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就很吸引人,纯天蓝色背景,钢琴曲配乐,后来看了影评才知道是贝多芬的交响曲。
最初Jane Birkin的客串很惊艳,很难想象这个优雅的奶奶,就是安东尼奥尼《放大》里面那个录音棚里穿着时尚的模特。
1.长发杀马特男子。
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男性角色,在停车场第一次遇见,是母亲最开始注意到的,但他很显然更关注漂亮的女儿。
书店的搭话情节,也是多次母亲先开始的话茬,然后然后男子却去搭话女儿,最后告别的时候,女儿走在前面,母亲走在后面,男子的目光也是跨过了母亲,为了和女儿打招呼。
这个桥段尽管不长,但是母女和此男子三人之间的微妙三角关系却很有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年老色衰的母亲与年轻貌美的女儿的“雌竞”,这当然是后者胜出。
这个桥段联想到新腾兼人《鬼婆》 中婆媳二人与士兵。
也容易想到波兰斯基《水中刀》。
注意这个场景是在书店的入口,为之后第二次梦境里,在一模一样的场景下被教授搭讪埋下伏笔。
2.李教授最开始两人一起出现,是他们在雨中撑伞怕被人看到。
短短几句话,二人的关系地位已经被刻画的很清楚。
海媛只是缓解母亲走带来的寂寞,但李教授明显是对年轻女大学生的情感(亦或是欲望)折磨的不行。
第一次戏剧高潮发生在小烤肉店里喝酒。
因为晚上已经没有开门的酒吧,所以他们决定去一家之前去过的烤肉店。
但不巧的是,他们在门口遇见了班里其他同学。
教授显然对此感到非常紧张,精心编好了理由关于他们如何偶遇,甚至还怕在门口逗留时间长引起怀疑。
大家一起就坐之后,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对话后,在场一个男生直接的提问“老师你喜欢海媛吗”。
李教授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显然没有准备好该怎么回答,支支吾吾不知道说什么。
男生反问“导演也喜欢我吗”,这个问题贡献了这次尴尬酒局上最幽默的桥段。
在场所有人都笑了,李教授赶紧说“我当然也喜欢你,我喜欢你们所有人”。
这个话题在大家含混暧昧的欢笑和 李教授一人的慌忙中 结束,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其中的故事。
海媛因为被灌了很多酒去了洗手间,在这期间,其他人开始不加掩饰的大声议论她,首先是一个女生,她问教授知不知道海媛曾经和在座的另一个男生Jaehong约会过,并开始斥责海媛的道德,说“她怎么能同时约会另一个人,并且撒谎?
”。
这个女生的行为颇有意味,她应该是指海媛和Jaehong约会期间同时和教授也有关系,这个问题让两位牵扯其中的男士都十分难堪。
服务员无意之中的拆穿是这个酒桌场景上的神来一笔,也做实了海媛在相同的时间(去年)与两名男子都在发展关系的事实。
两个人所有的努力的掩饰都成为了笑话,众人刨根问底,他们纷纷推脱记性不好。
海媛显然受不了继续编造谎言,在一番强行的解释之后,所有人都沉默了。
为了打破尴尬,两人互相敬酒,虽然在逼仄的狭小空间内,但这两个人与剩下的人仿佛处在两个时空。
剩下的人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是那个曾经和海媛约会过的男生Jaehong,他假装不在意,但其实尚未释怀,在服务员的提问之后,其他人都一副看戏的神情,只有他一直面如死灰,并且问 海媛是否是真的。
哪怕 服务员说的 只是 瞧见他们在一起在这里——这并不意味着更多,哪怕他和海媛的关系早已终结。
这一段群像戏很精彩,桌上几人,错综交织的关系,有师生,有(曾经)的恋人,有同学。
各种复杂的情绪,爱,嫉妒,不甘,怨恨,疑惑,在拥挤的烤肉店里,和酒精的气息一起氤氲,发酵。
这个情节让我想起上大学时一个公众课,是个年轻的男教师,课代表是个打扮成熟的文科女生。
有传闻 老师和课代表 在私下约会,传的沸沸扬扬。
3. 第一次登山在寺庙门口,教授拿着MP3放着低音质的古典乐,这个场景有着莫名的诗意,想到洪早期作品《处女心经》里,缆车在空中突然停住,背景也是悦耳的音乐。
李教授问海媛好不好听,海媛说“胜过看五十本书”,这种低劣的恭维也是无奈,这也反映了教授和学生的特殊关系——尽管海媛不可能对教授动真心,但是也不能得罪他。
听说和另一个男生约会过,李教授质问海媛相关的细节,海媛说出了她曾经和Jaehong有过严肃恋爱,并且有性关系的事实。
李教授的破防在情理之中,仔细揣摩他对海媛的一番话很有意思,“他对你来说是个男人吗?
