讲真的它的剧情并非十分精彩,真情意却是十足,如果结尾能再放一次梅姐夕阳之歌的最后一唱,就更经典了。

 3 ) 拾芳||梅艳芳粉丝记忆录

前按:我也特别喜欢梅姐的作品,知道她很坚强,但是没想到她对人对事竟然那么好。

无数追忆,万人敬仰。

她努力地成为了一颗最闪亮的明星,却似在遥远的天边,叙说孤独寂寞……钟爱梅姐的很多歌,有好多首歌每次听都很感动,倘若非要挑选出一个来伴读这些文字的话,我想用这首连罗大佑都说“只有梅艳芳能够唱得好”的歌——《似是故人来》。

似是故人来(Live)梅艳芳-AnitaMuiFantasyGig2002我亦听过无数遍,有时泪流满面,却从不生厌。

片名《拾芳》,自注朝花夕拾·芳华绝代之意,是一班粉丝缅怀偶像,用心纪念的电影。

有趣的是,虽然围绕着梅艳芳讲述故事,梅姐也有份“出镜”,可是没有一个正面镜头——除了采集选用的本色照片。

然后呢,这是个很明显的小成本电影,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制片人掐着秒表盯预算……剧情完全是走过场,除了几个客串老戏骨,其他的角色要说是演员,那就算了吧。

倘若情节演绎制作精良,梅姐的个人魅力应会大放光芒!

《拾芳》从几个忠实粉丝在垃圾箱里捡回了被当作垃圾扔掉的梅艳芳遗物——那是粉丝们送给梅姐的信件和礼物,随后分别将一件件物归原主。

影片中一段台词很有意思,大意是这些原本是送给所喜欢的人而精心制作的礼物,几经辗转,最后又回到了自己手中,便为这个礼物赋予了特殊意义。

那个曾经追星的小女生,为了接触梅姐,大学毕业便一心选择了艺人助理的工作。

当她看见明星艺人将粉丝们送来的礼物像垃圾一样扔掉时,大惑不解,有人告诉她“难道要人家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来存放这些不值钱的东西……”多年以后,当她见到自己当初送给梅姐的礼物完好如初时,才明白原来有人真的会用一个房间来珍藏——这时,距梅姐去世已经十年之久。

能够真诚对待别人心意的人,必然也会用心回馈他人。

梅姐做的慈善事业很多,捐助过无数的人,《拾芳》里有因SARS而失去父亲之后,借助梅姐彼时的一个专项基金资助而完成音乐学业梦想的人。

最后,他也用梅姐的音乐来传达自己的爱……人情债,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偿还的债务。

所有能够取得瞩目成就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前,总会历经一些艰难岁月。

梅姐也有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刻,那个曾经借过她三百块的小伙伴,就成了“至死不渝”的朋友。

由于梅姐心直口快,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众人心生顾忌——太过优渥的生活状况能够令人产生距离感,这是幸运者所要付出的代价,现实就是如此。

所以,完全真心的爱意所带来的却是最直接的伤害,因此我们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梅姐说,我都快要死了,就不能见你一面……其实,她见过梅姐,因为去看了最后的演唱会,只是梅姐不知道。

梅姐也不知道,当她精挑细选用来祝贺好朋友结婚的礼物并没有被送达,虽然对那个助理专程的“口头道贺”就已经感动不已。

我们都用自尊来筑起一道坚固的墙,然后获得自我安慰,以为从此便得以保护。

殊不知,隔离身心,这种所呈现出来的拒绝姿态,却能够伤害那个真正在意你的人。

因此,我只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恐怕远远不够。

然而又能怎样,一切都敌不过命运的安排。

即便是被万人敬仰的梅姐,也有怨恨难解。

所有人都说,梅姐恨嫁。

我们希望别人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自己,可是又害怕被欺骗,因为没办法确认,也不敢贸然尝试,所受大苦恼……这种连环死扣,根本无解。

曾经,梅艳芳对张国荣说过:“要是我到了四十岁,我们都还未结婚,你就娶我吧。

”大家也希望这样,还说他们是天生一对,可惜最后只是做了个“金童玉女”。

不知是否因为,他们合作了《胭脂扣》。

提梅姐(梅艳芳),就不得不提哥哥(张国荣),就连《拾芳》开画的打底音乐,也是以哥哥的歌声起了序幕——哥哥和梅姐有钱有名,有才华,还有旷世美颜,而且做人还都那么好,可惜一个跳楼自杀,一个最想嫁人却终生未嫁。

