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不只是一部看似普通的商业娱乐片,同前些天上映的同类型电影《命运呼叫转移》比起来本片可以看出导演是有想法甚至有野心的,《命呼》虽反响也不错但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的路子在拍,而本片则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看出一些求新的尝试和努力。
电影选择一个不为内地观众熟知又颇具创意的欧洲剧本进行本土化改编,既吸纳了优秀立意又不失再创作的空间,重要的是该题材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内涵丰富,不只是反映小人物生活和奋斗的辛酸,还带有文艺工作者一些自嘲的意味,细节上也多加入了对不少对社会现象的反讽如选秀活动潜规则激情戏等,既加强了娱乐效果其敏锐性又能让观众产生认同感。
人物角色的选择方面则既显商业又见新锐,有内地新喜剧走红的一些代表人物郭涛黄渤姚晨,又有来自港台的潜质新人美女刘心悠以及少与内地合作的黄金配角李灿森张达明,另外还起用内地最具个性化搞笑风格的娱乐主持谢娜,这样搭配的目的显然是谋求某些新鲜感和出其不意的娱乐性。
结果,谢娜极具天赋的搞笑演出成就了电影的一大惊喜和发现。
电影形式感十足,动漫制作的开篇和末尾令人颇感新颖,而镜头剪接光线色彩也颇为讲究显然是费了不少心思。
制作上的用心让这部商业电影加重了文艺色彩显得厚重起来,相比以往除商业大片外的内地电影在这方面多显得不够时尚,追求形式感和精细制作也为内地电影人做出表率。
优点鲜明但可惜的是不足之处也颇为明显,电影最大的问题仍是未能将风格和氛围协调统一地贯穿始终,前半段笑料不断让观众笑的很开心很捧腹到后半段则轻松搞笑的气氛却大大削弱,而夫妻吵架那段甚至有些煽情让观众的情绪一下无法扭转,显得过于突兀。
有观点认为笑中带泪才是最好的喜剧其实并非如此,严谨的文艺作品要给人流畅自然的观感而深刻的内涵也并非只能通过悲情的方式来表达,周星驰的电影很多也都是表现小人物的辛酸但观看时的快乐却不会伴随过于突兀的感动。
以前的舞台小品表演经常会在搞笑过程中加入突然的煽情,通常效果只是制造冷场让观众不得不靠鼓掌来化解尴尬,但后来小品创作基本都改掉了这一点,要搞笑就不必煽情,深刻不一定是笑中带泪的感动,只要笑中带来触动思考和回味就足够了。
另外故事的改编也多少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前边男主人公为拍戏选角以及遭遇潜规则曝光的情节铺陈的过多,到后边夫妻打算共同拍戏的部分以及遇到资金困难的挫折部分的情节设计略显潦草薄弱。
而女主人公一夜情和男主人公验精到后来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这个细节设计也有些争议,其实若没有这个情节可能更好,只要表现出男女主人公通过拍戏挽救了濒临危机的婚姻会让电影的思想表达更清晰。
电影有缺陷并不是大问题,勇于求新和尝试才是最重要的。
前段时间内地电影节上获奖和入围的好多作品对观众来说都相当陌生,这种现象反衬了内地电影创作的尴尬,因此内地电影的振兴不仅需要知名大导演在商业大片上的探索,更需要更多年轻和新锐导演能够像本片导演阿甘那样拿出更多的想法和野心。
2007-12-19
大智则大愚大愚则大爱大爱则大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最近看到的好片太多了,《大电影2》显得很平庸。
这使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06年毕加索曾为美国文学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女士画过一幅肖像,经过几个月努力,这位怪女士的素描终于完成了。
那是一件非常高尚的艺术作品,有非洲野兽面具风格及毕加索伊比亚祖先的凶暴特色。
当斯坦因终于看到她盼了许久且墨渍未干的画像时,心一下荡到谷底,她悲伤地说:亲爱的毕加索,我看起来不像那样吧。
毕加索回答:你会的。
十年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三十年后,格特鲁德·斯坦因回忆,她的画像中惟有毕加 索画的那幅表现了真真实实的她。
如今这件作品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毕加索的画迫使我自问:“他看到了什么才画出这样的画?
