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维多利亚

Victoria,一镜柏林(港),维多莉亚(台),柏林夜惊魂,柏林惊魂夜

主演:莱娅·科斯塔,弗雷德里克·劳,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布拉克·伊依特,马克斯·毛夫,安德烈·赫尼克,艾克·弗雷德里克·舒尔茨,汉斯-乌尔里希·劳克斯,莱娜·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英语年份:2015

《维多利亚》剧照

维多利亚 剧照 NO.1维多利亚 剧照 NO.2维多利亚 剧照 NO.3维多利亚 剧照 NO.4维多利亚 剧照 NO.5维多利亚 剧照 NO.6维多利亚 剧照 NO.13维多利亚 剧照 NO.14维多利亚 剧照 NO.15维多利亚 剧照 NO.16维多利亚 剧照 NO.17维多利亚 剧照 NO.18维多利亚 剧照 NO.19维多利亚 剧照 NO.20

《维多利亚》剧情介绍

维多利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维多利亚(莱阿·科斯塔 Laia Costa 饰)是一个刚刚来到柏林的西班牙少女,某日,她在街上闲逛,邂逅了名叫索恩(弗雷德里克·劳 Frederick Lau 饰)的男孩。索恩的放荡不羁很快就吸引了维多利亚的注意,让她对他平添了一份好感。之后,维多利亚又见到了索恩的三个好友博克斯(弗兰茨·罗戈夫斯基 Franz Rogowski 饰)、布林克(布拉克·伊依特 Burak Yigit 饰)和弗斯(马克思·马福 Max Mauff 饰)。 让维多利亚没有想到的是,这群男孩在当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要执行——抢劫银行,而本该是四人的小组,却因为其中一人烂醉如泥而急需吸收新鲜血液。就这样,维多利亚成为了他们的最佳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Doctor异乡人凤鸣笙歌延安锄奸爱情秘方如此美好午夜红裙为人父母第五季了解的不多也无妨,是一家人三尺魂何百芮的地狱毒白无电话不生活前哨第四季决不让步小鸡快跑联结鹿角男孩第二季追猎摇滚收音机爱在记忆消逝前八月一日最爱女人RPG模仿章鱼完美的她棋盘上的阿尔发~约定的将棋~幸运岛穿越火线蹂躏你好,珠峰小镇疑云第二季一日暴毙

《维多利亚》长篇影评

 1 ) 平凡生活的突然失控

有一种戏剧效果是描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突然遭受巨大变故而发生的各种反应,妮可基德曼和尼古拉斯凯奇合作的一部烂片《非法入侵》就是其中之一。

而本片作为柏林电影节的竞赛片(能参加柏林电影节是因为展现了柏林风光吗???

)最大的特点在于一镜到底的技术手段,最后得了个最佳艺术贡献奖(摄影)。

女主的前半生都在刻苦学习钢琴,渴望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除此之外她的人生体验几乎是空白的。

当她的钢琴梦想被否定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她飘荡到柏林做了一个咖啡厅小妹,夜店中的狂欢也无法填补她空虚和迷茫的生活。

这时候她遇到了四个“有点坏“的年轻人,并和其中一个产生了些许好感。

柏林凌晨的街道,4-6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这个平凡女孩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可以很讨巧的犯罪故事没有拍的非常商业化,摇摇晃晃的镜头聚焦在这些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在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中使事情走向不可控的方向,推动着他们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后果。

 2 ) 《维多利亚》:电影需要张力和侵略性

(芷宁写于2015年12月3日)具有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曾说过:“取悦大多数人是世界上大多数电影的使命,但我不会这样做。

电影不仅仅是为人们的享受而存在的”。

许多有着拍摄技术诉求或非主流观点的影片,也往往具备这样的个性,它们仿佛是为了承担什么革新的使命而存在的。

虽然不好含混而片面地将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归于这一类,但他所执导的影片《维多利亚(Victoria)》确在表现形式上显得个性十足,具有一定的视听侵略性,在近140分钟的时长内,只有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也没做任何的后期剪辑,随着剧情的行进,冲突的升级,片中人遭遇了猝不及防的生活变故,也令观众感受到了贴近身心的刺激,心弦开始紧绷,且移不开眼。

而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在呈现紧张刺激的动态场面时,因难免担心忙中出错致使整个拍摄重新来过,会令演员产生不自觉的压力和慌张,而这个压力和慌张反而非常适合影片后段人物表现的需要,充满了张力。

虽说一镜到底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拍摄手法,但影片整体的完成度却也值得主创们自豪一番,一气呵成的呈现往往需要从业者们奉献得更多,包括体力、脑力和协作,至少《维多利亚》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足以称道的冒险,是一次很酷的拍摄体验。

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就需要尽力规避拍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因为太多无法预测、无法掌控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整个拍摄前功尽弃,跟拍固然要给力,演员的走位、表达的水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一次集体的纵情和磨砺,更能体现出一个团队的协作能力和导演的掌控能力。

在夜色的掩映下,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在这里,时间和空间已被合理有效的使用并压缩了,并且,在这里,摄影已不仅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体力活,摄影师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因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动态,必须迅速跟进,做出调整,以达到镜头画面的最佳呈现效果,何况这部电影里的追逐、逃跑等动态戏份并不少。

据说在拍摄时一共拍了三条,施普尔选取了最后一条,大抵因这条达到了他所希望拥有的临场效果。

在做演员时,施普尔名不见经传,在导演的岗位上,显得颇具才华,纵观他的几部作品,或许至少可以认为他是一位擅长拍青春片的导演,他所呈现的青春,有着青春的寂寞、迷乱、困惑,也有着青春的无畏、躁动和疯狂,片中的维多利亚这个形象,似乎是寂寞迷乱困惑与无畏躁动疯狂的混合体,这一夜最后的狂野,似乎是她对往昔十几年钢琴练习压抑生涯的一次彻底释放,也是她对来异国打工、寂寞度日的一次“报复性”癫狂,然而释放不羁的同时,要承担后果,年轻人总是在事后才清醒地明了。