(Is he a man to you)”。
“他只是个孩子,他什么都不是”。
在教授眼里,这是一场男孩和男人的“对决”,男孩不配和女孩恋爱,只有像他一样,尽管上了年纪,但是有社会地位的男人才行。
有意思的是,李教授真正开始气急败坏,比如骂海媛是婊子,是在得知海媛和Jaehong曾经上过床之后。
显然,对他来说,相比于海媛曾经和别的男性严肃约会过,更不能容忍的是她的身体曾经被别人“占有”。
李教授口口声声说 爱海媛,但其实不过是他欲望的投射而已。
在这种师生与恋人的双重关系中,李教授在课堂上的“权威” 无法延伸到恋爱中 —— 他没法在这段感情中支配海媛,也无法阻止她和别的男性约会上床,就如同海媛所说“我不可能就等你电话”。
而且事实情况是反过来,他在他俩的关系中明显处于低位。
4. 图书馆里的男生电影里拍了海媛的两段梦境,这是第一次。
这一段极为出彩。
首先,镜头的角度就别有用心,在图书馆的书架之间的走道,空间已是足够狭小逼仄,海媛和男生在这狭窄走道上面对面站着,中间的距离很小。
这个镜头非常有侵略性和压迫感,以至于让人不适。
然后这个男生个子不高,略矮于海媛,但他去看海媛的目光仍然是一种俯视的,带有评价意味的,这种上下打量的目光在摄像机侧对二人的视角下显得格外明显。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海媛让男生保守秘密,镜头给到两排书架之后,图书馆里的人络绎不绝,一个个人走过。
这也是贯穿全片的主题:海媛与李教授二人费劲隐藏这段婚外情,但其实就是个笑话。
这段梦境反映了海媛内心深处的那种害怕。
她熟谙这个男权社会的生存法则,可以轻松的游走于两个男性之间。
但她也同时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比如她觉得有义务回复一个和她毫无关系的男生问出的如此隐私的问题。
男生在问了一连串问题˙之后还不罢休,接着问“你还有什么想告诉我的?
”,海媛非常拘谨乖巧的说“让我想想”,仿佛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潜意识里,她是如此心甘情愿去接来自 父权/男权的审视。
5. 美国教授 & 结尾这是海媛的第二段梦境。
(1). 美国教授最初的相遇,一个典型的洪式镜头推拉术:教授在路上走着,似乎被什么东西吸引,镜头沿着他的目光 转移到了在专心看花的海媛,然后镜头又移回到教授,表情笑眯眯地看着她。
从教授的角度来讲,他搭讪的动机很难理解,第二天就要回美国,难道是想要一夜情?
总不可能是严肃关系吧,但后来他又说是想尽快找个结婚对象,因为去年刚离婚,总之很令人困惑。
咖啡店里的聊天虽然尴尬,但也不失幽默。
比如教授费了大劲把话匣子引到正题上是说 “想找个好的人结婚”,海媛问是怎么样的人,教授说“像你一样”。
在送了表之后,教授怕气氛沉闷,补了一句“挺便宜的”。
所以你觉得海媛听到是应该开心还是不开心呢?
这段梦境虚实相生,似真似假,从海媛的角度解释也颇有趣味。
比如同样是虚构,这段邂逅可以说是她内心渴望的投射。
最后看到是梦 一方面惊讶,但也恍然大悟。
她梦中的情人居然是一个比李教授年纪更大的大叔,当然也更加“功成名就”:在美国任教,有资格和马丁斯科塞斯通电话。
两人相处的短暂时间内的一些细节也反映了海媛的心态,比如她心安理得接受了萍水相逢的教授送的表。
(2). 结尾海媛和她的朋友Yeonjoo以及朋友的约会对象 Joongsik 三人再次去同一个地点登山。
中间的时候李教授一个电话打来,说他醉酒后不小心和妻子说了他外遇的事情,与此同时,Yeonjoo 和 Joongsik也说了海媛和李教授的事情。
李教授的出现非常搞笑,就在上次他们两来登山时遇到两个吃辛拉面的人的地方,同一个桌子,同一个视角,这次变成了三个人,再一次镜头推拉术,李从镜头的另一边出现,脸上带着伤疤。
这是影片真正意义上的戏剧高潮。
几个人费了老大劲保守他们两的秘密完全成为了笑话:海媛和Yeonjoo 说,Yeonjoo 和 Joongsik 说,李教授醉酒又和妻子说。
上帝视角的观众看这个四个人在桌上各怀心思自然是乐趣十足,李再次假模假样的和海媛装作偶遇,还在问她是不是也喜欢来这儿hiking,然而他们两已经都单独来过了,几个人还在关切李教授脸上的伤疤,殊不知这个伤疤正是他来这里的原因。
与此同时,海媛不知道Yeonjoo告诉了Joongsik,李教授也不知道海媛告诉了Yeonjoo。
桌上四人知晓最多秘密的是Joongsik, 也不知道在他意味深长的沉默外表之下,到底内心作何感想。
6. 其它(1). 重复元素与梦境。
电影运用了多处重复元素,这种重复,是指一模一样的场景乃至摄像机位的复现,为理解本片虚实相生的结构提供了关键线索。
比如在图书馆里,海媛趴在桌上书本边睡着的场景,这预示着海媛进入了梦境,第二次出现,便表示梦已经结束; 看完之后仔细回想,才发现片中出现的其他多处重复场景,也分别对应一个是现实,一个在梦中,两者既有重复,又有变奏。