”......我相信,好电影不需要模仿与雕凿。
见到不少人评论该剧,还加上了毫不客气的评论,这是好事。
人民当家作主了么,要是连评论的时候都只是像一客人,评出来的东西绝对是不冷不热的,没意思。
但是话说回来,我是一个向导演致敬的人。
见到上面不少“牛”人开骂了,说此片是“抄袭”,这真的是荒天下之大谬是也。
有相同的桥段,相同的主题,就叫做“抄袭”了么?
这我是要为导演鸣冤的。
在电影的众多手法中,有一手法是后现代主义得最厉害的,叫做“戏仿”。
君不见伟大的英国电影《僵尸肖恩》?
即使不拿这万金油式的后现代理论说事儿,咱也能瞧瞧老祖宗苏东坡,人家搞诗词的时候,不也弄了好几首用李杜白等的原句拼凑的词么?
伟大的艺术,本来就是出自人民娱乐用的,有了商业的养育,才可能成就最纯正的艺术源泉。
或许看到我说这么一句话,看官们又会说我这那的了,可是兄弟,文艺复兴还是因为有了那么一个家族给弗洛伦萨猛烈的投资,才像野火一样燃烧了整个欧洲呢。
爷您不能因为单说后面慢慢出来的独立的艺术是那么那么的原创与不鸟商业,就断定您伟大的艺术它爸不是些通俗艺术吧?
再说了,拼贴画,也是一种艺术。
艺术本身的价值,在于创作者的心血,而不在于油画布上的油彩是否画匠自己研制出来的独特配方吧?
有人会醉心于油彩颜料本身的美感,但也不能阻止别人欣赏用这些油彩颜料涂抹出的一片苍穹,这是对艺术真正能有理解能力的鉴赏家们共有的认识,也是艺评精英们该有的惺惺相惜的态度。
至于那些少量的,认为自己买了两张盗版文艺DVD,看了下剧情,就懂得艺术的人,还是放尊重点,别再出些指责《吉祥三宝》抄袭《Le Papilon》的闹剧了。
懂点基础乐理(我是指具有简谱识谱基础的)人们都能够轻易地指出,两首曲子根本没有相同的旋律。
希望卖弄自己的小资情调的话,跟你的小资群众炫耀去,小资们的无知加上菜市场大婶骂街的口吻只会让您显得更草根。
最后,还是向导演致敬。
这电影能上电影院,客官我的票请预留。
从句名上来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喜剧,清新的色调,上海滩的背景这些元素是对于我这个画面饭最大的卖点,这使我很自然的喜欢上了这部片子。
简单的剧情,后好莱坞式的的喜剧模式就犹如一款容易上手的游戏一样吸引眼球。
大电影系列(虽然前后只拍了两部,但是姑且称之为系列吧)从来都是以恶搞为主,这也是由于其剧作出身网络有关。
该剧与众不同的在于能够把恶搞进行的不动声色让其顺着剧情非常自然穿插其中,而不惹人反感和讨厌,这样的设计无疑也增加了喜剧效果。
不足的是衔接过程还是有点生硬恶搞的题材也遍及近年来的娱乐大事,观众不会感到陌生,到了特定的包袱点能够发出会心的微笑。
加上内地香港几位知名度颇高的喜剧演员的表演,还是让我感到了一点点愉悦。
07年以来在喜剧中占主流的方言在本片中也起到了绝对的喜剧效果,我们回味了很经典的黄勃语音,首次体会了南派方言的喜剧魅力,这些应该更让以后的剧创者明白: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女主角刘心悠的真人原音话音真是让人感觉非常清爽,而剧终所体现出来的家的温馨也让人非常向往。
看《兩個傻瓜的荒唐事》(星浩出品),高興見到不少新鮮之處,知道中國電影在默默之中確實發生變化。
該片給我最大感覺是,影片有很多地方是在上海街頭拍攝,令觀眾感覺到上海生活氣息。
另外,影片顏色鮮豔,而且畫面視覺性強,充滿美學元素,動畫(畫風)和景物都相當摩登和風格化。
整體表現很有城市感,完全是個現代城市的小故事。
