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有必要给巴霍巴利王做一个影评,虽然这不是我擅长的,不过有人问起这一部电影到底哪里好看,我觉得我有必要写一下观后感了。
先从画面说起,宏伟壮丽的大背景和战争场面,打斗效果冲击力十足,特效也是恰到好处,不像其他的好莱坞大片各种特效乱飞。
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会被特效左右,好的特效只会为好的电影增色,而不会使一部不好的电影变好,这是我的观点。
有人觉得这摩哂陀巴霍巴利和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太变态了,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背景,这部电影本来就是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巴霍巴利也就是湿婆神的化身,这一点作者已经表现的很清楚了。
首先,摩哂陀巴霍巴利的额头有一个象征着湿婆神的林伽印记,然后就是故事开头,摩哂陀举起林伽石像,就已经证明了他的不凡,希婉提伽也说了,只有湿婆神才能翻过瀑布。
这部电影乍看之下就像是讲述了巴霍巴利父子的传奇一生,但其实并不只是这样,他带有浓重的印度文化特色,不仅了揭露人性,还用主角的精神魅力感动着观众,很多人都觉得这部电影很好,可是到底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有两个特点,那么让你感动,要么让你感悟,这一部属于前者,我今年就看了三部好电影,巴霍巴利王两部和地球上的星星,除此之外就是前几年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印象深刻,铭记于心。
巴霍巴利王里的角色性格鲜明,卡塔帕的忠诚谦恭,提婆西娜刚直不屈,王兄阴险暴戾,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正直勇敢,无所畏惧,忠诚谦恭,平易近人。
电影用儿子摩哂陀作为故事的开头,讲述的却是阿玛澜德拉巴霍巴利的一生,一个神人性的一生,面对敌人冷静睿智,勇敢无畏,面对家人柔情似水,对部下体贴呵护,对人民群众关心入微,面对母亲的错误敢于针锋相对,为了自己的爱人不惜失去王位,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上都能保持本心,不骄不躁,他孝顺正直,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才是感动观众的核心,就像我们中国的士兵一样,傻的可爱,明知有些事这样做不理智,可是当你感受到心里流淌着的温度,即便不理智你也会去做,这就是感动。
这部电影带有西方式浓重的英雄主义色彩,但是主角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用自己的精神品质感动每一个心里发热的观众。
提婆西娜为了自己的刚直不屈被囚禁了25年,但是她心底里有信仰,从未放弃过希望,她坚信自己的儿子会回来救她,如果没有这种信仰他能坚持25年吗?
丈夫身亡,儿子失踪,自己贵为一国公主却被囚禁于此,当年英姿飒爽的提婆西娜和如今走路都不利索的老太婆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感叹,鲜明的人格魅力就此体现。
提婆西娜受此困境却不曾屈服过,就如同当初西瓦伽米太后逼婚时一样,她从未变过。
为什么阿婉提伽的戏份这么少,有提婆西娜这么一个灵魂人物在这里,阿婉提伽却是有些黯淡失色了。
电影中的邪恶势力无非就是巴哈拉拉德瓦(什么破名字😂)和他老爹,老爹之所以竞争王位失败并不只是左手残疾,电影多处表现出来的地方可以看出,他老爹也是一个无勇无谋的真小人,无论勇武还是计谋,比他儿子巴哈拉拉德瓦差上十万八千里,所以说这部电影对于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这么一个酱油角色都能表现得如此细致。
然后就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卡塔帕,愚忠是人们对他的第一印象,这并不是我们应该嘲笑他的理由,他的质朴,信守承诺才是我们无法学到的高贵品质,或许我该这样说,从前这样的人值得尊敬,而现在这种人却被视为傻,笨,不是他的错,而是社会风气不同了。
他在整部电影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却并没有对剧情起太大的决定性作用,你可以理解为,整部电影换个人也能拍下去。
电影感人之处并不只是角色的人格,还有社会的风气,民众的质朴,这是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东西,那就是人为什么活着,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具被欲望支配的肉体。
信仰,希望,人性,这才是这一部电影想表达的主题。
国内版电影有删节,观众表示看不懂也是没办法的事,几个重要的地方被删减了。
今年看电影我就看了三部不错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巴霍巴利王》两部。
说起《地球上的星星》我就想起另外两部电影,《奇迹男孩》,《三傻大闹宝莱坞》,《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阿米尔汗用学生的角度看待教学问题,而地球上的星星则是用老师的角度看,都是讲了自由教学的重要性,批判了当代教学体制。
而《奇迹男孩》则和《地球上的星星》恰恰相反,《奇迹男孩》的主角有先天缺陷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周围的人,为自己迎来了美好的人生开端。
以上是个人观点和感悟,每个人看完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关心楼下讨论并指正我上面的错误。
7 月 22 日,《巴霍巴利王:开端》在内地上映,该片制作费用堪称是印度历史上最贵的电影,整体耗资约 1.6 亿人民币。