片中,柏林凌晨的街道充满着寂寥和“热闹”,安静和“喧嚣”,在这样的夜里,过过夜生活,搭讪陌生人,犯点小偷小摸的小错,谈点心性相吸的小恋爱,似乎非常正常……显然这样不紧不慢地铺叙年轻人的生活,是有大用意的,当事件突发,当观众怀疑画风兜转、节奏锐进的时候,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则在提醒观众,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正在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讲述。

该片的剧本只有薄薄的12页纸,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这12页纸根本支撑不了140分钟的戏,于是演员们有了相当的发挥空间,其中的许多对白都是临场的即兴,而这种真实生动的交流形成了十分自然的气场,令感情来得合适,也衬托出了最终生离死别的悲恸。

当然,或许正因为大部分对白的无剧本化,影片前半部分略微给观众疲沓无聊之感,当然,也给了观众长时间贴近角色生活、感知他们心性状态的机缘,特别是女主角维多利亚那颗寂寞的渴望冒点险甚至期待“小毁灭”的心,为她最终决定加入到一场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犯罪行为中,提供了相对应的性格基础和情感铺垫,而这些年轻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只是毫无准备地被迫进入到犯罪中,他们的智商情商根本不足以应对这些。

对一些观众而言,该片这样执着的一镜到底,还不加剪辑,在观感上易造成因铺垫过多、叙事冗长而引发的观影难耐,影片结束时,在晃荡了两个多小时后,最后一个画面为固定机位时(当然,这个镜头拍得很美且意味深长),相信很多人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加之该片部分片段略显夸大扭曲,于人物塑造上有着目的明确的勾勒,在评论上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属正常,这也许就是导演想要的结果,毕竟他曾这样说过:“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扩展自由发挥的空间……电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张力和侵略性……”(杂志约稿)

 3 ) 《维多利亚》:维多利亚与梅菲斯托

「梅菲斯托是个魔鬼吧?

」「是魔鬼。

」「我喜欢魔鬼。

」「我也喜欢。

」维多利亚弹完一段李斯特的《梅菲斯托圆舞曲》,向桑那说起自己曾在艺术学校学习钢琴的往事,语气中带着点哀怨和不甘。

学了十六年,每天七个小时的苦练,到头来因为达不到老师的高标准而被劝退,一边说着一边抹掉情不自禁流出的泪水。

此时此刻的她,正坐在打工的咖啡店里,从故乡西班牙来到柏林已经三个月了,说不了几句德语,也没什么朋友。

桑那是维多利亚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的柏林青年,她在夜店门口被桑那和另外三个男青年(鲍克斯、布林克、福斯)主动搭讪。

四个深夜无所事事、喝得半醉的年轻人让维多利亚加入他们的聚会,虽然有点满嘴跑火车,但看得出并没有什么恶意,反而令身处异国他乡的女孩感到有点新鲜有趣。

桑那像是他们的「小队长」,也是其中英语比较好的,所以和维多利亚说得最多。

他们在杂货店里偷了几瓶啤酒,又在一栋小楼的天台上聊了一会儿。

直到维多利亚想起要到打工的咖啡店做营业前的准备,才让桑那送她回去。

维多利亚说完往事,送别了桑那,正要准备收拾店铺的时候,桑那和他的三个朋友突然又回来了。

这一夜注定迷离而危险。

塞巴斯蒂安·施普尔执导的《维多利亚》在2015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一鸣惊人,还摘得了最佳摄影奖。

本片最突出的特色便是用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而且与同年在奥斯卡上大受赞誉、属于「无缝拼接」的《鸟人》不同,是真正的一镜到底。

所谓的「长镜头」或者「一镜到底」究竟是不是炫技,恐怕始终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个人的理解是,也许从这个手法诞生的时候起,它就不是刚需。

相比另一种镜头语言「蒙太奇」,它在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方面的确存在天然的短板,同时对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又有着极高的要求,每个镜头都需要精心的安排和布置,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是件吃力不讨好的活儿。

然而,电影终究是一门艺术,作为从业者都会想要经历这样的一次冒险和拍摄体验,毕竟形式上的完美是每一个「艺术家」的至高追求。

当然,除了能见证导演以及摄影师的才华(体力、脑力、协作),「一镜到底」在实际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的地方。

以《维多利亚》为例,在黎明前的短短两个多小时,一女四男从相识到相知,共同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事件,从生到死,似乎没有比「一镜到底」的贴身拍摄更能凸显故事戏剧张力的方式了。

本片全长134分钟,共涉及22个场景转换,机位设计与镜头调度堪称完美,甚至饱满的剧情让「一镜到底」几乎不着痕迹。

由于「一镜到底」不能通过剪辑后的行为和语言来快速地刻画角色,因此就需要更多连续性的事件或细节对人物形象加以构建。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导演基本都用在了铺垫人物性格上,可能会让观众略感不耐,但另一方面也显得更为真实、更有代入感。

维多利亚和桑那等人从在街上的互相试探,到在天台上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再到维多利亚与桑那两人在咖啡馆里的情丝萌动,尤其通过女主角弹奏钢琴后的表情变化与情绪波动,使得观众对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维多利亚》让人想起了另一部德国影片《啊,男孩》(影评参见《啊,男孩》:文青尼克的一天),主题同样都是迷茫无助的青春。