比如美国教授和长发男 一模一样的相遇与搭讪场景,都是男的单方面注意到了海媛,然后在同一个小书店,以同一种方式开始聊天,但是和长发男最后就是匆匆告别; 比如两次登山时在同一个野餐桌上吃泡面,第一次是看别人吃,第二次是自己吃; 还是两次登山,都遇到同一个绿衣服中年男子,第二次海媛还主动搭话去找他要酒喝。
这种反复与变奏让本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似真似幻。
一方面,几乎完全相同场景的复现有种超现实的意味,暗示这是梦,诗现实不可能发生的,另一方面,细微的变化又为这些场景增加了可信度。
(2). 西方与本土。
洪本人就是韩国第一代留学生,在本片中,以海媛的视角流露出的对于西方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比如影片最初她很抑郁要去找李教授,就是因为母亲即将搬去加拿大,比如街上 偶遇Jane Birkin,海媛表达了对她无尽的崇拜,Jane也说海媛像她的女儿,比如烤肉店里同学议论她是不是混血,比如她梦中的教授来自San diego,再比如更明显的,Joongsik 说她更适合美国。
这所有的信号都在暗示着,她不属于这里,她属于(更高贵的)西方。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西方与本土,也是当今社会男女关系的隐射。
海媛年轻又漂亮,所以她从“情理“来说归属于西方,所以她能以此为资源换来和高她一个社会等级的男性——李教授约会,这是两位一体的事情。
在她梦中的想象里,这两者合为了一体:教授既从美国来,又有社会地位。
这来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不平等。
我们司空见惯一个体面的,上了年纪的男性和年轻女孩约会。
这就是为什么在烤肉店里,有一群海媛的同龄男女在场作为衬托,李的存在变得如此的突兀。
同样在梦中,那个图书馆里的,和她有着相同阶级和种族的韩国男生,就只配在一旁嚼舌。
说到这个,我想到一个女性朋友和我说,她和她男朋友(白人)在路上走着,路上总会收到各种注目,尤其是来自其它中国男性的。
亚裔男,作为性别上的强势群体,和种族上的弱势方,自然被夹在中间,地位尴尬
去年夏日國際電影節,看了洪尚秀導演的【他鄉的女人】(In Another Country/Dareun Naraeseo),覺得挺有趣;於是今年在國際電影場刊見到他的新作【白日夢女兒】(Nobody's Daughter Haewon),就決定要買票進場觀賞。
故事以日記形式敘述。
一開始,女主角 Haewon 的母親要移民加國,令她覺得很寂寞。
之後 Haewon 遇見法國來訪的影星 Jane Birkin,聊起要當女星的夢。
到後來,Haewon 決定要結束跟教授的不倫之戀,可是二人的關係卻是剪不斷、理還亂。
最後,Haewon 遇見一位來自聖地牙哥的教授,更考慮要跟他結婚……自己對洪尚秀導演所知不多,只聽說過他的劇本對白多,故事結構鬆。
若是這樣,【白日夢女兒】便秉承了他一貫的風格。
在九十分鐘的電影裡,栗看見一堆人來來往往,一邊喝燒酒,一邊聊些不著邊際的話;有些場面頗有趣(例如教授要 Haewon 扮在酒館門外與他偶遇),有些卻老土得要命(栗受不了那些夢裡夢外的場景),總的來說,值得回味的地方並不多。
大概栗習慣了看勵志片,覺得每齣電影都應該有其中心思想,所以看【白日夢女兒】看得有點不自在。
再加上珠玉在前,這齣明顯是比【他鄉的女人】遜色。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2576522/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535447/
之前看到影片简介,说是讲师生恋的,我对这种恋情并不看好,就找来影片看了一遍。
外表出众,热爱表演专业的女大学生海媛,一开始跟妈妈离别时表达她的雄心壮志和不舍,最后怎么总趴桌子上睡觉?
不上课,也不参加考试?
这孩子明显出现厌学抑郁情绪,让人看着难受。
原来海媛和她的大学教授搞了一年多地下情,分分合合疲惫不堪,教授疑心重,不想被人发现,海媛因为被恋人看轻而疲惫不堪。
师生恋就是这样,社会地位差距大,压力就大。
教授已经成家立业,一切木已成舟,开始面临中年焦虑,衰老的问题,很明显他没做好准备,不愿承认自己青春不再,和学生们在酒馆聚会的时候,勉强自己融入大家,眼底尽是悲凉,学生觉得他没有想象中那种教授的样子,暗讽他没有给自己清晰定位。
这也是他跟海媛纠缠不清的动机。
后来和海媛约在郊外人少的南长城见面,掩人耳目,他得意的跟海媛说,要谈一场不留任何证据的恋爱,海媛显然是不开心的,海媛发现他趴长城腿抖,觉得他老了。
2人在黄昏听古典乐,像一首哀悼乐,海媛说听一首曲子胜过读一百本书,暗示对教育教师的失望和厌弃,教授同意她的说法,她高兴的吻了教授,但教授还是坚持不公开恋情,可以看出其虚伪性。