去年创下印度本土票房第一,全球票房总计已超过60亿卢比(约合9000万美元),印度境内票房收入过50亿卢比(约合7480万美元),在印度电影史中排名第三。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出“王子复仇记”:大难不死的男孩儿,长大后发现自己身怀神力;为了心爱的女孩儿离开家乡;解开自己的身世之谜,发现自己是王族之子后,为了惨死的父辈,发起复仇行动并夺下王位。
国内许多媒体把《巴霍巴利王:开端》称为耆那教圣者巴霍巴利的故事,巴霍巴利原意为强壮的手臂,故此前也被译作“力臂”,其人是印度古老宗教耆那教初祖——胜者第阿底那它祖师之子。
巴霍巴利自恃勇力,和他的兄长婆罗多争夺王位,并在赢得三场比赛后得到了王位。
但是王位到手之后,他突然觉得内心难以平静,并放弃王权,进行苦修,最终成为耆那教的“成就者”(Siddha)。
但是通观全片,我们很难找到耆那教教义的踪影——不敬神,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等。
与反对婆罗门的耆那教不同,整部电影都是以歌颂大神湿婆和它的化身——巴霍巴利之子希瓦(Shiva,其实就是湿婆神的名字)为主线,后来才以回忆的形式展开了印度教神话中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争夺摩西施末底王国的王位的故事,剧情中蕴含着典型的印度教宗教背景与印度教式的英雄主义崇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片。
国内文献一般把三大宗教认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佛教,但事实上,印度教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远多于拥有3亿信徒的佛教。
外国文献通常认为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印度教,或者加上佛教称为四大宗教。
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印度教广泛影响着南亚东南亚的大部分区域,如果不了印度教,你很难真正的深入当地,也会造成尼泊尔变成“佛国”这样的笑话。
近年来,印度电影佳片倍出,《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片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称得上杰作,里面都包含着浓浓的印度教元素,如《三傻》中姐姐的嫁妆,《P.K.》中对神灵的质疑,《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主角被称为猴神,那是因为猴神哈奴曼象征忠诚与勇敢。
《巴霍巴利王:开端》也不例外,印度教的神话交织其中,更添趣味。
下面就让我们截取几个片段,抛砖引玉,来谈谈它背后史诗般的印度教文化。
本片虽然叫做《巴霍巴利王》,但第一部的主角更显然是他的儿子希瓦,他与毁灭大神湿婆同名,在片中,也处处彰显着他的神性,暗示他是湿婆神的化身。
神的力量,希瓦举起巨大林伽这段影片都是在称颂湿婆,描述它的外貌与背景,如妻子帕尔瓦蒂和坐骑难迪,也在借助称颂神来称颂男主的勇武与虔诚。
恒河是印度教最尊崇的圣河,当恒河从天界倾泻而下时,大地母亲根本无法承受她的力量,于是伟大的湿婆神用前额接托河水作为缓冲,之后恒河再流到地面上。
希瓦举起的林伽是湿婆的标志,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上面的圆柱体叫林伽象征男根、阳性力量及湿婆;下面的磨盘叫约尼,象征女阴、阴性力量与帕尔瓦蒂,这种配合的含义是:阴阳二性永远不离,阴阳交合即万物的总体。
用恒河圣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最高的形式之一,所以希瓦会把林伽放置在瀑布之下,这段瀑布所在的河流,就是恒河的上游。
新月是湿婆神的额饰,是印度教创世史诗“搅拌乳海”中乳海的十四宝之一,柬埔寨吴哥窟壁画上精美呈现了这个传说。
大白牛南迪是湿婆神的坐骑,这种白牛有高耸的驼峰,属于黄牛的一种,这也是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黄牛被尊为圣兽的原因之一。
之后的影片中,巴拉迪瓦徒手降服巨大公牛显示自己的力量和勇武,同时也是在暗示他是湿婆与正道的敌人。
希瓦最后的舞蹈一脚着地的动作明显带有坦达罗舞的意味——据说在世界毁灭之际,湿婆神就会在暴风雨中跳起这样的舞蹈,舞蹈中罪恶和污秽伴着旧世界灭亡,新世界迎来重生。
为你而来,跨越千山万水找到你
这段歌曲叫做《为你而来》,是全片最亮眼温情的片段。
女主阿瓦迪卡霓裳化蝶,美若天仙,特别是从天而降的那一刻,让笔者不禁想起《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悬崖惊鸿与日光将瀑布照耀成金色,这两个远景镜头充分体现了制作的诚意。
湿婆神的最重要的化身之一叫做巴伊拉布,正是忿怒的恐怖之神,影片在每个细节中都在暗示希瓦具备的神性。
弓箭在印度教中有神圣的意义,是诸神的武器,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十胜节,有个传统节目就是用弓箭射击十首魔王罗波那(出自《罗摩衍那》)。
同时,弓箭也象征着对灵魂内心的指引。
阿瓦迪卡如同但丁笔下的贝雅特丽齐,不仅是希瓦的爱人,也指引他找到命中注定的道路。
这段撩汉技能我要给100分,满分是10分。
剑与爱,情挑阿瓦迪卡这一段生死争斗充满着赤裸裸的性暗示,也在不经意地诉说主角的神性。
印度教这点非常有趣,虽然传统上在婚前性行为上十分保守,教义亦没有离婚的概念。
但是对性爱本身接受度又很高,无论是舞蹈还是宗教,都充满生殖崇拜。
男主把女主放进瀑布之中。
上文我们说过,瀑布流水冲刷林伽是供奉湿婆神的祭祀。
而在很多时候,信徒们使用的不是清水而是牛奶,这象征着林伽约尼交合产生的爱液。
湿婆神同时也是繁殖之神,这个唯美片段的性意味呼之欲出,女主被征服了。
瀑布冲刷希瓦的额头,就像恒河从天而降冲刷湿婆神的额头。
阿瓦迪卡看着瀑布中自己秀丽的外表,真正觉醒了自己的女性意识,在瀑布中也表明了转变成女人的过程。
这段撩妹技能我要给99分,少一分是怕你骄傲。
恢宏的战争场面电影中震撼的宏大场面与具有史诗感的视觉效果在印度影史中可谓前无古人,后半段用大量篇幅通过 CG 技术与实拍相结合,1:1 还原了古印度冷兵器的战争场面。