但两相比较,前者要更加疯狂和凶险。

在一个小时的虚假温馨之后,寂静的夜倏然被一场犯罪打破,不仅让片中的人物猝不及防,也让观众愕然不已。

桑那的朋友鲍克斯曾蹲过班房,在里面受到过某个黑帮大佬的关照,不过人情债总有要还的时候,该来的还是会来。

当夜,大佬通知鲍克斯带上三个人赴约,因为福斯已经酩酊大醉,只得叫上维多利亚凑数。

不明就里的四人直到与大佬会面后才知道对方要他们去抢劫一家私人银行,桑那等人顿时后悔不迭,但在武力的威逼下只好硬着头皮上。

青春的无知无畏、可悲可叹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抢完银行的他们居然还到酒吧疯狂庆祝了一番,直到出门后被警察追捕才仓惶逃进一处住宅区,布林克被当场击毙、鲍克斯受伤被捕在送医途中不治身亡、维多利亚和桑那虽然蒙混过关躲入附近的酒店客房,可中弹的桑那还是没有熬到救护车赶到,经历生离死别的维多利亚悲恸欲绝,仿佛一场噩梦。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分明发现,作为一个女孩,维多利亚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

在他们被逼迫去抢银行的时候,是她主动加入帮忙开车;在布林克畏惧退缩、桑那和鲍克斯险起内讧时,是她镇定地安慰鼓励;在和桑那两人躲进民宅时,是她急中生智想出办法乔装逃离;在酒店没护照登记开房时,也是她靠编故事拿到了钥匙。

就算最后因桑那死去而痛断肝肠,可她仍是在短时间里恢复了平静,带着抢来的钱走出了酒店。

好像有点夸张,不过由于有了事先对于人物的铺垫,又并不显得意外。

早年在艺校受到的委屈是维多利亚性格中既饱含压抑又亟待释放的源头,在柏林孤胆寂寞、循规蹈矩的打工生活则是她渴望冒险乃至期待「毁灭」的催化剂,而与桑那的暗生情愫又进一步助长了她的胆量。

还记得她弹奏的《梅菲斯托圆舞曲》以及「喜欢魔鬼」的对话吗?

这一夜,她俨然就是浮士德,她面对的一切就是梅菲斯托的诱惑,理智与冲动的界限就在一线之间。

从时间层面看,本片拍摄的现实时间是在凌晨4点半到7点,因为「一镜到底」的连续性,影片的时间和现实时间大体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影片内容丰富,再加上巧妙的场面调度,拉长了观众的心理时间,直到最后维多利亚拿着钱走在大街上时,观众才意识到这一系列癫狂只不过短短两个多小时。

7点的柏林街头空旷无人,魔鬼随着天亮而远去,不知我们的维多利亚有没有清醒过来,未来的路还是不是仍然迷茫困惑。

 4 ) 無法理解地消失就像無法理解地出現,維多利亞與柏林的霧中冰冷。

76/100,怎麼說,一定會是比較兩極分化的口碑。

會吐槽人物的扁平化,劇情的德式無厘頭,可是,為什麼我們會這麽認為呢?

因為我們畢竟不是他們,不是沒有接受什麼教育,由沖動和性情簡單驅動的底層年輕人。

這種感覺從維多利亞一開始的出現就一直撓人,一再因為對於情節開展的不合常理,生硬而無法入戲,但到後面就放下了,不再追究,也並不揣測人物,或許,全當導演有意為之,底層的無數他他她,是誰,怎麼樣,除了在這樣看電影時,誰又真的在意呢?

哪需要那么多理由呢?

那是一個怎樣的維多利亞呢?

她不需要充足的理由而來,從頭到尾一直讓人無法理解,離去也如出現時一般不可理喻,一個背影消失在早晨的腓特烈大街上,彷彿一切只是昨夜柏林諸多故事中的一個而已。

如此疏離,冰冷和不可理解,就像這時代給人的感覺,不得不說,鏡頭加上配樂氛圍構造得是很好的,但依然覺得在鏡頭和氛圍上用力過度,人物應當加一些縱深,從人物歷史的展開與時代命運發生共鳴,但那大概會是另一種冰冷的感受。

如果這种現代的冷感是霧中迷離的冰冷,那另外的大約是風中的吧,可能還是前一種更柏林?

Keine Ahnung...

 5 ) 纪实黑色作品

名声大噪的《维多利亚》真的是个好电影么?

其实很难说——虽然我提及过“完整的结构,舒服的节奏,出色的情节”,而事实上,电影也的确技惊四座精彩绝伦,不过,电影的故事却并非一个好故事:过快的情感、关系以及行为动机的变化,让剧情中的逻辑性成为了整个作品的最大漏洞。

虽然有种理论直接说过,对于相当部分电影来说,电影中讲故事的手法与故事本身要阐述的,比故事本身更为重要,但事实上,对于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电影与电影人来说,一个优秀的故事才会是最有可能达到与最为吸引观众的东西。

当然,本片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的确不是我们已知的“大部分”的电影人,而《维多利亚》也不会是大多数的电影——毕竟不是每一部犯罪片都可以用一镜到底呈现,也更不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能拥有如此纯熟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一镜到底,的确片中完美的调度,摄影灯光录音的高超水准惊呆了所有人。

一般来说,犯罪电影的故事本身建立在剧作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角色交互基础上的,故而不如同《鸟人》和《俄罗斯方舟》,可以艺术化的使用“一镜到底”。

