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身一人抚养一双子女的艾草,有一个毒舌爱钱的妈妈,有一个未婚生子的女儿,还有一个让她隐隐内伤的同志儿子,后来又多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孙女小Nina, 一切源于这个女人的坚强.她是一个伟大的妈妈,一个贴心的女儿,一个慈祥的奶奶.一切需要她自己承担,练习八段锦,面朝大海,一切都可以春暖花开.对于各自的问题,儿子宋海是这样对母亲说的:这不是社会道德的问题,是观念不一样,我们会自己承当,同时不会离开您.女儿宋伶是这样对母亲说的:任何人的眼光,我都可以不在乎.但是如果妈妈不接受,我会遗憾终身.子女也有子女的烦恼,有些事情是解释不清的,而亲人的了解和信任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的.片中的一段对话让我最有感触.母亲:有了小孩就有责任,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到后果.不要把每件事都想得那么简单.女儿:你也不要老是把事情想得这么复杂嘛.母亲:我想得复杂?你看你弟多单纯,可是他的感情呢,不复杂吗?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了.女儿:你知道了喔.母亲: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情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真希望这么做. 接着喃喃道:或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她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 儿子爱男人,女儿未婚还生了个黑孩子带回家。
而这一切是要有勇气面对的.女儿宋伶已经慢慢长大:我现在能体会到妈你的心情了. 一个女人养大孩子是多么不容易. 妈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姐姐宋伶对弟弟宋海说:你爱去哪里就去哪里,要勇敢一点,不要老怪家里栓着你.家里还有我呢.幸福需要去争取,即使是少数人的幸福,诚如左右手,难道左利手就有错么.影片的最后艾草和小孙女Nina打着八段锦:Nina,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孩喔.一切都已融解,生活经过风雨,重新美好.艾草 微笑地接受并享受着生活的不可以.艾草 属于一个女人的坚强.................
我想我对许多台湾片的喜爱大概就是因为弥漫在其中的人文关怀。
青春的挥霍与迷茫也好,生命的无奈与坚韧也好,世态的炎凉与温暖,人情的淡薄与深厚,岁月的流逝和尘埃。
那些人生的激荡起伏,最后都归于淡淡的淡淡的淡淡的平静。
就像艾草缓慢地打着太极。
对于爸妈,我们总是亏欠的吧。
当我年幼,我曾想,什么时候才能离开你们,去到外面世界。
当我离开你们,最初的不适过后,思念你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当我开心的时候,不是第一个与你们分享,难过伤心的时候,也不是第一个对你们倾诉。
当我还爱着她,我曾想过,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哪怕你们不理解也没关系,我只要她。
当我感到绝望,我曾想过,就算我死去,留给你们的伤痛也总会随着时间慢慢平复。
当我想到自己,我想,我不会要孩子,我不知道自己的爱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有时候给你们打着电话,我要想很久,说什么呢。
我也很想像其他人一样,和你们闲话家常。
可我除了“我很好”以外也不知道还能再多说些什么了。
以前在你们身边,我就不是一个让你们能完全了解放心的孩子,何况从家来到北京已经7年,我大概已经变了很多了哦,爸爸妈妈。
小时候,看着你们早上上班,晚上下班,日复一日,我说,我才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思,这样过一辈子不如不过。
好像爸爸是笑了笑,说那你就过不一样的生活看看啊。
