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有没有意义。
曾经看到一句话,这么说:当这个问题被问出的时候,上述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这话对,也不对。
对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必然伴随着当事人对自我人生的回顾与反思,为此后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与契机。
不对是因为,仅仅作为一个契机是远远不够的,或许这只是突如其来的失落和挫折感使活着骤然平添了一份荒诞感,一个萌芽不经悉心养护、培育是不会继续生发、展叶、开花、结果的,一个可能的伟大时刻可能复又被持续的无聊,寻乐,无所事事所填补。
当《大卫·戈尔的一生》中男主角David Gale还是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哲学系主任时,曾在课堂上如此描述拉康(法国精神分析学派大师)哲学: The lesson of The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拉康的教训是: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活着永远不会让你感觉快乐。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真正符合人性真谛的,是为了理念和理想而活。
)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v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s. (不是通过已经得到满足的一己之私来衡量人生的意义,而是那些微小的瞬间:真诚,同情,理性,甚至是自我牺牲。
)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因为到头来,衡量人生意义孰轻孰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
)Gale的授课逻辑并不十分明晰。
他先从欲望的客体不在场,给幻想(fantasy)腾出了永恒的空间。
继而把幻想的抽象本质引申到人应该为理念和理想而活。
但最后一句话,他把这种理念和理想并非仅限定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投射到如何评估他人的人生上这一点,似乎毫无逻辑可言。
不过,情节之后的进展把上面的论述演绎的淋漓尽致。
就在这节课后,Gale的学生Berlin色诱他,表示愿意为了不挂科做任何事情,被Gale碰了一鼻子灰。
继而Berlin被学校勒令退了学之后的一个party上,喝了点酒的Gale面对Berlin的再次诱惑没有把持住。
事后,Berlin诬告Gale强奸,工作丢了,老婆也带着孩子远赴西班牙。
他整日酗酒成性,消极度日,唯一的伙伴的就是同为死囚守护者组织执委的Constance,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废除死刑。
不想就这么剧透了,只消提一下最后的结局是,Gale和Constance为了这个ideal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是生命。
乍看Spacey这张脸,清晰的眼袋,嘴角微微向下,脸部赘肉下沉堆积,在下巴处挤出一条小缝。
但当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凝视着你时,仿佛背后有无尽的文字未被道出便失去了话语,饱经岁月的摧残和时光的洗刷沉淀下来一股坚不可摧的暗流,穿透你的灵魂,质问你的心象。
《七宗罪》的末尾,Pitt狂暴地失去控制,愤怒地把枪口指向这个终极犯人,看到的是这样的脸;本片末尾,在塑胶袋上轻轻留下指纹,回身缓步走近三角摄影架时,看到的也是这样一张脸。
只是这回,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关于本片核心的情节设置,用作煽情之用无可非议,当然结局是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伟大的牺牲得以实现,邱少云董存瑞似的奇迹没有出现,不可挽回的遗憾与无奈必然会引起观众的反思。
毕竟,对于以诸如“举反例”这种方式来对抗体制(或者按片中所言的“机器”)的行为,若放到现实的处境之中不免显得有些愚蠢。
对于一个致力于自我牺牲力图抵达理想彼岸的人,我不该有过多的苛责。
但实际上,Gale真的可以不必去死。
这时候我们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主题——死刑,或者更进一步死。
文章开头提出了人生意义的问题,这是从“我”的个人价值的角度出发。
但谈到死刑该不该废止,又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以“他者”为对象的人生观。
关于死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与法国犹太现象学家列维纳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不可能的可能性”,不可能意味着不可超越,用海德格尔的话叫做“无漏”。
任何一个生者不可避免地遭遇死亡,或早或晚。
你或许可以替他人去死,但那不过是延长了他人的寿命,并没有消除对方死的可能性。
死后会如何,没有人知道,或许有地狱、天堂、阴曹地府、极乐世界,想象终归只能是对付恐惧的安慰。
生者不曾体会死亡,死者必然无言诉说。
死亡成为一道墙,墙后的可能性被抹煞了。
但同时,死亡又是如影随形的,按我外婆的说法,“人从一岁死到一百岁”。