相较而言,更多角色参与,由于社会性的愈发明显,则必然呈现出更为写实化的效果,《俄罗斯方舟》参与角色多,但整体内容本身为想象式的架空不需多说,而掺和着太多谵妄现实主义色彩的《鸟人》,角色间的关系明显被冷处理了,而故事本身从节奏上,氛围上都会稍有欠真实的质感,那么用上各种各样的看起来相当明显的剪辑手法也无怪了。

《维多利亚》这部作品的一镜到底,是真正的“长镜头”,故事发展没有断开,也即是所谓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达到了统一,并在两个多小时中完成了这个理应足够复杂的故事的讲述——但不得不注意到的一点是,生活的容量可以说是无穷大的,这是叙事作品无法比拟的,故而在整部作品中,相当多的故事被进行了处理:反生活逻辑性的处理,也即是上文中提及的内容,这些让整部作品的故事,尤其是后半段的讲述,颇为晦涩。

假如把整部作品摊开讲一讲其中的角色关系的发展:在三十分钟内,即从陌生人成为了至交好友,而之后又在一个小时内居然能出生入死,二个小时内达成恋爱关系——这无非有点快了,但我们并不觉着奇怪。

相同的情况还在情感变化中有所体现,比方说在发生重大事件后马上就能狂欢,而狂欢完之后两分钟马上又能变得无比恐慌这种的。

说实话,如果是电影中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呈现出这种变化,我们的确不会奇怪。

因为大多数故事中,叙述时间也只有一个、两个多小时:这时候如果使用《鸟人》样的长镜头,或者使用一般手段的剪辑,我们能靠着蒙太奇,弄着景物变化和光学手段,穿插相当数量的“省略”和“快叙”,那么两个小时的电影,的确可以讲几小时、几天、几年的真实故事。

但可惜,《维多利亚》全片都在用“同叙”:即前文提及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统一:在逻辑思考上,我们理应对于这部作品中的某些内容感到奇怪,虽然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缺少这种困惑与质疑。

我相信这是片中广泛出现额场景变化导致的——每个场景都是一种情感变化、关系变化的过度,也是叙事发展的过度。

在某些场景中,其实情感的变化被加速了,角色能够肆无忌惮地从恐慌变成快乐,从放松又变成紧张——虽然无比写实的一镜到底,但是利用场景完成的情感变化还是稍显技巧化了。

情感在场景中得到了变化,故而场景其实还是象征与负责变化情感的——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场景的切换,对于故事的讲述反倒是小用处了。

可能基于了某种观影习惯,或者是更为深层次的对于主观与客观、想象与现实的“运动-影像”的认知错觉,在我们的印象中,场景的变化可能即意味着相当长的戏已经讲完,或者说相当长时间分量的戏已经演完。

当然戏剧本身就有着使用足够强的戏剧冲突与言语、肢体的表现形式来强化展示出生活的内容:这种内容以故事表现。

可能发生在影视剧中的一小段情节,我们在生活中需要付出几倍于之的时间加以完成。

《维多利亚》也是这样,足够短的时间讲述了足够复杂的故事——这个故事在现实中其实不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中完成的,但“剧”赋予了它的魔力:当然也说不准镜头本身也浓缩了时间,一些无对话,或少对话,缺少剧情内容,仅用着肢体语言表现角色关系的戏,虽然有角色的出镜与表演,但可能我们也能称呼它为“空镜头”。

虽然没有延时摄影的效果,也不像剪辑里一Cut即到下一场景那样干脆,可事实上,这些可能也象征了时间的压缩。

最具代表的可能是90分钟到95分钟的“酒吧狂欢”的一场戏,除开迷离的灯光,疯狂的肢体语言,与温柔轻灵的配乐,留给我们更多的,只是几名主角间,友情与爱情的表露——这些内容其实有些跌宕起伏的意味的,起码在我的生活中也不可能5分钟完成:所以这不是现实的五分钟,这只可能是影视剧的五分钟。

我愿意称呼这种利用某种戏剧张力来加快情感变化的手法为“情感时间压缩”——的确在相当数量的电影中也被呈现过,而这些最具代表的,就是好莱坞的某种患难见真情的大片,如《变形金刚》这种的。

话说往前推,我们最为熟知的长镜头,乃至于一镜到底的作品是什么?

是《鸟人》么?

还是所谓《俄罗斯方舟》?

甚至于贝拉塔尔的《撒旦的探戈》这种?

或者干脆打算说是《寂静的房子》那玩意?

都不是。

应该只能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

很不好意思的是,这部作品我的确还没看过。

但是我总还能BB几句同样作为犯罪片使用一镜到底的超级先驱,有理由相信《维多利亚》必然相当用力地致敬、借鉴、模仿、(抄袭)了它(大雾)。

而对于《夺魂索》中希区柯克一直耿耿于怀乃至于一直想因此销毁胶卷的“时间处理Bug”一事,也被塞巴斯蒂安·施普尔也延续了下来,虽然它采用着前文中提到的“情感时间压缩”的手段得到了解决——好吧这的确牛逼,毕竟能有效地把商业片的手段,顺理成章而有效地沿用至了这一部艺术性质的黑色犯罪电影里头。

不过终归,施普尔的这些技巧在前半段颇为温和的时候,这种技法的使用,达成了情绪的有效转换,可到了后半段,角色们面临着生死抉择时,这种手段却因为情感与行为状态的大起大落,让本不像神经质的角色们有了逻辑上的“神经病”的意味:最终,这些让这个本不鲜明的漏洞无比突出了,乃至于换来了豆瓣上区区7.1的评分。

 6 ) 一镜到底的魔力

闯进《维多利亚》导演塞巴斯蒂安·施普尔 Sebastian Schipper脑海的第一个点子并不是这几天在柏林掀起评论风潮的“一镜到底”,最初,他只是想拍一部犯罪电影。