海媛处境尴尬,同学们觉得她漂亮有钱排挤她,她都没地方住,妈妈去了加拿大谋生,教授为了和衰老搏斗消耗她,现实的压抑让她在图书馆的梦境中,终于爆发,她把这一切告诉了同学和姐姐,明知道会被传开。
一位女同学催她上课,表明她对于回归课堂的渴望,后来她在有草坪的墙角蹲着,挣扎在学业梦想和暧昧不清的恋情之中,这时心理已经有抑郁倾向了。
后来她和姐姐姐夫趴迷雾缭绕的长城,迷雾表明海媛对前途的迷茫,他跟姐姐说了教授向她求爱,姐姐姐夫竟然支持她恭喜她,说明他们的婚假意识强烈,女孩子就是用来嫁人的,不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
教授来见她,要带她私奔,但他随口否认,只是说说而已,海媛说,她把他们的关系告诉姐姐姐夫了,教授炸了,要分手。
教授被困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之中,也是蛮辛苦的。
后来教授坐在长椅上看夕阳听古典乐,哭的像个孩子,他不是哭恋情和恋人的离去,而是他对自己青春不再的哀恸,心疼自己呗。
海媛看到了这一幕,对教授同情起来,教授趁此机会卖可怜,耍无赖要复合,海媛默许。
最后镜头,海媛趴在图书馆睡觉,这个镜头出现了3次,表明海媛将继续她那令人疲惫不堪的恋情,最终梦想和青春都将消耗殆尽。
就如影片开始,海媛和妈妈逛街,妈妈说抽烟的小伙子,抽多了要中毒的,小伙子把烟掐了想给海媛留个好印象,海媛离开之后,他又抽起来了。
镜头多次扑捉海媛踩别人丢到马路上的烟头,一个是尊敬母亲,二是她不喜欢这种自我毒害的行为。
可悲的是,她还是在那个社会环境中,中毒了。
各位大学生们,环境是残酷的,意志是脆弱的,你们的身边险象环生,希望大家早日走出心里的迷雾,勇敢逐梦。
见到海媛的每一个人,都夸她真漂亮。
原来洪尚秀的电影里,除了有金敏喜,还曾有过郑恩彩。
海媛和妈妈见面的餐馆是《北村方向》里的那间多情。
Jane Birkin对海媛说,你真的很像我的女儿,你的脸和眼睛。
海媛对妈妈说,妈妈,您以为在学校能学到演技吗?
从《在异国》,《任务清单》,到《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用梦来玩结构,洪尚秀真是越做越顺手,越做越妙了。
《惠媛》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洪尚秀是有个什么样的导演,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这次要换个方式,先从八卦讲起。
前段时间,俩朋友在网上吵了起来。
一个转述说,有ABC朋友跟国内独立导演做事,听闻圈内丑事几桩,当时就震惊了:原来独立圈男性电影人如此败坏。
另一个很无语,直言这不是圈子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况且和主流圈相比,更有几十上百倍的差异,难不成要搞“窃钩者诛”。
就着这件事,我也想到洪尚秀和他的作品,包括这部《惠媛》。
由于几乎写过每一部洪尚秀电影,不少人就好奇道,“兴许你就是过那样的生活,不然为何如此热衷”、“这么难看的电影,竟然不断叫好,肯定是有什么重大隐情”……这种莫须有的推论,无异于说看惊悚恐怖电影就是变态杀人狂,看AV就是重度性瘾者,那看片子岂不是等于逃避社会、虚度光阴,电影导演更是在制造精神毒品……如果非说,洪尚秀有特指什么人,也许还是他自己吧,自揭其短,自嘲其苦。
一件普通寻常的羽绒服,一个低调不过的双肩包。
主人公有拍过几部电影,但无票房无奖项无人缘,标准的独立小导演。
或许运气好混个大学教授职位当当,身边有那么几个年轻妹子。
这样的事情,在国内院校也不鲜见。
当然,那也不至于要被放大批评,非友即敌。
否则要说身边周边的狗血事情,那不是海了去,网上论坛,随翻就是……非要拿文艺青年下手,真当软柿子好捏了。
如果不拍电影,不在大学教书,洪尚秀应该可以当个情感专栏作家。
可能你要笑了,就他电影里的三脚猫功夫——只会赞美姑娘漂亮,只会讲那肉麻的三个字,只会一记突如其来、猛烈而深长的吻,但还真别说,这些玩意比麻辣两性或鸡汤情感型的呻吟专栏强多了。
所谓的技巧,不过是重复以及经过包装或者变化的重复。
从北村到西村,从白日梦到写日记,从独白到生硬的推拉变焦,《惠媛》跟过往洪尚秀作品一样,继续在纵深空间里做着毫无悬念的三角运动,就像导演痴迷表现的三角关系,以及不可缺少的故事三要素:H(Hotel)、R(Restaurant)、T(Trip)。
《惠媛》开场是不太典型的洪尚秀,女主是“韩国小姐”类型的漂亮妹子,不再是当年被争夺的矜持水晶(《处女心经》),也不是《海边女人》那种历经风霜,阅历满满。
电影上来就是一个梦,然后又是惠媛妈妈的出现,这都是比较罕见的。
然而从书店男子、著名旅馆以及男主人公出现后,《惠媛》又回到了常见的路线上,小店狂饮、短途旅行、吵架撕破脸……就连劝和的老头,也许,他是一个从未来时空或其他洪尚秀作品穿越而至的神秘角色。
