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圣杯骑士

Knight of Cups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乔·曼根尼罗,杰森·克拉克,尼克·奥弗曼,乔尔·金纳曼,安东尼奥·班德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15

《圣杯骑士》剧照

圣杯骑士 剧照 NO.1圣杯骑士 剧照 NO.2圣杯骑士 剧照 NO.3圣杯骑士 剧照 NO.4圣杯骑士 剧照 NO.5圣杯骑士 剧照 NO.6圣杯骑士 剧照 NO.13圣杯骑士 剧照 NO.14圣杯骑士 剧照 NO.15圣杯骑士 剧照 NO.16圣杯骑士 剧照 NO.17圣杯骑士 剧照 NO.18圣杯骑士 剧照 NO.19圣杯骑士 剧照 NO.20

《圣杯骑士》剧情介绍

圣杯骑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瑞克(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混迹于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弟弟巴里(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的死亡和父亲(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的衰老让瑞克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虽然他这一辈子看似过得热热闹闹,享尽了人世间的快乐,但仔细想想来竟然充满了空虚。 女演员戴拉(伊莫珍·波茨 Imogen Poots 饰)、脱衣舞娘凯伦(泰莉莎·帕尔墨 Teresa Palmer 饰)、模特海伦(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前妻南希(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和情人伊莎贝拉(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这五个在瑞克生命里短暂停留的女人又带给了他怎样的改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冰上火花冤枉啊!西西里谋杀疑案第二季警与囚第一季亡命救护车波巴·费特之书特别实习医生风云第三季哈啦大发师3风马的天空烈火红岩天堂的祝福千元律师女囚犯第七季睡魔第二季三尖树时代球爱咖啡屋律师本色第七季妈,亲一下缉毒特警古连泰沙U鲍勃·马利:一份爱守望相助冰海战记第二季秃鹰之城尤妮的婚途秘密菜园狙击速递爱涌情现浪潮时南平红荔毒劫

《圣杯骑士》长篇影评

 1 ) 高逼格大闷片

高逼格大闷片本片是冲着女王(不是英国的)以及澳洲美女来的,结果分了4、5次才看完,内容不知所云,情节过于沉闷。

该导演原先的《细红线》还不是这个风格,从《生命之树》开始,就一贯装神弄鬼,存心不想让观众看懂,真不知道电影公司是如何容忍的,也不知道电影能否保本。

另外此次某网站的娱乐版嘲笑国内观众欣赏水平低,只看得懂奥斯卡这种情节显而易见的电影,戛纳、柏林、威尼斯的高水平(逼格)电影,是欧洲知识分子的最爱。

我就想知道,IMDB有没有对欧洲观众开放,或者说欧洲知识分子不屑于去网站投票评分?

 2 ) 摄录感受

塔罗牌里的圣杯代表水象星座,象征情感、关系、爱和灵感。

圣杯骑士的关键语:情感和行动之间。

这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

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的污秽面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以梦境化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

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

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的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的国度。

”做完预习,我们再来一起品析《圣杯骑士》和“与其之外”的一些东西。

其实没有什么“与其之外”,虽然接下来谈论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与电影故事无关,但电影,包括任何载体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哲理都是相通的。

特别像Terrence Malick这类导演的作品,通常是意会,而非言传(让我想起某个道士下了山,巴不得用最俗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想向你传授真经)。

《圣杯骑士》的旅程不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世界观,而是带着观众进入催眠式的体验去一起探寻那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从中探索自己能发现些什么,自己在导演营造的梦里被唤醒了些什么。

我们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刻,无论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仿佛冥冥中经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有过相同的情感体验。

我们的灵魂会记忆这些特别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不被时常唤醒,可一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相似的人,这一部分记忆和情感就被立刻调动起来,我们为之感怀的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这些相通的东西,这就是共情,这就是共鸣,这就是交流的一部分。

这不是装高冷,来拉高这个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的电影的水准,对于一部“零剧情无剧本的电影”,只有愿意去欣赏它的人再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触动的碎片,就像愿意被催眠的人才能在琐碎与不连贯的梦境中重新去认识自己。

因为人除了吃和睡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其他任何生存活动都可以无限升华,尤其是交流。

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已经帮助人们极大的开发了交流能力,但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述出无限的思想,再美的词汇也无法表达“爱”这种情感。