之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德国导演Tom Tykwer,以先锋影像作品《罗拉快跑》成名的Tykwer和他共同设计了“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以达到与其它同类型的电影作区分,突出犯罪情绪和临场感的目的。

事实证明,最勇敢的选择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电影从一位名叫维多利亚的西班牙女孩在柏林一家地下夜店独自狂欢开始,此时凌晨四点,在夜店门口,她遇到了四位不太正经的“柏林男人”,他们很快开始了交谈,在柏林的夜色下游荡,女孩渐渐与其中一位男人越走越近,就在短暂向他展开心扉之后,她无法自控的投入一场疯狂的犯罪中……年仅30岁的摄影师Sturla Brandth Grøvlen端着一台佳能C300手持摄像机,对准这五个年轻人,对准柏林凌晨的街道,在四点到六点的两个小时里,只用一个镜头,换了22个地点,谈了一场恋爱,抢了一家银行,经历了一次生离死别在媒体场结束接受掌声欢呼,在发布会现场收到连番赞扬,“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震撼了被当天其它竞赛影片无聊到的记者。

导演更是现场证实,这部不需要剪辑师的电影,没有像希区柯克的《夺魂索》以及去年的奥斯卡大热《鸟人》那样,使用了剪辑技术把多个长镜头组合成了“一镜到底”的效果。

140分钟的《维多利亚》真真正正的只有一个镜头。

剧组一共拍摄了三条,导演选取了最后一条,也只有这一条达到了导演所希望拥有的情绪感与临场效果,就像弗朗西斯科波拉在评价自己的越战电影《现代启示录》时所讲的,“这不是一部关于越南的电影,这就是越南”,导演在“一镜到底”的形式下找到了“这不是一部拍摄犯罪的电影,这就是犯罪现场”的真实。

而且,这一个镜头,并没有单单在犯罪场景下让人惊艳,前半段的偶遇,街头游荡的试探,露台聊天的建立信任,咖啡馆吐露心声的初生情愫,角色的自发性与年轻一代的虚无都实实在在的表现了出来,也为此后女主角决定投入一场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犯罪行为提供了合理的性格与感情动机。

如同魔法般的,前半段的浪漫自由的气氛与后半段惊悚紧张的犯罪场景完美的由一个镜头缝合在了一起。

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就有风险在内容上打折扣,由于只有一个镜头,太多情况都无法预测,表演更要达到导演要求的情绪效果,《维多利亚》在有些段落的略显夸张与不自然,以及大段配乐加消音来掩盖收音上的失误,让其在电影节评论中处在了中流。

 7 ) 本片又名Victoria的作死历程——关于如何作而不死的实践教学与研讨

【剧透肾入】这是一个关于一群二逼青年如何用绳命作死的故事。

友情提示:等待开场时请带好墨镜。

对你没听错,墨镜,不然就会像我,以及我身边同样毫无准备的老太太一样,惊恐地发现,原来晃瞎你的钛合金狗眼“不只是说说而已。

它真的存在于现实(的电影院)之中。

可怜的我是陪基友一起去的,进场前连影片名字都没记住,而且迟了半分钟才到座,于是就瞬间有了一种找不清东西南北即将羽化成仙的错觉。

好在,在我彻底失明之前,摄影师已经先一步被晃瞎了,于是镜头进入了稍微正常的阶段。

其实回头想想,影片在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作死意味,然而我却很傻很天真的认为,这种酒吧和不良少女的组合,又赶上小语种的配置,大概是一部剖析性福感的文艺片。

然而我真是太天真了。

作死妹从酒吧扭完腰出门,遇到一群夜游男青年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十分担忧地想:这接下来就是群p轮x之类的情节了吧?

这尺度能播?

呵呵,你骗我,一定会被阉割的魂淡!

什么?

你问我为啥没有脑补出一场浪漫的艳遇?

我谢谢你,看看那几个二逼青年的颜值吧,集体负五渣,别说浪漫了,后来作死妹和太阳啵啵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这要如何下得了口= =然而,需要阉割的情节并未如期发生,但我看这妹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始终觉得,作死就在不远的前方,这帮二逼怎么看都不像好人,不出点儿事简直对不起资本主义万恶的旧制度。

可我错了,片子在一帮非英语国家人民蹩脚的口语练习中,进行了十几?

二十几?

分钟,不良青年居然只是想和午夜作死求蹂躏的妹纸一起过个生日聊聊天,吹吹小风喝喝酒……我顿时觉得自己想法龌龊,这片子原来是柏林旅游宣传片,一定是当地旅游局投资拍摄而成,为了显示治安多么良好,民风多么淳朴。

记得我当时断言:这片子估计要这样磨叽到结尾了。

别怪我想太多,这样为了挑战观众耐心而存在的禅学文艺片大量存在,不信单聊,咱们谈谈人参。

就这样,我大错特错。

转机从一架钢琴开始。

当作死妹说出自己会乐器的时候,我就在想,旁边就有钢琴,就它了,果不其然,妹纸是个深藏不露的文艺女青年,这样就解释了她胆大妄为的性格,和作死的作风。

我以为,剧情就此会进入爱情模式,妹纸会告诉太阳,其实这咖啡店是我的,我是白富美,咱们结婚吧= =……但美好的幻想总是短暂的,当妹纸活动手指开始弹琴,对没错,就是活动手指,那一瞬间,我仿佛瞥到了某种变态杀人魔的潜质,再之后的钢琴演奏,简直惊为天人。

本人对钢琴一窍不通,但影院里那种音效配上妹纸忘我到近乎变态的表情,还是让我深深震撼了一把,心说真他妈好听!!

于是这是一部失足青年找回自我的励志电影吧!!!???