然后越长大越迷茫,什么才是不一样的生活呢。
我是越来越不知道了。
可能生活就是生活吧。
生活就是早上吃饭团还是三明治,配豆浆还是米浆,冰的还是热的。
艾草说,不要每件事情都想得那么简单。
女儿说,你也不要把什么事都想那么复杂嘛。
呀。
我不禁微笑,又不禁有些心酸,这不就是我和你们经常的对白。
突然觉得这短短的两句话却说了一个很大的人生命题。
简单和复杂貌似对立,又貌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当女儿面对妈妈的痛苦、旁人的质疑,当听到妈妈说“你们是我生的,我能怎么办,难道塞回去重生一次吗”,她一定认识到了人生的复杂。
而当艾草微笑地牵着孙女Nina的手,大方地告诉别人“这是我女儿的孩子,她没有结婚”的时候,一定也发现了人生的简单。
这不像是做选择题,不是A就是B。
经过了夜晚的一声叹息,白天太阳依旧升起。
生活总有阴暗,却也无法驱走光明。
仅仅从人生的组成成分上来说,亲情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却是最坚实的一部分,不管到什么时候,你们都是我最后的依靠,最贴近的温暖。
嗯,此刻,我懒得再去追寻什么生命的意义,只想要努力去做一个就算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拍拍土再继续走的人,我想这也是你们愿意看到的吧。
说回电影,艾草是一个美丽的母亲。
我喜欢看她缓慢地打着太极。
时光在这一刻变得缓慢,于是就好像留住了幸福。
好真实的艾草跟妈妈的对话与背景家庭的布景。
还有艾草跟妈妈都是台语对话,跟儿女就是普通话参着台语。
开头是妈妈艾草一个人,结尾是艾草和孙女Nina,也代表妈妈思想的觉醒。
同性性取向和未婚先孕都没有错。
异性恋和结婚再生孩子也没有更高贵。
人有许多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偏见禁锢了这些本该是正常的行为。
有色眼镜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无关社会道德。
女儿宋伶的未婚先孕和儿子宋海的性取向都没有对错,错的是这个时代,是人们的观念。
何为旧思想,又何为新潮流呢。
外省人本省人;外国人本国人。
分的是区域是国界,但都是地球上的一份子。
艾草妈妈是守旧封建的一派的代表,言语与思想上、精神上对艾草进行攻击,旧社会留下的贪小便宜的个性。
艾草或许以前就讨厌着这个重男轻女的妈妈,但在潜移默化中,以前敢忤逆妈妈,不顾妈妈劝阻而嫁给外省的丈夫的艾草,也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了。
但为了自己的女儿,艾草再次反抗了妈妈。
孙女的肤色不会由黑变白;正如儿子宋海的性取向也不会如妈妈艾草期许的那般遇见更好的女孩就改变。
爱是心之所向。
所以外国友人背包客的作用就是拍下艾草打太极拳照片的作用咩。
原来是因为女儿在法国留学,艾草才这么努力学着英语。
Nina睁着个大眼睛看着阿嫲艾草给她准备早餐那一幕也好可爱啊。
阿祖跟保姆结尾这里真是无奈又好笑。
小凡和宋海的BL支线好甜,虽然互动不多,但从肢体接触中也感受到他们的爱意。
床上那里好甜啊!
还有宋海靠在小凡腿上玩他的手指头也很甜蜜。
小凡会亲昵地点着宋海的鼻尖和脸颊,这些小细节也好甜哦~不是吃腻了卤肉,是想跟喜欢的人一起吃。
喜欢的人送的礼物,就会笑得很甜的宋海。
是会记住心爱的人的喜好的小凡。
母親艾草,早年也是衝破母親保守的思想枷鎖,與外省老教師私奔,走出鄉下到臺北紮根生活,然而好景不長,讓她背負喪夫之痛,含辛茹苦地帶大自己的兩個孩子,本以為可以踏踏實實地過下半生,卻又因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兒女們在各自情感的離經叛道、違反傳統社會道德價值觀的做法而陷入焦慮、無奈之中,然而她又不得不被迫接受這些現實,公眾的冷嘲熱諷,輿論招至的壓力,親人的不解,諸多矛盾猶如一波波大浪潮衝擊她多年建立起來對生活的動力和信心。
劇情在母親是如何判定兒子喜歡男生這方面並沒有給予明確的解答,只是通過幾個暗示性的畫面,比如換藍色被單、陽臺上曬衣服無意發現豹紋內褲以及喝過的空啤酒罐、見小凡頭一次來家做客,卻發現他對家里的佈局沒有感到陌生、兒子總是帶男生回家(媽媽提起兒子以前上學時候經常來家玩的已經結婚有兩個孩子的陳建國,兒子的臉色立刻就沉了下來)、還有去鄉下的途中,坐在她前排的兩個男生互相依偎著……種種跡象和經曆使她產生對兒子的疑慮和困惑。