這部電影改編自2003年西班牙一部喜劇片《幸福的黃色電影》,故事有點荒唐,講述一位憨厚老實的推銷員,正在推銷剛出版的《新婚指南》。
他聽信朋友的提議,為生計,竟然動手把新婚指南(男女床事)拍攝成錄像。
推銷員當起導演來,自然雞手鴨腳,在家裡拍攝,還攪到老婆誤會,錄像未能依時完成,慘被各方追債、最後甚至要老婆出馬幫忙,而且還要上床兼任床上女演員的角色。
故事情節如此荒謬,觀眾可否接受得了,見仁見智。
如果要找故事不通的地方,這部電影一開始便會看不下去。
因為影片所講的是今天上海,而上海古怪事情多,一般觀眾亦都對上海寬容,所以相信大家接觸到這部電影之後都會忍耐看下去。
必需要說,此片導演阿甘技巧不錯,(我上網查此君資料,知道他拍過幾部城市青春電影),表現手法新鮮,拍出來的事物既合現實,但同時具美感,叫人看得舒服。
還要一提,男演員郭濤演愚戇角色恰到好處,否則故事的荒唐情節便叫人不忍卒睹。
此片有多位台灣和香港演員助陣,各人都做到影片所要求的角色。
演老婆的是劉心悠,符合角色要求,而又演得適當。
最近看她演香港電台的電視劇《幸福的味道》,演少女角色,亦很勝任,真有點奇妙。
李燦森、張達明、林家棟三位男演員亦參與此片演出,各人都做到影片所需要的要求。
他們的參與,多少也令到這部國內電影有更多的新鮮地方。
影片講男主角要拍社教電影《新婚指南》的男女床上戲,男女裸體鏡頭簡略含蓄交待,看出今天國內電影工作者仍在衝擊這個關卡,可以估計,今天的底線快將會衝破,女演員正面裸露不會是遙遠的事。
此片另有兩位女演員謝娜和姚晨,都是要演拍攝社教電影《新婚指南》床戲的角色,集攪笑、白痴、戇直於一身,該種角色少見於國內電影,她們亦算表演了出來,看來她們的星路會有前途。
這部荒誕電影初看有點無聊、無稽、無謂,但看下去,會發覺傻兮兮的情節並非毫無意義,因為它也觸及今天上海社會現實,在這個中國大城市裡,人人都財迷心竅,見錢開眼,所以就算淪落到要拍男女床上戲,也接受了。
荒唐和笑聲的背後,是上海社會的壓力,笑貧不笑娼和已扭曲的道德觀,已普遍默許。
影片中有一段戲,劇中人在天台上高叫:「人至賤則無敵」,原來這句驚心動魄的話在今天中國是常引用的。
看這部電影得到今天中國這樣的人生智慧,可說是額外收穫。
(完)
挺有趣的一部电影,故事构思很有新意,对社会的有些映射让人会心一笑。
除了主演之外,客串演出的明星们,表演都非常到位。
“人至贱则无敌”的口号,在片末喊得响亮,不要轻视了这句话,它所蕴含的,是普通老百姓在无奈的现实打磨中悟出来的生活智慧。
很多的时候,人为了实现理想,不得不对现实低头。
理想实现的路,无法那么笔直的时候,适当地绕绕路也是一种聪明的策略。
真正智慧的人,知道那些应该坚持,那些可以放弃。
这部电影在时光上的评分很低,但是我很喜欢。
正如影名所说,讲述两个“傻瓜”的荒唐故事。
生活在大都市底层的居民,面对生活的压力有太多的无可奈何,也许他们身上有着最朴素的东西,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在原则问题上选择妥协,但这也许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选择。
《大电影 2》: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文/lovefaye2002也许是《大电影之数百亿》的名声太臭,以至于我对《大电影2.0之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很不感冒,认为这又将是一堆流行文化元素和庸俗笑料的拼贴。
但如果光凭主观臆断就能决定电影的好坏,那还要看电影做什么?