至此,我没有讲电影的故事有何特别,也没有评论电影的拍摄技术与手法。

《圣杯骑士》的真正高冷就在于它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谈评论,而是释放感受。

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是绝对的潜意识流。

我们不是通过剧情来理解故事,而是通过感觉来体验意识之外的沟通。

这一层面,故事就是躯壳,技术就是装饰,感觉才是游离在其中的灵魂。

讲故事,它就是一个男人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生活状态,听起来多么恶俗腐化的元素,于是懒得多讲这类故事。

谈评论,影片中大把大把意味深长的寄托情感的美句佳段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手持摄影的摇晃感、频繁复杂的剪辑,与“水”元素、与慢音乐的结合始终让你处于昏晕迷醉状态。

于是更懒于发表对浮华世态的看法,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事件不同,环境更无相似,感受却相通。

那么,我们就靠感受来直接拉近彼此。

这里的意象除了最重要的水,还有公路、套房、酒吧、派队、山岭、家庭、写字楼······也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我们每天必定面对的各式场景。

“骑士”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我们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还有对“骑士”影响最大的家人——父亲和两个弟弟,最亲的人往往也带来过最多的烦恼,可我们依然难舍亲情。

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似曾相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可以跟我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将细节拼凑出来,也可以只告诉我心情如何。

我很庆幸我自己拥有这种倾听的能力,哪怕你什么都不讲,我也能去感受或仅仅是陪伴。

光展示这些零星的梦境,不能达到解梦的目的。

解梦的目的,不是像破案一样把事情想通了,现实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光靠想又如何能够解决,心理的治疗与成长是要把心情理顺了。

离开了上帝,降临人间的赤子便有了饥渴,饥渴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总渴望什么,我找不到一个词来解释这个“什么”,于是借用上文中提到的“爱”,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在这个过程中,骑士要学习领悟忠贞的誓言,所以即便那些离开了你的人,至少在共同经历的那段旅程中,他(她)们教会你:你有脆弱,你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你想爬上自己的楼梯还是别人的······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

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

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

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影片越到最后,镜头切换的节奏越慢,因为是手持圣杯的骑士,圣杯是神圣的情感,流放与浮华始终没有磨灭自由骑士对于生命的思考。

世间的历练是为了给予上帝之子启示,“30年来,我没有在生活,而是毁灭它,毁灭自己毁灭他人。

”因为你想平和,终会回归赤子的平和,想要理顺,总会理顺,最终学会更平淡纯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播放到1:43:40,温暖的海滩第一次看到了家庭的欢乐,进入最后一章——自由,作为一个孩子心无旁忌,活在当下。

别以为失去一部分就舍弃全部,求得心灵的宽恕,用你永无止尽的爱和你的大悲之心来原谅走过的弯路。

生活中的折磨能约束你成为高于自身、高于自我的事物,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之外的事物,那是比我们希冀的幸福更神圣的恩赐。

你既是孩子,也已成为父亲了,这就是人类的传承,让思想与善良延续下去。

醒醒,从梦中出来,你还在生活中。

把这么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确实需要时间,最后也是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忽略我的逻辑,收集我能收集的片段。

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部电影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一部摄魂片,无关摄影、摄像、摄事。

摇晃的镜头,混沌的水,布莱切特的回头······哀伤的美。

艺术的场馆,禅修的庄园,娜塔莉·波特曼的驻足·······平静的美。

由海边转向公路,那么哀伤,却又那么平静,那东方的光明原来一直在眼前······

 3 ) 感受(短评写不下)

这部电影全程看的我很难受,这难受一部分来自“无聊”,一部分来自压抑迷茫,一部分来自触动。

说是“无聊”其实就是不懂,我知道在讲述了什么但我看不懂,所以片子的内容对我而言很无聊,没有吸引力。

我承认我的思想境界不高,无法企及这部片子的高度。

哦,好吧,这一点也无需我承认,因为它是事实。

我一度看不下去,但凭借着对芭乐的喜爱我还是坚持看了下去。

然后看着看着,我突然我现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找到了共鸣。

虽然那份共鸣很短很短,只是全影片中一个小小部分(在这之后我又回到了又压抑又“无聊”的状态),但这份共鸣,这份触动,足够我评三分及三分以上了。

我想,经历过迷茫期,或者正在经历迷茫期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这部片子里找到共鸣。

这共鸣或长或短,有些甚至在你未察觉之时,便悄然而逝。

迷茫,是我现在正处于的阶段。

电影里的男主角最终找到了答案(呃,或许没有?