面對徹底顛覆守舊思想的現代年輕人,她也無所適從,無可奈何,能夠做到的就是嘗試著去接受,轉變自己的人生態度,邁出那道隔閡。
女兒宋伶,在法國留學多年,受西方開放式思想教育影響,與一黑人未婚育女,兩人因性格不合而分手,帶上女兒踏上返回家鄉的歸途,給家人一個“驚喜”。
阿嬤,她的人生字典只有“錢”和“面子”兩個詞,唯利是圖,斤斤計較,任何事情都與它脫不開關係。
經常苛斥保姆做事不認真,懷疑她有偷錢的惡習;經營小賣部,竟干些類似往酒中兌水販賣這種under table的缺德生意。
兒子宋海和陳正凡是一對准同志情侶,宋海思想相對傳統,念及家人故一直隱瞞自己內心情感。
陳正凡早年便被父親抓包趕出家門,略顯叛逆的他骨子裏還是個孝順懂事的兒子,三不五時也會回家照顧爸爸,但對他而言,走出了這一步,也就迎來屬於自己的生活,同時他也想幫助宋海打開這扇門。
兒子趁媽媽到鄉下探望阿嬤的時間,把男友接到家中一起住,整個畫面都營造出曖昧、甜蜜、很生活化的氛圍,該是現實生活當中年輕同志應該有的生活,也會是一部分人嚮往的快楽的二人世界。
他倆有兩段對白很受打動:正凡開車送宋海回家,在車上:凡:「你遲早要讓你媽知道吧。
」海:「我們家情況跟你家不一樣。
」凡:「沒關係,我幫你。
不管怎麼樣,我們一起面對。
」海:「對不起……」宋海躺在正凡懷裡(很曖昧),後來宋海起身坐在正凡旁邊:「我想你應該試著跟她講講看,說不定他會接受。
」「我不會告訴我媽的,她已經承受太多了,只要她不要一直逼著我結婚就好了。
……你會不會覺得我沒有用?
」「慢慢來。
至少你沒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經有想過,可是我沒有辦法逃避你。
」
勢力的阿嬤大概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受到人民幣的一塊錢硬幣吧,當鏡頭轉到最後我的想法開始有些奇怪。
還有,那個可以看見中正廟的陽臺,很近。
也許他們是故意找了這樣一個布景。
中正紀念堂,不,現在該叫民主紀念館,或許還會改回原來的名字,不就是這個世界上不同觀點的人們碰撞著的想法么。
他們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隔夜的仇恨,沒有拗得過子女的父母,只是這個架構這個前提,也許在這個迅速分崩離析的社會中不一定再有效。
碰撞衝撞是逃避不了的,即使艾草走去海邊打一套八段錦,她還是需要回到這個家面對那么多人。
她抱起nina走進屋子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也許還有那么一點點的絕望,好吧,就這樣了,豁出去了我自己造的孽我也一定得承擔下來。
她挺過來了,靠著兒女更靠著她自己。
看到這裡我也很絕望,這就是人生,無法調和的人生。
我們無法期盼這個世界里不會有衝突,更無法期盼我們自己的生活里能避免衝突。
其實有什麽人造了孽又有什麽人害了別人?
我由此而討厭別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來批判我,沒有人有這個資格這樣做,若是要比道德,婚前性行為者同性戀们不會比貪官污吏不會比輿論操弄者更差,不是嘛?
艾草接受現實的時候是有那么一點點無奈和絕望的,這就是人生,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現實,另外一方面,這接受的過程很傷人。
我突然想到,如果也有一個姐姐或者哥哥該多好。
宋伶出狀況的時候宋海可以陪著母親,宋海出狀況的時候宋伶可以端著紅酒坐在艾草的身邊任由她喝下那一口。
這時候突然就想哭,突然就濕潤了眼睛。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未來,我也不知道當我的父母知道了以後會如何,而我又如何去面對那種傷痛。
也許陳正凡是個好榜樣,也僅僅是也許。
台灣是片美麗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承擔著這個民族的試驗,無論是民主自由還是社會道德,它都在承擔。
周末在家想看一部电影,最近一直标榜自己是小清新,就在B站(真的小清新也上B站的!
)搜索了“台湾 电影”,第一页比较偏下的位置看到了这部。
它的标签包括:台湾、公益、同性85分钟并不长,看完之后我决定拿下所有的标签,关于这部电影。
我身边的同龄人,在谈论到同性恋时,第一反应是:我不是!