只有看了电影,才能真正认识电影,所以今天我还是决定去看一看究竟。
果然,这比《大电影 1》进步了许多。
如果说《大电影 1》只是个大杂烩的话,那《大电影 2》就是一部真正的电影!
当然影片并没有采用原创剧本,而是翻拍了2003年的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但却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道,一开始便反映了一个大城市中的小人物面对沉重生活压力的悲怆和无奈。
郭涛饰演的新书推销“经理”文耀,似乎是他在《疯狂的石头》中包世宏一角的一个延续。
三代单传的他,终于在三十好几的时候结了婚,却不得不和年轻貌美的妻子住在破烂的出租房中,还经常付不起房租。
白天他为推销新书奔波忙碌却处处碰壁,晚上疲惫不堪的他面对妻子又丧失了激情。
刘心悠继《出埃及记》后再度出演妻子的角色,老公也同样事业无成,遭遇中年危机,只不过他并没有出轨,而是“玩潜规则”成了“流氓导演”,并且后来又被检查出没有精子丧失了生育能力。
而正当他推销《新婚指南》一书倍感挫折之时,却意外地萌生了将其拍摄成影像的想法!
于是影片又和《色情男女》、《AV》等影片一样,有了戏中戏,而为了表示拍摄的专业性,爱森斯坦和费里尼这两大电影巨匠的名言又被来回引用,一会儿是爱森斯坦说:“镜头画面将我们引向感情,感情又将我们引向思想。
”一会儿又是费里尼说:“我是一个小丑,电影就是我的马戏团。
”但文耀既不是爱森斯坦,也不是费里尼,他只是一个继承了祖父“战地记者”遗风,会点拍摄技能的业余摄影爱好者。
但正如卖摄像机的李琦所说的那样“机子在你手中,拍什么就全靠你自己了”,选角、拍摄,剪接全都要自己来完成。
但选角的环节却出现了大问题,谢娜饰演的四川妹子想利用潜规则上位未能得逞,居然将偷拍的“激情”片断放到了网上,一时间让文耀成了“臭名昭著”的“流氓导演”。
颇具黑色幽默的是,他反倒由此因祸得福,拿到了投资人的拍摄赞助。
但正当他准备“大展鸿图”之际,妻子又因为得知他的“糗事”而愤然离开。
至此,影片才正式切入夫妻情感的主题,两段非常浓烈的戏剧冲突重新点燃了夫妻间消逝已久的火热激情,让他们俩同时成为戏中戏的男女主角。
然后两个“傻瓜”干了一通“荒唐事”,便为我们带来了一部妙趣横生,性感火辣又不乏艺术感染力的《新婚指南》,怪不得后来那个投资人看的连心脏病都发作了!
如果说拍电影是包装,夫妻感情是内核,统统属于主线的话,那刘心悠和林家栋的那条线就属于影片的辅线。
辅线处理相对来说处理的比较弱,但却让丧失了生育能力的男主人公有了孩子,起到了一个“借种”的功能。
而文耀并没有拆穿妻子的婚外情,为了维护相互间的和谐气氛而快乐地当上了爸爸。
最后科教片《新婚指南》大功告成,文耀成了名导演,而小孩也顺利成长,一家人其乐融融,带来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
总的来说,影片前半部分重调侃,中间部分因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显得有些悲情,最后又在不断的妥协中成就了喜剧化的结尾。
影片虽然也像《大电影 1》那样出现了不少流行文化元素,但都是恰如其分地融入到剧情中,并没有破坏影片的整体结构。
比如李宇春参加“超女”的演唱片断是出现在妻子收看的电视节目中,对网络红人、电视选秀的调侃是出现在《新婚指南》女主角的海选中,对《黄金甲》、《夜宴》等古装大片的戏仿又是出现在《新婚指南》的拍摄过程中,而讽刺娱乐圈中浅规则的桥断更是成了影片情节的推进器,让文耀成了音像商手中的香饽饽,才有了最后《新婚指南》的大卖。
这种“融”而不是“突”恰恰让《大电影 2》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远远超越只是插科打诨的《大电影 1》,从而成为一部真正的,合格的电影!