印度教中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最高种姓婆罗门掌握神权,是从欧洲入侵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种的后裔。
种姓的划分正是为了保证血统的纯粹性。
电影中的反派侵略者的肤色与血祭的坦陀罗习俗,正和南亚原住民一脉相承。
他们中的首领贵族许许多后来被吸收进印度教中,成为掌握政权的种姓刹帝利。
这也是婆罗门和刹帝利间的斗争千百年来延绵不绝的原因,佛祖的姓释迦就是一个刹帝利种姓,佛教也是反婆罗门的产物。
坦率地讲,《巴霍巴利王》的剧情非常一般,虽然借用了耆那教圣人巴霍巴利的名字,故事却更像一部不精准的《摩诃婆罗多》。
但是从整体效果而言,不愧是一部出色的商业巨制。
这点恰恰是印度电影的可怕之处——当笔者观赏《三傻》《P.K.》《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这些伟大影片的时候,只惊叹于印度电影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在师道至上的印度,他们可以嘲讽教育体制,如《三傻》;在全民信教的南亚,他们敢反思宗教,如《P.K.》;在印度巴基斯坦世仇的局面下,他们歌颂信任与和谐,如《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可如今,在商业片和大制作上面,印度电影又先声夺人。
不要忘记,除了文艺和思想,精良的商业快消在现代社会亦必不可少。
反观国产电影,我们值得思之,慎之。
看完《巴霍巴利王:开端》我先不想说对比中国电影如何如何,当然这也是大家都想看到与华语电影对比之后如何如何,但我更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基本上包括了印度文化的所有内容,与中国电影相比其实没有可比性,只不过是国内电影渣渣太多,扯淡的太多,骗钱的太多。
所以我只想说相比中国的导演,这位印度导演确实是很专业的,大师级的,有情怀有内涵的一位导演,好,废话不多说转入正题:要说《巴霍巴利王:开端》这部电影,就必须先说说《摩诃婆罗多》这部古印度史诗,这部史诗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印度文化的方方面面,纵横几千年也都在里面。
整部电影导演就像一位吟唱印度史诗的歌人一样用自己内心的呐喊吟唱这部史诗,因此有些问题我们不能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下面我为大家剖析一下电影的一些内容:1、导演怎么看待种姓制度?
印度人将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地位也是高低往下排,当然严格的种姓制度如何如何百度上多的很,我这里不细说。
对比这部电影,对种姓制度有体现,但不明显,比如电影男主角对养父母所在的族群的婆罗门则是不屑的态度,他说了句:你和湿婆打算怎么伤害我的妈妈?
,他是为了讨母亲欢心才把林枷放到恒河的瀑布下面冲洗,另外卡塔帕以奴隶身份效忠王权并不是因为他是奴隶出身,而是他的家族发过誓要世世代代保护王权,这里面有一个誓言在里面,这里不多说,反面体现出导演对印度种姓制度的否定,对人的品质如孝心、忠诚等的赞扬。
象城里面立的是国王的金像而不是神的金像也说明了对种姓制度的否定,男主角历经千辛万苦追求的女子也不是一位高贵的女子,但男主角仍然如痴如醉,也是对种姓制度的否定;小巴霍巴利让努力卡塔帕给他喂食并喊他叔叔也是对种姓制度的否定,周游世界的商人高度评价了卡塔帕的价值也是对种姓制度的否定,卡塔帕是武器专家并在战争时候作为军事将领出现在战场上(注意:在摩诃婆罗多里面奴隶是没有资格作为战士的)等等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思想的进步,并对种姓制度的彻彻底底的否定。
2、王权之争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背景则是持国百子和班度五子之间的王权之争,最后引发的一场旷世大战,死伤无数,以持国百子的灭亡,班度五子的胜利为结束,这个故事的大概网上有相关资料,大家可以去查阅,这里不再详述,对比这部电影的开端篇,我们看到的皇城其实就是摩诃婆罗多里面的象城,因为在电影里面开端在城池的大门有两头石大象,基本上可以断定与摩诃婆罗多对应,也从另一方面向印度本土观众说明我们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
3、对女性的赞扬摩诃婆罗多里面讲述了许多对女性赞扬的故事,尤其是坚战五兄弟的母亲,伯母,奶奶等高贵品质的表现,电影里面则处处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小巴霍的养母,奶奶、妻子及母亲都是,尤其是小巴霍的养母、妻子和奶奶,均是一等一的女强人、女汉子的代表,这里不多说,大家看完自然就知道。
4、对人与神的赞美小巴霍和巴霍巴利王都是神一样的人物,所以他们均是力大无穷,战无不胜的英雄,手握兵器,即使是敌人无数也奈何不了他们,因为他们是神,这里表达了导演的人本主义精神,而不像摩诃婆罗多里面一味的吹捧神仙和婆罗门,这里体现了导演思想的进步。
5、对人物的塑造:与摩诃婆罗多里面人对誓言、出身都是非常严格坚守的,卡塔帕是奴隶出身,我个人觉得其实就是摩诃婆罗多里面吡湿摩和德罗纳的共同化身,坚守誓言,对王权忠诚,恪守出身对命运的约束,是古印度人对人的品质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回到电影,可以预言卡塔帕的命运也会为了保护王权而死,至于真的死不死要看导演的了,不过从这部电影的前半段可以看出我觉得可能不会死,因为导演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我觉得他会让英雄活着。
6、对史诗性质的把握小巴霍是出于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从而爬上了垂直高达几百米的瀑布,其勇气、胆识和智慧绝不是以争夺王权而生,因此这部电影的结局注定不是传统的夺权之争,而是为了拯救,这一点在电影的末端也得到了呼应:战士与国王的区别不在于杀多少人而在于拯救多少人,人与神的区别也在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对人本思想的宣扬可谓彻彻底底。
7、誓言决定命运?