解读全片信息的关键是惠媛的梦——只不过这次的梦有些太长太过了,当然,还可以是她在图书馆看的那本书:艾利亚斯《临终者的孤寂》(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惠媛提及怕死,这不是说她真的怕死,而是这样一个美貌、衣食无忧的姑娘,她同样可能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不仅来自独身一人在韩国,更来自爱情上的无药可救。
惠媛的恋爱对象是典型的洪尚秀作品主人公,一个貌似体面、实则虚伪自私的懦弱男子。
他会被老板娘无意识破而尴尬不已,又因为惠媛和其他男人睡过而大发雷霆,最要命的,他还是个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家伙,虽然导演教授也是普通人,但真想一脚踹他下南山。
旗在动,始见风。
看着男人哭泣的身影,惠媛起了恻隐之心,然而电影要表达的恐怕还是“爱之将死”。
即便惠媛想去美国,那也只是一个梦——跟跑到江原道避世一样的不现实,她很可能会踏入同一条河流。
从不动的雕像到无言的城墙,从地上的烟头到甘当隐形人的女性友人,《惠媛》道出这样的婚外恋情是穷途末路,但当局者为什么还是执迷其中,心甘情愿去犯贱或忍受。
很多时候,洪尚秀对作品当中的女性比男性要宽容得多。
这一次的惠媛尤其明显,她落单,但是没有随波逐流,表现得比男人更坚强。
随身听播放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第二乐章,前后两遍,漫长且忧伤。
不少人看着可能会失笑,这般泡妞,真是太节约成本了。
洪尚秀一度对配乐非常节制,但最近几部,他像某个心血来潮的家伙,狂放通俗易懂的古典乐。
至于和马丁斯科塞斯通电话的调侃,说不定,那跟文艺女王于佩尔主动请缨一样,还真有其事。
【北京青年报】
心缺了一块于是周六去画了油画天气热得异常还好东篱不难找在门口 竟然看到了他他说 对不起 我来晚了她说 你干嘛要来 我们不是已经结束了吗他说 我们之间的距离 缩短了四个小时 我无法忍受你就再我的一个小时外她哭了 然后走了进去他跟了进去 买了现场的票她画了跳芭蕾的女孩 他画了尖叫的人 和那年送她的本子一样她一边画 还是一边委屈的哭了他们没有画完就走了他们一前一后的走着 他走近一家花店买了很多很多的花说 对不起 我不应该送别人花的他哭了 没有接受 走了他拉住她说 不要生气了我知道你现在过的很辛苦 我不会在这个时候丢下你不管的 一起努力好不好 我没有变 我还是那个我 想要保护你的我她说 你骗人 你送花给了别的女生 数量超过了你送过我的花 我那天本来想去找你的 可是偏偏我看见了 宁愿我不知道 可是我知道了 情人节你还说心中无别人 他说 对不起 我知道你很心碎 对不起 我不会在这样了 真的 心中无别人 我说过 不管发生什么 都不会放开你的手的争吵呼喊声嘶力竭她又哭了他也哭了然后他紧紧抱住了她:我们一起去海边吧然后她说 这个周末是我给自己的deadline还好你来了loneliness of the dying
除了女主很漂亮,这部乃至洪尚秀的所有电影,到底好在哪?
简单随意不做作吗?
这显然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换句话说,口水诗人人会写,凭啥是乌青杨黎冒出头来呢?
对男人这种动物不留情面的解剖?
讽刺意味自是洪氏标签的一部分,但要比振聋发聩,怕是本国的李沧东就够他喝一壶了吧?
推拉镜语有特点?
风格自然有风格,但阿巴斯还不是也不用正反打?
达内娄烨还手持到底呢。
退一步讲,搞点快速剪切之类的花里胡哨,难道洪尚秀的作品就会打折扣吗?
所以,问题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就拿《惠媛》来说说看。
先说内容,洪的电影故事一向简单,这部尤其好归纳,概括下来,就是女主人公的三篇日记。
第一篇,惠媛和即将移民的妈妈共度了在韩国的最后时光,而后,心情低落的她约了自己的老师兼导演兼已经分手的恋人李成俊见面,因为关系的复杂微妙加之李已成家,两人的交往难免遮掩躲闪,去烧烤店喝酒时偏偏还碰上了同学,更让两人的相处变得尴尬而暧昧。
第二篇,李约惠媛登南长城,说是有些话要说,却在惠媛提及两人分手后她还曾和一个同学有过交往而大发雷霆,两人不欢而散。
第三篇,惠媛错过上课时间,赶去图书馆看书,却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还做了一个长梦。
梦醒时分,影片结束。
显而易见,如果非要从影片里寻找所谓的表达意图和作品意义,第三篇的梦不可回避。