可没过多久,妹纸就开始刷牙了,刚刚因为钢琴而燃起一丝希望的我的心啊,再次暗淡了下去,我灰心丧气的想,妹纸好巧,我刷牙也不用水杯,跟你一样。

就在这时,转折来了,神色惊慌的二逼四人组去而复返,太阳同学想作死妹提出了一个请求:跟我们去凑个数吧,虽然我们是去做坏事,但放心我们都是好人,你会安全返回。

尼玛正常人会去吗!

回去吗!

去吗!

吗!

当然不会,但作死妹不愧为作死妹,哪里危险哪里钻,就这样踏上了作死历程。

从这里开始,全片画风突变,从一部重度失眠症治疗片,变成了肾上腺素补给片。

看得我一路嗨到飞起,比看突突突砰砰砰还要爽还要紧张!

就在这肾上腺素一路飙升的快感中,我见证了二逼青年别出心裁的作死成就。

看似冷酷牛逼的黑社会头目?

带了个好头,随便打电话给以前监狱里帮衬过的哥们儿,让他们别忙着庆祝生日啦,快来帮哥哥抢个银行。

什么?

没抢过不会?

放心,又不是让你做蛋炒饭,很简单哒包教包会么么哒。

我一直在想,这种放毫无经验的二逼青年去抢银行的行为,和把活人推下悬崖告诉他你有翅膀可以飞有多大区别?

也许有人要说,这哥们儿只是狂霸拽不在乎人命而已,对,你可以不在乎人命,但枪械子弹毒品沫子总是要钱的吧?

您这是活活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也不知还能在作死之路上走上多远。

咳,吐槽继续,其实几个二逼青年面对抢银行这种高新技术职业的时候,还是有所抗拒的,但作死妹做了一把神助攻,成功把三个猪队友送上了开往黄泉的列车。

这一场抢银行行动,从一开始的演练就错漏百出,注定是一朵不一样的焰火。

先有猪队一号捂着小心肝表示劳资不干了,劳资不作了,再有坐骑君傲娇熄火,好不容易顺利开动了车子,一群英语蹩脚的老爷们又对着不认路的作死妹狂喊一通,生怕人家不知道他们抢了银行。

然而这些 不算什么,倒霉人人有,算不得作死,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几个二逼在抢劫成功的兴奋中,顺利进化成超级赛亚人,哦不,进化成了傻逼青年,从银行逃跑后,以龟速开车行进了五分钟不到(反正我看那段路走路也就十分钟= =),就自以为安全的把车子”藏在“了一个无论如何都不是藏车地的位置。

接下来怎么着?

按理说该各找各妈躲起来数钱了吧?

可人家不,人家去蹦迪了,还蹦出了新意蹦出了格调,蹦的连裤子都不要了。

镜头一度晃过跳动的三条腿,看得我这纯情少女简直要捂脸面壁娇羞一下,还在暗暗担心,你们这么蹦跶,会不会钱掉地上,空手而回,还要被逼再抢一次【真是好脑洞】,然而导演真绝色,一群被我认作警察的保安跑了过来,把作死党推入了继续作死的程序之中。

我常想,如果他们不脱裤子,可能就就不会死。

然而没有如果,他们脱了,被赶走了,这才想起车里还有人,于是要回到肇事车辆取人= =理所当然的撞见了警察,又像惊弓之鸟一样在大马路上招摇过市,恨不得头上贴着”我抢银行我心虚“几个大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们是亡命徒,那么多小路,你们真就不知道躲字怎么写吗??

傻逼遇上警察,结局瞬间注定,一场开玩笑似的抢劫转眼成了真枪实弹你死我活的战役。

有人死了,有人受伤被抓,有人带伤逃亡,只有自带主角光环的作死妹保持了一贯作死而不得,求败而不能的气场,淡定理智地策划了逃亡,顺利地带着颜值依旧负五的太阳同学进了酒店。

我以为这将是新一代夫妻档变态杀人魔的前传,但编剧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除了主角光环,什么都不好使,看见海报没有?

叫啥名念我听听。

对,Victoria,你看见太阳的名字了吗?

没看见吧,所以他必须得死,只剩下作死而不得的作死妹,在演绎了一场震撼人心的生离死别后,独自踏上了陌生的作死之旅。

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吐槽纯属娱乐,揉着我的钛合金狗眼保证,这片儿值得一看,不为别的,就为主角用鼻涕做拔丝的神技,也不得不看。

震撼无限。

 8 ) 人的成长

片尾当维多利亚走出电梯前的一瞬间,她的面孔看起来异常苍老。

仅仅一晚天真烂漫的少女就变成了冷静狡诈的女劫匪,人的成长真的不能完全看时间的。

经历过,活下来,人就会不一样。

维多利亚的男友真是一个特大号暖男,拼死也把她带出了包围圈。

维多利亚最后就这样手上沾着男友的血,满脸泪痕地走向新的成长很有意思的片子,拖沓的开头带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终止。

 9 ) FIFF16丨DAY5《维多利亚》:这一夜走了,正如它悄无声息地来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维多利亚》,下面请看前线在异国夜晚流浪的女子一镜到底下横冲直撞的评价了!

布谷卟咕:西柏林小混混的虚张声势。

果树:如此货真价实的一镜到底,完成度还这么高,佩服。

Xavier-耐观影:1星给剧本,1星给摄影,1星给女主,1星给当初因为前半部分节奏缓慢退场后懊悔了这么多年的自己。

Spy Liu:看完才发现是一镜到底。

前面过于缓慢了,后面节奏还算可以。

故事逻辑性和自洽性太弱,像看几个傻子。

我本来是要打一星的,看到一镜到底的份上加一星。

迷幻松饼:一镜到底真的炫。

我没字幕看的,只能和女主一样听懂英文,很有代入感。

但是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套了个炫酷的壳子罢了。

女主演技和钢琴弹得都不错。

整部电影看的人很累,演员看着很累,摄影师跑着很累,导演需要的把控能力和神经紧张让我感觉更累。

非有想非无想:后半部分升华!