别人是我也不反对不歧视。
实际上,很多异性恋只是说的好听,在他们的思想里,异性恋还是这个社会的中坚,是起到主宰作用的群体,他们对同性这个群体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歧视”。
有些人还会扯上什么进化论啊,自然规律等等理论,用上下五千年的事儿来证明男女相爱结婚生子,才是这个宇宙继续运营下去的真理。
说来真是可笑,谁要你一介凡夫俗子来推动宇宙进步啊。
影片中,当亲戚们对姐姐的混血儿女儿不知所措时,当邻居在门前指指点点时,妈妈挺身而出,抱着外孙女挨个和亲戚打招呼。
妈妈之所以选择接受,就是因为爱吧,母亲对女儿的爱,一个女人对家庭的爱。
哪里有爱那里就是家。
端阳时节草萎萋,野艾葺葺淡着衣。
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由庶名知艾草,印象中端午时节挂在门上那束绿色泛着白绒,或煮艾成汤,奶奶也总是说,艾是个好东西,能祛毒避邪。
而自己只是喜欢那种味道,带着些许草的青涩和花的微香。
三岁成艾,心里总隐约着这样的感觉,艾有种抗拒时间的韧性,也有一种默默守护的意味,守护着一个家庭的安宁,用自己的坚韧与微香。
不知道台湾公视人生剧展中《艾草》为何选取这样一个名字,只是看过以后,确实能感觉到那是与自己心目中艾草相契。
《艾草》并无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一位退休的妇人吴艾草,生长于保守排外的闽南村落,年轻时为了跟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谈恋爱,不顾她单亲母亲的反对,嫁去台北。
38岁时丈夫过逝,独立抚养一女一儿长大。
好不容易把孩子拉大了,坚苦的日子过去了,退休后享享清福,每天练练八段锦,读读英文。
每隔些日子去照顾照顾乡下唯利是图的母亲杨乖。
艾草认为自己独立坚强,让儿女受良好教育,对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满意又自傲。
直到发现一向乖巧孝顺的儿子是同志,而辛苦供养女儿去法国留学,结果女儿带却回和黑人生的私生女。
艾草原本一个完满的世界就此被打破,随之瓦解的则是自己多年来所秉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她原以为自己和母亲不一样,能独立坚强,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当这良好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走向一条与自己设想完全不同的道路时,她不得不去反思自己。
正如人生剧展中这样写道:“台灣從單一族群幾十年間轉變為多種族的國際社會化,上一代傳統的價值觀和下一代極度個人主義的對立,對多數的家庭來說都在承受著這個世代的價值衝突。
艾草這一代的母親是最大的轉折點。
面臨選擇與接受的當下,開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滿矛盾的,是否每個母親甚且每個人都面臨到自己人生的限制? 要如何勇敢的迎戰呢?”确实,开放一半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或者并非是开放到一半,而是在这公开的社会价值观里面隐藏最深却又牢不可破的东西并未被触及,并随着一代一代的社会化依旧传递下去。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容忍别人的“开放行为”、可以接受社会所谓的“宽容”,但当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我们家庭身上,我们就无法再冷静下来,再去谈什么宽容云云。
当初艾草不顾母亲反对爱上大她二十多岁的外省教师,这在当时是如此叛逆和“不道德”,但她开始成为母亲,她开始体会作为母亲角色的那种社会期许,她又开始有退缩,或者去试图改变。
当她隐约知道儿子是同志后,她不断唠叨别人家孩子结婚的事情,来试图去转变,或者告诉自己:“或许碰到好一点的女孩,他会有机会改变。
”又或者再去找出社会道德的这柄大剑,“你们怎么不做些让人称赞的事?
……给你们太多自由,才让你们连那个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不看在眼里……你们要怎么过活,要有什么癖好,都离我远一点,后果自己去承担”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确实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东西。
韦伯曾说: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或如一句成语:作茧自缚。
但是我们也不由得害怕,当我们撕裂这一意义之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失去自己的栖身之地。
然而,当它真的发生的时候,如果不能逃避,也只能勇敢去面对。
当艾草回到老家给母亲过寿的时候,母亲知道她孙女当了未婚妈妈的事情,艾草不得不去面对……当剧中镜头转向在海边的艾草,面对着夕阳,艾草深深呼吸,打起八段锦,而这时一位徒步旅行的外国人偷偷用相机拍下她的身影。
我不知道她当时心里在做着怎样的挣扎,只是感觉,在这一刻,艾草做了她人生最为艰难的选择。
艾草的女儿带着小孩来到母亲家,街坊邻居都聚了过来,女儿抱着小孩尴尬地站在门口,艾草一把抱过孙女,一个个去叫亲戚,然后来到里屋,喊她母亲“阿祖”,叫了四遍……看到这里,心里真如五味瓶,我想这就是一位母亲能做到的最大的勇敢吧。
但是,即便如此,艾草还在困惑与无奈中徘徊:“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你们是我生的,你们有什么事我会不知道,我能怎么做?