事实上,梦境与现实确实有着高度重合,它有非理性的东西(比如美国教授的意念打车)存在,但整体而言,仍可视作女主对自己的困境现状的一次精神释放,比如:梦里的姐夫说自己在坚持锻炼身体和现实中的李教授登山时两脚颤抖对应,梦里的姐姐爱上有妇之夫和现实中的自己的爱情现状对应,梦里的美国教授对自己的一见钟情与现实中的李教授对自己的犹豫不决对应,现实的秘密与暧昧和梦里的诉说(她将两人关系告诉了同学和姐姐,他也告诉了妻子)与光明正大对应,此外,还有打电话、争吵,在景区吃泡面,随身听里播放的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甚至那个如上帝般存在的好大叔,各式相同的道具、人物及事件经过,穿梭于现实与梦境之间,更使得二者真真假假,虚实莫辨。
至于姐夫和李教授认识而装作不认识的关系,姐夫和姐姐的貌合神离,更让这个梦充满神秘而深邃的魅力,建议对弗洛伊德有研究的同志们拿出分析《穆赫兰道》的劲头,来全面细致解读下这个惠媛梦。
值得注意的是,梦境蕴含着女主潜意识的期待和压抑良久的爆发,但结果却和现实一样,终归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争吵,最后的不欢而散更是如出一辙。
也就是说,这个梦其实是从好的初衷出发,甚至带有改编修正现实的意味,最终却南辕北辙,难如人意。
由此观之,爱之无奈无能无力无助,无论是对懦弱的男人还是勇敢的女人,无论是在现实还是梦境,均是殊途同归,概莫能外。
这种无聊背后的无望,琐碎之后的虚无,恰是洪尚秀电影的一贯主题,而形式上,导演在作此表达注脚时,技巧之羚羊挂角,更是不可不提。
比如惠媛在妈妈面前学模特走猫步那段,妈妈叫她再走一遍,她却没有遵命,而是淘气地小跑起来,绕着石雕转了几圈,那是女主在影片里少有的欢乐时刻,照说大有文章可作,可镜头既没有近景,也没有推拉,更不用慢镜,还没用配乐,仅此一处的不落窠臼,即能看出洪尚秀对自己极简主义的自信满满。
又比如对音乐的单调处理,影片里几次用到李导演的随身听放出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那也是为数不多的抒情点,惯常处理自然是让随身听里的音乐顺延,在音响音效上将其切换为电影配乐使用(毕竟随身听的音乐显得单薄难听),洪尚秀却都是固执地止于一种视角所见,不做丝毫艺术加工处理。
有趣的是,越是这样真实客观,反而越能产生白日梦般的虚幻感,而这种恍惚间的迷离失重,自然而然的恰到好处,恰是洪尚秀的拿手好戏。
此外,结构上洪尚秀也惯用对应,众所周知,对应能深化戏剧效果,却也难掩主题先行刻意做作的短板。
那洪尚秀又是如何巧妙规避这种设计感呢?
首先他的对应是不工整的,这体现在时间长度和叙述方式等方面,好比李安在《少年PI》里讲的两个故事,二者头重脚轻,却缺一不可,具体到本片内容,两次登南长城,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但同与不同的界限并不分明,更像是一种擦边球式的处理方式,比如李导演背对镜头坐在那里痛哭的镜头,前后两次姿式相同,画面相似,但背景却并不一样,前次有夕阳,后次虽然也是天色将晚,却没有夕阳点缀。
其次,这种对应是模糊混淆的,结尾男人在乐曲声里痛哭哀嚎,女人静静坐在他的身边,叫他不要哭,再等等,会变好的。
镜头随即毫不停留,转眼跳回现实,一个女主趴在桌上沉睡的镜头,配出画外音:醒来后想想,梦中的大叔,就像之前见到的好大叔。
至此戛然而止,终结于这个妙不可言而欲说还休的“像”。
试想想,如此手起刀落的情感处理,较之惯常男女二人抱头痛苦一场的洒狗血,孰优孰劣真是云泥之别啊。
最后推荐竖的一首口水诗,因为在我看来,对洪尚秀电影最贴切的类比就是好的口水诗。
《广州赛马场》 对面 是上回我上车的地方 我们就下了 记得 那回有广州赛马场 而现在突然不见了 我不敢保证 前面这条灯火辉煌的路 还是不是石牌东 第二天早上 我特意去看了看 广州赛马场 还在那儿
《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是一部不动声色的电影。
摄影机静静地观察着一个好看的女孩儿——海媛。
观察着她与五年未见面的母亲的见面,及与母亲一道回到旧地的短促游历。
母亲要定居加拿大了。
她一心想要抓住生命的余年,向死而生,尽兴地活。
她像个时时输出正能量的人生导师。
对海媛说要享受生活每一天。
她说她去加拿大后会每天想一次海媛。
这次见面母女间融洽相处。
海媛是个懂事的女孩。
然而这次见面也意味着,母亲要弃她而去了。
五年未见面已是一种抛弃。
而今,抛弃得更彻底。
冷酷命运,被包裹在一片温情脉脉里。
影片始终未提及父亲。
暗示出某种不言而喻的东西。
海媛有着一张混血的脸。
在小餐馆里等待着与母亲见面前,海媛还趴在桌上做了个梦。
梦到在巷子里遇到一位西方来旅游的名女人,向她问路。
然后夸她,说她像自己当演员的女儿。
还亲密地抱了抱她。
欢迎她去法国时到她家做客。
海媛那一刻异常兴奋,开心得像个傻瓜。
这个梦揭示出她对母爱的渴望。
与母亲坐在一个广场椅上,母亲说她漂亮得像个模特。
她听了高兴,起身走起猫步,又突然兴奋地往前冲,绕着一根粗柱子跑了两圈,撒着欢,像条小狗倒在草地上打滚。
那是她在影片的现实中最后一次撒欢,最欢乐的几秒钟。
母亲走后,她拨了旧情人的电话。
为何她这么做呢?