它或许距离我们很远很远,然而活着的每一天又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种晦暗不明且又无时无刻不萦绕着我们的可能性,恰恰就是无法参透却又无处遁逃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说,正是在这种悲观的氛围中,昭示着存在的意义——那就是迫使我们对此作出回应——每当阴云密布时,我们才会本真地思索活着的意义,活着为了什么。
面对紧追不舍的光阴,我如何才能超拔自我,超越自我,完成自我在世的使命。
列维纳斯正好与此相反,他的观点是死亡是“可能的不可能性”。
从翻转的语句结构便可见一斑,他真正想要说明的正是活着的并不只是“自我”。
我们从小到大,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亲人友人的离去,列维纳斯正是于此指出人正是通过“他人”的离去而意识到死亡的。
亲朋好友的离去会让我们痛苦,悲伤,哀戚,不能自已。
看着他人的生气活力骤然被抽空,并且将永远不复存在,忆起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无不让人动容。
然而,这又是不可挽回的,我们无能为力,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这时仿佛自我的一部分也随着死者一道被时间的漫天洪流吞没,永远消逝了。
于是,他者的死亡,或者说他者有死的可能性,让我们感到自我的存在是无法与他者分隔开来的。
他人死亡的无可挽回才是生者对死的直接经验,无法回应构成了无法超越的不可能性,而这样的不可能性给活生生的充满各种可能的他人蒙上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引出了个体对他人的责任,它是一种关怀、挂念与牵绊。
俗话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样,你也不是一个人(或者说“孤零零地”)活着。
依我看来,两者的结合再合宜不过了,简单的说就是自我实现与爱。
在此,后者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
因为,爱是一种更为普遍的情感,它突破了孤独的界限,拆解心与心之间的高墙。
一个人即便无法成为上帝心目中完美的理型造物,也可以而且应当在芸芸众生中感受哪怕微不足道的支持,体味到爱的热切温度。
对死刑犯处以极刑,固然剥夺了当事人成就自我的机会,就像Gale哈佛出道,27岁已著书两本,刚过而立之年便已坐稳事业之巅,这种牺牲不仅抹杀了个体发展的可能,同时也是人类知识界的一大损失。
同时,这也剥夺了他作为父母期待的儿子,妻子挚爱的丈夫,儿女仰仗的爸爸,组织成员们的亲密战友,学生敬仰的老师,左邻右舍共同生活的邻居,拥有共同理想的仁人志士,在他们心中的那个鲜活的形象。
当然,小我的终结在本片中被赋予了另外的意义,这既是Gale的心愿,也是编剧真正希望向世人传达的本意。
虽然我很不愿意这么说,但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目的达到了——肉体的死灭使得Gale以及无数与Gale同一阵营的理念得到了伸张,通过令人惊骇的悲剧式的结局把一种抽象的意念无限强化,深入骨髓。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认同“为了理念而活”并不等于推崇可以“为了理念而死”。
倒不是说这样的人不值得尊敬,除了上述为他者而活的理由,还有一点很重要,需要通过极端的方法才能达成的理想很容易让人怀疑它本身是否正当。
反例太多了,历史上打着共%产民%主的旗号而酿成的惨剧实在不计其数。
当肆意的疯狂盖过按部就班,当激情的冲动越过理性的控制,世界会失去平衡,本来善性的观念也会因此衍生出可怕的恶魔。
所以正常人的底线,把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关照周全,身体力行,能做到无怨无悔就足够了。
为了理想超拔自我也可以,但不能越过生命的界限,走向极端。
至于死刑是否应予废止,至少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是不当的。
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就没有理由按照计划和时间表被处死。
无论怎样的生都大于死,活着是一个人独一无二不可剥夺的权利。
至于政治、法学的方面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就不多谈了。
本片结尾处出现了Berlin的那张明信片——I'm sorrier than you can know. 这“罪魁祸首”最后到来的忏悔,既是对Berlin的反拉康式报复的否定,既是对Gale的拉康式人生的金质奖章。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经典。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
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
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
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
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
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
“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
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