生活在黑色幽默里文/卡帕的镜头谈起《大电影Ⅱ•两个傻瓜的荒唐事》,必然绕不开两个词,一个是它的前传《大电影Ⅰ》,一个是国产电影。
时间还得拨回到去年,当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通过人民群众的口耳相传,通过本身过得硬的本土化笑料、演员的精湛演出和剧本的合理编织,造成了2006年电影史上,甚至是近十年中国电影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中国观众在裂开嘴狠狠地开心了一回以后,忍不住咂摸着嘴,对国产喜剧又唤起了几分信心。
去年的《大电影Ⅰ》横空出世,导演阿甘的位置有些尴尬,你要说他是借《疯狂的石头》上位,未免有些委屈了这个还算有些想法和功底的导演,想来他也颇憎这个说法;你要说他是完全独立出来了,但是其中恶搞模仿的痕迹又是明显。
不过观众还是给予了这个片子很高的支持度。
你只看那票房就知,过去虽然喜剧片也还不乏,但是内地就属冯小刚,香港就靠周星驰,哪里轮上了这些年轻新锐导演了?
可他和宁浩这波人愣生生闯出了一片天地,倘若没有《大电影Ⅰ》的成绩不错,那么就肯定没有《大电影Ⅱ》的出现。
本土喜剧的出路在哪里?
前人成功的经验分明指向了“本土化”三个大字。
《大电影Ⅰ》中集中力量抨击的、中国人民最关心的房价问题,成了最闪亮的卖点,对黑心无良的地产商的调侃、对中介的调侃,对有心无力的普通百姓的调侃。
荒诞中带些黑色幽默的辛酸。
这和《疯狂的石头》里,包世宏等人的小市民群像不谋而合。
不过,《大电影Ⅰ》的痕迹多少有些太过刻意,用力太足就显得捉襟见肘,姿势难堪。
《大电影Ⅰ》的成功之处在对中国现实的讽刺,失败之处也是在这些细节抢占了太多的精力,反而忽略掉了故事的本身。
导演阿甘最早打出名声,是靠惊悚恐怖片《古镜怪谈》、《天黑请闭眼》等,虽然不能说惊悚效果一流,但是在国内来说的确是拿得出手的几人之一。
但是这位男导演拍爱情片就好像差了一点点火候。
《短信一月追》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国产烂片。
就像一个压缩版三流大陆偶像剧,情节、人物、表演、音乐都乏善可陈。
启用当时还颇红的男女主角张韶涵和古巨基的时候,我就不看好他们,这两个唱歌都靠脸的偶像,演戏哪里会靠谱?
事实上,这部电影最后果然证明了我的猜测没有错。
《时差七小时》因为主演妞妞事件,造成的影响更是从一个娱乐事件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纵然这和导演没有太大的关系,观众也能揣摩出这个导演一肚皮的闷气了。
阿甘身上的经历,折射着的是中国导演的无奈,也是中国城市人的无奈——你首先是在工作,在生活。
既然是工作、生活,你又热爱他们,那么你就不得以要遭受一系列看起来啼笑皆非的事情,偏偏每一件看起来无厘头的事情背后,总有一个让人不能轻易忘怀和回避的理由。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阿甘会一眼看中《幸福的黄色电影》(Torremolinos 73)的原因吧。
《大电影Ⅱ》的又一亮点是它翻拍自西班牙喜剧电影《幸福的黄色电影》(Torremolinos 73)。
说起这部片子,它本身来源就是一个真人真事,很难想象世间上真的有这么一个倒霉鬼会让自己老婆出去拍A片的,而更难想象,这个倒霉鬼会用A片像电影大师伯格曼致敬。
这部片子的虽然是喜剧风格,但是里子里充满了诡奇的色彩,当年公映的时候,号称“艺术情色片”,虽然只是少部分观看了,却在欧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当手法不再新奇的时候,内容被提上了第一位。
中国近年来心理健康指数不断下跌。
生活指数在上升的同时幸福感指数在下降,城市中大家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越来越多。
