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好像是与某部大片同期上映的,与同学在上映首日兴高采烈地等待进场时,看到了《一轮明月》的广告,濮存昕一副凛然的样子立着,电影的名字也很有韵味,在心底留了个影,不容多想就进场了。
一直还以为是关于鲁迅的电影呢!
前几周看到CCTV-6的广告,心里很是激动。
因为濮存昕,因为李叔同。
濮存昕是我很敬重的男演员,《蓝风筝》撼动心灵,艾滋病大使让人温暖。
近来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净是些广告),他的品行、演风配得起李叔同,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最早知道李叔同,是音乐老师初一教我们《送别》之时。
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才气的人,一直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教音乐。
讲起《送别》的曲与歌词,他总是很激动。
总是记得一次他看我的笔记,细心地在抄录的《送别》的歌词下写上“李叔同”,对其敬重可见一斑。
于是我对李叔同愈发感兴趣,泛泛读了些,心存疑惑与敬佩。
疑惑是,如此有想法、有激情的人,为何会遁入佛门?
难道是想做陶渊明吗?
如果是这样,那我对他的感觉可是大打折扣了。
电影在一汪揉碎的月光中开始,在佛门的清静中结束。
单从电影的角度说,它并不是那么好。
导演对其一生的事迹太泛泛而谈,一切都在赶马灯似的前进,没有详略,什么都讲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讲深入。
一些环节性的的东西没有阐述清楚,变化来的有些突然。
另外,李叔同的日本妻子为何选择徐若瑄?
是为票房考虑吗?
对于这种正剧,很难兼顾票房,那就干脆找合适的人演啊!
徐若瑄表现的,始终是年轻时代的可人、娇滴滴的样子,夫妻间的琴瑟之和似乎并没有很好展现。
最后在桥头与弘一法师离别也并不出彩,没有表现出一种庄重。
甚至还不如李叔同因为父母之命的妻子的气质。
不知是因为对佛门的不理解,或是一些其他的感情,相较弘一法师,我更喜欢李叔同。
忧国忧民,一腔热血,热爱教育,才华横溢。
是他,把西洋艺术带入中国,破开国人的蒙昧。
是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书育人,终培养一代大家。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黑暗的社会中,散着孤傲的光芒。
遁入佛门,看似与尘世了结,实是另一种奉献。
他勤俭朴实,在断食中澄净自己的灵魂。
他苦心孤诣,终精通律经。
在临终时对抗战局势的关心,更是把他的忧国忧民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似在佛门中与外界隔绝,实际仍心系天下,继续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人间传奇。
他就是一轮明月,在每个夜晚,笼罩世界,照亮心灵。
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生之谊更是令人动容。
这也让我想起了《恰同学少年》中杨昌济与毛泽东。
同是老师发现学生过人才华;同是学生有过激之举时遭遇退学;同是老师据理力争,挽留学生;同是老师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情感,愿把毕生之学识传授学生;同是在教与学中,老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一生……丰子恺说李叔同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因为“他是个像人的人”。
而做一个像人的人,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孜孜不倦的《护生画集》,是他与老师友谊的凝结,是这位大师人格魅力的完美展现。
而《护生画集》所传达出的淡定与质朴,也是老师与他的真实写照。
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一轮汪汪的明月中,永驻心间。
佛家看待万事,均讲因缘。
如是,我和这部电影,也算有缘。
06年去厦门的时候,在南普陀寺待了半天,寮房很干净,僧侣按时作息课读,一切井井有条,不同于其他寺院。
意外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方知弘一法师曾在南普陀寺弘法。
中学的时候,唱弘一法师的《送别》,曲韵婉转感伤,诗词苍凉,余味悠长。
杭州虎跑寺曾看到他断食出家的整个记录,他的一些手书,和他对自己“一事无成人渐老,一文不值何消说”的评语。
他除了母亲替他娶的原配,后来还有一个日本的妻子。
他出家后,日本的妻子来质问:什么是爱?
法师说:爱是慈悲。
却不知道原来他在出家前,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日本的妻子。
她也通音律书画,又温婉美丽,是李叔同(弘一法师在俗时候的名字)理想的爱侣。
妻子问他,既然放不下,为何还要放下?