前面节奏太慢。

如果不是一镜到底,想看看镜头怎么运动,几乎昏昏欲睡。

来点儿刺激的,义无反顾,再加上略微荷尔蒙的萌动,反正做不了钢琴家,不如去玩玩劫银行。

那种孤注一掷未知的驱使,每个人都会上钩吧!

这一夜,这两个小时,一切都再也不同。

Her Majesty:比约克蹦迪回家,路遇假华金和假法鲨;大街上抽烟喝酒,互相说一通鬼话;本以为是摊上事儿了,结果女生玩好大;男生们死了把钱留下,正好回西班牙老家。

psychopath.MN:形式上完成度相当高,节奏感控制恰到好处。

或许一镜到底的形式让这个故事的逻辑叙述与人物动机模糊不清,可不得不说两个半小时的故事的确让我很好的沉入其中,影像风格与情感表达很大程度上说服了我。

其实做很多事情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理由,太多事情与情感无法解释。

细想,维多利亚人生中如此不寻常的一夜,很多惊喜,大多无力,但或许也最适合一镜到底这个形式。

热可可加盐:全片似乎在为了一镜到底而一镜到底,但内容并不justify/necessitate这样的形式——如果《1917》的代价是一种FPS式“窥视感”,那本片似乎在这个基础上将所有的人物和剧情符号化,变成为“一镜到底”服务的棋子:钢琴不用真的弹便会奏出美妙的旋律、聊天聊到一半便被背景音所掩盖、人物行动间毫无逻辑又缺乏动机。

在不塑造人物的单薄剧本不仅难以让观众从心理上与人物共情,在视觉上也扼杀了观众的能动性,将视角局限在了摄影师给定的镜头之间。

好在一镜到底的完成度相当出色,算是一次在技术上十分成功的尝试。

欧.尹:我不认为本片核心是一镜到底,但超出我预期的恰恰是这次一镜到底真正给予了我独特的沉浸感,抓牢了我的情绪律动,这是观看《夺魂索》《1917》甚至《鸟人》都不曾有过的体验;我也不觉得剧本牵强,人物行事动机看似缺乏,但若结合起下足了工夫的人物刻画,一切也都有其意义甚至有其深刻之处,不得不提女主在极高难度的摄制中仍然奉献出如此有说服力的表演,温柔、坚强、紧张、热情、狂浪、期待、孤独与最终的幻灭一应俱全。

尽管题材、技法、立意均丝毫不类,本片还是莫名有浓烈的马丁•斯科塞斯《下班后》之神韵。

子夜无人:从来不是“一镜到底”的爱好者,这四个字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对我产生爱憎上的影响,不过最开始的确偏颇地觉得这场摇曳的光影、浪漫与犯罪交织的剧情,应该更适合给NWR去拍。

直到第一次改观出现,是女主角弹起钢琴,在那一刻你开始觉得这个人将会滑向一切不可知的危险,因为她的孤独是刻在命运里的,而孤独的人是无所畏惧的。

她在这一夜的“历劫”其实恰恰是她生命里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暖色,伴随天空重新又亮起来,她成为了所有属于黑暗中的惊心动魄苟存到白昼的遗孤,而柏林的街头依然空空荡荡,她也依然是一个人、没有同类。

鲍勃粥:一镜到底根本不是最大的亮点而是最大的败笔,换而言之,创作者用了最错误的形式去面对这个剧本,或是用了最错误的剧本去面对这个形式。

“我们是柏林人”,“带你看看真的柏林”,然而一镜到底的运镜一味追随模糊的面孔,空洞的状态,地貌/街景一切的周遭都只是背景墙而已。

视角是被迫追随着人物主观运动着的,作为“观察者”的我们的身份不断被有意识地唤醒,然而一切浸入都需要一个前提:观众要进入这个故事,而显然,我并未感受到这个邀请,也没能成功跟随,我为什么要追随这个故事?

显然观众没有被尊重,而是被想当然地塑造成主动地跟踪狂。

所谓的剧场感(更准确的说是临场感)和现实感毫无用处,这又不是Sleep No More,这是电影。

人物除了状态和空洞的行为都不在场,最后天亮了,一切似乎从未发生,故事从未开始。

 10 ) 柏林——共生的浪漫与危险

一直好像对于这种夜晚与陌生人邂逅冒险这类的电影(有人形容平淡的剧情是“黏黏糊糊”)比较偏爱,大概骨子里还是比较浪漫,一直以来也非常想和朋友们在夜晚放烟花喝酒聚会,所以对这类电影本身好感度就非常高,同理还有爱在黎明和午夜邂逅这类。

感觉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一镜到底的确很惊艳,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部分过于冗长无味,也许后期一刀不剪确实需要牺牲掉一部分东西。

非常非常喜欢开头和中间在酒吧里的摄影以及配乐,没有固定机位而是全程手持机器的摄影方式也让人比较容易代入气氛。

剧情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从转折点开始分的两部分故事时长上很均等,个人感觉有点“二”,不知道该归为什么类型。

还有一个地方感觉处理得不是很好:最开始男主角邀请女主角加入他们的时候女主角没有戒心的行为一直让我以为在前半部分有惊悚情节,这一点感觉处理的不如午夜邂逅,毕竟作为一个写实但理想化的电影,浪漫之外的合理性还是比较重要的。