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真希望能这么做”。
说真的,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或许这根本就谈不上谁对谁错,当艾草知道女儿当未婚妈妈那一刻的反应,我想任何一个做母亲的人都会有,即便这个孙女是如此的可爱,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接受那所将承担的则是来自整个社会的眼光与压力。
所以,艾草是勇敢的,就如她的名字,她要去守护她的家,用自己的那份坚韧。
又是在深夜静静地看完《艾草》,当这座城市都沉睡在月光里的时候,想想,可能在这沉睡的城市里或许也有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一位母亲,会在这深夜久久无法睡去……艾草就是这样一部戏剧,一个生活的片段,用最平实的对话,传递着最为真实的感情,打动着你最脆弱的心,泛着久久不去的涟漪。
12/6@上海櫃子同志空間http://www.douban.com/event/11316421/我想從同志、出櫃、與家庭(母親)三個方面來看《艾草》。
我本身也是台灣人,所以看到台灣背景以及台語發音等特別感到親切。
我喜歡片中對母親以及家族的著墨,讓人感到世代之間的連結; (同志/同性戀並不是從石頭蹦出來的無家之子…) 尤其它描述了一些外來移民(例如女菲傭、大陸籍女配偶), 配上台灣新舊觀念的轉變,更讓人感到一切充滿了新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在這個背景下, 我們看到當年堅持與外省人結婚的老媽, 如何面對她撫養的一對優秀兒女所帶來的「衝擊」… 快轉一下,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有四幕: 1.媽媽在海天之間打太極的背影,單手支天的動作彷彿吸納天地靈氣,把所有的怒氣委屈不堪不安…都消弭無形。
2.弟弟和抱著女兒的姊姊並肩站著,沉默的一起迎接外婆和家族的壓力。
如果是我,一定會想像若是自己出櫃是不是也要面對這些。
(有趣的是,他的情人因為擔任司機,所以也參予了這重要的場合。
) 3.酷媽乾脆的抱過孫女,讓她一一見過長輩,然後叫了四聲「阿祖」…最後外婆說「是都不用吃飯了嗎!
」大家登時又熱鬧起來~(其實我真想知道,如果是同志出櫃,外婆又會是何反應~) 4.夜色中,兩個甜蜜的小情侶坐在陽台邊上,一下是你躺在他懷裡,一下是他靠在你肩上…「你媽在老家那時好像帶劍的帶子狼(?),超酷 的!
」「你會不會覺得我不敢講(出櫃)很沒用?
」弟弟的情人一直積極的去參與他們的家事(話說如果他沒車,那麼理由可就不好找了…),也因此能更了解並體 諒為什麼他無法對親愛的母親說出口…我覺得這樣很棒,因為過程中我一直擔心他會給予他壓力,想說既然我出櫃了為什麼你做不到之類的。
一開始他說「沒關係我 會陪你一起面對」,沒想到他說到做到,感覺上是真正關心他,並愛烏及屋的去關心他的家人──這種感覺非常好,只可惜沒能演到更之後的發展。
不過,反正老媽 其實已經知道了,我想未來還是會很順利的。
而且看著兩個男生說想要小孩,那種感覺真是特別甜蜜XD(腐女魂…) 再說到出櫃。
我印象很深的是以前參加台灣櫃父母分享時, 有個媽媽說「對家人出櫃,其實關乎親子溝通的問題與技巧」。
這所指的應該是,有部分的同志本來就不善於和父母溝通, 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和父母比較疏遠,這時要談出櫃就會比較困難。
而且出櫃並不是說完就算, 而是長期性的溝通,甚至要給予父母情感與資源上的支持。
所以前提的個人準備非常重要… (其實父母是否尊重子女的個人自由也很重要) 以影片為例,弟弟的情況是: 1.有姊姊支持 2.有穩定的伴侶支持,並且他自己也出櫃成功了 3.沒有顯示他有接觸其他同志朋友或社團資源 4.沒有顯示他有對其他朋友或同事出櫃 5.沒有父親 6.經濟獨立 7.快三十了,被催婚的年紀 8.似乎是母親家族的長孫…… 滿妙的…我只能說各種同志衝突在片中都不存在或不明顯, 但是弟弟仍選擇不出櫃… 即使爆發了姊姊未婚生子的事件, 因此讓家人感情更親,母親更加強韌,子女的自主空間更大,他的情人更加融入… 也沒有讓他的想法變成「哪天我準備好後,會考慮向老媽出櫃」。
為什麼?