李叔同说:我仿佛已经看了你几万年,可是我紧紧抱着你,心还是觉得渴。
妻子说,那我和你一起修行吧,在日本出家,也可以有家眷。
叔同说,中国的和尚不允许娶妻,我是中国人,我要做中国的和尚。
好友夏丏尊问,你一出家,置妻儿的责任何地?
叔同说,如果我病死了,一样无可挽回。
(竟与佛祖的回答如出一辙。
)他修的是持戒最严的律宗。
律宗已几近失传,他又重新搜理教义并严格遵行,成为律宗的一代传人。
却不知道他修行律宗的前后情由。
传他衣钵的师父问他,修律宗极难,不知你的愿力如何。
他对师父说,弟子入佛门晚,非严格持戒不足以破障。
师父看他诚心所至,才收他为徒。
此后弘一法师闭关四年,终于整理并完成了弘扬律宗的著作典籍。
他修行后粗茶淡饭,过午不食,海青都是补丁,毛巾棉被净是破絮,但他不以为意,继续使用。
却不知道他的这种修行方式,深受普陀寺净土宗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响。
他曾同这位高僧共住7日,同行同止。
镜头中他和高僧一起补衣袜,高僧说,你在僧俗两界都极有声望,我们不要师徒相称,你我同修吧。
他学高僧一样,吃完木钵中的饭粒,倒点水匀一匀,再把水一饮而尽。
高僧微笑地看着他说:要惜福啊。
他在俗时家境富裕,风流倜傥,艺术上的戏曲诗词篆刻文墨音律无一不通。
却不知道他读书时,几十门课程,他最喜欢法学,并深谙国际公法是强国对弱国的约束。
他深怀救国救民之心,出家后还求教高僧:人心不古,佛法如何救国?
高僧答:要让国民都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国人都信佛,则国为佛国。
抗战后,弘一法师目睹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悲吾民信佛求善,可日本人不信佛求善。
这就是“悲欣交集”的悲字吧。
法师本人已经得道,他的一生,经历了生活、艺术、宗教(物质、精神、灵魂)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臻于圆满,然而他所爱的中华吾民,仍然苦难深重,苦海无边。
法师圆寂时候的心情,也满含着佛的慈悲。
见过这几个字。
在不通书法的粗鄙的我看来,这些没有铁钩银划的字,没有刚劲没有机锋,朴拙天然,一如赤子之心。
《一轮明月》碎片记录明亮的月亮从小环境优异我的母亲很多,我的生母很苦,愁眉苦脸。
要是你爹还活着,听见你弹钢琴该有多好啊。
清政府割让台湾…叔同忧国忧民,心地善良,刚一踏上人生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
他坐上火车,窗外是疾苦的农民在人力犁地。
火车开一半,突遇黄河大堤决口,眼前这就像人间地狱。
叔同喜欢听戏,看得出来也喜欢京剧名伶,结果母亲做主让叔同娶了一个茶商的女儿。
他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 列身票友出入梨园,消磨青春时光。
李叔同上台唱京剧,杨翠喜不舍去了官府。
因为袁世凯用十万两军饷买她向载振行贿。
就此一代名伶消失在京剧舞台。
1898年上海叔同在那里待了八年,北望津门,正经历庚子事变,家国沦丧。
上海却歌舞升平,十里洋场。
许多文人在此沦落天涯。
叔同为大家赋诗写歌,聚会中偷偷关注一个女子,女子也仰慕他破有好感。
他有意填补法学界介绍国际公法和私权的译著,只是认为自身日文底子薄。
蔡元培认为翻译法学著作光缜密和准确性远远不够,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
叔同认为公法虽多但只对强国有用,弱国不能只依靠公法侥幸图存,要自立自强。
他和黄炎培等人办沪学会,用知识积弱扶贫。
同时也通过特殊方式宣传民主思想,搞新学科等。
突发意外,蔡元培在逃,黄炎培劝叔同一起逃往日本。
叔同拒绝,不愿丢下生病的母亲。
0:15:05这个镜头设计得好。
女子想和叔同一起买年货,他拒绝说家里母亲生病妻子一人应付不过来。
她送给叔同一份礼物。
母亲有愧,知道叔同这些年过得不快活,她不该做主娶了茶商的女儿。
希望叔同以后尽管做自己喜欢的事…母亲去世后,叔父讨论的居然是:叔同的母亲是侧室,棺材怎么能从正门进来。
叔同认为这些陈规陋习该改改了,作为名门望族,言行举止会得到外界关注,也影响着外界,他做了个榜样。
葬礼上叔同亲自为母亲弹钢琴歌唱后来他去了日本才华横溢…出书立著…促进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演话剧义演赈灾他认为“没有富有灵性的模特,就没有天才的画家”这是一个整体。
1911年,回到了上海太平洋报停刊,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913年 杭州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我是李叔同,这学期负责你们的图画,音乐课。