那一年,2003,SARS肆虐。

有着东方好莱坞美誉的小香港,在那些娱乐至死的年头出尽了风头。

自九七之后,开始迅速滑坡,而梅姐和哥哥一同离世(2003年),就像是为香港的娱乐嘉年华舞台,谢幕一般……很难讲说是时代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一个时代。

在那个卡带唱片和投影录像都能够赚钱的年代,疯狂的娱乐消费源自明星产业,因此能够造就出大明星。

而今步入流量时代,人们开始消费娱乐,以新奇取胜博人眼球,也就没有人能够做到长期霸屏,由运气决定的成功因素远比用扎实功底打磨来得重要时,想要打造出类似他们一样的天皇巨星,显然已经不可能了。

很多人不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会成为禁片,不只是那句训斥土八路看戏“从古到今,舞台上没这个规矩,连日本人来了也没这么干过。

”更重要的是本片影射权力的荒唐与傲慢,可以把垃圾当成文化强制性地输送出来——程蝶衣和段小楼挨了多少板子,流了多少血汗和泪水,最终才能换来一个舞台上的“角”,而那个几乎连跑腿都不够资格的红.卫.兵,一夜之间就能翻身作主。

胆敢不听话的人,就要搞死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戏剧舞台被影视屏幕替代之后,那些能唱京剧的“角”就找不到多少人捧场了;当流量快餐换来垃圾文化的时候,艺术就已经被埋葬在了展览馆……连艺术家都揾食艰难,其他从事艺术事业的人也就只能在生存线上奔波了。

如何谋生是一个人活着的头等大事,市场风向的转变会带来认知的改观。

“在普通人眼里,搞艺术的人如果没有赚到钱,就变成了他们口中的不务正业”(我曾对一位坚持艺术创作的朋友这样说)。

因此,《拾芳》所能呈现的深度,就在于它讨论了影视明星能不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进而提出流行偶像能否成为文化代表?

影视歌三栖明星梅艳芳被称为“香港女儿”,因为她自强不息,成就非凡,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够代表香港精神!

如果她不行,难道是有钱的奸商或虚伪的政客可以?

还是换成假.大空的泛名词合适(某个群体被虚幻称谓之后形成概念性的东西)……更何况,梅艳芳曾经对整个社会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最应该被人们铭记的就是黄.雀.行.动。

相比于不久前被人家从餐馆里面赶出来的谭咏麟,她真可谓是高风亮节。

冯友兰就被他老婆骂过:天快亮了你才尿床——或许我们等不到,但天,一定会亮的。

这是一个不存在完美的世界,更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

即使我们觉得如果能够“像她那样”就一定会很满足吧!

知足常乐,你觉得“像她那样”真的就很快乐吗?

如果有来生,她的心愿是否会成为活在芸芸众生中的邻家女孩……谁知道呢!

 4 ) 初识你名 久居我心.

她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她的演唱水平和台风、她的演技、她的为人,都太好了。

对于粉丝也是宠,会把探班到很晚的粉丝带回家,会载探班粉丝下山,和粉丝坐在一起聊天,给粉丝喷驱蚊水,会劝粉丝好好学习,会留出一间屋子专门摆放粉丝送的礼物。

她真的是善良到极致,温柔到了骨子里,她尊重别人,她爱每一个爱她的人。

很少再见到像梅艳芳这样大气善良的人了。

她是香港的女儿,是香港最闪亮的一颗星星。

 5 ) 拾芳

今年10月10日,是“香港女儿”梅艳芳55岁的冥寿。

一班多年的忠实粉丝,非常有心的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拍摄了纪念电影《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拾芳》。

电影女主角由香港著名演员胡杏儿和郭羡妮出演,《拾芳》从一班忠实粉丝从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6 )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7 ) 拾芳

梅艳芳这位香港的著名女星,90后之前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影视作品里面见过她几面,和著名男星张国荣差不多,梅艳芳芳华早逝对于香港演艺圈是一件憾事。

当初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在歌坛能与谭咏麟张国荣并列,这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足以说明梅艳芳的实力。