在摩诃婆罗多里面,人一旦发了誓言就必须要实现,不然就要受到惩罚甚至丧命,读摩诃婆罗多的时候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甚至把誓言作为解释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这样,就在史诗的结尾部分,诗人也不忘拿誓言来调侃坚战五兄弟及黑公主的离世。
对誓言的重视,这部电影里面也可以看到,小巴霍的妻子艾温蒂卡为了去实现去救提姆希娜(小巴霍的母亲)为离开了小巴霍;卡塔帕遵守家族誓言保护王权;小巴霍承担起艾温蒂卡的誓言去救提姆希娜。
当然也有用誓言来解释人物命运的,如小巴霍的奶奶西瓦格米发誓要活捉喀拉科亚的首领,但不幸的是喀拉科亚的首领被她的亲生儿子一锤子砸死,让她的誓言落空,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后面失去权力最终没有保护好她的孙子的小巴霍,最终自己也溺死在恒河里的命运。
8、卡塔帕为什么惧怕提姆希娜的眼睛?
假如您认为卡塔帕是被提姆希娜脸上的伤口及面容而震惊被吓到那你就错了,在摩诃婆罗多里面人们认为人通过苦行修炼可以获得像神一样的能力,一般的刹帝利修炼可以得到婆罗门的高度,婆罗门修炼能成仙,但是有刹帝利国王生前有战功或者武力过人可以修炼成比婆罗门修炼而成的一般的神仙更高级的“王仙”。
女人通过苦行修炼哪个部位就可以获得哪个部位所具有的神力,灼烧敌人,甚至可以杀死敌人,女人很多都是修炼她的眼睛。
因此在电影里面提姆希娜修炼的应该也是她的眼睛,因此常人看她一眼就会被伤害到,但由于卡塔帕不是一般人因此他并没有收到伤害而是受到了惊吓。
9、为什么西瓦格米可以将小巴霍巴利认为是自己的儿子?
大家能够看到其实小巴霍巴利原本不是西瓦格米的亲生儿子,巴哈才是她的亲儿子,为什么她可以将巴霍也认定为自己的儿子,这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有体现,当然在印度也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家庭中长子的老婆可以将其他其他老婆或者弟媳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儿子们可以不认她的亲生母亲,无论她的母亲是否还活着,这在当时是合法的,大家公认的,当然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有待考证。
10、为什么小巴霍的亲爹和亲爷爷都是英年早逝?
这个可以从摩诃婆罗多里面可以得到答案,班度五子的爷爷奇武及亲爹班度都是英年早逝,更神奇的事奇武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孩子,班度阳而不举,不能生育,所以这里面的事就说不清了,因此有了8里面的说法,无论皇室的血统是否纯正,只要是家族认可均可以作为继承人。
在电影里面小巴霍的爷爷和亲爹都是英年早逝也可以得到解释,但小巴霍却是纯正的血统并是正统的皇室继承人。
11、“伯父”的残疾都是一样的吗?
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持国作为班度五子的伯父,是个瞎子,但为人软弱,又有野心,感情用事又心狠手辣;在电影里巴霍的伯父也是个残疾但是先天手畸形,但为人卑鄙无耻,没有怜悯之心。
12、在电影中间,小巴霍飞起一刀斩落巴哈儿子的头颅有什么隐喻?
在印度人传统的观念之中认为男人有儿子意味着男人生命的延续,家族命脉的延续,皇权的延续及各种有生命的延续,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死了就意味着生命、家族命运及权利的衰落及失去,因此对有儿子特别的看重,女人也因生儿子作为使命,有儿子的女人自然被认为有地位的女人,像摩诃婆罗多里面的贞信、贡缇、沙恭达罗等等,因此小巴霍一刀把巴哈的大儿子斩落就意味着巴哈的统治即将结束,大家才会对巴霍巴利及巴霍巴利的儿子瞬间有敌人变成君主,有人变成神的转变,因为小巴霍就是拯救他们的神,也是王国唯一合法的继承人,自然应当效忠于他。
从敌对到拥护就是那么快的转变,不用解释。
13、正面一直是正面、反面一直是反面?