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
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
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
——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
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
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
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
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影片开头学生愿意为老师做一切,铺的太生硬。
为了呼吁废除死刑,让学生诬告自己,辩论场输了辩论,意气用事,和朋友合伙杀人去为辩论举证。
这不是追求理想,这是亵渎玩弄自己的理想。
另一个硬伤,几个废除死刑的倡议者理应聚焦于死刑对社会的效应,对犯罪的控制,对文明的影响,从而才能决定死刑到底是否应废除,结果一群人导演的故事是为了证明死刑可能是误判造成的,这是什么逻辑,跑偏了吧。
荒诞的片子。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随着剧情的进展和结束,其实总觉得有些遗憾一直盘踞在心间如鲠在喉。
一是明显感到片中塑造dg的身份和他的举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格的矛盾。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影片前期他的那段长篇大论颇让许多的观者奉为经典。
能够这么透彻地分析和阐述清楚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授,随着剧情展开后的表现却是让人失望透顶的。
面对莫须有的小小的强奸指控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家庭也随之分崩离析,而后酗酒颓废以至于落魄到送快递的境地。
参加辩论时候狂躁暴戾像个愤青,面临别人的讽刺挖苦又脆弱得像个文青。
这种身份和性格举止之间的分离其实削弱了他的人格魅力,从而减轻了他最后的自我牺牲所带来的震撼,让人不得把这样的行为去和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所做出的自我拯救划上等号。
所以哲学教授的名头只能说大概是编剧为了让他说出前面的那段长篇大论而不得不附加在他身上的光环。
其二是关于他和女助手康斯坦斯的关系。
越看就越会疑惑,两个拥有着如此相同思想,性格,价值观以及悲天悯人精神的整日朝夕相处的异性,为什么没有在很久以前就走在一起,而是一直等到一个在人生谷底一个在生命终点才意识到彼此灵肉结合的可能性,这点从人性上来讲是难以解释的。
大概编者担心两人水到渠成发展成为红颜知己的逻辑会让人觉得教授的家庭与婚姻的不幸乃是源于他的咎由自取从而降低了对他的尊崇。
但须知一种经不起生活常理推敲的故事发展更加会因为它的虚假影响到它所呈现的情节的感染力。
最后就是对他们自我牺牲的出发点的探究,过于明显的证据放在那里。
一个妻离子散一无所有,一个面对重病无法治愈:双方都需要依靠这种看起来有着崇高人性标准牺牲来完成对自身的道德救赎。
所以对于他们死前环境和心态的不堪渲染,貌似合情合理,实际得不偿失。
阳春白雪的终点却让人直接了当地挖掘出下里巴人的起点,失却了对存在于人类的人性中那种无可名状的崇高光辉的想象和期待,不能不说是该片最大的败笔。
又是个类肖申克似的作品。
这种似乎讲了点人生哲理的故事片总能让观众感到巨兴奋跟哲学家的电路接轨。
接下来的影评必然是和感悟人生有关,并像一个号称得了道的邪教徒一样喋喋不休揭示人生真相。
其实是个粗制滥造的影片。
为了实现紧张效果步步为营的做出所有院线片元素,倒计时的时钟,半路坏掉的汽车,再加上节奏越来越激昂的交响乐团伴奏。
却没掩饰内容的空洞和逻辑混乱。
这编剧为了凑剧情让人物性格如吃了化身博士的小药丸一样剧烈波动,为了突出风流潇洒就让某人才思敏捷,为了突出痛苦就让一个哈佛优秀学者做出比智障人士更荒诞离奇的行为。
如此林林总总。。。
这不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么?
人物关系更站不住脚。
无论是Berlin还是女记者都没出现的必要,女记者成了侦探和故事听众的复合体又从没任何主动行为。
而那个舍身成仁的男女身上也许能挖出点亮点,可惜,片子还要考虑剧情的轰动性,要考虑扮演过Rose的女演员戏份够足,活活扼杀了应该发展的剧情方向。
一切情节设计都围着最后的statment转,让我实在无法相信这离奇的故事。
其实应该在片头或片尾再打出一条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就更完美了。
(我甚至忘了是否真的看到了这条字幕)。
演技不评论,说说内涵,个人观点:用蔑视甚至践踏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珍视的东西,成立吗?
我很愚钝,私以为不成立!
不懂得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怎能真正懂得珍爱别人的生命呢?
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真正懂得热爱别人生命的人,必定是懂得热爱自己生命的人。
影片给出的背景是盖尔事业上和婚姻家庭上的失败,这就足以促使一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吗(没有这两档子事,以影片的叙述,盖尔显然是不会去“殉道”的)?