也许这是她被抛下后抓救命稻草的动作。
旧情人来见她。
寒暄着,渐渐兴奋起来,夸她漂亮,猛然吻她。
旧情复燃了一般。
但随后遭遇尴尬。
他们寻思着找个地方喝一杯时,旧情人非常担心撞见熟人。
他是大学老师。
这是一段不伦的师生婚外恋情。
然而偏偏还是被几名学生看到了。
寻思一番,他决定与海媛一起走进餐馆,并为此编了个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谎言,巧遇之类。
师生间一阵尬聊,气氛很僵,其中有名学生,还是与海媛交往过一阵的人,他怯懦,不敢说什么,倒是旁边的同学,替他声援,指责老师与他心上人约会。
第二天,海媛与情人再次约见。
这次约在南长城上。
二人沿着台阶爬着,随兴聊天。
海媛心中仍挥之不去对他的爱。
他也爱她。
但这份有损名誉的恋情使他怯懦,退避。
他们站在城墙边,提到海媛与他分开后新交往过的那名男生,他突然火大,质问她为什么交往那么矬的男生?
看中他什么了?
当海媛如实告诉他还上过床时,他更是失声骂道,你是个疯女人吗?
好像这令他蒙羞一般。
海媛愤懑地独自走开了。
他则坐在一把椅子上,独对夕阳,播放着他们一起听过的音乐,掩面哭泣。
现实中故事就这么多。
海媛用两篇日记,分别记载了与母亲见面作别及与旧情人两次见面不欢而散经过。
影片整个内容由海媛的三篇日记构成。
第三篇日记是本片重点。
记了一个梦。
具体来说,是两个梦。
她趴在学校图书馆桌上睡着了。
先是梦到在图书馆与她相好过的男生问她是不是跟老师在谈恋爱。
海媛大方地告诉他是的。
这种大方举动只有在梦里才做得出,它体现出现实里需要隐藏这段恋情所导致的压抑。
它还使得海媛自问,我是不是一个疯女人?
这正是情人骂她的话。
接着她跌入一个更长的梦。
她梦到给情人打电话,情人不接。
随后在街头小书店,她邂逅了一个美籍韩裔教授,跟她友好搭讪,请她喝咖啡。
教授是个温柔的中年男子,告诉她自己刚刚离婚。
当海媛问他想再找个什么样的女人结婚时,他说,就想找你这样的。
突如其来的示好与追求,并许诺,要带她一起去美国,过更好的生活。
在梦中,海媛对此感到欣喜。
现实中她未能得到的,梦中轻易就有了希望。
随后她与称作姐姐和姐夫的一对朋友一起游南长城。
姐夫其实并非真的姐夫,是与姐姐交往七八年的婚外情人。
这是梦里对自己不伦恋情的投射。
他们三人游长城,在石桌上休息,吃泡面(现实中她与情人游历到此时曾羡慕有人围在石桌前吃泡面)。
情人给她打电话,说想来找她。
不久,情人来了。
姐夫其实认识他,但装作不认识的样子。
怕海媛知道了会觉得尴尬。
情人与她到一旁聊天。
他拿出一封信说这是自己给学校写的辞职信。
但又告诉她,只是写着玩儿的。
当然我们知道这是海媛希望的投射,但她又不敢当真。
二人抛开姐姐和姐夫走在一旁,很快也如现实中一样起了口角,情人责怪她将他们之间的隐秘恋情告诉了姐姐。
而她则说自己感到太累了,所以才告诉了她。
二人都感觉到累。
他说,我们分手吧。
她也说,太累了无法继续这段感情了。
她跟姐姐和姐夫说自己走开一会儿,然后独自溜达。
消化着心中情绪。
她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个陌生老头在喝酒,向他讨了杯酒喝,老头告诉她要好好生活。
情人后来经过长椅时也坐了下来,打开播放器播着他们一起听过的音乐,边听边哭泣。
返回找姐姐和姐夫的海媛看到他了。
说你原来还没走啊?
看他哭得伤心,她温柔起来,安抚道,再等等,会变好的……梦醒了。
她思考了一下,那个给她酒喝的好心大叔,就是与情人爬长城时见到过的大叔。
电影到此戛然而止。
当然,直到最后,观众才发现,与姐姐和姐夫这趟南长城游历,原来是一个长梦。
梦向我们揭示了海媛所得不到的爱,实现不了的生活。
无论梦里梦外,与情人终有一次崩溃式吵架,导致关系的难以为继。
孤寂的海媛,甚至从陌生大叔的好心里寻求一丝安慰。
片中的海媛真美呀,应该算得上洪常秀前14部长片中最美女主,没有之一。
家境优渥。
这样的人儿照说有着生活更大特权吧?