巴霍与巴哈:巴霍用的是金马头刀,锋利无比,巴哈用的是金链链接的金锤,可长可短,巴霍崇尚智慧,保护及建设,巴哈则是杀戮和摧毁。
在摩诃婆罗多里面持国长子难敌出生的时候野狼群在丛林里狂叫不止,象城上方笼罩着乌云,家畜大批死亡,神灵也离去,一切迹象都显示难敌的出生将是婆罗多族的灾难,也是整个印度大陆的灾难,并在整个诗歌中对难敌一直是作为反面人物来叙述;反之坚战五子出生都带有五彩祥云,世界都要被他们拯救一样,在之后的诗歌叙述中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忍辱负重最终夺得王权,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正义的,合法的。
所以在电影里面巴哈和巴霍从小到大都是这样一反一正对比来叙述开展,也是推动电影走向高潮的引子。
对影片的预测1、巴霍巴利的死亡真因这个很简单,巴哈认为巴霍抢了他的王位跟女人,所以威胁利用卡塔帕杀死巴霍,一番阴谋之后发动战争。
结果巴霍被杀,妻子被捉,孩子在奶奶的庇护下重出重围,卡塔帕其实跟着巴霍的,因此他把巴霍杀死也映照了开端里面说的巴霍是死于背叛,这也将暗示卡塔帕的命运。
2、小巴霍如何夺得王权王权之争肯定是要通过战争来解决的,根据摩诃婆罗多的叙述,经过十八天残酷的战役之后决出胜负作为参考可以预言如此:小巴霍带领母亲家族的人,卡塔帕手下的人,及其他盟友军队与巴哈带领摩西施末底国的军队之间展开一场旷世之战,最后小巴霍一人单枪匹马,跃入群敌之中将巴哈活禽,最终将他烧死在小巴霍t母亲拾的干柴上面,完成了小巴霍母亲的誓言,他母亲得以善终。
小巴霍与他的妻子欢快的跳舞,歌唱最终电影落幕;3、巴哈和小巴霍发动战争,卡塔帕最终投靠哪一方?
根据摩诃婆罗多记载,吡湿摩和德罗纳没有接受坚战的恳求,依然选择保护象城的人民和军队,因此在电影里面卡塔帕应该会选择在巴哈一方,最终战死或者被禽要看导演的安排了,卡塔帕的命运其实是考验下部电影的重中之重,咱们拭目以待,卡塔帕代表了太多的含义,他的归宿也将诠释整部电影内涵。
4、巴哈统治25年,小巴霍统治多少年?
根据摩诃婆罗多里面的记载,难敌享国12年,坚战享国36年;电影中巴哈统治25年,我估摸小巴霍估计能享国50年,应该不会再英年早逝。
其他预测则大家均可畅所欲言,小弟在此算是抛砖引玉了!
看了之后就深刻感受到印度式的电影特效,太尼玛夸张了,当然看之前还是做足了心理准备的,所以还是可以接受。
看样子确实是高投入的电影,还是做得挺细致,场面也够大。
情节方面也是搬照传说来演绎的,特别宣传了忠义不过有点无法理解:1、皇嫂不立自己的儿子反而立自己的侄子为王,总觉得大皇子是因为幼时缺爱导致现在这么残暴。
2、皇嫂虽然英明,但是这种不公的对待导致国内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隙,为将来的故事走向埋下了伏笔,这不是一个英明的领导人的表现,不过确实是一个母亲的表现,他把两个皇子都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以为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协力治国(不过事实证明她想错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秦始皇后和她可能的所作所为后,我看古代历史和传说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当你以正常人的视角代入当时的历史情境、风俗、传统、习惯、生理物理环境的时候,你会发现正常人都不会这么做或者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然后当你再按正常人的方式做一遍的时候,你会隐隐约约的发现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历史的影子。
在这里开一个脑洞吧,有可能是老皇帝死了,老皇兄皇嫂想要篡位,但是顾忌城中老臣以及保皇派的势力而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和保皇派约定两个皇子比赛,谁赢了谁当皇帝。
小皇子依靠保皇派最后胜出,但是被大皇子和老皇兄阴死了,但是留下了血脉,之后依靠外界力量和城里残余的保皇党重新夺回了皇座,当然也是因为大皇子继承皇位之后一是来位不正,二是骄奢淫逸丧失民心。
最后,这种狗血的王位争夺经过人民口口相传变成了传说流传至今,当然脑洞也可以开得再大一些的
三星半。
不能因为人家是印度片就要求低了。
一些煽情不分我真的是哭笑不得的,一方面被感动了,一方面又被表现的方式弄得很想笑。
当然开挂了 男主就像孙猴子一样上上下下的到处爬,又是跑酷又是极限运动的。
毕竟神话改编嘛。
一些特效不合理的人体动作也就不计较了,阿三开挂特效很多更屌的。
中间印度歌舞很情色啊,暧昧得不行,masala只要一现男女就骚得恨不得啪啪啪啦。
听说电影院上映版被减去一些。
最后老奴隶讲述背叛弑君的经历时候,突然停止了。
😡这是要干啥啊,我还想知道为什么呢?
当然我只是在吐槽而已,期间忍不住快进了。
难得在封神传奇等等上映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可以选择。
作为一个电影水准很高的国家,《巴霍巴利王》被誉为史诗神剧!
其实是有一点勉为其难的,它具有着最佳的视觉特效、美轮美奂的场景设计、气势恢宏的镜头拉伸、华丽惊艳的服装道具,魔幻现实的人物色彩,甚至人神合一,它全做到了!
当然,我们也一点不怀疑S·S拉贾穆里讲故事的能力,但恰恰就是这个故事的叙述,像极了印度版的《王子复仇记》。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人文关怀和民族信仰的精神拉升不够,对提婆犀那整个国家的苦难缺少解读,对战争中生命关怀缺乏高度,相反影片还在一定程度上弘扬着尚武精神,身为底层的愚忠,和身为贵族的愚孝……《巴霍巴利王》充满了魔幻气质,但跟《指环王》比起来,缺少了纵横捭阖的故事情节,大量的篇幅都是在讲巴霍巴利父子如何的英勇耍帅、泡妞、谈恋爱!