是的,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没有经历过盖尔这样的经历;我只是作为一个评论者在行使我评论的自由和权利:我认为他并不真正热爱自己的生命;因此奢谈什么他人的生命权利,这个时候,让我觉得可笑了!
其次,抛却个人观点,在逻辑上检讨一下:盖尔与他的“合谋者”,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误判死刑的成立性。
那么,我要问,盖尔们所反对的真正的敌人是谁?
是“合法取消他人生命权是否合理”这样一个人权问题或曰伦理问题,还是“司法审判程序是否有可能误判死刑”这样一个司法问题?
盖尔们用自己的生命,所证明的,只是司法审判程序有可能出错罢了。
这就构成对死刑反对的任何理由了吗?
如果凭这一点可以反对死刑,那也可以反对无期徒刑,可以反对30年、20年、10年。。。
7天,最终因噎废食,反对人类一切司法审判,因为人类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
最后,盖尔们的做法,看似伟大,实际上是对法制精神的亵渎!
人类没有完美的法律、完美的审判,但基于人类精神、基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法制审判假设了被告人的求生欲望,假设了被告人基于其求生欲望在被冤枉的情况下会吐露实情以求公正的审批。
但盖尔们既没有在审判时说实话,而且故意用了一个蹩脚的律师或故意让一个优秀的律师去蹩脚的辩护,有意使一个可以无期的案子被判死刑,然后来嘲讽这判处死刑的法律是不健全的。
多么可笑呀!
是的,在这起案子里,整个审判是无效的,但它仅仅对自己求死的人无效而已;这种无效性,并不能否定对有求生欲望的犯人的审判的有效性!
最后的最后,我要说,盖尔们,去死吧!
不怕幼稚,不怕深刻,不怕深刻地装幼稚,就怕幼稚地装深刻!
这种片子,可以用你的“深刻”去俘获幼稚者,但俘获不了我,哈哈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写于11年,以下14年。
无意中回来看看这篇一时兴起写的影评,3年多前的事了,下面居然有很多回复,而且总有人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死刑是不可逆的,我的妈呀,我原来咋就没想到呢,这个天大的秘密是怎么被你们发现的?
对这些伟大的发现者们,我再补充两句吧。
强奸处女是强奸,强奸妓女也是强奸。
不可能因为强奸的对象是妓女而不是处女就要从轻发落,这一点你们总该同意吧?
我由之要说的是,只要是误判,就是不可逆的。
轻的误判、重的误判,都叫误判,但误判本身之有可能出现,并不构成对司法审判的否定。
误判死刑了结人家一生,误判十年二十年毁了人家最青春宝贵的这段光阴,难道你们就觉得这个是可逆、可弥补的吗?
别说十年二十年,就是几个月、几个星期都是不可逆的。
那么,是不是说考虑到一切司法审判都有可能是误判,都有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逆的不公正的伤害,我们就要废除一切司法惩罚呢?
你们想表达的无非是,死刑不可逆,所以应当废除;其它的哪怕是无期,都还可以纠正审判中的错误,所以其它罪罚还是可以存在的。
近一步,你们潜在的逻辑是,只有生命权是不可侵犯的,除了生命权之外的一切权利,都可以被侵犯,大不了后面我承认错误向你赔礼道歉对你进行补偿就是。
那么现在,旁观者必然已能看清,究竟是你们不懂得尊重人权还是我不懂得?
对他人致命的伤害不可饶恕,对他人小的伤害就是可以容许可以原谅的,是吗?