我也不知道),但我没有,我依然在迷茫我以后该做什么,该干什么。

我无比痛恨着现在自甘堕落的自己,但我仍沉迷于虚幻然后在偶尔的清醒中鄙视自己。

所以这部电影看的我很压抑,电影所释放的感受激起了我对自己的痛恨,唤醒了被我强压下去的迷茫,让我很难受很难受。

这些所有的看起来很矫情做作的感受让我决定给这部电影四颗星,最后一颗,献给贝尔。

 4 ) 散文诗again

认识Terrence Malick是从「The Tree of Life」 也因为自这部片子起他的片子越来越神棍 散文化 无剧情化 导致自此以后几部电影我都要酝酿两三年的勇气才可以打开来看 其实我并不讨厌他的电影 高质的摄影 细碎的情绪 呢喃疲惫的台词 光怪陆离的世界 璀璨无比的星光 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做壁纸的画面—— 看完了还能写点乱七八糟的玩意儿装个X 承接上部「To the Wonder」,「Knight of Cups」把故事从农场旷野移到了城市公路之中。

各种性与爱的体验里观影者多少能找到那么一点点自己的情感经历相似处,那些碎片化的情节哪怕有一小段能触及到观影者的心灵,那这部电影就是成功的。

因为它不在试图让你理解,它在让你cherry pick。。

 5 ) 难得的意识流佳片《圣杯骑士》

看完之后心情完全不美好了,近期观影情绪最低落的一次(谁来安慰一下我……主人公空洞、破碎、迷惘、冷眼旁观,看似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一具没有灵魂走失的行尸走肉罢了,如此生活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彻底抑郁,估计贝尔演的也很痛苦。

那些风景,那些空镜头,被韦斯本特利带着穿越回《美国丽人》,那样美得不可一世。

说到演员就不得不说贝尔的强大,只在人群中静静穿过就能hold住全场,在片子中也发现很多熟悉的面孔,影帝影后戏骨级演员,安守配角本色,表演出色却不出挑,行云流水,相得益彰。

片子形式上跟《断塔》很像,章节清晰,却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极其意识流。

内容上堪称现代版的《第七封印》,哲思、深刻。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出现了飞机,是凑巧只是飞机,还是有其他的代表意义?

或者飞机就是上帝的巡视员?

指代意义只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介于导演这样低调,只能观影人自行猜测了,同样出现的还有路、水等其他意象。