情节相对单薄和无趣。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贵族气质,但跟《法老与众神》比起来,并不像摩西迁徙一样,带领着水深火热的子民开辟了新世界,巴霍巴利为了爱情而放弃王位,与人民生活在了一起,但并没有改变人民的生活。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民族气质,但跟《与狼共舞》比起来,缺少了对生命崇高的无限追求和对生存的坚韧信仰,巴霍巴利父子除了追求爱情和解救自己的母亲,似乎并没有更为炙热的梦想。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战争气质,但跟《赛德克巴莱》比起来,缺少了现实的残酷与悲苦,和对生命本身散发出的张力解读。
因此《巴霍巴利王》被誉为史诗级的神剧!
是勉为其难的,差强人意的。
但这并不代表粉丝和影迷对史诗神剧的评价标准也是如此,对大部分的观众而言,电影的娱乐性要远比思想性重要的多。
《巴霍巴利王》很燃,270分钟让人能在椅子上坐得住,很舒畅,很华美,很痛快,它做到了,这就是观众眼中的好电影。
其实观众评价“好电影”的标准非常简单,什么是好电影?
好看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巴霍巴利王》好看、粗暴、简单,而且一言不合就跳舞,是很多春晚导演做不到的。
《巴霍巴利王》具有神话的色彩,宫廷的剧情,承载着印度文明的底蕴和印度人的精神追求和民族特征。
印度是一个有6000年文明的古国,《摩诃波罗多》和《罗摩衍那》影响深远,《巴霍巴利王》就是《摩诃波罗多》中的其中一个故事为蓝本创作出来的。
印度传说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是创造者、维护者和毁灭者,摩哂陀·巴霍巴利(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希瓦,跟湿婆名字一样:Shiva)和他的父亲就是神化身,具有着超能的力量和智慧,但都是撩妹高手,对异性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度。
印度是一个崇尚生育的民族,对生殖力量有着无限的崇拜,所以湿婆就成了他们最受欢迎的神,湿婆除了是毁灭之神,还有着惊人的性能力和非凡的舞蹈能力(这也是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原因之一),传说他和夫人曾不间断持续性交了100年依然精力旺盛,众神对此感到惊慌,央求他将精液泻入恒河之中,这就是恒河之水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圣河的原因。
所以,摩哂陀·巴霍巴利就是湿婆神的化身,作为“毁灭者”结束一个黑暗时代的残暴统治,作为一个英雄拯救黎民于水火,作为一个凡人为这个国家繁衍生息,作为一个撩妹高手让这个民族子孙绵延……印度是一个崇尚力量的民族,《巴霍巴利王》从头至尾都在展现力量图腾,希瓦凭一人之力举起象征着湿婆的林珈雕像,将其置身于瀑布的水帘之中,每天接受连绵的沐浴,同时凭一人之力拉起九十多尺的雕像,一个人玩绝顶攀岩;希瓦他爹巴霍巴利凭一人之力拉动战象巨车,巴拉迪瓦一出场就徒手干掉水牛;这些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动作,在印度人眼里就是英雄和王者。
对于整个印度民族来说,对力量的崇拜要远比对智慧的崇拜重要得多。
所以印度电影里的男票,白花花清一水儿都是练块儿的,帕拉巴斯是练块儿的, 拉纳·达格巴帝是练块儿的,萨尔曼·汗是练块儿的,阿米尔·汗也是练块儿的,宝莱坞所有的男神都是练块儿的。
当然,印度电影除了一言不合就跳舞,男神练块儿以外,还有具有很多优秀的元素和特质,就比如色彩鲜艳、道具唯美、场景恢弘等等,讲故事的能力一流,同时从来不忘对女权主义的弘扬和女性智慧的赞美,在《摔跤吧!
爸爸》里,在《神秘巨星》里,我们都能看到导演为了弘扬女权而做的发挥。
在《巴霍巴利王》里,无论是卫国夫人希瓦伽米,还是昆塔拉公主提婆犀那,以及悬崖上的舞女阿瓦迪卡,都具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能力。
因此就拿做电影的态度而言,印度真的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和尊重的民族。
《巴霍巴利王》充满了整个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宗教气质和文化气质,也为世界观众展现了一场视觉和视听盛宴。
被誉为印度电影史上最贵的影片《巴霍巴利王》,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大多数人都会谈及它的特效制作,毕竟这是制作影片最烧钱的地方,而宏大的场面,也是史诗电影的标配。
不过,如果你就这样理解印度史诗电影,就太肤浅了,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印度的史诗片里必定在特效之外,会释放更为厚重的人文情怀底蕴。
人文情怀之英雄的神性印度文明的主体是印度教文明,印度教不但是个多神教,印度教的神灵本身还往往具有多种化身,最为典型的就是印度教中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他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
久而久之,在印度文化中形成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其实都是天上神灵下凡到人间的分身,当他们崇拜一个英雄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赋予英雄某个神性,将其神格化。