明明兩個人感情那麼穩定,不可能一直嚷嚷著我不結婚不結婚就算了。
也不知道是他自己還沒過心裡那個坎, 還是導演覺得不重要,或著他沒過自己心裡的那個坎… 因為真的很奇怪啊~ 明明電影從一開始就繞著出櫃講,後來又和未婚生子做了很好的對比, 為什麼最後還是要讓主角說出這樣的台詞呢?
即使後來透露出老媽已經知情了, 觀眾也聽到她的無奈與小小期待(希望兒子能遇見好女生然後轉性), 但我覺得這個回馬槍仍不夠彌補這個小小的缺憾。
可以對應到姊姊說的兩段話: 「我不想傷害你(老媽),但我不覺得我有錯;我會為自己負責。
」「其實小孩一歲時差點死掉,那時我怕死了... 我不在乎別人說什麼,但如果不讓你(老媽)知道,我覺得這輩子都會有遺憾。
」 以上,其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們兩人差點滾起床單的那幕… 拍得真是自然而熱情啊…(流鼻血) 而且有小肌肉的姊姊也是個很酷的氣質美女…(陶醉~) (PS.我是雙性戀) 拉回題目, 我想這個弟弟算是特別戀家戀母的一個同志角色, 而且媽媽也是個充滿母愛又很強大的角色 (堅持婚姻以及後來獨立賺錢養子女,決定送女兒出國, 自己有宗教信仰以及打太極這種自我調節的方式...) 這些呈現了母子之間的深情羈絆, 感覺最後都會回到那個溫暖的家庭, 一切問題都會在愛之中慢慢化解。
真令人羨慕~ ==============================================这篇感想是我以前写的, 有点凌乱, 这次重新来做个小结, 预祝杭州”向阳花开”LGBT同志小组首次活动顺利成功!
http://www.douban.com/event/13021025/ sin 2010/12/5距离上次观影已经快一年了,如今我对此片印象最深刻的,仍然是家庭(寡居母亲)与同志出柜的关系。
本片主线的冲突点是未婚生子的女儿,对应起来,儿子的同志身分就成了很有趣的潜在冲突点。
母亲曾经不顾家庭反对而追求自由恋爱,如今她的一双儿女也深得她的"精神",只是与她的想象大异其趣。
然而,家庭亲情就是如此奇妙,这份羁绊让儿女们渴望吐露内心深处的秘密,寻找归属和认同,也让母亲愿意调整传统的观念,不止是接纳自己的子女,也让家庭继续延伸。
片尾,这个家不只接受了可爱的孙女儿,是不是也暗示了未来有可能接受一个同志儿子和他的丈夫(儿婿?
)呢?
「我早就知道儿子喜欢男生了,不知道这个以后有没有可能改…」母亲这样低咕着,感觉上有点像是在耍别扭啊,否则,她怎么有可能接受儿子的男性友人这样慢慢渗透到家中的重要事件呢…?
不过这都只是我的猜测了。
身为双性恋兼腐女,最开心的就是看见他们小两口甜甜蜜蜜互相扶持的样子~再次推荐本片给大家,希望同志与家人的关系都能顺利圆满,也希望大家喜欢片中呈现的台湾文化风貌!