只是不明白这样一部气息浓重的艺术片怎么会起这么一个商业大片的名字……差点因为片名直接判了死刑……

 6 ) 使用的音乐

The Pilgrim’s Progress” – Ralph Vaughan Williams, Performed by Sir John Gielgud, City Of London Sinfonia“Spiraling 5th” – Hanan Townshend“Exodus” – Wojciech Kilar, Performed By Krakow Philharmonic Chorus and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Sogno Di Un Automobile” – Arsenije Jovanovic“Searching For A Serene Sphere” – Arsenije Jovanovic“The Death Of Ase” – Edvard Grieg, Performed by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Symphony No. 4 Los Angeles”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patashnik” – Biosphere“In Search Of Galiola” – Arsenije Jovanovic“Track 1/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Substrata” – Biosphere“The Coconut” – Thee Oh Sees“Miserere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Estonian Philharmonic“Unisons” – Hanan Townshend“Fantasy On A Theme Of Thomas Tallis” – Composed by Ralph Vaughan Williams, The New Zealand Symphony Orchestra“I Need Seed” – Thee Oh Sees“Last Known Surroundings” – Explosions In The Sky“Cosmic Beam Journey” – Francesco Lupica“Prophecy Of A Village Kreman” – Arsenije Jovanovic“Approaching” – Arsenije Jovanovic“Track 3/4 – Poem From Insomnia” – Biosphere“Farewell Mix From An Old Fridge Before It Sank In The Sea” – Arsenije Jovanovic“Man With A Movie Camera” – Biosphere“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 Johann Pachelbel“Images”-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Concerto Grosso in G Minor, Op. 6, No. 8, ‘Christmas Concerto’ “ – Arcangelo Corelli, Performed by Capella Istropolitana“Ansonia” – Paul Ngozi and the Ngozi Family“Nocturne No. 2 in E-Flat Major, Op. 9, No. 2” – Frederic Chopin, Performed by Idril Biret“Cool Out” – Bosco Delrey“Symphony No. 9 ‘Choral’ “ – Ludwig van Beethoven, Performed by Nicolaus Esterhazy“Dilbar Dilbara” – M. Ashraf and Naheed Akhtar“Nocturnes: Sirenes”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BRT Philharmonic Orchestra“Salons Song” – Arvo Part, Performed by The Tallin Chamber Orchestra“Kol Nidrei” – Max Bruch, Performed by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Ireland“Distress” – Hanan Townshend“Hyperborea”- Biosphere“6 Epigraphes antiques: Pour l’egyptienne” – Claude Debussy, Performed by Lyon National Orchestra“Solveig’s Song” – Edvard Grieg, BBC Scottish Symphony Orchestra“Wind Song” – Sleep Good“Schlitterbahn” – Sleep Good“Squire Fire” – Steven Orenstein“Secret Garden”- White Mystery“Symphony No. 3, Op. 36/Symphony Of Sorrowful Songs” – Hynryk Gorecki, Performed By Polish National Radio Symphony“Ashtray Wasp” – Burial“Dawa Gompa”- David Parsons“The Things I Tell You” – Biosphere“Water Theme For Harp” – Hanan Townshend“Water Theme For Woodwinds” – Hanan Townshend“Ceremony 1” – Klaus Wiese“Ceremony 3” – Klaus Wiese“Initiation Psalm One” – Paul Horn“Snapshot From The Island”- Tabor SzemzoRead more at http://thefilmstage.com/news/listen-to-the-music-of-terrence-malicks-knight-of-cups/#Btm0VpO7v3p9CHSx.99

 7 ) 何处是心灵的港湾,何时能停止流浪

第一次看到一部纯意识流的片子,几乎没有连贯的剧情。

完全是许多看似杂乱无序的画面,角色的情绪,偶尔几句台词,变换的视角,但这些引起我太多的共鸣。

想起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这样的感觉,每一件小事都会引发诸多的思考,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为何我与身边的人不同,我总是想的太多,而不像他们希望的那样,Let it be,反而总是因为做一件事的意义而踌躇。

塞林格说过: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中二症晚期的我总是自命不凡,以此安慰自己。

国王让骑士去寻找珍珠,只是到达海边却忘了自己的原先的使命。

中国古话说,勿忘本心。

可是当你走了很远,明白很多事情并非你所想,那本心是否还有不忘的必要性?

我想不是骑士不能被唤醒,而是他不愿意被唤醒。

正所谓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在装睡的人。

骑士走了这么远的路,突然发现寻找圣杯没有意义了,那他接下来应该去做什么呢?

每个人都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我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高考。

这么多年来所有人都让你觉得获得好成绩像是你生命唯一的目标和意义。

但是当你真正开始认识到真相,接触了社会的时候,你就会开始迷惑—寻找答案—失败—空虚—彷徨。

就像垮掉的一代那样,无所事事,不知何去何从。

联系剧情塑造的主角形象,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

主角似乎陶醉在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无法自拔,其实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西装革履的外表下是空虚无聊寂寞的内心。

想要寻找生活的出口,想要得知生命的意义,却无从知晓。

每一段情节中,不同人的陪伴,都是他每一次想要得到答案的尝试,但那些女孩都不是他,仍然不能给他想要的答案。

不断尝试,想要找到,结束这种漫无目的的寻找,结束这种流浪的生活。

然而,又害怕自己最后的归宿不符合自己的期待,从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所以,从始至终,他对稳定的生活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

举例来说,主角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角色有过一段婚姻生活,最终离婚了。

后来主角又表示想要与娜塔丽奥特曼饰演的角色结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有夫之妇有了孩子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

这感觉就像《围城》所写的,外面的人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永远在寻找,却永远也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不同于盖茨比目的明确却永远得不到的悲惨结局,主角的寻找还将继续下去。

或许像电影的旁白说的:我以为生活到了某个年龄就会开始有意义,但我错了,生活永远是一堆碎片,它们只是简单拼凑在一起,永远不能融合在一起使生命有意义。

PS: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还让我想起了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这张专辑,虽然这部片子男主角并没有吃迷幻药。