影片中,巴霍巴利王的儿子施瓦杜无疑就是一个这样的英雄,他不但具有非凡的身世,而且一成年就被赋予了湿婆神性——他徒手举起了巨大的林珈石雕。
那么,什么是林珈呢?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分别是毗湿奴、梵天、湿婆。
其中最受欢迎的神便是湿婆,他被誉为破坏神,也被视为是强大生殖力的象征。
据说湿婆的性能力很强,有一次和老婆不间断性交了100年,还欲罢不能,众神对此感到惊慌,央求他将精液泻入恒河,这就是恒河之水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成为圣河的原因。
因此,湿婆也以男性生殖器即林珈的形态被信徒崇拜,林珈即代表湿婆的生殖器,也代表湿婆本身。
印度教徒常说:“如果你不了解林珈,就很难了解印度教的特色。
”可见林珈在印度文化中的传统地位。
神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只有顶礼膜拜,除非他本身就是神灵在人间的化身。
所以,施瓦杜举起林珈石雕的含义,不仅仅代表他气力大,更代表着他作为一个英雄,超乎凡人的神性,是湿婆在人间的化身,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巴哈拉拉德瓦,他一出场就和水牛进行了搏斗,同样展现了非凡的实力,但就缺乏施瓦杜具有的神性,因为他是反派,不是英雄。
赋予英雄某种神性的传统,非常好的沿用在当今的大量印度商业电影中,因而常常出现被人们戏称的“开挂”现象,只有了解印度文化的人,才能理解这种现象,英雄被视作神灵下凡,那他自然可以做出很多常人不能做的举动,在印度人眼里,这不但没有不合情理,而且是非常符合传统的英雄定义。
于是,你能理解施瓦杜能单枪匹马,夜闯皇宫救人,而不用召集任何帮手;更能理解施瓦杜可以一人单挑几十人,而不落下风,且能手刃敌人;然后还理解了施瓦杜在徒手攀岩时,能作出各种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动作。
这就是印度人思维中的英雄。
人文情怀之刹帝利的尚武精神不论是影片上半部分施瓦杜的故事,还是影片下半部分巴霍巴利王的故事,剧情里都飘洒着强烈的雄性荷尔蒙气息,尤其是最后的战争场面,声势浩大,巨石、强弩、厚盾,以及大量集体肉搏,精彩且略显夸张,一派的尚武作风。
这和平时一想到印度人,就想到修行者的感觉相去甚远,为什么呢?
其实还是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
所谓种姓制度,就是根据姓氏、种族,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
再通俗一点,就是你生下来姓什么,就决定了你以后做什么职业。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在这个制度中,位于第二等级的为刹帝利种姓,代表着武士阶层,其中包括那些马上夺天下的国王与君主,久而久之,尚武精神也成为了这个种姓的传统职责。
在印度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主角阿周那面对战争的残酷,曾经犹豫不决,后来大神克里希纳对其晓之以理,劝其战斗,其中便提到了作为刹帝利种姓的战斗职责,最终阿周那加入战斗,赢得胜利。
不难发现,影片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刹帝利阶层的武士以及皇亲贵族,他们秉持尚武精神,在印度传统来说,是再合理不过了。
在影片中,不但男子很勇猛,甚至连女子都非常彪悍,前有身手矫健的女武士阿凡信卡,后又把持朝政的皇后西瓦格米,都是不折不扣的女汉子,一改往日影片中,女子娇柔艳丽的形象,为影片增色不少。
人文情怀之神话史诗的传统尽管剧情中没有出现任何神灵,但是影片在叙事手法上沿用了不少印度古典神话史诗的传统。
比如主角高贵的出身和坎坷的命运,这就是印度两大神话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基本套路,再者,当施瓦杜出现在皇宫内,民众集体突然高呼“巴霍巴利”、施瓦杜母亲对施瓦杜到来的预感以及巴哈拉拉德瓦的反应过度,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都显得太过邪乎,这都是神话故事里常用的手法,非常原始。
这种沿用神话史诗传统的处理方法,结合故事的时代背景,让影片蒙上了一层古典的气息。
硬伤:谈完影片的人文情怀,必须来说说它的硬伤,因为这个硬伤,造成了影片水准的大幅下滑,也让我在对此片期待了一年之久后,倍感失望。
同时严重怀疑IMDB官方网站高达9.4的评分是怎么来的。
影片剧情结构的断裂是最大的硬伤!
难以想象,花了1个半小时来讲述儿子的故事后,剧情戛然而止,转而回忆叙述父亲的故事整整1小时,直至影片结束!?
简直就像两截断掉的藕,中间只以一根单薄的藕丝相连。
没有人规定故事讲述一定要按照什么样的模式,但是故事讲述必须要顾及观众的情绪,观众花了1个半小时积累的情绪,期待这个身世非凡的儿子,爆发自己的能量,结果却等来父亲的生平故事,而且又是从儿时开始讲起??!!
然后你还惊奇的发现,原来父亲才是片名里提及的巴霍巴利王!
也就是说,父亲的故事才是影片剧情的主体,那前面关于儿子的这1个半小时到底是什么意思?
看片名,我们知道电影还有下半部,但如此剧情分配导致儿子的故事酝酿许久,但没有高潮就被强行暂停,父亲的故事刚刚进入佳境,片子又结束了,真是让人看的无比难受。
这是印度电影史上,目前为止投资最大的作品,看的出导演的野心,特效部分中规中矩,还过去的,但在剧情结构安排上,明显缺乏经验,想想好莱坞的《指环王》,也是分上中下三部完成,但是每一部都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故事断点选的也很考究,每一部都有高潮,且每部之间还衔接的很好。
归根结底,还是水平问题啊!