丰子恺你为课代表画裸体,遭到议论,在当时不开放的年代图画课困难重重。
叔同开始产生羡慕僧侣的生活,想充实断食,脱胎换骨。
长亭外,古道边…这是他人生无数次送别的写照。
1916年 虎跑寺他已经开始断食了,并记录。
夫人来信他也不回。
他尽力了,不愿再教书,认为灵魂的解脱才是首要任务。
他想出家做和尚。
他对妻子说,多少年了,你是我的好妻子,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只做中国的和尚。
人生如常,如暴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
1918 灵隐寺你已是三宝弟子 弘一西湖上,他与妻子各在一条船上我就要回国了好叔同请叫我,弘一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爱,就是慈悲。
1921 温州庆福寺寂山长老:佛教八万四千法门 你为什么偏修律宗弘一罪孽深重,出家又晚,非酷戒不足以灭障,更何况,律宗博大精深,惟其了解,才知道进退。
拜师印光大师厦门普陀寺创办佛教养正院《三宝歌》1937年 青岛 湛山寺不可受而不持泉州开元寺身为佛子 危难之时 不能共shu国难于万一,不能为释迦如来找到一点体面。
他挚友也入佛成居士。
万岁万岁,五千年国…护生画集三郎,回家吃饭啦,他叔同也要回家了,陀螺转…他走在万千烛光中…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
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
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
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
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
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
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
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
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
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
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
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
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
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
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天际暗淡墨蓝,湖水悠然平静,两只小舟在湖面上犹如两盏明灯,等待的像是要诉说无尽的悲欢。
小舟相向缓缓的撑着长篙慢渡,在湖心停下,一面是穿着僧衣的他,一面是他的妻。
妻深眸含望,说:我就要回国了。
他道:好。
“叔同”“请叫我弘一法师”她颤惊,低眉,缄默良久问道:“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叫爱?
”他闭目说:“爱,就是慈悲。
”我想她一定是懂得他的。
当初她抱着他哭着求他不要离开时,当他闭目养神,十指合拢,默念佛珠时,她懂得她的丈夫是不寻常的人,他所要追求的,她只能静观其旁。
丰子恺有著名的人生三层楼只说,即“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才华,培养诸多艺术人才,时迁居在二层楼上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了三层楼,做和尚,修净土,破戒律,完成自我的完满。
看似强大的能量,在妻子眼中他只是她的丈夫。
于爱于恨,都只此了然。
相遇画馆,相处于给他做模特,最后开出爱情的花朵,与他共伴人生。
想不及,难预料在这湖中央要永诀。
悲从心来,不自落泪,溢出心窝,流进湖水……她没有再说话,因为他明白他所说的“爱,就是慈悲。
”不仅仅是对良人的慈悲,也是对天下苍生的慈悲啊。