这个片子真心有点长,后面看的有点困了。

不太懂塔罗牌的知识,只能简单粗浅地看到这一层意思了。

给五星就当是表达自己的欣赏了。

 8 ) 圣杯骑士

泰伦斯·马力克2015年影片,早有准备会比较沉闷,像《通往仙境》以及《生命之树》等,都是在诗化的写意下成就的,而此部影片,导演更是抛去了叙事,通过镜头及旁白完成了对意境的塑造以及欲望的理解,但是可能是由于语言结构的障碍,诗化而感性的旁白,在大量的断句下使中文的语文习惯产生了极大的理解困难,纵然有强大的卡司、再美的意境及浪漫的爱情,依然不能感同身受。

 9 ) 体验为王,故事为后。

当凌乱的各种画面和独白扑面而来,我一次次的跟着揣测着那些词语。

这时,好像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开始在大脑里发酵了。

我想,这种超脱于故事本身,观影得到的体验也算得上是有魅力的。

看了一遍后,我对电影里故事的梗概推测是这样的。

贝尔是个好莱坞的成功编剧,俨然早已实现经济自由。

然后,他剩下的生活就是每天闲逛,加上去参加各种party,住在能呼吸到mount air 的社区。

然而,纸醉金迷慢慢给他带来了空虚感。

同时,他的一个弟弟也让他非常头疼,他们本来是三兄弟,有一个兄弟因为这个弟弟的某种原因而自杀了,而在贝尔的抽象意识里,父亲是个用血洗手的人。

在两性感情方面,贝尔和前妻布兰切特时常纠结在一起,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女伴,最后还搭上了人妻娜塔莉。

就是这么一个昏头昏脑的角色,想从空虚里爬出来,却在不停和各种事缠在一起。

影片以塔罗牌的几张牌名作为分节。

一,月亮。

月亮象征倾听你的梦,以找到内心世界的平静。

逆位时,象征内心的恐惧或是尚未解决的问题开始显示出来。

完全符合影片的基调。

疯狂的派对之后,清晨醒来的贝尔透过玻璃窗望着城市,而他周围还七七八八躺着各种人。

他需要平静或内心开始产生空虚。

二,倒吊人。

代表顺从环境。

逆位时,代表想挣脱。

这节主要讲的是贝尔和弟弟、父亲之间的家庭矛盾。

顺从还是挣脱?

他选择了顺从。

三,隐士。

省思的一段时间。

逆位时,代表孤单。

这节讲他自己在好莱坞的生活。

他就像个隐士,在人群中也很孤单。

四,审判。

清晰的判断,了解自己。

逆位代表用消极的方法去填补内心的空虚。

这节讲了他和前妻的纠葛。

显然,这算一种消极的方法去填补自己的空虚。

五,塔。

代表突变,生命中无可避免的改变。

逆位,代表你抗拒这种改变,这是越抗拒,越存在。

这节讲了,他和几个杂志封面女,援交女的媾和。

他意识到了需要某种生命的改变。

但他想抗拒,所以继续去找各种女人。

最后发现,越抗拒越存在。

六,高级女祭司。

代表理念萌芽,同时也暗示要相信直觉,探索内心深处。

逆位时,代表你忽略了你的直觉和内心感受被纯粹的理智影响。

他和钢管舞女短暂的交往。

地位低下的钢管舞女,对贝尔说了一番话,直中要害。

七,死亡。

代表改变,死神牌意味某种状况的结束。

某个阶段的结束,去试试接纳它,迎接新的阶段来临。

逆位的代表恐惧改变,也可能抗阻着它。

贝尔和婚外情的娜塔莉之间,相互依赖但最后不得不伤心离开的一节。

娜塔莉怀孕了,但她不确定是老公的还是贝尔的。

如果说,贝尔和前妻之间是长期拉锯后,淡化的互相伤害。

那么,娜塔莉德尔伤心,是真正让贝尔的灵魂又受到一次洗刷。

干净了,他想结束这个阶段,重生。

八,自由。

非塔罗牌相当于导演宣布了,贝尔终于慢慢开始挣脱。

拍摄角度我们知道,传统的电影教材里讲人物就是行动。

这种观点宣扬的是电影应该由故事的因与果去串联起来,人物怎么想体现在他怎么做。

但就像很多人说的,这部电影时意识流的。

那么这种意识流有什么必要呢?