这是在台湾公视13套播的电视剧,是一整个系列,但是每一部都是不同的剧情。
《艾草》是在公视预告里打出的关于讲述母亲母爱的系列中的其中一部剧。
事实上也就是一集而已。
长度相当于一部片时不算太长的电影,一个半小时左右。
概括来说,这就差不多是许许多多人生或者说是许许多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这位名叫艾草的母亲,上有一个年迈但是很刁钻刻薄,唯利是图的老母,开家小店经营生意,却总是做一些“不正当”的买卖,譬如往私酿的酒里掺水,一瓶可以多赚三百块。
下有一个外表看似乖巧孝顺的帅哥儿子,但他都三十岁了却还是只字不提结婚的事,实际上他的另一个隐藏身份是GAY。
还有一个送去出国念书,长期在国外居住的大女儿,偷偷在国外与黑人生下一个女儿,却没有结婚。
当然,这些事情,艾草一开始都并不知情。
她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要嫁给自己心爱的男人,不顾母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家里,跑去台北生活,丈夫却在年轻时就病故。
她于是独自一人挑起所有重担,将子女抚养成人。
这个经历,倒是和她的母亲很相似。
她认为自己的儿女都很争气很听话,可以安享后半生。
但却在这时,相继发现了自己儿子是个GAY的事实,以及女儿从国外回来并且带回一个私生女。
她几乎要彻底崩溃。
可是,一个母亲到底可以有多坚强,有时真的令人无法想象。
她从最初气到要赶大女儿走,不认这个外孙女,到后来慢慢地开始接纳了这个孩子,甚至能够坦然地面对众人质疑的目光,大方地对着外人说出,“这就是我女儿的孩子,她没有结婚”。
这个母亲,她直到这样一个年纪,还是在经历着成长,与接受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看似很残酷,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她的儿子,从头至尾都没有向她坦白承认他是个GAY,而她却还是知道了。
女儿问她,“你知道了?
”她说,“你们都是我生的,有点什么事我怎么会不知道。
”不需要太多言语,仅仅因为是母亲,所以都了解。
但是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某些人的母亲,呵,同样是母亲,同样疼爱孩子没错,但是有些母亲却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惜伤害其他人。
这种母亲的做法,当然还是无法苟同。
学习一下艾草吧,她没有因为自己儿子是个GAY,而去伤害到他的那个男朋友。
这样的母亲才可以称得上是伟大。
话题扯远了,再回来说这部剧。
其实这不是单纯的一部讲述同志的剧,尽管可能很多人都是冲着同志这个标题去的,但它确实不是。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部在讨论当代社会现象的影视作品,同志,未婚生子,这都是眼下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然而称之为问题,好像又有些过分。
如今这些,都仿佛是在对社会既定的固有准则做着对抗与权衡。
近年来台湾影视作品中,愈来愈多地关注同志话题,但有许多也不排除是为了哗众取宠。
但,不得不承认,这已经是一个数目越来越庞大的群体现象了,那么,或许也就可以归纳为一种社会现象了。
真正的同志,事实上是很痛苦的,不是简单的出不出柜的问题,而是在出柜背后,所要面临和承受的许许多多的压力和舆论。
毕竟,在国内(包括台湾),尽管已经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还是没有达到能够被社会和普通大众所认可和认知的程度。
所以,我认为剧中人物情节的处理还是蛮符合客观现实的。
艾草的儿子,到最后还是没有亲口告诉母亲他是GAY的身份。
男朋友对他说,“要不要和你妈妈试着说说看,或许她会接受。
”但是他说,“我不会告诉她的,她承受的已经太多了。
”这部剧基本都是在讲家庭的部分,当然到最后还是着实的温情了一把。
就是这两个恋人之间的这段对话。
“你会不会觉得我很没用?