愚以为,一切司法审判,确乎都有可能是误判,这也正推动了人类的司法制度、司法精神在一直前进,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保证所有审判的公正和合理有效。
我们应当对一切案件——无论是杀人的,还是偷了一颗白菜的——采取同样的慎重、付予同样的公正。
但同时,我们绝不能因为害怕误判,就废弃某种合理的惩戒方式,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掉这种惩戒方式,而是消灭掉在此种惩戒中的不合理不公正。
我很疑惑,我的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The Life of David Gale》是一部非常严肃的政治电影,但是艾伦·帕克十分懂得揣摩观众心理,他懂得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取悦观众,让观众接受一样一部有着非常严肃主题的电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部作品的非常迷人的悬疑片外衣——一个漂亮、执着的女记者企图穿越重重迷雾,来弄清出一个奸杀案件的真相。
仿佛如同一系列经典悬疑类型片一样,我们仿佛在这个作品身上看到了《七宗罪》和《罗生门》的影子,艾伦·帕克也企图不断把观众拖入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歧途中,我一开始认为这个片子又在讨论人性的善恶,后来觉得是不是在阐述真理的难以揭露性,又似乎觉得有点在揭示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不知不觉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片中的女记者凯西。
一直到全剧结束,一切真相大白之后,我就一直楞楞地望着不断向上翻的演职员表回不过神来,脑子里好像一家打翻了的颜料店,一切有用的无用的线索一涌而来,半天好容易缓过来,又重新看了片子里几个关键片断,这才有了一点眉目。
影片的关键点在于记者凯西对于大卫·戈尔的三次访谈中,大卫·戈尔提到的诸如“权利、爱、真诚、自我牺牲、承受”等几乎一晃而过的字眼,这些看似普通,仿佛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听,时时刻刻都被提倡的东西在这里却非比寻常,再联系到影片开头大卫·戈尔在大学里的哲学演讲,也就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发现艾伦·帕克的目的在于将矛头志向现在最为敏感的一个社会问题,电影被撕掉悬疑片的外衣后,露出来的是一个对于死刑问题的讨论。
大卫·戈尔作为一个终身致力于废除死刑的人由于被诬告而遭到传统社会的抛弃,人们宁可相信既定模式和“官方说法”也不愿意用实践探究来寻找真理和真相,于是大卫·戈尔和身患绝症的女同事决定用自己的生命完成对传统司法制度的核心,死刑的嘲讽,让一个无辜的人,一个真正的受害者称为宗旨保护受害者的司法制度,死刑制度之下的牺牲品,成为了最具有讽刺力度的全剧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凯文·斯派西,《The Life of David Gale》既可以看作斯派西延续了他在《美国美人》中的悲剧人生,又可以看作是《七宗罪》中变态杀人者的反面,同样可以看作是为了承担某种“事业”而负起责任的“殉道者”。
影片的一开始,大卫·戈尔在大学中进行的一场哲学演讲讨论,他引用福柯的欲望理论庸俗化来理解一个关于人生奉献境界,他认为对于生命的衡量应该是正义和爱心,理性以及自我牺牲,因为最终唯一衡量自己生命意义的方式就是珍惜别人的生命,而这个不仅仅是艾伦·帕克的答案,我们曾经看到过许多讨论人性和人生意义的电影,有些最后给出了有价值的结论,有些只是提出问题让大家去思考, 《The Life of David Gale》是不是第一次想要终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影片,我并不知道,但是无疑珍惜别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建议,不可否认,每个人归根到底还是利己的,由此可见这个答案是如此的高尚,甚至已经如同天使般的行为了,真的希望人们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当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学会并懂得珍惜别人时,包括《The Life of David Gale》和《七宗罪》,以及其他所有关于人性的讨论都可以就此终结了。
这是DG还在做大学教授时的授课内容,非常精彩,于是听写下来了.可能回有微小错误,请见谅.You get the Kang’s points. 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because the moment the second that you get what you seek you don’t, you can’t want it anymore.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It’s not the “it” that you want; it’s the fantasy of it. So desire supports crazy fantasies.This is what Pas means when we say we are only truly happy when daydreaming about future happening. Or why we say “the hunt is sweeter than the kill.” o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not because you’ll get it, because you do not to want it once you do.So the lesson of The Kang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de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 tame in turns by desires but those small moments: so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o sacrifices. Because in the end the only way we can measure the significances of our own lives is by valuing the lives of others.