最近一部纪念梅艳芳的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拾芳。

影片的视角有些独特,没有正面的去记录梅艳芳,而是通过粉丝们从垃圾柜里面捡到的一些梅艳芳遗物,来带出一些关于粉丝眼中的梅艳芳的事情。

这部电影在2019年1月3日上映了,不过只在香港小规模范围内上映,影片的制作者是一票梅艳芳的粉丝,观看者也大多都是梅艳芳的粉丝。

很多观看者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不美好的是现场来了两个梅艳芳粉丝最不想看到的人。

其中一个是梅艳芳的母亲覃美金,另外一个是梅艳芳的哥哥梅启明,他们的出现让观众很尴尬。

覃美金与梅启明再次的使出了他们的惯用伎俩,在现场开始哭穷了。

覃美金与梅启明称当初梅艳芳逝世之后,有些人跑到家中拿走了梅艳芳所有的东西,哪怕就连内衣内裤这些东西,都没有留给她一些。

这让在场的粉丝十分无语,不过好歹这是偶像的母亲和哥哥,也只能由得别人这么闹了。

这很明显是对当初拍卖梅艳芳内衣内裤的行为作出否认。

这一次覃美金除了哭穷之外,还做出了另外一个让人觉得很好笑的决定,就是要宣布要筹集1500万港币来拍摄一部梅艳芳的纪录片。

覃美金否认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钱,而是真的怀念自己的女儿。

对于此事在场的粉丝们就表示呵呵了: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太坏得很。

虽然这对于梅艳芳的粉丝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发起人是覃美金和梅启明,这让很多人心都凉了一截。

 8 ) Dearest Anita

非粉丝应该很难看懂这部电影,电影的故事基本上都是真实取材,出自anita身后粉丝们的回忆。

作为2014年才喜欢上她的后粉,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没有什么真实感,甚至对她本人也是,一直以来都是从映像和别人的口中了解她,看得久了难免和时代脱节,问自己一句,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梅艳芳就像一个梦,港人的旧梦,我无法梦到的人。

她的歌和电影是一方面,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她是一个美好的存在,无论是她草根出身,一路自食其力奋斗到顶峰,还是她穷其一生所竭力保持的那份高尚品格,都能给人无限的力量。

如果她还在的话,我就会觉得,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是值得去努力的。

但是她死了,我的梦碎了,我整个青春时代都是在这份碎掉的梦里度过的,努力去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开始做梦,说你还在该有多好啊,你还在就好了。

真的很想看到你老去的样子,今天也是。

 9 )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间上终老

梅艳芳的粉丝 花了八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又和千篇一律的传记片一样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想不到是另辟蹊径 讲了几个粉丝的故事其实这电影是讲梅艳芳对每一个喜欢她的普通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她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会不一样她走了 留下他们 各自欢喜悲辛伊人已逝 芳华绝代。。。。。。。。。。。。。。。。。。。。。。。。。。。。。。。。。。。。。。。。。。。。。。。。。。。。。。。

 10 ) 偷偷想这张旧模样

个人还是觉得香港译名《拾芳》比较点题,因为故事正是改编自她歌迷在她去世十周年,家被拍卖,然后拾取她被清理出来当垃圾的遗物从而发生的故事。

(好长的概括)那些被清理出来的垃圾正是梅艳芳的无价珍藏——所有粉丝送的礼物。

系嘞,真系有巨星这么“傻”,多次搬家都总会给自家的豪宅空一个房间放粉丝的海量礼物,就凭这点,都不愧她被称为“香港女儿”了。

当然粉丝捡回她的遗物只是故事的开始,随后一位资深粉丝(郭羡妮饰演,老得岁月不留人了,遗憾)把她的遗物一一归还给原主人,颇有《夏目友人帐》的感觉,故事随之展开。

虽然故事是从梅艳芳不同的歌迷视觉出发,但都侧面展示出这位一代天后的伟大,以及无可奈何的寂寞,直到离世也是孤零零的一人,这种下场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个人应有的下场,现实可真是讽刺。

影片作为伪纪录片风格,拍摄也很循规蹈矩,就是好几名主演的演技也不在状态,算是给新人磨炼的舞台而已。

惊喜的话,原本以为领衔主演的胡杏儿会饰演梅艳芳,结果只是饰演梅艳芳为数不多的一个好朋友,梅艳芳却没有找演员去饰演,用一种合成音代替(这种处理也好,毕竟谁也无法复制她的神韵,非要说的话,电视剧版的陈炜算最接近,毕竟起码相貌接近),倒是有一位男粉丝在舞台剧上反串梅艳芳,绝了,真当自己是梅兰芳,但也没有什么违和感,我反而很欣赏,这代表了梅艳芳一部分男粉丝内心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尊重。

(所以我更想吐槽为何我看的场次就我一个男观众?