” “慢慢来,至少,你没有逃避你的性向。
”“曾经有想过。
可是,我没有办法逃避你。
”嗯,可能在内地大家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只是停留在那些比较无聊幼稚的小男生小女生的肥皂剧上,或者是那些大苦大悲大起大落的升级版琼瑶式的民国苦情大戏上,那也是因为内地只引进了这些东西而已。
殊不知,其实近几年台湾影视早都已经向日剧靠拢,关注起了许多的社会现象。
这是好事,也希望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多一些。
最后,话说回来,我不太喜欢这张海报,说到底,还是有了几分意图博人眼球的味道,单独地放出了这两个男生,还是想让大家把焦点都转移到同志这一热点话题上啊。
没办法,这也算是一种商业需要吧。
很显然莫子仪不够出名。
因为搜狗这么强大的输入法居然没能打出他的全名。
不过这一点都不妨碍我越来越中意这个演员了。
《艾草》倒也不是多好的一部片子,可能是最近看的片子少了,越来越无感了。
这几年比较流行同性恋题材,所以看得多了也觉得有点呕了。
早之前的《蓝宇》还有点限制镜头,现在的GAY片居然都清一色走纯情路线了。
包括盛夏光年还有之前让所有师奶疯狂的暹罗之恋。。。
这实在是抹杀了看GAY片的一大乐趣。
GAY片如果没点帅哥没点好身材,再没点情节,守在电脑前一个半小时忍住看完,实在是*&……%¥。
没人想要看一群野兽的肥肉在你面前抖来抖去。
十七岁的天空里的DUNCAN、暹罗之恋里的两个小正太,盛夏光年里的张孝全,《艾草》里,当然是莫子仪。
不过,这部片显然是导演为了借GAY片横行之风打了个擦边球来扮嘢。
四个女人才是真正主角。
我完全是热爱帅哥的私心所以才这么大篇幅的给莫子仪。
其实片子的亮点应该是姐姐和女儿的出现。
姐姐是在影片后半段才出现的,(所以片子前头的铺陈有点长,十分不满),不过看姐姐和小朋友互动的那段,发现这个演员身材不是很好,若是换个身材稍微好点的演员,要冶艳辣妹式的大波浪豹纹窟窿网袜那就再完美不过啦。。。。
女儿的小演员也很强大,怯生生地叫人,但是一点都不怯生生的眼神让人真是想狂揉一把。。。
诶曾几何时,我也是顶着那样一头卷毛被我爸妈领上领下领出领进地被人玩弄啊 阿嬷的演员实在是太具喜感了。
他和艾妈这两个角色才是让这部片子的大大大亮点啊。
难道现在的片子都流行师奶当主角帅哥陪衬的咩 阿嬷这类型的角色必备的几个要点就是:粗口、嗓门大、保守、带金饰、掩饰情感、神神叨叨。
不过这部片子里的阿嬷不吃槟榔,这多多少少是个遗憾啊。
艾妈的哭戏稍稍地作了点,现在的妈妈都很坚忍了,很少会这么哭了。
标准正常老妈哭戏请参照《天水围的日与夜》的鲍起静。
不过艾妈打太极还是挺好的。
如果我是那样的老人,小孩出了一大堆破事,是需要做点什么体力活才能让自己不要崩溃的。
给莫子仪买很怂的内裤这个也很深得我心啊。
不过幸好,这是部没有什么结果的GAY片,没有拿父母知道他们的事之后发生的事情作为高潮,这事相当难得的。
没落入俗套,也没第三者插足,所以这也就姑且可以当做没有发生特别情节的弥补。
结婚生子是人生枷锁
看完以后很温暖
“你是不是觉得我很没用”“至少你没有逃避自己的性向啊”“曾经有想过 但是我不能逃避你”这句对白好动人
白开水一般的剧情,但像人生像生活
家人终究还是爱你。美白药膏要多擦啦。生活清淡有时像碗粥,但又有余香。突然好想吃一碗卤面。卤肉饭里也可以加肉松哎。
公视出口 品质保证!
以同志爱情为噱头,实际讲了一个未婚先孕的家庭闹剧。。。
湾湾深知平淡是真,团圆是福,让所有的“不和谐”都点到为止,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来慢慢磨合吧。朴实无华的家庭影像,母亲的形象最为突出,其他的都是华冠上的点缀而已,包括同性情感,像蜻蜓点水般,好在很甜就是了。
其实台湾的有些电影刻画人物很深的小温馨的感觉很棒的电影
“和解”虽是写剧本时的落脚点,但就个人而言那些娓娓道来的生活场景也许更可贵。会持续关注姜秀琼这个导演,连电视电影都做的这么有节操
五星是给母亲的。。。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影子
非常温馨且恰到好处。
艾草,風中勁草,在路邊生長,生命力特強;温馨的电影,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家庭。。。
这部电影最大的好,在于真实。对白、表情、行为,於我心有戚戚焉。没有大起大落的高潮,细节之处打动人
莫子仪很帅
什么都瞒不过妈妈。这个妈妈的内心真强大。俩个男主帅的啊。好评~
闷
哪有那么容易改变的妈妈啊太天真了,没啥值得看的非常普通。
还蛮喜欢,“你做什么事情都有道理,我就一定要接受吗?”