上班之余,仍在思考昨天晚上看完的一部电影——《铁案悬迷》,又叫《大卫•戈尔的一生》 。
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凯文•斯派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但是看完之后,演员不再是我最关注的,影片反映的人性实质更值得我关注。
死刑的去留最近在国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尤其是当下几件敏感性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那个叫药家鑫的,还有一个哥们的爸爸叫李刚。
死刑,从过去到现在,成了一个不解之题。
想起了当年苏格拉底用30元换一条命的经典辩论,当然,这一段在影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一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群体,值得尊敬,同样也让人后怕。
凯文是个上流人物,是个哲学家,是反对死刑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会保守秘密的记 者。
看似这两个人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凯文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温丝莱特,也就看到了他死亡的最大意义。
首先我不剧透,想知道结尾的话,自己去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90分钟,后面的故事不会那么让我惊讶。
我得坦白讲,到了最后的一个小时,我越来越清楚康斯坦是自杀的。
但是我越确定自己的猜测,越骄傲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越忽略了电影真正要反应的东西。
真的,我已经忘记了凯文是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这个故事的本来的三个策划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凯文为什么选择她,因为温斯莱特可以问了保守秘密去蹲监狱。
所以,凯文确信她会保守这个秘密。
这个策划的初步想法起源于一场辩论——凯文和德州州长的电视辩论。
凯文是哲学教授,是个关注死刑很久的狠角色。
而德州州长是个政客,是个只关注选票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辩论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告了胜负。
但是,凯文的性格是急躁的,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发狂式的追问终于给了州长喘息的机会。
州长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凯文。
“你能找出一个被冤枉的死亡的案例吗?
”是啊,死刑都已经判决了,罪犯也已经被正法了。
州长的话等于是死无对证。
但是别忘了,凯文是个哲学教授,是一个辩才。
所以他会找到一个案例的。
案例是什么,就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管康斯坦是否得了绝症,不管凯文是否因为一个美女学生的诱惑而身败名裂,我们也不管那个牛仔到底有多么狂热。
我们只关注理想。
没错,就是理想,简单的两个字,艰难的一辈子。
谁的一辈子?
是那些死刑罪犯的吗?
是康斯坦的吗?
是德州州长的吗?
是哪个牛仔的吗?
是温斯莱特的吗?
还是凯文的那个鼎鼎有名的律师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
理想,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印证到了现实之中。
我为凯文感到骄傲,同样我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
或许你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种理由说明他死的不值,那又如何?
我只能说,那是你的选择,不是凯文,不是大卫。
温斯莱特,最后的泪水,或许不再是自责,不再是愧疚,也不再是惋惜,更多的可能是开心。
不管她支持还是不支持死刑的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这样一个案例的存在,活生生的展现在她的眼前,而且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怎么回事,她应该会记住些什么的。
凯文的死,值得骄傲。
凯文的辩论,值得铭记。
凯文的理想,值得钦佩。
我想到了自己。
或许毕业了,或许失业了,或许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清未来,但是理想,应该还是会在的。
不管多难、多累、多苦,看看凯文的死亡。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
可是,终归你不是他,所以你永远做不了他。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有些经典不可以超越。
但是,有些理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
共勉之!!
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
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
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
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
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
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
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首先见死不救算不算故意杀人?再来既然男主被判死刑是在自己计划之内的,那算什么司法误判啊,顶多是帮你完成了符合自身意愿的安乐死。
细思极恐。既然大部分人决定不放弃死刑,且政府这么多年也并没有错杀,就说明了死刑留下的合理性。而人,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废除死刑,就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政府的颜面扫地,至死刑废除,仅仅为了自己所谓的“人性”…这也是一种自私吧。
意图太明显。要么悬念到底,突出故事的颠覆及影响;要么突显人物,展现别样的悲剧。以上两条都需要改变平庸的情节安排。当然,如果最后戈尔没死,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最后半小时简直无法喘息。真相一波一波袭来,讽刺与绝望更是一浪高于一浪
像我这么懒散乐观的人,是无法理解殉道者的偏执的,所以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或是感动。尽管早就猜到了结局,但凯文叔神一样的演技,让我在最后一幕还是震撼了。这三星半,只给他最后定格的表情。PS:我不支持废除死刑。
白左意淫出的令人作呕的政治正确的垃圾,把电影当成传达荒谬的幼稚的意识形态的工具,这样的东西的存在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
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俩反对死刑的人为了反驳州长一个质问一拍即合导演了一出冤案 非要故弄玄虚 拍出两个小时 而且你能看出导演的潜台词都是在告诉观众 我们这是悬疑啊人性啊很深奥 说戏的时候对女主说你一定要一直保持100%的崩溃边缘状态 女主整部电影不是在快走就是在跑 冲着助理吼 拍车拍vcd 反正不是正常人的状态 真正好片是不需要这样的
白左真的是恐怖分子
这是废死派最努力却最苍白无力的狡辩,大卫戈尔这样偏激的人或许正应该死,哪怕不是判处死刑。所谓真实案例,着实可笑。玩弄众生,把欺骗这种行为包装的光面堂皇,不过是这种人自以为是,自我满足,自我高潮的表现罢了。这算什么反转,这算什么震惊,沽名钓誉的故事和文艺装逼的观众果真是绝配。我认为主角参与到这个欺诈计划的时候就已经不能称之为无辜了,他的行为不是证明了死刑应该废除,而是证明了死刑绝对不应该废除,如果这种欺诈犯兼偏执狂不能受到惩罚我会哭好吗。如果我是一个普通民众在知道他密谋这一切就是为了证明死刑犯里有冤案,所以要废除死刑,那我宁愿他去死,这种人就该死,没什么毛病!!!