然而,她却是内心孤独无依的苦主。
在现实生活中,她性格温婉,唯有梦境揭示她生命真正的缺失。
不知道是洪常秀面对这样一位漂亮女演员产生了如此构思灵感,还是他为着这种灵感,找来这样美的女演员。
制造出强烈反差感。
这种反差,显出更令人唏嘘的悲剧性。
过去洪常秀影片中常常出现梦境构建,此后也会有。
而这部片是将梦做成了与现实并置的结构。
这让我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后半程的长梦是让现实中无法弥补的东西,借助梦境得以补偿。
毕赣是温柔的。
而洪常秀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的冷酷。
梦只是揭示现实中被掩藏的主人公心理困境。
而不是改变的力量。
海媛醒来后想起的梦中大叔,也不足以救赎她。
这部2013年拍摄的第14部长片,没有任何高潮可言,甚至没有完整叙事,它无头无尾,掐出海媛生活中两个前后相连的生命片段:母亲的离去,情人的见面。
并让观众游历一番海媛的梦,得以了解海媛内心缺失。
洪常秀只对揭示某种生活真相感兴趣。
所有多余之物,务求去除。
不给你额外安慰,也不用戏剧性激起你鼓掌的冲动。
我想了半天,为何电影题为“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我分析是,母亲与她小聚话别,意味着她成为事实上的孤儿。
2013年,洪常秀53岁。
他还是那么绝。
241130
街边的书店,以“顾客随便开个价钱"的方式来处理旧书,海媛对店家这种貌似佛系的销售方式很不解,认为会让买书的人感到为难。
“那就给个不那么为难的价钱吧”。
看似合理的解释,然而真的合理么?
如果是爱情呢?
已婚男人的婚外恋情,像极了这街边打折的旧书,偶尔也会碰到自己喜欢的。
只不过询问的时候,卖家语焉不详,到了掏钱的那一刻,就有些尴尬。
若是给少了,对方很可能心不甘情不愿;给太多,自己又觉得吃亏;只能试探着加价,但当初彼此承诺的那份随意和豁达又荡然无存,甚至还不如菜市场的明码实价来得实在。
李善均演这个出轨男的角色,让我魂穿 《围城》里的方鸿渐,穷酸又懦弱,清高且自私。
实在不忍心截他面对海媛破口大骂的丑态,但兜售过期爱情给年轻女孩又忍不住漫天要价的鸡贼模样,是南汉山城的斜阳和贝多芬第七交响乐都调和不了的不堪。
女孩很美,跟梦里那个大叔描述的一样,敢于在各种关系里横冲直撞,通过伤痛与磨砺来发现自己。
最后,她给了这段爱情一个自己不那么为难的价格,现在要为难的,大概是那个“卖家”了。
电影后半部分海媛的白日梦,是对那种患得患失感的重温。
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终究会在不断的左右为难中慢慢醒来。
我完全被最后一句话搞糊涂了,她说是一个梦,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电影里哪些是她的梦。
我还没能完全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推拉焦距的拍摄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的是一个很独特的导演,不是商业导演那样,他所拍的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故事。
女主角在里面的形象很漂亮,连台词里都经常出现“你很漂亮”这句话。
女主在里面其实是一个很悲凉的一个角色,但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却不觉得他悲凉,和教授相恋,做第三者,这些却也不让我觉得可恨。
其实看的这个过程是很乏味的,就是一直叙述着讲,中间掺杂着她在图书馆睡觉,还有在一个咖啡店或者是书店睡觉的情节,原来是为了电影最后一句话做的铺垫。
虽然不怎么的好看,但它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会去想最后一句话到底是怎么回事,会让我把前面所看的翻起来想想,这部电影做到了这点。
小成本的温暖
生氣勃勃的廢話⋯⋯
洪尚秀这部电影入围第63届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都知道洪尚秀是有个什么样的导演。这次他整体风格不变,换作女性视角入手,采用DV质感推拉镜头代替剪辑、镜头过渡,没有配乐,没有技巧,节奏缓慢得像纪录片,但每句对白都值得细品。 PS:郑恩彩长得气质真好
长镜推焦长镜推焦、烤肉烧酒路边摊烤肉烧酒路边摊、男欢女爱真实谎言男欢女爱真实谎言、播着贝多芬的破随身听播着贝多芬的破随身听、Fin。
她好美啊,她还做梦。
还是不习惯洪尚秀的变焦镜头,但他电影中的小味道总是那么迷人。
洪尚秀影片总是一个调调,连人物设置与故事叙述都差不多。看一部电影,会觉得是以前所看过的前传或者续集。故事就那么延续着,而导演也只是在流动的生活中切一片给观众。此片中的惠媛,貌似天真纯情且有着勇猛的性格,但内心中却颇多沟壑。她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注定是根浮萍
郑恩彩这部戏里真是光彩照人,之前看的两部剧反而印象不深,李善均的渣男演绎与之旗鼓相当,不过即使分手了听到以为是自己女人的和别的男人上床还勃然大怒质问,以及明明有老婆孩子听说要分手就哭得不能自已,这种男人,只想抽几巴掌让他滚。
一场春梦了无痕,一次没有目的的徒步行走,街角偶遇的一个人,随手翻过的一本书,可能流连过的咖啡馆或小酒馆,一次次碾过的烟头,偶遇像吹皱一池春水,这些神秘的、仿似不关联的因素统统发生在我的梦里或你的镜头里;场景、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熟稔得如同洪氏连续剧。
这家伙的东西都神神叨叨的
绿茶婊的装逼史
导演关注大众生活,比较写实。婚外恋的男人又自私又胆怯还不负责任。。。
镜头推拉
18+
女主角真美啊 !!!
觉得郑恩彩的演技拉低了投入度 T_T 拿手机播贝多芬意念打的真是笑cry…
走死胡同了
女主角真好看,教授的大叔氣質也好迷人。
平淡不乏味,亦梦亦幻。男猪脚真是个窝囊废!还以为是什么好大叔呢
要不是恩彩漂亮,没人能看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