另外我自己觉得比较加分的是电影中女主角和男主角在钢琴前的谈话,可能跟个人经历比较像吧(?才不你并没有小姐姐那么努力),那段坦白自己的压抑经历的情节一度让我看哭。

最后给男主角女主角打call,女主小姐姐演技真的好棒,至于男主角,那天交流会和他合影了哈哈哈很开心。

交流会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全程拍摄拍了一共三次,摄影师每次都是浑身被汗浸湿,而且虽然演员说英语和德语,但摄影师是一个丹麦人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

最后,非常向往伦敦柏林纽约这些城市。

《维多利亚》短评

最大的亮点在于一镜到底,最大的短板也在于一镜到底。

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一个跟生活可能毫不相干的故事,却可以让人掉泪。在异国大街上随便遇到一个什么人然后胡侃半天,跟自己曾经的经历很像,那种孤独感我太懂了。弹钢琴那段跟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共鸣。酒店里面女主的哭戏情绪好满,几乎把所有青春的痛苦都哭出来了。但是两小时手持长镜头真的看得好头晕,胃部不适。

10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你是怎么活的呢 你们

13分钟前
  • 忏聒
  • 还行

除了女主每个人怎么都这么蠢 然后女主怎么又这么作

18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还行

我是希望他们能绝处逢生,虽然世风日下造物弄人,总要给爱一条生路给绝望一个出口。所有美好事物都被强权与金钱所毁,那些拎着大笔钱找幸福的希望通过喋喋不休达到沟通的人注定失败。几乎所有的幸福都是平凡的,所有的爱都是沉默的。长镜头的真实感代入感超强,女主视角看的很揪心,我几乎爱上了男主。

23分钟前
  • 小熊QQ
  • 力荐

最末30分鐘節奏可以,但前面一個多小時太冗長了。我個人覺得一鏡到底很考驗講故事的功力和對電影節奏的把握,但個人認為導演在這兩方面都沒做好。btw,弱智青年歡樂多,主要角色智商集體下線的電影我還是少看為妙。

28分钟前
  • 半點
  • 较差

berlinale 65 D3 和旧作《告别汉堡》一样,《维多利亚》里的柏林是年轻人夜晚的露天狂欢,而事情却远没有挥霍力比多那么简单,从酒吧搭讪到城市亡命,短短一夜间的冒险。观众跟随超长镜头目睹事情的逐渐失控,平凡和疯狂,陌生与熟悉的一步之遥,让人目不暇接,而且真的是一镜到底啊!二刷降半星。

31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实现难度确实很大,无论是对摄影还是表演的连贯性上的要求都很高,好在二者都完成地不错,尤其前者更是闪动着某种危险的迷离光晕。故事方面年轻人追求刺激有几分邦尼和克莱德的感觉,最终也是不约而同地走向悲剧,女主的心理动机还是稍显突兀,部分情节过于冗长。

3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 什么剧情啊这是

36分钟前
  • AMO
  • 较差

好喜欢女主呀,看完好几天没走出镜头来

38分钟前
  • 皮埃
  • 力荐

一镜呵成,考验导演、摄像功力,也考验演员功力。故作有趣的尬聊。普通人的聊天就这样啊。弹钢琴的人只有十分之一会成为钢琴家。年轻人冲动而混乱的青春。经历冒险,成为恋人。夜间伪纪录片,光线难免有暗淡的时候。人生就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为了完成她的钢琴梦想……

40分钟前
  • 南高峰
  • 还行

代入感绝佳。。不仅仅是摄影的伎俩,女主角这种孤独到有点失控的心态 有时也深能体会。看着看着 似乎自己也认同了女主看似疯狂的行径。

41分钟前
  • 绿马猴
  • 力荐

#HKIFF#演员牛逼。凭什么一镜到底就可以允许故事本身如此bug搞得人不该笑的地方笑场?重要的是呈现效果。我是宁可看鸟人的伪一镜到底。。

45分钟前
  • 黑桃生
  • 还行

一镜到底也没什么新鲜的,前半部分冗长无趣的对话让我在火车上睡了好几次。几部类似电影看下来有一种欧洲渣男成灾的感觉😂

47分钟前
  • metaphor17
  • 还行

凌晨的街道让我想起以前熬夜的时候。副作用的不适感再次袭来。喉咙干,头在晃,空气闷得让人燥。可我真的太累了,话都说不了。。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劳资再也不想熬夜了。

50分钟前
  • 荫萌
  • 较差

姑娘、从小你妈妈没教给你不要跟傻逼一块玩吗?

55分钟前
  • Ni9ht_Kid
  • 较差

一镜到底,现在的技术的确成熟,机器轻便,从夜晚到白天,室内到室外,都不太费力了。不过做到如此份上,更让人回过头去想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剧情如此可预测,人物行为如此难理解的情况下,这样完全根据时间顺序来只会增加观者的烦躁啊,弹钢琴那段本可以不错,但动作和音效都太假了……

5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本片的技術含量完全擊倒故事啊!並不覺得長鏡頭是在炫技,而是如果電影沒用的話根本就不能成就此片,一鏡到底的真實感太強太恐怖了!兩場Disco和最後的爆發還能拍得出那麼極具美感。★★★☆

60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推荐

女主的蠢简直刻骨铭心,但正是因为刻骨铭心才更加说明她的演技超群。这要是搁国内,就会变成一则“咖啡店打工一钢琴天才外地少女喝醉酒被四个小混混骗到天台轮奸”的新闻了。

1小时前
  • 米姐起飞
  • 推荐

(6.0)在形式上走火入魔了,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1小时前
  • cliosong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