有必要。

因为我们平时确实说话多,行动多。

但是沉没寡言的时间也不在少数,很多人时常做着漫无目的的布朗运动。

就像那些吃完饭,到处转转大妈大爷。

这些时间也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认为马利克就是从沉没寡言,短时冥想这个角度进行电影的展开的。

实现了意识流。

这种电影的最低意义世界上总有些人的思考已足够多到,绝大多数新电影的主旨和讨论范畴的已经刺激不出他的新想法了。

那么这种意识流电影的作用就出来了,给观众一种哑然感。

看完不确定如何评价和述说。

体会到一种未知和思考的乐趣。

珍珠希望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生命里的珍珠

 10 ) 《圣杯骑士》:如果梦游也是一种风格

学哲学出生的泰伦斯·马力克总是喜欢把自己的电影拍得意味深长,用影像拷问人类的终极意义和各种难以一言以蔽之的宏大命题。

从《生命之树》开始,他对喃喃低语式的精神探寻日益上瘾,传统叙事让位于片段式的意识游移,真实确凿的生命经历让位于漂浮不定的即兴情感。

在《圣杯骑士》中,视觉拼贴和意识流独白都变本加厉,马力克在抽象化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彻底抛弃了线性叙事的技法,影像和剪辑变得日益大胆。

不过,抛却一切可能让马力克脑残粉兴奋不已的技法标签,《圣杯骑士》的空洞造作也在这部浮夸的电影中一览无余。

电影讲述了一个有关自我朝圣的故事,“圣杯骑士”是塔罗牌中的一张,极端浪漫的追随者,非逻辑的情感动物,也代表着主人公——以为名叫里克的好莱坞编剧的性格。

随机抽取的塔罗牌作为小标题,将其生命中不同的片段分割开来,隐喻其人生起伏过程的心绪流转。

马力克一直以来都从未放弃过画外音的使用,《圣杯骑士》中里克有气无力的旁白也断断续续地漂浮在破碎影像之上,持续地追问着生命和快乐的意义。

作为一个闷闷不乐的成功人士,他派遣忧愤的方法不外乎大把花钱和在不同的大肆恋爱。

镜头追随里克在洛杉矶都市的漫步,通过毫不节制的跳切制造一种令人晕眩的视觉效果。

海滩、摩天大楼、艳舞场所、游泳池、酒店房间、天台……各种毫无关联的场景反复出现,相互组合,好像梦游症患者眼中没有支点的世界。

自然风光的纯粹和都会的纸醉金迷相互缠绕,片刻宁静过后是新一轮的意乱神迷。

马力克电影中的标志性镜头,比如主人公在逆光中转身离开,男女谨小慎微的舞步也都在《圣杯骑士》中出现。

如果说,躲在广角镜头背后的马力克,已经在视觉表达上到达了诗意完美,那么对剧情完全的放任自由,则让他始终执着的哲学思辨最终沦为一场形而上的自我沉溺。

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里克的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包括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奇特、泰莉莎·帕尔默在内的卡司,都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中进行自己的即兴表演。

风格化的剪辑进一步解构了人物自身的内在逻辑,大量造作符号的堆砌和看似诗意其实无病呻吟的对白合力把这部电影推进了无聊的大坑。

马力克镜头下穿着阿玛尼套装,却始终蔫了吧唧的里克,也成为了一位名符其实的上流病患者。

《圣杯骑士》能让人想到许多情绪类似的电影,比如同样叙事松散的《甜蜜的生活》或者最近的《绝美之城》,一直不停行走沉默寡言的里克甚至让我有些不恰当地想到了《海上传奇》中的赵涛。

大量视觉奇怪映衬着单薄无力的对白,马力克还真是用这部电影,极具戈达尔范儿地和语言说了再见。

不过,太过痴迷于抽象之后的做作却从头到尾弥漫在电影中,以至于即便有了关键性的独白或对白,也难以掩饰其令人厌恶的气质。

如果说梦游也是一种风格,那么《圣杯骑士》还真把它发扬光大了。

只不过,有的观众愿意耽溺在半梦半醒间的灰色地带,有的观众,譬如我,更愿意早点从眩晕中醒来。

本文首发[我们审片]公众号

《圣杯骑士》短评

what can you do to your life?