他要去悲悯苍生,普度受苦受难的众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倏尔想起张爱玲说过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多好的一句话。
因为懂得,包容了许多。
因为懂得,怜爱了许久。
因为懂得,慈悲了彼此。
许久没看电影了,今天挑了一个时间,看了这部《一轮明月》它讲述的是李叔同的一生。
从一个风流潇洒的青年到皈依佛门的一位法师。
弘一法师是一位很有才的人,它从小精通音乐与美术。
他的诗也做得漂亮,和一位当时闻名遐迩的诗女有段美好的交往。
后来去了日本,结识了后来他的妻子。
回国后,他从事音乐美术教学,但是由于当时制度的原因,他最后出家为僧。
出家之后,他修律宗,听说是佛中最难修的一门宗派。
弘一法师一生致力于艺术、佛教。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对于弘一法师的一生,我也极尽感兴趣,希望能在其中学到一点东西。
看到弘一法师能弹能画,又写着一手好字,越发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太少。
在想着什么时候去学学画画,同摄影一样,美术其实也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
弘一法师跟随另一位高僧修行时。
高僧吃完饭,还要用开水过过碗,再将开水喝掉。
高僧笑笑说:“要惜福”突然想到那句话: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这句话的正本还是我查短信记录找的。
还是不敢看那些短信,真郁闷,跑题了。
弘一法师还说过这么一句话,以前也听过:以儒济世、以道养生、以佛修心。
慢慢咀嚼吧。
弘一法师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像上面说的,绚丽至极归于平淡。
开头三郎早慧,说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命运前定,结尾弘一站在桥上,只见一孩儿在玩鞭陀,远处母亲呼唤三郎回家,如此画了一个圆,可以想见叔同失去生母,也就一心有了遁入空门之念了,生母对叔同的影响太大,叔同作《梦》一曲悼念生母,悲痛非常。
以至于后来哪怕优美动人的日本女子也无法让深谙苦痛、深植佛根的弘一回心转意,只留下一句爱是慈悲让女子死心。
在大时代下,他看到的总比别人更多,更深,怀着大慈悲的胸怀,不容自己于个人爱恨纠缠中如年少一样荒度时光,“冰蚕丝尽心先死,故国天寒梦不春。
眼界大千皆泪海,为谁惆怅为谁颦。
”从叔同到弘一,他眼前见过的苦难太深,所以只求解脱,先是出入梨园,文人聚会,再是出国留学,后回国教学,但小知不及大知,叔同是个气度宏大之人,处处可见繁华后的硝烟四起。
他早年看着黄河决堤之后追逐火车的难民,说眼前情景与佛经所说阿鼻地狱相去不远,没想到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落入此等骇人听闻的苦难。
于是与佛结缘,看过生离死别,轻尝人事苍凉,一曲《送别》,淡淡作别,只有一息尚存的悲凉。
袁世凯由名伶杨翠喜引出,叔同由日本回到上海,本是形势大好,叔同气壮山河写下《满江红》,创办《太平洋报刊》,不久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想到不久就被复古思潮扼杀。
中西之间的交流和矛盾从儿时的琵琶、古琴、二胡和西洋钢琴中可作管中窥豹,再到后来一师的裸体画课程教学引起教育厅的警示。
可以说李叔同有超前的思想,他精通钢琴五线谱,也能搞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又对西洋人体画有自己的见地,不由让人敬佩之余有种种非议,李叔同与马一浮在谈论谭嗣同梁启超时颇有赞赏,“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智慧通达”,但维新派的改革在大背景下终究失败。
他早预见大国的保守必定会受别国的凌辱,他看透了一切却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又无能为力,就像是他体谅母亲侧室身份带给她的痛苦并感同身受,而他不能替他母亲承受一样,他对当时的中国存有同样的感情。
弘一入灵隐修律宗,将自己的饭分给窗边的鸟,有一片慈悲之心。
在普陀与师父吃饭,将吃完的空碗用开水冲后喝下,师父说要惜福。
不由让我想到一些在人世修为的人,像我导师,每次都要将打的饭菜吃掉,吃不完的饭用袋子装上带回家。
又如我遇到读中国思想史和美术史的女生,她们不吃荤,只吃素。
这样的自律如同在世修行,太虚法师一开始却让人觉得有些急功近利,而在弘一《三宝歌》的演绎下找回初心。