一个好故事,也能多少理解殉道的意义,但我不赞成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并且还损害了其纯粹,另外我觉得拍得不算出色,好在剧本厉害有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最近在一片烂片的海洋中沉浮,终于看到了一靠谱的片子,实在不容易!编剧牛逼,演员到位!
故事聚焦在死刑和人道主义上,却套了一个悬疑的故事,并在后段用殉道者的自灭企图产生情感冲击力,可事实是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上,并没有展现赴死的震撼度,如果没有当初那一个错误,没有疾病,也可能就没有这么一出以死亡为代价的棋盘。关于是否废除死刑不敢作出观点,只是结合电影来说,也不是用对与错就能解释或评判他们的做法,而且电影也许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死刑上面,只是写出这么一群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奉献生命的人,他们也不是一两句原则的矛头就能为之批评的,用生命践行信仰,用死亡铺垫理想,无辜者也是罪人,废除死刑最后也是将自己亲手送上了刑判,人格和人性之光,是否在最后的陨灭中展现了意义?
“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自我牺牲的时刻来衡量。因为到头来,衡量我们生平轻重的唯一标准,取决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大卫·戈尔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追求理想的干劲值得肯定,但如果不是她血癌晚期、他家庭破裂,兴许不会这样极端,牛仔就活着。悬疑点铺得挺好,最后看到录像带后半段才真相大白,恍然大悟。不过情绪表达得有点过。
那些反死刑者有看过那些血淋林的杀人现场吗?有征询过受害者家属的意见吗?他们的家人朋友没有遇到这些不幸吗?如果反死刑者自己的亲人被虐杀了还能原谅凶手,我只能深深地佩服他们了
(5.6/10) emmm很没意思的一部片子。本来是看了导演的《迷墙》来看看这部豆瓣的口碑佳作,但完全没有影像风格。作为一部悬疑片,细节基本都明示了,即使不知道有反转也大概猜得八九不离十,悬念一弱,煽情就显得尤为做作。而作为表达社会议题的电影,太低级了!倒不是死刑不死刑的问题(我也算半个废死派吧),过于片面的故事和直白的呼吁在这类社会诉求的题材上说服力极差,让人一开始就充满戒备之心。
虚情假意的鸡汤白左片。内核高高悬在天上,即使能发出强光闪瞎观众的眼,也绝对碰不到观众的心。在这个层面上本片与《2012》类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是靠夸张的画面制造视觉猎奇感,而另一个是靠极端观念制造心理猎奇感,正因如此二者一样的肤浅,不真诚。
结局震撼改变不了故事叙述的平淡,死刑也万万不能废止,特别是在天朝
因为肥温,实在没办法打三星。两个人用这样的方法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我终究是认为有些疯狂,而且个人实在是不赞成废除死刑,死刑会伤害一些人,但我坚信废除死刑伤害的人更多
看似悬疑伟大,其实硬伤丛丛。只能是一部有点噱头的商业片+意淫片。
没看明白戈尔为什么要安排采访,就为那点钱?显然电影也没表现出他们缺钱。不知道真正的反对死刑运动者是什么样的,但我觉得应该是更理智思想更深入的那些人,而不是墙上贴着死刑犯照片,执行一个伤心流泪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