其他男粉丝不知道电影上映了吗?

[吃瓜])对了,我还以为影片结尾会播放梅艳芳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演唱的《夕阳之歌》,没想到居然是《似是故人来》。

不过也是,毕竟是歌迷视觉出发,都是一群故人在怀缅与憧憬。

《梅艳芳菲》短评

交情与疏远,并不会因有情而避免

6分钟前
  • 赵晖0558
  • 还行

就是粉丝拍的微电影吧!致敬梅姐!

9分钟前
  • 英伦11
  • 较差

粉丝为偶像拍摄的电影,重要的是个“情”字,能被人怀念,惦念这么久,一定是一个值得的人。感动!

11分钟前
  • 木兮
  • 还行

音樂劇和老友兩個故事其實很好哭,但是電影本身也是真的不好,不過本就是意義大於形式&內容,願梅姑在天堂安好。

15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太平庸简陋的拍摄手法,然而看到后边却多少被这些傻傻的对白所感动,一种朴素的乐观与纪念。

17分钟前
  • 穆阳
  • 还行

拍了八年就这么简陋哈,不容易。其实,内容是很好的。可是找不到粤语版,国语港配太垃圾了。

19分钟前
  • 哗啦啦
  • 较差

國語配音,三分鐘都看不下去。第四分鐘換了粵語,一股子TVB風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終結於第十分鐘。

23分钟前
  • 第五縱隊
  • 很差

流水账 看完了 梅姑应该是一个相当有人格魅力的人

25分钟前
  • 较差

感觉很差,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拍摄的这部片子,呈现的内容确实不好。本来以为是纪录片的,结果跟预想的相差很多。

28分钟前
  • 阿尔芒
  • 很差

朝花夕拾 芳华绝代,加一星为粉丝的那些心意

29分钟前
  • 无聊
  • 推荐

另类传记电影

30分钟前
  • SDLin
  • 推荐

国语版影响了感观 但我仍然很感动追星的人都可以看看 你的偶像能为你做什么 而你能为偶像做什么

32分钟前
  • 梁姓课代表
  • 推荐

以被讲述者从未在场的方式展开叙述,然而全程都如同给一个没有内心的雕像疯狂无脑贴金,展示粉丝心里的偶像有多么完美无瑕。明明驾驭不了多线叙事,还不如收集素材老老实实整理成纪录片,最终的成片不能说是毫无电影感,只能说是拍成这鬼样阿梅都哭了。

37分钟前
  • 梁摸鱼
  • 很差

粉丝纪念偶像,而这个偶像真的值得。追星有时候也是一件很正能量的事情啊。

40分钟前
  • 橙子小番茄
  • 还行

从粉丝的故事去塑造一位梅艳芳,这个创作方向挺好的,不过执行力实在比较差。我小时候看郭倩妮,觉得她挺好的,怎么现在看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这么浮夸?胡杏儿也挺浮夸的

43分钟前
  • 唐水
  • 还行

粉丝能把电影拍成这样OK哦

47分钟前
  • 曹雨田
  • 还行

如果不是看在是粉丝牵头做的份子上可能就只有一颗星了。

4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由一群粉丝牵线拍摄,梅姐走后的第十几个年头,依然如此清晰而深刻的活在大家心里。

54分钟前
  • 芳艷梅
  • 推荐

粉丝自拍电影,讲自己的故事。“做人已经够苦,要一点甜味中和一下。”5

59分钟前
  • 巴士底的猫
  • 还行

非常非常流水帐,非常非常肤浅,如果爱梅姐的感情都这么浅显,那真替她不值。因为知道明星会扔礼物,所以放弃了当年等到深夜的偶像?这点所有追星的都不会相信。把礼物送回去就是让她不要忘记初心?这压根不是那回事啊。但是某些地方还是有点触动吧,真正的偶像就是这个样子的,但现在还有多少呢?

1小时前
  • kinder23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