8分钟前
  • jane
  • 还行

#berlinale2015 克里斯蒂安贝尔全程梦游,跟好多女神乱搞。。。景观电影。。。不过其实蛮boring和pretentious的

9分钟前
  • 指定能程小姐
  • 还行

我猜想整部片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选好景,布好灯,分配好配角的台词和内容。然后让主演在拍摄现场悠转,老马则自己扛着摄影机跟着主演走动。台词除了配角已知分配任务,其余全部即兴。但贝尔似乎不是一个在即兴表演上能放得开的演员,他面对配角在口头或是动作上的刺激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低头走过。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表现的比男性角色好,起码坦诚(也有可能男性们的好表现被剪掉了)。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第一视角极强。观众随着主观镜头游走在好莱坞的街头上,当然也拍到一些不错的画面。故事引用圣杯骑士,或许是暗喻自己和演员们,带着各类梦想来到此地,但逐渐被欲望横流吞噬。但全程太意识流,且贝尔也不是一个星味很强的演员(即观众对他的兴趣大于角色),所以这种实验没有那么成功吧。

12分钟前
  • 史努比先生
  • 还行

#柏林电影节#国家地理杂志专栏诗人泰伦斯•马力克最新诗集《洛杉矶,贝尔与他的女人们》。

15分钟前
  • Peter Cat
  • 较差

演的啥?

16分钟前
  • 旺仔流奶
  • 较差

泰伦斯·马利克在寻找仙境的路上越走越远,却让观众迷失在家门口。摇镜+絮语旁白+不知归处的配乐还是老三件套,除此之外马利克并无突破,再好的摄影也在mv画幅中变得廉价。本片之后,对《生命之树》重拾好感希望渺茫;若现世已朦胧不见,那观众对于不可想见的仙境又夫复何求呢?恋足元素加一星;高速公路致敬《飞向太空》加一星

18分钟前
  • kozmojo
  • 还行

拍法还有点意思,受不了一言不合就求爹告主舔妹子。

22分钟前
  • sonoko
  • 还行

16/ 需要再看一遍

24分钟前
  • 鹰婕
  • 推荐

头晕死了!!!!!!

27分钟前
  • serphim8
  • 较差

上流社会的人都开始反思自己,人生的意义到底为何?而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要每天奋斗,精神境界果然不一样。

31分钟前
  • 外星人事务所
  • 还行

两星给导演(《隐秘的生活》真的喜欢!),一星给一众明星龙套。据说是和《歌声不断》“配套”混剪的片子(一鱼多吃真的好赚),所以,我也两部同时开干——真的是一部在干,换过来,另一部也在干!诗人呓语,梦游断章,潮来潮往,红尘放浪;想说的都在“画”里,“画”里的都在剪辑里,剪辑的都在导演心情里,导演心情是:好嗨呦!

33分钟前
  • 禾一
  • 还行

我喜欢Bale的胡子、Cate的大衣、满屏的大长腿们,但不喜欢这股没有叙事的意识流,是想表达绝美之城的情绪吗?可以肯定的是导演绝对玩嗨了

36分钟前
  • 𝚓𝚊𝚜𝚕𝚎𝚎
  • 较差

强壮的臂膀握不住先父的剑,只能在永恒的潮起潮落之间惘然踯躅,马力克用长镜头寻找爱与存在,可爱是无以名状又捉摸不透的东西,迷幻,游离,浮光掠影,随性如风。

3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看的都要成仙了啊

43分钟前
  • 大雲特雲
  • 还行

又拍mv。

44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一部电影的价值认同的确需要建立在创作者与观众的「合拍」上,起码本片给予大多数人的启迪在于,一部满意的电影如同寻找一个满意的爱人,可望不可及,实验性电影手法的确是需要培育食死徒的。

48分钟前
  • 451½°F™
  • 很差

太过于意识流了,就像散文诗一样,实在不知道马力克想表达什么,对于我来说看了等于白看。

53分钟前
  • Lucas刘
  • 较差

大尾巴狼Terry。让Terry跪着看《绝美之城》10遍他也学不到哪怕一点皮毛。这部片子玷污了格里格的《培尔·金特》。

55分钟前
  • 小A
  • 很差

见天地,见众生,一席意念浮动的视觉盛宴。

5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1小时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