印度电影在中国市场本来就属于小众,加之如此硬伤拖后腿,其商业前景堪忧,总之我不太看好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
欢迎加入我的公众号:Indianmovie
看了三部好电影,现在略而说之。
《巴霍巴利王·开端》,故事寻常,剧情是九阳神功护体的张无忌爬出山谷,而他的父亲是战神项羽,父亲是亭长无名的徒弟能够以一把剑挡住箭雨,但是在另一个战神叔叔李元霸的阴谋下狗带了。
遇见公主母亲花白凤,得知原来自己是复仇的傅红雪。
歌舞的场景很多但是不讨厌,词曲皆美。
脑洞大开,欢乐无比,战争场面浩大。
一秒钟也舍不得快进。
武术打斗没有我中华考究,但是喜欢威猛男子说明印度三哥审美很正。
最喜欢爬瀑布一段,从天而降的大瀑布,满足了我对瀑布的所有美好想象。
不该在大屏幕错过此片。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中国多少个天将雄师了,虽然有又唱又跳,剧情有些会浮夸,但是浮夸也是如中国传说的项羽之类的,所以喷子们的只是黑这部电影,之所以黑,2016年就没一部国产能比!
投资上1亿7000万真的不叫多,比起画面,我只能说给中国5亿都完不成!
天将雄师就是个例子!
特效已经甩死中国电影界了!
不要相信黑粉的话,坐到电影院你会知道值不值!
那些所谓的黑粉说imdb刷分,不好意思,我看就值这么多!
说不好的,不是太挑剔就是被国产电影把眼睛给污染了,看不得好的了吧?
看了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大为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史诗大片啊!
无论是好莱坞的《特洛伊》、《天国王朝》,还是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或吴宇森的《赤壁》,都远远比不上。
好多“大片”号称耗资多少多少亿,但实际拍摄效果还不如这部仅耗资两亿多的片子,如果不是在吹嘘宣传的话,那就真是在浪费钱了。
神话史诗就该是拍成《巴霍巴利王》这样的。
作为一部印度电影,本片里歌舞自然少不了,不过,成分虽有,但并不算太多,没有喧宾夺主。
全片159分钟,故事情节算是上集,下集要等明年上映。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对于印度阿三印象大为改观:原来他们电影不全是歌舞片,叙事也有并不冗长拖沓的,也有这样类型的电影。
感叹印度民族神话瑰丽无比,传统文化是个巨大宝库,动了翻看《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念头。
抛开全剧人物都吃了长生不老药,加上结尾大战的恢宏气势,简直惊艳我,拿一亿给国内,可能也就小时代的水平。还有再次强调豆瓣评分越来越搞不懂了,这种打分真的会让很多人错过佳片!imdb8.5!
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中国会拍的电影。感情层面上没有多微妙复杂,基本非黑即白,好人智慧善良,坏人心狠手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被折磨的公主期待盛大的复仇,情感表达很直接很痛快。因为是神话故事改编,用镜极有仪式感,特效做的还好,后半段战争戏一下就很史诗感了。对比下国内是好日子过多了。
孩儿和他爹到底谁是主角啊?!
宫廷、奇幻、歌舞、场面、俊男靓女……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主打的一个叫做光鲜亮丽。仅适合轻松观影,不宜较真,如果认真你就输了——系列。
最后那场战争戏不错,螺旋桨马车。。。
印度现象级史诗大片,必须学习感受下。欢脱奔逸的想象力搭配五毛特效,浮夸的表演,反重力的动作戏,还怒送好多段MV,真是好欢乐的观影体验,热切盼望下集哈哈哈。
我真的对印度电影是无力接受! 抱易斯!
歌舞太多,不过看着看着居然也习惯了囧
好久没看过这种大片了!虽然有人说情节拖沓,但对我来说一个影片能一直带动吸引你看下去,看完还沉浸在激动的情绪,还期待着下集,这就是好电影。感慨印度都能拍出这种大片,咱们的所谓大片为什么一个比一个差呢哎!里面肉嘟嘟的美女太养眼!被神话了的男主太帅!有搞笑有爱情有特效就够了!
感谢267集的《摩诃婆罗多》,至少在印度文化上几乎能get到影片的很多设定,BGM的歌词翻译很重要,虽然算是半个毗湿奴墙头,但这部男主很明显是被赋予了湿婆的神格,然后又用了毗湿奴化身之一的奎师那的故事桥段(倒是谁都不落下;片子本身就是自带神性的史诗片,男主开了挂的武力值和各种看似杰克苏的造型,都有其文化特点。P.S.买了版权的网站硬生生删了二十分钟,以至于上一秒我看着男女主在「相杀」,镜头一转就「事后」了。
真没想到我看的竟然已经是删节版了……
场面效果的真的很赞,三观比较正的一部史诗作,看完再去看第二部
真是华丽的史诗大片既视感。海报远看特别像小怪兽 哎呀
国产烂片扎堆的暑期档,这部印度电影出乎意料的好看。战争场面好燃。@王文君
因为在影院看的2然后去网上补的1。恐怕还是影院效果会好很多,另外在拉风这方面,1的确不如2。
被国产烂片伤透心,这部印度电影出乎意料,战争场面很燃很热血,比长城强。国产电影已被印度电影超越了。
非常好看非常精彩,画面也很美,演员也很棒!佳片,史诗级电影,非常期待下部
表演太浮夸了,有点受不了,不过那女的飞仙一段还是蛮美的
湿婆乱入摩诃婆罗多或者咖喱味赫尔克勒斯罢。后悔没在大银幕公映时看。视效和创意真不错,林伽和杜尔迦女神等符号也知寓意了,还有wuli坎哈[心]。他印不管南北拍史诗感真有两把刷子。天朝有啥?对了没有史诗的,信史为上敢不敢拍个王玄策?偷人家阿修罗算什么 。
开挂的印度人,震撼到差点热泪盈眶的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