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2002由刘伟强和麦兆辉联手打造的《无间道》横空出世,被称为香港电影的中兴之作,由此也开启了香港警匪电影的卧底时代。
而这部拍摄于2006年的《卧虎》就属于跟风之作。
不过监制里有王晶来坐镇,就足足保证了这部影片的观赏娱乐性,对于影片中曾志伟和吴镇宇的演技无需质疑,从香港电影辉煌时期走过来的两位演技派对于警匪题材的角色自然游刃有余,而在影片的剧情方面相比与《无间道》多了太多的戏谑和讽刺的味道,所以观看起来会轻松很多。
由于《无间道》系列太过于经典,所以这部影片基本处于被碾压的境地,不过还好王晶为影片注入的观赏娱乐性元素把影片拉了一把。
只因苗侨伟。
自从《无间道》诞生后,卧底反串比比皆是,可是能突破的,寥寥无几。
能说什么呢?
或许在老爷房间抽签的那一段还算小惊喜。
个人心怀不谋,利益当前,能舍身而退的,或是大智慧,或是就是容不下的人。
因为你,根本不是他。
为求“自保”两字,我们实在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当年的无线小生,侠骨柔情的杨大侠,你始终是我心头的那杯茶。
《臥虎》很可惜,沒像海報那麼帥。
從80年代開始,好萊塢就喜歡將幾部當紅的電影綜合起來拍成一部kuso片,從早期的《Naked Gun》和《Scary Movie》系列,到最近的《Epic Movie》都是這類電影的代表。
這些片大致都非常白爛,但是時常白爛的令人笑不出來。
《臥虎》幾乎是《無間道》和《黑社會》的綜合片,雖然不是白爛片,但是看到最後卻反而覺得很好笑。
其實要是把《無間道》和《黑社會》好好的綜合一下會是個不錯的題材,好比說,真警察混入黑社會之後,為了誰做下一任話事人,好好的挑撥離間,搞到社團最後自動瓦解,但是同一時間,警察局也瓦解了,因為假警察為了做下一任警長,也不干示弱的挑撥離間,搞到最後,誰也沒因為誰派了臥底而占到便宜,反而是兩敗俱傷,從此黑社會還是黑社會,警察局還是警察局,而幹臥底的,到了最後還是只好繼續幹下去。
只可惜《臥虎》沒有如此綜合。
《臥虎》的前十分鐘和最後十分鐘像《無間道》,中間的80分鐘全都是《黑社會》,可是這個《黑社會》,交代的不清不楚,很多事情,莫名奇莫的就發生了,可是很多該發生的,卻都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電影在一開始交代了警察的臥虎行動,就是派臥底去打老虎(就是黑社會的代號,下一段我再來幹譙這件事)的意思,陣容很大,一下子送出上千個臥底,然後這些臥底到底幹了什麼就沒交代了(真的臥底了),卻開始敘述黑社會裡面大家互看不順眼,開始搞內鬨。
到了影片最後,交代了其中一位黑社會的是臥底之後,就播出了警方將黑社會一網打盡的新聞。
然後這位看似功勞很大的臥底的下場,竟然是陪著黑社會老大一起坐牢,因為出獄之後他可以做新的老大,然後還要繼續幹臥底。
他當然不想幹啦,可是警察局長卻威脅他如果不繼續幹下去的話他的老婆小孩就怎樣怎樣。
我看到這真的忍不住的噗哧笑了出來,幹,到底誰才是黑社會啊?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稱黑社會為老虎?
這是為了讓電影的名字聽起來比較好聽嗎?