倓山寺中妙莲有心,对功名之心强烈批判,随律宗初心。
只是我觉得电影在弘一出家后的一段没有亮点。
在得病时舍己救人,反倒觉得在平常中见其胸怀宽广,此后作《大中华》,以佛宣扬道义,在中西思想交融中寻找到一条精神出路,我想此刻弘一虽然救不了天下人,但至少心能平静下来,他所做一切也都在为国为民。
最后想以弘一法师的一句话结尾,“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哎 真真是一点精髓都不得 当初濮大叔从这部电影震撼 感慨颇多,于是心怀好奇 心心念念想要看一看 一看之下 大跌眼镜 也不知这感从何来 震何说起,且不说李叔同前半生多才多艺风华绝代 只这后半生的弘一法师就从不见其所悟 其境界之提升 家国天下一个都不曾从心中舍去 真真堪比慈悲良苦的草民皇帝 甚至抗战期间也绝不吝惜 重操旧业 慷慨激昂一番 带着一众和尚同随此情 真是连世间法休息也不及。
持律 持律 戒律活脱脱 在最初成了闭门潜心的学问之研究 到后来的口头之禅机。
从拜见印光大师时 竟问出救国救民之道 到之后 国难期 身患重疾 不省其自身 清静其身 倒是请来西洋大夫 然后欣然待死, 简直一位心怀悲悯的一国之君 何来出世之谈。
真是种种 种种 一言难尽。
这编导最后最后 竟为了电影格局上的首尾之应 令年老的弘一 在小小的陀螺面前凡心霎动 顿時便墜了世故 人情, 倒是大有種我不入轮回谁入轮回之洒脱 无惧。
再谈 这故事 前面活脱脱一个公子哥 春风得意 娇妻美妾,并无充实前序与铺垫,虽然 幼年在家熏陶,壮年时也谈禅论道 那不过是中国文人之通好 不足为奇 闲来之时 自我陶冶一番 却十足算不上个槛外人,而教学期间 仿佛就因为 事业之不如意 当局之糊涂无能 才无奈遁入空门,但这所谓“打击”或 不如意 放在当初动荡的年代 实在算不得什么,若这就算是削发之根本原因 若不是导演在命运面前被强求了 就是这知识分子实在没什么悟性可言。
更不说其他 关于 所谓爱和慈悲,受戒和持戒,民族和家国 端端只落得贻笑大方了。
再说 弘一法师拜访之几位得道高僧,首先 期间没有任何任何实质性交流,再者 这些身宽体胖的高僧且不论与原型差异颇大 就连一举一动都夹杂着中国式典型的政党风,再再论 当弘一法师询问时间之事时 竟然无一人前来提点 竟还顺其人心执着 予以贯之禅语的世俗执导 难不成他们个个都把自己当成金銮殿里的国师?
这样不遗余力, 更不提那些将修行当做事业 东奔西跑 大有搞近代“人间佛教”之趋势之所谓和尚,若是弘一法师一生 真的只碰上这些同修,那他的种种表象也就不以为奇了。
但 但分有些许了解 翻过《印光大师菁华录》 读过弘一法师晚清集 都能略略明了 这些演员和文稿笔记中的修行人 丝毫没有一点关系可言,真是可怜了冠以他们之名的演员 真真上演了一场典型当代华式政党爱国录之近代寺庙版…… 更不提 在弘一法师万年对其修行影响颇深的光钦老和尚 连出镜的机会都没有 大概是他的思想还不够革命 不能符合导演之要求的缘由吧这样 洋洋洒洒一出多小时的戏 看罢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种种演绎 只说一句,这编剧 导演 可对得起 生生将民国初年的翻版鲁迅脱胎换骨成一位与世无争的老僧的化妆师吗??!!
叹之 叹之……
记得当初也是在电影频道看到有关拍摄这个电影的报道,还说濮存昕拍这个电影深受其影响。
说实话,对李叔同的兴趣是由余秋雨的文章带动的,从他的文章知道《送别》是他填的词。
以前仅仅知道他是个名人,至于怎么有名,为何有名,并不了解。
后来就买了他的传记。
这是我买的第一本关于他的传记,不过,是记实小说性的,也就是说,作者根据李叔同,弘一法师的生平,以小说的形式写,更像小说。
后来,对他的了解多了起来,对他的敬意也多了起来,特别是他专选最苦的律宗来学,并最后成为律宗的一代大师。
还有他习佛后的各种故事,言行,都让人肃然起敬。
而入佛门前,也是名响四海,而且放浪形骸,很风流洒脱,而且精通六艺,真是一代名士。
不过,电影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下他的生平,而他的人生是如此丰富多采,这样一个电影要想把他这样跌宕起伏人生,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出来,实在做得比较牵强。
片中很多镜头只是简单地把与他有关的一些言行记录搬上了银幕,并没有深入挖掘他,这是蛮遗憾的地方。
其实可以拍得像《甘地》一样好。
不过,观众能通过这个电影一窥一代大师的风采,通过零散和点滴的故事让对更多的人对他有更多的了解,倒也不错。
希望以后能再拍,拍长点,更深入点,更好。
PS 通过弘一法师的言行,我们当代的佛学人士是不是应该对照一下他的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呢?