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感情的压力,人在生活中开始异化。
《大电影Ⅰ》是宁财神的编剧,但是出来以后,并没有太多的好评。
大家总还将他框死在《武林外传》里,总希望看一个加长电影版的《武林外传》,实话来说,由于电影和情景剧的类型和表现手法太过不同,观众的期望落空是自然的。
这也说明,一个好的电视情景剧编剧未必就能真正做到一个好的喜剧电影编剧。
电影是一盘棋的行动,台词重要,但是其他部分也是缺一不可。
说起来可笑,这次郭涛的角色和上回《疯狂的石头》里包世宏的角色有点相似的是,他们同样遭遇男性难以启齿的疾病,上次只是前列腺炎症,这次发展的更严重,郭涛和妻子刘心悠虽然相爱,但是两人却没有办法怀孕生孩子。
就是这样的两人,却还得为广大人民群众奉献《新婚指南》这样的东西。
原著中那个倒霉的推销员是一个伯格曼的崇拜者,拍的最后一部“大制作”里,充满了对《野草莓》等经典的模仿。
这么一个严肃的黑色幽默,加上中国本土化特色,就变成了郭涛通过DV对各种大片的西方。
从《黄金甲》到《夜宴》,一个没跑。
一贯从事先锋话剧演出的郭涛,凭着《疯狂的石头》被大众见识到了他精湛的演技,这次《大电影Ⅱ》里又担纲一个外表看起来没心没肺,窝囊又善良的角色,倒是和他一贯以来的角色颇多相似之处,回想他在《恋爱的犀牛》里扮演的那个为爱痴狂的傻马路以及《疯狂的石头》里有心无力的包世宏,走的都是一条路线——有想法,没办法,被现实世界一直逼迫的可怜男,但是骨子里又有股“蔫狠”的劲头。
而《武林外传》捧红了新一批的“谐星”新星,姚晨不算正统的美女,但是“郭芙蓉”的可爱深入人心,大家伙一看见她就愿意乐。
曾经和六个影帝飙戏的刘心悠虽然有“小张柏芝”之称,但是演技却还是嫌稚嫩。
漂亮是漂亮,但是“花瓶”也的确够花瓶的。
不过,李灿森、林家栋、《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黄渤、谢娜、老牌喜剧演员李琦等都纷纷加盟,为中国的喜剧电影继续尽力。
他们演出都是轻车熟路了,虽然可能不够“帅哥美女”的范儿,但是专业喜剧的素质还是在那摆着的,不由得让人看完以后心里舒坦一阵的。
不过,看完以后,对这些恶搞的印象并不深刻,隔着脂肪挠痒的感觉并不如电影细部中那些我们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更让我们记忆深刻。
毕竟,生活不是恶搞,生活虽然试试戏弄我们,我们从来都不是选择生活,而是被选择,但是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将卑微艰难的生活活得更有尊严,更有乐趣更有希望。
这是黑色幽默也不能改变的,这是笑中带泪的最深刻真谛。
调侃的力度要落实在地面上,低低地贴近地面才能,与其说我们生活在黑色幽默里,更好的说法是,我们时时见证着生活中的黑色幽默,参与和享受着这戏如人生的生活。
正如副标题一样,这是彻头彻尾的荒唐故事,只是嘻嘻哈哈一通后,确实还是有不少细节值得去再仔细品味。
那段DVD搞笑
让人心疼让人忧的幽默啊
喜欢刘心悠!
我居然是看完后才决定再也不看阿甘导演的任何电影
这叫拙劣的抄袭!以前还以为是原创给了四星。
看完之后惊闻是西班牙影片《幸福的黄色电影》之翻版,于是4颗星变成3颗星
扯淡。
暗讽...
和ex在冬天回上海时看的,很无语的片子
是不是很好笑不记得了,和一个朋友去看的,很不安的冬天。
其实这个片子还真不赖~就是片名太他妈恶俗了!
sam lee
阿甘大叔,你快让我得习得性无助了……
算不错的了
不错的喜剧
动物世界!
哈哈又見表姐。
含沙射影地讽刺了娱乐圈的一些事件。
挺好的生活片,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