稱呼你要打擊的對象為老虎,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但是除了這些以外的地方都很帥。
我的意思是,海報很帥、演員陣容很帥、演員講的台詞很帥、講台詞的調調也很帥。
當然,電影名稱也滿帥的,只是看完之後,我真的覺得,與其臥虎,還不如握壽司算了。
稀里糊涂地看了半个小时,竟然没有看明白在讲什么东西。
真的很郁闷。
然后再坚持看15分钟,接着直接拉到底,最后直接shift+delete。
年度烂片。
也许是出发点的不同评价就不同了鸡精是否会是绝佳好友当然我但愿是国情需要这样的悲剧 所以他悲剧了假设是黑社会卧黑社会编剧也许能设计更喜庆的结局刚上映我就看了 只是突然回想起来我只是说说我的想法仅此而已
先后看过两次,第一次在影院看的,第二次几年后在电脑上看的。
根据我的记忆,两次看的似乎不是同一个故事了,这是很奇怪的观影体验,只有在观看97后的香港电影时才能得到。
印象中,原本这个故事的背景是97前后,香港警察为铲除黑帮,潜入大规模卧底,后来第二次看的时候,却成了05年前后的事情,完全消灭了有趣的政治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天良未泯的黑帮头目鸡精(曾志伟),与装修设计师恋爱,即将两情相悦时,死在警方挑起的黑帮内斗上,本是个苍凉哀怨的古惑仔无法回头的故事,却被修改成女设计师也是个警方卧底——改得真是莫名其妙,无聊透顶,加根本不合逻辑。
这也是独特的体验:同样的画面,配上不同的台词,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我相信,原本港版想表达的主题是残酷,徒劳,和悲凉。
无论是卧底,还是想退出江湖的混混,都有一种无可奈何与身不由己,拼命想追逐或保有一点儿东西,也无法如愿,比如混混不想死在母亲或恋人面前,卧底想保住妻儿的安全等等。
我还相信,港版应该有两个小时左右,而大陆修改版,恣意篡改主题不说,还削成八十分钟,简直惨无人道。
一如既往,好人坏人,无一善终。
黑社会群体只是研究对象,12点钟之后,谈另一个世界的观念与情感。
---【黑社会能不能做好人?
】深刻的主题往往来自深刻的冲突。
要说好人,那么黑帮是最好的素材。
所谓一部黑色电影,影评中用了98%的时间说着黑社会2%的时间做的事情。
避开了与异邦的赤裸血拼,省掉古惑仔的黑市俗性,便可以拿下家长指引的牌子——今晚我们谈感情。
这是艺术的选择性美化,无可厚非。
得益于香港对黑帮题材的习惯性处理,让这个群体如此声名在外(还记得真喜男君么?
);且不管我们看到的是否是真相。
隐藏了平日的残忍,将镁光灯一丝不苟地打在人性的柔软部位。
再用原始的暴力摧毁脆弱的美好。
黑社会已退幕成了背景。
被带走的在黑暗中已看不清楚,只有玫瑰留下,安静地,未完待续。
当鸡精开始了一场突入起来的恋爱时,我们不会想到他捏碎了多少人生的希望;同样的镪水、tommy在家人面前的柔情,恰恰是最残忍的讽刺。
“黑社会有没有好人?
”““你的天真和你的年龄不成比例。
”也许这是导演借尤娜之口表达的一个信息——太天真。
影片中的香港黑社会是炼狱,要混这口饭,不可能不染血。
鸡精和镪水,和很多人心中的好人,其实是“有情人”。
义气是手足情,还有影评中更用力均匀的亲情爱情。
中国人相信感情,相信有感情的人就有良知,有良知才是一个好人。
然而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最起码,不能为小家而伤大家。
这么说来,对于仁义社的各位,好人原来是那么不可及。
【如果一个人做了错事,那么他还有没有机会做回好人?
】影评也探讨了这个问题。
韦督察的自首代表了一种主流的价值观——必须背负曾经的罪。
忏悔,自责读过余生。
照理说人死不能复生,就算韦他一辈子自责也于事无补。
也许对死者家属和社会来说是一种心理补偿和交代。
归根到底也是“情理”二字。
社会需要这样的道德机制来约束后人,打了一个隐形公益广告。
---然而纵使黑社会终究只能是土匪,是屠夫,是古惑仔,我还是愿意看到那温情的一幕幕;我也愿意相信,就算没有法律,人本善的种子还是会让韦面对自己的良心拷问,为了以前和以后的自己。
他们沾血的98%的时间,我们应该知道,但是如果导演不想说,也就算了。
在这里,大家都只是领个盒饭的演员。
而那些2%的镜头,也处理得有些暴力美学,加上黑社会本身的元素,使得其成为片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元素。
至此,黑帮影片完成了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
2012年2月2日。
任何一个所谓的高雅艺术电影影评人,如果他说自己没喜欢过香港电影,那他纯粹是放屁。
他在八九十年代也是看所谓的艺术电影?