归皈了佛法僧三宝,受众人供养,是很好的待遇,所以就有虚云禅师不坐轿,弘一法师用树枝刷牙,凡事亲力亲为,他们深知他们应该对得住这份难得的福份。
想到了最近大悲寺和少林寺对比的贴子,再看看这个电影,很多事,一目了然。
万事皆须专心静心,弘一用四年修编了南山律,等于写了个教学大纲,又用以后的人生当老师——当人有所学,又有济世报国之心,无论做什么学问,总是要当成老师的。
雪子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小精灵一般的存在,初次见面极为惊艳,身上不像受世俗所束缚的日本女子,第一次见面即为叔同做裸体模特,问他:“我美吗?
”着实是美,美的令人心动。
但是日本人看不起清国人哪。
雪子喃喃道:要是你不是中国人该多好。
随后意识到自己失言,立即脆生生的道歉。
相爱后她毅然远嫁,前世的姻缘真是天定,天赐的一对人儿。
她倚在他腿上仰起头轻轻问他“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是吗?
”但是也是在杭州,她身披月光,流着泪抱着他说“你是与众不同的人,我早就化在你的怀抱里了,叔同,我早就没有自己了。
”同是在杭州,两支孤舟,她除去旗袍百褶裙,拉直中国女子时兴的烫发,重新挽上发髻,换上和服,直直地盯着青衣素衫的他,告诉他她要回国了。
“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爱是慈悲。
”她是弘一法师最难以放弃的心结。
夏丏尊两次神助攻直接将叔同送入佛门,心怀愧疚总觉得是叔同听信了他的“气话”,出家前劝他,出家中找他,给他递牙刷毛巾却被其一一拒绝,又为他配眼镜。
虽然直到最后弘一也没有舍得带过这挚友赠送的“美国金丝宝石眼镜”,被当掉换了500块钱为战火中的僧侣及避难的人换取食物了。
最后,他看到了三郎,看到了他的陀螺,一身浮华和烟火气中终显孤寂,却又头也不回地一人一舟驶入莲花深处。
虽为脱俗,终究心怀天下,教学艺术看不到希望,才追求心灵的宁静。
终究是这个时代负了他。
适合一个人静静的看,随时暂停百度一下电影里出现过的名字,看电影长知识两不误……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悲欣交集!
我只能说这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的对于佛教高僧的解读 如果宗教只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何来的召唤力
一事无成人将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没看见佛性我那么喜欢弘一,想了想,为了我的愤怒再减一星
看这种不如看传记和书。纪念意义大于研习意义。
演技也是呵呵了,念台词一样,实在没表达出人家李大师的气度和才气来,一个人光有赞美没有缺点,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影片拍得模板化,不真实也不立体,不能亲近,人物也不自然,就丧失了了解更无所谓理解人物本身了。
爱,就是慈悲。
当年在CCTV6看的。我的确对那个时代有迷恋,觉得但凡是讲述那个时代的,就是好的。
总之就是可惜了弘一法师,几个片段组合,情理的意味都不够。失去了深度。配音好像说相声似的。
心静如水!
剪得平庸的流水账,编剧缺乏佛学深度或为过审妥协,李叔同的生命片段都只是浮光掠影,触动不到内心
流水账
若无俗世的辉煌呢?
凌晨三点多电影频道竟然放这个 可惜濮存昕不够神。
流水账
看到超过六十分钟,过掉5/6,弘一与太虚法师会面、拜望印光法师学习,行脚辗转于各寺院讲经说法,觉出高僧心意平定、持戒严明及对佛学如何在乱世中弘扬运用,才稍渐入佳境,前半部匆泛而过,从俗到僧转境只觉突兀抽象消极不明朗,像生涩的果子。艺术终也非彻底救赎,最终他只保留书法。
很喜欢濮存昕和徐若瑄,还有李叔同。
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