到哪看去?
他爹要么是洋人,要么是电影学院的干部。
正如一个与我龄的所谓的高雅音乐人说自己没喜欢过刘德华和张学友。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盗版和互联网出现之前,香港文化很大程度上滋润着内地青年饥渴的精神需求。
那时候每个街边的录象厅都放着香港电影,2块钱一张票。
现在这样的录象厅在中小城市还有,不过价格变成了5块钱一晚上,20块钱一个包厢,它的消费群体主要变成了民工兄弟。
香港电影以其宽松的审查机制和数量在那片弹丸之地上奋勇前进。
没有哪个地区的电影比香港电影的剪辑更流畅,几乎让你觉察不到镜头经过了剪辑,也没有哪个地区的电影比香港电影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香港的每条街道几乎都上过银幕。
还有就是港片中蕴涵着的人性和有地域特色的人际关系,还有丰富而优美的动作。
香港的动作电影是当代世界动作电影的娘,这么说应该不过分吧。
看着洋人打中国拳确实有些别扭,他们少了一种东方人动作的神韵。
黑帮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一种独特的类型电影曾经感动过无数内地青少年。
从早期的《英雄本色》,《纵横四海》,《上海滩十三太保》,还有古惑仔系列,到近年的《无间道》,《江湖》,《黑社会》,《买凶拍人》,《阿嫂》等等,香港黑帮电影经历了这样大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代表人物有吴宇森,黄泰来,尔冬升,张同祖,韦家辉等等。
这个时期的黑帮电影有打劫,纵火,杀害更黑色元素,这些外在的黑帮元素使得那时候的演员霸气十足,举首之前都充满了老大的神韵。
在外在黑帮元素外,人物在帮派内部和帮派之间的争斗是主要的矛盾根源。
在矛盾的产生和调解(或者终结)的过程中,人物之间所产生的误会和侠义在这个阶段的黑帮电影的主要内在精神。
第二个阶段导演的代表人物大体有刘伟强,杜琪峰等,演员的选择也向着前卫时尚的方向发展。
青春帅气的郑伊健,陈小春取代了眉宇间流露着忧郁的周润发,刘德华。
这个时期的黑帮电影人物有着漫画般的外表和言行,虽然保持了前辈老大的侠义,但显然这已经不再是电影要表达的重点。
影片紧张的节奏和悬念,更加真实血腥的场面(武器由枪变成了刀)极大了满足了新生代影迷的胃口。
第三个阶段是由《无间道》系列电影的出现为标志。
此时的香港电影根本没力量和国际电影相抗衡,欧洲文艺电影和美国商业电影的冲击使得港片寂寞了许多。
《无间道》则在编剧和人物关系上做了一个惊天的突破,甚至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香港电影,使得香港电影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一个整体的提高。
王光利导演的《卧虎》算是对《无间道》的一次不太成功的模仿。
虽然导演在电影中也对自己做了调侃,“梁朝伟”,“刘德华”这两个名字都曾经在电影中出现。
知道王光利是通过那部著名的纪录片《我毕业了》,然后是《横竖横》。
电影的监制王晶找内地非商业片的导演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显然不是偶然的。
《卧虎》中有一个卖点是所谓的千人大卧底,然后用及其内敛的讲述方式慢慢的展开故事。
暴力在电影中变成了绝对次要的附属,唯一一个真正展现暴力的是吴镇宇杀张智霖,这个场景运用了交错剪辑,杀戮行为本身几乎被忽略,却可以更有力的表现出内心的极度压抑。
从《无间道》开始,我们已经看不到太多的暴力,呈现给我们的是各种黑白力量的互相制约和瓦解,黑帮与黑帮,黑帮与警察,警察与警察之间互相形成了一种极其复杂的新的社会格局。
虽然香港电影有对真实生活浪漫化(暂不提陈果),但是这种对暴力,权力,政治,欲望的刻画还是相当真实的。
或许真正面对各个职业的人们生存处境有些尴尬,那么电影通过自己独特的故事结构,人物关系解析了时代洪流中各行各业的人的精神危机。
导演为影片中曾志伟扮演的的黑帮头目设置了一段小恋爱,这么做或许可以使得影片更加丰满,但最后那个女人也是警察,这个情节的设置虽然看似巧妙,却让我觉得是为了填补编剧的空洞而故意做的投机。
其实黑帮确实真正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社会。
当然真正的黑帮也许没有电影中的黑帮那样充满了浪漫色彩。
但是黑帮电影建构的一个既远离秩序社会又靠近秩序社会的黑色世界,这个勾心斗角,险象丛生的世界同人人妥协却又充满征服之心的所谓白道没多大区别。
影片资料监制:王晶导演:王光利/麦子善 主演:曾志伟 / 陈小春 / 郑伊健 / 吴镇宇 / 张智霖上映年度: 2006语言:粤语 / 普通话制片国家/地区:香港2006-10-21 16:15 于株洲陋室
港产黑帮片中不错的一部。
好多熟面孔的影星。
应该说,《无间道》系列之后,卧底题材的电影变的更具人气。
本片中,谁是真正的卧底,这一悬念保持的很好。
直到片尾才揭开。
曾志伟自诩为混混中的好人,也确实大得人心。
可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最终还是搭上了性命。
卧底吴镇宇就更令人遗憾了。
更无语的是,当妻儿远赴国外后,上司仍坚持他继续当N年卧底。
子曰:“过犹不及”啊。
《卧虎》:其实不过是病猫 (文:火神纪) 什么是死。
或者生存。
没有人知道,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会在什么时候接纳我,或者放弃我。
我所能看到的明天,是不是最后的这个天明。
所有的黑暗最将靠拢,以及包围。
而我。
只能躺在这黑暗里。
永远暗无天日地安息。
亲爱的。
不要为我哭泣。
——火神纪。
题记。
在开始写这部电影之前,我突然想到了吴镇宇曾经说过的话:我演过烂片,可是我没演过烂角色。
我在想,什么时候我是不是也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写过烂片,可是我没写过烂文章。
其实我挺担忧,这篇文章将成为我的第一篇烂文章。
当我对着一部电影无言语而我却多少还点写点什么的时候,这样的担忧让我很是惶恐。
在看了这部电影而后看了《放逐》,我多少有点庆幸,如果我先是看了《放逐》再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想,我也许连写点什么的念头也没有了。
可是我写影评的习惯把我原有的那种庆幸彻底地打碎了。
我在看完《放逐》之后写《放逐》的影评时我又看了两次《放逐》,而今再来写这部电影我又把这部电影看了一次,此起彼伏。
或者,应该换一种心态。
先忘掉《放逐》,以及杜琪峰,再来写《卧虎》,以及王晶。
王晶怎么了?
在把王晶剔离于电影人的时候,再把王晶定义为生意人的时候,我觉得,王晶并没有可恨之处。
在香港,也许没有人能像王晶一样把电影的运作用得如此淋漓尽致,所以,王晶的电影总会有票房的保障,因为他首先是作为一个生意人,而不是电影人。
而作为生意人,怎么可能花大钱去砸一些自己的梦或者理想,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
作为生意人,首要考虑的是票房,是赚钱,是这部电影能给他带来多少收入,而不是电影艺术本身。
我们还能去苛责他什么呢。
王晶很尽职地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东西,王晶很厚道,在他赚钱的时候还能提供一些娱乐给我们,这就是了。
每每看到有人不停地骂王晶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解地想,为什么要骂他呢。
你们可以喜欢你们喜欢的电影风格,而我在玩转我的电影,我在用我的投资去拍一些能替我赚钱的电影,这有什么错呢。
至于那些所谓的艺术,其实已经过时了,至少对王晶来说已经是如此了。
王晶自有王晶的路子,王晶自有王晶的电影风格,当一个人能把任何一种东西玩得如此得心应手的时候,这样的人终究也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或者是剧集,一个拍地下电影的人,很有风格,很有魅力,可是他说过,其实,我不想拍地下电影,就算那些地下电影能代表我的风格,也是那些地下电影让我得了很多的外国大奖,得了名声,可是,其实我只是想用那些大奖和名声来换取一些投资人以便让我拍一些商业电影,因为只有拍商业电影才能赚钱,而地下电影,不过是通往商业电影的道路罢了。
有点嘲讽,有点戏谑,有点无奈。
也许不能说这是所有的地下电影人的声音,我总还相信,至少总有那么一些人,是真正地喜欢电影,真正地把电影当成是艺术,当成是生命,当成是自己的梦想。
可是我们也无法否定,就算是那些很艺术的看似让我们热泪盈眶的电影,很多时候,的确有这种暗地滋生的念头在里面。
王晶没有错。
作为生意人,首要的条件是赚钱。
不然王晶也许现在还在拍着让我们热泪的电影还要不停地顾及自己的两餐温饱。
王晶也许有错,那就错在他曾经让我们如此挚爱过。
当我们对于他和周星驰合作的那些电影,以及他的赌片和香港奇案系列还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容忍他现在的这些电影如此让我们郁闷呢。
看王晶,然后骂王晶,这似乎成了习惯了。
嗯,可是我无数次说过,因为王晶,我们看电影可以不抱压力,因为我们知道这些电影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因此也不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失望。
不是吗。
像《放逐》不也一样被骂得狗血淋头,为什么,不过是因为在看之前对其抱有太大的希望了。
抛开以往的那些银河映象,抛开以往的杜琪峰,抛开所有让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动和快乐,如果我们能客观地看待《放逐》,其实,《放逐》已经是不错的电影了。
可是王晶不一样,王晶总能带给我们欢笑,不是吗。
就算我在看着别人骂他的时候,我依旧会想起他那胖态可掬的样子,以及他那独特的肥螳螂。
一个人,能在香港电影里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对他更宽容一点呢。
我似乎还不曾骂过王晶。
不管怎么说,他拍的那些电影曾经让我们快乐过,欢笑过。
就算快乐过和欢笑过后并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深思。
可是这跟做爱一样,做完爱,我们除了一个疲惫的躯体之外还剩下什么?
什么也没有。
可是我们依旧乐此不疲。
我们能够容忍王墨镜的文艺味道,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容忍王胖子的商业味道呢。
如果让我选择,很多时候我也许更愿意选择胖子,因为墨镜总是来势凶猛而且让我们更加疲惫不堪,而胖子,至少,他还是比较容易应付的。
说回这部电影吧。
我在想,如果华超真的是卧底的话,很多的剧情似乎是形同虚设的。
当一个卧底已经打入了一个犯罪集团核心并且参与了整个集团最主要的所有犯罪事实的时候,为什么还不把这个犯罪集团连根拔起呢;反而从一个小角色花仔全下手。
电影在最后玩的这把所谓的深沉,也许只是想把这部电影的层次提高到另一个阶段,而其实,不过是把电影本身推向一个可笑的尴尬之地。
十二点钟之后,这里我说了算。
当几个小混混也能对着几个警察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我在想,其实,香港警察的办事能力实在有点偏低。
没什么小混混敢这么嚣张地对警察说话,一切,只是为了煸情。
局长对督察煸情,督察对沙展煸情,沙展对普能小警察煸情。
这样的煸情带着一种疲软充斥着整部电影。
当我想不通为什么不从华超这个超级卧底下手而把仁义社连根拔起却从花仔全下手而打草惊蛇的问题之前,整部电影彻头彻尾的都是在玩深沉,玩噱头以及玩煸情。
当然我不是说这部电影就一无是处了,抛开这些剧情上的硬伤,我们也许更要看的是鸡精以及Elaine。
如果说,华超的卧底身份是这部电影剧情上的硬伤的话,那么,Elaine的卧底身份似乎更像是一种可耻的欺骗。
这部电影里的曾志伟倒是可卷可点,至少他充分地展现了作为一个社团核心就有的沉着冷静,而在爱情方面他也展现出了一种羞涩和挣扎。
如果抛开Elaine的卧底身份,也许,他们的爱情会成为这部电影里一片死寂中唯一的亮点。
可是Elaine最后对着鸡精的尸体说,对不起,我也是卧底让我对这部电影彻底地绝望了。
亲爱的,当我快要死去的时候,我第一次哀求别人,是让我不要死在你面前。
而你却告诉我,我们之间所有的一切其实不过是你一手导演的骗局罢了。
也许只是为了成全鸡精的悲剧英雄的色彩,也许只是为了表现香港警方在安插卧底的时候无孔不入,可是,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或者说,因为Elaine在鸡精身上其实没有办法完成她的卧底职责,因为她没有从他身上获得半点有意义的线索,所以,她的卧底身份显然有些可笑了。
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她会是卧底呢,或者说,警方对这些黑社会集团照顾得如此细致,派一个美女警员去慰藉社团核心人员平淡无味的江湖生涯。
为了无孔不入,或者为了悲情,这个人物的安插看起来太让我寒心了。
而刀手杀死鸡精的时候,旁白是鸡精说服他去杀四眼时的声音,的确,为了社团的利益,一切不可为的事情都成了可为的理由了。
只是当他漫无目的地游走在街道上的时候,当他杀了鸡精的时候,为什么他还会拿着手上的刀向持枪的警察扑去,而不是逃走呢。
这样的剧情安排也许又是为了悲情。
当悲情泛滥成了滥情。
我绝望。
彻底绝望。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建立在我对这部电影抱有着希望的情况下。
而王晶最大的魅力就是让我对其电影不抱任何希望。
所以,回过头来说,这部电影其实已经算是不错了,至少我不会笑得像看《雀圣》时那样的无厘头,至少我还会觉得鸡精这个人物有情有义,也就是了。
王晶的电影有这些已经是意外惊喜了。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所有人都在骂王晶以及骂《卧虎》的时候,能不能有一种声音说,其实,王晶不错,《卧虎》也不错,虽说卧着的时候看起来更像是病猫。
对了,关于Elaine。
替鸡精说一句:亲爱的,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当我只能躺在这黑暗里。
永远暗无天日地安息的时候。
亲爱的,千万不要为我哭泣。
呵呵,既然煸情,为什么不把煸情进行到底呢。
而鸡精既然悲情,就让他彻底地悲情吧。
2006-11-01;丙戌年戊戌月甲午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卧虎》 ■译名:《Ngor fu》 ■导演:王光利/麦子善 ■主演:曾志伟/吴镇宇/陈小春 ■类型:剧情/犯罪 ■片长:102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首映:2006年10月13日/中国
警察们好魂淡啊。。。
深受《黑社会》影响哦。
一般般
好人壞人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哪有那麼清晰的界限,內心陰暗的站在灰色裡看住光明罷了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觉得曾志伟这个矮胖的男人有时候也挺帅的。
点解曾志伟要死咧? 警察先系坏人!!!!
出了这个名字还有什么
众多大牌参演的黑社会片中最烂的一部!
浪费演员
無間道後臥底的話題又被重新炒作。浮泛的什麼都想談,所以也就什麼都談不清楚了。
这次是全民皆卧底。《无间道》威力加强版。能再山寨点吗?
好看!
善恶自明
张智霖!余文乐!
用一千个卧底来写坏人中的好人
无间道不道?
卧底500,称为卧虎——拜托不要让神圣的职业滥大街!
大牌明星是很多,但是题材不是我喜欢的。
很一般。
郭羡妮的身份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